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男妓
1. 同性戀犯法嗎
同性戀很正常
同性戀不是病,不是罪,不是錯,
同性戀愛情和異性戀愛情沒什麼不一樣
這世上,有人相信真愛,有人懷疑真愛,
IDLOVES是為真愛而生的,專注服務於堅定相信真愛的那一類5%的LGBT同志人群,
IDLOVES認為真愛是一種信仰,神聖不可褻瀆。
真、善、美和愛是世間最寶貴的普世價值,
每一個人都接受了先天特定的自然選擇
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三觀,
IDLOVES虔誠地祈望世間有更多的人相信真愛、踐諾真愛、弘揚真愛,
求婚是一種儀式,婚姻則是一種修行,
「所有不以婚姻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所有不以真愛為目的的求婚都是耍流氓」;
為了讓象徵愛情的自然界最堅硬之鑽石為真愛注入永恆和唯一之力量
對愛之真心的考驗
IDLOVES制定了猶如宗教般的嚴苛規定:
關於真愛,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在IDLOVES的定義里,一個同志一生只能愛一個人,只能為一個人戴上那枚意義深重的鑽戒。
所以IDLOVES兜售的求婚鑽戒嚴格要求同志憑身份證ID才能購買(沒有身份證或不出示身份證ID的堅決不予售賣),
並且一生只能購買一枚,贈予此生唯一的那位TA,表達「你是我此生的唯一」之誓約,如此崇高,如此敬畏,如此臻美。
每位同志憑身份證ID一生僅能購買一次
寓意:一生•一枚•一人
故IDLOVES是一枚特別特別的戒指,送出和收到都足以佐證您的他或她是「真的愛你」,您的他或她是茫茫人海中那「對的人」。
在IDLOVES的文化基因里相信真愛是一種本能,
真愛不分星球、不分國度、不分宗教、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貧賤、不分年齡,
真愛面前人人平等,婚姻面前人人平等。
對於此,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
真愛即IDLOVES的事業,IDLOVES願意固執地信奉此真愛理念,
恪守真愛這塊凈土陣地,真誠地希望愈來愈多的人成為「ID真愛信徒」,
讓懷疑真愛的人相信真愛,讓被愛傷害的人重新相信真愛,讓相信真愛的人更加相信真愛,
讓真愛普世,實現促進人間真情大愛的宏願:
「真愛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真愛的,不住在黑暗裡」。
——IDLOVES
同性戀是天生的,愛一樣一樣愛,IDLOVES是專為同性戀而生的。
2. 性解凍的中國性解凍大事記——「性解凍」1978-2006
「談戀愛」 此前整整10年,年輕人公開約會被視為可恥和墮落,他們只能以「談工作」為借口進行地下活動,情書的開頭一定要稱呼某某同志,結尾也必須是致以革命敬禮。但在這一年,愛情開始與「階級感情」稍稍分開,「談戀愛」一詞開始風行全國。
《望鄉》 這部原名《山打根八號妓院》的日本電影對國人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反響程度竟達到北京電視台轉播市民代表座談會實況的地步。有人說,還可以有色情場面更濃厚的鏡頭。
喇叭褲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最初的冒險。這種上細下寬,把整個屁股綳得圓滾滾的性感招搖的「奇裝異服」,成為當時考量道德水準的一個標尺。
1979
《大眾電影》用法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中一張男女主角的接吻照片做封底,引起軒然大波。西北一位讀者來信憤怒質問:「他們在干什麼?」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由此爆發。
袁運生為首都機場創作的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因畫中有傣族婦女裸體沐浴,引起爭論並一度被覆蓋。 新《婚姻法》頒布,離婚的必要條件被修改為:第一,雙方感情確已破裂;第二,經調解無效。這使得中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奉行自由離婚的領先國家(美國各州到1971年才過半奉行,英國則是1973年才通過)。
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胡廷溢編著的《性知識漫談》,該書於1985年和1988年再版,發行總數達280萬冊。同年王文彬等編著的《性的知識》也再版,到1981年3月發行總數達560萬冊。
第一期《科學畫報》刊登了郎景和醫生寫的《新婚性衛生》一文,人們在小范圍內歡呼:性禁區被打破了。
上海芭蕾舞學校到湖南演出,當地觀眾對舞台上出現身穿白色緊身衣的青年男子感到十分驚訝,在他們看來,這近乎於裸體。落幕時,一位很生氣的幹部打破了靜默,突然喊道:「這同中國有什麼關系呢?」 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玫瑰夢》被查禁,這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上的一個焦點事件。這一年,正式出版社被查禁的淫穢色情圖書達30多種,6家出版社停業整頓,查處因刊有淫穢色情描寫或封面插圖低級下流的期刊130多種。
廣州市青年婚姻介紹所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家婚姻介紹所。
這年的大眾情人是日本影星山口百惠。 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吳階平教授等編譯出版了《性醫學》一書,標志著性醫學和性治療在中國的發端。書中刪除了「同性戀」全章,同時刪去的還有變性慾、異裝行為等3章。
由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著名外科專家王大玫教授主刀,張克莎成為中國首例變性人。不久,上海長征醫院也開展了變性手術。
美女充斥於雜志和日歷的封面。有婦聯幹部指責出版社這種行為是在侮辱女性。 《中國婦女》雜志在1984年第5期第38頁的「徵婚啟事」欄中第一次刊登了兩條徵婚啟事。其中一則寫道:「我是一個煤礦工人,27歲,河南商丘婁店公社汪庄大隊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間,現在焦作礦務局馮營礦當合同工,每月工資80元。我熱愛煤礦工作,文化程度高小,無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礦工人的話;如誰家中只有女兒又有心招婿的話,我願到女方家落戶,盡養老之責;如哪位喪夫之婦有心另尋伴侶的話,均可來信或見面。」
第一次公開招聘人體模特。中央美院等10所藝術院校在《北京晚報》上聯合刊登啟事,為美術系公開招聘模特,吸引了171個報名者,大多是待業青年。有些報名者不敢告訴父母,要求不要公開名字。 從西方引進的「性學」書籍和文章開始在中國公開出版。阮芳斌主編的《性知識手冊》出版,是當時的破禁之作。同時,弗洛伊德的《愛情心理學》等著作被譯介到國內,掀起一陣弗洛伊德熱。
劉達臨在上海舉辦中國第一次性教育講習班。
「婚外戀」、「情人」、「性生活」、「做愛」等詞語開始出現。
北京處級以上作家搶購潔本《金瓶梅》,只印1000套,刪去19610字。
這一年的文化焦點是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這部小說第一次談到了性壓抑的問題。一個因右派問題入獄,另一個因作風問題被勞改。兩個人在勞動的麥田裡避開看守做了半小時的夫妻,再見面已是8年之後。與1993年賈平凹的《廢都》不同,張賢亮只是把性當作一種文化的、生命的思考對象。在他的作品中,性是一種道德,負載著沉甸甸的內涵,而不是小說情節的調劑物。
魏明倫發表了轟動一時的荒誕川劇《潘金蓮》,一反傳統的偏見和成見,力圖用現代意識重塑潘金蓮形象,探掘形成其悲劇的歷史的社會的成因,促使人們反思千百年來中國女性的命運和傳統婚戀觀的枷鎖。 「上海市性教育研究會」成立。
劉達臨在上海發起成立性社會學研究中心,並於1988年與深圳趙令德、廖麗珠創辦《性教育》雜志。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師趙敏因研究同性戀治療問題,被公安局6次傳訊,理由是他籌備治療用具時借用了裸體錄像帶。
曾在南京藝術學院當模特兒的陳素華不堪親友鄰居惡語刺激,最終精神失常。 劉達臨的《性社會學》,史成禮的《性科學咨詢》,潘綏銘的《性社會史》相繼出版。
國家教育委員會、衛生部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出關於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首屆「性科學」培訓班。
由中央美術學院葛鵬仁等20多位青年教師策劃的 「油畫人體藝術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參展作品全部為人體作品,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一時造成巨大震動。據保守統計,18天中,約有22萬人參觀了展覽。
陳醉專著《裸體藝術論》出版,成為當年最暢銷書籍,第一版就印了20萬冊。 劉達臨開始組織全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並於1992年出版《中國當代性文化》專著。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在海河夜話欄目中開辦「枕邊悄悄話」節目,這是中國首個向公眾進行性知識和性道德教育的廣播節目。
