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婚姻法
『壹』 蒙古族--婚 俗
蒙古民族的婚禮別具一格,充滿了詩情畫意,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我們可以透過熱鬧有趣、異彩紛呈的一幕幕情節儀式,感知一個富於游戲精神的民族靈魂。
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在原始社會,兩性的概念不是個體的概念而是集體的概念,原始群體由族內婚制過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產生人類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由婚姻的兩合組織構成民族。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之間的媾合逐漸形成某種規范,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產生了相應的婚姻制度和某種特定的習俗。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宣布男女的結合,而且表明男女雙方維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別看重婚禮。蒙古民族的婚禮始終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獨具風韻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傳統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幾十年的事,但在禮節上多少還保留有傳統的痕跡。
豐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禮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歷史的演變,社會階級、階層的變化,其規模之大小、繁簡之程度以及具體方式等都曾經歷過多次的發展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具有濃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蒙古民族男子到一定年齡時,父母就注意給兒子物色對象,得知誰家的姑娘在年齡、容貌、品德、性格和自己的兒子相當,就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蒙俗是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婚要帶哈達、美酒、糕點等禮品。民間還有許多求婚的歌謠。求婚歌的詞曲各地不大一樣,但內容大致是相同的,詞句真摯動人,曲調優美抒情,有濃烈的民族風味。
方數次登門求親,若女方同意就請喇嘛選定良辰吉日,舉行訂婚儀式。定親的禮品叫茶禮,也叫茶的術斯、干術斯。術斯是全羊的意思。全羊是結婚那天才用的,茶的術斯向姑娘討價錢用的,規格比前者要低,為了面子上好聽,所以也叫全羊。實際上就是一塊磚茶作為全羊的代用品,禮輕而情意重。定親禮送到姑娘家,要設定親宴。去者以媒人為首,四人或六人同去,不可單數前往,這是通例。訂親宴也叫喝姑娘酒。從此以後,女方見了喝過姑娘酒的人一律稱為"親家"。席間要商定嫁妝、彩禮和娶親的具體事宜。
訂婚後,若男女未到結婚年齡,男家逢年過節派兒子赴女家請安問候。
聘禮通常是以綢緞、首飾、箱子、櫃子、被褥、四季穿的衣服及牛、馬、羊等牧畜為主。
元代以後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禮品一"九"為起點,如三匹白馬,三隻白羊,三峰白駱駝,合起來為九。或者九隻羊,九匹馬,九峰駱駝,均可。從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過九九,即九九八十一頭。"九"是蒙古民族認為最吉祥的數字。蒙俗取其"九",象徵著廣闊、幸福、長壽。家貧人家,無力具備九數,也興奇數,即一頭,三頭,五頭,七頭均可。講究奇數,尋其根源,多來自對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祝願。在婚禮問題上,女方從來不向男方索取"彩禮",而且還常常陪送很多嫁妝,生活富裕的人家陪送的更多,這種習俗至今還保留著。
結婚日期,由喇嘛選擇,通過媒人和證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親友將聘禮送到女家。結婚前幾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殺羊准備,打掃或新搭蒙古包,備下美酒、煙、製作或購買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學、馬靴,通知親友。結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緊靠長者(父母)的蒙古包,親友的蒙古包由此往東排在一旁,作廚房用的蒙古包則扎在東北角最靠邊的位置上。
結婚那天,男家喜氣洋洋,熱火朝天,新郎在吉祥高興的氣氛中換上嶄新的裝束。一般是紅鍛結冠,或帶"布里亞特"式的圓錐紅纓帽,身著長袍,腰扎金黃寬頻,腳登長靴,負弓帶箭,腰間揣著哈達,顯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裝。一切具備,新郎和伴郎在歡呼聲中舉起酒杯,唱起了娶親歌。
新郎進屋後,先拜佛爺、火神,後向新娘父母獻哈達、美酒等禮品,再向女家親友呈鼻煙壺,並一一請安問好。岳父母以矯客來臨,安為上座,以豐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時,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後敬新郎、新娘。賓主高興地為新人的幸福舉杯祝酒、高歌。禮畢,姑娘、小夥子們耍笑新郎就開始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掰羊脖子骨",就別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斷煮熟的羊脖子,為的是考驗新郎的力氣和智慧。為增加難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紅柳棍或筷子。科爾沁爭奪"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詩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親。起程時刻快到時,新娘罩上鮮紅的面紗,穿上桃紅色的蒙古袍,腰扎寬闊的綠綢帶,足蹬長統馬靴,顯得分外健美。在送親的祝酒聲中,新娘乘馬繞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姐妹們痛哭流涕,互相訴說慈愛、感恩、友誼之情依依不捨地告別。
這時,母親常常邊哭邊唱,父親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們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親隊一起,登程出發。新娘總是姍姍而行,故意落在後面,走快了會被人笑話。娶親隊和送親隊都想搶先到男方家,雙方在路上都盡情馳騁,互相追逐戲逗。
娶親到家新郎新娘下馬前,先繞蒙古包走三圈。下馬後,拿著馬鞭,雙雙通過兩堆旺火,表示愛情的純潔、忠貞不渝,象徵著婚後生活的興旺、幸福、純潔。新郎新娘先拜佛爺、灶神。拜灶時,先在灶里燃起紅彤彤的旺火,新人並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還要壓著新娘的袍子邊,以示男貴女賢;同時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處,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處,手攜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離。再拜父母、拜親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見互獻潔白的哈達,互呈鼻煙壺,新郎也向新娘的親友禮拜。
