合同法140條
㈠ 個人借款合同到期後多長時間沒有法律效力
個人借款合同到抄期後2年沒襲有法律效力,個人借款屬於民事范圍。
根據《民法通則》:
第135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訴訟時效是可以中止、中斷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139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第140條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1)合同法140條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
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顯然,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為和事實的效力是規范性法律文件所賦予的。只要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就當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㈡ 合同法 140條 如何理解啊
第一百四十條 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
時間。
【解釋】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訂立之前買受人已佔有標的物的情況下,如何確定交付時間的規定。
在前面的解釋中,介紹了交付的含義以及現實交付與擬制交付的區分,提到了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就是一種擬制交付,可以稱為指示交付。本條規定則涉及到了擬制交付的另一種形式,可以稱為簡易交付。它指的就是買賣合同訂立之前買受人已經實際佔有標的物的情況下,合同一生效就視為標的物已交付。例如,甲出租給乙一部照相機,乙使用過程中產生了買下照相機的念頭,經與甲協商,甲同意出賣。盡管甲把照相機交給乙的行為是在買賣合同訂立以前做出的,但那與買賣合同無關。因此,該行為也就不能作為買賣合同中交付的行為。但又不應要求乙先將照相機先返還給甲,甲再依照買賣合同把它交付給乙。實際生活中人們也不會這樣去做,法律當然也不會作出有悖常理的規定。從有利於節省交易費用,有利於雙方當事人出發,規定買賣合同生效的時間即為標的物交付時間的規定是適宜的。由於本法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因此,對於本條所規定的情形,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也就從合同生效之時起,從出賣人轉移至買受人。
㈢ 合同法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
(2006年)甲、乙來簽訂貨物源買賣合同,約定由甲代辦托運。甲遂與丙簽訂運輸合同,合同中載明乙為收貨人。運輸途中,因丙的駕駛員丁的重大過失發生交通事故,致貨物受損,無法向乙按約交貨。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乙有權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B.乙應當向丙要求賠償損失
C.乙尚未取得貨物所有權
D.丁應對甲承擔責任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甲不能向乙按約履行義務是由於丙的原因,但是甲仍應承擔違約責任。乙和丙之間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基於合同的相對性,乙不能要求丙承擔賠償責任。甲在向乙承擔違約責任後,可向丙要求賠償,由於丁是丙的工作人員,因此丁不對甲承擔責任,而應由甲直接向丙主張。此外,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在代辦托運的情況下,貨物交承運人即為交付,所以乙已經取得貨物所有權。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
㈣ 試用合同中標的物的風險責任承擔問題
解答: 試用合同中標的物的風險責任承擔:是指狹義的不可歸責於合同回雙方當事人的事由所造成的答損失。
試用買賣合同以買受人認可標的物為生效條件。即試用買賣合同雖經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但其是否生效則以買受人對標的物是否滿意為前提。合同法第171條中規定:「試用買賣的買受人在試用期內可以購買標的物,也可以拒絕購買。」在試用期內,買受人對標的物滿意,表示購買的,則合同生效。否則,合同不生效。《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在試用期間內,發生標的物毀損、滅失時,因試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將標的物交與買受人試用的行為不是交付行為,買家尚未決定是否購買標的物,此時的所有權仍然在賣家,因而試用買賣期間的標的物風險應由所有權人即出賣人負擔,而非由買受人負擔。試用期滿後買受人表示購買的,合同此時生效,則交付完成,其交付方式應適應《合同法》第140條的簡易交付規則。
㈤ 請教:合同法第140條怎麼理解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
比如甲於2008年1月1日借給乙一台電腦使用,1月10日,乙想購買甲的電腦,家也同意。於是甲乙就簽訂了買賣合同,那麼合同的生效時間為1月1日,而不是1月10日。
即1月1日為標的物交付時間。
㈥ 買賣合同的擔保責任
所謂瑕疵擔保責任,出賣人就買賣標的物上的權利瑕疵或物的瑕疵所承擔的法定責任。所謂瑕疵,指買賣的標的物的本身或權利存在瑕疵。瑕疵擔保責任分為兩種,即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和權利瑕疵擔保責任。
瑕疵擔保責任,是法定責任。在傳統大陸法系國家,只要權利或物有瑕疵,出賣人必須負責,因此屬於無過錯責任。正好與其違約責任的過錯歸責相對應。其制度設計的目的在於平衡出賣人與買受人的利益和風險。