福建一對男同性戀者公開舉行民俗婚禮,其中一位是農民,另一位是一貫表現良好的公職人員,後者因此事被開除公職。 國家教育委員會和衛生部在《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中規定,普通高等院校要開設性健康教育選修課或講座。
受國家教委委託,文匯報在上海創辦了《文匯青春期教育刊授學院》,並組織編寫了《青春期教育》教材(共6冊)。
上海舉辦《人類與性》展覽,展出時間5個月,觀眾30萬人次以上。
廣東孫沫寒、朱嘉銘、修成娟等組織了廣東計劃生育性教育會,舉辦研討會並出版性教育文集和《人之初》雜志,《人之初》是我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性教育刊物。
從事性交易的「小姐」開始在珠三角一帶大行其道,「二奶」一詞開始出現並迅速傳播到內地,成為一種時髦。隨後,男妓悄然現身,一個典型的機構是海南的「富太太俱樂部」。 從這一年開始,北京市、天津市、江蘇省、山西省、湖北省、重慶市、陝西省、廣西柳州市及四川省西昌市相繼成立性學會。
安徽發生一起女同性戀者同居的案件,當地公安機關難以對此定性,遂逐層上報至國家公安部。答復是:在目前中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你們所反映的問題,原則上可不予受理,也不宜以流氓行為給予治安處罰。
官方對同性戀問題的首例司法解釋,被認為是一個歷史性的標志,成為日後警方處理此類問題的參考依據,表明了中國對同性戀問題的非刑事化態度。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講師崔子恩在課堂上公布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成為中國大陸公開同性戀身份的第一人。 北京醫科大學夏兆驥教授完成了國內第一例女變男變性手術。隨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男性病醫院或男性科,出現了許多研究生殖生理、病理的研究實驗室。
北京開設了「男人的世界」文化沙龍,這是一個專為同性戀男子開設的文化中心,被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稱為「石破天驚」。
《中國性學》雜志開始出版。
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世界電影藝術欣賞》專題節目中,出現了兩例裸體鏡頭,之一是女主人公在池塘中裸泳的長鏡頭,之二是女主人公赤身裸體在雪地上打滾。
同時,由鞏俐與爾冬升主演的《畫魂》首開國內電影出現裸體鏡頭之先河。 中國性學會在經歷了15年的醞釀和學術准備後,經衛生部批准正式成立。翌年,在青島召開了中國性學會首屆學術會。此後,中國性學會各專業委員會分科進行了各種類型的學術研討會。
張北川著作《同性愛》出版。這是國內第一部全面討論同性戀問題的學術著作,闡釋了人類史的發展是朝著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擁有平等權力的方向進步的。
據不完全統計,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中國各地出版的性學專著已達420種。
「性用品商店」開始在城市中普及。 舞蹈家金星接受變性手術,從此成為金星小姐。導演張元跟蹤了金星手術的全過程,並拍攝了紀錄片《金星小姐》。
潘綏銘著作《中國性現狀》出版。
香港出版由大陸同性戀者撰寫的文章合集《北京同志故事》、《我們活著》。
同性戀酒吧開始在內地一些城市出現。 中國新《刑法》施行,刪除了過去常常用於懲處某些同性戀性行為的流氓罪,這被認為是中國同性戀非刑事化的又一個標志。
崔子恩作品《桃色嘴唇》在香港出版,這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由國內作家撰寫的同性戀題材長篇小說。從1994開始,《鍾山》前編輯王干就為這部小說在國內出版奔波,未果。 李銀河著作《同性戀亞文化》出版。
大量同性戀網站出現。
針對同性戀人群的健康干預項目「朋友」開始運作,內容是關於同性戀的理解和艾滋病教育活動。這個項目由張北川等近20位權威學者和同性戀者參與,並在1999年得到國家明確的道義支持。 歌星毛寧被刺事件使同性戀成為熱點話題,同性戀族群被動地浮出水面。
公安部首次對「變性」作出評價,稱「選擇性別是公民的個人權利」。這標志著在變性這一重大問題上我國與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的接軌。 吉林省推出並實行新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達到法定婚齡決定終身不再結婚並無子女的婦女,可以採取合法醫學輔助生育技術手段生育一個子女。」獨身女性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生孩子,並且立法加以保護,在全國首開先河。
全國首例「性權利」索賠案勝訴。因遇車禍致使丈夫喪失性功能,南京王女士以自己「性權利」無法實現為由,向車禍肇事單位索賠精神撫慰金1萬元。南京雨花台區人民法院支持了這位妻子的訴訟請求,並同時判決肇事單位一次性支付受害丈夫醫療費、殘疾賠償金等經濟損失近11萬元。
延安一張姓夫婦因在家中看「黃碟」而被當地公安機關拘捕,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這一事件的結果是:負責此案的派出所所長被免職,當事人拿到了賠償金29137元。 武漢女教師訴上司「性騷擾」案經過近兩年漫長的法庭審理有了最終判決:判決被告向原告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費2000元。這是全國首例判決勝訴的「性騷擾」案。
木子美性愛日記《遺情書》在互聯網上公開,隨後正式出版,在整個華語世界掀起了一場風暴。有人這樣描述木子美:一個把自己打扮成拿到哈佛學位的潘金蓮又兼備著璩美鳳一樣大無畏精神的姑娘。她的行為和她的性愛日記對中國人的傳統性愛觀和道德底線是一個挑戰。在她之後,涌現出竹影青瞳、流氓燕等一大批以「脫」成名的網路紅人。
網路色情開始泛濫。一位網名「高射炮」的男子正在網上「示裸」,被大慶市警察堵在家中。據稱,這可能是黑龍江第一個因「網路色情」而被處罰的網民,同時也是《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辦法》自1997年12月8日頒布以來,我國少有的以該法案為依據處罰當事人的案例。
換妻游戲等交換性伴侶的活動開始隱秘地出現。「網婚」、「不婚」、「隱婚」等所謂新型婚姻觀念出現。
宣傳使用安全套的公益廣告在央視第一套節目悄然登場。這是我國中央級電視媒體上第一次出現涉及安全套及生殖健康的公益廣告。
國內第一個正式注冊的同性戀健康咨詢網站「愛心天空」在哈爾濱開通。
第一屆全國(廣州)性文化節在廣州舉辦。 官方首次進行人群同性取向和同性戀者艾滋病病毒攜帶比例調查,進入數據統計階段。
中國首家性健康教育基地——甘肅性病艾滋病預防教育咨詢站在蘭州成立。
中國首家性文化博物館因經營困難遷出上海,落戶水鄉同里。
一家跨國公司的年度全球性調查報告稱,中國人的平均性伴侶數為19.3人,居全球之冠。而在兩年前,中國人均性伴侶是2.1人,為世界之末。
82歲的科學家楊振寧,與28歲的女生翁帆結婚。海外媒體將其擺在「趣談」欄,國內的輿論更為嘈雜。當事人則堅定而坦盪。
講述婚外情的《手機》,被媒體評為這一年的「中國年度電影」,並由此誕生出「審美疲勞」、「就像左手摸右手」等年度流行語。 四川成都兩所高校7位女大學生簽訂《青春無瑕同盟協議》。此後,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和廣西的3位大學女生發起了拒絕婚前性行為的網上簽名活動,短短幾天中有700多人簽名。
「閃婚」開始在都市年輕人中流行。從相識到第一個晚上到結婚,雙方相處可能不超過13個小時。
同性戀首次出鏡。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播出了從艾滋病角度討論同性戀問題的新聞專題片《以生命的名義》,幾位同性戀者的面部形象正面出現在熒屏上,這在以往任何時候都不曾有過,標志著國內媒體已向同性戀話題開放空間,中國同性戀告別隱秘時代。
中國第一例同性戀網婚。網名「西瓜超人123」和「明天偶爾」的女子在搜狐網上社區舉行了盛大的同性網路婚禮,引起軒然大波。
「芙蓉姐姐」紅遍大江南北。隨後,博客世界又出「另類」女博客——2005年6月4日,一位沒有透露身份的女博客在自己的Blog里,上傳了其和老公的性愛錄音,並配有簡短文字說明,另外還有赤裸性愛描寫的日誌,標題都很「直白」,如《昨晚又給老公X了》、《做愛全過程性愛錄音》等。短短幾天,這個名為「我們的性福」的Blog,訪問量高達356540人次。
復旦大學為本科生在全國首開《同性戀研究》課程。
崔子恩在北京組織「大陸首屆同性戀文化節」,活動開始後被警方叫停。 劉達臨主持全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性調查,被海外性專家稱為「世界性科學史上又一頂峰」。
城鄉夫妻抽樣調查8000例,僅有23%的夫妻對性生活不滿意。進一步調查分析,發現實際上有60—70%的夫妻對性生活不夠滿意。專家認為,這種矛盾狀態正是人們觀念上保守與開放並存的反映,對性生活和婚姻質量期望值不高但潛在的不滿足又已形成。一方面城市有27%、農村有50%的夫婦對不和諧的性生活採取「隨它去」的態度,另一方面性愛問題在婚姻關系中又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進行了「中國第一次隨機抽樣、規范操作的全面的性調查」。該調查顯示:中國男人平均43.9歲「退居二線」,47.7歲「下崗」,女人性生命更短。
