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正義與經濟法

正義與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2-07-28 08:37:33

經濟法有哪些主要特點試說明你對經濟法獨特作用的理解。

經濟法學的特點
(一)邊緣性學科
學習經濟法學,要全面地知曉、運用法學各個領域的知識,特別是綜合運用法理、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理論。學習經濟法學,不僅僅要運用法學學科分析的方法;而且要學會運用其他學科的分析方法。
(二)新興性學科
經濟法學在世界上只有近100年的歷史,在新中國只有20餘年的歷史。
(三)挑戰性學科
經濟法學在理論上定論較少、流派紛呈,法律數量多、內容豐富、更新速度快,時時催人奮進,富於挑戰性。
經濟法的特徵
(一)政策性
涵義
經濟法的政策性是指經濟法的制定、實施和目標必須和一定歷史時期基於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形勢的發展做出的政治決策和對策相一致。
經濟法根源於國家對市場經濟的自覺規制、調控,其目的是通過「對萬變之經濟生活的及時應對」,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障國民經濟的協調、穩定、持續增長。因此經濟法具有比其它部門法更為顯著的政策性特徵。
政策性特徵是經濟法內在屬性的一種外在反映,經濟法作為現代法因具有這一特徵,進而具有鮮明的易變性和靈活性。這一特徵顯著區別於作為傳統法的法典化的民法。後者以體制超越性、中立性,進而具有穩定性的特徵著稱。
(二)經濟性
涵義
經濟法的經濟性一方面是指經濟法的主要調整對象是人們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中形成的宏觀經濟利益格局下的經濟關系;另一方面是指經濟法的制定、實施主要應以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為基礎,這使經濟法表現出很強的專業性。這一特徵顯著區別於民法,民法以倫理性特徵明顯著稱。
(三)時空性
涵義
經濟法的時空性是指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或在同一歷史時期市場經濟的不同國家、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市場經濟歷史時期,經濟法的具體內容、對國民經濟規制、調控作用存有差異。
我國經濟法和西方國家經濟法在市場經濟產生、發展時間上的差異性和依存環境上的差異性,決定了必須注重研究經濟法的時空性。法律在不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背景下的存在,是對其現實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我們必須重視這種差異性。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法,是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科學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反映。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會導致經濟法的發展、變化。
(四)綜合性
涵義
經濟法的綜合性是指經濟法的制定、實施要公私法兼顧、經濟法的調整綜合運用多種手段。

經濟法的理念與體現
(一)實質正義
1、涵義
正義是法律的生命。不同時代或者國家,人們對正義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學說。傳統法理學認為,法律的正義只能是形式正義。其基本涵義是:法律應該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人;法律應該保證給予每一個人同等的機會。這種平等被視為起點公平。實質正義相對於形式正義而言。它源於人們對徒具表面意義的形式正義的不滿。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為,真正的公平不是起點公平,而是結果公平。法律應該傾斜保護社會經濟弱者,提供更多的機會給那些需要特別幫助的人。經濟法所弘揚的是實質正義理念。
2、體現
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了實質正義的理念,體現在經濟法上:對經濟領強者與弱者區別對待,重點維護消費者、小企業、經濟發展落後地區的利益,傾斜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向經濟最弱者提供基本經濟福利。
(二)社會本位
1、涵義
法之本位,即蘊含於法的基本出發點、基本目的和基本功能之中的精神或理念。法律中的本位觀,揭示的是一部法律或者某一部門法作為價值選擇的根本立場。
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反對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絕對分野的傾向,以至於學者們認為有必要從「市民社會——政治國家」的二元結構中分離出一個獨立的領域,以形成「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三分的格局。由此產生分別強調三種利益本位的個人本位、社會本位、國家本位的觀念。然而,對上述觀點不無爭論,20世紀以來,不論公法抑或私法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以社會本位為其本位觀的思想,毫無疑問這與法律社會化的興起有著必然聯系。所以,社會本位是現代法律的本位觀。
社會本位相對於國家本位、個人本位而言。經濟法以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思考法律對策的出發點和終結點,顯示出既不將國家這一抽象的主體凌駕個人之上,也不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將社會利益作為價值取向的獨特精神。社會利益中的「社會」需要界定,需要代表符號。如消費者組織或者機構所代表的消費者群體、各個行業協會所代表的該行業群體、合作社聯盟、環保組織所代表的眾多環境受害人等。社會利益中的「利益」也需要界定,不僅包括當代人的利益,甚至未來人類的利益也是今天的人類應該關注和維護的利益。
2、體現
社會本位在經濟法中主要表現為:面對不同階層復雜的利益沖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多數人的長遠利益出發,任何市場主體都不得只顧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或者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並應努力實現社會責任;政府等公共主體、社會團體等半公共主體應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其目標,剋制集團、部門的私慾。經濟法不僅要權衡當代人類利益的公平,而且要權衡代際人利益的公平。要始終貫穿可持續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
——CUPL銀劍山莊