瑕疵擔保責任作為一種法定責任,與違約責任有一定區別。在傳統大陸法系,學者認為,違約責任屬於違反義務的責任,而瑕疵擔保責任,還沒有違反義務。因此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相比,其責任內容要輕。首先對於物的瑕疵擔保,在補救方式上僅限於解除合同和減價,而且重點在於減價請求權。沒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甚至連另行交付無瑕疵物的請求權都沒有。只有在特殊情況下買受人才能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即出賣人明示擔保物的品質或者故意不告知瑕疵時,可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此時出賣人主觀上有過錯存在,因此可以按照債的不履行承擔違約責任。其次,在訴訟時效上也有不同;對於瑕疵擔保請求權,大陸法系各國大都規定一個比較短的訴訟時效,如德國、西班牙都規定瑕疵擔保的訴訟時效對動產為6個月,對不動產為1年。
中國《合同法》對於瑕疵擔保責任又是如何處理。在學理上應當如何認識瑕疵擔保責任在中國《合同法》上的地位。應當區別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分別討論。
物的瑕疵擔保
許多學者在新《合同法》頒布以後的教材中仍然繼續探討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問題。並將該法第153條、155條的規定作為物的瑕疵擔保的法律依據,這是值得商榷的。大陸法系合同法中規定瑕疵擔保責任,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大陸法系在違約責任上采過錯歸責原則。無過錯則無債的不履行責任。而對於買受人來說,由於其履行標的為給付一定的價款,而貨幣屬於一般等價物,屬於種類物的一種,因此只有履行遲延,而不存在履行不能。故對於買受人實際上存在履行擔保,即在任何情況下均應當履行給付義務。如德國《民法》第279條規定:負擔的標的物只依種類指定的,在此種類中給付為可能時,債務人即使沒有過失,仍應對其給付不能負責。而買賣合同為雙務有償合同,移轉財產權與支付價金二者,系相互對價而報償,如僅買受人就價金支付負擔保責任;反之,出賣人僅於瑕疵有過失時,始負責任,顯然有違等價交換之正義理念,亦非買賣制度設計之本意。
中國《合同法》在違約責任歸責原則上采無過錯歸責,因此不再以債務人的過錯作為違約責任成立的要件。因此只要出賣人給付的標的物存在物的瑕疵,作為出賣人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第155條規定:「出賣人交付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可以依照本法第111條的規定要求承擔違約責任」。根據這條規定,無論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瑕疵是否知道,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已經為違約責任所吞並。所以再討論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沒有任何法律上的價值。
權利瑕疵擔保
《合同法》第150、151、152條的規定屬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根據前面的探討,在《合同法》將歸責原則確定為嚴格責任以後,與物的瑕疵擔保一樣,權利瑕疵擔保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即對於權利瑕疵,不論出賣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是由於《合同法》第51條規定,在無權處分時,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這就與買賣合同關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不一致。根據《合同法》第150、151、152條的規定,在出賣人的標的物存在權利瑕疵時,出賣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既然出賣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則前提就是合同有效。而標的物的權利瑕疵擔保,根據大陸法系的理論,應當包括權利存在擔保與權利無缺擔保兩類。因此合同法關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應當說排斥了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所以在法律的具體適用時,應當注意這點區別。而且將權利存在瑕疵的合同確認為有效合同,既有利於保護買受人的合法權益,又符合《合同法》總則鼓勵交易的原則。從這一點來看,在理論上確認《合同法》存在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有其獨特的價值。
所謂危險負擔,亦稱風險承擔,指買賣合同的標的物在合同生效後因為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而發生毀損、滅失時,該損失由哪方當事人承擔。這個問題涉及買賣雙方當事人最根本的利益,因此一直是買賣合同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風險負擔這個問題上,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危險負擔的構成條件
買賣合同中的危險負擔,其構成條件為:
第一,雙務合同才存在危險負擔問題。因為對於危險負擔,根據大陸法系的傳統觀點,大都認為主要是價金風險問題。因此只有在雙務合同中,才有探討危險負擔的必要。
