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心債
⑴ 聊聊熱門話題(口語交際·習作八)
是一個很普通的故事讓我改變了以前的看法,學會了放棄一些東西,盡管當時會讓你下很大的決心。
好像人的一生中無時無刻需要學著放棄,放棄一塊糖,放棄一次出遊的機會,放棄一段感情,甚至是放棄自己的生命……當然,這里所說的放棄不是說放棄一切,而是放棄羈絆你不前的障礙,撿起希望為了以後更好的生活。有的時候放棄一些東西真的可以讓你心靈的空間變寬,讓眼前的生活充滿了新的希望。
我喜歡留戀過去,比如一張稿紙,一個記滿了文字的筆記本,一片秋天的落葉……那時我從沒有想過是因為什麽要留著它們,只是覺得捨不得丟掉,當那些「過去」堆滿了我的書櫃、抽屜時,我終於明白想要留著它們的原因:所有的「過去」都代表了我曾經的哪一段記憶,有過快樂,有過悲傷,有過難忘,也有過辛酸。我留著它們,就像留著過去的時光,我留著它們,就好像我會再回到那時一樣,盡管知道那已是不可能。看著那些「記憶」我有過快樂,但更多帶給我的卻是因為回憶過去而產生的的悲傷和嘆息。我發現這樣雖然讓我不曾忘記從前,但是卻讓我活的很疲倦,就像背著一身的債無法再走下去。
是一個很普通的故事讓我改變了以前的看法,學會了放棄一些東西,盡管當時會讓你下很大的決心。
故事是說:四個不同的小精靈面對失去曾經的乳酪而做出的不同的舉動,有的則可以開始就發現變化放棄過去走向迷宮尋找更新的乳酪,有的則在失去後調整自己去適應現在更新的冒險和挑戰,而有的則依舊害怕改變,留戀著過去使事情變得更糟……看完後我想了許久,終於決定試一試:把我以前所有的「心債」全部丟掉,從新開始一回。像精靈中的『唧唧』一樣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於是我找了一個晴朗的天氣丟棄了那些屬於過去的東西,盡管在松開手的那一刻覺得像失去了什麽,但回家後看見空空的抽屜和書櫃我發現那一刻心靈的空間變寬了,心上的債消失了。放棄一些東西真的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更好生活的方法,然而學會放棄卻是這個方法重要的一步,沒有這一步我們就不會滿懷信心走向未來。
而今看著友人的一篇文章: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么些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真的不能割捨——學會放棄,生活會更容易。
學會放棄,在落淚以前轉身離去,留下瀟灑的背影……
學會放棄,將昨天深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學會放棄……
我心早已釋然
⑵ 陳忠實的《白鹿原》結尾處,白孝文為何要殺黑娃
《白鹿原》白孝文只有將黑娃殺死,心裡才能踏實,自己做的壞事才不會被人知道。他不但殺了岳維山嫁禍黑娃,還故意把賬目弄亂,私吞錢糧,白孝文覺得只有裝才適合當官,他就裝仁義,裝親民,裝君子,殺死了黑娃,將功勞全歸於自己身上。《白鹿原》是一部20世紀初渭河平原50年變遷史。特殊的背景,濃厚的關中風情,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古老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劇中朱先生對傳統道德的堅守,白嘉軒勤勞與自私,鹿子霖望子成龍,白孝文情感波折,白靈投奔革命,黑娃被迫為匪,鹿兆鵬追求理想,鹿兆海捨生為義,演繹了兩個家庭不同子孫,曲折的人生軌跡和命運歸宿。大革命洪流不息,日寇入侵危機四伏,三年內戰社會動盪,白鹿原風雲變幻,古老的土地在陣痛中顫栗,但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必定在洗禮中承傳,變革要對舊體制和生產方式重新改寫,迎來明媚的陽光。
⑶ 我想了解一下有關於梅艷芳
梅艷芳原籍廣西合浦,1963年10月10日出生於香港。她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學習唱歌,6歲時便開始登台公開演唱。上學後,她在晚上常隨姐姐梅愛芳一起外出演唱掙錢用以維持家庭生活。1982年,梅艷芳獲得在娛樂圈嶄露頭角的機會,在香港無線電視台舉辦的第一屆歌唱新秀大賽上,她以一曲《風的季節》獲得冠軍。當時黃沾和顧嘉輝都是比賽的評判,在聽完的梅艷芳演唱之後都驚為天人,黃沾給了她滿分50分,而身為評判主席的顧嘉輝給他49分,冠軍自然是理所當然地落到她的手裡。1983年,她的音樂天賦再次得到認可,在東京音樂節上又獲得了一個亞洲特別獎。
在1982年成為歌壇新秀之後,梅艷芳便開始涉足電影界,同年張國榮主演了楚原執導的《偶然》一片。在1984年,梅艷芳開始以演技征服觀眾,在與張國榮、張曼玉一起主演的《緣分》一片中,她的出色表演為她贏得了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初涉影壇的她便嘗到了小小成功的滋味。但那時的梅艷芳還只能算是個有前途的影壇新人,並沒有很高的聲望,直到1987年她主演了《胭脂扣》才讓影壇人士真正認識到她的表演才華。影片中梅艷芳飾演石塘嘴名妓如花,她與張國榮飾演的富家公子十二少產生了真愛情,但不為男方家長接受,兩人相約吞食鴉片殉情,不料如花的陰魂來到五十年後才發覺十二少未死,而是在垂老之年落魄地當一個臨時演員。在報館上班的萬梓良與女友朱寶意從中幫助如花尋人,也因而反省了他們自己的愛情關系。這段凄美的東方人鬼情未了令她獲得了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第二十四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96年,在許鞍華執導的根據張愛玲小說《十八春》改編的影片《半生緣》中,她和葛尤的搭配雖然因為戲份不足而不如吳倩蓮和黎明的搭配搶眼,但同樣有著不俗的演出。在第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和第三屆香港金紫荊獎上,她都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這時的梅艷芳與當年出道時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戲路廣泛的她已經是一位難得百變影後。
說梅艷芳是百變影後,當然是指她的戲路廣泛。從文藝片到喜劇片,在到動作片和黑社會片,她都有不錯的演出。為她贏得過殊榮的那些影片就無須再提了。喜劇片中,與周星馳在1992年合作主演的《審死官》可以算做是其中的經典之作了;動作片中,與成龍主演的《醉拳Ⅱ》以及和張曼玉等人主演的《東方三俠》都是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而黑社會片中與周潤發合作的《英雄本色Ⅲ:夕陽之歌》更是堪稱精品。在2001年的香港賀歲片《鍾無艷》中,她女扮男裝反串齊宣王一角又惹得觀眾捧腹大笑。而在她賴以提名金馬影後的《慌心假期》中,她有飾演了一個婚姻生活發生危機的中年婦女。一切的轉變在她的身上看來都是那麼的不經意和不留痕跡,不停變化之中的梅艷芳成熟了。雖然有些影片里你或許還是能感受到似乎角色有些稚嫩,但又怎麼能把一個角色的好壞完全歸結到演員的身上呢?但是梅艷芳變化、創新的勇氣的確值得敬佩。
