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匯聚人民力量
『壹』 如何做到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如何做到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領導核心。無論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都要堅持黨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於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而決不能削弱黨的領導。只有堅持黨的堅強領導,才能按照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把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來,領導、組織、支持人民掌握好國家權力,管理好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各項事業。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堅持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民主是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大多數人的民主,是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少數人統治的新型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性質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是一致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和政治派別的根本標志。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就是堅持民主的社會主義性質,堅持人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主人翁地位。離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治力量能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就會改變性質。歷史已經證明,資本主義的民主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蘇聯、東歐劇變的事實再一次證明,放棄共產黨領導,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只有死路一條。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並且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先進政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階段,我們黨都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獨具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在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民主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在世界人口最多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建立起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偉大歷史創造所取得的成果,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國家繁榮昌盛和民族復興的制度保證。盡管我們在探索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實踐中有過曲折,但絲毫不能抹殺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和生命力,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實踐更深刻地證明,社會主義民主不僅從政治上保證了我國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而且推動了我國生產力的大解放,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已經並繼續創造著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奇跡。隨著我國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我們黨一定能夠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民主,健全法制,創造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形式,不斷豐富和發展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領導核心,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各方面的工作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區別。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帶領人民、組織人民,把人民的意志和要求變成黨的政策並通過人大立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從而賦予法的形式。憲法和法律是由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體現了黨的正確主張與廣大人民意志的統一;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正確執法,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各項民主權利,也是由我們黨領導和組織的。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又通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保證法律的實施。黨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支持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相對獨立的職責,在加強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領導的同時,支持並充分發揮它們在政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二、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和根本利益。我們黨領導人民推翻剝削階級統治、建立人民政權,就是要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各項事業,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這是我們黨執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礎。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當家作主的權利,黨的領導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歸根到底也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離開了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政治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礎。
從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看,黨領導人民在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基礎上,創造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方面都具有中國特色的具體形式和制度,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我國人民在長期奮斗和探索中選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證,也是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政治上層建築。這些制度,不僅繼承和發展了人類政治文明成果,而且創造性地形成了新型的人民民主的實現形式,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基本實踐形式,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更放棄不得。
新中國成立近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進步,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創造了充分的物質文化條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社會利益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社會階層發生了重大分化,廣大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增強。面對新的形勢,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要求,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努力使政治建設適應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和時代要求,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政治參與願望,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新進展,創造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新途徑新形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提供製度保證。
要重視鞏固國體、完善政體,從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包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使這些民主制度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不斷完善,隨著人民群眾政治參與需求的提高而不斷創新。
要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新的實踐形式。要善於在人民群眾的民主實踐中拓寬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渠道,發現和總結適合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各種民主形式,將其進一步上升為民主的具體制度,並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發展民主的有益成果,形成有利於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從機制和程序上保證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
要建立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加強和規范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社會團體、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溝通,加強和規范國家與社會的溝通,加強和規范社會各個方面的溝通,加強各層次各領域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體制機制。
要把發展基層民主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點。基層民主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務,具有全體公民廣泛參與的特點,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廣泛而又深刻的實踐。在現階段,擴大基層民主既有實踐基礎,也是客觀趨勢。通過更廣泛地組織和吸引人民群眾參與基層民主的實踐,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項民主權利,經受民主鍛煉,提高民主素養,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從而為發展人民民主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新型民主創造更充分的條件。社會主義民主越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就越充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就越有保障,黨的執政基礎就越鞏固,黨的領導就越得到改善和加強,社會主義事業就越發展。
三、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必須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不斷推進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進程。實行依法治國,對執政黨本身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治國理政的法治化水平。黨的方針、政策是立法的依據和執法、司法的重要指導,同法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法律是經過實踐檢驗和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的主張。執政黨要提高治理國家的法治化水平,必須加強對立法的領導,善於把正確的政策主張上升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黨的執政主張凡是要上升為國家意志的,必須由國家權力機關經過法定程序,使之成為法律法規或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再由各級各類國家機關依法實行。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從法律制度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長期穩定和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國家法律既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反映了黨的政策和主張。法律的貫徹實施,也就是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的貫徹實施,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就在法律層面得到了落實。把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統一起來,用法律手段實現和保證黨的領導、人民民主,這是國家長治久安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在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礎上,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切政黨和社會組織,所有公民和社會團體,所有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活動准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允許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增強法制觀念,樹立依法執政意識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地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法辦事。要善於依法行政,按照憲法、法律和法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要善於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尤其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促進社會和諧。要善於用法律武器同各種敵對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進行斗爭,維護社會穩定。要善於運用社會主義法制,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貫穿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無論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還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無論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還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都必須堅持這三者的統一。只有在實踐中堅持三者的統一,才能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實現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貳』 如何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
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一)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聯系,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加強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優化組成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發揮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二)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支持職工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四)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對於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鼓勵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五)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規范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減少領導職數,嚴格控制編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六)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朋友,很抱歉,我只能找到十七大報告的這部分全部內容,希望你能從中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謝謝!
