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111條

合同法111條

發布時間: 2022-08-07 19:15:57

❶ 不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是什麼意思

一.合同違約
合同違約是指違反合同債務的行為,亦稱為合同債務不履行。這里的合同債務,既包括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又包括法律直接規定的義務,還包括根據法律原則和精神的要求,當事人所必須遵守的義務。僅指違反合同債務這一客觀事實,不包括當事人及有關第三人的主觀過錯。各個國家合同法對違約行為形態的劃分都是不一樣的。
二.違約處理
單方違約的處理
(一)預期違約
依《合同法》第108條的規定,所謂預期違約,以稱先期違約,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的行為。預期違約的實質是種毀約行為,分為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兩種。所謂明示毀約,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到來之前,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違約廣播這種毀約心思表示既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所謂默示毀約,是指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根據對方當事人的行為表現而預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其構成條件為:1、債務人的行為符合《合同法》第68條所規定的情形;2、守約方具有確鑿證據證明對方具有上述情形;3、違約方不願提供適當的履行擔保。對於預期違約,守約當事人依法選擇下列救濟方式來追究對方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1、採取自救手段,維護自身利益。依《合同法》第94條的規定,對於預期違約,守約方依此享有合同解除權,可單方解際合同,並可請求對方賠償損失。此規定比較適合明示毀約。但對於默示毀約而言,因恐難以掌握對方違約的確切證據,故守約方不宜而採取解除合同措施,可參照合同法第68條規定,中止合同履行或中止合同履行或履行准備,以避免擴大自己的經濟損失;立即通知對方當事人在預期間內提供適當的履行擔保。若對方當事人在處理期間內不能提供適當擔保,應視為對方明示毀約,此時可依法解除合同,並請求賠償損失。此種自助措施與行使不安履行抗辯相似。
2、尋求司法救濟,追究對方違約責任。依《合同法》第10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約,對方可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此種措施,對於明示毀約易於操作;但對於默示毀約,守約方須掌握對方預期違約的確切的證據後方可訴諸法律,否則,將因證據不力反而於己不利。
3、持合同的效力,等待對方履行。當一方預期違約,對方可堅持合同的效力,要求或等待對方到期履行合同,以靜觀對方的態度是否有所變化,然後決定是否採取相應措施。對於明示毀約,守約方應明確要求對方撤回毀約的思表示,而不能一味地坐等對方履行,以免擴大損失。對於默示毀約,守約方一時無確切證據證實對方毀約,可等待對方到期是否履行;若對方到期不履行,可依實際違約中的不履行情形追究其違約責任,或者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
(二)不履行
不履行,又稱完全不履行,是指債務人對自己所負義務根本未履行。具體來講,是指債務人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或債務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後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的行為。前者指履行不能,後者稱拒絕履行。[5]二者的區別,主要反映在債務人於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表現不同。前者不履行是因為客觀上無履行能力,而不是主觀上不願履行;後者不履行是由於主觀上不願履行,而不是客觀上無履行能力。
1、履行不能。即給付不能,指債務的內容因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而導致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實現。
2、拒絕履行。即指履行期限到來後,一方當事人有履行能力而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合同全部義務的行為。(1)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2)債務人拒絕履行的意思表示做出後,非經債權人同意原則上不得隨意撤回,否則,債權人有權以對方違約致債務履行已成為不必要為由而拒絕受領,並可請求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3)在雙務合同中,債務人因此而喪失同時履行抗辯權,債權人有生履行義務的據此可拒絕履行;(4)債務履行有擔保的,債權人可請求擔保人履行擔保義務。在物權擔保中,債權人可依法行使擔使物權,以滿足債權的實現;(5)債權人認為需要履行的,可依法請求強制履行,但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的規定,並可請求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
(三)遲延履行
1、給付遲延。限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到來後,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未能按期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1)須有合法債務存在;(2)履行須可能;(3)未按期履行;(4)遲延履行無正當理由。給付遲延依法應承擔如下法律後果:1)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償付而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若遲延給付造成債權人喪失履行利益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94條規定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2)對在遲延期間因不可抗力造成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債務人依法承擔履行不能的責任,並不得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負責。但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若債務人能夠證明即使其不遲延給付也會發生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則可免責;3)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2、受領遲延。即債權人在債務人於履行期內履行時無正當理由未能及時接受債務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1)須有合法債權存在;2)債務人已按期做出實際履行,且履行適當;3)債權人未按期接受履行;4)債權人遲延受領無正當理由。債權人遲延受領,依法應向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受領而給債務人造成的損失,如保險費.提存費.運輸費等;若為金錢給付義務,債務人可停止支付受領遲延期間的債務利息;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債權人還應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四)不適當履行
