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272條
1. 建築公司將自己管理的一個地區的某一區域的經營權承包給一個個人,這樣合法嗎合同中的違約條款是否有效
不合法。經營權是相對於法人財產權而言,如果對外 的合同簽訂和公章等都是原建築公司的,原公司仍應承擔責任。《合同法》第272條第3款:「禁止承包人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建築法》第26條:「承包建築工程的單位應當持有依法取得的資質證書,並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內承攬工程。」
因此,個人是不可能取得資質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名義對外從事建築業務,就是違法行為。
2. д證明甲方的工程是我乾的
摘要 如果是建設工程承包,乙丙是違法轉包,轉包對甲不具有約束力,甲還可以追究乙的違約責任。
3. 工程個人承包有效嗎
工程個人承包是無效的,個人沒有資格成為承包方。工程合同的承包人必須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同時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發的營業執照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書,在核準的資質等級許可范圍內承攬工程,個人明顯不得成為承包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72條規定
「發包人可以與總承包人訂立建設工程合同,也可以分別與勘察人、設計人、施工人訂立勘察、設計、施工承包合同。發包人不得將應當由一個承包人完成的建設工程肢解成若幹部分發包給幾個承包人。」
4. 什麼是合同相對性的例外
合同相對性的例外:合同權利與義務主要對合同當事人產生約束力,法律的特殊規定即為合同的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在現代市場條件下,由於交易關系的復雜化以及持久合作關系的普及,減少了合同當事人的確定性。
為了實現一項合同,常常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需要建立新的關系並接受新的依賴關系或利益關系,真正履行合同的參加人可以包括協議之初的締約人以外的當事人,如轉包商、債權人等等。這樣,第三人介入了原來的合同關系,法律無法忽視他的存在。
推定合同關系有著明確的、孤立的界限的合同相對性原則,就常常不符合社會現實情況了,這就需要創設種種例外規則,以實現真正的公平和正義。
(4)合同法272條擴展閱讀:
合同相對性的例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買賣不破租賃。
這是指租賃合同的承租人可以對抗房屋受讓人。根據債的相對性,租賃合同應只對出租人和承租人有效,當第三人買受租賃標的成為不動產所有人時,買受人非租賃合同的締約人,故不應受合同約束,得隨時取回租賃標的物。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城市擴張、房荒問題的出現,各國為解決社會矛盾,多設定「買賣不破租賃」的例外規定,即出租人將租賃標的物讓於第三人時,原租賃合同對受讓人繼續有效。如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2、不法侵害債權,指第三人故意損害他人債權為目的,妨害債務人履行債務的行為。
根據債權不可侵理論,不法侵害債權的行為發生後,債權人得以債權為由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追究第三人的責任,這使債的效力得到擴張,及於一切侵害債權的第三人。
3、保護第三人作用之契約。
是指特定合同一經成立,不但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權益關系,同時債務人對於與債權人有特殊關系的第三人,負有注意、保護的附隨義務,債務人違反此項義務,就該特定范圍內的人所受的損害,亦應適用合同相對性原則,負賠償責任。
也就是說,特定契約關系兼具保護第三人的作用。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主要體現在人身保險合同、運輸合同中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條款、信託合同等。
我國《保險法》第22條規定,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可以為被保險人。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可以為受益人。
我國《信託法》規定,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受益人是在信託中享有信託受益權的人。
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與第三人代替履行具有區別,第三人代替履行因為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第三人不向債權人承擔責任,遵循的仍然是合同相對性規則。第三人代替履行分為一般代替履行和履行承擔兩種情形。
5. 發包人指定分包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如何處理
