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193
① 中國一共有多少條法律呀!
我國的法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全國人大法:《憲法》
2.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3.國家機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4.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5.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6.婚姻家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等等。
② 法律包括哪些例如:婚姻法之類的,等。
一、憲法
包含憲法、國旗法、國徽法、國家安全法、立法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回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國防法、軍事設施保護法等
二、民商法
包含民法通則、繼承法、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公司法、海商法、保險法、專利法、反壟斷法、證券法、票據法、拍賣法、擔保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
三、經濟法
包含競爭法(1、反壟斷法;2、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法(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銀行業法(1、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財稅法(1、稅法;2、審計法)勞動法(1、勞動法;2、勞動合同法)土地法和房地產法(1、土地管理法;2、城鄉規劃法;3、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環境保護法
四、三國法
包含國際法、國際司法、國際經濟法
五、刑法
六、行政法
七、訴訟法和仲裁製度
包含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③ 我國婚姻法有哪幾項基本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有5項:
(一)內實行婚姻自由,容禁止包辦買賣婚姻。
(二)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及其他破壞一夫一妻制的行為。
(三)實行男女平等,反對男尊女卑。
(四)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
(五)計劃生育,反對封建主義的生育觀。
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導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運行的基本原則。它貫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終,集中體現了以婚姻家庭為主要內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和特徵。婚姻從表現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從本質上看,是男女的一種特點的社會結合。所以,婚姻法的立法是希望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范男女雙方在婚姻中的行為,使家庭更幸福,社會更和諧。
④ 夫妻假結婚獲取拆遷補償款,算不算詐騙
根據我國婚姻法規定.只要在民政局領取結婚證.就受法律保護.就不是假結婚.
一、概念:詐騙罪(刑法第266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二、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於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的,屬於侵犯人身權利罪。
詐騙罪侵犯的對象,僅限於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而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本法已於第193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二)客觀要件
詐騙罪往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首先,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從形式上說包括兩類,一是虛構事實,二是隱瞞真相;從實質上說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欺詐行為的內容是,在具體狀況下,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並作出行為人所希望的財產處分,因此,不管是虛構、隱瞞過去的事實,還是現在的事實與將來的事實,只要具有上述內容的,就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欺詐內容不是使他們作出財產處分的,則不是詐騙罪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必須達到使一般人能夠產生錯誤認識的程度,對自己出賣的商品進行誇張,沒有超出社會容忍范圍的,不是欺詐行為。欺詐行為的手段、方法沒有限制,既可以是語言欺詐,也可以是動作欺詐;欺詐行為本身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有告知某種事實的義務,但不履行這種義務,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或者繼續陷入錯誤認識,行為人利用這種認識錯誤取得財產的,也是欺詐行為。根據本法第300條規定,組織和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騙取財物的以詐騙罪論處。
欺詐行為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產生錯誤認識是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即使對方在判斷上有一定的錯誤,也不妨礙欺詐行為的成立。在欺詐行為與對方處分財產之間,必須介人對方的錯誤認識;如果對方不是因欺詐行為產生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就不成立詐騙罪。欺詐行為的對方只要求是具有處分財產的許可權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財物的所有人或佔有人。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為手段,提供虛假的陳述、提出虛偽的證據,使法院作出有利於自己的判決,從而獲得財產的行為,稱為訴訟欺詐,成立詐騙罪。