第二,須非因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事由。風險必須是由不可歸責於當事人任何一方的原因造成的。在買賣合同可能出現的風險中,既有可能由可以歸責於當事人,某一方或雙方的事由造成的,也有可能由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的事由造成。對於前一種情況,各國立法都通過違約責任制度加以規定,只有由於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當事人的事由導致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才交給危險負擔制度處理。
第三,危險發生的時間應當在合同生效以後,合同履行中發生。危險的出現必須在合同簽訂之後,而不能是合同簽訂之前已經出現。如果在合同簽訂之前就已出現,那屬於標的物自始不能的問題。另外危險必須發生在合同業已生效的情況下,如果合同還沒生效,談不上合同的履行,也就無所謂危險負擔的問題。
第四,給付全部或者部分不能。這種不能還必須是永久不能。給付如果只是暫時不能,當這種不能的原因消失時,仍應當繼續履行。
(二)危險負擔轉移的界限為標的物的交付
從各國的立法來看,對危險負擔的分配主要採用了三種學說和觀點。(1)所有人主義。實際上採納的是危險與利益相一致的原則,誰對某物享有所有權或者某種利益,就應當承擔該物所產生的危險。因此標的物的所有人承受標的物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毀損、滅失的損失。(2)債務人主義。即由債務人承擔不能履行的風險,債權人的對待給付義務被免除。例如,在買賣合同中,如果債務人在交付之前,標的物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滅失的,債權人支付價款的義務消滅,債務人應當承擔買賣物滅失的損失。這實際上就是以「交付」作為危險負擔移轉的界限。(3)債權人主義。即債權人仍應為對待給付,不能履行的危險由債權人負擔。例如,在買賣合同中,債務人在交付之前,標的物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滅失的,債權人仍須支付全部價款,債務人免負交付買賣物的義務。中國與《德國民法典》的規定一致,即採用債務人主義。在明確中國危險負擔採取交付移轉的前提下,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危險負擔的移轉與否與所有權是否移轉無關。危險移轉因標的物佔有的交付而完成,而與所有權轉移與否沒有關系。在實踐中,由於動產所有權的移轉也是以交付為標准,而危險負擔的移轉也是以交付為標准。另外在《合同法》頒布之前,中國學理上一般都認為危險負擔採用所有權人主義。因此在《合同法》制定後在實務中應當認識到,危險負擔與所有權沒有必然聯系。特別是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中,風險隨著交付的完成發生移轉。雖然所有權仍然保留在出賣人手中,但是危險負擔已經發生移轉。
第二,「交付」既包括實際交付,也包括擬制交付、簡易交付等交付方式。
如《合同法》第140條規定,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時間。此條就是關於簡易交付的規定。因此如果在標的物事先已經為買受人佔有的情況下,合同生效的時間就是標的物的交付時間,危險負擔也在合同生效時發生移轉。
第三,危險負擔是否發生移轉與出賣人是否違約無關。原則上,應當說危險負擔的移轉與否與出賣人的違約行為,即出賣人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沒有關系。出賣人雖然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債務,如遲延履行或者交付的貨物不符合合同約定等,但只要買賣標的物已經交付,危險負擔就發生移轉。因為在標的物交付的情況下,實際上控制標的物的能力已經為買受人所取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由買受人承擔危險負擔比較合理。至於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事情,可以由買受人另外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因此《合同法》第149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的,不影響因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買受人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危險負擔是否發生移轉也會與出賣人的違約行為聯系在一起。如《合同法》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不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損毀、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即在標的物質量不合格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時,如果買受人拒絕接受貨物或者解除合同,則危險負擔應當由出賣人承擔。
第四,不動產買賣的危險負擔。根據《合同法》第142條的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這條規定,實際上中國的危險負擔問題不區別動產與不動產,一律自標的物交付之時發生移轉。對於不動產來說,意味著實際的交付即可達到轉移危險負擔的結果,而並不是在辦理登記過戶之時發生移轉。
第五,試用買賣中的危險負擔。危險負擔的問題在時間點上,是發生在合同履行時。因此如果合同沒有生效,則不發生危險負擔轉移的問題。因為合同沒有生效的情況下,也就談不上合同的履行。所以在試用買賣中,如果在試用期內發生標的物的毀損、滅失,應當由出賣人承擔毀損、滅失的後果。因為在試用期中,合同還沒有生效,所以沒有發生危險負擔轉移的問題。對此美國《統一商法典》2-327條有明確規定:除非另有協議,在採用試用方式時,即使貨物已特定於合同項下,但在買方接受貨物前,風險和所有權不轉移至買方。
㈦ 合同法140條適用不動產嗎
合同法第140條: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時間。
請看清140條.只是說"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是佔有,不是交付.