1、瑕-庇給付。即債務人雖履行了債務,但履行標的有缺陷,以致減少或喪失該履行標的價值或效用,致使債權人的履行利益未能得以充分的實現的行為。瑕-庇給付的法律後果為:1)債權人有權拒絕受領,標的瑕-庇能夠補正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條的規定根據標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合理要求對方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並因此而不負遲延受領的責任;2)因瑕-庇補正而致債務人遲延履行的債務,應承擔遲延給付的責任;3)依《合同法》第112條的規定,債務人採取補救措施後,債權人還有其他損失的,債務人應承擔賠償責任;4)標的瑕-庇不能補正或雖能補正,但對債權人已無實際利益的,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即退貨,並要求賠償損失;⑤經債權人催告債務不為補正的,債權人可請求法院判令了強制執行。
2、加害給付。即因債務人的不正當履行造成債權人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損失的行為。如債務人交付有傳染病的家畜,致使債權人其他家畜感染死亡等。《合同法》對加害給付未做具體規定,但《產品質量法》等法律對此有明確規定。加害給付的法律後果為: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並要求賠償損失。其損失無論是人身損害還是財產損失,無論是實際利益還是可得利益,債務人均應賠償。此外,加害給付,一般易形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重合,當事人可依其實際情況選擇對方當事人承擔相應責任。
(五)其他不完全履行行為
不完全履行,除遲延履行,不適當履行外,還包括部份履行、履行方法不當、履行地點錯誤等其他違約行為。對於部分履行,債務人可分別按部分履行不能、拒絕履行或遲延履行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若因部分履行致債權人喪失實際履行利益的,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並請求賠償;對履行方法不當或履行地點錯誤的,債務人可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並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但應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履行不符合合同規定的行為均構成為違約。如《合同法》第72條規定的,提前履行行為,只要不損害債權人利益,不能按違約處理,判斷當事人的履行行為是否構成違約,主要履行行為是否違反了合同規定的主要義務,是否損害了債權人的履行利益,不能一概而論的。
雙方違約的處理
依《合同法》第120條的規定,違約各方分別按各自具體違約形態的法律後果分別向對方承擔相應責任,亦即不適用過失相抵原則。所謂過失相抵,是指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權利人亦有過失時,法官可按過失比例將損害在權利與義務人之間進行分攤,以減輕或免除義務人賠償責任的一種制度,過失相抵最先適用於侵權法領域,而近現代大陸法系及美英法系國家的民法大都將該制度擴展到合同法領域。《合同法》之所以未規定雙方違約實行過失相抵原則,主要考慮到雙方違約情況的復雜性,加之過失相抵與雙方違約在適用方面存在三大區別:第一、過失相抵適用於法律規定所發生的損害賠償領域,而雙方違約適用於債務不履行領域;第二、過失相抵是互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的責任抵銷,而雙方違約的責任承擔並不限於賠償損失,還包括實際履行、強行補正及支付違約金等其他責任方式,不同責任方式之間有時並不能抵銷;第三、在過失相抵場合,雙方過錯是導致受害一方損害的共同原因,而在雙方違約場合,雙方各自違約通常是致對方損害的單獨原因。因此,對於雙方違約的處理,應首先分清雙方各自違約的具體形態,然後據以確定各方所應負的責任,並分別由各自向對方承擔。但參照<合同法>第99條、第100條的規定,若雙方所負責任為同種責任,依其性質可抵銷的,雙方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將各自承提的責任抵銷;若雙方所負責任為不同責任,但經雙方協商一致,只要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並可抵觸。此外,若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個以上的多數,在雙方違約情形下,會發生更為復雜的連帶責任或按份責任,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和處理。
三.不履行
完全未履行
不履行,又稱完全不履行,是指債務人對自己所負義務根本未履行。具體來講,是指債務人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或債務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後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的行為。前者指履行不能,後者稱拒絕履行。[5]二者的區別,主要反映在債務人於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表現不同。前者不履行是因為客觀上無履行能力,而不是主觀上不願履行;後者不履行是由於主觀上不願履行,而不是客觀上無履行能力。
履行不能
指債務的內容因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而導致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實現。
拒絕履行
即指履行期限到來後,一方當事人有履行能力而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合同全部義務的行為。
(1)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
(2)債務人拒絕履行的意思表示做出後,非經債權人同意原則上不得隨意撤回,否則,債權人有權以對方違約致債務履行已成為不必要為由而拒絕受領,並可請求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
(3)在雙務合同中,債務人因此而喪失同時履行抗辯權,債權人有生履行義務的據此可拒絕履行;
(4)債務履行有擔保的,債權人可請求擔保人履行擔保義務。在物權擔保中,債權人可依法行使擔使物權,以滿足債權的實現;
(5)債權人認為需要履行的,可依法請求強制履行,但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的規定,並可請求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
四.法律後果
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如下:第一、自始履行不能的有效合同,不能是否可歸責於債務的事由,債務人均應承擔違約責任,但應免除債務人的實際履行責任;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此外,若違約人的行為構成犯罪,違約人依法還應承擔刑事責任。第二、因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致使合同全部不能履行,債務人應免除實際履行責任,但應承擔違約責任;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並請求賠償損失。第三、因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而致一時履行不能,待不能原因清除以後,債務人應履行原債務,並承擔違約責任,但此時履行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規定。第四、因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債務人可解除不能履行部分的實際履行責任,對能履行的部分仍應繼續履行,但不得違反《合同法》第110條的規定,並同時承擔違約責任;若部分履行不能致使債權人訂約目的不能實現,債權人可解除合同,並請求賠償損失。第五、若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債務人的法律後果分別表現為:(1)解除原債務的實行履行責任。因一時履行不能,債務人在不能障礙消除前不負履行遲延責任;(2)遇有履行不能情形時,債務人有及時通知對方的義務,並有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18條的規定;(3)除承擔違約責任,如《合同法》第117條的規定。