成立詐騙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之後作出財產處分,財產處分包括處分行為與處分意識。作出這樣的要求是為了區分詐騙罪與盜竊罪。處分財產表現為直接交付財產,或者承諾行為人取得財產,或者承諾轉移財產性利益。行為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他人放棄財物,行為人拾取該財物的,也應以詐騙罪論處。但是,向自動售貨機中投入類似硬幣的金屬片,從而取得售貨機內的商品的行為,不構成詐騙罪,只能成立盜竊罪。
欺詐行為使被害人處分財產後,行為人便獲得財產,從而使被害人的財產受到損害,根據本條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犯罪。根據有關司法解釋,詐騙罪的數額較大,以2000元為起點。但這並不意味著詐騙未遂的,不構成犯罪。詐騙未遂,情節嚴重的,也應當定罪並依法處罰。需要研究的是,行為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財物,但同時支付了相當價值的物品時,是否成立詐騙罪?有人認為詐騙罪所造成的損害是指被害人整體財產的減少,故上述行為不成立詐騙罪;有人認為是被害人個別財產的喪失,故上述行為仍然成立詐騙罪;還有人認為詐騙罪是對信義誠實的侵害,不要求發生財產損害。我們認為,詐騙罪是對個別財產的犯罪,而不是對整體財產的犯罪。(比如:被害人因被欺詐花3萬元人民幣購買3萬元的物品,雖然財產的整體沒有受到損害,但從個別財產來看,如果沒有行為人的欺詐,被害人不會花3萬元購買該物品,花去3萬元便是個別財產的損害。)因此,使用欺詐手段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騙取財物的,即使支付了相當價值的物品,也應認定為詐騙罪。
詐騙罪並不限於騙取有體物,還包括騙取無形物與財產性利益。根據本法第2l0條的有關規定,使用欺騙手段騙取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於騙取出門退稅、抵扣稅款的甚他發票的,成立詐騙罪。
(三)主體要件
本詐騙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
詐騙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
三、認定
(一)詐騙罪與非罪的界限
l、詐騙罪與借貸行為的界限。借款人由於某種原因,長期拖欠不還的,或者編造謊言或隱瞞真相而騙取款物,到期不能償還的,只要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沒有揮霍一空,不賴帳,不再弄虛作假騙人,確實打算償還的,仍屬借貸糾紛,不構成詐騙罪。
2、詐騙罪與代人購物拖欠貨款行為的界限。對以代人購買緊缺商品的名義,取走貨款,沒買到東西,又擅自挪用貨款,拖欠不還款的行為,應著重考察其真實目的、雙方的關系、事情的起因、代辦人的具體行為、拖欠的情節、後果等等,從而正確判斷其是否有非法佔有的意圖。如能明確想代人購物,因故未能買到挪用仍擬歸還的,不能以詐騙罪論處。如果以代購為名,行詐騙之實,騙取大量財物,大肆揮霍,根本無意歸還,也無力歸還的,應以詐騙罪論處。
3、詐騙罪與集資辦企業因虧損躲債的界限。如果確實是集資經商辦企業,但因經營不善,虧損負債,為躲債而外出,仍屬財產債務糾紛。這同詐騙犯以集資辦企業為名,撈到錢財就逃之夭夭,以實現其非法佔有的目的,有本質區別。
(二)詐騙罪與招搖撞騙罪的界限
兩者都使用騙術,後者也可能獲得財產利益,這兩點相同;但是,主觀目的、犯罪手段、財物數額要求和侵犯的客體,均有不同。招搖撞騙罪是以騙取各種非法利益為目的,冒充國家工作人員,進行招搖撞騙活動,是損害國家機關的威信、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它所騙取的不僅包括財物(但無數額多少的限制),還包括工作、職務、地位、榮譽等等,屬於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當犯罪分子冒充國家工作人員騙取公私財物時,它就侵犯了財產權利,又損害了國家機關的威信和正常活動,屬於牽連犯,應當按照行為所侵犯的主要客體和主要危害性來確定罪名並從重懲罰。如果騙取財物數額不大,卻嚴重損害了國家機關的威信,應按招搖撞騙罪論處;反之,則定為詐騙罪,如果嚴重地侵犯了兩種客體,一般依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按詐騙罪處治;如果先後分別獨立地犯了兩種罪,互不牽連則應按照數罪並罰原則處理。
(三)詐騙罪與《刑法》規定的其他詐騙犯罪的界限
《刑法》在其餘各章節分別規定了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金融票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保險詐騙罪、合同詐騙罪等。這些詐騙犯罪與本罪在主觀方面和客觀表現方面均相同,但在主體、犯罪手段、主體要件與對象上均有差別,較易區分。本條因之規定,「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四、處罰
l、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1996年12月16日)的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詐騙數額特別巨大。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1)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
(2)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
(3)詐騙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急需的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損失的;
(4)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
(5)揮霍詐騙的財物,致使詐騙的財物無法返還的;
(6)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7)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
(8)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9)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行為
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數額在5萬元至l0萬元以上的,應當依照本法第152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數額在20萬至30萬元以上的,依照本法第l52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
對共同詐騙犯罪,應當以行為人參與共同詐騙的數額認定其犯罪數額,並結合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數額等情節依法處罰,已經著手實行詐騙行為,只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獲取財物的,是詐騙未遂。詐騙未遂,情節嚴重的,也應當定罪並依法處罰。
⑤ 什麼是請求權除斥期間
除斥期間指民法對形成權行使的時間限制,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版利,則在該法定權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其與訴訟時效存在相似之處,但又有根本的不同,必須嚴格區別兩者的界限.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關於除斥期間的規定尚有不少缺陷,有待完善.