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就分包工程對建設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分包工程出現質量問題,那麼總承包人和分包人對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具體的情況可以參考下面的內容。
6. 簡述合同的相對性原理及例外情形的基本法律關系
一、合同的相對性,指合同僅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拘束力,合同的效力僅及於合同當事人。包括主體的相對性、內容的相對性與責任的相對性,內容有:①合同債權人只能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不能請求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②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無權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③合同債務人因第三人違約的,仍應對合同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債務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另行解決。
合同相對性原理的學理基礎:①自我決定,自我拘束。合同債務人僅對自己願意受到拘束的對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②維持合同當事人請求權與抗辯權之間的平衡。
二、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1.合同保全。《合同法》第73條規定的代位權、第74條規定的撤銷權,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合同債權人在法定條件成就時,得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主張權利。
2.買賣不破租賃。根據《合同法》第229條與《城鎮房屋租賃合同解釋》第20條,租賃期間,租賃物的所有權(因買賣、贈與、繼承、企業合並)發生變動的,原租賃合同對新的所有權人繼續有效,即新的所有權人應法定承受原租賃合同。
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分包人的連帶責任。《合同法》第272條第二款規定:「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5條規定:「因建設工程質量發生爭議的,發包人可以以總承包人、分包人和實際施工人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4.非法轉包、違法分包情形下,發包人對實際施工人的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6條規定:「實際施工人以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為被告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5.單式聯運合同。《合同法》第313條規定:「兩個以上承運人以同一運輸方式聯運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應當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損失發生在某一運輸區段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和該區段的承運人承擔連帶責任。」。須注意:多式聯運合同中,實際承運人與多式聯運經營人不承擔連帶責任,沒有突破合同相對性的問題(《合同法》第321條)。
7. 施工單位的質量責任和義務中,分包單位應當按照分包合同的約定對總承包單位負責還是對建設單位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72條規定: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所以,分包單位應當和總承包單位對建設單位即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
8. 定作合同糾紛中主張的是加工款嗎
您好!不一定是加工款,這需要看具體糾紛內容。
承攬合同是日常生活中除買賣合同外常見和普遍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251條第1款對承攬合同所下定義為:「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在承攬合同中,完成工作並交付工作成果的一方為承攬人;接受工作成果並支付報酬的一方稱為定作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合同中沒有以承攬人、定作人指稱雙方當事人,也不影響對其法律性質的認定。 承攬合同的承攬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數人。在承攬人為數人時,數個承攬人即為共同承攬人,如無相反約定,共同承攬人對定作人負連帶清償責任。
以下是生活中關於承攬合同糾紛常見的法律問題:
1、不經定作人同意,承攬人把定作工作轉托給第三人