2003年12月30日凌晨2點50分,人品好,唱歌好,演戲好的香港演藝圈大姐大梅艷芳在香港養和醫院因為患子宮頸癌引起的肺功能失調而不幸病逝,終年40歲。去世時留下的最後一句萬般無奈話:「既是這樣,我便走了。」2004年1月12日11時至12時在香港殯儀館舉行了梅艷芳告別禮儀式。儀式的程序:1.鄭裕玲小姐,細說梅艷芳小姐生平;2.第14世紅寶冠法王夏瑪巴寧波車述學生梅艷芳;3.劉培基先生致悼念詞;4.倫永亮先生致悼念詞;5.關錦鵬先生致悼念詞;6.張敏儀女士致悼念詞;7.俠骨柔心梅艷芳小姐生平掠影;8.推出靈柩;9.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主持封棺說法儀式;10.出殯。
【初現光煌】
1982 年阿梅推出第一首歌曲「心債」,予人濃烈的滄桑感,差點令人忘記當時她不過是個十八歲的女孩子。初出道的阿梅雖然憑徐小鳳一曲成名,可是就給人「徐小鳳第二」的感覺,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要獨立發展有一番成就卻要加把勁。1983 年阿梅推出首張個人唱片「赤色梅艷芳」大受歡迎,唱片更獲得五白金的銷量佳績,歌曲亦首次入選年度十大,令人對她刮目相看。形像上亦有賴劉培基替阿梅設計形像,阿梅先能夠擺脫「徐小鳳第二」的名字,得到眾人認同繼續在歌壇發展。
【初現銀幕】
1984 年阿梅推出第二張唱片「飛躍舞台」,但不知什麼原因竟然唱片銷量只是一般,但「飛躍舞台」、「不信愛有罪」、「發電一千VOLT 」等歌曲也流行一時,阿梅仍是當時新進歌手中最受注目的一個。同年阿梅接拍了第一部電視劇「香江花月夜」,「第一次演戲就演電視,會比較困難」阿梅講因為電視拍戲一shot 過,演員要一下子念熟一疊厚厚的台詞,對於演戲初哥會是很重的負擔。但拍「香江花月夜」得到名師指導,在演戲方面獲益良多。第一個星期她真的很擔心,一早就念熟劇本,曾江跟我有最多對手戲,亦最帶到我入戲,有時好驚,因為他的樣子很惡,但他叫我不要怕,集中精神望著他做戲,一路下來,知道他不是那麼惡的,自己輕鬆了,亦易入戲。曾江可以說在演戲方面幫到梅艷芳一把,加上電視台現場收音的訓練,使梅艷芳由一個完全不懂做戲的人,逐漸知道什麼叫電影,演戲。拍電影就變得容易得多。
【紅極一時】
1985 年阿梅推出第三張唱片「似水流年」,唱片封套以一身中性的打扮在當年來說是十分突破,穿上西裝及披著長長大褸的阿梅十分有型。當時吸引許多年青人模仿阿梅的中性打扮,此外「似水流年」一曲更成功為她吸納了一批較成熟的聽眾,令到一些本來不太喜歡阿梅的觀眾也漸漸地開始接受她。同年推出第四張唱片「壞女孩」其一身豪放不羈瀟灑佻脫的形像,阿梅「型而不壞」的壞女孩形像,深入人心且廣受歡迎,一時間少女們都以「梅艷芳發型」為時尚潮流紛紛仿效。「壞女孩」一碟更創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八白金銷量紀錄,阿梅旋即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線歌手,更首次奪得TVB 「十大勁歌」的最受歡迎女歌星大獎及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憑「緣份」獲最佳女配角。十二月,阿梅在紅館舉行了她的首個個人演唱會,更創下十五場的佳績,可見她的受歡迎程度一時無兩。
【閃耀舞台】
1986 年阿梅推出「妖女」、87 年推出「似火探戈」及「烈焰紅唇」,阿梅一直穩坐本地樂壇天之驕女的寶座。1987 年阿梅又勇闖另一個高峰,阿梅推出的「烈焰紅唇」性感形像轟動全城,還創下廿八場的演唱會紀錄,所以有「梅廿八」之稱號。1988 年阿梅推出「夢里共醉」、89 年推出「淑女」,在80 年代阿梅開創了不少先河,令本來要乖乖站在台上唱歌的女歌星,變成不只能歌,更要擅於舞台演釋,講求形像及台風,令本來流行的民歌小調曲風氣,她一下子帶來了一連串勁歌,歌詞更是新潮大膽。而一眾女歌星只需一臉純情上台,阿梅卻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形像,時而妖女,時而淑女,更帶給自己一個「百變梅艷芳」的稱號。她當然帶來了不少金曲,十多年後的今天,那些「壞女孩」、「妖女」、「似水流年」仍然在歌迷腦海中盤旋。88 年阿梅憑「胭脂扣」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期間,阿梅接拍了一個名表廣告,廣告內的一句「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至今天仍然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告別舞台】
1990 年舉行第三次個人演唱會,名為「百變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連開30 場的佳績把阿梅的事業推上另一高峰時,阿梅急流勇退宣布再不領取有關音樂上的獎項,但仍會繼續灌錄唱片。1991 年阿梅的告別舞台演唱會以一膽演出挑戰麥當娜,更再度成當時傳媒焦點,各報紙雜志紛紛以告別舞台演唱會的大膽演繹大肆報導,更一度被傳媒封至III 級程度。92 年2 月25 日告別舞台演唱會因背脊骨神經痛取消,當時在紅館歌迷知道後,都好擔心阿梅的身體能否支持下去。而告別舞台演唱會的最後一場,阿梅在眾圈中好友出現紅館以表支持,而在演唱會尾聲時段眾好友一同上台大唱大玩,最後阿梅唱到最後一首歌時,全場歌迷情緒推至高峰,熱淚盈眶,台上台下都充斥一種難舍難離的氣氛,最後阿梅以一曲《回頭已是百年身》圓滿結束這個告別演唱會。
【熱心慈善】
1991 年告別舞台後致力於慈善活動,阿梅為了「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終於到了北京。事隔兩年再踏入北京參加賑災慈善晚會,打破了不再北上之諾言。來到這塊曾令她心痛、哀傷的地方,阿梅站在天安門前暗然流淚。這段期間阿梅致力醉心於慈善工作及演出,之後更成立了『梅艷芳四海一心基金會』及捐出巨款到醫院添設更先進的醫療設備,同年也已個人名義捐出告別舞台演唱會收入之百萬元建興一所東華三院梅艷芳護老中心。梅艷芳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回饋社會,實在相當難得。
1993 年加拿大多倫多以10 月23 日定為梅艷芳日,阿梅雖然已經不再領取音樂獎項,但阿梅的成就不能否定,所以93 年獲得榮譽大獎及94 年阿梅奪得金彩虹十大演藝紅人,阿梅的樂壇地位無人能替代。小休三年,阿梅最終敵不過熱情的歌迷。94 年舉行了一個名為「梅艷芳感激歌迷演唱會」歌迷會聚會。阿梅又再度踏上舞台狂歌熱舞,再度為歌迷帶來無限歡樂。當晚出席的歌迷坐滿了伊利沙伯體育館,所有歌迷都歡喜若狂。證明了阿梅沒有把歌迷忘記,歌迷也沒有離棄她。而因梅艷芳為大球場首個『超級樂壇創世紀』演出,其中一部份與羅文大跳勁舞,兩人妖味十足,回響甚大。至這個大球場演出後,全樂壇報紙紛紛要求梅艷芳再重踏舞台表演,而每逢阿梅上電台做訪問時,第一個問題一定是『阿梅你幾時出番黎?』,這句話即成為當時的一個佳話,因為阿梅妙問妙答,『我無走到!一直系樂壇,點出番黎唱』來抵擋這個重踏舞台的難題。
