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調整主體
⑴ 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什麼
法律分析: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對於公法與私法的化分,主要是依據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的不同為標准,來將法律劃分為公法與私法。從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有私法的因素(調整人與人之間私權利、公民與法人及社會組織的法律),但從法律特徵與法律地位看,經濟法體系(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更具有公法的特徵。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調整的基本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實質公平原則、經濟效率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經濟法的特徵: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徵有: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五、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⑶ 社會法的性質是什麼
社會法是彌補私法和市場經濟不足的新的法律體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論》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論》 第二條 調整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⑷ 社會法是調整什麼等方面的法律規范
法律分析: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深化改革而社會法理論與實踐又比較薄弱的環境下,完善社會法,保障公民的社會權,使人們實現真正的解放——社會解放,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⑸ 根據法的主體調整對象和淵源所作的分類是
國際法和國內法。
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5)社會法調整主體擴展閱讀
從總體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具體來說,法的作用體現在其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上。
法的政治職能為統治階級運用法開展階級斗爭,維護其政治、經濟統治的職能。主要表現在: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以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維護自己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法的社會職能為統治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維護全體社會居民公共利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文化;規范某些技術指標。
法的政治職能為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會職能又是法的政治職能的基礎。因此法的兩種職能是統一的。
⑹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中的「平等」如何理解
一、公權力與私權利、公權利與私權力
在法學概念中,有公私之分,還有權利權力之分。理解「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就要明白這兩組關系以及建立在兩組區分之上的部門法分工。
公,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國家行為主體,也即國家機關
私,平等地位之間的平等行為主體,也即公民與社會組織
權利,平等主體間互相擁有或絕對擁有的利益要求,與義務相對應。
權力,不平等主體間上級對下級的強制命令,與服從相對應。
注意:公私是指行為主體的性質,而權利和權力則是兩種關系,權利為平等利益關系,權力為命令服從關系。公主體對外發生的權力關系為常見,但也會發生權利關系;私主體對外發生的權利關系為常見,但也會發生權力關系。
公主體的權力關系:立法行為、行政命令、司法行為
公主體的權利關系:國家機關與公民或公司簽訂除勞動合同以外的合同
私主體的權利關系:物的所有與使用、債的形成與消滅、合同關系
私主體的權力關系:僱傭關系下的章程指令、宿管秩序中的強制規定
二、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民法調整對象為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句話的意思是,民法調整平等的公私主體之間的權利,落腳點在權利,不在公私。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國家機關、公民、公司、其他組織,只要你是乾的事兒歸物權、債權一類,就歸民法管。在物權與債權角度,所有主體都是平等的。
至於題主所困惑的那部分,其實都是私權力,它們歸勞動法、公司法、金融法、高校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調整,這些法律法規已然從民法體系中逐漸獨立了出來,有些甚至已經成為規制公權力的行政法規(私權力部分法條附屬在此類法規體系中)。這一部分法律法規,在法學界剛好處於公法(規制公權力)和私法(規制權利)之間,被稱為社會法(規制私權力)。
如果要用法律語言來表達我們所見證的社會關系和思潮的巨大變革(一戰前後的社會變化),那麼可以說,由於對「社會法」的追求,公法與私法、民法與行政法、契約與法律之間的僵硬區分已越來越趨於動搖;這兩類法律逐漸不可分地滲透融合,從而由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法律領域,它既不是私法,也不是公法,而是嶄新的第三法域:經濟法和勞動法。 --------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第五章·經濟法與勞動法》
社會法的出現以及私權力的釐定,是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反映。公司制、社團制、黨團制的出現,呼應了近現代生產力飛躍後,社會組織對凝聚力與人事管理的需要,彌補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理論的不足。社會法便是在上述趨勢與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私權力法理的。
當國家不再以純私法的方式保障各種經濟力量的自由放任(指一戰及經濟危機前),而是嘗試著通過法律規范來把握社會學的運動規律時,經濟法就誕生了——法律規範本身就是一種可能有效干預社會學運動的社會學事實。 --------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第五章·經濟法與勞動法》
拉氏將法律看做社會學現象的主張,代表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法學方法與社會學方法的聯姻趨勢,加之應對經濟危機所採取的社會本位政策,法學思潮與社會政策疊加,在法學各部門以及法律體系中便逐漸出現了用於規制介於公私法之間第三法域的「社會法」。
三、高等院校管理性質的復雜性(包含公私法、社會法三個法域)
對於高校管理,題主其實沒有區分清楚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三個不同性質的部分:
①錄取、學制、學歷等屬於作為事業單位的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行政法(公法)關系(公權力關系);
②宿舍管理、後勤管理、圖書館管理屬於高校各部門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法(組織章程)關系(私權力);