2.140條屬於"第九章買賣合同",買賣合同中的交付是指所有權轉移.
即: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合同生效時所有權轉移,合同生效的時間就是交付的時間.
即所謂的"簡易交付"適用於不動產
㈧ 物權法第25條與合同法第140條矛盾嗎
物權法第二十五條不能單看,你還要看第二十三條。要具備第二十三條的前提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㈨ 合同中的四種交付方式風險什麼時候轉移
風險轉移
合同法第142條確立了風險轉移的基本原則: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風險負擔,是指非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當事人的原因,標的物發生的毀損滅失的損失承擔。
注意:風險轉移採取交付主義,不僅適用於動產,而且也適用不動產。
(一)交付主義:不同交付方式下的風險負擔:
1、現實交付情形下,若為送貨上門,自貨交買受人處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若為上門提貨,自貨出出賣人處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若為代辦托運,自貨交承運人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
2、指示交付情形下,自物權憑證交付給買受人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
3、簡易交付情形下,自合同生效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
(二)例外
1、第143條,因買受人原因交貨遲延的;
2、第148條,出賣人瑕疵履行的;
3、第144條,路貨買賣;
4、第145條,交貨地點不明確的;
5、第146條,買受人受領遲延的。
另外,注意兩個問題:出賣人未交付物權憑證以外的標的物單證、資料的,不影響風險負擔轉移(第147條)。買受人承擔風險負擔的,不影響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第149條)。
(三)不能混淆
1、在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可能會出現風險負擔人與物的所有權人並不一致的情形,這正體現了交付主義與所有權人主義立法規則的差別。比如,甲賣牛一頭給乙,6月1日交貨,牛款1800元,約定乙半年內每月付款300元,付清最後一筆款項後,牛的所有權歸乙。結果7月1日這天牛被雷擊而死。此時風險負擔歸乙,但牛的真正所有權人卻是甲。
2、試用買賣中的風險負擔規則也值得重視
如,甲於5月20日交付一輛賓士車供乙試用,試用期2周,下面以次為例分析如下:
(1)在試用期間,發生風險,應由甲負擔;
(2)試用期屆滿,乙表示買下,其後發生風險,應由乙負擔;
(3)試用期屆滿,乙未作任何錶示,其後發生風險,應由乙負擔;
(4)試用期屆滿,乙表示不購買,甲未當即取回,其後發生風險,應歸甲承擔
提示:試用期屆滿,乙表示購買(或不作任何錶示),二人之間的買賣即告成立,此時發生簡易交付,故以此時間點來確定風險負擔規則。
3、在簡易交付場合下,往往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交付的完成,所有權的轉移,風險負擔的轉移等四個法律現象,是一並發生的。
買賣合同作為有名合同在合同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買賣合同是轉移所有權的合同,而所有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民事主體的一項重要權利。因此買賣合同中所有權從何時以何種方式從賣方轉移到買方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風險的轉移亦有重大影響,而風險轉移同樣也是買賣合同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它涉及買賣雙方當事人的基本義務與合法權益。當今的國內立法與國際條約對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都給予了高度重視。下面就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負擔的轉移及其之間相互關系作如下論述:
一、財產所有權的轉移
(一)各國民商法對所有權轉移問題的規定不盡一致。法國主張買賣合同成立時轉移所有權。《法國民法典》第1583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即使標的物尚末交付,價金尚未交付,買賣合同即告成立,而標的物的所有權即依法由賣方轉移於買方」。《英國貨物買賣法》對所有權的轉移區分特定物、非特定物、賣方保留所有權等不同情形作不同規定。在特定物或已經特定化的貨物買賣中,所有權轉移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從雙方當事人意圖轉移時,所有權轉移。
(二)我國過去的民法理論將所有權轉移區分為特定物和種類物。特定物買賣的所有權自合同訂立時轉移,而種類物則是在交付時轉移所有權,前者從形式上看似有利於保護第一買受人的利益,因為如果出賣人隨後又將標的物賣給第三人並為交付時,第一買受人可基於其所有權行使標的物返還清求權,請求第三人返還標的物,而且可以主張第二個買賣合同無效。[1]這種做法不夠合理,因為在接受交付之前買方只能獲得對標的物的債權,而不能取得事實上的所有權,否則容易把債權與物權混淆。
(三)《民法通則》第72條和《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一時間規則是買賣合同所有權轉移的靈魂。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
