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飲鴆結局

社會與法飲鴆結局

發布時間: 2022-07-27 23:07:53

A. 呂不韋努力一生,為何因為秦始皇短短30個字的信而飲鴆酒自盡

呂不韋選擇自盡,為自己留個全屍,這是呂的聰明之處。秦始皇給呂不韋的信,這只是秦王燒向呂不韋的一把火而已,他還有好多把沒來得及燒,呂不韋便受不了,選擇自盡了。他的一生都在追名逐利中生活,當那樣的生活戛然而止時,他的生命也就生無可戀了。

如果呂不韋在秦王加冠之後,立即選擇隱退江湖,從此不問世事,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他被剝相後,回到洛陽,整日閉門思過,再也不見外客,或許還可以達到亡羊補牢的效果。但遺憾的是,他並沒有這么做,與其說是在秦王的逼迫之下自殺,倒不如說是自己將自己逼上了絕路。

可惜呀,在與王權的斗爭中,商人還是沒有佔到優勢,之後的商人更不好混了,士農工商排在老末。

B. 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落得飲鴆而亡的原因是什麼

原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最終卻是落得喝毒酒而亡的結局的原因便是在於他對權力的不肯放手,呂不韋他已經沉淪在權力的魅惑當中不可自拔了。呂不韋他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商人、思想家、政治家。少年時期,他是河南一帶的大商人,往來於全齊國各地,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他也是因此積累了不少的家產。

再後來嬴異人的兒子嬴政繼位成為了秦王,當時嬴政年幼,呂不韋替嬴政管理著國家大事,因此呂不韋他的權力也是達到了一國之中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但是後來秦王嬴政在長大之後,趙太後仍然和呂不韋私下通姦,這也引得了嬴政對呂不韋的不滿,後來嬴政便是想殺掉呂不韋。但由於呂不韋侍奉先王有功,他沒法直接殺掉他,因此嬴政是將呂不韋送到了他在河南的封地,後來呂不韋覺得自己已經被秦王逼迫,害怕日後被殺,便是喝了毒酒自殺了。

C. 秦王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30個字的信,呂不韋看了之後為何會自殺

呂不韋是個商人,戰國時期的商人地位低下,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當呂不韋在趙國發現當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時,就覺得奇貨可居,他以商人的眼光敏銳地覺得改變自己地位的時候到了,於是呂不韋進行了一場豪賭,用今天的話來說,呂不韋把嬴異人當成了投資品,以自己的全部身家來投資嬴異人,以作為自己日後提高地位的籌碼。

呂不韋就變成投資公司,嬴異人就成呂不韋所投資的創業公司,共同的利益把兩人緊緊綁在一起,即使是面對異人索取自己姬妾時,呂不韋仍然毫不猶豫地獻給了異人,這一切都是因為呂不韋已經投資了異人,他已經沒有退路,必須一條路走到底。

呂不韋運用一系列商人的手段,成功地將嬴異人推上了秦國太子安國君嫡子身份的寶座,異人因此改名為子楚,只為了討好安國君的正妻華陽夫人,秦昭襄王去世之後,安國君成為秦王,這就是秦孝文王,守孝一年後,秦孝文王只當了三天的秦王就因病去世了,之後,就是嬴子楚成為秦王,這就是秦莊襄王。

商人呂不韋成功了,他等的就是這一天,子楚成為秦王,於是兌現了當年的承諾,封呂不韋為相國,呂不韋從商人一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呂不韋當初的投資變成了豐厚的政治回報,投資回報率超過了一百倍,用呂不韋父親的話來說,投資回報率是無數倍。

呂不韋就沒有別的辦法嗎?一定得自殺嗎?

