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統一法
Ⅰ 在辦案中如何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1、做到「四個更加註重」。一是要更加註重推動發展,通過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促進創新,支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善對於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以維持可持續發展等措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節經濟社會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二是要更加註重促進社會和諧,把最大限度地實現案結事了貫穿於審判和執行工作的全過程,把是否促進社會和諧作為評價和檢驗審判和執行工作的重要標准、把促進和諧的理念貫穿於審判和執行工作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三是要更加註重保障民生,重視涉及教育、醫療、就業、社保、住房等關系民生案件的審理,切實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四是要更加註重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著力解決涉訴信訪和執行難問題,促進社會安全團結。
2、堅持「五個統籌兼顧」。一是要統籌兼顧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真正做到兩個公正的統一;二是要統籌兼顧依法判決與訴訟調解,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原則,最大限度追求案結事了;三是要統籌兼顧刑事被告人的人權保障與被害人的權益保障,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加強刑附民案件中民事判決的強制執行,維護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使被害人和社會都能感受到司法公正;四是要統籌兼顧依法獨立審判與接受監督,把審判活動置於社會廣泛的監督之下,我院為此聘請了30名廉政監督員,並定期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觀摩庭審和視察工作,把審判活動置於廣泛的社會監督之下,以促進司法公正;五是要統籌兼顧司法工作專業性與堅持群眾路線,為此,我院通過法定程序任命了16名人民陪審員,又在全縣各鎮鄉聘請了271名訴訟聯絡員,依靠群眾支持搞好工作。
3、建設學習型法院,努力提高法官隊伍司法能力。一是提高司法認知能力,使認定的法律事實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觀事實,盡可能減少案件事實司法認知與社會的差異;二是提高法律解釋的能力,不但應掌握通常情況下的文意解釋,體系性解釋等方法,還要懂得特殊情況下的目的解釋,社會學解釋等方法,以准確、靈活、能動地運用法律。
4、增強民眾法律意識,提升社會法律水平,使法律效果評價逐漸對社會效果評價產生主異作用。人民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堅持審判公開原則,增強透明度,努力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推行判後答疑等,將會產生積極作用。
Ⅱ 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什麼的統一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保障。社會主義法律能夠反映人民的共同期盼,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
(2)社會統一法擴展閱讀:
中國的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經驗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體現,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徵。
Ⅲ 如何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與社會統一
其實就這幾個字 堅持「信仰」 就可以了 有了信仰就有信心 有了信仰才會統一 其它說的都是空的
Ⅳ 統一法學、自然法學、分析法學、社會法學四大法學流派的基本觀點及實踐意義
我記得抄不是很清楚: 1。統一法學派襲:主張法學概念,法學價值,法學方法的統一,其實就是法學的折中與綜合,代表人物是博登海莫的《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 2。自然法學派:是17世紀以來強調自由,平等,人權,和法治,典型的表達方式就是「社會契約」,「自然權利」。提出契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行法定」的資本主義法制原則,有利地推動了現代法制的發展和民主的建立。 3.分析法學派:以功力主義和實證主義為基礎,注重對實在法的概念和邏輯的分析,找出法律的正確適用 4.社會法學派:20世紀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呼籲法學新的理論的產生在此情況下,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以及法律同其他的社會調空手段的結合,
Ⅳ 法律的本質是法律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嗎
: 正確 法的社會性和法的階級性的統一, 構成法的真正本質。
Ⅵ 要使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為國而削藩鎮,弱地方,強化集權;為政則簡法令,輕民賦,無為而治;為教則宣德治,明教化,申明禁止;經濟則興農工,通商路,殖產興業;治軍則慎用將,兵民一,寓軍於民。送往迎來,善始慎終,扶助老弱,激勵勇壯,任用賢才,厲行節儉,勵精圖治,國自可興。
這是古代的那一套,放在現代是遠遠不夠的。現代治國,一在考察世界形勢,明確經濟發展方向,制定行之有效的國家戰略;二在明定國體政體,落實法制,使民心安定;三是順應民意,以進步之價值發動民眾,激發群眾積極性和創造力,促成社會凝聚;四是根據國家戰略,合理配置經濟各領域各部分的份額,並適當掌握國有經濟以適度干預經濟,但不與民爭利;五是尊重勞動、知識與創造,給以勞動者以切實保障與尊重,以勞動為立國之本,從人的根本上提高勞動生產率;六是使人民特別是勞動階級掌握能夠切實影響和干預政治的力量,鼓勵人民參政,以制度保障人民政治權益,使人人得以對國家負責,踴躍建言獻策,厲行人民監督;七是裁並政府機關,簡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打破地方割據和層級割據,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裁汰冗員,精簡機關,促進各地物資、人員流通,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八是推進教育多元化,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統一教育指標,重視職業教育等非精英教育,弱化高等學校精英教育等地位,在科技領域實施專家與技術工人培養並重,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培育並重;九是鼓勵民間結社集會,下放權力,允許民間行動,使人民有事可做;十是實行工兵一體,廣泛建立各地勞動者自衛糾察組織,實行軍事訓練,並在勞動軍事組織中推選職業軍人,實行職業軍與人民軍並行的軍隊制度
Ⅶ 法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是否正確
法與階級和國家有著必然的聯系;法的國家性、階級性、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等的本質屬性是內在統一、不可支解的;法的基本特徵是法的本質的外化;法的作用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影響社會生活的體現、是國家權力運行的體現、是社會生產方式自身回力的體現。