中國夫妻當中只有27.1%的人對自己的性生活感到非常滿意,62.1%的人比較滿意,10.8%的人不太滿意或者很不滿意。
67%的人(男人69.1% ,女人64.9%)仍認為性生活應該男人主動,女人順從;近80%的女性不知道性高潮是怎麼回事;53.5%的男女不知道陰蒂在哪裡,甚至高達62.8%的女性對此一無所知。30%的大學生連正常的異性交往都沒有。16%的已婚者有婚外性行為。 浙江省「大學生性病/艾滋病關聯知識、危險意識、性行為及態度」研究課題由浙江省疾控中心主任叢黎明主持,共對該省兩所綜合性大學1—4年級22712名大學生進行了取樣調查,歷時3年完成。
調查顯示,平均13.1%的大學生已經發生過性行為,其中男生17.6%,女生8.6%。他們開始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為19.51歲。有過性經歷的學生中,27.4%的學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性伴侶。
在有性行為的學生中,2.44%的男生與同性發生過性關系,1.25%的男生有雙性性關系;2.57%的女生與同性發生過性關系,0.82%的女生有雙性性關系。且存在少量商業性行為。
50%以上的大學生同意發生性行為、未婚性行為,認為只要一對男女彼此相愛、同意就可以有性行為。12%到18%的學生同意已經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人和別人發生性關系、為了錢和別人發生性關系、為發生性關系而付錢給對方、「包二奶」及同性發生性關系
3. 中國古代有沒有同性婚姻
基本沒有正式成親的。
首先多數都是結拜。乾弟弟或者干兒子之類的。有膽子正式結婚的很少。而且乾弟弟或者干兒子已經不錯了!
很多有錢人都是僕人,比如書童之類的。成為小妾基本不可能。因為做小妾也有要求。小妾很多都是從侍妾開始的。
比如外面買回來的一些女子。都是通房丫鬟出身,懷孕了才能成為小妾。比如大宅門的楊九紅,正常情況的生了孩子才能是小妾。
不過古代小說里擁有很多男扮女裝做小妾的故事。但是都不能相信。概率很低,可能不高。
4. 男風的歷史
中國同性戀歷史:華夏男風興衰史 中國的同性戀最早可追溯到中華文明的始祖黃帝。清代文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稱雜說孌童(男同性戀)始黃帝。當然這種說法的依據只是民間傳說,而中國同性戀最早的史料記載則來自商朝。《商書·伊訓》中談到三風十衍,書中提到這不好的三風,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三風之一的亂風的一衍就是比頑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同性戀。雖然同性戀在今日尚存的最早記載中以亂風這樣的受貶面目出現,但這畢竟揭示了同性戀行為在三千年前就已在中國出現,而且其影響之大可列為一風。
在商代之後,同性戀一直沒有從中華文化中消失。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同性戀交往更趨活躍,受衛靈公寵幸的彌子瑕和魏王寵兒龍陽君分別讓同性戀有了餘桃 和龍陽的稱呼。
到了強盛的漢代,帝王將相的同性戀活動屢見史書。據《史記》《漢書》記載,前漢皇帝幾乎個個都有同性情人。漢代著名人物如漢武帝、漢文帝、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等,都有過同性戀經歷。漢哀帝不忍推醒在他衣袖上熟睡的男寵董賢,起身時割斷了衣袖,斷袖之交從此成了同性相戀的佳話。
漢代之後,男風(男同性戀)時盛時衰。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的男性在履行成家立業,傳接香火的責任之後,周圍人對他們的同性戀情往往寬而待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對同性戀所持的態度至多是中性的,也就是不褒不貶,歷史記載中沒有對同性戀進行頌揚。而同性戀關系多以享樂和獵色為特點,從來不對維系封建社會的家庭倫理構成任何挑戰或威脅。
中國到了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邊界和平,工商業發達,從而滋長了浮華世風。據當時的記載,文人中科舉之後馬上納妾,大興土木建豪宅一時成風,盛宴歌舞,極盡奢侈鋪張。江南地區,上及達官貴人,下至商賈文人,嫖娼成風,使娼妓業方興未艾。與此同時,男妓賣淫的象姑館也應運而生。明末學者沈德福認為,1429年宣德皇帝的禁娼令使部份官員轉向年輕男性取樂。到了萬曆年,男娼業發展其勢之盛,直逼他們的女性對手。宣德皇帝意欲重歸道德的初衷不但沒有實現,反而南轅北輒,適得其反。
明末的道德觀念也沖破了滅人慾,存天理的宋儒理學的束縛,伸張自然情慾的主張開始萌芽。這種觀念的代表是明朝哲學家王陽明(1472-1528),崇尚個人表現和個性發展,而他的追隨者隨後發展了這種哲學。他們提出慾望和情感是人的本性,壓抑使人無為,人應該表達和釋放來自內心和本性的情慾。後來的一些清代文人認為,王陽明的縱欲哲學和與之相伴的享樂風氣是明朝於1644年被覆滅的原因之一。
道德觀念上的開放,導致了同性戀之風在明清兩代的空前繁盛。今天的人們可以從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文學遺產中窺見一斑。男色破財的故事出現在明代小說集《歡喜冤家》里,明代作家馮夢龍在《情史》里也毫不避諱地收錄了同性愛情故事。在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里,曹雪芹不但描寫了寶玉和秦鍾的戀情,而且寶玉和蔣玉涵的同性戀導致了他和封建秩序的第一次正面沖突寶玉挨打,書中的眾學童鬧學,薛蟠挨打,賈鏈狎男寵,賈珍嫖象姑等情節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男風的普遍。清朝乾隆年間的學者袁枚的《子不語》中有大量的同性戀故事,而袁枚本人與吳下秀才郭淳之間就有一段同性戀情。著名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在他的《板橋自敘》中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余好色,尤喜餘桃口齒,椒風弄兒之戲。而他的一系列詩,包括《秋夜懷友》、《板橋竹枝詞》等都對同性戀心裡有生動刻劃。清代同性戀文學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一批專門描寫同性戀愛的小說的出現。《宜香春質》、《龍陽逸史》和《品花寶鑒》等作品的出現無疑反映了當時的同性戀風氣之興盛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男風的盛行直接引發了清朝反同性戀法規的出台,導致了持續百年的中國社會的恐同情緒。
中國同性戀歷史:華夏男風興衰史1644年滿人進京,中國正式改朝換代。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因為連年戰亂而千瘡百孔的國家,由於剛經歷亡國的羞辱,全國民心渙散,匪患四起,清朝的統治者意識到重整意識形態和重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性,意識到必須攏絡文化階層,以重新建立起國家官僚體制。對中華文化十分精通的清朝統治者此時選擇了孔孟之道作為新王朝的意識形態,以達到上述目的。
孔孟之道講求社會秩序,各人守其本份,三綱五常,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孔孟之道本身主張維持禮教的辦法應該是正名和教化,但是中國尊孔的歷史表明,光靠教化是不夠的,國家還必須同時對違者進行處罰,教罰並舉才能有效維持禮教。清朝在建朝初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中國重建禮教時,特別重視法律和法令的作用。一個很突出的例子是1646年的法令規定,在定強奸罪時必須提供嚴格的證據,這條法令意在強調貞操觀,其目的一是推行孔孟之道,二是攏絡明末保守派儒家學者,求得他們對新王朝的支持。
到了康熙年,清朝已成功地實現了國泰民安,滿清政府已經站穩了腳根。雍正皇帝登基後,開展了野心勃勃的鞏固滿人統治的計劃。他一方面減輕人民的稅收負擔,推行廉政,另一方面對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進行堅決鎮壓。為了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他大興文字獄,嚴懲有異己傾向的文人,而且實行株連,處刑嚴酷。文字獄有效地壓制了知識分子對現狀與國家政策的批評,但同時又不妨礙推行孔孟正統禮教。
傳統禮教主張正名,強調嚴格的社會秩序,女性守婦道,男性堅守父親和丈夫的職責,而同性戀直接相悖於這些信條。如果同性戀在社會文化中得到足夠的反映,統治者也許不會去注意,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至於大動手腳。但當時男風鼎盛,同性戀在文學作品或文人手記中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出現,導致了滿清統治者對同性戀的關注,使之成了社會問題。雍正死後,年幼的乾隆皇帝繼位不久的1740年,延襲雍正加強禮教的精神,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明確反雞奸的法令出台。該法令將成年人出於自願的雞奸行為刑事化,這是清朝嚴格加強傳統性別角色觀念的一系列措施之一。法令出台後的落實程度如何,對男同性戀的控制有何效用,史料上沒有記載。但這條法令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將同性戀行為社會化——同性戀不再是個人私事,它被當作一種社會危害受到了法律的干預。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國的禮教在鎮壓同性戀方面,終於殊途同歸。