當然有,在秦王的步步緊逼之下,呂不韋只有兩個方向,一是順從秦王的意思,遷到蜀地居住,繼續接受懲罰,呂不韋是個聰明人,他看得很遠,明白繼續接受懲罰還是個死,不如現在自殺了,還能保全家族及自己的全屍,以及身後的功名,於是他就選擇飲鴆而死。

二是投靠六國反對秦國,這樣的話,呂不韋窮盡一生努力所取得的成績將會煙消雲散,呂不韋一旦起兵反抗秦國,就成了跟嫪毐一樣的叛國者,他在秦國的一切痕跡將被抹去,包括那本《呂氏春秋》可能都無法流傳下來,整個家族都會受到迫害,這是呂不韋能想到的,同時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只能選擇飲鴆而死。

從奇貨可居到飲鴆而死,呂不韋創造了一個商人的傳奇,身處權力的高位,呂不韋不可避免地會犯錯,相對來說,自殺已經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D. 飲鴆自盡的典故由來

從問題的插圖來看,題主應該是問的呂不韋「飲鴆自盡」的事吧。呂不韋從一個富商到秦國的相邦再到最後飲鴆自盡,是一段傳奇的經歷。

呂不韋原本是一名富商,在去趙國出差賣貨的時候,偶遇了秦國的落魄公子嬴異人。呂不韋敏銳地察覺到,此乃齊貨,可以居之。商人賣貨在於盈利,但如果謀國呢?利潤會不會更大。呂不韋在與父親商議之後,便找到了嬴異人。

呂不韋回到洛陽之後,六國賓客前去拜訪,邀請呂不韋為相,嬴政於是一封詔令將他趕到蜀地。呂不韋太熟悉嬴政的套路了,於是他為了留存全族的性命,保留自己的尊嚴便選擇了飲鴆而亡。

至於鴆鳥,歷史上應該是存在的。不然哪裡來的飲鴆止渴,古人造字可都有事實依據的。

E. 呂不韋賣了一輩子命,為何因秦始皇短短30個字的信而飲鴆酒自盡

呂不韋賣了一輩子命,之所以因為秦始皇短短30個字的信而飲鴆酒自盡,並非是老糊塗了,而是在權衡利弊之後的自保。

聰明反被聰明誤

呂不韋,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他可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別的商人投資於貨物賺錢,而呂不韋則不一樣,選擇了投資於人。呂不韋用金錢與還是趙國人質秦始皇的老爸異人,為了進一步拉近兩人的關系,更是將自己的女人趙姬,獻給了異人,異人感動得不得了,兩人成了穿一條褲子的好兄弟。

他在看了嬴政的信之後,知道嬴政對他很不滿意,甚至可以說非常的仇恨自己,雖然嬴政沒有說要殺他,但是保不住那一天就對自己秋後收賬。如果真的到那個時候,不僅自己會慘死,而且還會牽連自己的一家老小。呂不韋在權衡之後,決定先發制人,自己先飲毒酒自殺,以此來消除嬴政的怒氣,同時還可以保全自己的家族。

結語

呂不韋在看了嬴政的信之後,知道了嬴政對自己的怒氣,選擇了犧牲自己一個人,保全了自己一大家的性命。這是呂不韋這一生做的最後一筆生意,從結果來看顯然這一次他又賺了。

F. 求飲鴆普法欄目劇百度雲

多好的名字《報恩記》,結果都是好心沒好報。這樣普法好在哪裡?向國際社會展示了國人的劣根性。應該從正面反映中國人善良和美德,反映好心有好報。多多展示中華民族美好的形象。

G. 呂不韋努力一生,為何因為秦始皇短短30個字的信,而飲鴆酒自盡呢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受到「嫪毐之亂」的牽連,被罷免了丞相之位。

後來,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上面寫道: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看到這三十個字後,悟出了嬴政背後所表達出來的真正含義,驚懼不已,最後選擇了服毒自殺。

那麼,秦始皇這句話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深意呢?