特點:1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⑥ 中國所有的法律有幾條分別是什麼
刑法類: 423民法類:263條行政類:193條經濟法類:663條;財務稅收法規:773條;醫療醫葯衛專法規:683條;道路交通法規:133條;海屬洋法規:53條;房地產及建築法規:593條;勞動法類:443條;公務員相關法規:123條;知識產權::73條;個人所得稅相關法規:60條;環保類:65條;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22條;廣播電視政策法規:13條;煙草法規:11條;工商行政管理:159條;
信息化類:17條;其它三條 本人才疏就知這點 供參閱 點下採納
⑦ 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唯有什麼可以主動規劃
家法律法規共1109部,其分部情況如下: 憲法及憲法性法律:28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3條; 刑法類:8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 423條; 民法類:25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263條; 行政類:5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93條; 經濟法類:84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63條; 財務稅收法規:56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773條; 醫療醫葯衛生法規:5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83條; 道路交通法規:21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33條; 海洋法規:41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53條; 房地產及建築法規:104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593條; 勞動法類:46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443條; 公務員相關法規:18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23條; 反腐倡廉(黨內):2部; 知識產權:22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73條; 個人所得稅相關法規:15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0條; 環保類:60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65條; 新聞出版:19部; 司法訴訟程序類:31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22條; 勞動教養法規規章:6部; 文物保護法規:8部; 廣播電視政策法規:2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3條; 煙草法規:15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1條; 宗教法規:6部; 工商行政管理:116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59條; 信息化類:29部,涉及相關文件及司法解釋:17條; 其它類:52部,涉及其它類司法解釋:3條; 非典專題法規文件:134部;
⑧ 有關婚姻法的離婚問題
完全可以,只要能證明雙方感情確實破裂即可!
參考資料:
對離婚案件中精神病患者案件的統計分析
1、訴訟能力問題,該類病患者治癒力較低,多數多次復發,既使沒有復發,也是病情的緩解期,不能憑法官的一般判斷具有訴訟行為能力。審查確定雙方當事人是否符合訴訟主體資格的要求,是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前提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當事人,由於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志,不具有相應的訴訟行為能力,就需要由其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委託其他代理人代為參加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也明確規定,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應為男女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在一方患有精神病的離婚案件中,由於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當事人,因為受精神缺陷的制約,本身既不能依法參加訴訟行使權利,也不能正確表述自己的意志,法律規定應由其法定監護人作為代理人代為訴訟,以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而對於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當事人是否確實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只憑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或者一般的表面觀察就可確定,而必須要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對其訴訟行為能力作出確定。 離婚訴訟糾紛案件中一方為精神病人的,其法定代理人的全部民事訴訟活動對精神病人有效。其所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的民事行為,即為法律所認可的行為,一旦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訴訟中法官應主動審查其訴訟行為能力,確定適格的訴訟主體。可由承擔精神病人監護的監護關系順序代為訴訟,或者由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民事訴訟。