中國走過康乾盛世之後,經歷了中華民族有文明史以來最為慘的衰敗。在外強入侵,連年戰亂,國家重建等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階段,國家對占人口少數的同性戀者的壓制卻總沒有被忘記。用中國著名精神衛生專家賈誼誠先生的話說,在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對同性戀,雞奸等性行為以『傷害風化罪』論處。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對同性戀,雞奸等性行為以『流氓罪』論處。與此同時,有關同性戀的任何公開討論在幾百年內都被列為禁忌,同性戀者只能在自發形成的公廁和公園等地的漁場相互結識。壓制的結果是,到了改革開放之後,當同性戀議題重新浮出水面時,忽而成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和精神污染,而對同性戀的不寬容態度則被稱為中國特色。但事實並非如此,同性戀與中國歷史共同生存了千年,而對同性戀的壓制僅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千年的歷史為同性戀作為一個文化和一個族群應如何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應以史為鑒,避免同性戀在中國近代的厄運重演。中國的傳統禮教是不利於同性戀的,但中國同性戀靠依附主流婚姻制度而得以生存。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古代的同性戀者都要有傳統家庭,轉接香火,男子必須結婚生子,在完成這一任務之後,同性戀的男子好男風就沒有什麼約束了。古代中國婚姻的基本意義在於經濟聯盟,一個家庭同舟共濟與天災人禍斗爭,由於死亡率高,確保種族繁衍和家庭穩固是當時的第一需要。因此在聯姻時,變數太多的感情因素一直不被首先考慮。但是組建家庭時無視個人感情也對社會穩定不利,中國古代以 納妾和男風為婚姻制度的補充,滿足主男感情或情慾上的需求(不要忘記,中國古代文化本身就是大男子主義的文化)。中國的傳統禮教因為適應了中國當時的國情,使中華文明的強盛持續了千年,而中國同性戀者的務實態度,讓自身生存千年,沒有招致象在其它文化中所遭遇的殺身之禍。
中國同性戀歷史:華夏男風興衰史
從同性戀的角度看,同性戀在明末清初的由盛轉衰體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同性戀在婚姻制度中的地位並沒有因為男風的盛行而發生任何改變。男風以迷戀年輕男色為核心,享樂性和短暫性是其特點。同性戀盛行百年,卻沒有形成一個社會力量,或形成以同性聯姻為主的家庭模式,也沒有出現一套讓同性戀關系渡過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的機制。所以即使參與的人數不少,但與異性婚姻相比,同性戀仍然脆弱無比。第二,男風依附享樂主義而旺,但同性戀沒有及時與享樂主義脫鉤,為以後的衰落埋下了禍根。追求個性解放和情感宣洩的享樂主義是誘人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其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色彩。原因很簡單,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而享樂不僅需要有物質基礎,而且消耗精力。明末的享樂主義助長了腐敗,加強了剝削,所以之後的保守派儒家學者將明朝的滅亡歸罪於享樂主義是有一定道理的。享樂主義在現實的生活面前有著致命的弱點,當同性戀隨著個性解放的享樂主義興盛之後,沒有與之脫離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行為規范,享樂主義的膨脹導致王朝覆滅,與之共生的同性戀也免不了受到清算。第三,光是規模上的擴大,人數上的增加,而缺乏自強機制,同性戀往往成為社會運動的犧牲品。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獅子肥壯倒也無妨,但一頭羊肥壯起來,可不是件好事。同性戀沒有克服自身致命弱點的時候,男風興盛,招引了統治者的注意,使自身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相比之下,古希臘的斯巴達同性情人軍團在保家衛國方面創下了豐功偉績,在這種環境下,同性戀受到社會的寬待以至贊美,可謂實至名歸。
從文明發展上看,同性戀在中國受到壓制是中華民族百年悲劇的一部份。康乾盛世時,中國國力十分可觀,但政府沒有把注意力放到對外交流,學習別國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上,而是故步自封,耗費大量的精力來維持過時的禮教,同性戀也成為他們政治短見的受害者。當政者失策而釀成的大禍泱及了整個中華民族,使中國一再落後於歷史的前進車輪。類似於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未能在華夏大地出現,洋炮轟鳴下姍姍來遲的戊戌變法也不幸胎死腹中(當時康有為提出的婚姻法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內容)。五四運動提倡向西方學習,但同性戀研究方面卻拾來了病態說的牙慧,而西方於五十年代興起的同性戀正常性和健康性研究以及後來的平反政策,卻因學術交流的中斷而未能及時吸收,使同性戀至今在中國仍然被列為病態。與此同時,源於基督教文明的同性戀恐懼症也隨之而來,正好與三綱五常 合拍。於是乎,落後醫學和過時道德對於同性戀的雙重壓制,而今卻成了中國特色。
一個沒有信心的虛弱社會,總是首先想到控制民眾的言行,包括控制他們的性行為。清朝立法禁止同性戀的舉動,表明了統治者缺乏自信,也預示了以後的國勢衰落。而當今改革開放後,中國重新認識同性戀的努力也表明了社會的進步。在敦促社會了解和理解同性戀的同時,作為同志的我們也應該學習和借鑒前人,在勇敢地追求愛情的同時,探索出一條能讓同志生活方式長期生存的道路。
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搞同性戀的。他征美妓於不夜宮,徵召孌童於長春院。而這些女院(娼寮)與男院(孌童居所),就分別處於北京城中的花柳街與胡同巷。明熹宗就把這些美妓、孌童置於宮中自己設的女院及男院,時常行樂其中,其中美妓賽施與孌童少彌,都蒙皇上的寵幸,每有游宴,則使寵妃姣童傅粉施朱,女衣男服,男衣女服,而交戲於前為樂。 除了皇帝以外,當時一些貴族、大臣也好男風,例如明世宗時的權臣嚴嵩和兒子嚴世蕃就好男風,《五雜俎》就提到嚴嵩的家人永年,號鶴坡,有後庭之寵。他「招權納賄,與朝紳往來,無不稱鶴翁者」,有個御史甚至於還和他結拜兄弟。蔣瑞藻所編的《小說考證》中說到嚴嵩的兒子嚴世蕃熱戀一個名叫金鳳的優童,即少年演員,「晝非金不食,夜非金不寢」。以後金色衰而貧困,不演戲了。嚴家破敗以後,金鳳又重新演戲,扮演嚴世蕃,演得維妙維肖。 當時,如果有人犯罪,其家中的女性會被賣為娼,男孩則被賣為被人玩弄的孌童。嚴嵩和嚴世蕃每陷仇家,就把仇家的男孩奪來作為孌童,百般侮辱,進行性虐待。後來嚴家事敗,他們的後代也被仇家所納,而流入倡業。 二、社會上的男風 在明代,尤其是明朝後期,同性戀在社會上已很普遍。當時不少有名的學者及士人,都是有名的「分桃之士」。他們除了妻妾外,還有年少俊美的書童,這些書童除伴主人出外或遠游,往往也是主人的性伴侶。 當時,把同性間的性關系稱為「外交」,把男子與妻妾的性行為稱為「內交」。 不少士人和士人之間都有「外交」行為。如清人鈕琇的《觚賸》中就提到明代書生吳生和姜郎相好,比一般伉儷的感情還要親密。可是,他們卻被一李姓巨公所拆散,並且把姜郎帶到北方。吳生不願離開姜郎,也克服了許多困難趕到北京,而其他朋友也捐助吳生此行,促成他們倆的會面。這種真摯的感情,也是世間少有。 當時社會上這股男風,在明武宗時最盛,可以說上自天子,下到庶民,幾乎都有兩男相悅的關系。《暖姝由筆》雲:明正德初,內臣最為寵狎者,入「老兒當」猶等輩也,皆選年少俊秀內臣為之,明官吏、儒生乃至流寇市兒皆好男色。 那麼為什麼男風在明代會這么興盛呢?唯性史觀齋主解釋說:「明代立國,崇尚酷刑峻法,罪至流徒,則妻孥子女皆沒入官,女的成為娼妓,男則成為『賤民』;比較面目姣好的,則撥充一些權貴之家作為廝役奴隸,或是由這些權貴家庭出資競投,因為他們本身的自由已被剝奪,而且一切皆隸屬於主人,對主人的命令是不能抗拒的,也就可以隨便將他們加以享樂。……每逢一次大獄興起,往往也就是購買孌童的機會。」 以上論述,似只說明了當時達官、貴族的喜好男色有一些有利條件,至於更廣泛的社會原因,謝肇浙在《五雜俎》中指出:「衣冠格於文網,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桑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之所以日盛也。」這說明了三個原因:一是嫖男人和當時的法律沒有抵觸;二是嫖妓女要花較多的錢,並非一般儒生所能承擔;三是男人之間的親密行為,妻子往往不加追究,有時也無權過問。這樣,男風就普及起來了。