呂不韋正是因為看到了嬴政對自己的忌憚,心裡清楚,如果他不死,那麼對於呂氏一族的懲處是不會停止的,最終必然是滅族的下場。

所以,呂不韋才驚懼之下,只能飲鴆自殺。

而事實上,呂不韋死後,關於其家族如何並沒有記載,如此來看,應該是得以保存了。

H. 蘇格拉底飲鳩是什麼意思

蘇格拉底被判刑後飲鳩自殺
鳩 jiu 傳說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凄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另一種說法: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區分布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還有一種說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干凈。

蘇格拉底被判刑的罪名有兩條。一條是褻瀆諸神,二是毒害青年。
蘇格拉底(約公元前469——前399)是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極高名望的人物之一。馬克思稱之為「哲學的創造」者,「智慧」的化身。他是雅典人,父親是石匠,母親是接生婆。他的容貌極丑,鼻子扁平,但眼睛很大,散發著一股攝人的智慧之光,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他一貫生活樸素,吃喝簡單,無論春夏秋冬只穿一件破爛衣服,常常光腳走在冰天雪地里,耐受力驚人,勇氣也超乎尋常。蘇格拉底最喜歡的消遣方式是與人討論問題或給年輕人講授哲學,據說受他母親助產士的職業啟發,他和別人對話只提出問題,自己不回答,自稱為對話式的助產士,目的在於促使對話者『誕生』自己的真理。他終其一生述而不作,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學生柏拉圖流傳下來的。

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主要集中在認識人自己這一哲學命題上。「認識你自己」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本來是刻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牆上的銘文,但卻成為他哲學探索的指南。據說當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人間最聰明的人後,他到處找有知識的人談話,想證實這個結論。結果他發現這些所謂的有知識的人既缺乏知識,又不聰明。於是他悟出一個道理:別人沒有智慧的原因在於他們自認為有智慧;他比別人高明與智慧的地方在於他一無所知。因此,他以無知為自豪,認為人人都應該承認自己無知,並努力尋求知識。

在這種對人類「反躬自問」的哲學探索中,蘇格拉底一方面發現了人類知識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發現了人類理性的力量和價值。理性思維,在當時簡直就是天才的思想火花,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同時期希臘智者學派過分強調個人主觀感受和作用的缺陷,後世歐洲啟蒙運動的先驅們高舉的理性主義的大旗在這里就可以找到源頭。

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他的名言「我無知,所以我求知」;「知識即美德,邪惡即無知」標榜著他對知識的重視。他把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這個概念的認識,而善包括健康、財富、地位、榮譽以及正義、勇敢等美德。他心目中優秀的個人應具備:心地善良,知識淵博,富於修養,崇尚理性。他大部分時間專門探討人類的心靈智慧,重點研究人的倫理道德問題,比如什麼是幸福、真理、正義、高尚等人的精神修養的哲學命題,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開創了希臘哲學乃至於西方哲學的新方向。

蘇格拉底的思想傾向使他背上了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在他70歲的時候,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本來,只要他妥協一下,完全可以避免死刑。但蘇格拉底自願選擇死!這樣,他就既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衛了思想自由和人格尊嚴。

18世紀法國的畫家雅克-路易·達維德的作品《蘇格拉底之死》,描繪了哲學家蘇格拉底死時的情景。被囚於獄中的蘇格拉底,被判刑後飲鳩自殺,在這驚心動魄的瞬間,蘇格拉底鎮靜自若,左手高舉撐盛毒酒的杯子,表明信仰不變!周圍哀慟的人們增添了畫面的悲劇性。畫家的新古典主義的手法,使畫面獲得了凝重、剛毅、冷峻的藝術效果。