『叄』 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本標准。
科學立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防線,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四者缺一不可。
(3)社會與法匯聚人民力量擴展閱讀:
重大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依法治國
『肆』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請從領導力,國家力量,人民力量,道德力量等幾個方面談談如
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目的就是為了人民。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既是作戰命令,也是目標導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人民的利益就是我們各項工作的旨歸。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必須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堅守人民情懷、堅持為民擔當,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必須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戰爭的主體力量,他們既能夠為戰「疫」提供堅實的物力支撐,又能夠為戰「疫」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因此,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抗擊人類共同的敵人,必須喚起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引導公眾保持平和心態,理性看待疫情,努力做好「自己」,履行社會責任,為保衛自己、保衛家庭、保衛國家而戰,激發深植於人民群眾中最深厚最廣泛的戰爭偉力。
疫情防控中人民力量得到充分彰顯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抗擊疫情,最強大的力量是人民力量。人民組織起來了,我們就不怕任何困難,就會無敵於天下。
人民力量表現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這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戰斗中,民族凝聚力空前強大,涌現出無數英雄群體。
他們是「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醫務工作者,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人民子弟兵,是迎著風霜雨雪守護家園卡點的基層幹部和社區工作人員。
是不分晝夜鋪設線路、竭盡全力增加產能、爭分奪秒搶運物資的勞動者、志願者,是源源不斷向疫區捐款捐物的愛心人士,是情系祖國的海內外中華兒女,是每一個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你我他。14億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了,凝聚的力量堅不可摧,匯聚成擊潰任何敵人防線的奔騰洪流。
人民力量表現為強大的榜樣引領力。榜樣和先鋒生動詮釋了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實干奮進的奉獻精神,具有強大的引領力。
從84歲仍毅然扛起抗疫重任的鍾南山院士,到身患漸動症仍堅守一線的張定宇……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串串感人的故事,鼓舞著全國人民戰「疫」的士氣和鬥志,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與行動書寫出「人民有力量」的恢弘篇章。
人民力量還表現為扣人心弦、催人奮起的感召力。抗疫一線的無數封家書,訴說家國情懷,傳遞溫暖與力量。奮戰在搶救室里的醫護人員因為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和口罩,原本美麗的臉布滿了勒痕,媒體報道後感動成千上萬的人,「這些痕跡刻在你臉上,痛在我心裡」。
全國各地抗疫戰場上的凡人善舉,朴實而偉大,感人心魄,匯聚的力量強大而綿長。
人民力量的源泉來自製度優勢和文化自信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疫情防控戰斗中,人民力量如此氣貫長虹,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制度優勢,有文化自信。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
全國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自覺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和主心骨,把群眾發動起來,凝聚人民力量,構築起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
人民力量的激發,源自我們的制度優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顯著的優勢。
在疫情防控人民戰爭中,黨中央及時分析研判情勢,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快速建成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幾萬醫護人員向湖北馳援,急需的抗疫物資不斷向湖北運送。這種「中國速度」「中國規模」和「中國奇跡」,彰顯的是中國的制度優勢。
不管抗疫形勢多麼嚴峻,家裡的水、電、氣、暖沒有停過,生活物資正常供應,社會秩序安定有序,民眾紛紛點贊「中國組織力」,感嘆「共產黨好」。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採取的堅決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現的出色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
人民力量的激發,源自我們的文化自信。苦難興邦、堅韌不拔、艱苦奮斗、迎難而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血脈和特質。
從電視到報紙、網路,我們隨時可見奮勇作戰卻又樂觀積極的「可敬」的醫護人員,隨地可見「土味硬核」卻又苦口婆心的「可親」的社區幹部,隨處可見閉門禁足卻又自得其樂的「可愛」的普通群眾。
各級黨委政府體現責任擔當,廣大黨員幹部踐行初心使命,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舉國上下表現出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制度的強烈自信,這正是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使然。
科學理論武裝和一切行動聽指揮是人民力量持續鞏固、堅如磐石的根本保證
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就能更廣泛地凝聚人民力量,更持續地鞏固人民力量,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人民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我們取得了革命斗爭的勝利。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人民的創新活力不斷涌流,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人民積極投身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攻堅克難,不懈奮斗。
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役,收獲了許多勝利果實。在疫情防控人民戰爭中,只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我們就會有方向,有方法,有信心,有力量。
「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這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必須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必須堅決服從黨中央的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必須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始終堅持全國一盤棋。唯如此,方可眾志成城,克敵制勝。
人民力量是我們所有事業發展的依靠。當前,我們要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凝聚強大的人民力量,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精準有序扎實推動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深度貧困殲滅戰兩個戰場上大獲全勝。
(4)社會與法匯聚人民力量擴展閱讀: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我們看到了我國制度優勢中思想力量所起的引領作用。這個思想力量是什麼?就是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指引。疫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這些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為抗擊疫情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我國抗擊疫情工作是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的,抗擊疫情所取得的成效是思想引領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抗擊疫情一開始,就強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確定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總目標。
明確疫情防控的「戰略戰術」是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明確湖北和武漢是全國的主戰場、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勝之地。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堅決打好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提出不同地區不同階段「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明確要求;強調緊緊扭住城鄉社區防控和患者救治兩個關鍵,切實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提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強調要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
提出讓黨旗在疫情防控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提出領導幹部要增強憂患意識,提高工作本領;提出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幹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確定積極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廣泛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提供力所能及的對外援助。
提出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堅決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等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給了我們方向和方法,也給了我們信心和力量。它來自實踐,又指導著實踐,是我們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大思想武器。