❷ 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是:1、繼續履行。2、採取補救措施:包括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報酬、服務費用、賠償損失等。3、賠償損失。4、違約金。5、定金責任: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1、繼續履行

繼續履行又叫強制實際履行,指在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時,另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債務的責任形式。與違約金、損害賠償等違約責任形式相比,繼續履行的目的不在於對受害方所受損失的彌補,而是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因此它更有利於合同目的的實現。

繼續履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限期履行。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即給予違約方一定的寬限期。

(2)修理、重作、更換。對此《合同法》第111條有明確的規定。

2、採取補救措施

除修理、重作、更換外,《合同法》第111條還規定了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這是事後的一種補救措施。

3、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指違約方依據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承擔的賠償對方當事人所受損失的責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賠償損失的突出特點表現在補償性上,一般不具有處罰性。

4、違約金責任

違約金是指由當事人約定的或法律直接規定的,在一方違約後向對方支付的一定數額的貨幣或者代表一定價值的財物。《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5、定金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的規定,定金既可以作為擔保方式,也可以作為一種民事責任方式。《合同法》第115條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❸ 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具有什麼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違約金的性質主要是補償性的,有限度地體現懲罰性。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3)合同法111條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屬於違約責任,具體內容列舉如下:

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109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110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111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112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113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114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115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116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117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118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119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120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121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122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4)合同法111條擴展閱讀:

一、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共計第二十三章四百二十八條。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全部內容包括:一般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和轉讓、權利義務終止、違約責任、其他規定、買賣合同、供用電合同、贈與合同以及附則。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❺ 違反合同規定一般賠償違約金多少

合同規定賠償違約金,如果符合《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法院會支持的。
《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第二十五條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❻ 違反合同應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在合同法律制度中,一方違反合法有效的合同約定,依法依約應承擔相應違約責任回;

違約責任是答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的簡稱,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11條、合同法第107條對違約責任均做了概括性規定。

違約責任的形式,即承擔違約責任的具體方式。對此,民法通則第111條和合同法第107條做了明文規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據此,違約責任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當然,除此之外,違約責任還有其他形式,如違約金和定金責任。