2、 在訴訟中對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的確定,應當依據民法原理規定的採取個案審查確認制度。而精神病人在訴訟中能否被確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關繫到精神病人在訴訟中的各項訴訟活動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即程序是否合法,實體處理是否正當。因此,應首先考慮採用何種標准來確定或認定其是否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的程度如何。
(1)人民法院一般應委託司法精神病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具體認定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所患精神病的病情輕重程度,應以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為理論性、科學性的根據。即採用醫學鑒定標准確定。訴訟中當事人為證明肯定或否定患有精神病必須向法院提供證據材料。人民法院以合法、真實的鑒定結論為定案根據,來認定涉案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所提出的一方當事人是否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2)可以參照精神病醫院出具的有關診斷證明、鑒定加以確認。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醫院診治過程中,有關專家對精神病人的病情所作出的科學檢查、檢測等結論性意見,仍可以由法官在作出確認時成為證明材料使用。但應以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無異議為限,或者經開庭質證雙方無異議,法院予以採信,或者由其他證據或事實相互認證為審查條件。
(3)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事實和證據進行認定。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必須以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法定代理人)對所公認的事實和證據無異議為限。群眾公認的事實,應該是精神病人的住所地村委會出具的具有真實性的證明材料。同時,也包括周圍群眾即精神病人的左鄰右舍,對精神病人長期的起居、生活等基本情況的感知和認識。對這類事實要求是:能夠起到證明精神病人因先天或後天形成的精神疾病和現在仍然繼續持有的精神狀態,並且是人們均普遍認為和說法一致的事實。
(4)關於在訴訟中一方為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向法院提出該精神病人是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為解決當事人對此項訴訟爭議,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需按民事訴訟法程序作出認定的,可比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3、如感情確應破裂,應准予離婚。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修正後的婚姻法對於該類精神病人感情破裂沒有明確的標准。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第3條規定「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後久治不愈的,或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的,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視為夫妻感情破裂,可准予離婚。具體應掌握兩點:一是婚前隱瞞病情,婚後經治不愈的,該情況無須多次治療,也無須時間上的考慮。二是,婚前雖知有病,或是病為婚後所得,應屬於多次治療無效而影響到夫妻感情的。多次一般應掌握在三次以上。
4、精神病患者的離婚案件,應以判決的形式結案。離婚訴訟是身份關系的訴訟,是否同意離婚的意願,法定代理人是無權表示這種意見的,必須由當事人本人表明。離婚訴訟一方當事人因精神性障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理性方面,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實質性法律問題因缺乏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無法用正常的語言正確表達其內心真實意思。立法上,從確定精神病人具備最主要原因和精神病人行為產生的法律效力方面,已在法律規范體現出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自行為開始時即歸於無效,該類當事人無訴訟行為能力,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的離婚問題應由人民法院裁決,以判決的形式結案。即使法定代理人與婚姻當事人的一方達成離婚調解協議,也不應當用調解的形式結案,但可在判決書中將調解協議的內容予以確定。
5、該類離婚案件案由是離婚還是無效婚姻,應區別對待。第七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屬於禁止結婚的情形。同時第十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屬於無效婚姻。醫學上規定,精神病患者在患病期間不得結婚。因此,對一方或雙方為精神病患者的的案由是離婚還是無效婚姻,應以雙方在結婚登記時該患者是否在發病期為衡量標准,因為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是無效的,其所進行的婚姻登記的行為也應為無效,法院應當宣告其婚姻無效。相反,在進行結婚登記時該病人的精神狀況是正常的,其婚姻屬於有效婚姻,應定以離婚案由。