『伍』 法治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美好、和諧的社會,始終是全人類追求的夢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關於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首,清楚地表明執政黨抓住了解決當前社會轉型期種種矛盾和問題的突破口。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同志也指出,和諧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將起到至關重要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所謂法冶,即「法律的統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一種發達的政治文明和先進的治國方式,它強調法律在實現社會治理和國家管理中的權威性。法冶作為社會關系的調整器,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價值追求,通過法律的具體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古希臘政治學家柏拉圖曾提出,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間的和諧關系之中。而體現正義的法治,按照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的說法就是「旨在創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一個對社會生活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必須服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必須在運動與靜止、保守與變革、經久不變與變化無常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之間謀求某種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講,始終以社會正義為價值目標的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石,失去這個基石,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秩序便會盪然不存,人類就會倒退到類人猿的初始社會中。
二、 法治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整體文明的社會。如果說物質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主觀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話,政治文明建設則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的社會關系、理想的社會制度的追求。三者相互聯系,互為條件,共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法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我國著名的法理學家徐顯明曾指出:「文明的最主要標志是社會法治化。其中所有的人都能有尊嚴地進行生活和交往,尊重人、愛護人和無差別地對待入的觀念和行為成為社會主流道德,這種文明依賴於法治狀態下的制度設計和保障」。人類政治發展的歷史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沒有法冶,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
三、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和諧社會的綱領,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首,最為清楚地表明執政黨抓住了當前社會種種矛盾與沖突的根源,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入手處。
民主意味著,民眾擁有平等的權利,政府給不同群體平等地提供與政府溝通的渠道,讓各個群體都可以參與政府的立法和決策過程,表達自己的訴求。它也要求,政府應當通過民主的程序,為不同群體之間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為整個社會所認可的公平、公正的規則體系。
法冶意味著,清晰地界定政府活動的范圍,政府的一切權力均須具有法律依據。法治另一層重要的含義是,民眾與政府在法律上處於平等地位,一旦個人和企業的權利與利益受到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的侵犯,他們可以到公正的法院主張自己的權利,獲得及時而有效的法律支持。民主的欠缺與法治的不完善,必然會損害公平正義,而造成社會不和諧。
法治政府,恰;哈就是權力有限的政府。在法治政府下,民眾自由地創造財富,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民眾又可以自願合作起來治理自己的大部分事務。至於政府,則一方面為市場和社會的發育提供製度框架;另一方面,彌補這兩者的不足,通過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政策,支持民眾的自我治理。沒有民主法治,就沒有公平正義;沒有這兩者,也就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探究以民主來約束政府行為之道,必須探索以司法改革為民眾提供法律救助之道。
四、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標。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法治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和要素,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法治的秩序,使整個社會的運轉服從於法治的權威,從而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
在法治原則下,一切權力來源於憲法和法律,離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是沒有根據和效力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利益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動,各種主體的訴求需要充分表達,使各級政府面臨著大量新問題、新矛盾、新情況。為此,要依法開辟和疏通各種渠道,引導各種利益主體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和沖突。和諧社會以法治精神為基本理念,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力,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並以個體的生活幸福為終極目的。
『陸』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是相互相成。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源於社會物質的生活關系,不能僅僅從法律關系本身來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法治是在回應社會需要中不斷完善的。盡管法律並不必然與社會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變遷從來都沒有與社會發展相脫離。
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同時,法律又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
法治既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法治的目的和價值深藏於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需求是法治發展的真實動力,大量社會問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大量社會矛盾通過法治軌道化解,從中凸顯出法治的力量。
社會的復雜性與法律的復雜性相伴而生,轉型時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是復雜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針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既要及時解決社會沖突,又要努力實現公平正義,讓法治成為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寧的黏合劑,這也體現了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統一性。推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是法治對社會發展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法治進步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治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動態的,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充分。
法治的適應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並不矛盾。法治從來都是在自由與秩序、能動與克制、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矛盾互動中發展進步的。
(6)社會與法匯聚人民力量擴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法治傳統和依法治理經驗,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法治文明。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力。通過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借鑒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長期探索,中國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有效務實的法治實踐必須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精神和民間習俗之中。國情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包括政治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也包括社會國情、文化國情,只有重視研究和科學判斷基本國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和發展大勢,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重大關系。
有學者指出:「國情是法治的客觀本土條件,是中國法治有別於理論形態的法治和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的『變數』,我們應當結合國情的若干要素來描述法治的特點。這種決定中國法治特點的外部因素可被稱為中國轉型法治的『國情性因素』」。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立在總結中國經驗、直面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簡單套用西方法學理論和概念來應對中國現實,只能削足適履、東施效顰,不僅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會失去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法治的漸進發展、內生性演進過程,也就是適應基本國情、紮根本國土壤、夯實法治文化根基的過程。