禮成後,舉行宴會,招待親友。一般是擺整羊席,新郎手提銀壺,新娘手捧酒盤,逐一上前敬酒。大家無拘無束地暢飲,一面跟著悠揚的馬頭琴聲,翩翩起舞、歌唱。
歡樂往往延續兩三天,之後,大家給廚師敬獻哈達等禮品。賓客陸續告辭,主人決不讓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贈送大人的禮品是襯衣、手巾、碗等,孩子的是月餅、糖果。女家送親的人起程時,男家要隆重設宴款待,表示餞行。臨上馬或上車前,男家還給送親者一一敬酒、致謝。
婚後一、二天,新娘新郎要回親(回門),住一、二宿後,新郎返回,新娘可多住幾日。婚禮後一個月頭上,有的講究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叫"住對月"。"住對月"期間新娘親手做許多新鞋,回來後一一送給公婆、長輩、近親、以示媳婦的心靈手巧和孝順老人之心。
一般多是女子主持家政,除縫衣做飯外,還要擠牛奶,照顧老弱幼畜,揀柴拾糞;男子處理家庭重大事物通常都要和妻子商量,並取得其同意。《馬可波羅游記》中寫蒙古民族家庭生活:"婦女們非常珍視貞潔,舉止端莊,講禮貌,世界上很少有超過它們的。就是在對待丈夫的愛情和義務上也是如此。男人對妻子的忠誠也很令人欽佩。------,家庭里大家相處也很和睦和寧靜,實在值得人贊美。從來聽不到一切粗魯無禮的話語。"蒙古民族不重男輕女,幼兒無論是男是女,都一樣喜愛一樣看待。
家庭財產,過去的貴族多半是長子繼承,貧民通常是幼子繼承得多。
古民族的婚禮歡樂而有趣,各地變化多姿,各呈異彩。古老傳統的婚俗習慣也在逐漸改變著,那些名目繁多叩頭跪拜,宗教色彩已漸消失,但是定親、成親以及一些歡樂有趣的婚禮儀式仍然保留著。
婚姻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因而不能不帶有不同社會制度影響的痕跡。蒙古民族從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從雜婚過渡到個體婚制以後,經歷了一系列婚制變化。但婚姻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因而不能不帶有不同社會制度影響的痕跡。
在歷史上蒙古民族的婚姻形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搶婚(掠奪婚)
蒙古民族自七世紀到十二世紀期間,聘婚非常盛行。《蒙古秘史》中關於聘婚、許婚有許多記載。元代前後,聘婚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實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紀,掠奪婚並不少見。《蒙古秘史》中也速該巴特(成吉思汗之父)和訶額倫夫人的結合,就是正在打獵的也速該遇見另一部落娶女歸來,見其顏容無比,便搶來為妻。在戰爭中掠奪婚則更不勝數。1202年擊滅塔塔兒後,成吉思汗下令:"為父祖報其仇,雪其恨,比轄而屠之,殺之,屠而絕盡之,奴氣所余者。"塔塔兒的成年女子多被掠來成婚。
隨著歷史的發展,掠奪婚逐漸減少了,消失了,為聘婚所代替。但人們仍不忘其舊,把象徵性的搶婚形式,作為一種結婚習俗接收過來。男女雙方同意,並交換過聘禮以後,新郎在親屬及年輕朋友的陪同下,騎馬來到新娘的氈包,這時新娘被她的女友們團團圍著。照例新娘不是被領走,而是從她的女友手中被搶走,她喊著、掙扎著;那些強壯的小夥子們卻靈巧地把他駕走,馳向新郎的氈包。這些實質已不是搶婚,只是一種婚俗形式。
表親婚
蒙古民族實行族外婚制,禁止血親結婚,但不限制姻親結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鐵木真九歲時,也速該巴特就打算從鐵木真舅族訶額侖母家,斡勒忽訥兀惕百姓處聘女,但途中遇到德薛禪,聘了其女布兒帖才沒有去成。到了現在這種表親婚已被禁止。
妻方居住婚
"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贅婚",有的是"服役婚"。《舊唐書 室韋傳》載:"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親迎其婦,役日已滿,女家分其財物,夫婦同車而載,鼓舞共歸。"不過,正如《蒙古秘史》所載:"女子之命不可老於生身之門。"可見人們當時並不十分贊同。
轉房婚
加賓尼的《蒙古史》和《三國志東夷傳》都有記載。這種"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權制氏族社會族外群婚制的遺俗。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結合(民間稱為"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可免花很多錢另娶;另也因嫂子的品德好,為全家所贊佩,不忍相離。妻姐妹婚,多因姐故,又怕姐姐的遺子受繼母氣,而姐夫與小姨結合成妻姐妹婚。
買賣婚
元明清,隨著封建制的發展,聘婚制也就成了買賣婚。通常只有男家送彩禮給女家,女家無任何禮品答謝。對彩禮多少,女方總是討價還價,爭來爭去,其婚約應說是買賣式的。這種婚姻是以男方相當數量的財物為代價取妻成親的。這種財物實際是賣女的代金。蒙古民族大多數都是用牛、馬、羊為聘禮的,也有的用金銀首飾、衣物、土地的。有的蒙古民族家庭非常講究陪送嫁妝。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人們專門查數,看娘家陪送多少嫁妝。
抱斧婚
這是奴隸制社會遺留下的一種婚制。它始於何時不詳,沒有文獻記載,但直到清末還存在這種婚姻。它規定,府內女奴如違犯府規,就強行叫她抱斧成親。成婚儀式是,她懷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面前放著豬槽子、塔頭墩子,意為願她終身成為王宮的奴隸。實際上,這是封建王公對女奴的一種示威性懲處。據說哲里姆一帶也有與碾子成親、抱雞成親的,形式雖異,實質相同。
除上述諸種婚制外,也存在與漢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大體相同的婚制(如童養婚、指腹婚----),不一一贅述。
『貳』 中國歷史上的婚姻形式及其意義摘要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通過夏、商、周三代,尤其是通過周代,基本上建立與固定下來,而到了秦、漢時期,則有進一步的發展。
一、婚齡
古人是主張晚婚的,認為一定要等性功能健全和發育成熟才能結婚。上一章雖述及《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歲始來月經;男子二八天癸至,即十六歲才開始遺精,如果這時「陰陽和」(即性交),則可能有子。但是這時性功能並未完全發育成熟,還沒有進入合適的婚齡。女子要等到三
七二十一歲,始能「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男子要等到三八二十四歲,才能「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而長極」。所謂「腎氣平均」,就是指性器官和性功能得到了均衡、正常的發展,性器官和性功能都比較成熟;所謂「真牙生而長極」,指人的最後一顆牙齒「盡頭牙」長出,也表示人的身體已完全發育成熟。
這一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許多古代書籍中都提出過這個問題,在漢代與魏晉南北朝的許多學術書籍及醫書中也強調這一點。
但是,到了漢朝,這「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的理論在實踐中受到了一些沖擊,有一些行不通了。例如《論衡·齊世篇》中說:「《禮》雖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法制張設,未必舉行。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