在這幾年來,阿梅不論在任何場合及慈善演出,都會給人問她何時再重踏舞台。終於在1995 年阿梅在淡市中連開15 場名為「梅艷芳一個美麗的迴向演唱會」,當時阿梅為個唱練得一身肌肉,演唱會開始更展示她苦練的成果,以這個演唱會一貫阿梅百變的形像,加上大型歌舞及大膽演出,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回響。而這個演唱會後更加開一場『萬眾同心公益金』慈善演唱會。
【百變影後】
除了歌唱事業外,在電影方面阿梅也有很好的成績。自83 年起參與電影的演出,至今演出過的電影達40 多部,演繹過很多不同的角色。84 年憑「緣份」一片奪得最佳女配角獎,其演技得到別人的賞識。87 年的「胭脂扣」,絕對稱得上是阿梅的代表作。其出色的演技為她奪取了金馬獎及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項,演技得到了肯定。證明了阿梅是全能的藝人,能歌善舞而演技出色的藝人實在不多,阿梅可算是表表者。阿梅嘗試接拍過不同類型的角色,當中不乏佳作。從影的四十多部電影作品中,阿梅表示以下的作品她是較喜歡的:「川島芳子」、「何日君再來」、「審死官」、「東方三俠」。97 年許鞍華邀拍「半生緣」,阿梅把戲中正中帶邪的「曼璐」演活了,結果又再度為她帶來最佳女配角獎項。自「半生緣」後,阿梅挑選劇本更加嚴謹,希望能在電影方面有所突破。
【演技出色】
踏入千禧年阿梅主力拍電影,10 月接拍鍾無艷反串演繹咸濕皇帝,阿梅演繹出好出色,簡直演活了齊宣王一樣。2000 年9 月阿梅為徒弟不惜破例一次為妖怪傳配音,2001 年2 月阿梅接拍了慌心假期,慌心假期是阿梅新的嘗試,部戲是以英文對白為主,此片更獲多項最佳女主角的提名,2001 年6 月阿梅接拍了許鞍華寫實電影「男人四十」,與張學友合演,阿梅亦憑此片獲多項女主角的提名外,更在國內長春電影節中榮獲最佳女主角獎。
【歷史性的演出】
《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已成為全城矚目的演唱會,很多市民都想成演唱會的坐上客,以行動去支持患了病的阿梅。經典金曲演唱會能順利完成,對於阿梅來說又跨過了一個難關,很多人會擔心阿梅能否支撐到八場的演唱會,但事實證明了阿梅憑著強橫的意志力,將整整八場的演唱會完美地完成,而這個經典金曲演唱會同時亦創下一個有極多嘉賓的記錄,相信都不會有歌手像阿梅能一呼百應,將所有巨星級的歌手作有情演出。而今次的《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亦令阿梅創下的紅館演唱會記錄推至147 場。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在香港逝世享年40歲
⑷ 《人生還有下半場》《最重的是心債》讀後感
美國班福德電視公司董事長寫的《人生下半場》,我看到了雜志上的介紹文章,感悟頗深,下周就可以買來看看,因此先把一些內容介紹放到博客上。
班福德創造性的把人生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35歲至40歲以前是上半場,有人匆匆忙忙地念完大學,墜入情網,結婚,開始工作,盡力往上爬,積聚財富,過個舒適的人生;還有很多人在進入中場休息之前,經歷了病痛、離婚、失意、酗酒、沒時間與孩子相處、內疚、孤單落寞。。。。。。就像許多球員一樣,上半場開始時立下了許多很好的心願,但一路打下來,視線開始模糊,失去了方向。
不管是誰,我們都需要中場休息,反省一下自己上半場的所作所為。一個失敗的人固然不用說,即便是成功之士,也渴望得到一種超越成功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球賽的勝負取決於下半場,而不是上半場,人生亦是如此。隨著終場的臨近,體力和經驗都會告訴我們應該調整節奏改變策略,畢竟上半場出錯,下半場還有時間補救。但若下半場出差錯,就難以挽回局面了。
這里也不是說你因為害怕失敗,就死守球門,碌碌無為,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活出精彩來。准確地說,是吧你過去未知的潛力發揮出來。
上半場追逐成功,下半場則是達成有意義的旅程。班福德曾經評論基金經理彼得林奇46歲以前是最偉大的基金經理,46歲以後選擇激流勇退的行為。「下半場就是要重新拾回對生活的駕馭,做你決定要做的事。你以為彼得林奇告訴富達公司同事,他不再替他們管理利潤最高、最熱門的基金是件容易的事嗎?他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知道如果失去對事業生活的掌握,終有一天會嚴重損及人生其他重要的層面。」
這真的是我最近讀到的最有啟發性的文字了,結合我自己的人生,忽然發現自己正處於從上半場向下半場的轉變過程中,現在的我是中場休息階段。這個比喻還真的是很形象。
上半場,我的確也是像作者寫他自己那樣,拚命的工作與學習,想用智慧換得金錢,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很高興,我真的做到了,雖然不是說讓家裡有了多少的富貴,可是畢竟我幫助父母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讓他們能夠在老年階段,不再操勞,不用再像前半生一樣為金錢憂慮,能夠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安心地用他們的退休金住在我給他們買的房子裡面度過一個還算幸福的晚年。
經歷了上半場的辛苦、成功與失意,我終於累了,選擇了徹底的休息。原本我也以為自己是孤單落寞與失意的,然而,我卻弄錯了,這其實是我人生的中場休息階段。這些日子,很幸運的,我讀了很多的書,弄清楚了人生中我過去曾經困惑過的東西,明了了我喜歡的工作到底怎麼做的真諦,終於想明白了今後十數年我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這是一個多麼物有所值的人生中場休息啊,而我過去竟然還抱怨。
現在,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想明白了很多應該明白的事情。
⑸ 電影豪門夜宴上有多少位明星
有202位明星。包括梅艷芳、吳君如、吳孟達、李嘉欣、譚詠麟等。
1、梅艷芳
梅艷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西合浦,歌影雙棲發展藝人,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創辦人之一及首位女會長。
1982年獲「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推出了個人第一張專輯《心債》。1983年,唱片《赤色梅艷芳》主打《赤的疑惑》開始走紅,唱片五白金。
1985年-1986年跨年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
2、吳君如
吳君如,1965年8月2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省番禺,中國香港女演員、導演、歌手、主持人。
16歲進入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之後在TVB參演電視劇,1988年參演王晶執導的《霸王花》系列電影,正式在電影圈發展。