❼ 不可抗力合同遲延履行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不可抗力合同遲延履行的法律規定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合同遲延履行類型
(一)給付遲延
限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到來後,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未能按期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
(1)須有合法債務存在;
(2)履行須可能;
(3)未按期履行;
(4)遲延履行無正當理由。
給付遲延依法應承擔如下法律後果:
1、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償付而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若遲延給付造成債權人喪失履行利益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94條規定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
2、對在遲延期間因不可抗力造成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債務人依法承擔履行不能的責任,並不得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負責。但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若債務人能夠證明即使其不遲延給付也會發生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則可免責;
3、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二)受領遲延
即債權人在債務人於履行期內履行時無正當理由未能及時接受債務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
1、須有合法債權存在;
2、債務人已按期做出實際履行,且履行適當;
3、債權人未按期接受履行;
4、債權人遲延受領無正當理由。債權人遲延受領,依法應向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受領而給債務人造成的損失,如保險費.提存費.運輸費等;若為金錢給付義務,債務人可停止支付受領遲延期間的債務利息;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債權人還應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三)瑕庇給付
即債務人雖履行了債務,但履行標的有缺陷,以致減少或喪失該履行標的價值或效用,致使債權人的履行利益未能得以充分的實現的行為。瑕庇給付的法律後果為:
1、債權人有權拒絕受領,標的瑕庇能夠補正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條的規定根據標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合理要求對方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並因此而不負遲延受領的責任;
2、因瑕庇補正而致債務人遲延履行的債務,應承擔遲延給付的責任;
3、依《合同法》第112條的規定,債務人採取補救措施後,債權人還有其他損失的,債務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4、標的瑕庇不能補正或雖能補正,但對債權人已無實際利益的,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即退貨,並要求賠償損失;
5、經債權人催告債務不為補正的,債權人可請求法院判令了強制執行。
(四)加害給付
即因債務人的不正當履行造成債權人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損失的行為。如債務人交付有傳染病的家畜,致使債權人其他家畜感染死亡等。《合同法》對加害給付未做具體規定,但《產品質量法》等法律對此有明確規定。加害給付的法律後果為: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並要求賠償損失。其損失無論是人身損害還是財產損失,無論是實際利益還是可得利益,債務人均應賠償。此外,加害給付,一般易形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重合,當事人可依其實際情況選擇對方當事人承擔相應責任。