1、《合同法》中的「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中的「標的物」應作狹義理解,指動產[2]。即動產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
2、「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是指法律規定不動產和部分動產的所有權自辦理完產權變更登記時轉移[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有如下幾種情況:
a、不動產所有權自登記之日起轉移。如:在房屋買賣合同中出賣人雖已將房屋交付給了買受人,但根據我國《房地產管理法》第35條和第59條之規定並不能由此而產生轉移房屋產權的效力。只有在辦理登記過戶手續後,房屋產權才能轉移給買受人。換言之,產權登記即物權登記是房屋所有權轉移的生效要件。
因贈與和其他方式轉移房屋所有權的亦同樣適用這一規定。
b、部分動產的所有權轉移也有存在特殊情況的。如我國《海商法》第9條和《民用航空法》第14條對船舶和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都規定應當向主管部門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由此看出只要合同成立生效,即使未完成物權登記,在出賣人與買受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形成,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但有一點不容忽視,即在外部法律關繫上一旦不知情的第三人主張權利,同時該所有權轉讓的買賣合同未經登記,則該買賣合同不會受到保護。
c、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自買受人交清最後一筆款項時轉移給買受人。在此之前雖然出賣人早已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但所有權仍為出賣人所享有,這一點從《合同法》第134條和167條的規定可以說明。
3、《合同法》第133條中「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即買賣合同當事人可自行特別約定標的物所有權自合同成立時轉移,或約定標的物所有權在買受人付清全部或一定價款時轉移等條件。此類情況多發生在特定物買賣中。如收藏家甲在畫家乙家中看到一幅畫,與乙達成買賣協議,協議中特別約定合同成立時該畫所有權即轉移於甲,即屬比例。該案中若甲第三天來取畫,發現乙已於前一天將畫賣給了第三人丙且丙已取得了該畫。則甲可對丙行使物上追及權收回該畫,並有權請求乙承擔侵權責任。因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之規定,乙的行為並非一物二賣,而是無權處分行為。當然在此案中丙若是善意有償取得該畫的第三人,可以以善意取得來對抗甲的請求。
4、從《民法通則》第72條和《合同法》第133條可以看出財產所有權轉移的規則順序:法定—約定—交付,即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優先,其次是當事人可以另外約定,若無前兩者,則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為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時間。
(四)財產所有權轉移的方式
1、從民法理論上講人們相互之間設定義務的目的是為了履行,而交付作為履行的一種方式是買賣合同當事實現合同目的的必經環節,亦是買賣合同的核心問題之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交付具有以下重要的意義:
a、交付主義是所有權轉移的規則
b、交付主義是風險轉移的規則
c、交付主義是孳息歸屬的規則
以上三點意義在本文中將逐一進行論述
2、既然標的物在一般情況下(動產)自交付時轉移所有權,那麼什麼是交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交付是指物品佔有與控制的移轉,也可以說是由出賣人將標的物交給買受人佔有,即佔有的轉移。[4]從總體上說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兩種方式。
a、現實交付,即出賣人將標的物置於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即標的物直接佔有的移轉,此為交付的常態。現實交付依交付方式的不同可再分為三種情形:
第一種送貨上門。即由出賣人運送貨物到買受人處。此時貨交買受人處才算完成交付。
第二種上門提貨。即由買受到出賣人處取走貨物,此時貨物運出出賣人處即算完成交付。
第三種代辦托運。即由出賣人代理買受人與承運人訂立運送合同,買受人承擔運費的交付方式。此時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即算完成交付。
與簡單直接的現實交付相對應的則是觀念交付,又稱為擬制交付。在這種情形下出賣人無須通過直接方式轉移標的物的佔有與控制即可完成交付。它是標的物佔有在觀念上的轉移而非現實轉移。觀念交付方式使特殊情形下的交易更加方便、快捷。觀念交付又分為三種:
第一種指示交付。即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以代替標的物的現實交付的交付方式。標的物的單證即具有物權性質的憑證,包括倉單、提單等。《合同法》第135條規定「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交付標的物或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並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即為指示交付方式。