1993年,發表粵語專輯《我有我的溫柔》,並獲得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生力軍女歌星銀獎。1999年憑借主演電影《洪興十三妹》獲得第1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3、吳孟達
吳孟達,香港男演員,1953年1月2日出生於福建廈門,七歲隨父母移居至香港。
1973年投考了無線電視的藝員培訓班。1979年憑著《楚留香傳奇》中的「胡鐵花」一角受到注意。1981年參演了第一部電影《執法者》。1991年憑借電影《天若有情》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1992年憑借電影《逃學威龍》獲得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4、李嘉欣
李嘉欣,1970年6月20日出生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華語影視演員。
1989年,李嘉欣主演其首部生活劇《花月佳期》,從而進入演藝圈。1990,主演古裝片《倩女幽魂Ⅱ:人間道》。1992年,主演王晶執導的劇情片《賭城大亨II之至尊無敵》;隨後,主演程小東執導的武俠片《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5、譚詠麟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中國香港男歌手、音樂人、演員。
1968年,譚詠麟加入Loosers樂隊,從而進入演藝圈。1973年擔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5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大家樂》。1978年溫拿樂隊解散後以個人身份發展。
1979年赴台灣發展事業,同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借劇情片《假如我是真的》獲得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⑹ 普法欄目劇20180718心債夏蘭扮演者是誰
網頁鏈接
這個是貼吧上法的普法欄目劇演員匯總
我也很喜歡普法欄目劇以前哈哈๑乛◡乛๑
⑺ 香港出了多少歌手
——回望藝術史上每一個大時代,都必有傑出人物首先拉開帷幕,開創一代先聲——波德萊爾,他開創性地激揚起文學史上現代主義時代的大旗;偉大的巨人貝多芬,無論音樂史的古典主義時代多麼輝煌,他決絕地轉身,唱出了浪漫主義的新聲;而對於曾經輝煌的香港流行音樂而言,許冠傑無疑是最重要,最值得大書一筆的人物之一,他和顧嘉輝,在上個世紀進入七十年代之後,幾乎同時爆發,聯手以天才的創作瞬間將之前空白一片的粵語歌拉上輝煌的起點!在現在回看過
去時,你會發覺,粵語流行樂絕對是一個幸運兒,它奇跡般避免了一個新事物從誕生到成熟的漫長過程,在兩位天才與一干舊學根底頗深的優秀詞人的拱托下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上,之後隨即帶起了幾代才俊,粵語因此持續輝煌了至少二十年。更加值得驕傲的是,這種輝煌是開放式和創造性的,絕非只是對當時歐美樂壇那個風起雲涌的大時代的消極跟風;粵語歌開放性地接受歐美流行樂的各種新舊形式,但內容上完全有著自己的精神層次與筋骨血肉,這也是它可以真正成為一個經典時代的核心因素。
香港樂壇的黃金年代,產生了一大批出色的填詞人:盧國沾,鄭國江,鄧偉雄,劉卓輝,陳少琪……但最好的那一個,境界最不凡的那一個,可能當屬黃沾。而單論作曲,一前一後,稱得上天才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顧嘉輝,一個是劉以達。最後,若說詞曲雙絕者,則只許冠傑,黃沾,黃家駒三人當之!
當然,另外那些才華橫逸的人物,以下也將一一道來。
1.許冠傑——在唱腔方面,這位粵語歌的巨匠是典型的民謠唱法,不加任何修飾的原聲,簡單自然,流暢動聽。——而這位大師的真正非凡之處,還是在於他的作品的獨創性。他的作品截然分成了兩種風格:雅緻文人式的與市民世俗式的,可謂真正的雅俗共賞。前者往往造辭精巧,一派古典風范;而後者卻完全以最世俗的廣東俚語來寫,生動幽默,活力十足。但無論哪種風格的內容,經過他那充滿旋律性的腦袋一點綴,立即傳唱到街知巷聞,風靡不息。
而兩種風格的作品當中,尤其是後一種,有著非凡的獨創意義(古典風格的那一部分,雖然出色,但有一代古典大師顧嘉輝在旁邊輝映,還是顯得小家碧玉了一點),最能寫出許冠傑那種風趣,平和,淡泊名利,隨遇而安的人生本色;在運用民間語言方面,他在華語流行樂壇是一代大師,天才閃耀,無人能及。他的感情紮根於人民之中,用有血有肉的民間語言,寫盡民間的生活百態,囊括了柴米油鹽,工作愛情,辛酸快樂;而這些歌的背後,又有一種特有的幽默,樂觀,凡事適可而止,不過分強求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歷來注重世俗生活,不喜歡做官,有錢也喜歡藏著偷著樂的廣東人中特別明顯——他確是最了解廣東人的一個音樂家!放膽說一句,只要粵語一天不亡,他的歌就不會停止傳唱。
《鬼馬雙星》《半斤八兩》《學生哥》《最佳拍檔》《日本娃娃》《打雀英雄傳》《咪當我老襯》《賣身契》《十個女仔》……這一大批經典作品,都是以最民間化的粵語俚語寫成,以一種幽默樂觀的筆調寫出現實生活中方方面面,雖有辛酸卻不使人喪失生活的勇氣,這些歌在包括香港在內的粵語文化圈裡,深受人民的歡迎和贊賞——內地的朋友可能對其中的某些方言如看天書,雲里霧里,不過沒關系,許冠傑的音樂旋律足以沖破語言的界限,你一定會在其中找到你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的。
2。「輝黃」二聖——黃沾去世時,見到有網友用「輝黃二聖」來形容他和顧嘉輝,很貼切,今天借來一用。顧嘉輝和黃沾,兩大奇才,一世知音,留下了一闋世人遙想,悠遠無盡的樂壇傳奇……
黃沾與顧嘉輝,一剛一柔,沾叔生性外向,樣子好玩,一笑起來簡直是「色情讀物」,可愛得要死。而顧嘉輝則個性含蓄,藏而不露,樣子十分平凡,一副糟老頭樣,屬於走在大街上絕對沒人會注意的類型,但他的才情就……呵呵……
《上海灘》:天下皆知的輝黃絕唱了,氣勢不凡,意境奇高——我想我應該閉嘴了,這種歌還用人再費口舌嗎!值得一提的是,「輝黃」還為葉麗儀寫過另一首《上海灘龍虎鬥》,也不錯;更好玩的是達明一派的黃耀明將兩首歌各剪一半,拼成了他自己古靈精怪的《一二三上海灘》。
《忘盡心中情》:輝黃無懈可擊的傑作之一。僅僅一個開頭,已經令人難忘——一段彷彿自天際白雲間悠悠吹來的洞簫,霎時引出了全曲悠遠綿長的意境;而整首歌,簡直是為古龍筆下那種滄桑寥落的浪子度身訂做,三分的瀟灑,五分的寂寞,七分的悲涼,烈酒為伴,長劍作友,江湖情懷,盡在其中。這首歌的詞,曲都寫得精彩萬分,相互又契合無間,簡直可以用天人合一來形容,聽後那悠遠的旋律縈繞心間,徘佯耳際,久久不能遺忘……聽這首歌時常令我神思遙想,輝黃
二人的友誼,究竟到了何種境界,竟能創出如此奇絕的作品……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嘿嘿!