蘇格拉底悲劇性的死,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使起永遠閃耀著誠實與正義的光輝。

I. 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都是怎麼死的

一、西施 先說第一美女西施,關於西施的下落和結局,後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盡管有范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只言片語,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就連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也只是略有所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吳越春秋》更是一筆帶過:「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西施絕色於世,范蠡更不是平凡之輩,後因「齊人聞其賢,以為相。」他卻再不願涉足政壇和宦海,於是「盡散其財」,又攜西施去了陶(今山東定陶),並再次改名換姓為陶朱公。范蠡在定陶再次創下蓋世的家業,《史記集解》說他當時擁有家產萬萬:「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 以上所說,一些古詩詞也曾道及,如蘇東坡的「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可是,關於西施的下落,也不乏另外的說法,像《墨子.親士篇》中就有這樣的論述:「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無疑是說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就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底遇害的。而當時的背景是:本來並不強盛、連年戰敗的越國,終於靠美人計等謀措挫敗消滅了原本強大的吳國,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吳王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便翻臉無情、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持這種觀點的還有唐代詩人皮日休,他在詩中描寫道:「不知水葬沉何處,溪月彎彎欲笑顰。」亦推測西施是沉江而死的。 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所演繹的情節:西施雖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可她內疚於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自縊於人去樓空的蕭蕭吳宮...... 二、王昭君 王昭君離開漢宮一年之後,為呼韓邪生下一個兒子。可是,風燭殘年的呼韓邪在她嫁到匈奴的第三個年頭(也就是公元前31年)磕然去逝,剛過上兩年錦衣玉食、天倫之樂安逸生活的王昭君,在二十四歲時就成了寡婦。而更難讓王昭君接受的是,按照當時的胡俗,她應再轉嫁給呼韓邪前妻的兒子--已繼承王位的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無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王昭君,只好屈尊胡俗,並為原是子輩現為夫君的復株累單於生下兩個女兒。十一年以後的漢成帝鴻嘉元年,雕陶莫皋也英年早逝,命運多舛的王昭君時年三十五歲,正值豐滿成熟的盛年。王莽篡奪西漢的政權後,匈奴單於硬是不承認他這個非劉氏後裔的帝王。匈漢關系一度緊張、惡化,甚至烽煙漫卷、戰事迭起。回天無力的王昭君,目睹自己「捐軀報主」、傾盡心血才換來的和平安定遭到破壞,心靈受到沉重的打擊。便在喚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的失意絕望中暴疾而終......【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有關王昭君的結局,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馬致遠的《漢宮秋》演繹王昭君念念不忘漢元帝,不甘嫁給呼韓邪,出雁門關就投江自盡了。其實,這是劇作家特立獨斷的筆觸,隱含著馬致遠對那個時代、對元蒙羌胡的藐視、嫌惡和偏見。 《樂府詩集》引《漢書.匈奴傳》中的記載,則把昭君的死歸咎於復株累單於的逼婚,說昭君對不分輩分、有亂倫之虞的「胡俗」深惡痛絕,為了保持一個漢家女人的清白而飲鴆自殺。其實,這也是宋人特別看重名節、因循恪守貞操觀念的真實寫照。 歷代著述多把昭君出塞和親之事看作悲劇。早在晉代,就有人持這種觀點,像石崇的《王明君辭》: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辭決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御涕流離,轅馬為悲鳴。哀郁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土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還有李白的:「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杜甫的:「畫圖省織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另有:「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常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生泛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這些詩句各自洋溢著深切透懷的悲劇色彩,無不對昭君出塞寄於無限的悲憐、同情和哀嘆。似乎王昭君的出塞完全出於無奈和被動,是男權政治的犧牲品、是男系社會對女性人格的肆意踐踏和殘害。