這種狀況和封建社會的發展有很大關系。在封建社會中,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子早娶則家中較早地增添勞動力,似對發展一家一戶的生產有好處;另外,封建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視子嗣,早娶則可能早得子、「早得福」。所以,雖然有些有識之士反對這種早婚現象,但收效不大。例如,漢朝有個學者叫王吉的說:「夫
婦,人倫大綱,天壽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社會生活中有許多現象、民間有許多做法都源自經濟發展需要,它是一些十分現實的問題,帶有很強的現實性;而科學理論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帶有很強的預見性。預見與現實之間往往有矛盾。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都會遇到這類問題。對此,固然一方面要教育,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從經濟上徹底解決,這當然不是一朝
一夕的事了。
漢代早婚現象的興起,王室與民間皆然。查考《漢書》、《後漢書》,男子從十五歲至十八歲初婚者都有。如《後漢書·靈帝記》:「建寧四年四月癸丑,立貴人宋氏為皇後。」靈帝於建寧元年即位,年十二,那麼結婚時年十五。《後漢書·桓帝記》:「建和元年秋七月乙未,立皇後梁氏。」桓帝是十五歲即位的,結婚那
年應為十六歲。《隸釋》十五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雲:「收從孫,即廣延,立以為後。年十八,娶婦徐氏。」
查考《漢書》、《後漢書》,女子出嫁從十三歲到十九歲的都有。如《後漢書·昭德馬皇後紀》:「後從兄嚴不勝憂憤,白太夫人絕竇氏婚,求進女掖庭,由是選入太子宮,時年十三。」《漢書·外戚傳》:「宣帝求得外祖母王媼。王媼家本涿郡蠡吾平鄉,年十四,嫁為同鄉王更得妻。」《後漢書·曹世叔妻傳》:「作女
誡七篇,其辭曰: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寵,賴母師之典訓,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古詩《孔雀東南飛》:「十七嫁為婦,心中常苦悲。」《後漢書·光烈陰皇後傳》:「更始元年六月,遂納後於宛成當里,時年十九。」
需要提出的是,古人所統計的年齡,按中國舊俗為虛歲,即剛誕生就算一歲,誕生滿一年即為兩歲,所以實足年齡比上述的還要減去一歲。
男子相配,大率以男稍長於女為常。如《漢書·霍光傳》:「光長女為桀(上官桀)子安妻,有女,年與帝(昭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蓋內安女後宮,為婕妤,數月,立為皇後。」又《漢書·外戚·孝昭上官後傳》:「昭帝始立,年八歲,安女入為婕妤,月余,遂立為皇後,年甫六歲。」這兩段是說明了男女相差兩歲,是為「相配」。民間也是如此,《後漢書·循吏·任延傳》:「洛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延乃移書屬縣,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齡相配,同時相娶者二千餘人。」
二、婚姻途徑
在秦、漢、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由於距上古時期還不算很遠,男婚女嫁還有一定的自主權,但父母之命已日益加強,夏、商、周時代那種在有的節日里「奔者不禁」之俗在漢民族中已基本絕跡了。
在《漢書》與《後漢書》上記載了這樣幾件事:《漢書·張耳傳》:「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父客謂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請決嫁之。女家厚俸給耳。」
《後漢書·梁鴻傳》:「同縣孟氏有女,狀肥丑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父母問其故,女曰:『欲得賢如梁伯鸞者。』鴻聞而聘之。」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外黃富人之女盡管是他人建議,自己決定,但總是表明了對婚姻有一定的自主權。孟光之嫁梁鴻,不惟有眼光,而且是完全自主的。這種自主程度, 在宋, 明以後很少見了,即使有,也會受社會打擊,被斥為「放盪」、「不規」、「有悖禮法」,而在漢代,還是時人異之,時人賢之的。
當然,以上這種現象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從秦、漢起,婚姻由父母決定,已逐漸演變為事物的主要方面。《後漢書·戴良傳》:「良五女並賢,每有求姻,輒便許嫁。」這個父親有支配女兒婚事之權,對外也比較好說話。可是也有不好說話的父母,如《漢書·淮陽憲王傳》:「趙王復使人顧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許。」
《魏志·王粲傳》:「粲父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進以謙名公之胄,欲與為婚,見其二子,使擇焉,謙弗許。」有時,長輩對子女親事的看法有矛盾,但歸根結蒂,兒女親事還是取決於長輩。如《漢書·孝宣許後傳》:「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當為內孝令歐侯氏子婦。臨當入,歐侯氏子死。其母將行卜相,言當大貴,母獨喜。張賀聞許嗇夫有女,乃置酒請之,酒酣,為言:『曾孫體近,下人乃關內侯,可妻也!」廣漢許諾。明日,嫗聞之,怒。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再如漢高祖劉邦當初娶呂後,也有類似情況。呂後的父親呂公看到劉邦的相貌,很敬重劉邦,說自己相人多了,沒有人能及得上劉邦,要把女兒嫁給他。可是妻子呂媼發火了,她責問呂公說:「你一直說我們的女兒要嫁個貴人,沛縣縣令來求婚,你都不同意,怎麼許給了劉邦這個小子?」呂公說:「這種事女人不懂。」結果還是將女兒嫁給了劉邦。
有時,男女的婚姻還由別的親屬插手干預決定,當然這種親屬要比父母更權威。例如漢朝的陳平年輕時娶不起妻,戶牖有個富人叫張負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陳平,感到陳平相貌很好,氣度也了不起,於是就要把孫女許給他。這個孫女命不好,嫁一個丈夫死一個丈夫,共五次。可是,張負的兒子不同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
陳平,說陳平窮,又不幹什麼正事,縣里不少人看不其他,為什麼要把女兒嫁給他。但是張負認為此人不會沒出息,最後還是把孫女許配給了陳平。
如果男女的婚姻不通過父母,或不從父母命,那麼父母是十分生氣的。例如漢朝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事就是如此。臨邛的大富豪卓王孫有次宴請賓客,司馬相如應邀出席,在席間弄琴。卓王孫新寡的女兒文君偷偷地從窗縫看司馬相如,十分傾心,於是在夜裡跑到司馬相如處,兩人私奔至司馬相如的故鄉成鄉。司馬相如家
境貧窮,徒立四壁。卓王孫為此事大怒,說:「這個女兒這么沒出息,我不忍心殺她,但一分錢也不能給!」人們勸他,他終不聽。
無論是男女自行擇偶,還是父母決定,選擇的標准有哪些呢?
男方擇婦,一是看重形相,當然所謂形相不光是美。漢朝有個有名的循吏黃霸,「少為陽夏遊徼,與善相人者共戴出,見一婦人。相者言:『此婦人當富貴,不然,相書不可用也!』霸推問之,乃其鄉里巫家女也。霸即取為妻,與之終身。」二是看中女方的才。《華陽國志》卷十中說了這么一件事:「陽姬,武陽人也,生自寒微,父坐事閉獄。楊渙始為尚書郎,告歸,郡縣敬重之。姬為處女,乃邀道扣渙馬訟父罪,言辭慷慨涕泣。渙懇告郡縣,為出妻父,因奇其才,為子文方聘之。」三是看中女方的門弟,如《漢書·董賢傳》說:「王閎妻父蕭咸,前將軍望之子也,久為郡守,病免為中郎將,兄弟並列。賢父恭慕之,欲與結婚姻。」還有貪慕女方家財的,如前面引述的陳平娶妻的事就是如此,陳平為什麼接受張負這個守寡五次、人們都不敢娶的孫女呢?後人說是貪圖岳家多財。