《當年情》:眾所周知的張國榮好歌。
《一生有意義》《桃花開》《世間始終你好》《千愁記舊情》《肯去承擔愛》:《83射鵰》中的八首歌全是由顧嘉輝作曲,而由黃沾填詞的是這五首。個人最偏愛《肯去承擔愛》這首。
《夢里幾番哀》:鮑翠薇所唱的一首好歌。
《大亨》:徐小鳳名曲之一,反思人生得失的好歌。
《楚留香》:鄭少秋經典名曲,黃沾的詞寫得極好
「就讓浮名輕拋劍外
千山我獨行
不必相送。」境界很高。
《留下我美夢》:甄妮好歌,《陸小鳳之鳳舞九天》主題曲。
《心債》:梅艷芳好歌。
《網中人》:張德蘭名曲。
《用愛將心偷》:汪明荃所唱。
《萬水千山縱橫》:關正傑名曲。
《家變》:羅文一首很著名的作品。
3。溫拿樂隊——香港早期最受歡迎的一支樂隊,主要成員是譚詠麟,鍾鎮濤,彭健新,陳友,葉智強這五個人。其實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支樂隊最大的貢獻是為香港樂壇推出了兩位出色「演繹者」——譚詠麟與鍾鎮濤——而樂隊本身的成就並不高,原創能力很弱,紅是曾經很紅,但大部分是唱英文歌而已,華語歌部分也是當時流行的民謠風,特別好的作品其實乏善可陳,倒是解散多年後老友重聚唱出的《千載不變》是不折不扣的經典。
4。泰迪羅賓——也算香港樂壇一個傳奇的人物了。他早在60年代就組成了一個叫「花花公子」的樂隊,是香港樂隊潮流的一個先聲。他的作品現在還流傳的已不多,著名的如《這是愛》。雖然他並不能算香港樂壇黃金年代的人物,這里還是略微提一下。
5。汪明荃——作為香港最有地位最有聲譽的藝人之一,「阿姐」雖然不是專職的流行歌手,卻也留下了令人難忘的經典作品。
《萬水千山總是情》:這個就不用說了吧?《勇敢的中國人》:輝黃名作,愛國歌曲的經典。《京華春夢》與《用愛將心偷》:同是當年當紅劇集的主題曲。
6。鄭少秋——很多人都將他當作一個歌壇的業余玩票者,這也許沒錯,但我想說,他可能是唯一一個玩票玩出個人風格的歌手。秋官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天生有一種從容優雅,凡事淡然處之的氣度,令女人著迷,令男人欣賞。嘿嘿。而他的聲音,也正如他的氣質,一點雍容倦懶中透出盎然古風。而寫歌給他的人,也非常了解這一點(尤其是黃沾),給他寫的歌的意境往往高古悠遠,有視世事如浮雲,跳出紅塵之感,令人胸襟為之一闊,風格上與他個人的氣質形成高度的
7。張德蘭——一個很有傳統女性那種溫柔賢淑味道的歌手,性格非常溫和迷人,氣質上和香港另一個經典的民歌手區瑞強簡直是絕配,他們兩人的友誼也的確很深厚,還曾合作開過演唱會。她的歌曲風格是大部分是民謠與粵曲小調,基本上屬於香港樂壇80年代前的一種流行風格,而在內地最為廣大人所喜歡的《春光美》在她的風格中反而少見。她也是香港人很喜愛的一位歌手,聞名的歌曲有《武俠帝女花》《何日再相見》《情義兩心堅》《一水隔天涯》等,當然,個人認為最經典的《相識也是緣份》又怎能不提?