我國《合同法》第253條規定:「承攬人應當以自己的設備、技術和勞力,完成主要工作,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承攬人將其承攬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應當就該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負責;未經定作人同意的,定作人也可以解除合同。」由此可見,承攬人接受了定作人的委託,應當以親自完成主要工作,除非有約定,否則定作人可以解除合同。
2、定作人沒有按合同製作衣服
雙方簽訂了承攬合同後,作為承攬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工作。根據我國《合同法》第262條的規定,承攬人交付的工作成果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定作人可以要求承攬人承擔修理、重作、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3、公司將承包的建設工程分包給他人
建設工程包括房屋建築、道路、橋梁、隧道、水壩等建設工程,建設工程一般有勘察、設計、施工階段,所以對建設工程要求發包人與總承包人訂立建設工程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272條的規定,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承包人不得將其承包的全部建設工程轉包給第三人或者將其承包的全部建設工程肢解以後以分包的名義分別轉包給第三人。禁止承包人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設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必須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9. 正在建設中部分工程可否抵欠款輕讓
「拖欠工程款」是引起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糾紛的主要原因。為有效解決工程發包人拖欠承包人工程款的問題,我國《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發包人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發包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價款。發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不宜折價、拍賣的以外,承包人可以與發包人協議將該工程折價,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將該工程依法拍賣。建設工程的價款就該工程折價或者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該規定明確賦予了工程承包人享有對建設工程折價或拍賣後款項優先受償的權利。同時,為增強司法實踐的可操作性, 2002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又以批復下級法院案件請示的形式,下發了《關於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①(以下簡稱《批復》),對《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的建設工程承包人優先受償權的范圍、期限等具體內容作出了進一步解釋。
這兩項規定的出台,為解決建設工程發包人長期拖欠工程款的老大難問題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對建築業市場的良性發展和維護社會經濟穩定具有積極意義。本文正是通過對建設工程欠款優先受償權相關法律問題的剖析,以最大限度規范工程承包人對優先受償權的行使,同時充分保護其他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建設工程承包人優先受償權的性質
建設工程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權是為保護建設工程承包人的利益,在發包人違反建設工程合同約定的前提下,承包人有權直接對其所承建的工程主張權利,而且該項權利優先於一般債權和抵押權。從《合同法》和《批復》的規定看,建設工程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權應具有以下法律特性:
第一,該優先受償權是一種擔保物權。該項權利是建設工程承包人在發包人未按合同約定遲延或拒絕支付價款並形成工程欠款後,對建設工程本身進行合法處置,以獲得對價的一種補救措施。可見,該優先受償權是為一項特定之債而存在,而且僅針對特定之物而行使的權利救濟,符合擔保物權的法律特徵,屬一種擔保物權。第二,該優先受償權是一種法定優先權。建設工程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是基於法律之規定而產生,且權利人無須請求債務人為任何行為;權利人可按法律規定直接處分所承建的工程,如折價、拍賣。同時,該權利的形成也無需經過任何特定程序,建設工程合同生效即自然取得,其不同於抵押權的設定需辦理登記與公示手續,也有別於留置權的形成需實際佔有標的物。第三,該優先受償權在受償次序上位列其他債權前列(除了期房的買受人)。由於承包人所享有的該項優先受償權歸屬物權范疇,根據物權的優先效力,承包人的此項權利當然優先於普通債權。同時,該項權利作為一種法定優先權,還優先於在該標的物上的其他擔保物權,包括在此之前已經設定並公示的抵押物權。《批復》第一款即明確規定:「建築工程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權優於抵押權和其他債權。」