女家擇婿,第一也是看男方形相,呂公之看劉邦,張負之看陳平,都是如此。《太平御覽》 五百四十一引《吳書》 說到吳國有個有名的大臣陶謙年輕時的事:「陶謙字恭祖,丹陽縣人。甘公出,遇之途,見其容貌,異而呼之,住車與語,甚悅之,因許妻以女。甘夫人怒曰:『聞陶家兒游戲無度,如何以女許之?』甘公曰:『彼有奇表,後必大成。』遂與之,後為徐州牧。」二是重男方之賢與才,古人對此是十分重視的,史書所載甚多,如《漢書·張耳傳》:「父客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後漢書·公孫瓚傳》:「瓚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漢書·列女傳》:「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 其清苦,故以女妻之。」當然,少君之父是看中了鮑宣貧而好學,有志。《太平御覽》五百四十一引《鄭玄別傳》雲:「故尚書左丞同縣張逸,年十三,為縣小吏。君謂之曰:『爾有贊道之質,玉雖美,須雕琢成器,能為書生以成爾志否?對曰:『願之。』乃遂拔於其輩,妻以弟女。」《華陽國志》卷十下說:「李燮,太尉固子也。父死時,二兄亦死,燮為姊所遣,隨父門生王成亡命徐州,佣酒家,酒家知非常人,以女妻之。」
許多古人惜才、愛才,慧眼別具,識人於草莽之中,助人於窮危之際,這種賞識與幫助往往以聯姻的形式出現,這種情況即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沒有什麼不好。
在那個時代,聯姻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帶有政治目的,為了某種政治關系而聯姻。《史記》七《項羽紀》說:「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後漢書·劉植偉》:「時真定王劉揚起兵以附王郎,眾十餘萬。世祖遣植說揚,揚乃降。世祖因留真定納郭後,後即揚之甥也,故以此結之。」
在秦、漢之際,指腹為婚的事也始見端倪,此風盛行於後世。如《後漢書·賈復傳》:「復兆與五校戰於真定,大破之,復傷創甚。光武大驚,曰:『我所以不令賈復別將者,為其輕敵也。果然失吾名將!聞其婦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
總之,秦、漢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初期,在婚姻的途徑與目的上已日益鮮明地打上了封建社會的烙印:家法與父母之命越來越起作用,而門第之見也開始產生,從前面所引述的許多事例來看,門第相當的所佔比例不少,這種重門第、重等級之風是封建社會的特徵,而到魏晉之時達到頂點。當然,也有許多女家不嫌男方卑賤與
貧窮以女嫁之的事,一般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深入分析,其中有許多「此男當貴」,「此人必非終於草莽者」的看法與期望,帶有一種以求有朝一日進入較高等級的希求。至於通過聯姻以獲取金錢還不太明顯,陳平欲得五嫁夫輒死之女意在金錢,也只是後人的分析。古人聯姻中以追逐金錢為目的的遠不如今日,這可能是
商品經濟還不發達的緣故。
三、婚儀
這個時期的婚儀沿襲過去的「六禮」,而且在貴族和平民中都日益普及了。如《藝文類聚》四十說:「納采,始相與言語采擇可否之時。問名,謂問女名將歸卜之也。納吉,謂歸卜吉,往告之也。納征,用束帛,征成也。請期,請吉日將迎,親謂成禮也。
但是,這一時期的「六禮」比之於古之「六禮」,繁縟得多,奢侈得多,以此來顯示地位與財富,是封建社會的特點之一,淳樸的古風已逐漸喪失殆盡。例如,從漢朝起,百官納采,用玄纁、羊、雁等禮物凡30種。《通典》五十八對此作了較詳細的描述:
後漢鄭眾百官六禮辭大略同於周制,而納采女家答辭,末雲:奉酒肉若干,再拜反命。其所稱前人,不雲吾子,皆雲君。六禮文皆封之,先以紙封,表又加以皂囊,著篋中,又�皂衣篋,表訖,�大囊表之,題檢文,言:謁表某君門下。聘禮物凡三十種,各有謁文,外有贊文各一首。封篋表訖,蠟封,題用皂帔蓋於箱中,
無囊表,便題檢文,言:謁篋某君門下,便書贊文,通共在檢上。禮物:案呂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葦、卷柏、嘉禾、長命縷、膠、漆、五色絲、合歡鈴、九子墨、金錢、祿得香草、鳳凰、舍利獸、鴛鴦、受福獸、魚、鹿、鳥、九子婦、陽燧。
以上這些禮物都要寫上討吉利的謁文,表明它一定的含義,這些謁文還表明當時人們的倫理觀念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通典》五十八記載的是:
總言言物之印象者,玄象天,纁法地。羊者,祥也,群而不黨。雁則隨陽。清酒降福。白酒歡之由。粳米養食。稷米粢盛。蒲眾多性柔。葦柔之久。卷柏屈卷附生。嘉禾須祿。長命縷縫衣。延壽膠能合異類。漆內外光好。五色絲章采,屈伸不窮。合歡鈴音聲和諧。九子墨長生子孫。金錢和明不止。祿得香草為吉祥。鳳凰雌
雄伉合儷。舍利獸廉而謙。鴛鴦飛止須匹,鳴則相和。受福獸體恭心慈。魚處淵無射。鹿者祿也。鳥知反哺,孝於父母。九子婦有四德。陽燧成明安身。又有丹為五色之榮,青為色首,東方始。
至於聘金,即納征錢,是越來越豪華奢侈,甚至達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漢官儀》說:「皇帝聘皇後,黃金萬斤。」《漢書·王莽傳下》說:「進所征天下淑女,立杜陵史氏女為皇後,聘黃金三萬斤。」《後漢書·獻烈梁皇後紀》說:「於是悉依孝惠皇帝納後故事,聘黃金二萬斤。」《宋書·禮志》說:「尚書朱整議:
漢高後制,聘後黃金二百斤,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馬四匹。」《漢書·淮陽憲王傳》說:「趙王復使人顧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許。」
這種狀況不僅在王室貴族中定為禮制,而且在民間也蔚為風氣。如《漢書·陳平傳》中敘述:「張負卒與女,為平貧,乃假貸幣以聘。」由此看來,這種「門面」無論如何不能不要。《後漢書·任延傳》中所述的任延因駱越之名不懂嫁娶禮法,就以官府的力量,按兩千多男女的年齡差異,為他們配對。「其貧無禮聘,令長史以下各省奉祿以賑助之」,這也是風俗不可違也。
當時,不僅聘金甚巨,而且婚禮的其它方面排場很大。如《漢書·西域烏孫傳》說:「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潛夫論》三《浮侈篇》說:「富貴嫁娶,車軿各十,騎奴侍僮夾轂節引,富者競欲相過,貧者恥不逮及。」
這種嫁娶侈靡之風在當時就為一些有識之士所反對。例如前面所述的那個戴良,「嫁女,以竹方笥為嚴器」,陪嫁的只是疏衣、布被、竹笥、木屐。還有前面說過的那位因清苦但好學而被人賞識、妻之以女的鮑宣在這方面作風也很好,其妻少君嫁過來時,裝送資賄很豐厚,鮑宣很不高興,對妻子說:「你生長於富豪之門,習慣於修飾、享受,而我是生活貧賤的,對這些禮實不敢當。」妻說:「我的父親因為你品德作風好,才叫我嫁給你。我既然做你的妻子,總按你的意見辦。」鮑宣高興地說:「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志同道合了。」這位婦女就把華衣美服與侍從都退回娘家,換上布衣,和鮑宣一起歸鄉里。當然,在那種社會里像戴良、鮑宣這種人
是不多的。
在當時,鬧新房的風俗已經興起,賓客們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群書治要》引仲長統《昌言》說:「今嫁娶之會,棰杖以督之戲謔,酒醴以趣之情慾,宜淫泆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族親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者也。」據記載,漢代汝南有個叫杜士的人娶妻,大家前來祝賀,喝了許多酒。
他的一個叫張妙的朋友在鬧新房時開玩笑,把杜士捆起來捶20下,又把杜的手足高懸於梁,杜竟一命嗚呼了。
四、幾種值得注意的婚姻形式
秦、漢及以後的封建貴族、地主和前世以至封建社會的後世一樣,多妻制頗為盛行,除正妻之外,還有小妾、少婦、傍妻、小婦、妾、下妻、外婦、傅婢、御平等許多名義,而且往往不止一人。如《漢書·元後傳》:「王禁好酒色,多取傍妻。
」《漢書·孔光傳》:「時定陵侯淳於長坐大逆誅,長小妻乃始等六人皆以長事未發覺時期去或更嫁。」《後漢書·梁節王暢傳》:「臣暢小妻三十七人。」當時,如無子則買ae , 在民間也是尋常事,如《意林》及《太平御覽》三百八十八又三百二十六引《風俗通》說:「陳留有富室,公年九十無子,取田家女為妾。」九十
歲還要買小老婆,這是多麼畸形與丑惡!