剝削階級的法律觀往往混淆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前幾年有些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影響的人也把法的某些現象(如國家強制性、行為規范性、權威性等)冒充為法的本質,抹煞了法的本質,製造了種種混亂。「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是一對范疇,分別從法的內部依據和法的外部表現兩個方面把握法律現象。「法的現象」不同於通常所說的「法律現象」。法律現象是法的本質和現象、靜態結構和動態結構的統一體,法的現象則僅指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是外露的,多變的,通過經驗的、感性的認識就能了解到的,而法的本質則深藏於法的現象背後,是法存在的基礎和變化的決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穩定的,不可能通過感官直接把握,需要通過思維抽象才能把握。剝削階級法學家或者看不到這一點,習慣於就法論法;或者是到虛無飄渺的「宇宙精神」、「自然命令」或者從抽象的人性中尋找法的本質,所以,他們從未真正發現法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法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依據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關於法的本質的原理有三個連貫統一、不可支解的基本思想。第一,法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在階級社會,「一切共同的規章都是以國家為中介的。」⑶「占統治地位的個人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⑷任何一種意志只有上升為國家意志才能成為法。第二,國家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從而也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所以,國家意志不過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⑸法不過是「由社會上一部分人積極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規定下來並由另一部分人消極地接受下來的秩序。」⑹這就是說,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階級的國家、平等體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法。第三,統治階級的意志是由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把法的本質首先歸於統治階級的意志,開始觸及到法的本質。但如果認識停留於此,還不是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要真正認識法的本質,認識法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還必須深入到那決定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中。馬克思深刻的指出:「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的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條件。」⑺物質生活條件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力代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生產關系代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偉大功績,是發現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因素的決定意義。生產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是因為一方面正是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轉化成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生物的人上升為社會成員,創造了社會;另一方面,生產過程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根本的社會關系,其他一切關系包括法律關系在內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也唯有通過生產方式才能作用於法。當然,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這是從最終意義上說的,除了物質生活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也就不能解釋為什麼受同樣的或相似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律制度之間會有很多差別,也就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我國社會主義法會具有中國特色。
以上說明法的階級性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都屬於法的本質范疇,而且是內在地、有機地聯系著的。在關於法的本質的討論中,有的人有意無意地否認或歪曲法的階級性,在理論上引起了種種混亂。其主要作法是:(一)把法的階級性理論說成後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附加,好象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並不主張階級性是法的本質屬性。上面引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法的本質的一系列論述已足以證明這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二)把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與法的階級性對立起來,用前者排斥後者。其實,階級性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是統一的。因為第一,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都是由一定的階級即統治階級來代表的。第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只有通過統治階級及其國家的意識和意志這個必不可少的中介才能體現在法律中。第三,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學說正是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分析中得出的。(三)把法的社會性與階級對立起來,使它們成為水火不相容的兩極。其實,階級性與社會性也是統一的。在法律領域,根本不存在無社會性的階級性,也不存在無階級性的社會性。首先,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所謂統治階級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而國家政權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⑻其次,「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⑼再次,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豐富的,而不能簡單地把統治階級意志歸結於階級斗爭意志,更不能把階級斗爭等同於鎮壓(殺、關、管)。只有那些把法的階級性歪曲為鎮壓性的人,才會認為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是不相容的。(四)宣揚一部分法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另一部分法反映全社會即各個階級的意志;或者一部分法有階級性,另一部分法無階級性。這種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階級意志由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所決定的,但其形成和調節也必然受到被統治階級的制約。統治階級在制定法律時,不能不考慮到被統治階級的承受能力、階級力量對比以及階級斗爭的形勢,正如馬克思在論及英國工廠法時所指出的:「它們的制定、被正式承認以及由國家予以公布,是長期階級斗爭的結果。」⑽統治階級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被奉為法律之後,在其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來自被統治階級的阻力。這種阻力會作為一種反饋信息,促使統治階級調節其立法政策和法律。過去受「左」的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此視而不見或諱莫如深,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由此而走到另一個極端。應當清楚地看到,在任何情況下,被統治階級的意志都不能作為獨立的意志直接體現在法律裡面。被統治階級的要求只有在不會從根本上損害統治階級利益的情況下,才會被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之中,才能反映到法律中。所以,歸根到底,法只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其基本的作用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1949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指出:「任何反動法律——國民黨的六法全書也是一樣——不能不多少包括某些所謂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條款,這正和國家本身一樣,恰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即反動統治階級為保障其基本的階級利益(財產與政權)的安全起見,不能不在其法律的某些條文中,一方面,照顧一下它的同盟者的或它試圖爭取的同盟者的某些利益,企圖以此來鞏固其階級統治;另一方面,不能不敷衍一下它的根本敵人——勞動人民,企圖以此來緩和反對它的階級斗爭。因此,不能因國民黨六法全書有某些似是而非的所謂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條款,便把它看作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在基本上不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法律。而應把它看作是基本上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這段深刻的論述至今仍然閃耀著真理的戰斗光輝,仍然是我們識別法的階級性,批判和抵制資產階級法律觀的銳利武器。