『柒』 什麼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
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
(7)社會與法匯聚人民力量擴展閱讀
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捌』 為什麼說依法治國要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
第一,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就是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揭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造活動既受客觀規律制約,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主體性。正是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我們黨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一貫強調「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支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既然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當然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當然就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決定》提出的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這一重要論斷,同我們黨在此之前提出的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科學發展的主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體、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主體、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一樣,都體現了堅持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一致性。
第二,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是由我國的國體、政體決定的。我國憲法總綱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規定闡明了我國的國體,同時闡明了包括社會各階層人民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總綱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一規定闡明了我國的政體,同時闡明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同中國共產黨在依法治國中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由我國憲法確定的,並且是內在統一的:黨是依法治國的領導主體、責任主體、推進主體,人民是依法治國的力量主體、監督主體、受益主體。因此,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我們反復強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反復強調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的根本原因。
第三,人民作為依法治國的主體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在著力解決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中不斷與時俱進。我們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推進法治國家建設中也是如此。我國憲法與時俱進的不斷修改完善充分表明了這一點。我國到2010年得以形成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充分表明了這一點。「八二憲法」頒布實施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曾作過4次充實和完善。1988年實現「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和「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入憲;1993年實現「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入憲;1999年實現「依法治國」和「基本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入憲;2004年實現「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以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入憲。
『玖』 社會公德與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都是防止威脅復人們共同生活的制搗亂行為。
1、在人類公共生活方面,除了法律維護外,社會公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公共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的許多方面的關系要依靠甚至主要是依靠社會公德的力量來加以調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社會公德都在發揮其職能。
2、 法律是社會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它體現著我們的文化並反映出我們的價值標准。在人類社會,無論是國家的政治生活還是個人的經濟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規范和秩序狀態下進行,但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活動不可能是完全自覺的在規范和秩序下進行,這就有必要對人們的活動做出規范。
3、在現代社會,具有權威性的規范就是國家制定的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法律對社會生活的作用體現在為人們行為指明方向,當人們在行為當中出現各種糾紛的時候,由法律來加以調整和解決。我們很難想像在現代社會沒有法律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法律所形成的人類有秩序生活的狀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拾』 如何理解用法治保障實現"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是國家富強的制度基石.實現中國夢,前提是國家富強.只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有堅實基礎,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今天,中國正以昂揚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日益展現出光明前景.法治貫穿改革發展穩定全過程,覆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各領域,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石.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奮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讓法治中國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相伴而行.
法治是民族振興的制度保障.實現民族振興,主要是指中華民族開啟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方位演進的新征程,追趕上走過幾百年歷程的世界現代化潮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以現代化中國的國力和形象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要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必須繼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與精華,積極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法治建設.只有真正實現法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獲得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實現中國夢,目的就是人民幸福.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社會公正、民心穩定、人民幸福的關鍵還是法治.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只有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才能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億萬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成長進步的機會,從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法治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法治是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方式.
法治捍衛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而形成的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法治能夠鞏固和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依據進行各項制度安排,既可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經濟權益和生存條件,又能夠促進人的潛能、創造力的提升;既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服務,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既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
法治增進社會共識.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法治不僅是衡量社會行為的基本價值尺度,也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法治有助於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還可以通過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定程序來匯聚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 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不同利益主體求同存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築牢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根基.始終沿著法治軌道推進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最終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