❽ 我國合同法的主要制度

合同違約制度是合同法中最重要制度之一。本文對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制度概念、法律特徵、歸責原則、違約責任構成以及違約責任免除范圍等基本規定進行論述。合同法確立嚴格責任作為合同歸則原則與國際間經貿交往的歸則接軌,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是我國合同法制度的重大進步,有效保護守約方的利益。
違約責任制度是我國合同法中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合同的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保障,不僅可以促使合同的當事人雙方自覺全面地履行合同義務,起到避免和減少違約行為的發生的預防作用,而且在發生違約時,通過追究違約方的違約責任,使守約方的損失得到補償。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三個合同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為基礎,以《民法通則》為指導,吸取了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移植和借鑒國外立法,摒棄了三個合同法過於原則、過於簡單的缺陷,是一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市場交易規則,較為完備重要法律。違約責任制度無疑是合同法中最重要制度之一。我國合同法對以往的違約責任制度進行完善,不僅在總則中設專章對違約責任作了一般性規定,而且在總則的其他章節和分則對違約責任制度作了具體規定。
一、違約責任的概念
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生效合同所應承擔法律責任。我國的合同法律制度規定當事人承擔的違約責任主要包括承擔繼續履行合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三種形式,這三違約責任形式可根據不同的情形具體適用,既可以單獨適用,還可以同時適用兩個或全部責任形式。違約責任以財產責任為核心。是在長期的市場交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法律機制定約後必須履約,必須遵守合同的義務,違約必定是守約方權利的侵害,從公平的原則出發,有侵害必須要給以補償。
二、違約責任的內容
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法律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讓違約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通過補償和懲罰所承擔的財產支出,維護守約方當事人的合同權利。合同法規定須根據違約的具體情況讓違約方承擔下列之一或者全部以下三種違約責任
1.繼續履行合同
違約方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按時完全履行合同,令相對人不能實現合同預期利益,相對人如果發現違約方具備履行合同義務的條件,並且繼續履行對自己有利時,有權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以恢復自己合同的權利。
2.採取補救措施
主要指在已經出現質量違約的情況時,違約方採取必要的措施減少合同因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要求導致的損失,以及採取必要的措施為恢復合同的全面履行創造條件,為對方實現合同權利而完成必要的工作。我國合同法第111條規定,合同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在依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做、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的違約責任。
3.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指由於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時,應當承擔的財產責任。由於當事人的違約給對方造成損失的,給予必要的補償是整個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賠償損失要根據公平原則和等價的原則進行。既損害多少賠償多少,沒有損失就無須賠償。合同法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當然,違約責任的補償性也不是絕對的,在特定情況下違約責任也體現出懲罰性,如根據《合同法》第114條的規定,違約金高於但不是過分高於違約所造成的損失的,高出的部分即具有懲罰性。根據第113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1倍。英美法系較之大陸法系更強調違約責任的補償性,這體現在其對實際履行的態度上。
英美法繫上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首要的違約救濟是損失賠償,而非實際履行。實際履行作為平衡法上的救濟方式,是以公平正義原則為指導的,即以所謂衡平法院法官的良心為准,需要個案酌量。同時,它又作為一種補充救濟方式,總以例外的方式存在,所以其適用的條件通常以其不適用的情況表達出來,法律經濟分析學派對英美法系的以上做法提供了理論根據,若他不履約而增加的收益超過對方因其履行而可獲得的利益,那麼他的違約行為就是一種有效益的行為 。即所謂:「有效益違約」(Efficient Breach)。這對合同雙方而言沒有損害,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也是有益的。
「有益違約」主張只要賠償守約方可期待利益即可不實際履行,其假設的前提可期待利益是確定的,這些都使該理論受到許多批評和反對。反對者認為,可期待利益的確定本身便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可期待利益賠償中的種種限制,如損失的可預見性、確定性等,使守約方基本上無法得到充分補償;另外違約後的交易成本並不一定比實際履行中的交易成本低,往往導致極不效益的後果。因此他們主張擴大實際履行的適用,而不是僅僅將其作為一種補充。不過,目前美國合同法上仍將損失賠償作為首要的救濟方式,雖然許多法院對實際履行的適用的確出現日益靈活放寬的趨勢。
三、違約責任的特點
違約責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所產生的責任,這包含兩層含義:1、違約責任產生的基礎是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若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則無違約責任。2、違約責任是以違反合同義務為前提,沒有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不承擔違約責任。第二、違約責任具有相對性。違約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產生,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負違約責任。第三違約責任具有補償性,違約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違約責任的主要目的在於補償合同當事人因違約行為所遭受的損失。從合同法所確認違約責任的內容,繼續履行合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經濟損失,都體現補償性。第四,違約責任可約定性,根據合同自願原則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合同約定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違約金的數額等,
四、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綜觀各國立法實踐,對違約責任原則的規定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我國合同法確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合同法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這就是嚴格責任原則。在違約形態方面,《合同法》第107條規定了「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兩種形態,這承襲了《經濟合同法》第29條、《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8條、《技術合同法》第17條的相關規定,符合我國傳統立法中兩分法觀點,即將違約形態劃分為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這種劃分能夠涵蓋所有的違約形態,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總結我國立法、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科學的違約形態體系。其次,歸責原則方面,《合同法》第107條、120條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這和《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8條,《技術合同法》第17條的規定是一致的。在嚴格責任原則下,只要不存在免責事由,違約行為本身就可以使違約方承擔責任。因此嚴格責任更有利於保護守約方的利益,維護合同的嚴肅性,增強當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克服信用危機。在過錯責任原則下,只有在不能證明其對違約行為無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違約責任,
所謂嚴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是指違約發生以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應主要考慮違反合同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的故意和過失。合同法中把歸責原則確定嚴格責任原因有:第一,嚴格責任的確立並非自合同法開始,在民法通則以及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關於嚴格責任的規定。第二,嚴格責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強合同責任感優點。在過錯原則下,只有在不能證明其對違約行為無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違約責任,而過錯屬於主觀心理狀態其純在與否的證明和判斷,較屬於客觀事實的行為和免責事由更為困難,嚴格責任更利於降低訴訟成本。嚴格責任原則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因為違約責任在本質上是以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是當事人之間約定,一方不履行合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是在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因而應該實行嚴格責任。實行嚴格責任,有助於更好地同國際間經貿交往的規則接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反映了國際上合同法發展趨勢。當然,嚴格責任作為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的一項總的原則,也不是絕對的,針對某些合同違約的特殊情況,合同法分則也採用了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例外,如第189、191條的贈予合同、第303條的客運合同、第320條多聯運合同、第374條的保管合同、第406條的委託合同等。但這些只是一般原則的例外,並不能改變嚴格責任原則在合同法中的主導地位。