6、對精神病患者在財產分割上,子女撫養費負擔及經濟幫助上均應給予照顧。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六條規定:「婚姻法第四十二條所稱『一方生活困難』,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離婚後沒有住處的,屬於生活困難。離婚時,一方以個人財產中的住房對生活困難者進行幫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或者房屋的所有權。」以上法律規定,處理離婚訴訟中一方為精神病人的,另一方應支付一定的經濟幫助款項或者是提供一定財產,為我們提供了相關的法律原則。在此要明確的幾項問題是:首先,在離婚訴訟中,要區分精神病人屬於哪種情形的不同情況。根據完全不能自理、或者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部分不能自理的劃分原則,和另一方的經濟狀況,給付精神病人一次性的經濟幫助。其次,確定一次性的給付標准。針對精神病人病情的不同程度,目的是解決精神病人在離婚後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和居住的住處等問題。由於精神病人在離婚訴訟中的特殊性,對於所解決精神病人的生活費用中,應當包括一定的治療費用,由另一方一並給付。再次,對於另一方給予精神病人的經濟幫助,是一種物權性質,而非扶養義務。依照法律規定,對保護離婚後的精神病人的身體健康,照顧精神病人的生活,管理精神病人的財產等方面應由離婚後的精神病人的監護人實施。在夫妻存續期間夫妻依法應履行相互扶養、扶助的義務,但在離婚後,互相撫養的義務隨著夫妻關系的解除而消滅。因此,離婚時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不應再以堅持不同意離婚或其他理由為要挾條件,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過高的、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主張。
7、對精神病患者離婚案件的審理無須經過特別程序。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93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人提出該當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該當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應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受訴人民法院按照特別程序立案審理,原訴訟中止。」因此只有當事人要求對其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進行確認的,才適用特別程序,無須每個婚姻案件都必須適用特別程序。
⑨ 試論對重婚罪的認定及其審理程序中的幾個問
一、對重婚罪名的理解及認定
根據刑法第258條的規定,重婚是指有配偶而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刑法界曾對重婚罪名中結婚的內涵產生過爭議,爭議的焦點是結婚除包括登記結婚外,是否還包括以夫妻名義與他人共同生活形成的事實婚姻。1994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一個批復中明確規定「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1994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發布)發布施行後,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形成事實婚姻關系;另一種是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登記結婚或者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形成事實婚姻關系的。至此,刑法界在「結婚的內涵問題上」基本達成共識,即認為重婚包括以下二種類型:一種是有配偶而與他人登記結婚或者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形成事實婚姻的;另一種是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登記結婚或者以規律名義共同生活形成事實婚姻關系的;理論界對重婚罪名的探討多集中在對結婚概念的理解上,卻忽略了對重婚罪名中「有配偶」這個概念的研究探討,其實對有配偶「這個概念理解得清晰、准確與否直接關繫到對重婚罪名的認定,因此,有必要對其內涵進行法律上的界定。當然,曾經也有學者對「有配偶」做過解釋,如有人認為「有配偶是指男子有妻、女子有夫,而且這種夫妻關系還處在存續期間。①有人認為」有配偶「是指男女夫妻關系未經正式法律程序解除而尚在存續期間。②以上解釋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而且其解釋中男子有妻、女子有夫,夫妻關系這些詞本身就是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可以說這些解釋不僅在理論在難於讓人認同,而且在審判實踐中也不易掌握。實際上我國在不同時期對婚姻問題實行過不同的政策,「有配偶」作為一個法律概念並非靜態的,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筆者認為,「有配偶」從法律意義上說應該是指有效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有效婚姻關系包括因登記結婚而形成的婚姻關系和法律上認可的事實婚姻關系。「有配偶」的動態性主要是指不同時期事實婚姻的效力的變化。