8。區瑞強——香港歌壇的一角美妙剪影,自始至終,本色不改的一個民謠歌者。
這是一個很和藹,很容易滿足的人。
他的歌聲和他笑容一樣,溫和,寬容,使人溫暖。
他令人對這個世界有一種宗教式的感恩之心。
9。葉振棠——提起這個名字,內地知道的人絕對不多,但一提到他就是當年風靡一代人的愛國名曲《萬里長城永不倒》的原唱者,就無人不湧起幾分敬意了。而「輝黃」的經典名作《忘盡心中情》也是由他所唱。此外,《大內群英》《我來自潮州》《難為正邪定分界》也是他的代表作。
10。關正傑——活躍在香港歌壇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前期的一位重要歌手。他的台風中正凝重,唱腔也朴實無華,總之相當成熟穩重的一個歌手。而他也留下了一批相當好聽的作品:
11。葉麗儀——她在香港著名女歌手中,身材偏於高大型,而她的氣質也正與此對應,比較大氣,有一種巾幗英氣。她的歌總體來說,經典的並不多,但一首精彩絕倫的《上海灘》已足以令其聞名遐邇,在香江屹立不倒。
12。「香港之鶯」徐小鳳——如果說梅艷芳的歌中有種揮不去的,「滄桑後而飄零生」之感,那麼小鳳姐就是滄桑始而歸於豁達,她的從容,她的氣度,無法令人淡忘。作為香江一代歌後,徐小鳳可以說名作如雲,難以一一盡數。
13。羅文——香港男中音的典範。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香港男高音歌手很少,反過來的結果就是盛產了一大堆優秀的男中音,校長與學友都可算個中代表——但如果非要讓我只挑一個作其中典範,我會選羅文。羅文唱腔獨特,發音技巧堪稱完美,高低音區的過度自然得猶如天成——一個歌手瞬間沖到C3沒什麼了不起,能在A2從容停留3秒才算本事——我從未聽過羅文的高音上過C3,但卻無數次看到過他在唱現場時「不動聲色」地就上到A2,而且他上到這個音階時,在氣息上同之前的相對低音區是基本一樣的,形成了高度統一,幾乎捕捉不到明顯的發力痕跡,非常自然,非常輕盈,道行真的是很深!他從不追求聲音的絕對高度,但卻能將自己的低音區到高音區的每一個音符唱出渾然一體的高質量,這種歌唱的態度是絕對值得贊賞的。香港的羅文,台灣的費玉清,是華語流行樂界最令本人欣賞的兩大「學院派」歌手典範,愛好唱歌的朋友真的應該多看看這兩個人的演唱。
15。陳百強——溫和文雅,氣質憂郁一向是他的標志了,而他的唱腔,清秀明澈,以演繹細膩見長。一批旋律優美的經典名歌如〈偏偏喜歡你〉〈一生何求〉〈念親恩〉〈盼三年〉〈漣漪〉〈煙雨凄迷〉等等,也不必我再多介紹。他的離世,是香港樂壇黃金年代的一大憾事之一。陳百強當紅的年代基本上就是整個80年代,作為一線男歌手,他的成績一直很穩定,一些重要的頒獎禮總能見到他的身影,論地位其實一開始校長還不如他,但反之他也沒有像校長那樣大紅大紫過。
16。林子祥——華語流行樂壇曾有過的最傑出歌手之一,一個「超級」歌者。首先不得不說他那付動力強勁的「天生奇喉」,他音域超闊,既擁有一個正常男中音應有的全部,又在高音區延伸上去一大截,據他自己所說,盛年時他的高音區的極限曾去到A3或B3上,確實相當驚人了;而且他聲帶的耐受力之強,同樣誇張得很,像他那種充滿爆發力,沖刺性的唱法,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學,否則唱半年嗓子就
完蛋了,但他聲音的巔峰時間卻異常長久,保守點說,他的聲音50歲後才顯得些許褪色,2002年與「港樂」合作的演唱會上還蒼勁得很,他的天賦條件和保養功夫實在令人贊賞。不過,之所以贊他是一個「超級」歌者,絕不只因為他的天賦聲喉,更因他的音樂修養,正是他深厚的音樂修養,使他成為一個歌唱全才,聽遍他的歌曲全集,你不得不驚嘆於他的歌唱技巧之豐富,歌唱「面目」之多。他慷慨激昂時足以分金裂石,深情款款時又溫文動人;既狂野奔放得使人激奮,又幽默好玩得讓人捧腹。以此對應的是,他歌曲風格變化萬千,古典,民謠,小調,搖滾,說唱,兒歌,拉丁,都兼而有之,而且都唱得好,這是最了不起的。另外,他同樣有很高的創作才華,很多經典歌曲都是他自己的手筆,個人以為,創作才華這方面他在香港樂壇中是可以處於中上層次的——總之,他的確是香港樂壇一個不老傳奇,一個獨一無二的「老頑童」。
17。譚詠麟和張學友——之所以把他們放在一起,很明顯,是因為兩人是香港樂壇一前一後,兩代旗幟性的人物,有很多的特點值得拉近來一起說。定位:他們都代表了走在前台的最輝煌者,他們是樂壇明星中的明星,唱片公司的寵兒,但本質上,他們只是香港眾多優秀演繹者的中的兩個。
歌曲的風格:作為最賣座歌手,他們都格守中庸之道,以最受市場歡迎的情歌為主,他們的歌曲既不是最陽春白雪,也不是最下里巴人,所以他們都始終能成為最受歡迎的。兩者相對來說校長的情歌更純粹,典雅一些,保持了比較統一的格調;而後期一代的張學友則更商業,更龐雜一些,好歌挺多,雜草也不少見。
基本上個人把香港歌曲的風格分作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的古典派與民謠,小調為主,第二階段則是都市情歌風格占據了統治,而譚詠麟正是這兩種風格的分界線,他成為了第二階段風格的集大成者。校長早期歌曲有明顯的民謠風,特點是清新,明快,輕松,像《我愛大自然》《愛在陽光空氣中》《天邊一隻雁》《小生怕怕》《相識非偶然》等歌。但裡面一些歌如翻唱自五輪真弓名作的《忘不了你》則明顯有他鼎盛時期那種成熟,典雅的風格,預示了他日後的風格變化。而84年對他來說則是一個最重要的年份,當年他的《愛的根源》《霧之戀》兩張大碟橫掃香江,無人能擋,在香港最重要的年度頒獎禮之一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連下三城,一個人就佔了三分之一,而在40首候選歌曲名單中,他竟有空前的十首之多!香港流行樂也正式開始了譚詠麟時代!同時,在這一年之後,隨著譚詠麟走上人生的巔峰,張國榮強勢出擊,梅艷芳穩步向高峰邁進,第一階段的歌曲風格也基本結束了,大部分的名作都已寫出,一批老一代的知名歌手如關正傑,葉振棠,張德蘭,區瑞強,葉麗儀等人,都開始逐漸淡出,憑著一兩首電視劇主題曲一炮而紅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前一代的巨星如許冠傑,羅文,也已不屬於在前台最閃耀的那一個了。