這些情況,當然還是建立在男子統治與壓迫女子、以女子為玩物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中間有許多醜聞穢事,如《漢書·王商傳》:「耿定上書言:商與父傅婢通及女弟淫亂。 」 《漢書·夏候嬰傳》:「頗尚平陽公主,主與父御婢奸,自殺。」
《漢書·侫幸傳》:「張彭祖為其小妾所毒,薨。」《漢書·淳於考傳》:「許皇後姊孊為龍額思侯夫人,寡居。長與孊私通,因取為小妾。」至於《後漢書·趙孝王良傳》說:「趙相奏乾居父喪私其小妾,坐削中丘縣。」這是因為在父喪期內還
娶小老婆,觸犯了封建禮法中的大忌,所以才受到了降職的處分,否則,在封建社會中多妻是完全合法的。
婚姻形式中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重親。重親就是婚姻之家再結婚姻,即所謂「親上加親」。重親可分三種:姻家恆為姻家,婚家恆為婚家,還有姻家、家互為的情況(指《儀禮士昏禮記》的說法,女氏稱婚,婿氏稱姻)。這種情況,按歷史記載,多實行於王室、貴族,當然民間也有,只是未具體地記載於歷史罷了。由於親上加親,就結成了一個個頗為復雜的關系網,如《漢書·文三王傳》:「梁荒王嘉薨,子立嗣。荒王女弟園子為立舅任寶妻。寶兄子昭為立後。」
至於下面一種情況就更復雜了。《後漢書·耿弇傳》:「父況,及況卒,少子霸襲父爵。弇卒,子忠嗣。忠卒,子馮嗣。馮卒,子良嗣,一名無禁,尚安帝妹濮陽長公主。……隃麋侯霸卒,子文金嗣。女金卒,子喜嗣。喜卒,子顯嗣。顯卒,子援嗣,尚桓帝妹長社公主。……牟平侯舒卒,子襲嗣。尚顯宗女隆慮公主。襲卒,子寶嗣,寶女弟為清河孝王妃。」
這種「親上加親」的婚姻,其實質是為了雙方在政治上、經濟上相互扶持,相互利用,從而用重重的婚姻形式進一步鞏固雙方的關系。從這也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婚姻很少是愛情的結合,往往是以家族利益為前提的。
由於「親上加親」,結成了十分復雜的關系網,婚姻有時是在同輩之間進行,有時卻是在不同輩之間進行。這並不是由於疏忽,封建宗法制度十分嚴格,這是馬虎不得的,只不過是家族利益超過了對輩份的講究而已。
另外,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周制同姓不婚,而漢朝人結婚似不避同姓。
如《漢書·王訴傳》:「訴薨,子譚嗣。譚薨,子咸嗣。王莽妻即咸女。」由此看來,王莽和其妻是同姓。又如《通典》:「呂後妹嫁於呂平」,也是如此。
用現代科學觀點來看,同姓聯姻,並非不可,因為同姓未必有多近的血緣關系。但漢代的不同輩通婚,尤其是血緣關系很近的不同輩通婚,如親母舅娶外甥女、姨侄娶姨母、表侄娶表姑母等現象很值得分析。可以從政治利益高於一切來考慮,還可能是古代血緣婚的迴光返照。
五、絕婚與改嫁改娶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之際,絕婚(即離婚)與改嫁改娶之事甚多。這種情況比較復雜,從中既可以看到封建禮法與貞節要求的萌始,可以看到男子以及整個宗法制度對女子的壓迫,又可以看到在絕婚與改嫁改娶方面還是有一定的自由度,這是顯然不同於宋、元、明、清等後世的。
絕婚的第一種情況是男棄其婦,這樣做有許多原因:一是無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當然是一件大事。「無子棄,絕世也」,這正是七棄(或七去)之一。《東觀漢紀·應順傳》:「順少與同郡許敬善,敬家貧親老,無子,為敬去妻更娶。」其實,無子不一定是女方的問題,這實在是很冤枉的。
二是口舌之故,即女方說「錯」了什麼話,鬧了些家庭矛盾。例如漢朝的那個陳平,年輕時是個浪盪子,不事生產,他的嫂嫂看不過去,說了些不好聽的話,如「有叔如此,不如無有」等,陳平之兄知道後,就逐其婦而棄之。人雲,這種做法也符合七棄(或七去)之一:「口舌棄,離親也。」其實,這也是很不公正的。這
正像後來劉備所說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猶可補,手足斷安可續!」在以男子為中心的宗法社會中,自然是如此。
三是盜竊。七棄(或七去)之一是「盜竊棄,反義也」。其實,這種所謂「盜竊」,往往不是什麼大事。如《漢書·王吉傳》:「吉少時學問,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這棵棗樹是鄰家種的,枝果伸到王吉家來了,王吉的妻子摘了一些給王吉吃,結果王吉為之和她離了婚,這真是視婚姻為草芥,視女子為草芥。
四是女性嫉妒。七棄(或七去)之一是:「嫉妒棄,亂家也。」這樣離婚當然有「充分理由」了。《後漢書·馮衍傳》上說,馮衍娶北地任氏女為妻,任氏女又兇悍、又嫉忌,不許馮衍畜媵妾,而且虐待馮衍前妻所生的子女馮豹、馮姜,後來馮衍把她逐出了門。關於這件事,馮衍寫了一封信給任氏女的弟弟任武達,說明原委,這封信在歷史上頗為有名,人們常以此來教育女兒如何事夫,如何恪守婦道。
信雲:
天地之性,人有喜怒;夫婦之道,義有離合。先聖之禮,士有妻妾,雖宗之眇微,尚欲逾制,年衰歲暮,恨入黃泉,遭遇嫉妒,家道崩壞。五子之母,尚足在門,五年以來,日盛歲劇,以白為黑,以非為是,造作端末,妄生首尾,無罪無辜,讒口嗷嗷,亂匪降天,生自婦人,青蠅之心,不重破國;嫉妒之情,不憚喪身。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古之大患,今始於衍。醉飽過差,輒為桀紂,房中調戲,布散海外。張目抵掌,以有為無。痛徹蒼天,毒流五臟,愁令人不賴生,念令人不顧禍,入門著床,繼嗣不育,紡績織紝,子無女工,家貧無僮,賤為匹夫,故兒之,莫不凄愴,曾無憫惜之恩。唯一起,武達所見,頭無釵澤,面無脂粉,形骸不蔽,手足抱土,不原其窮,不揆其情,跳梁大叫,呼若入冥,販糖之妾,不忍其志。計婦當去久矣,念兒曹小家無他使,哀憐姜、豹,當為奴婢,惻惻焦心,事事腐腸,洶洶藉藉,不可聽聞,暴虐此婢,不死如發,半年之間,膿血橫流。婢病之後,姜竟舂炊,豹又觸泥塗,心為愴然,編谷放散,冬衣不補,端坐化亂,一縷不貫,既無婦道,又無母儀,忿見侵犯,恨見狼藉,依倚鄭令,如居天上,持質相劫,詞語百東,劍戟在門,何暇有讓;百弩環舍,何可強復;舉宗達人解說,詞如循環,口如布穀,縣幡竟天,擊鼓動地,心不為惡,身不為搖,宜詳居錯,且自為計,無以上書告訴相恐,狗吠不驚,自信其情。不去此婦,則家不寧;不去此婦,則家不清;不去此婦,則福不生;不去此婦,則事不成。自恨以華盛時不早自定,至於垂白家貧身殘之日,養癰長疽,自生禍殃。衍以家室紛然之故,捐棄衣冠,側身山野,絕交遊之路,杜仕宦之門,闔門不出,心專耕耘,以求衣食,何敢有功名之路哉!