在明代,男妓館相繼開設,此風至清不衰。「據說正德年間,北京已有男院之設,懸『長春院』匾額;而女妓居所,則稱『不夜宮』——蓋取意於蘇東坡詩:『風花競入長春院,燈燭交輝不夜城』。美妓孌童相竟秀,互以奪貴顯狎客為能,孌童之名皆冠以『少』字,而明熹宗嘗微行其間。」這就是當時社會上性環境的一幅圖畫。 當然,同性戀不只是男性,女同性戀者也有,但歷史上記載不多,只能從一些文學作品上了解一些情況。明末清初李漁所著《憐香伴》中的崔箋雲和曹語花等,都明顯地表現出女同性戀的關系。都不僅有女同性戀的敘述,還有女性對女性施行性虐待的情節,應該說,這是當時社會風情的反映。 三、福建男風特盛 根據許多史籍和筆記的描述,福建是明代男同性戀比較公開與普遍的地區。當時,福建海運很盛,去菲列賓、台灣、日本等地通商的很多,而航海的人都相信,船上不能有女人,否則船會出事,這樣,長期在海上的人就以同性戀作為性發泄。 明代沈德符的《敝帚齋余談》雲: 近乃有稱契兒者,則壯夫好淫,輒以多金娶姿首韶秀者,與溝衾裯之好,以父自居,列諸少年於小舍,最為亂逆之尤。聞其事肇於海寇雲,大海禁婦人在師中,有之輒遭覆溺,故以男寵代之,而尊豪剛遂稱「契父」。 「契」這個字,在福建就是指男性間的性關系。中國傳統的同性戀的關系,當要受社會承認時,就要舉行一種「契」的儀式,建立「契父」和「契兒」、「契兄」和「契弟」等關系,在福建地區,這類關系很多,它和廣東孤婆庄的媽祖階層,都是中國傳統的同性戀關系的表現。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十分重視家庭關系和家庭形式,所以同性戀關系也要以父子、兄弟、姊妹相稱。《敝帚齋余談》中進一步提到這個問題說:閩人酷重男色,無論貴賤,各以其類相結,長者為「契兄」,少者為「契弟」。 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撫愛如婿,弟日後生計及娶妻諸費,俱取辦於「契兄」,其相愛者,年過而立者,尚寢處如伉儷。 這種「契兄」、「契弟」的關系,不但為當時當地的道德、法律、風俗、習慣所認可,而且權利、義務關系也很明確,這就是「契兄」受到「契弟」父母的愛護和尊敬,像他們的女婿一樣,而當「契弟」到了一定年齡要與女子結婚時,「契兄」就要在財力上予以支持。 當時福建地區男風之盛行也有一些特殊原因,一是地處偏僻,貧民多以淫業為生,例如當地的剃頭師傅也兼經營變相男倡,並利用學徒為業。清代謝章的《賭棋山莊筆記》雲:「福清之漁溪,孔道也,而風俗極靡,叢剃發者,輒蓄成童以下,教以按摩。客至,進獻其技,倚人身作忸怩態,其齷齪貪婪最甚,真惡習也。而流妓亦鮮佳者,且年多在三十以外。牆壁或題句雲:老陰與少陽,亂擲金錢卜。」 當時,福建還有一個「賤民」階層,叫蜁民。「傳蜁民為南方夷也,從前閩省乃烏諸國,到漢人進閩,他們戰敗無處可歸,相卒入水。或雲為蒙古民族,南遷閩、粵二省,元朝時甚有勢力,元初宗族子弟同帝至閩不歸而留,到處橫行。元亡,失勢,閩人屢戰屢敗,至驅迫落水,習操水上。」這些蜁民被視為奴、優、隸、卒一類的下賤人,他們生活在船上,夜晚不行駛時,男的做男妓,女的做妓女,對此也不以為恥。 所以,男風表面上看是一種社會風氣,但「淫風」從何而來?其中有許多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原因,它甚至和階級壓迫、民族壓迫連結在一起。
5. 古代人為什麼要把老公叫相公把老婆叫娘子或內人又是從什麼時候改口叫丈夫,老公,老婆,妻子的呢
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看過京劇,越劇,黃梅戲的話,你一定會對裡面不時就有的,拉長了聲音的一聲嬌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見這個稱呼古時之流行。這比 「官人」又進了一步,已經不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若不是怕犯皇上大人的諱,眾老婆們最後怕是要叫「皇公」了的哦!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達到極盛。 然而泰極否來,近代以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況愈下,從對丈夫的稱呼中也可明顯看出。 歷程良人 「良人」一詞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丈夫稱自己的妻子亦為「良人」;從這兒可以看出當時男女地位大抵還是比較平等的,但這種不加區別也給夫妻間稱呼帶來很多不便。 郎 根據「說文解字」,在「良」字音義上加以區別;在「良」右邊加「阝」,變成「郎」;在「良」左邊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 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義山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又隔蓬山一萬叢」,花間詞中有「問郎花好儂顏好」。 郎君 在前頭或尾後加一個字變雙音詞,即「郎」字後面加一個「君」字;在「娘」字後面加一個「子」字,成了表示親昵的「郎君」,「娘子」。(註:起先,「娘子」一詞僅用青春妙齡的少女。大約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對丈夫的雅稱。丈夫稱妻子為「娘子」,是對妻子的愛稱。 官人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宮延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 西門大官人。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台階啊。 老爺 僅限於官宦人家對老公的稱呼。其在家中的尊貴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 在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 「外人」的,再文雅點的就叫稱做外子」,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還稱「內人」。在別人面前,對妻子的謙稱還有「賤內」、「家內」。 相公 看過京劇,越劇,黃梅戲的話,你一定會對裡面不時就有的,拉長了聲音的一聲嬌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見這個稱呼古時之流行。這比 「官人」又進了一步,已經不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 內人:屋內之人的意思。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娘子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古代也指對新婚女子的敬稱。 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丈夫,zhàng fū ,一般用作名詞。又叫老公,古代又稱相公、夫君,是男女婚姻中男性的一方,已婚女子的配偶。在古代也指成年男子。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夫多被稱為「丈夫」,妻子則被叫做「老婆」。這兩種叫法、習俗相沿至今。 原來,在我國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准。當時的一丈約等於10尺,商代以前一尺為16.95cm,一丈基本相當於現在的一米七。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丈夫」有許多別稱,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夫婿,如「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漢樂府《陌上桑》 夫子,尊稱。如「夫子所學,當日知其所亡。」范曄《樂羊子妻》 夫君,如「夫君初破黑山歸。」?高駢《閨怨》 君子,敬稱。如「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詩經·召南·草蟲》 郎,昵稱。如「出門願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王建《鏡聽詞》 郎伯,如「郎伯殊方鎮,京華舊國移。」 :「老婆」與「老公」這類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愛長久」的願望。
6. 出軌的女人結局是什麼
如果引起雙方感情確實破裂,沒有和好可能,可能會引起離婚。,情節嚴重,涉嫌重婚罪的,在離婚時可能會不分或少分家庭財產。離婚的原因有多種,一般是因為雙方感情確實破裂,沒有和好可能;否則,就不會離婚。其他原因有一方吸毒、賭博、家暴且屢教不改等。
《婚姻法》
第三十一條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第三十三條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7. 英國是怎樣從一個迫害同性戀的國家變成「腐國」有沒有這方面的書籍
應該沒有吧不過我有較為詳細的分析(是找到的,本文最初發表自《鳳凰自由談》):
3月29日是英國同性婚姻法實施的第一天,從這天起,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同性婚姻得到了法律的認可,許多對同性情侶趕在第一時間舉行了婚禮,據英國媒體報道,首相卡梅倫「盛贊」並祝福第一對結婚的同性伴侶。
此外,倫敦政府機構也插上象徵同性戀運動的彩虹旗以示慶祝。盡管英國不是世界上最先允許同性戀合法化的國家,但是回顧英國同性戀法律變革史,或可解答英國為何變「腐國」?