而新秀方面,下一個「譚詠麟」,張學友即將冒頭,一批經典樂隊與組合在地下正如熔岩涌動,馬上就將噴薄而出。總之,84年是香港樂壇一個相當重要的年份。譚詠麟帶起的情歌風潮,我個人將它定義為「都市情歌」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與香港的社會發展有很大關系,70年代,香港人的都市化趨勢還沒有80年代那麼明顯,香港社會的這兩個十年,回顧那時的電影電視劇就能看出顯著的分別,80年代後,香港都市化愈加明顯,到了中期,就像現在內地的經濟發達地區一樣,大眾會變得個人化,「小資」化,生活會要求得更精緻。而古典派的家國情懷和民謠風的簡朴輕快已經漸漸不合新一代人的口味了,以前一直鬱郁不得志的張國榮突然以一首舞曲風格的《Monica》一炮而紅即是明證,像這種「迪士科」式快歌以前的香港樂壇是沒有的。而譚詠麟第二階段那種成熟,精緻的情歌同樣得到了極大的歡迎,他和張國榮,一慢一快,代表了新一代「都市情歌」的兩種面目,他們同時登上人生頂峰是合乎時勢的。聲音:譚張都是純正的男中音,校長音色剛柔適中,天生就是唱情歌的料;學友則相對渾厚。他們不但技巧上相當好,最重要的是唱歌的感覺上都有相當的天賦,就是因為這一點天賦,校長的口碑在業界始終比哥哥勝一籌,張學友可以走出與李克勤不同的人生。
而從聲音狀態的變化來看,校長直到90年代初還是在一個巔峰狀態,音色清晰明凈,但進入90年代中期後有明顯的下滑,「老人腔」首度出現(表現在聲音上就是始終有一點拖尾,顯得渾濁而不夠干凈,很多歌手進入不惑之年之後都會有此現象,正所謂歲月不饒人。),這點在他94年香港大球場演唱會上表現得最明顯,而他顯然有所注意,到97回歸演唱會上他重新修聲,音色上有明顯回升,接近高峰時水準。不過上到最高處便要往下行始終是一個不變的定律,現在的校長已經不可能再回復當年的風采了。就校長本身聲喉的條件來看,他的優點是音色相當好,但聲帶的耐受力並不突出,遠不能比阿LAM那種「天賦奇喉」,再加上的演唱會實在開得太多,過度用聲對他聲音保養有很大的損害,令他的聲音衰退期來實在早了一點,比較可惜。
張學友就不同了,他的聲音從出道到現在一直保持得相當平穩,至今沒有下滑的明顯跡象,即使是最紅的時候他的個唱還是開得相當有節制的,這點不得不說他比校長明智,明白「放得太盡,後勁就越弱」的道理。學友偶然也有失聲的情況,但這和長期性的下滑有本質的分別,一個歌手,他每日的聲音都有可能受到生活狀態的影響,如果演出當天聲音狀態特別差,失聲其實很正常。學友的聲音一直保持得很好,但唱腔上卻不是始終如一的,早期他的聲音渾厚,還有一點點故意壓低來唱的感覺,好笑的是他成為「天王級」人物之後,引發了一大批模仿者,明明天生是張信哲式的音色,偏偏要壓低來唱,力求讓自己的聲音變得磁性一點。想想那時的歌唱比賽,真是好玩,不是「大寶啊!天天見」,是「張學友天天見」聽著還真是煩啊,哈哈。而張學友後來的唱腔,隨著王菲式的柔弱唱腔大行其道,始終不改商業中庸本色的張學友,在唱腔上也有明顯改變,將他本嗓渾厚的特點
人為減弱了,以迎合流行風潮。相比而言,個人最欣賞的還是他出道時的本色。
代表作:作為最知名的歌手,在這里個人不覺得有必要再羅列他們的名作,僅僅將幾首在演繹上很顯示他們唱功的作品提一提。
校長——《冷傲的化妝》:著名男女組合「洛克塞特」名曲《Dangerous》的翻唱版,校長高音區完美的表現,充分地表現了他的功底,在自己極限的音區上仍然有質量非常高的聲音表現。應該說,他的高音還是要比學友稍勝。
《ELAINE》:高潮部分還是很考功力的。
學友——《李香蘭》粵語版:談學友的唱功,這首歌當然不能不提,因為他的確在這首歌上有完美的表現。無論是真音,假音,聲音的轉換,感情上都接近無懈可擊。
《一生不醉醒》:《南帝北丐》主題曲。這首歌雖然不算高,但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氣勢很強,但張學友飽滿地演繹出了全曲的神韻,技術和感情都難以挑剔。
18。鍾鎮濤——香港歌壇中一個浪費了的金嗓子。前溫拿樂隊的兩個主唱:譚校長單飛之後輝煌無限,至今功成名就;而鍾鎮濤則大起大落,看盡了人生百態,別有一番滄桑。而從兩人的聲音來看,相對於校長那把易為大眾接受的中性化嗓子,鍾鎮濤略顯沙啞的聲線非常鮮明,尤其是年過中年之後,聲音更顯粗獷沉雄,極具男人味,幾乎可以說是香港的「邁克·波頓」。而唱功,也絲毫不落於校長之下,他的中低音區扎實,聲音越向高音區邁進反而越顯得壯闊豪邁,令人很難忘。如果用劍來形容他,那就是一把巨劍,雖然少點輕靈飄逸,但勝在厚重沉鬱,份量十足。可惜的是,他雖有一把好嗓子,在歌曲上卻始終找不到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除了幾首名曲,令人能想起的歌曲已經不多了。
《讓一切隨風》:鍾鎮濤幾乎每次上台都必唱的名曲,充分顯示了他的唱腔,翻唱自日本,黃沾作詞。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曾經非常紅的一首歌。
19。梅艷芳——她的技巧和功力絕非上佳,還有一把有缺陷的聲音,但有時她的感情超越了她的局限,令她成為最最感人的歌者。梅艷芳幼年即踏上舞台,生活的艱辛與掌聲的起落在她心中打下了最深的烙印,造成了她一生中那種揮不去的飄零,蒼倦與不確定感——不過到最後,這也成為了她最大的財富。平心而論,相比同是女低音的徐小鳳,梅艷芳雖然出道很早,她的歌唱技巧完善得並不夠好,本來她的聲音(在高音區)天生就有「爛聲」的苗子,反過來又因技巧上的不足,令她的音質始終沒有得到修補,年輕時還不明顯,人過中年後「爛聲」就比較嚴重了。不過盡管她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她歌唱中最大的優點已足以超越她的所有缺陷,令她曾經成為過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歌者——梅艷芳的慢歌,尤其是那些溶入她的人生經歷,自我寫照,自況式的慢歌,堪稱華語歌壇一絕,沒人比她更好!能比她唱得更感人至深!她真的可以把她那種辛酸,滄桑,茫然,飄零於世的無依感唱入你的骨髓中,彷彿使你置身於一座深秋的楓林中,看到一個孤苦伶仃的人,因莫名的原因,迎風灑淚,無盡的哀痛隨紅葉揚……