第二種簡易交付。即買賣合同訂立前,買受人已經通過租賃、借用、保管等合同關系實際佔有標的物。合同生效的時間即為交付時間。《合同法》第140條規定的即屬此種交付方式。
第三種佔有改定。即由雙方當事人簽訂協議,使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間接佔有以代替標的物直接佔有的移轉方式。如:出賣人甲與買受人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合同中約定甲將房屋所有權登記過戶於乙之後,甲再以承租人的身份租用該房屋兩年,在該案中甲為房屋的直接佔有人,乙為房屋的間接佔有人,此種交付方式即為佔有改定。目前我國合同法尚未明文確認這種交付方式。
(五)標的物財產所有權轉移時需要注意和區別的幾個問題。
1、應當看到,買賣標的物的所有權在轉移的同時,還涉及到一個主物與從物的關系及交付前後產生的孳息歸屬問題。
主物是指由同一人所有的,需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發揮效用的兩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從物則是指輔助主物發揮效用的物。孳息則是由原物產生的收益。又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5]
根據民法原理,從物與主物關系密切,對主物處分的效力及於從物。一般情況下出賣人交付標的物,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應隨交從物於買受人。如:甲將自行車賣於乙同時也應當將自行車之從物即自行車車鎖一並交付於乙。當然當事人有特別約定的也可以不移交從物。這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但《合同法》第163條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如:在甲將其母狗賣給於乙的一份附所有權保留特約的買賣合同中,甲將母狗交付給乙後對母狗仍具有所有權,乙在交清最後一筆款項後才能得到母狗的所有權。那麼在母狗交付後至交清最後一筆款項前的這一段期間內,母狗所生的小狗應歸買受人所有,而不是歸出賣人甲(即所有權人)所有。所以說對孳息歸屬權採用交付主義與所有權主義的差別,典型地體現在附所有權保留特約的買賣合同中。在這里首先要注意區別從物與孳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其次在主物交付買受人後從物隨從移轉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也可以另外特別約定不移交從物,但若是原物產生的孳息則不存在當事人另外約定的情況,一律以交付為標准來確定其歸屬。
2、標的物交付還涉及到對方當事人的接收問題,但接收標的物涉及到風險負擔問題,因此留待下面的風險一段來論述。
3、試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將標的物交與買受人試用的行為不是交付行為,因而試用買賣期間的標的物風險應由所有權人即出賣人負擔,而非由買受人負擔。試用期滿後買受人表示購買的,合同此時生效,則交付完成,其交付方式應適應《合同法》第140條的簡易交付規則,但一定要明白在此之前沒有法律意義上交付概念的存在。
4、《合同法》等137條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這是一項保護性措施,它說明了3個方面的問題:
a、買受人可以取得該知識產權的使用權而無版權等著作權,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的只是以有形體表現出來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這一載體,買受人取得的也只是該標的物(即載體)的所有權。
b、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在一定情況下對於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的歸屬當事人還是可以約定的。
c、知識產權不是一種有形體,不應成為物權中所有權的一種,所以也就談不上所有權的轉移了。
5、買賣合同中標的物交付的轉移與贈與合同中財產的權利轉移是有區別的。《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以「權利轉移」而不以「交付」作為撤銷贈與的要件,可見贈與合同中「權利轉移」的含義,也即是所有權的轉移,而交付只是所有權轉移的方式之一,這說明贈與合同中標的物的轉移也是遵循法定—約定—交付這一規則的。
二、風險負擔的轉移
(一)風險是指標的物的可能遭受的各種意外損失,如盜竊、火災、沉船、損壞、霉爛、破碎、查封等。這種風險來自意外事故,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風險負擔的轉移涉及買賣雙方的基本義務,關繫到是由賣方還是由買方承擔損失的問題。如果風險已由賣方轉移到買方,即使貨物遭受損失或滅失,買方仍有義務支付價款;反之,如果風險尚未轉移給買方,一旦貨物發生損壞,不僅買方無支付價金的義務,而且賣方還要對不交貨承擔責任。
(二)風險從何時轉移至買方,各國立法不—
標的物風險負擔的核心問題是何時標的物風險由出賣人負擔轉為買受人負擔,即風險轉移的時間問題。對此有三種不同的理論,—是標的物風險自合同成立時由出賣人轉移至買受人承擔,羅馬法及現代瑞士法採用此種理論。二是標的物風險自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轉移,法國法和普通法國家採納此種理論。三是標的物風險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德國民法、奧地利民法及美國和現代斯堪的納維亞法採納此種理論。[6]但各國法律大多要求必須滿足一定條件時,始能發生風險轉移。—般來說在種類物的買賣中都要以貨物的特定化或將貨物劃拔於合同項下,風險才轉移。《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其引言中作了此樣規定。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67-69條亦作了規定。