㈡ 經濟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經濟法三大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一、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由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自己的調整原則,就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價格水平、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產品質量控制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都必須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與此同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否則,也是對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背離。

二、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

(一)公平原則

經濟法上的公平,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主體地位平等。主體地位平等是經濟公平的前提條件,無主體地位的平等就無公平可言。

2、交易機會均等。交易機會均等是經濟公平的基本內容。它一方面要求經濟法所提供的交易機會必須向所有經濟法主體開放,另一方面要求經濟法不得為某一或某些主體提供獨占市場的機會。

3、權利義務對等。權利義務對等是經濟公平的核心內容。經濟公平要求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對等是權利和義務在數量上等值性的必然要求。

(二)效率原則

同公平原則一樣,效率原則也是經濟法的重要原則。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公平、自由、正義、有序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高效的社會。沒有效率的社會無論如何也算不上一個理想的社會。

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公平效率,既有相互促進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只要效率而不要公平,最終會降低效率;只要公平而不要效率,這種公平也很難維持長久。

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反映了當代人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生存環境和發展的反思,表達了當代人的一種發展觀,也反映了當代人的超前意識和憂患意識,以及當代人的社會責任感。

㈢ 試論經濟法的社會本位與實質正義理念。

這是個大問題,尚待理論界探討

㈣ 經濟法的宗旨

經濟法的宗旨在於促進社會效率的同時,又注重實質性的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整體內利益,並以實容現更高的社會效率來達到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社會公平和正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資本擴張和利益的驅使下,人對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過度追求,造成了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明顯沖突」。
經濟法是作為一門社會法,經濟法以促進手段式的目的——社會效率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維持社會經濟良好運行的健康狀態,最終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社會公平。而行政法主要調整的是國家行政管理關系,雖然國家行政管理中一部分涉及經濟領域,具有經濟性的內容,但其經濟法的調整方式和內容大相徑庭。而其最終的目的是以實現國家職能的方式,維護社會治安和政治秩序,階級性質表現的十分明顯,具有相當的不平等的因素存在其中。而經濟法主要是以國家調節經濟來實現社會的絕大多數的平等,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

㈤ 為什麼經濟法是崇尚實質正義的法

經濟法是克服市場失靈和國家失靈的重要工具,它尊重市場的基礎性調節地位,經濟法的產生基礎就是分配正義,所謂分配正義,即分配公平,首先人人自由平等的產業市場競爭,然後經濟法調節以對最不利的人最有利為己任,強調社會的公平正義,形式上不公平,但實質卻是實現社會整體的公平。

㈥ 國際交往中的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網路上一搜便知。

㈦ 簡述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一)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原則

我們強調營造平衡和諧的環境,而不是簡單地說平衡協調原則,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對經濟關系進行平衡協調是經濟法特有的功能,但如果單純將平衡協調上升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高度就顯得不夠充分,並沒有完全揭示出經濟法的本質內容。