綜上所述,建設工程欠款的優先受償權屬於一種法定擔保物權,該項物上請求權的效力優先於除期房買受人以外的其他一切權利主體。當然,根據物上代位性原理,該項物權之效力,也可延伸至建設工程因滅失、毀損而產生的賠償金;在建設工程被他人侵害時,享有優先受償權的工程承包人亦可向實施侵害方請求排除侵害之危險。
二、建設工程承包人優先受償權的成立要件
《合同法》第286條的規定,明確了承包人在權利受到損害時請求司法保護的法定程序,即承包人應首先給予發包人支付工程欠款的一定寬限期。只有在發包人在合理的寬限期內仍未履行相應給付義務時,承包人才可與發包人協議將工程折價或申請法院強制拍賣。同時,《批復》第四條還補充規定,建設工程承包人行使優先權的期限應為建設工程竣工之日或建設工程合同約定的竣工之日起之後的六個月,否則該權利將因未在法定期間內行使而歸於失效。可見,建設工程承包人的優先權並不是無條件永久存在的權利,其有效成立與實現,還需要滿足法律規定的程序與時效要件。
建設工程承包人對工程欠款的優先受償權的有效行使,除滿足上述程序與時效要件外,還須具備以下實體要件:
(一)優先權的標的物須為發包人所有
建設工程承包人施工之內容,不僅包括建築物之新建,還包括在原建築物上所作之增建或修繕等。同時,鑒於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相分離性,某一建築物可能被所有權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租賃人、典權人)實際使用並佔有。而在租賃人或典權人與建設工程承包人簽訂建設工程合同,要求承包人對已建成之工程進行局部性施工或修繕而產生工程欠款時,由於建築工程的不可分性,承包人顯然不能對所建設的工程主張物上請求權,否則,有悖於物權的基本原理和不動產所有權的保護制度。
由於債權不具有公示性,工程所有權人如非親自發包,往往不易了解是否存在以其所有的不動產為標的物的建設工程合同的存在。於是,可能在所有權人全然不知的情況下,其所擁有的不動產已成為法定優先擔保物權之標的物,也極可能因此而導致不動產所有權的變更。在房屋的承租人或典權人將部分工程發包且未支付工程款時,如允許承包人於該房屋上成立優先受償權並優先行使,則房屋真正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勢必遭受嚴重侵害。可見,允許在非為發包人所有的建設工程上成立法定優先權,有害於不動產的安全,也有悖於意思自治原則。再者,不動產所有權人並非建設工程合同的當事人,其與工程承包人之間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並不需要承擔支付工程款的義務。如果要以其所有的不動產來擔保此等義務的實現,無形中把所有權人也追加為連帶債務人,也有違債權相對性原則和法律保護善意當事人的原則。對此,台灣民法典中明文規定,法定抵押權的標的物須為「定作人(即我們所謂的發包人)之不動產」。據此,承包人享有優先權的標的物,應僅限於發包人所有之建設工程。
(二)建設工程欠款應屬合同之債
《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發包人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的,┅┅承包人可以與發包人協議將該工程折價,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將該工程依法拍賣。建設工程的價款就該工程折價或者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合同法的這一規定,明確了只有在發包人未按照約定支付工程價款,產生違約行為時,承包人方可就承建工程折價或拍賣款優先受償。即工程款這一債權須因建設工程合同所產生,工程欠款優先受償的權利義務主體為發包人與承包人。
對於非因合同之債而生的債權,如侵權、無因管理等原因所生之債權,即使與建設工程相關,也不能在建設工程上享受優先受償的權利。
(三)建設工程之性質需適合於換價
《合同法》第286條明確了承包人並非對所有的建設工程可以行使優先受償權,而是對該優先受償權的適用對象設置了前提條件,即「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不宜折價、拍賣的除外」,也即該建設工程必須適合於換價。根據這一規定,只有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適宜於折價或拍賣的工程,承包人才可對其行使優先受償權。至於哪些工程不適宜折價或拍賣,《合同法》未予明確。筆者認為,如該建設工程存在特定用途或關系國計民生,如國家重點工程、校舍、醫院病房等,不宜折價或拍賣,當然為維護私法自治和充分保護建設工程承包人的利益,認定性質不宜換價的建設工程應予以嚴格限制。
滿足以上三項條件,即符合承包人對建設工程的優先受償權的實體要件。至於承包人是否按時完成建設工程、建設工程是否存在瑕疵等,均與承包人所享有的優先受償權無關。另外,此項法定優先權專為保護承包人的利益而設,即使發包人對承包人享有基於其他債務而產生的請求權,亦不能妨礙該優先受償權的成立。
三、建設工程欠款優先權的權利主體
《合同法》規定了行使建設工程欠款法定優先權的主體為建築工程承包人。而根據我國建築行業統計,一個相對龐大的建設工程項目,除發包人與工程總承包人之外,還涉及勘察人、設計人以及項目分包人等主體。我國《合同法》第272條第1款也規定,發包人可以就工程勘察、設計與施工項目分別與勘察人、設計人與施工人訂立承包合同。《建築法》第二十九條也規定,建築工程總承包單位可以將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發包給分包單位。可見,這些項目勘察人、設計人以及項目分包人也在從事工程項目的局部施工與建設,從事具體建設工程的勘察與設計工作。這就在司法實踐中引發出對建設工程欠款優先權的權利主體的爭議,也即工程勘察人、設計人或分包人對發包人在工程項目中的欠款,是否可作為優先權的行使主體,享受該法定的優先受償權利?對此,筆者認為:
①建設工程勘察人與設計人應當作為優先受償權的行使主體。根據《合同法》第269條第2款規定:「建設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設計與施工合同。」也即法律規定建築工程的外延,除了工程的實際施工項目以外,還包括建設工程項目的前期勘察與設計項目。建築工程承包人不應僅指工程的實際施工人,還應包括工程的勘察人與設計人。沒有前期的勘察與設計,也就無法確保後期施工的有效開展,更無法保障工程建設之質量。可見,建設工程的勘察人與設計人與施工人一樣,對工程項目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發包人對勘察人、設計人與施工人的工程欠款,應當列為享有優先受償權的工程欠款。
②建設工程的分包人不應作為優先受償權的行使主體。根據前文所述,建設工程欠款優先權的成立,須因合同之債而生,其權利義務的雙方當事人為發包人與承包人,這也是建設工程承包人基於合同之債而對發包人所享有的一項法定權利。反之,與發包人不存在建設工程合同關系的任何一方當事人,均無法享有基於合同之債而形成的優先受償權。根據我國《建築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建築工程總承包單位按照總承包合同的約定對建設單位負責,分包單位按照分包合同約定對總承包單位負責。」可見,在建設單位(發包人)與總承包單位、總承包單位與分包單位之間存在兩個獨立的合同法律關系,發包人與分包單位之間並不存在基於合同關系而直接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發包人也就不會對分包人形成遲延支付工程價款的違約行為。因此,建設工程的分包人只能向總承包人主張合同之債,而不能就該債務對工程本身行使優先受償權反之,如果賦予分包單位對工程欠款的法定優先權,將給司法實踐帶來操作上的困難。我國《合同法》第272條規定「總承包單位可將部分建設工程分包給若干分包單位,但不得就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成若幹部分後發包給幾個分包單位」。因此,分包單位可能享有的債權金額,僅為建設工程總價款的極小部分。而且不動產具有不可分性,若允許分包單位就極小部分債權對全部工程行使優先受償的權利,其權利的單獨行使必將嚴重損害不動產所有權的穩定性。同樣,若任由各分包單位行使對工程欠款的法定優先權,可能導致主要債權人(總承包單位)的權利落空,還會產生各分包單位之間到底誰更「優先」的疑問,即形成各分包單位之間的優先權對抗問題。
因此,建設工程欠款的優先權作為一種法定權利,其權利主體只限於與發包人確立了建設工程合同法律關系的勘察人、設計人和工程總承包人,而不包括建設工程施工的分包單位。
四、建設工程欠款優先權的受償范圍
對於建設工程欠款優先權的債權范圍,《合同法》第286條明確規定為「建設工程的價款」。而我們在司法實踐中怎樣理解建設工程價款,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建設工程價款的范圍應以合同為基礎
根據前文所述,建設工程價款的優先受償權,基於發包人對建設工程合同的違約行為而產生;承包人所主張優先受償權的標的,也應基於對建設工程合同的違約而產生的債務。在認定優先受償的建設工程價款的范圍時,應以建設工程合同所約定的內容,如工程造價為基礎。實踐中,由於我國的建設工程承包合同均要求具備書面形式要件,因此也可以參考建設工程合同的工程造價、撥款以及最終的工程結算等條款為依據,來最終確定可主張優先權的建設工程價款。
(二)建設工程價款應是合理且實際發生的費用
《批復》第三款規定:「建築工程價款包括承包人為建設工程應當支付的工作人員報酬、材料款等實際支出的費用,不包括承包人因發包人違約所造成的損失。」 根據這一規定,可主張優先權的建設工程價款應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首先,享受優先權的建設工程價款應是建設工程中應當支出的合理費用,對非用於建設工程的費用或建設工程中不合理使用的費用,不屬於優先受償的工程價款之列;其次,該價款應是施工過程中因建設工程項目已經實際支出的費用,對於應當支付但尚未支付的費用,對於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而支出的費用,則不屬於建設工程價款。
(三)工程帶資、墊資款不應列入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
實踐中,由於建築業競爭的日益加劇,承包方為了能夠承攬到工程,一般均會帶資或墊資承建工程。對該部分款項,筆者認為:首先,由於帶資的有期限性、需返還性,因此帶資實為企業間融資,不僅為現行國家有關金融管理規定所不許,而且在法律上應為借貸的債權,與工程價款無關。因此,承包方優先受償的工程價款不應包括帶資款。其次,墊資款雖已物化為建築物,但墊資的約定不僅與建設部《建設工程施工發包與承包價格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的工程預付款及進度款制度不符,而且明顯違反了建設部、國家計委、財政部1996年發布的《關於嚴格禁止在工程建設中帶資承包的通知》中關於禁止墊款施工的規定。因此,墊資作為一種違法行為,也不應受到《合同法》286條關於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