(三)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掘,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它有2層含義:
1、法律和合同可直接對風險轉移作出規定或約定,並且有優先適用的效力。
2、在上述情況之外,以「交付』』作為臨界點來劃分風險,而不是以所有權轉移為標准來劃分。即有可能標的物已交付,風險已轉移,但所有權尚未轉移,如房屋買賣合同中,房屋已交付用戶使用,但尚未辦理過戶手續。此時風險已經轉移,而所有權並未轉移。因此「交付轉移風險」與「所有人負擔風險」是不—致的。
合同法這樣規定有其積極的效果:
a、以交付作為風險轉移的標准便於風險承擔者在風險損失發生後估價損失,向保險人求償以及救助或處置受損的貨物。
b、交付標准較所有權轉移標准更清楚明確,容易劃清風險責任的界限。
c、交付標准使對保管貨物中的過失的訴訟減少到最少,且有利於迅速解決因風險承擔而發生的爭議,保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流轉。[7]
(四)在途貨物的風險轉移
1、在途貨物的風險轉移也即路貨買賣的風險轉移,所謂路貨買賣是指貨物已在運輸途中出賣人尋找買受人、出賣運輸途中的貨物。
2、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68條對路貨買賣規定:「對於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合同訂立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盡管如此,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經遺失或損壞,而他又不將這一事實告知買方,則這種遺失或損壞應由賣方負責。」
3、對於在途貨物的風險確有其特殊性,因此不適用風險自標的物的交付時轉移的一般規則。我國《合同法》第144條對路貨買賣的風險轉移作了專門規定:「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
a、路貨買賣實際上是單據的買賣,貨物一旦運輸,便脫離了出賣人的控制,貨物危險的發生很難判斷是在路貨買賣合同成立之前還是成立之後出現,因此有必要將風險轉移時間定為合同成立的時間。
b、這樣規定對於買受人而言也並非不公平。因為單證買賣性質的路貨買賣,單據與保險單同時轉讓,即貨物所有權與保險利益同時轉讓,一旦貨物發生危險,買受人也可憑保險單向保險公司索賠。
c、規定雙方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情況是從契約自由原則來考慮的,而不必一味地以法律規定為准。
4、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合同法對路貨買賣中的標的物並未加以嚴格區分為種類物和特定物,似乎有些不足之處。因為如在路貨買賣中,買方只向賣方購買運輸中的部分貨物,在此情況下發生一部分貨物的風險,則風險如何負擔就是一個疑問了。
(五)違約情況下的風險負擔
1、一般而言,風險在哪一方,就由該方承擔由此所引起的損失。但是如果出現一方或雙方違約的情況,對風險轉移及其分擔是否產生影響呢?對此我國合同法在總結世界各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區分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的規定。
2、根據下利於違約方的原則,《合同法》第143條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同時《合同法》第146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將標的物置於交付地點,買受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合同法》第148條則相對應的規定當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就轉為出賣人承擔了。
3、根據合同法的上述規定則有必要討論一下買賣合同中交付與接收的相互關系,這是因為在買賣合同中,標的物的交付要涉及到對方當事人的接收問題,而標的物所有權乃至風險的轉移是一個雙方行為,既要有賣方的交付行為,也要有買方的接收行為,但接收並不等於接受,因而買受人在該標的物之後,若發現標的物質質量並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繼而可以拒絕接受該標的物,從而使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再轉移於出賣人承擔。這是我國由於理論界一般認為交付標的物是出賣人的義務、接收標的物對買受人而言則既是權利、也是義務。
由於買受人有義務接收標的物,因此就應正確履約,依合同及時、恰當地接收賣方交付的標的物。然而有些買受人因各種過錯原因而遲延收取標的物,這就構成違約,應當承擔遲延期間標的物的保管費,而且賠償出賣人因之遭受的損失。如果這期間標的物因某種因素而毀損、滅失,那麼本著過錯責任原則,應當由買受人承擔風險損失。承擔風險的期限應自合同約定交付時至實際交付前,因為在這段時間里買受人佔了標的物,因此就應由其承擔風險責任而不能由出賣人承擔這段時間的風險責任。
4、合同法第147條規定了在當事人雙方有約定的情況下,出賣人按約定未交有關標的物的單證或資料的,不影響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轉移。這說明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轉移與標的物有關單證和資料的交付之間不具有牽連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標的物風險的轉移,不影響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違約責任的承擔。即在風險責任由買方承擔的情況下,不會影響買方要求賣方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