五、違約責任的構成
1.主體條件
違約責任是當事人違反了有效合同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所以凡是違約責任必然是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導致的法律後果。違約責任是與侵權責任完全不同的兩種法律關系,違約責任的主體必然是有效合同的當事人,是有權獨立主張自己利益和獨立參加仲裁或訴訟活動的主體,而侵權責任的主體可以是任何法人主體、合夥主體和自然人,多數侵權行為侵權人與被侵權人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少數侵權行為是侵權人與被侵權人之間是無效合同關系或者侵權與違約法律竟合關系。
主體資格是主體進行各種法律行為的前提條件,如果主體資格不合格的或有缺陷的,就不能構成有效的合同,當事人也就不用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的主體資格由自然人和法人兩種主體構成,其中自然人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如果不符合民法通則關於民事行為能力條件的,應當由其法定代表人或監護人代為行使訂立的權利,或者承擔由合同生效而產生的合同責任。法人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也就是指該法人的章程規定其可以為某中合同行為,至少該合同行為沒有違反國家對限制經營和憑一定條件和資格經營的規定 。
2.違約行為
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沒有按照合同約定的條件和時間履行合同,包括兩種情況;第一,作為的違約,指義務人應當以自己的主動行為完成合同規定的義務`,例如;完成提交貨物、完成一定的工作的行為。第二,不作為的違約,指少數合同規定合同的當事人應當以自己某些不作為的承諾作為合同成立的基礎,例如,保密合同的當事人或合同中的保密條款,其基本內容就是規定根據合同的信息必須保密,如果違反合同規定的條件泄露了需要保密的信息時,就可構成違約責任。
3.承擔違約責任的主觀條件
合同履行是一種客觀事實,合同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完全履行客觀上也使對方的權利不能實現,為了維護對方的合同權利,就要讓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主要包括繼續履行、採取 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三大內容。繼續履行是為了恢復對當事人的權利,在此情況下合同法並不看重違約方主觀上有無過錯,而是看重違約方有無履行能力,如果具有履行能力,對方要求繼續履行的,必須履行合同的。既使不能按時履行,而且履約方主觀上並無過錯,例如出現了不可抗力的情況,只要不可抗力的情況消失後當事人仍然具有履行能力的,對方就有權要求履行合同義務。從此角度看構成繼續合同義務的責任並不需要主觀上有過錯。採取補救措施是違約責任的第二種形式,多為對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標準的補救。賠償損失是違約責任的第三種形式,根據財產法的原則,當事人由於自己的不當行為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責任。
六、違約責任免除范圍
違約責任免除是指當事人的行為雖構成了違反合同,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諒解,無需承擔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給對方的損失。
1不可抗力的概念
不可抗力是指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在合同生效後,由於出現了當事人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並且不可克服的客觀情況,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時,對約定的合同如何處理的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情況的范圍
1)法定不可抗力的情況
根據我國合同法,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具體地講,獨立於人的意志和行為之外,且影響到合同的正常履行。構成不可抗力的事件繁多,例如嚴重的地震、水災、風災、雨災、低溫高溫等人力所不能或很難抗拒的自然突發情況,而這些情況在訂立合同時是不能預見的或不能確定的。當合同履行中出現這些嚴重的自然災害並妨礙合同的正常履行時,當事人主觀上並沒有過錯,既沒有不想履行合同的心態,也沒有想給對方造成損失的心態,而是實際上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在此情況下無須承擔責任。
2)的不可抗力情況。由於當事人對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有所預計,並且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那些情況屬於不可抗力情況,當出現這些情況時就可以免除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責任,包括其他的違約責任。
3.不可抗力的例外
1)發生不可抗力的情況並沒有完全阻止或妨礙合同的履行,或當不可抗力的情況消失後,合同可以繼續履行的,當事人不得以發生了不可抗力的情況不履行合同和拒絕承擔違約責任。
2)當發生不可抗力情況時,當事人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但是沒有採取措施,而是消極等待,致使不可抗力情況導致的損失擴大的部分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這是我國合同法律制度中關於合同的履行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和協助履行原則的精神。
七、完善違約責任的相對性和確立責任競合制度
所謂違約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之間發生,合同關系以外的人,不負違約責任, 合同當事人也不對其承擔違約責任。 《技術合同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由於上級機關的原因,不能履行技術合同義務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另一方賠償損失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再由上級機關對它因此受到的損失負責處理。」《合同法》在此基礎上,將引起違約責任的上級機關擴大至一般的第三人,其第121 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約定解決。」另外,《合同法》第64、65條也對違約責任的相對性做出了規定,使該項制度趨於完善。擇請求權的制度。這種選擇不僅是總結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結果,而且是對世界上先進立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由受害人選擇請求權,選擇對其更有利而對加選用。《合同法》第122 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我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做出規定。責任競合現象是伴隨著合同法和侵權法的獨立就已經產生的現象,是法律無法消除的客觀存在。從各國立法和判例看,在處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方面,主要採取了三種方法:即禁止競合制度、允許競合和選擇請求制度、有限制地選擇訴訟制度。從《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來看,我國是採用了允許競合和選擇受害人有利的方式提起訴訟和請求,既充分尊重了受害人的意願,同時也可能加重不法行為人的責任,有利於對受害人的保護。