「腐國」是怎樣煉成的?
英格蘭1967年將同性戀行為「除罪化」,自2005年以來允許同性情侶締結民事伴侶關系。2013年7月,同性伴侶婚姻法通過,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於今年3月13日開始為同性婚姻辦理登記手續。3月29日,這項法律正式生效。
和大多數國家一樣,近代以前,同性戀在英國都是有罪的
在鎮壓同性戀的法律中,英國亨利八世的法律最為著名,後世有關同性戀的法律大多援引該法。1533年,英王亨利八世制定了對雞奸判處死刑的法律,這一法律一直被保留到1861年。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對同性戀的法律與其他各國相比一直是最為嚴厲的。
19世紀下半葉,盡管同性戀仍被視為犯罪、不道德和不體面的事情,但男妓充斥倫敦,英國上流社會的男子寄宿學校中也盛行同性戀。因此1861年以後,死刑改為監禁,從10年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不等。
當時發生的最著名的同性戀案件,就是奧斯卡•王爾德(OscarWilde)事件。王爾德是位同性戀者,他的性伴是道格拉斯勛爵。1895年道格拉斯的父親奎恩斯伯里侯爵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公開稱王爾德為「擺出肛交姿勢的王爾德」。王爾德在法院告他誹謗罪。
然而,王爾德發生同性性行為的事實敗露,反被判兩年勞役。他的妻子因而離開了他,他的作品也不能再上演。出獄後三年不幸逝世。
沃芬頓報告:劃時代的大轉折
1954年前英國的同性戀法律地位並無太大變化,同性戀還被認為是一種疾病,任何同性戀活動無論在公共場所或私人空間發生,都會面臨坐監。
但隨著二戰後普世觀念的傳播,1954年英國內務部決定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研究法律應該如何處理「同性戀犯罪與賣淫」。該委員會由15位「社會賢達」組成,沒有任何激進分子,而本身反感同性戀的John
Wolfenden被認命為委員會主席。
在被要求「拋開個人立場、基於事實證據作出合乎道德與法理的判斷」時,該委員會可以說體現了現代文明的最高道德與思辨,經過62次會議以及聽取200個以上團體和個人所作的證詞,長達3年的激烈討論和質證,最終在1957年9月4日由Wolfenden爵士提交給英國政府的這份報告指出,「同性戀不是一種病」以及「任何成年人之間,在相互允許情況下,私下進行的同性戀活動不應被認為是犯罪」。
沃芬頓報告引起巨大反響,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對同性戀看法的一個重大轉折,也被公認為是西方國家對同性戀合法化的起點,具有里程碑意義。
沃芬頓委員會報告認為:「除非社會通過法律機構專門去將犯罪與惡這兩個概念等同起來,否則就應保留一個由個人來判定行為是否道德的領域,這個領域用簡明的話來說,不關法律的事。這么說不是要寬恕或者鼓勵私下的不道德。
相反,強調道德或不道德的判定純屬私下的及個人的性質,是為了強調個人與私下的責任。可以期望一個成熟的人會在沒有法律懲罰的威脅下,自覺地承擔起責任。」沃芬頓報告將法律領域與道德領域劃分開來的思想,對後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劃時代影響。
1967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取消同性戀罪名
1956年英國頒布了性犯罪法案,規定凡不在公共場所(包括公廁)雙方同意而且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雞奸,不算犯罪;除此以外的雞奸行為仍以雞奸罪論處。
1964年英國國會繼續討論修改性犯罪法案,上議院阿倫勛爵(Lord
Arran)提出「如果參與者年齡在21歲以上並出於自願,私下進行的男同性性行為不是犯罪。」1966年該法案分別在上議院和下議院獲得通過。
在1967年,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法律正式取消同性戀罪名,規定年滿21歲,雙方同意的同性戀行為不算犯罪。但仍然限定,參與者在二人以上或在公共場合的同性戀行為應視為犯罪。此外,規定軍事及警察機構人員中的同性戀行為仍屬非法行為。
1994年英國國會通過將同意年齡降至18歲的修正案。
2003年反性侵犯法案生效,取消了關於特定性向性別的規定,包括1967年性犯罪法案的有關條款,從而給予男女雙方相同的反性侵犯權利。
2006年種族和宗教仇恨法案通過,任何基於性取向的暴力將被以仇恨罪(重罪)論處,該法案於2007年生效。其實在2003年犯罪公平法案已經規定,凡故意針對同性戀的犯罪,性取向仇視將視為量刑加重情節。
從民事伴侶權到同性婚姻合法
在刑事非罪化和受到更多保護後,英國同性戀維權開始轉向民事領域。2004年英國通過民事伴侶法案,給予同性伴侶關系法律地位。第一對為英國法律認可的同性伴侶是2005年12月5日登記的Matthew
Roche和Christopher Cramp,由於Roche患有絕症,法院特別取消了14天的靜默期,Roche在次日去世。
該法案適用於大不列顛全境,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與北愛爾蘭。2013年7月,同性伴侶婚姻法通過,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於2014年3月13日開始為同性婚姻辦理登記手續。3月29日,這項法律正式生效。
3月29日起同性婚姻在英格蘭威爾士正式生效;倫敦政府機關插上彩虹旗慶祝。
同性婚姻法意義何在?
