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光宗
A. 朝鮮光宗皇帝是好的還是壞的
高麗光宗王昭(925年―975年),字日華,高麗第四位君主,高麗太祖王建之子,高麗定宗王堯同母弟,母神明順聖王太後劉氏,生於太祖八年(925年)。定宗四年(949年)三月丙辰日,定宗王堯病重,將王位禪讓於同母弟王昭。光宗二十六年(975年)五月光宗去世。死後廟號光宗,謚號大成皇帝,後改弘道宣烈平世肅憲懿孝康惠大成大王,葬於憲陵。
B. 歷史問題;為什麼宋光宗與宋孝宗不合
政治主張不同。
金兵南侵的壓力一直威脅著南宋皇帝,宋高宗趙構在驚慌南逃之後,患上了不育之症,無奈之下將皇位讓給宋太祖的後嗣,也就是普安郡王趙昚,即後來的宋孝宗。
面對憑空得來的皇位,宋孝宗對宋高宗不由十分感激。然而他與宋高宗對金的態度上卻有所不同,宋高宗堅決議和,而宋孝宗則仍有雄心大志,卻受制於宋高宗無法施展。
公元1187年,宋高宗逝世,從公元1187年,到公元1194年,宋孝宗真正獨立執政只有七年不到的時間,身為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七年的時間實在太短,事實上,公元1162年,趙昚被立為皇太子,同年宋高宗禪位給宋孝宗。
如果從這一年開始計算的話,共有三十多年的時間,此時宋孝宗已經三十五歲了,正是壯年、意氣風發的時候,然而頭頂有宋高宗制衡,他不敢違逆宋高宗的意思,況且,宋孝宗之所以被追謚為「孝宗」,可不是憑空得來的,只因他事事以高宗為先,受人稱道。
但是,孝順宋高宗也就意味著遵循他過去的政治主張,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不能變通,即便宋高宗死了,還有三年的守孝期,按照「三年無改父之志」的古訓,在這三年間也不能更改宋高宗的政治主張。
(2)經濟法光宗擴展閱讀:
宋光宗的立儲分歧:
光宗皇後李氏只生有嘉王趙擴一人,立為太子,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卻受到孝宗的阻撓。可能是因為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認為其不適宜繼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趙愷的兒子嘉國公趙抦生性聰慧,深得孝宗喜愛。
當初光宗取代了二哥趙愷,成為太子,如今孝宗卻寵愛趙愷之子,不同意將嘉王立為儲君,無形中加深了光宗心中對孝宗本就存在的猜忌,讓光宗時時感到恐懼和不安。在他看來,父親似乎不僅對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對自己的皇位,都是潛在的巨大威脅。
在別有用心的李後和宦官們不斷離間挑撥下,這種恐懼感逐漸成為光宗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終於導致了無端猜疑和極度偏執的症狀。他視重華宮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問安,盡可能躲避著孝宗。
天子孝行有虧,臣子勸諫責無旁貸,而臣僚們的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執與疑懼,終於引發歷時數年的過宮風波。
光宗病情不斷加重,皇後李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她生性妒悍,又有著強烈的權力欲。一方面,她獨霸後宮,不允許任何女人與她爭寵,光宗對此只有忍氣吞聲,抑鬱不樂;
另一方面,她視孝宗夫婦為她皇後地位的最大威脅,想方設法離間孝宗、光宗父子,從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光宗的病態心理。
C. 明朝一共經歷了幾個皇帝 分別是誰
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個皇帝。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
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垕,