事實婚姻是婚姻法上的一個概念,是指沒有配偶的男女,不進行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婚姻。③對於事實上形成的婚姻關系法律採取有條件的予以承認的政策。④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11月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1)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記辦法》施行之前,未辦結婚登記手續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一方起訴離婚,如起訴時雙方均符合結婚法定條件的,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如起訴時一方或雙方不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應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2)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記辦法》施行以後到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發布之日止,沒有配偶的男女,未辦結婚登記手續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一方向另一方起訴「離婚」,如同居時雙方均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可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3)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之日起,未辦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按非法同居關系對待。從以上規定可知,我國只對二種情況下的事實婚姻予以承認,賦予其法律效力,承認其合法、有效。有效婚姻關系具體包括登記結婚和第(1)、(2)二種情況下的事實婚姻關系。重婚行為應理解為對這些有效婚姻關系的侵犯。人民法院在認定重婚罪時,應首先確定哪一個婚姻關系為有效婚姻關系,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重婚罪的構成要件確定被告是否構成重婚罪。對重婚罪名做以上理解有助於准確、及時地認定並審理重婚案件。當然,由於歷史和社會環境等原因,也不能一概將侵犯有效婚姻關系的重婚行為認定為重婚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規定,對以下重婚行為可不按重婚罪論處:(1)己婚者被拐賣後被迫與他人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2已婚者因自然災害被迫外流,為謀生而與他人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3)因婚後一貫受虐待或為擺脫強迫、包辦婚姻,被迫逃往外地後為生存而又與他人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
二、重婚案件審理中的幾個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建立了以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追訴機制。⑤危害國家、集體和人民利益以及侵犯社會公益的的刑事案件由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進行追訴,而侵犯公民個人合法權益、情節簡單輕微的犯罪案件的追訴權則由被害人行使。重婚案件就其本質而言應屬於公訴范疇,因為重婚案件不僅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它破壞了公民之間的合法婚姻關系,給合法婚姻關系的一方及其子女造成傷害,而且侵犯了我國婚姻法所保護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⑥嚴重敗壞社會道德風尚,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故對重婚案件的審理應區別於一般的自訴案件,以下筆者擬就重婚案件審理程序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加以探討,以引起司法界對重婚案件〈包括與重婚案件性質相似的自訴案件〉審理的重視。
一、重婚案件的管轄問題。
(一)、重婚案件的審判管轄問題。
審判管轄包括級別管轄、地區管轄和專門管轄。重婚案件作為自訴案件應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重婚案件的審判管轄問題主要是指重婚案件的地區管轄,即同級人民法院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分工。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二條規定「犯罪地是指犯罪行為地。」就重婚案件而言,地區管轄的分歧主要是由於重婚案件的特殊性引起的,重婚案件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1)被告人,也即重婚行為人通常有二人,一人不可能單獨重婚;(2)被告人的居住地與犯罪行為地通常是一致的;(3)重婚的犯罪行為地有可能為多處,即多處重婚。地區管轄的分歧主要是在對「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理解不一,有的法院認為被告人居住地與犯罪行為地通常是一致的,故由被告人犯罪行為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更為適宜;有的法院認為被告人居住地應指被告人重婚前最初居住地,也即被告人原戶籍所在地,故由被告人原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更為適宜;對管轄權理解的差異易導致同級人民法院互相推諉管轄責任,既不利於被害人行使自訴權,又不利於人民法院及時、准確地查明案情,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基於重婚案件的特殊性,「更為適宜」應理解為更為有利於被害人起訴,在重婚案件中,被告人居住地應包括有重婚犯罪行為的所有被告人的原戶籍所在地、各重婚犯罪行為地。