這封信寫得很生動,振振有詞,鑿鑿有據,女方家族自然無話可說,當時的社會輿論也在馮衍這一邊。當然,以今日的眼光看來,這也僅僅是一面之詞,信中還不時流露出「大男子主義」的思想。可能,任氏女確有許多缺點,但觸犯丈夫的統治權,不許丈夫納妾,危及丈夫的「權利」與「利益」也是原因之一。
五是女方德行差。例如《華陽國志·廣漢士女贊》說,有個叫汝敦的人,兄弟住在一起,父母有些遺產,嫂子很想獨占,汝敦的妻子很賢惠,勸汝敦都給他們算了,於是汝敦把田宅、奴婢都給了兄嫂,夫妻倆搬出去住了。有一次汝敦在耕地時挖出了一件金器,妻子勸他送給哥哥,夫妻就一起去了。嫂子見他們來,以為是來
借錢的,不給他們好臉色看;後來知道他們來送金器,又高興得手舞足蹈了。這時,哥哥感悟了,出其妻,把家財還給弟弟。從這件事看來,這位嫂子貪心,似乎是個「小人」,但這位哥哥也很差勁,弟弟與家媳讓出父母遺產,他竟也全部接收,不以為愧了。後來,雖然感悟了,為什麼馬上和妻子離婚呢?自己能感悟,為什麼妻子就不能感悟,為什麼不幫助、教育她呢?這又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作怪了。
六是女方不得於父母,即沒有把公婆侍候好,或是公婆對媳婦有偏見。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後漢書·鮑永傳》:「永事後母至孝。妻嘗於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後漢書·列女廣漢姜詩妻傳》上說:「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謹。母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嘗溯流而汲,後值風,不時得還。母渴,詩責而遣之。
」這兩件事都很不講理,鮑永的妻子只是在婆婆面前喝罵了一條狗,就被離棄了。姜詩的妻子更冤,她本來對婆婆很孝,婆婆喜歡喝江水,她常走六七里路去汲江水,有一天刮大風,她沒能及時返回,婆婆口渴了,只是為了這件事,就被離棄了,這是多麼違背人情、人性!
七是為了一時的政治關系而去其妻。漢朝大將班超就發生了這種事。《後漢書·班超傳》說,當時有個大臣李邑初去於闐,畏敵如虎,又妒班超之功,於是上書皇帝誹謗班超,說班超擁愛妾,抱愛子,安樂
『叄』 「指腹為婚」這一陋習為什麼到元代會被禁止
關於「指腹為婚」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東漢光武帝之時,大將軍賈復在戰場上受了重傷,光武帝很是心疼,就對他說:「聽說你老婆懷孕了,不然這樣,要是生的是兒子,就把我女兒嫁給他;如果生的是女兒,就讓我兒子娶她。」是皇帝用來嘉獎、安撫功臣的一種方法。
不論在古代或是現代,指腹為婚都是違法、無效、且被唾棄的行為。
新年快樂魏忠賢如果不被崇禎皇帝殺,能挽救大明王朝嗎?袁崇煥說出過真相!司馬懿看穿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還選擇退兵?你看他和兒子說了啥!胡蝶:當女子顯現出自己的力量,連最森嚴的禮教都要為之讓步!康熙王朝:孝庄有病不告訴康熙,卻說家裡開了九朵花,有何寓意!
『肆』 哪個朝代的婚姻制度最歧視女性
蒙古人靠強悍的鐵騎入主中原的同時,帶來了草原游牧民族的許多習俗,並以「諸國人各從本俗」的政策形式將其保留下來。這種婚姻制度,尤其對平民婦女的歧視堪稱中國封建史上之最。蒙古族婚禮習俗(資料圖) 蒙古族婚俗是多妻制,妻子的數量多少則視家庭財力而定。受此婚俗的影響,元代平民階層的男娶女嫁完全成了赤裸裸的買賣交易,媒人亦如牙人。家長將嫁女作為可賺一筆聘禮貼補家用不足的交易。假若定婚後不幸男家產業衰敗,原擬財錢不能辦足,女家便不允婚娶,違負原約轉行別嫁。悔親者中甚至有領訖財禮後,女婿出外打工,父親又私下將女憑媒說合轉嫁他人二次受訖財禮的;有將定婚之女轉招女婿,兩次受財禮的;有將已嫁女喚回娘家再聘他人的,州縣習以成俗。若婦女喪夫,雙方家長更爭相改嫁寡婦二次受財,絲毫不顧及守喪者服孝未除,更不理會當事人的悲痛心情。如河南府宜陽縣石村韓阿鞏不令弟妻韓趙奴為弟守服,二次受訖財物依理成婚。如此服內受財改嫁者比比皆是。如彰德路安陽縣高喚奴就是父母下財為兒子李伴姐買的童養媳,其童養至13歲才成婚。又如關漢卿《竇娥冤》劇中的竇娥也是為了抵債,7歲被父給與放高利貸的蔡婆婆當童養媳,至17歲與蔡氏子成婚。在平民社會的婚姻中,婦女完全是雙方家庭的買賣交易之物和經濟籌碼。野蠻的收繼婚流入漢地的收繼婚俗是給元代平民婦女帶來的又一災難。收繼婚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為保證家庭和家族財產的穩定,不致因寡婦再嫁而使財產流向其他家庭或家族,將寡居婦女由亡夫親屬收娶為妻的婚俗。其特點是「父死則妻其從母,兄弟死則收其妻」,它是一種完全無視婦女人格的野蠻落後婚俗。在元代法律上漢族婦女改嫁是無財產隨嫁的,但不需聘財和必要的結婚花銷就能獲得一個勞動力和生養工具的收繼婚,對經濟落後的平民社會頗具誘惑力,因此很快就被漢族下層男性社會所接受而迅速流播盛行開來,並不顧官方只准漢族「弟收兄嫂」的規定,兄收弟妻、外甥收舅母、侄兒收繼嬸母,甚至長兄與小叔共同接續寡嫂成婚以及姑舅異姓小叔收繼表嫂等同樣盛行。