從字面上講,和諧與協調兩詞的含義互通,這就是在許多法學著述中「和諧」與「協調」不分的原因。但是,在意境上說「和諧」和「協調」是有很大區別的:和諧是一種相互依存與共同發展的客觀狀態,是國家和市場都要順應客觀規律、應用客觀規律的表現;

而協調更強調的是主體間相互一致的積極行為,是帶有主觀意志色彩的一種行為模式。就經濟環境狀態的描述而言,「和諧」一詞較「協調」更貼切,例如我們常說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首先,「平衡和諧」充分體現了經濟法治條件下經濟環境應有的狀態,強調的是不同主體的配合而不是對抗,又在哲學范疇「度」的問題上強調適當,而不能「過火」或「不及」。

有學者認為平衡有均等的意思,因而不主張將其納入經濟法的理念,但我們認為這里的平衡不是均等的意思,而是「不失調」之意,例如人們常說「生態平衡」。

其次,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不是一種中庸理念的體現而是建立在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應然的狀態。在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下,能夠實現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和諧,現實利益與未來利益的平衡和諧,國家、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平衡和諧。

最後,經濟法律的完善本身並不代表這種良好經濟環境已經大功告成,由於社會經濟體系是動態向前發展的,這就要求經濟法制不斷地「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規劃性地從立法司法和執法等方面來建立和維持這種環境。

當前,在國際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背景下,各國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日益突出,大都將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目標。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個問題在上層建築層次已經被納入到環境保護法之中),也包括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

而我國某些地方一級的政府和部門、行業的管理者顯然對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某些部門和行業長期壟斷,損害了普通百姓的經濟權益,也阻礙了該行業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更有損於中國在世界的經濟民主形象。

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是我國加入WTO後與國際接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要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

這里之所以要提「合理」分配,有兩方面的意思:首先是令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正常發揮作用完成自下而上的分配,即符合市場經濟自發規律之理。

價值規律由對經濟個體的決策和行為之微觀作用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宏觀調節和配置,順利完成經濟資源的初次分配,市場規製法在其中發揮著保障作用。其次是利用國家超越整個社會的優勢地位進行的自上而下的分配,即符合國家社會自覺調整之理。

國家根據市場經濟自發分配資源後產生的不公平傾向,立足於社會整體利益進行再次資源分配和調整,宏觀調控法在其中居於核心地位。「合理分配資源」不僅包括國家與市場如何協調資源優化配置問題,還有進一步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

中世紀的阿奎納認為:「正義由兩部分組成:第一種是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即『按照人們的地位而將不同的東西分配給不同的人』……在分配正義中,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愈突出愈顯要,那麼他從共同財產中亦將得到愈多的東西。」

這種按人們地位來分配經濟資源的思想是封建社會的分配原則,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該原則為按資本分配原則所取代。

從「人生而平等」的道德角度看,按資分配較按地位分配無疑是人類社會分配原則的一大進步。但按資分配所帶來的貧富分化日趨嚴重,一方面導致頻繁的經濟危機出現,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對資本主義世界所要樹立的平等觀念的一種諷刺。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不僅在道義上對兩極分化、貧富不均做出了犀利的批判,更從科學的角度論述了兩極分化的社會根源與危害,並在理論上提出了防止兩極分化的意義和途徑。

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社會歷史上的經濟危機與社會動盪都直接源於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因為單靠市場這一隻無形之手是無法實現將稀缺經濟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的。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資源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相對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經濟資源既包括生產資料也包括生活資料。

生產資料資所有制最終決定了社會資源的分配製度。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資源的分配製度必然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多種分配製度並存。

這樣一種復合的分配製度一方面保證了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這種分配製度也正是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優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公平的體現。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決定指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將成為未來幾年關於如何貫徹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的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是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側重於稀缺經濟資源中生產資料的分配,側重於經濟的發展,是效益優先的全面體現。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更側重於稀缺經濟資源中生活資料的分配,側重於社會的穩定,是社會公平的最終體現。