據BBC3月28日的一項取樣1007人的調查,68%的人對同性婚姻應該被允許表示同意,26%的人反對。一個同性戀權益機構表示,「人們的態度難以置信地積極。」此外,調查還顯示,約4/5的人不會拒絕參加同性戀婚禮。
調查顯示,約有6%的英國人是同性戀
據1992年的一項學術調查結果顯示,在8337名接受調訪的英國男性中,6.1%承認曾有過「同性戀經驗」,3.6%的人承認有過「雙向戀經驗」。2005年英國政府在民事伴侶立法前夕的一次有關養老金、遺產繼承和稅務影響的調研結果顯示,英國總人口中的同性戀者人口約為6%,也就是每16.66個人中就有1人是同性戀。
英國軍隊也允許同性戀者在軍中服役時公開性傾向。同性伴侶自2002年起可享收養之權,自2005年並可登記為公民伴侶。2004年通過的性別承認法案,英國社會時下已普遍接納同性戀者。
YouGov公司2007年的民調就顯示,九成以上英國人支持立法禁止性向歧視,另據Populus公司2009年民調顯示,61%的英國人支持同性配偶結婚權。
新法的核心要義在於平權
在英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立法中,英國政府宣布同性伴侶將可以合法結婚,並平等享受異性伴侶結婚後的一切權益。不過,新法附註稱將不會強加於不願接受此法的宗教組織。各宗教組織有權選擇是否允許同性戀伴侶在各類宗教禮拜場所舉行婚禮。
支持法案的人士指出,原則問題是同性配偶應該享有與異性配偶同樣的權利。內政大臣梅指出:「簡而言之,一對相愛的配偶被否認正式結婚的權利是不對的。」支持法案的人士還指出,合法結婚是可以在世界各地被認可的,而民事伴侶並不一定能被世界各國認可。
民事伴侶權與同性婚姻權也還有區別
此前,英國的所謂民事伴侶權與新通過的同性婚姻權還是有區別的。合法結婚的同性配偶將可以和異性配偶一樣享有遺產繼承權、配偶養老金繼承權、人壽保險、子女撫養權、家庭團聚移民權等等權利。同性配偶今後也可以選擇和異性配偶一樣,除了可以在政府民事部門辦理結婚手續外,也可以在願意受理同性婚姻的宗教場所舉行婚禮。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理基礎
盡管在世界范圍內可以理解和接受同性戀群體的人漸漸在增加了,但是不少社會的排斥和歧視依然存在,有關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法理爭論也一直都存在。
法律既然給予了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就當平等對待選擇結果
從法理上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同性戀者的權利必須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法律允許每個人自由選擇自己生活的模式,自由選擇生活伴侶,同性戀者現在只是在這個模式里換了一個性別的伴侶而已。
法律既然給予了公民同等的自由選擇權,就應該對他們選擇的結果給予同等的對待。因而如果法律給予異性戀婚姻承認和保護,也就應同等地保護同性戀者婚姻,不可以以性取向為標准劃分人群的不同對待。
同性戀群體的權益也需要法律的維護
從現實上看,同性戀伴侶間雖然缺少婚姻形式,但是實質的伴侶關系一直存在。現在很多的同性戀伴侶共同生活,但在同居期間當他們有了財產的糾紛、繼承問題時,沒有法律可以適用。在對外關系中,因為社會的歧視和排斥行為,同性戀者受到種種不公的待遇,造成了一開始所說的實質權益和精神上的損害。
現代科學已證明同性戀也是一種自然現象,社會的歧視純粹源於僵化的道德觀念氛圍,是不正確的價值觀。在這方面,法律擁有最權威的價值判斷和導向力,去推動整個社會理性化,引導大眾正確對待同性戀人群。
從現實角度考量,對社會也是有益而無害
從社會角度看,現在由於同性伴侶間的結合關系沒有法定婚姻形式加以保障和束縛,容易造成部分同性戀者交友隨意,加劇群體的不穩定性和性病傳播機率。相反,法律若承認了同性婚姻,那麼雙方以結合關系產生的合法身份權可以使部分同性戀者建立相對穩定關系,有效解決群體內部和對外的矛盾,促進社會安定融洽,是有益的。
同性婚姻合法化或將蔓延開來
同性婚姻在很多國家目前還不被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首先面臨著法律上的障礙,而這種障礙,實際上剝奪了同性戀者的同性婚姻權,顯然這是不公平的。
世界上最早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是荷蘭,早在2001年就通過立法。此後,先後通過同性婚姻立法的國家是比利時(2003)、西班牙(2005)、加拿大(2005)、南非(2006)、挪威(2009)、瑞典(2009)、葡萄牙(2010)、冰島(2010)、阿根廷(2010)、丹麥(2012)、法國(2013)和英國(2013)。
而那些暫時沒有合法化的國家,也並沒有放棄爭取。在2013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一部歧視同性婚姻的法律違憲,使得同性伴侶爭取平等權益的運動贏得歷史性勝利。最高法院在裁決書中批評《婚姻保護法》歧視同性婚姻,誤導眾人「同性婚姻比異性婚姻遜色」,違背了人人享有一切平等權益的美國憲法精神。
《婚姻保護法》被推翻後,意味著在目前承認同性婚姻的12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首都華盛頓),合法結婚的同性伴侶將與異性夫妻無異,可以在納稅、保險、配偶移民、遺產繼承等諸多方面享受優惠和福利。
同性婚姻在很多國家目前還不被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首先面臨著法律上的障礙,而這種障礙,實際上剝奪了同性戀者的同性婚姻權,顯然這是不公平的。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理基礎是憲法上的平等權,它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與寬容度,是社會的現實要求,更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當相愛的人被法律所分開,那就應該是法律需要被修改。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一份聲明中說。
本文最初發表自《鳳凰自由談》,編輯:魏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網站觀點不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於傳遞信息。
8. 清代為何會男風盛行!
中國歷史上,「男風」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普遍流行於朝廷和民間,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和明清時期。這種風氣是受當時的動盪的社會環境,嚴苛的性禁錮的政治制度、崇尚人性自由的文化背景影響的。它的盛行在破壞封建禮教的同時,也繁榮了同性文學。然而人們對同性之愛充滿排斥的同時,也應該要正視這種社會現象的正常性,為百年男風探索新的正規出路。 關鍵詞:中國歷史;男風 男風,指同性戀現象或同性戀活動。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對「男風」抱以排斥態度,然而中國歷史上的「男風」記載卻是不絕於史書的,由此可見「男風」在古代之盛,以及古人對「男風」的贊同態度。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寵大興,甚於女色」① 的記載。此外,不少文人墨客的詩文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當時歷史時期人們對「男風」的態度看法,如阮籍在他的詩《詠懷詩·三》里對「安陵」、「龍陽」這些事情加以吟詠贊美: 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澤若九春,磐析似秋霜。流盼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月衣裳。願為雙鳥飛,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男風」,根據其中有無同性之愛可分為兩種: 一、強權下的無愛之愛 這種借風氣往往出現在君王貴族這樣的上流社會,他們權勢剝奪他人的性選擇,迫使年輕俊美的男子供其褻玩,其中的明正德皇帝武宗可堪稱一最。武宗喜年少英俊的孌童,其男寵不計其數並且到處搜羅男寵,其一是從宮里的太監中鱗選孌童作貼身隨從,當然也與之進行性活動: 「武宗初年,選內臣俊美者以充寵幸,名曰「老兒當」( 「老兒當」是當時男同性戀的代名詞。由於男風泛濫,當時對男同性戀有不少代名詞與「雅稱」),猶雲等輩也。時皆用年少者,而曰老兒,蓋反言之。」② 徐充《曖姝由筆》卷三亦曰:「正德初內臣最寵狎者入老兒當,猶等輩也,然實不計老少,惟寵狎是尊。余近訪知老兒當皆選年少俊秀內臣為之,豈閎孺、籍孺之類歟?」 而且,武宗獵艷對象也不限於內臣,當其外出遊幸活動中亦四處搜羅孌童: 「武宗南幸,至楊文襄家,有歌童侍焉。上悅其白皙,問何名,曰楊芝。賜名曰「羊脂玉」,命從駕北上。先是上出宣府,有歌者亦為上所喜。問其名,左右以「 頭上白」為對,蓋本代府院中樂部,鎮守太監借來供應者,故有此諢名。上笑曰:「頭既白,不知腰間亦白乎?」逮上起,諸大璫遂閹之。蓋慮聖意或欲呼入內廷,故有此問。③ 眾多的孌寵,或為功名利祿,或為榮華富貴,或屈服於強權之下,只有少數奮起反抗。 公元370年,苻堅的前秦一舉摧毀了慕容家族的前燕帝國,前燕的一對皇族姐弟:十四歲的清河公主和十二歲的慕容沖也落入苻堅之手。苻堅貪戀兩人的美貌,對這小姐弟非常寵愛,當時長安城中就有歌謠「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但是這一雌一雄豈願意充當符堅的性童呢?最終慕容沖反叛,苻堅倒台。慕容沖用自己的怒火宣告了一個事實:被權力污染的性愛,帶給人們只有屈辱與痛苦。 二、惺惺相惜的有愛之愛 元代林載卿的《誠齋雜記》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士人階層中潘章和王仲先從相見到相愛,情同夫婦,甚至同死的事情。他們倆合葬的墓冢後來還長出一棵枝葉相抱的樹,可謂死後仍相愛如故,貞誠感天,這棵樹也稱為「共枕樹」。 這個故事雖趨於神話了點,但我們仍能從中看到潘章於王仲先之間深厚的愛情。另外漢哀帝與董賢的故事也是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 董賢,字聖卿,雲陽人也,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說其儀貌,拜為黃門郎,由是始幸。問及其父,即日征為霸陵令,遷光祿大夫。賢寵愛日甚,為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累巨萬,貴震朝廷。