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詳情
㈠ 合同法案例分析
您好!不成立,乙公司屬於惡意磋商,甲公司可以請求乙公司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版
《合同法》第權13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且第21條、第25條分別規定:「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乙公司回復「收到傳真」並沒有表達對要約的同意,不是承諾,故合同5日並未成立。
《合同法》第33條規定:「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乙公司10日雖然作出承諾,但是要求簽訂合同書,故合同當日沒有成立。乙公司在15日拒絕簽約,所以合同在15日也並未成立。惡意磋商是《合同法》第42條規定的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情形,本題乙公司在同意甲公司的報價的情況下又出爾反爾要求加價構成惡意磋商,甲公司有權要求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希望能幫到你
㈡ 試述合同自由原則極其在合同法上的具體表現
合同自由原則是指合同主體在進行合同活動時意志獨立、自由和行為專自主,即合屬同主體在從事合同活動時,以自己的真實身份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根據自己的意願來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合同是兩個以上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合意。合意一經完成,合同宣告成立,當事人就受到合同的拘束合同。本質上就是當事人通過自由協商,決定其相互間權利義務關系,並根據其意志調整他們相互間的關系。
合同自由原則在我國《合同法》中具體體現在第4條中,根據該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一般認為,該條是對合同自願原則的確定,但實際上所謂合同自願原則,也就是合同自由原則。因為按照一般的解釋,合同自願原則即包括了締約的自願,也包括了合同內容的當事人在不違法的情況下自願約定,在履行合同中,當事人可以協議補充或變更內容,還可以以自由約定調整責任和解決爭議的方法。由此可見,自願原則在含義上基本涵蓋了合同自由原則的內容。
㈢ 怎麼樣簽合同看詳情
合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目的,明確彼此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合同屬於經濟文書,但在實際使用中已遠遠超出了經濟范疇,所以又被稱為契約文書。契約,即憑據、約定,是用來證明買賣、抵押、租賃、轉讓等關系的文書。合同是現代民法最重要的法律概念之一,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合同是指一切以明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協議,它包含了所有法律部門中的合同關系,不僅包括民法中的合同,還包括行政法規中的行政合同,勞動法中的勞動合同等。狹義的合同是將合同僅僅看成民事合同,即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合同法》對合同的定義:「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中的合同是狹義的合同。
比較一下《民法通則》的合同概念。《民法通則》第85條規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由於整個民法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的,《民法通則》第85條「當事人之間」與《合同法》「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措辭雖然不同,意義卻毫無二致。「民事關系」也無非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簡稱。因此從純文義解釋的角度來看,《民法通則》第85條與《合同法》第二條的合同概念是相同的。
但問題到此遠遠沒有結束,由於《民法通則》的合同定義出現在「債權」一節中,而且第85條合同的定義緊接在第84條債權的定義之後,再加上《民法通則》在其他部分不使用「合同」一詞而使用「協議」一詞,依體系解釋方法和法意解釋方法,第85條中的「民事關系」一詞顯然應作限縮性解釋,解釋為「債權債務關系」,換句話說,我國《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僅僅是債權合同的概念。
《合同法》的合同概念是否也限於債權合同呢?由於《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將「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排斥在《合同法》的適用范圍之外,實際上《合同法》的合同概念仍然是債權合同的概念,與《民法通則》的合同概念完全一致。
㈣ 合同法單選題贈與合同的贈與人
我國《合同法》規定,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的情形包括:(一)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內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容;(二)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另外,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的規定,如果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
《合同法》
第一百九十二條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
(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第一百九十五條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
㈤ 合同法屬於民法還是經濟法
屬於民法。
民法是指規定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實行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商法被認為是民法的特別法和組成部分。
合同法第一條: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上述兩條表明了合同法的立法目的,符合民法定義。因而合同法屬於民法范疇。
拓展資料
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譬如,在政治國家,人被稱為公民,法律對公民的要求是強調奉獻,一切聽從國家召喚。而在市民社會中,人被稱為市民(行為主體最初是自然人,以後才有法人等),則具有自利性,受利益驅動,為生存而努力。法律將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稱為「經濟人」,通常對其提出不得為惡的「毋害他人」的較低要求,而不以道德和宗教「愛你鄰人」為標准。
網路合同法
㈥ 關於合同法的題目
(1)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因此甲乙買賣沙發行為適用合同法調整。
(2)簡單的說要約送達到對方後生效,對於不特定人的要約(例如商業廣告、自動售貨機等),一經作出即生效力,對特定人的要約,若以對話方式(相對人可以同步受領)作出的,自相對人了解時生效。若以非對話方式(相對人不能同步受領)作出的,自到達相對人時生效。要約生效後,相對人才取得承諾的資格。