(三)保障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上升到一種治國方略的高度。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人類認識論上又一次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突破,這一思想強調的不僅僅是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更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也唯有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社會本位理念的進一步深化:不僅僅以人類社會橫向的當代利益和諧為出發點,更以人類社會縱向的代際利益和諧為出發點。這種發展不強調盲目的快速,而強調連續與穩定下的高速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的辯證的邏輯統一。

(7)正義與經濟法擴展閱讀:

經濟法具有自己獨立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a.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b.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c.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日本學者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d.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㈧ 經濟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經濟法三大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一、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由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自己的調整原則,就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價格水平、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產品質量控制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都必須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與此同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否則,也是對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背離。

二、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

(一)公平原則

經濟法上的公平,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主體地位平等。主體地位平等是經濟公平的前提條件,無主體地位的平等就無公平可言。

2、交易機會均等。交易機會均等是經濟公平的基本內容。它一方面要求經濟法所提供的交易機會必須向所有經濟法主體開放,另一方面要求經濟法不得為某一或某些主體提供獨占市場的機會。

3、權利義務對等。權利義務對等是經濟公平的核心內容。經濟公平要求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對等是權利和義務在數量上等值性的必然要求。

(二)效率原則

同公平原則一樣,效率原則也是經濟法的重要原則。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公平、自由、正義、有序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高效的社會。沒有效率的社會無論如何也算不上一個理想的社會。

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公平效率,既有相互促進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只要效率而不要公平,最終會降低效率;只要公平而不要效率,這種公平也很難維持長久。

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反映了當代人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生存環境和發展的反思,表達了當代人的一種發展觀,也反映了當代人的超前意識和憂患意識,以及當代人的社會責任感。

㈨ 怎樣理解經濟法以社會公正為價值追求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取向,屬於社會法,是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正義、交易公平、宏觀效率和公共福利
。現代經濟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要求上至國家機關,下至社會組織和個人,都要對社會負責,即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負責。經濟法正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通過對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個體利益的協調,來達到發展社會的目的。

所以,經濟法固有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本位,側重於從社會整體角度來協調和處理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注重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在效率問題上同時注意個體、團體、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效率和利益,眼前、長遠乃至子孫後代的效率和利益;在秩序問題上同時兼顧個體自由、權利與他人的自由、權利,以及與社會的正常運行發展之間的關系。

㈩ 經濟法的宗旨是什麼

經濟法的宗旨在於促進社會效率的同時,又注重實質性的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並以實現更高的社會效率來達到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社會公平和正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資本擴張和利益的驅使下,人對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過度追求,造成了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明顯沖突」。
經濟法是作為一門社會法,經濟法以促進手段式的目的——社會效率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維持社會經濟良好運行的健康狀態,最終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社會公平。而行政法主要調整的是國家行政管理關系,雖然國家行政管理中一部分涉及經濟領域,具有經濟性的內容,但其經濟法的調整方式和內容大相徑庭。而其最終的目的是以實現國家職能的方式,維護社會治安和政治秩序,階級性質表現的十分明顯,具有相當的不平等的因素存在其中。而經濟法主要是以國家調節經濟來實現社會的絕大多數的平等,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

熱點內容
刑事法律責任是什麼 發布:2025-01-21 21:22:58 瀏覽:759
法院系統層級 發布:2025-01-21 21:21:04 瀏覽:947
2018年新出婚姻法 發布:2025-01-21 21:20:55 瀏覽:182
16歲以後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20:10:58 瀏覽:337
勞動法里強制性加班 發布:2025-01-21 19:54:04 瀏覽:450
根據勞動法訴訟時效期是多少年 發布:2025-01-21 17:53:36 瀏覽:762
政府違法強征承包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17:04:20 瀏覽:769
合肥市縣處級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發布:2025-01-21 16:55:03 瀏覽:789
李惠娟法官 發布:2025-01-21 16:54:59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