最荒唐的是嫂子已50歲,所生兒男已36歲,且與小叔另立門戶,小叔仍強行收繼阿嫂;年齡懸殊一倍的小叔卻要收繼曾哺乳養大他的嫂子。像「婦崔勝兒年18歲,小叔年方9歲」,「步春兒年28歲,小叔才12歲」,男家要收繼;嫂年30,小叔僅8歲,婆母居然理直氣壯告官要小叔收繼;還有夫亡守志過期,婆家仍不令歸宗,強迫小叔或侄兒收繼其兒媳的。甚至對不願被收繼的婦女採取極其野蠻、惡劣的方式收繼。如田阿段丈夫死後,因嫌小叔田長宜「在先作過」品德不好,不願讓他收繼,帶著四個兒女回到娘家。其婆母竟夥同幾個兒子將她騙回,強行拖至房中用棍打得阿段手臂不能動彈,再將阿段頭發和手捆綁定,強行剝光衣服讓田長宜強奸,以造成收繼事實。此種落後野蠻的婚俗一直流傳至明清,對婦女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任意典雇與轉讓婚姻,實質上是男方以極為廉價的財禮買到一個能紡線織布、下田作業、外出打工為家庭創造財富的勞動力,一位洗衣作飯操持家務的保姆,一個能滿足生理需求、傳宗繼代的工具。如:至元十五年十一月,江西行省袁州路彭六十,為家貧養贍無力,自願將妻阿吳典雇與彭大三使喚,三年為滿,要訖雇身錢五貫足。入典方多為已婚無子、家財富足、需要子嗣的男子,丈夫公然受價將妻典與他數年;婦女自身也不以為恥。又如桂陽路譚八十一為生活艱難,在陳四的誘說下寫立休書,將妻阿孟轉嫁與譚四十三為妻,得其錢財。又如益都路山東東西道膠西縣楊大,至元二十七年,因為缺食,受訖馬國忠中統鈔六十兩,將妻苗月兒嫁與馬國忠為妾。更為惡劣者如袁州路段萬十四,以欺騙手段將共同生活18年的妻子阿潘假作亡弟之婦嫁賣與譚小十為妻,收取錢四錠;郭季二則將妻彭明四姑假作妹妹轉嫁軍人王二為妻,得財錢二錠、銀釵兒一支、紅緞、媒人錢二十貫。公婆將兒媳轉嫁他人受財更是天經地義,連身為職官的公公也為錢財將兒媳移嫁他人為妻。元代平民婦女的人身以不同價格進入了流通市場,名正言順地進行買賣。元代社會專事買賣婦女的「奸人」(人販子)活動十分猖獗,「人市」及中介人「牙婆」等則堂而皇之奔走其間。買賣妻女名目繁多,有借口夫婦不相安諧而將妻買休賣休者;有妻子外逃犯奸,丈夫另娶妻後,將前妻捉回以絲一千一百兩的價錢立契轉賣與官宦之家作驅口者。連一些品官也加入了拐賣婦女的行列,他們利用到江南做官的機會,夥同到江南的商賈、軍人等,私下娶江南平民女子或寡婦為妻,並不依例憑媒寫立婚書,回北方後,便將這些婦女瞞昧賣與諸人作驅口。如大都路身為職官的張世榮就自賣其立媒所娶之妻,還帶著一幹人等至和買者家索要買休錢。湖北道王提舉哈丹帖木兒,誘騙女子孫趙奴攜引至任所作驅奴使喚,任意打罵。他們還欺騙良家子女,假以乞養過房為名給錢誘致收養,恃有通例,才到迤北,立即貨賣作驅奴。人販子們趁機與不法官吏相勾結,形成買賣販運婦女的一條龍服務:他們「攬載舡戶相為奸謀,夤夜行舡裝載人口,透越關渡順江而去,縱有攔當,亦不送官,貪圖賂賄私下脫放」。官府的腐敗,使人販子們有恃無恐。此風波及,回回、漢人、南人也敢典賣蒙古女子作驅口。連官家之妻也有被拐賣的,據載,一小僉廳官之妻去參加郡守舉辦的僚屬妻燕會,途中被人販子設計賣於倡家,連夜登舟往他郡,教歌舞使之娛客以取錢,備受鞭撻,後恐事覺,又轉鬻與大官人為妾。難怪剛直敢言的鄭介夫不無沉痛地上疏說:「今大都上都有馬市、羊市、牛市,亦有人市;使人畜平等,極為可憐。」。元代社會竟出現了公開強迫妻妾賣淫作私娼賺錢的現象。如民戶王用不事產業,游手好閑,逼令妻阿孫、妾彭鸞哥為娼接客覓錢。每日早晨王用出離本家,至晚歸時,若覓錢不敷盤纏,妻妾便遭到他一頓毒烈拷打。還有丈夫厚顏無恥地找來媒人,以「合法手續」迫妻犯奸的。由於元代刑法有「奸從夫捕」之條,所以丈夫迫妻妾賣淫「為之無忌」,乃至發展成各種「生意經」:在「街市之間設肆賣酒,縱妻求淫,暗為娼妓明取鈔物,名曰『嫁漢』;又有良家私置其夫與之對飲良同寢處,略無主客內外之別,名曰『把手合活』;又有典賣良婦,養為義女,三四群聚,扇誘客官,日飲夜宿自異娼戶,名曰『坐子人家』。都城之下十室而九,各路郡邑爭相仿效」。更有慘絕人寰的迫妻賺錢者:杭州路錢萬二將妻狄四娘用拳強行打勒,沿身刁刺青綉,於背上兩腿刁刺龍鬼,租與莫一史在街上露體呈綉迎社以賺錢,致使該婦終身廢棄。元朝的蒙古人,只是善於征服。他們把南宋攻佔下來之後,治理國家一塌糊塗。更可惡的是,在南方地區,元朝政府要在每個村子派一家蒙古人,村裡人娶媳婦,要把新媳婦先送到這人家。洞房花燭夜,蒙古人先替你享受了。為了保持血統的純凈,很多人都會把新媳婦生出的第一個孩子摔死,第二個孩子才被用來傳宗接代。雖說歷代封建王朝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相比之下,元代的婚姻制度是最歧視女性的。婚姻是家庭的基礎,而家庭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元代如此荒唐的婚姻制度,客觀導致了元朝社會動盪不安,進而助推了他們的王朝短命。註:本文根據徐適端著《元代平民婦女婚姻生活考》改編 作者:鬧市一博
『伍』 元朝男女婚嫁,竟然由官府指配,你羨慕這樣的朝廷規定嗎
並不羨慕,這樣的婚嫁無非就是為了讓人的生育率得以保持,這樣的婚姻大多數是不幸福的。強制婚配,強制生育,人為芻狗,我為什麼要羨慕這樣的規定?