Ⅷ 如何保障法律體系的統一性
一、建設和諧統一的法律體系是我國法制建設的根本要求。
作者首先以列寧關於一個國家的法應該統一的觀點為指導,強調指出:「法要具備尊嚴與權威,首先就必須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科學性和統一性。」進而認為資產階級法律規范互相矛盾,不能形成統一協調的科學體系。而我國社會主義的法,由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共同的政治基礎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僅有統一的必要,而且有統一的可能。
其次,對法律體系的統一的含義進行概括,認為:所謂法律體系的統一,不僅要求所有法律規范在它適用范圍內的效力上的高度一致,而且要求法律體系內部的結構嚴密、體例一致、序列合理,形成一個完善和諧的有機整體。
再次,通過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實踐的考察,著重運用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工作和國家法律制定頒布概況等資料證明,大量的法規需要制定,眾多的立法機構要有序運作,不注意法律體系的和諧統一,勢必形成各項法規之間的矛盾和混亂,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二、明確劃分法律部門的標准,科學地安排法律體系的結構。
首先,法律體系問題,最重要的是科學地安排法律體系內部的結構問題。對法律規范進行分類,劃分法律部門,首先要明確以什麼為標準的問題。歷史上,資產階級法曾有「公法」和「私法」的劃分,對於社會主義法律規范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列寧認為根本沒有必要。
其次,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各個法律部門的劃分標准,最根本的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即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各種不同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個法律部門的差異。這是馬克思法學基本觀點,是社會主義法律部門劃分的主要依據。同時,法律體系中各種法律部門的劃分必須從實際的社會關系狀況出發,特別是社會所有制關系的實際狀況出發。
再次,法律部門的劃分應以法律規范所調整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為標准。它包括社會關系的主體、客體,當事人在具體社會關系中的地位,以及調整這種社會關系的原則、方法和步驟等等。
最後,對於不同法律部門的具體劃分,一方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一方面應該聯系我國社會主義法的整個體系,從法制建設的全局出發,作出全面的考察。
三、法的外部形式應該統一,規范性文件格式要標准化。
首先,在法律體系建設中,除了從法律規范的內容上明確法律部門的劃分標准外,還要從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法的淵源、法律規范性文件名稱、格式)上作出科學的規定。
其次,通過我國古代法制史的考察可見,隨著歷代政治制度的興衰革廢,法的形式也日見復雜,但法的淵源卻是互相因襲的。但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在法的淵源方面引用抄襲了歐美以至日本的東西,編輯了《六法全書》,形成了龐雜的法律體系。
再次,新中國建國以來,在法的形式淵源以及法律規范性文件名稱及格式問題方面,積有30多年的實踐經驗,應予足夠的重視。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淵源問題,有關同志已作出6點區分和釐定,總的說有一定的科學價值。但有些問題尚待深入研究。
最後,從建國以來所制定的幾千種法律法令來看,名稱50幾種。其中有些稱呼相同,而格式迥異;有些法規格式大體相仿,但稱謂不一;甚至還有一些弄不清究竟算不演算法規文件。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有三:一是製法機關不健全。二是由於法制不健全。三是我們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缺乏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因而建議:(1)對建國以來制定和頒布的法規文件,來一次大清理,大整改。(2)全面分析各種法規文件的內容與名稱,釐定各種文件的格式,做到全國統一和標准化。(3)全國各級國家機關設置類似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那樣的機構,負責對各國家機關製法工作的規劃、指導、組織和檢查,以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Ⅸ 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元多級立法體系,強調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全國統一法
正確答案:ABD
A說法正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我國已生效的230多部法律絕大多數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體現了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發揮立法職能,故入選。
B說法正確,已生效的230多部法律絕大多數是改革開放以來制定的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立法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故入選。
C說法錯誤,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除法律外,還有行業自律、習慣規則、倫理道德等手段,故排除。
D說法正確,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是儂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正在逐步落實,故入選。
(9)社會統一法擴展閱讀:
我國的立法體制為統一的分層次的立法體制,簡言之叫「一元兩極多層次」。
「一元專」是指全國只有一部體屬現人民根本意志的憲法,中央在立法權上實行統一領導。
「兩級」是指中央一級的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具有立法權,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權。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相結合。
「多層次」是指中央和地方立法多類結合、多層並存。在中央,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憲法和法律,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部委及其直屬機關可以制定部門規章。
Ⅹ 社會法包括哪些法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三條 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社會保險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家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險資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社會保險事業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社會保險事業。