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幼年貧苦,曾經給地主放過牛,還出家為僧。後來投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並深得領袖郭子興的器重,後來朱元璋繼承了郭子興的起義軍。朱元璋注意招攬人才,例如李善長、劉基、宋濂、朱升等。
後來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大力恢復生產。後來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後又平定了雲南,統一了南方。
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朱元璋在位期間實施有效的制度。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3)經濟法光宗擴展閱讀: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明朝君主主要列出了開國皇帝、明朝(含南明)統治君主、追尊未實際統治的皇帝,以及南明各監國宗室。歷史跨度為1368年-1644年。
D. 歷史上高麗光宗殺掉了自己的兄弟嗎是哪些
是的。王昭異母弟東陽君王垣(孝隱太子)因涉嫌謀反而被賜死 ,惠宗與定宗的獨子均被王昭殺死,就連王昭唯一的兒子王伷也飽受猜忌。
昭鼓勵告密,屢興大獄,展開了對功臣、豪族的清洗,統治階層人人自危。崔知夢也被王昭隨便找借口而放逐。
(4)經濟法光宗擴展閱讀
王昭,高麗王朝第四任君主(949年—975年在位)。他是高麗太祖王建第四子、高麗惠宗王武、高麗定宗王堯之弟。乾祐二年(949年)受禪即位,廣順三年(953年)被後周冊封為高麗國王。
他在位時致力於強化王權,頒布奴婢按檢法,實行科舉制度,制定百官公服,並使用獨立的年號,甚至可能自稱皇帝。在位後期為政苛酷,鼓勵告密,大興冤獄,屠戮功臣。同時崇尚佛教,創建歸法寺等多處廟宇。死後廟號光宗,謚號大成,葬於憲陵。
E. 宋光宗的生平!
宋光宗趙敦簡介
光宗趙敦是南宋第三位皇帝。他生於紹興十七年(1147)九月四日,43歲登極,僅僅過了兩年,就患上了精神疾病。兩宋歷史上患有精神障礙的皇室子弟並不罕見,如太宗之弟趙廷美、太祖長子趙德昭、太宗長子趙元佐和六子趙元偓,他們的死都與心理疾病有關。這或許是出於某種遺傳,加上統治集團內部無休止的勾心鬥角,一些皇室成員的人格和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種程度的損害。光宗的病態心理源於他對父親的猜忌和對妻子的懼怕,在位6年間,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最後不得不在48歲時退位。光宗在位時間雖短,卻在宋代歷史上寫下了極為奇特的一筆。
「孝」子:從東宮「孝子」到不孝之君
孝宗皇後郭氏共生4子,長子鄧王趙愭,次子慶王趙愷,三子恭王趙敦(即光宗),四子早夭。孝宗最先立趙愭為皇太子,但不久病死。按照禮法,慶王、恭王同為嫡出,當立年長的慶王為太子。然而,孝宗認為慶王秉性過於寬厚仁慈,不如恭王「英武類己」,決定舍長立幼,於乾道七年(1171)二月立恭王趙敦為太子。有意思的是,孝宗對並非自己生父的高宗謙恭仁孝,而光宗對生身之父孝宗卻一直懷著極大的疑懼和不信任。在東宮時,為了穩定儲君的地位,光宗尚能對孝宗畢恭畢敬,而一旦登上皇位,父子之間的矛盾便開始凸現出來,並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日益尖銳。
東宮歷來都是權力斗爭的漩渦中心,太子言行稍有疏忽,不僅儲君之位不保,而且還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趙敦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入主東宮後,勤奮好學,一舉一動嚴守禮法,對孝宗克盡孝道。孝宗情緒好時,太子也「喜動於色」,反之則「愀(qiǎo)然憂見於色」。孝宗常以詩作賜與太子,不斷提醒他繼承自己恢復故國之宏圖壯志,太子在和詩中也竭盡所能地稱頌父皇的功績,努力表現自己的中興大志。這種父唱子和無疑使孝宗更感欣慰,太子似乎的確繼承了他的英武與志向。