我覺得任何一個有著獨立意識的人,都不會羨慕這樣的婚配製度,就算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單身狗,也不可能飢不擇食的選擇這種分配的方式成親,這是對人權的不尊重,古代人不在乎,可是作為現代人,我是很在意這樣的事情的。
『陸』 發展和變化中的婚制有哪些特色
元代的法律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傳統,其婚書、職業媒妁等實體制度,頗具特色。
元代在我國歷史上首次明確規定,建立婚姻關系必須訂立婚書,或稱嫁娶禮書。婚書上寫明議定的聘財數額,如果是招贅女婿,須寫清養老或出舍的年限,主婚人、保親人、媒人須在婚書上簽字花押,然後依禮成親,婚姻關系方才有效。
元代法律規定,只有經基層官吏,地方長老等保薦的信實婦人,才能充任媒妁,並由官方登記在冊,嚴格管理。
這種媒妁的身份是百姓,而不是官方人員,她們從事民間婚姻撮合事務,與先秦有國家公職的媒氏、掌媒不同,與宋代專為宗女而設立的官媒也不同。後者可稱其為職業媒妁。官府對媒妁的管理,其重要內容之一是限定媒錢數額。
贅婿自古即有,但元代民間招婿之風頗盛。元代贅婿一般分為四類:一曰養老,就是始終與妻家聚合;二曰年限,就是歸妻宗;三曰出舍,就是與妻家分開居住;四曰歸宗,就是年限已滿,或妻亡,並離異,可歸自己的宗族。
收繼婚是蒙古貴族帶進的習俗,即未婚男性收娶家族中的寡婦為妻。元世祖忽必烈曾經下旨,宣布了收繼婚的合法性。弟收兄妻,多發生在親兄弟之間,遠房兄弟一般不準收繼。另外,小叔的收繼處分權,只有在寡嫂服喪期終了後才能實現,收繼制度也打上了禮教烙印。
禮教對收繼婚的影響,還表現在寡婦如守志,不得強娶,但如想再婚,便非就繼於小叔不可,也就是說小叔對寡嫂享有法定先娶權。
在民間實際收繼過程中,其弟收寡嫂的范圍已擴大到訂婚之寡嫂。元代以前,法律允許寡婦帶走原有妝奩,不準寡婦帶走的,限於丈夫的遺產或應得的份額。但元代法律正式規定,離婚婦女或寡婦如果再婚,就要喪失原先從父母處得來的妝奩物及其他繼承得來的財產。至於夫家的財產,更是不得帶走。
元代婚姻的離異,與唐宋基本相同,主要有休棄與和離兩種形式。
明清兩代受元代的影響,都有寡婦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並聽前夫之家為主的規定。這種規定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婦女地位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明代關於婚姻方面的法律,基本沿用唐宋舊律,但在婚姻關系和違法婚姻適用刑罰上又有所發展與變化。
按唐律,男家自悔者不處刑,明律已與唐律不同,增加了對男家悔婚的處罰,是婚姻立法的進步。府州縣親民官不得於任內娶部民女為妻妾,違犯者杖刑,監臨官不得娶為事人妻妾及女為妻妾,違犯者,從重論處。
明律還規定,不得收留在逃女囚為妻妾,不得強占良家妻女為妻妾,否則都要依律治罪。
在違律婚姻上的處刑,明律量刑比唐律略有減輕,如同姓為婚者,唐律規定各徒二年,而明律規定只各杖六十,體現了明律相對唐律而言的"輕其所輕"的原則。
清代婚姻制度,在入關前後有一定的變化。滿族貴族入關之後,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層次受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影響,在其全面繼承明代婚姻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使之具有自己的特色。
清代入關之前,實行早婚制。入關以後,清承明制,規定男16歲,女14歲為法定結婚年齡。
包辦婚姻依然是清代婚姻的基本特徵。尊親長掌握卑幼的主婚權,是秦代法律的規定。在清代,國家法律賦予尊長對卑幼的主婚權,同時也要求主婚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有關規定。對於諸如嫁娶違律、隱瞞殘疾、老幼、庶出、過房、乞養等情況,主婚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清以前,家長的主婚權在事實上已經存在,但只有到了清代之時,家長主婚權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下來。
唐宋以來,法律規訂婚約一旦成立,不許悔婚,尤其是對女方而言更是如此。清代規定,婚約一經成就,男女無論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
婚約約定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約未至,男家不得強娶。期約已至,女家不得拖延。若男家強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無故超過婚約約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歸者,女方可以另行擇配,但須官府對男方情況予以核實並出具證明。婚約可以因一方的犯罪而解除。
婚約之外另有婚書,依清律規定和民間習慣,婚書由男女雙方主婚人、媒妁畫押。一般情況下,男方之家給予女方的聘禮情況,應在婚書中有所載明。婚書一式兩份,男女雙方家長各執一份。
聘財是清代婚姻成就的關鍵要件,《大清通禮》對一至九品官員的婚娶聘禮作了具體規定。
平民百姓婚姻同樣有聘財要求,根據民族習俗的不同,聘財的表現形式也不同。
清律對婚姻關系中聘財的規定如此詳細具體,表明了在婚姻關系成立過程中,財產所佔據的重要地位,封建婚姻的買賣性質昭然若揭。
在夫妻關系離異問題上,男子始終占據主動地位。清代沿襲前代的"七出"、"三不去"及"義絕"的離婚條件。但有關"義絕"處理,清律與唐律規定有所不同。
清代"義絕"不僅是已婚夫妻離異的條件,而且訂婚後尚未嫁娶的未婚夫妻,也可因"義絕"解除婚約。
在婚姻的禁止方面,清代規定同姓不得為婚。在清代前期,同姓不婚的規定被嚴格執行。如果出現同姓為婚的情況,不僅對主婚者及男女雙方當事人分別處以杖六十的刑罰,而且婚姻無效,必須強制離異。此種情況到清代後期,已基本不復存在。
清律規定,娶同宗五服親者杖一百;娶緦麻以上親,各以奸論,處徒至絞甚至斬刑。清律本來也禁止姑表婚,即姑表、姨表兄弟不婚,但因民間相沿成俗,清代不得不作出通融性規定,即"姑舅、兩姨姊妹為婚者聽從民便"。
清律還規定:良賤不得為婚。清代婚姻注重門當戶對。《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良賤為婚姻"條規定,嚴禁主人為奴僕娶良人為妻。奴僕若娶良人為妻,將妻入籍為婢者,杖一百;若謊稱以奴婢為良人而與良人為夫妻者,杖九十,各離異改正。
『柒』 元代的族際婚
摘要: 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裡,因族際婚姻而促成民族的融和是一種亘古通今的社會現象,它強化了中華各民族的大團結、大凝聚,是使中華各民族凝聚為有機整體的重要因素。有意識地擴大族際婚姻范圍、建立良好的族際婚姻關系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
『捌』 求中國古代元朝婚禮習俗和流程詳解!!!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玖』 元朝時期,蒙古族等各民族的婚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雖然享國時間不長,但確實曾經所向披靡。蒙古族的文化與漢族有差異,他們的通知方式也不盡相同。那麼元朝時期各民族的婚俗發生了什麼變化嗎?
蒙古的收繼婚制對漢族也有影響。而元廷對此的政策則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按至元七年的規定,侄兒不得收繼嬸母。而按至元八年十二月頒布的聖旨,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也就是准許兄收弟媳,弟收兄嫂,即使是小叔收嫂,也被認為難同有妻更娶妻體例。到了至元十二年,兄收弟媳已在實際上受到禁止,犯者刑杖。《元典帝》載有至元十四年刑部所准兄收弟媳刑斷離之例,以後遇有同類案件,即以此例為依據審理。至順元年(1330)九月進一步下敕:諸人非其本俗,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庶母者,坐罪。這諸人,明白指的是漢人、南人。《元史》卷一○三《刑法志》二《戶婚》:諸漢人、南人、父沒子收其庶母,兄沒弟收其嫂者,禁之。
另一方面,蒙古人受到漢族婚姻禮俗的影響,也有不再從本俗的。例如蒙古弘吉剌氏的脫脫尼,年二十六歲時丈夫哈剌不花死了,哈剌不花前妻有二子已成年,尚未娶妻,都想收繼她。脫脫尼以死自誓,二子慚懼謝罪,仍析業而居。對這樣的事,元代官方未予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