第六條 國家對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嚴格監管。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保障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有效運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
第七條 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社會保險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社會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社會保險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社會保險工作。
第八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服務,負責社會保險登記、個人權益記錄、社會保險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條 工會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有權參與社會保險重大事項的研究,參加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對與職工社會保險權益有關的事項進行監督。第二章 基本養老保險
第十條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一條 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
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第十三條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第十四條 個人賬戶不得提前支取,記賬利率不得低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徵利息稅。個人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第十五條 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情況,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第十九條 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基本養老金分段計算、統一支付。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
第二十一條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按月領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並實施。第三章 基本醫療保險
第二十三條 職工應當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二十四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五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相結合。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個人繳費部分,由政府給予補貼。
第二十六條 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待遇標准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退休後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未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可以繳費至國家規定年限。
第二十八條 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葯品目錄、診療項目、醫療服務設施標准以及急診、搶救的醫療費用,按照國家規定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九條 參保人員醫療費用中應當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葯品經營單位直接結算。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制度,方便參保人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第三十條 下列醫療費用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一)應當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的;
(二)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的;
(三)應當由公共衛生負擔的;
(四)在境外就醫的。
醫療費用依法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第三人不支付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三十一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管理服務的需要,可以與醫療機構、葯品經營單位簽訂服務協議,規范醫療服務行為。
醫療機構應當為參保人員提供合理、必要的醫療服務。
第三十二條 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醫療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第四章 工傷保險
第三十三條 職工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三十四條 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並根據使用工傷保險基金、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和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施行。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使用工傷保險基金、工傷發生率和所屬行業費率檔次等情況,確定用人單位繳費費率。
第三十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根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確定的費率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三十六條 職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且經工傷認定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其中,經勞動能力鑒定喪失勞動能力的,享受傷殘待遇。
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應當簡捷、方便。
第三十七條 職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導致本人在工作中傷亡的,不認定為工傷: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殘或者自殺;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條 因工傷發生的下列費用,按照國家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一)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三)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交通食宿費;
(四)安裝配置傷殘輔助器具所需費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的生活護理費;
(六)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一至四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七)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醫療補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遺屬領取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因工死亡補助金;
(九)勞動能力鑒定費。
第三十九條 因工傷發生的下列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由用人單位支付:
(一)治療工傷期間的工資福利;
(二)五級、六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三)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四十條 工傷職工符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的,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補足差額。