20。張國榮——大家都知道他和梅艷芳友誼極深,甚至稱得上彼此的「紅顏知己」。其實,在歌唱的生涯上,兩者的特質與高低走線都頗有相似之處,首先張和梅一樣,唱歌的功底都不算突出,唱現場時尤其明顯(但梅畢竟有非常突出的一面,而張甚至沒有),張的聲音最巔峰的時候就是八十年代他最紅的時期,那時他的聲線渾厚,富有磁性,但他的音質中還有另一種柔弱的特性,當他退出歌壇多年後來再度復出時,嗓音顯然維持得不好(很可能是投向表演事業的時間多,對聲音保持的鍛煉不足所致),整個人的發音系統都面目全非,原來的雄性特質幾乎退化殆盡,柔弱無力的那一面占據了統治。綜其歌唱生涯:天賦相對平淡,但後天努力,走上了一個輝煌的位置;最後因人生走向的變化,只得到一個慢慢黯淡的尾聲……
他演藝的氣質好於他的演藝才華,他表演的天賦高於他的歌唱資質。回顧哥哥的歌手生涯,常常令我想起近代詩人:徐志摩。他們兩人都有比較突出個人化氣質,而這種氣質,常常掩蓋了他們才華不足的弱點。徐志摩的詩,大多清麗可讀,但特別出色而可以流傳的卻很少,他身上流露的詩人氣質比他的詩人才華要多;同樣,張國榮的個人氣質很濃,但歌唱的天份(如唱歌的感情,對歌唱技巧的掌握)並不高,比校長與學友顯然有所不足。不過音樂創作上,張國榮卻有驚艷之作,和許冠傑聯手留下了一首經典的《沉默是金》,十分難得。另外,他那種個人化的氣質很適合於表演,他最終成為一個出色的「本色派」演員是自然而然的。21。盧冠廷——一個怪人,首先是他的唱腔特別,而他的作品,雖總體而言看不出統一的風格,但都各有其才華畢露之處,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22。蔡國權——一個低調的大才子。很奇怪,他在香港並沒有特別紅過,在內地更是默默無聞,但凡是聽過他的歌的人,沒有不說好聽的,不對他的才華表示驚訝的。在我看來,他是香港黃金年代最有個性最有內涵的原創音樂人兼歌手之一。他的唱腔清朗灑脫,自有一股令人難忘的雋永味道。他的歌也往往有優美典雅,異常耐聽的旋律,曲風上有濃重的古典派傾向,可以說是小一號的顧嘉輝,另外他的詞也寫得十分出色,常不流俗,說他是全才毫不過分。
23。周啟生——個人認為,他和蔡國權,盧冠廷是香港八十年代創作人中的三位奇才,都有相當的個性和才華。現在已經找不到他的太多作品了,但如《淺草妖姬》《天長地久》《Crystal》等歌曲真是相當的個性化。
24。葉倩文——她的作品很雜,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但一路都受益於當時歌壇比較強的創作力,好歌卻不少。
《晚風》:帶著濃重三四十年代上海懷舊風情的名作,黃沾得意作品。
《祝福》:姜育恆〈繹動的心〉粵語版,最清新雋永的粵語金曲之一。
《瀟灑走一回》:當年橫掃大江南北,誰能忘記?個人看來,這是很適合葉倩文的一類歌曲,較為大氣激揚,挺配她歸國「鬼妹」的外向本色。
《選擇》:與老公林子祥的對唱歌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兩人一旦同台,幾乎必唱。
《秋來秋去》與《哭砂》:一首名曲的國粵語版本。
《黎明不要來》:輝黃作品,很受港人歡迎。
25。林憶蓮——難忘的聲音,歷久彌香。她的聲線如煙似霧,有一種不確定的美麗。特別要提出的是,她是聲音保養方面的「光輝」典型。她年輕時候技巧已經相當好,但對歌曲的演繹還稍欠火候,例如有一次看她現場演唱那首經典的《情人的眼淚》,顯然是不夠細膩入微,比較令人失望。不過要大加贊賞的是,現在的她已經脫胎換骨,登上了全新境界,難得這么多年來她的聲音一直是往上走的,技巧和悟性都已接近爐火純青。
26。王傑——如同上面的林憶蓮一樣,王的歌同樣已被人熟知,我也不浪費筆墨去介紹了。而很久以來就忍不住想說的是:他的嗓子保養問題。很可惜,我不得不說,他的聲音是香港所有經典歌手中,保養得最差的!基本上已經毀了。記得數年前他剛復出那陣,我偶然聽到他在一個小型歌友會上演唱,當時就大跌眼鏡——這還是我少年時喜歡的王傑嗎?當年還是號稱高音不錯的一代浪子,現在一首歌還沒到A2就拚命躲閃騰挪了,真是英雄末路啊!不但是高音區如此退步,整個聲音都壞了,顯得十分干澀,生硬,欠缺彈性,好象一輛好久沒有上潤滑油的老爺車。之後又聽了很多次他的現場,證明了他的情況決非一時聲音狀態不佳的問題,而真是聲帶受損,聲音出現了大倒退。而倒退的原因,個人以為,他早年的唱歌方法有很大問題:演唱時往往有壓著聲帶歌唱的感覺,粵語歌上尤其明顯!《封鎖我一生》更是聲帶殺手!
數不清
⑻ 2018年都有哪些普法欄目劇,全部都要國內的。
最近室友給我安利了普法欄目劇,我驚奇的發現,現在的普法欄目劇還是很值得內一看的,細節容之處演得也很到位,勝過了多少小鮮肉和現在的水劇。下面是幾個我超級喜歡的2018的欄目劇。
《古鎮奇譚》也是同樣精彩。除了這三個,我也看過其他的,劇情演技都挺不錯的,都可以在網上找的見,並且直接觀看的。
⑼ 張國榮當初為何會放棄「貌美如花」的梅艷芳,而選擇了唐鶴德呢
有的人會選擇自己愛的,但會很累;有的人會選擇更愛自己的,但他往往不會太珍惜,對被選擇那個人也是不尊重的,對這份感情的忠誠度又能有多久呢?張國榮無疑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他愛又愛他的,他們之間的愛情超越了性別和時空,因為至今唐未婚,沒有人知道原因,是等待,亦或習慣了。畢竟曾經美好的回憶也足夠過完這一生。
唐鶴德和張國榮是在1982年相識因為父輩的關系,那時張國榮還在唱歌,之後唐開始照顧張,並為他理財 ,更是在張平困聊倒時,傾囊相助,18年的不離不棄,無微不至照顧,唐永遠站在張的背後,默默付出,說是錯位也好,愛戀也罷,總之真心就好。祝福哥哥下輩子,一定要做個凡人,過平凡人平凡的日子。
當年拍攝完《胭脂扣》時,梅艷芳剛剛25歲。她曾經就對導演關錦鵬說過,自己非常喜歡如花的造型,如果以後自己過世了,她非常希望可以用《胭脂扣》中的劇照來作為自己的遺像。
大家之所以最後沒有遵從阿梅的生前遺願,其實說來也是很有道理的。首先,朋友們考慮到,梅艷芳一生都屬於舞台,也將自己獻給了舞台。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在《胭脂扣》中,阿梅所扮演的如花是一個為愛痴狂,命運十分坎坷的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