(3)要約是否可以撤銷要看要約的內容,例如明示要約不可撤銷、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等這樣的就不可以撤銷。要約撤銷要滿足三個要求:1)發出撤銷的通知;2)撤銷的通知須於相對人發出承諾的通知之前到達相對人。3)要約屬於可撤銷的要約。本案中,乙於4月20日,乙公司向甲公司回復,稱目前沒有布藝沙發,是否用皮沙發代替。已經形成了新的要求,即銷售皮沙發給甲方,但是甲方沒有回應,案例中也沒有明示要約回復日期,因此,乙公司可以撤銷該要約。
(4)導致要約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1)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2)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3)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4)拍賣中,競買人的要約因出現更高的出價而失效;5)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僅適用於向特定人發出的要約)。本案中,乙公司在收到甲公司的要約後做出了實質性的變更,由皮質代替布藝,因此在甲收到乙回復時,甲向乙的要約就失效了。
(5)乙向甲回復,對於甲的要約內容進行了實質性變更,因此甲向乙的要約失效,屬於乙向甲發出一個新的要約。
綜上,甲乙之間合同未成立,因為甲向乙發出要約後,乙做出了實質性變更,甲的要約失效,乙向甲發出的新的要約,甲未理睬,因此甲沒有承諾,所以甲乙間未形成合意,合同不成立。
㈦ 合同法簡述一般法定解除權發生的事由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第69條、94條規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符合這幾種情形的,當事人即可行使法定的解除權。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因不可抗力產生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1項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二)因預期違約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2項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三)因遲延履行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94條第3項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其它違約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部分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五)因行使不安抗辯權產生的法定解除權《合同法》第69條規定「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六)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合同法》第94條第5項屬於兜底性條款。當以上情形都沒有出現,而法律規定其他情形合同也應該解除時,當事人也享有合同解除權。
㈧ 我國合同法關於單方解除合同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8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專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屬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但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法定的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一方當事人就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終止合同的權利與義務,這就是合同的單方解除。
一方單方解除合同,並不表示該解約行為必然會得到法律的支持,因為一方在行使單方解約權的時候,只是他認為對方違約且該違約行為已達到可以解除合同的程度。
如果對方當事人認為自己沒有違約且不同意合同解除的,應起訴法院,通過法庭審理,最終判定是否有違約行為及是否構成合同解除。
(8)合同法詳情擴展閱讀
合同解除一般只適用於單方違約的情形,在雙方違約的情形下則比較復雜,要看哪一方的違約是根本違約,解除權的行使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當事人單方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㈨ 合同法206條
《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版款期限沒有約定權或者約
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
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
㈩ 合同法第五十條是表見代理還是表見代表
《合同法》第五十條 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該代錶行為有效。」
本條是對因代錶行為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都是經過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進行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進行談判、簽訂合同等。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負責人的許可權不是無限制的,他們必須在法律的規定或者法人的章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職責。但是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卻大量存在著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合同的情形,如何對待此類合同的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八條規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的組織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可見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是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職權的。一般說來,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本身就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組成部分,法定代表人的行為或者其他組織負責人的行為就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因此,他們執行職務的行為所產生的一切後果都應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
《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這一條是關於表見代理所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力的問題。
《合同法》第五十條是關於表見代表的規定,第四十九條才是關於表見代理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