第四十一條 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
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當由用人單位償還。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追償。
第四十二條 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四十三條 工傷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二)拒不接受勞動能力鑒定的;
(三)拒絕治療的。第五章 失業保險
第四十四條 職工應當參加失業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失業保險費。
第四十五條 失業人員符合下列條件的,從失業保險基金中領取失業保險金:
(一)失業前用人單位和本人已經繳納失業保險費滿一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
(三)已經進行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
第四十六條 失業人員失業前用人單位和本人累計繳費滿一年不足五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十二個月;累計繳費滿五年不足十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十八個月;累計繳費十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二十四個月。重新就業後,再次失業的,繳費時間重新計算,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與前次失業應當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並計算,最長不超過二十四個月。
第四十七條 失業保險金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不得低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第四十八條 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失業人員應當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四十九條 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的,參照當地對在職職工死亡的規定,向其遺屬發給一次性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所需資金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
個人死亡同時符合領取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工傷保險喪葬補助金和失業保險喪葬補助金條件的,其遺屬只能選擇領取其中的一項。
第五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及時為失業人員出具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證明,並將失業人員的名單自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之日起十五日內告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失業人員應當持本單位為其出具的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證明,及時到指定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
失業人員憑失業登記證明和個人身份證明,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手續。失業保險金領取期限自辦理失業登記之日起計算。
第五十一條 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領取失業保險金,並同時停止享受其他失業保險待遇:
(一)重新就業的;
(二)應征服兵役的;
(三)移居境外的;
(四)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五)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門或者機構介紹的適當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訓的。
第五十二條 職工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失業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第六章 生育保險
第五十三條 職工應當參加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繳納生育保險費,職工不繳納生育保險費。
第五十四條 用人單位已經繳納生育保險費的,其職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職工未就業配偶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生育醫療費用待遇。所需資金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險待遇包括生育醫療費用和生育津貼。
第五十五條 生育醫療費用包括下列各項:
(一)生育的醫療費用;
(二)計劃生育的醫療費用;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項目費用。
第五十六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生育津貼:
(一)女職工生育享受產假;
(二)享受計劃生育手術休假;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貼按照職工所在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發。第七章 社會保險費征繳
第五十七條 用人單位應當自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內憑營業執照、登記證書或者單位印章,向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予以審核,發給社會保險登記證件。
用人單位的社會保險登記事項發生變更或者用人單位依法終止的,應當自變更或者終止之日起三十日內,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變更或者注銷社會保險登記。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民政部門和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應當及時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通報用人單位的成立、終止情況,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通報個人的出生、死亡以及戶口登記、遷移、注銷等情況。
第五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自願參加社會保險的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應當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
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號碼。個人社會保障號碼為公民身份號碼。
第五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強社會保險費的徵收工作。
社會保險費實行統一徵收,實施步驟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自行申報、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緩繳、減免。職工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由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用人單位應當按月將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明細情況告知本人。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直接向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六十一條 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應當依法按時足額徵收社會保險費,並將繳費情況定期告知用人單位和個人。