所有被告人的原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犯罪行為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對被害人選擇其中之一提起自訴的,人民法院都應當受理,而不應互相推諉。對被告人多處重婚,被害人向多處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自訴的,應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轄,其它已受理的人民法院可將案件移送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若從法院的角度來理解「更為適宜」就易導致管轄權的互相推諉,若從被害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更為適宜」,及時受理重婚案件,則不僅便於重婚案件被害人及時行使自訴權,而且可以避免管轄權的推諉,提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效率,還有可能防止和制止因重婚糾紛導致的一些不法行為及犯罪行為。
(二)、重婚案件的職能管轄問題。
重婚案件的職能管轄問題主要是指重婚案件應由哪一職能部門(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受理。刑事訴訟法將重婚案件歸屬於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有被害人起訴的重婚案件理應由人民法院受理,但對法律上規定的一些不按重婚論處的重婚行為,被害人就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的,人民法院一般不做自訴案件受理。需要處理的,可建議有關機關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或行政處罰,若涉及離婚的,可告知被害人向民事審判庭提起民事訴訟。對被害人不起訴的重婚案件則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1983年7月26日<<關於重婚案件管轄問題的通知>>規定來確定其職能管轄,即對於被害人不控告,而由人民群眾、社會團體、或有關單位提出控告的重婚案件,由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應否對案件提起公訴。
二、重婚案件中證明責任的分擔問題。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71條的規定,在自訴案件中,自訴人負有證明責任。⑦「人民法院對於犯罪事實清楚,有足夠證據的案件,應當開庭審判;對缺乏罪證的自訴案件,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重婚案件雖屬於自訴案件,但若完全適用自訴案件證明責任的分擔將不利於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也不利於保障我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口流動也越來越頻繁,夫妻一方遠離另一方外出的人員數量也大為增加,這種夫妻二地分居後一方與他人重婚的現象並不少見。據報載:「包二奶」是當前廣東省婦女投訴的熱點。「包二奶」(筆者按:實際上是重婚行為)呈增多和公開之勢。有的包了「二奶」又包「三奶」乃至「四奶」(筆者按:實際上是多次重婚行為),甚至有的妻妾同室,公然向法律挑戰。⑧由於重婚一方往往與其配偶(即被害人)分居二地,且對其配偶通常採取隱瞞和警惕的態度,所以在實踐中被害人掌握的大多為證據線索(如知情人員、某婚姻登記機關等),再加上自訴案件中被害人並沒有調查取證權,要掌握重婚行為人重婚的確實、充分的證據甚為艱難,若人民法院對缺乏確實、充分證據的被害人的起訴都作說服其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處理顯然將不利於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難於懲戒和遏制呈蔓延之勢的「包奶」行為,甚至可能助長其發展態勢並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引發其它刑事犯罪,諸如為搶妻之恨和奪夫之仇而釀成毆斗、傷害、仇殺等)。因此,筆者認為對重婚案件不能完全適用自訴案件證明責任的分擔,人民法院應承擔一定的證明責任。人民法院受理重婚案件後,如果被害方提不出確實、充分證據但能提供相應證據線索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查取證,而不宜輕易作裁定駁回或勸其撤訴的處理。
三、重婚案件的可分性問題。
自訴案件具有可分性的特點。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93條規定「自訴人明知有其它共同侵害人,但只對部分侵害人提起自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並視為自訴人對其他侵害人放棄告訴權利。共同被害人中只有部分人告訴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他被害人參加訴訟。被通知人接到通知後表示不參加訴訟或者不出庭的,即視為放棄告訴權利。」這條規定可以說是自訴案件可分性的具體體現。自訴案件的可分性實際上是民事訴訟中處分原則在自訴案件中的貫徹和運用,即賦予自訴人對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權,這是由自訴案件的自身屬性決定的,作為具有公訴屬性的重婚案件是否具有可分性,是否適用有關自訴案件可分性的規定呢?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探討重婚案件中是否存在共同被害人和共同侵害人的問題。