標的物風險的特點是不可歸責性,即任何一方對損失都沒有責任,也就是說買賣雙方都沒有過錯責任。然而由於損失的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必須有人對此承擔後果,這樣風險責任就不因買賣雙方是否違約而實際存在。當買受人依法或依合同約定承擔風險責任時,極有可能是賣方履行合同時違約,即交付標的物的時間、地點、標的物的質量、數量等有與合同約定不符的情況。對於買受人而言盡管他承擔著標的物風險責任,但這也絲毫不能影響他向出賣人請求賠償的權利。換言之,風險責任的承擔與違約索賠是兩種性質的行為,互相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即使出賣方不承擔風險責任,但因此違約也必須依法律或約定承擔相應的違約後果。這既是對買受人的經濟賠償,也是對出賣人違約的經濟懲罰,我國《合同法》第149條為此作了明確的規定。
三、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轉移的關系
(一) 聯系:
總結《合同法》第133條和第142條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買賣合同中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規則與風險負擔的轉移規則具有以下共同之處:
1、財產所有權與風險負擔的轉移都實行交付主義,至於交付的意義前文已有交待。
2、財產所有權與風險負擔的轉移都以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的另有約定為優先適用。
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買賣合同中標的物的交付會同時導致財產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即財產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同時適用:法定一約定—交付這樣的順序規則。
(二)區別:
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負擔的轉移有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應看到它們之間亦有諸多不同之處:
1、如前所述在標的物交付的情況下並不一定必然導致所有權的轉移,但風險此時已轉移。如: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當交付房屋於買受人使用的時候,若未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則房屋所有權並未轉移,但此時風險負擔已於房屋交付買受人時轉移到買方。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此時風險負擔不轉移,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 對房屋的轉移佔有,視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後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因此在房地產買賣過程中業主朋友們要注意在合同約定風險的轉移時間,以避免不可預測風險承擔的產生。
2、反之,還存在交付標的物時,財產所有權轉移,但風險並未隨交付而轉移的情形。如:甲與乙訂立買賣合同,由甲將懷孕母羊一隻賣於乙,合同中約定在甲將羊交付之後,風險並不發生轉移,只有待母羊產下小羊後風險才轉移於乙承擔即屬此例。再如:甲向乙出賣處於運輸途中的貨物,合同中約定只有將貨物運到乙的住處才算交付,則在該案中標的物的風險在合同成立之時即在貨物交付之前即已轉移。因為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標的物的所有權在貨物運到乙處才算交付轉移而未約定風險的轉移,因此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亦不是同步的。
從以上所舉事例可以看出財產所有權與風險負擔的轉移並非必然是同步進行的,它可以基於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不同而不同,即當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時,有可能出現財產所有權轉移而風險負擔未轉移或財產所有權未轉移但風險負擔已經轉移的情形。
綜上所述,在買賣合同中財產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問題上,以交付主義和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為共同適用規則,但同時交付主義以外的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這一優先適用規則又往往導致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的轉移不在同一時間或地點進行。因此買賣合同中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的轉移這兩者的關系是密切而又不分的,同時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是明顯而復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