常與上起卧。又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④ 由此可見哀帝對董賢的情誼之深。 孔子在《論語》中說:「不有祝佗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以色於今之世!」墨子亦雲:「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為政,無故富貴,面目佼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慧哉!王公有所愛其色,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於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於萬人之官。」由此可見「男風」是有違禮法的。那麼,在中國古代,這么一個無處不充斥著封建禮教思想的社會中,這種完全違背禮教思想的同性之愛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乃至自成一「風」的呢? 這里不得不提到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時期:玄學興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實行性禁錮的明清時期。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 1、動亂的年代 男風的形成和當時的政治動亂,軍閥割據,民無所從的形勢分不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政治黑暗,統治階級無暇顧及對倫理道德方面的教化,導致禮教鬆弛,人們的婚愛狀況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不少人以頹廢、放浪、利己的態度對待人生,「風流相放,唯色是尚」,甚至「以男為女」,又或者自形女色以求慰藉。另外,此時期可謂士人天堂,天下寒士尚玄學,好清談,講風度,求自由,由此形成了當時放浪形骸,人性自由達到到極致的社會風氣。 正史上有段關於文學家庾信與梁宗室蕭韶同性之愛的有趣的記載: 「韶昔為幼童,庾信愛之,有斷袖之歡,衣食所資,皆信所給。遇客,韶亦為信傳酒。後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經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別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徑上韶床,踐蹋餚饌,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時賓客滿坐,韶甚慚恥。」⑤ 這段資料描述了當時庾信因為蕭韶對自己的冷落,致使雙方發生矛盾沖突,甚至於侮辱對方。可見,當時男風不僅盛行,而且其深入程度已經非表面作秀,而是如同男女之愛一般,禮遇冷淡之時,會有怨恨甚至爭吵沖突的現象出現。 2、玄學的興盛 間玄學的興起,使人們開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審察、批判過去的一些道德觀和世界觀。與何晏並為玄學宗師的王弼,提出了「崇本息末論」,強調以自然無為為「本」,名教禮法為「末」,強調人的自然性。嵇康則更是明確地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在玄學理論的強盛影響下,一些知識分子首先接受了這種觀念,開始強調人的真情實感、自然之性和個性,基於這個前提,追求聲色也是自然而然,而且是名正言順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以前名教經學桎梏及名利的束縛。所謂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既然要追求自然和人性,那當然也包括了性愛在內。因此我們可以說魏晉名士們在追求人性自然、思想道德解放的同時,也追求著肉體上的解放。 3、獨特的審美 出於對生命的珍惜和留戀,魏晉士人重視外貌打扮,在塗脂抹粉中尋求生命的美感。 《晉書·潘岳傳》曰:「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⑥ 這種以男子修飾儀容、敷粉裝扮為美的社會風氣造成了當時社會上的男子脂粉氣過重,偏向女子的陰柔。而這種現象正是促進了男子同性之愛的發展。 二、明清時期 1、物極必反的性禁錮 明代謝肇制所著的《五雜俎》中,詳細地闡述了男同性戀作為一種歷史傳統發展至明代的情形: 「男色之興,自伊訓有比頑童之戒,則知上古已然矣。安陵龍陽,見於傳冊,佞幸之篇,史不絕書,至晉而大盛,世說之所稱述,強半以容貌舉止定衡鑒矣。史謂咸寧、太康以後,男寵大興,甚於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海內仿效,至於夫妻離絕,動生怨恚。宋人道學,此風亦少衰止,今復稍雄張矣,大率東南人較西北為甚也。」 由此可見,明代時男風仍是十分盛行的。但是,眾所周知,明代繼續受程朱理學、封建禮教的影響,「存天理,滅人慾」,實行著非常嚴酷的性禁錮:明宣宗以後,朝廷頒布法令,裁汰官妓,且對此項條令嚴格執行。無論官員士子,凡有宿娼者,亦或稍有不正當性行為,輕則貶謫,重則加以革職,且永不錄用。然而,恰恰就是這種性禁錮促使「男風」的發展和盛行,玄德皇帝意欲重歸道德的初衷不但沒有實現,反而南轅北輒,適得其反。因為在封建社會中,婚姻是不自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促成的夫妻之間感情往往淡薄。恩格斯說過賣淫和通姦是一夫一妻制的補充。現在宿娼這條「補充」之路既斷,於是只好在同性之間發泄了。 《五雜俎》中有以下一段論述: 「衣冠格於文網,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桑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之所以日盛也。」 即是說,與嫖妓相比,男風在當時既沒有和法律抵觸而且也花費較少的錢。此外,男子相親,妻子很難過問、追究、反對,家庭矛盾也不會十分尖銳。對宗室而言,同性之愛不會誕生後代,造成血統紊亂,這對滿清統治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滿族人重視血統,尤其是皇族,為保持自己滿族人的皇族血統,滿清朝廷嚴禁滿漢通婚。這樣一來,同性戀就成為 一種為統治者所默許的滿漢之間的性關系,於是社會就在嚴格控制異性性愛行為的同時,放寬了對同性之愛的限制。這樣,男風就越刮越盛了。 2、思想解放 以明朝哲學家王陽明(1472—1528)為代表的,崇尚「心即理「一派,逐漸沖破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宋儒理學的束縛,伸張自然情慾的主張開始萌芽。王陽明崇尚個人表現和個性發展,而他的追隨者隨後發展了這種哲學。他們提出慾望和情感是人的本性,壓抑使人無為,人應該表達和釋放來自內心和本性的情慾。宮廷中的同性戀風氣固然會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但真正使男風盛行的還是整個社會的性觀念和性取向的改變,尤其是廣大士人和官員的積極參與。在中國古代,士人是社會潮流的領導者,他們的趣味和傾向有時往往會比朝廷的詔令更具號召力。除了那些以正統自居的道學家之外,明清士人通常不僅不排斥或譴責同性戀,反而常把它作為一種風流韻事而津津樂道,並加以倡揚。 這種道德觀念上的開放,導致了同性戀之風在明清兩代的空前繁盛。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里,曹雪芹就描寫了寶玉和秦鍾、寶玉和蔣玉涵的戀情。清朝乾隆年間的學者袁枚的《子不語》中載有大量的同性戀故事,而袁枚本人與吳下秀才郭淳之間就有一段同性戀情。著名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自敘「余好色,尤喜餘桃口齒,椒風弄兒之戲。」⑦算是承認了他也好男風。清代同性戀文學中一批專門描寫同性戀愛的《宜香春質》、《龍陽逸史》和《品花寶鑒》等作品的出現無疑反映了當時的男風之興盛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縱使男風在中國古代盛極一時,但是,基於男風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迷戀年輕男色為核心,享樂性和短暫性是其特點,它盛行百年,卻始終沒有形成一種社會力量,或形成以同性聯姻為主的家庭模式,或者婚姻機制,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清末以後男風的衰微。 從文明發展上看,同性之愛在中國受到壓制是中華民族百年悲劇的一部份。封建社會時期,同性戀者往往成為社會運動的犧牲品。男風興盛,招引了統治者的注意,使自身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相比之下,古希臘的斯巴達同性情人軍團在保家衛國方面創下了豐功偉績,在這種環境下,同性戀受到社會的寬待以至贊美,可謂實至名歸。洋炮轟鳴下姍姍來遲的戊戌變法不幸胎死腹中,使當時康有為提出的婚姻法(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內容)未能在神州大地實行。五四運動提倡向西方學習,然而不幸的是當時的西方普遍視同性戀之愛為病態,而五十年代西方興起的同性戀正常性和健康性研究以及後來的平反政策,卻因學術交流的中斷而未能及時吸收,「斷章取義」的學習使同性戀至今在中國仍然被列為病態。而現如今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周年,部分中國人民已經漸漸重新認識同性戀的正常性,為同性之愛平冤昭雪。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了解和理解同性戀,社會也漸漸開始接受同性戀。我想,我們作為國家的新一代,國家的未來,也有必要正視同性之愛,以史為鑒,在我們追求異性之愛的同時,也幫助這些長期受到歧視的群體探索出一條讓他們能長期健康安定生活的生存道路。 ⑥《晉書》中華書局, 1974年。⑦《板橋自敘》 ①《晉書》卷二十九《五行志》下,第908頁,中華書局,1987年。 ②《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老兒當》,第820頁,中華書局, 1959年。 ③《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正德二歌者》,第891 頁,中華書局, 1959年。 ④《漢書·卷九十三·董賢傳》 ⑤《南史·長沙宣武王傳》,李延壽,中華書局,1975年。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