第六十二條 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申報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數額的,按照該單位上月繳費額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確定應當繳納數額;繳費單位補辦申報手續後,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按照規定結算。
第六十三條 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
用人單位逾期仍未繳納或者補足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查詢其存款賬戶;並可以申請縣級以上有關行政部門作出劃撥社會保險費的決定,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劃撥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賬戶余額少於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要求該用人單位提供擔保,簽訂延期繳費協議。
用人單位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且未提供擔保的,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賣其價值相當於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財產,以拍賣所得抵繳社會保險費。第八章 社會保險基金
第六十四條 社會保險基金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生育保險基金。除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與生育保險基金合並建賬及核算外,其他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按照社會保險險種分別建賬,分賬核算。社會保險基金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
社會保險基金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或者挪用。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其他社會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具體時間、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十五條 社會保險基金通過預算實現收支平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社會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給予補貼。
第六十六條 社會保險基金按照統籌層次設立預算。除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與生育保險基金預算合並編制外,其他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按照社會保險項目分別編制。
第六十七條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決算草案的編制、審核和批准,依照法律和國務院規定執行。
第六十八條 社會保險基金存入財政專戶,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十九條 社會保險基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規定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
社會保險基金不得違規投資運營,不得用於平衡其他政府預算,不得用於興建、改建辦公場所和支付人員經費、運行費用、管理費用,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挪作其他用途。
第七十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參加社會保險情況以及社會保險基金的收入、支出、結余和收益情況。
第七十一條 國家設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以及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用於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運營機構負責管理運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保值增值。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的情況。國務院財政部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審計機關對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情況實施監督。第九章 社會保險經辦
第七十二條 統籌地區設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工作需要,經所在地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批准,可以在本統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人員經費和經辦社會保險發生的基本運行費用、管理費用,由同級財政按照國家規定予以保障。
第七十三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業務、財務、安全和風險管理制度。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按時足額支付社會保險待遇。
第七十四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通過業務經辦、統計、調查獲取社會保險工作所需的數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如實提供。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及時為用人單位建立檔案,完整、准確地記錄參加社會保險的人員、繳費等社會保險數據,妥善保管登記、申報的原始憑證和支付結算的會計憑證。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及時、完整、准確地記錄參加社會保險的個人繳費和用人單位為其繳費,以及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等個人權益記錄,定期將個人權益記錄單免費寄送本人。
用人單位和個人可以免費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查詢、核對其繳費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第七十五條 全國社會保險信息系統按照國家統一規劃,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共同建設。第十章 社會保險監督
第七十六條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資運營以及監督檢查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組織對本法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等,依法行使監督職權。
第七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用人單位和個人遵守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的監督檢查。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實施監督檢查時,被檢查的用人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與社會保險有關的資料,不得拒絕檢查或者謊報、瞞報。
第七十八條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按照各自職責,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情況實施監督。
第七十九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存在問題的,應當提出整改建議,依法作出處理決定或者向有關行政部門提出處理建議。社會保險基金檢查結果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社會保險基金實施監督檢查,有權採取下列措施:
(一)查閱、記錄、復制與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相關的資料,對可能被轉移、隱匿或者滅失的資料予以封存;
(二)詢問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