重婚行為實際上是對有效婚姻關系的侵犯,在重婚案件中只存在一個有效的婚姻關系。根據1994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一個批復中的規定,1994年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前,第一次形成的事實婚姻關系或登記結婚的均為有效婚姻關系,其後的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都是對有效婚姻關系的侵犯。1994年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後,事實婚姻關系不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法律僅承認登記婚姻為唯一有效的婚姻。在被告人(指有配偶一方)僅有一次重婚行為時,被害人是唯一的,即有效婚姻關系的另一方,此種情況下不存在共同被害人的問題。那麼在被告人(指有配偶一方)有多次重婚行為時是否存在共同被害人呢?有人認為在被告人有多次重婚行為時有多個受害者,因此存在共同被害人。筆者認為上此種觀點是錯誤的。被告人(有配偶一方)多次重婚雖然有若干個婚姻關系的存在,但其中只有一個婚姻關系是受法律保護的,其它的婚姻關系(包括登記婚姻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形成的事實婚姻)都是對有效婚姻關系的侵犯。在多次重婚行為中,雖然後來的婚姻關系或多或少都會對前一婚姻關系中的一方造成傷害,但這種傷害並不具有法律意義,或說並不構成法律上的侵害,法律上的侵害是指對合法權益的侵犯,法律上只保護受侵害的合法權益,而不保護非法權益,在多次重婚案件中,雖然可能有多個受害者,但只有有效婚姻關系的一方才是法律意義上的被害人,才具有法律上的訴訟主體地位。故在多次重婚案件中並不存在共同被害人,在被害人問題上也就不存在可分性的問題。除有效婚姻關系的一方有權提起自訴外,其它婚姻關系的「受害方」均不享有對重婚案件的訴權,且有可能被追究重婚罪的刑事責任。
重婚行為必須由二人或二人以上才能實施,那麼是否可以說在重婚案件中就一定存在共同侵害人呢?刑法理論上的共同犯罪(侵害)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侵害)。其構成要件是(1)犯罪(侵害)主體必須是二人以上;(2)客觀方面必須是具有共同的犯罪(侵害)行為;(3)主觀方面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侵害)故意。在重婚案件中,若有配偶的一方與他人登記結婚或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但他方並不知其有配偶時,他方的行為雖然給有效婚姻關系的一方造成傷害,但其並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共同侵害,因為其欠缺共同侵害的主觀要件。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實施了重婚行為,但法律意義上的侵害者只有一人,不存在被害人的選擇起訴的問題。若第三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重婚行為的雙方均符合共同侵害的構成要件,為共同侵害人。在此情況下,自訴人能否選擇起訴呢?有人認為應當允許。⑩其理由是重婚屬於自訴案件,故可適用自訴程序中有關規定,被害人可以選擇共同侵害人之一進行起訴。筆者認為這一理由並不能成立。因為(1)重婚案件雖歸屬於自訴案件,但由於其本身具有公訴屬性,屬公訴性質的案件,因此不能完全適用自訴程序中的有關規定;(2)相婚人(指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人)與有配偶的人的重婚行為是一種共同犯罪行為,刑法理論上稱為必要共犯。在重婚案件中,二者共同實施的行為具有相同的社會危害性,在主觀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可以說相婚者和有配偶的人在主、客觀方面具有一致性,若允許自訴人選擇起訴,自訴人可能基於自身利益或其它考慮作出選擇,如欲與配偶和好故只起訴相婚者,或對配偶十分痛恨、同情受害者而只要求追究其配偶的刑事責任等。這種選擇首先對被起訴的一方來說是不公平的,相婚者和有配偶的人實施了同一行為,而且情節、性質相同,緣何厚此薄彼,起訴一方而不起訴另一方,而且同樣的犯罪不受同等追究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法律的公正性令人懷疑;其次,在有配偶的一方多處重婚的情況下,若賦予自訴人選擇起訴權,其配偶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與自訴人達成妥協,導致自訴人放棄控告,從而給有配偶的重
婚人以規避法律的機會,使其逍遙法外,而且這些人可能繼續恣意妄為,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因此,對重婚案件的共同被告人不宜適用自訴程序中的可分性規定,即不應允許自訴人選擇起訴,對共同侵害人應同等追究,以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若自訴人只控告有重婚行為的一方,人民法院應對其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動員其對有重婚行為的另一方一並起訴,若自訴人堅持只起訴一方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追加另一方為共同被告,若有配偶一方多次重婚且情節嚴重、社會反響強烈但自訴人不對其起訴而起訴另一方的,人民法院經勸說無效後可駁回其自訴並建議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決定是否提起公訴。
立法上將重婚案件歸屬於自訴案件主要是考慮到其具有自訴案件的一些特點,如情節簡單、處罰較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等,且將其歸屬於自訴案件有利於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資源。但由於重婚案件(包括與重婚案件性質相似的其它自訴案件)的公訴屬性決定其不宜完全適用自訴程序(如不宜適用調解、和解和撤訴的規定等),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應注意將此類案件的審理與一般自訴案件的審理加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