❾ 合同違約賠償金法律有規定多少嗎

有規定,一抄種叫法襲定違約金,一種叫約定違約金。

❿ 簽訂合同不履行應該怎麼處理有什麼法律責任

簽訂合同後就必須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是由合同的性質決定的。但是有些人就是在簽訂合同後拒不履行,這屬於違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第七章詳述了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九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一百一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10)合同法111條擴展閱讀:

採取補救措施

1.採取補救措施的含義。採取補救措施作為一種獨立的違約責任形式,是指矯正合同不適當履行(質量不合格)、使履行缺陷得以消除的具體措施。這種責任形式,與繼續履行(解決不履行問題)和賠償損失具有互補性。

2.採取補救措施的類型。關於採取補救措施的具體方式,中國相關法律做了如下規定:

(1)《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為: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為: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賠償損失;

(3)《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規定為:修理、更換、退貨。

3.採取補救措施的適用。在採取補救措施的適用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採取補救措施的適用以合同對質量不合格的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而依合同法第六十一條仍不能確定違約責任為前提。

換言之,對於不適當履行的違約責任形式,當事人有約定者應依其約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者,首先應按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確定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又不能按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確定違約責任的,才適用這些補救措施。

(2)應以標的物的性質和損失大小為依據,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補救方式。

(3)受害方對補救措施享有選擇權,但選定的方式應當合理。

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的概念與確定方式。賠償損失,在合同法上也稱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受害方因違約行為所減少的財產或者所喪失的利益的責任形式。賠償損失具有如下特點:

(1)賠償損失是最重要的違約責任形式。賠償損失具有根本救濟功能,任何其他責任形式都可以轉化為損害賠償。

(2)賠償損失是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損失。金錢為一般等價物,任何損失一般都可以轉化為金錢,因此,賠償損失主要指金錢賠償。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以其他物代替金錢作為賠償。

(3)賠償損失是由違約方賠償守約方因違約所遭受的損失。首先,賠償損失是對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的賠償,與違約行為無關的損失不在賠償之列。其次,賠償損失是對守約方所遭受損失的一種補償,而不是對違約行為的懲罰。

(4)賠償損失責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違約賠償的范圍和數額,可由當事人約定。當事人既可以約定違約金的數額,也可以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

熱點內容
律師營業執照 發布:2025-01-21 09:12:45 瀏覽:619
婚姻法一妻二夫 發布:2025-01-21 08:23:50 瀏覽:25
技術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7:56:14 瀏覽:388
婚姻法離婚債權 發布:2025-01-21 07:45:43 瀏覽:618
轉包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07:05:28 瀏覽:901
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培訓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21 06:39:48 瀏覽:434
工地處罰條例 發布:2025-01-21 06:39:44 瀏覽:93
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6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26
有關法治的歌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46
法治網是法治日報 發布:2025-01-21 06:29:18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