③高校各部門與高校工作人員與學生之間的合同、侵權、侵害則屬於相應主體與學生之間的私法關系(權利關系)。
我國的高等院校,屬於事業單位(公法性質的來源),並非單純的社會組織,高等院校在錄取、學制、學歷、學位等方面與學生發生的關系,屬於國家教育機關與學位授予機關與學生之間的行政關系,當然不平等咯,行政法關系得按行政訴訟起訴,你按照民事訴訟起訴行政法關系當然要被駁回。如果高校部門或工作人員對你侵權或侵害,那麼就要由民法刑法出場咯。
總結:民法只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它是私法之母,它是權利之典,它和它的子嗣一般只管權利關系。行政法是典型的公法,它主管公權力。社會法是補充公私法的,主管私權力。
憲法是萬法之根源、是起點,刑法是最後紅線、是終點,介於憲、刑二者之間的是與日常生活相伴的公法、私法、社會法,它萌分工合作,各管一方,並且偶爾在法條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題主要注意用三分(公、私、社)甚至五分(憲、公、私、社、刑)的思路看待法律哦,二分思路(公、私)已經過時一個多世紀了哦
⑺ 社會保障的法律關系和主體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是指在社會保障活動中,社會保障法調整人們行為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享受社會保障權利和承擔社會保障義務的當事人。由於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具有廣泛性和復雜性,其主體種類也十分多,概括地講,社會保障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受託單位和公民。其中國家以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為代表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履行國家保障全體公民基本生活的義務;用人單位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各種類型的企事業法人,以及合夥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特殊自然人主體,國家通過立法強制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受託單位也是很廣泛的概念,只要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委託,其接受委託,便參與了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如醫療服務機構、公共福利設施單位、各種社會福利院、參與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和運作的金融機構、審計機構等;社會保障是公民的一種權利,但是,從形式上說,社會保障是國家強制施行的,不管個人願意不願意,只要在法定范圍內,都必須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
在各種具體的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中,其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公民。
按照我國憲法的規定,每個公民都有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都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主體。這一點體現了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普遍性原則,同時也符合國際人權公約的基本要求。具體類型包括:城鎮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和個體勞動者,他們是按照強制性規定必須參加社會保險的主體;而廣大農村人口是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的參加者;殘疾人、農村五保戶、城鄉特困戶等特殊群體公民以及復員軍人、退伍軍人和軍屬、烈屬等,是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的覆蓋對象。
②行政機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主管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的民政部,以及這兩個部門下屬的各級政府中相應的行政機關,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主要的兩類行政主體;其他的行政機關,則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一領導下,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參與社會保障法律執行的監督和管理。
③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
它們都應該參與社會保險,成為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主體。在這里,國家機關並非以國家行政權力機關的身份,而是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等所有單位一樣,以平等的身份,參加到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之中,成為主體的一員。
④社會保障事業經辦機構、慈善機構、社區服務機構、各級工會組織、社會保險基金保管機構等等,都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重要主體。
其中,社會保障經辦機構一般隸屬勞動行政部門,但根據政事分離的原則,應脫離勞動行政部門的直接行政領導,成為獨立的事業單位。此外,各地還設立了由政府勞動、財政、計劃、審計、人民銀行、工會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委員會,對基金的管理進行監督。
⑤社會保障爭議的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
目前,我國城鎮企業里發生的社會保險爭議同其他勞動爭議一樣,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仲裁,不服仲裁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同爭議雙方當事人一樣,都是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
⑻ 社會法與民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⑼ 下述社會關系中屬行政法調整范圍的是( )。
C、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行政法是調節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內的總稱。它容調整的對象是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履行其職能或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權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行政關系,所以C 項正確。A項所指的社會組織並非特定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B項所指的「締結買賣合同而形成的關系」並非行政關系,D項所指的民事關系也並非行政關系,它們都不屬於行政法調整的范圍。
(9)社會法調整主體擴展閱讀:
從大的法律門類來說,各個門類的法律都是調整特定的社會關系。我國的法律體系通常認為包括七個法律門類,即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其中,憲法調整的是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非財產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