不過,要真是這樣,不憨不傻的王昭君又何必主動的「請掖庭令求行」呢? 三、貂嬋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嬋,正史上卻沒有任何記載,她只是頻頻粉墨登場於文學名著和民間傳說中。《三國演義》就對她進行了生動細致、曲折離奇的描寫和刻畫,成為該名著的一枝奇花、一大亮點,再加上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的進一步渲染,美女貂嬋終成為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傳奇式人物。據有關歷史學家考證,她本名任紅昌,出生在並州郡(現忻州)的木耳村,十五歲時被選入宮,成為一個干雜活的宮女,專司看管貂嬋冠(漢代侍從們的帽飾),不知她名字的官員們就借稱她為「貂嬋」,後人就沿襲了下來。 漢朝末期,宮廷大亂,流浪出宮的貂嬋被王允(東漢太原祁縣人,原為郡吏,靈帝時任豫州刺史,獻帝即位後任司徒)收為義女。有一次,貂嬋在王府的後花園里祈星拜月時,正好有一片流雲遮住了月亮,看上去就像是月亮躲進了雲層。這巧合的一幕正好讓王允看到了,他就打趣道:「嬋兒的容顏足可閉月也!」這就是「閉月」之說的由來。 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人,本為涼州豪強,靈帝時任並州牧)專權後,王允為了鏟除董卓,便說服貂嬋用美人計挑起呂布(東漢末期五原九原--今內蒙包頭人,原為並州刺史丁原的門客,後投奔董卓)與董卓的矛盾,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據《後漢書.呂布傳》記述:「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這段記載,其實就是戲曲傳說中的鳳儀亭擲戟的由頭。從這里也可看出,貂嬋是先成為董卓的婢女,然後又與呂布「私通」,從而挑起他們之間的矛盾的。 再後來,順水推舟,貂嬋便成了呂布的愛妾,直到呂布被曹操所殺。據《三國志.呂布傳》(引注《英雄記》)記述:「布見備甚敬之,請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另載:「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布不知反將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還有:「布欲令陳宮、高順守城,自將騎斷太祖糧道,布妻謂曰:『宮、順素不和,將軍一出,宮、順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有蹉跌,將軍當於何自立乎?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賴得龐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須顧妾也。』布得妻言,愁悶不能自決。」據說文中多處提到的那位「科頭,袒衣」的呂布之妻,就是貂嬋。【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曹操在白門樓殺害呂布時,留下了貂嬋的活口,先是安撫下屬,把貂嬋作為禮物許給了愛將秦宜祿,後又惜於貂嬋的美貌愛不釋手,從而引起一系列矛盾。據《三國志.關雲長傳》(引《蜀記》)載:「曹公與劉備圍布與下邳,雲長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雲長心不自安......」結果,為了消除隱患,性情耿直而剛烈的關雲長,竟然把貂嬋給殺了。元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嬋》就是以此演繹而成的。 至於貂嬋的最後結局,史學界和民間都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的,有的說呂布被殺後,貂嬋為了不禍及桃園三兄弟,「引頸祈斬」、撲劍自刎了;有的說她做了尼姑,孑身以終...... 四、楊貴妃 安史之亂,六月十四日中午,唐玄宗一行逃至馬嵬坡後,積怨頗深、一時暴怒的士兵們就射殺了曾不可一世的楊國忠,並支解了他的屍首。接著又誅殺了楊國忠的兒子。一片混亂中,楊貴妃的兩個姐姐秦國夫人、韓國夫人也被亂軍所殺。驚慌失措、萬般無奈的唐玄宗親自走出驛館,出面調停、安撫軍士們,仍不管用,群情激憤的將士們呼聲震天、圍而不去。對於這一事件,《資治通鑒》(卷二一八)是這樣描述的:「軍士圍驛,上聞喧嘩......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頓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就這樣,一代絕色美女終被對自己曾經信誓旦旦的君王所負,斷然賜死,成為政治旋渦的填堵物、犧牲品。真是危難之際見郎心,自古紅顏多薄命啊! 楊玉環接到賜死旨意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可是,此時此刻,誰也救不了她了。真難想像,她是如何無語凝咽、悲憤交加的隨高力士(一說是被高力士牽著)來到一座破舊的佛堂,而絞縊身亡的。又由於唐玄宗一行急著出逃,就把楊貴妃的屍體草草的埋葬在馬嵬坡的荒草叢中。持這種看法的,有《舊唐書.楊貴妃傳》、《資治通鑒.唐紀》等。而有些書籍描繪的就更細致,《唐國史補》里記述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也說,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貴妃「乞容禮佛」,高力士就把貴妃縊死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雲雲。關於這一點,近代學者陳寅恪曾在他的《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熱點內容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
法院新的目標 發布:2025-01-22 05:38:07 瀏覽:992
公司法與股權 發布:2025-01-22 05:16:43 瀏覽:62
法院模糊判決 發布:2025-01-22 05:08:21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