趙敦小心翼翼地在東宮作了十幾年孝子,年過不惑,卻仍不見孝宗有將皇位傳給他的意向,終於有些耐不住了。一天,太子向孝宗試探道:「我的胡須已經開始白了,有人送來染胡須的葯,我卻沒敢用。」孝宗聽出了兒子的弦外之音,答道:「有白鬍須好,正好向天下顯示你的老成,要染須葯有什麼用!」太子碰了軟釘子,從此不敢再向孝宗提及此事,轉而求助於太皇太後吳氏(高宗皇後)。他多次宴請太皇太後品嘗時鮮美味,太皇太後心知肚明,在某些場合也曾向孝宗暗示過,應該早點傳位給太子,但得到的回答卻是太子還須歷練。父親威嚴強干,又遲遲不肯放權,這也許已經給太子的心裡投下了某種不祥的陰影。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高宗駕崩,孝宗悲痛欲絕。對高宗的禪位之恩,孝宗一直心存感激,加上自己已年逾六旬,對恢復中原也深感力不從心,因此他一改以往為先帝服喪以日代月的慣例,堅持守三年之喪,既表明他對高宗的孝心,也借機擺脫煩瑣的政務。淳熙十六年二月,時年43歲的趙敦終於盼到了內禪大典。孝宗傳位於太子後,退居重華宮。他原本希望能像高宗那樣,悠閑地安度晚年,卻沒有料到父子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驟然劇烈起來。
登上了帝位的光宗覺得自己再也沒有必要裝出「孝子」的模樣來討孝宗的歡心了。即位之初,他還曾仿效孝宗侍奉高宗的先例,每月4次朝見重華宮,偶爾也會陪孝宗宴飲、游賞,但是沒過多長時間,光宗便開始找借口迴避這種例行公事,父子間的隔閡逐漸顯現出來。
紹熙初,光宗獨自率宮中嬪妃游覽聚景園。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認為高宗在世時,孝宗凡出遊,必恭請高宗同行,而光宗只顧自己遊玩。看到這樣的奏章,光宗極為惱火,恰逢此時孝宗遣宦官賜玉杯給光宗,光宗余怒未息,手握不穩,不小心打碎了玉杯。宦官回到重華宮,將事情的經過掐頭去尾,只稟報說:「皇上一見太上皇賞賜,非常氣憤,連玉杯都摔碎了。」孝宗心中自然不快。另有一次,孝宗游東園,按例光宗應前往侍奉,可到了家宴之時,卻仍不見他的蹤影。一向搬弄是非的重華宮宦官故意在園中放出一群雞,命人捉又捉不著,便相與大呼:「今天捉雞不著!」當時臨安人稱乞酒食於人為「捉雞」,宦官們顯然語帶譏諷,暗指孝宗寄人籬下的處境。孝宗雖佯裝不聞,但內心的憤怒與痛苦可想而知,畢竟光宗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連起碼的禮數都沒有,作為父親,豈能聽之任之?
種種跡象已讓孝宗感覺到光宗對自己的冷落和怠慢,而在立儲問題上,父子二人意見嚴重分歧,進一步激化了原有的矛盾。光宗皇後李氏只生有嘉王趙擴一人,立為太子,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卻受到孝宗的阻撓。可能是因為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認為其不適宜繼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趙愷的兒子嘉國公趙抦生性聰慧,深得孝宗喜愛。當初光宗取代了二哥趙愷,成為太子,如今孝宗卻寵愛趙愷之子,不同意將嘉王立為儲君,無形中加深了光宗心中對孝宗本就存在的猜忌,讓光宗時時感到恐懼和不安。在他看來,父親似乎不僅對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對自己的皇位,都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在別有用心的李後和宦官們不斷離間挑撥下,這種恐懼感逐漸成為光宗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終於導致了無端猜疑和極度偏執的症狀。他視重華宮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問安,盡可能躲避著孝宗。天子孝行有虧,臣子勸諫責無旁貸,而臣僚們的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執與疑懼,終於引發歷時數年的過宮風波。
紹熙二年(1191)十一月,李氏趁光宗離宮之機,殺死了他寵愛的黃貴妃。光宗聞訊,雖萬分傷心,卻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將痛苦埋藏於心。次日,光宗強打精神,主持祭祀天地的大禮。儀式進行過程中,突然颳起狂風,大雨傾盆而下,祭壇上的燈燭也燃起大火,祭祀被迫中斷。接連兩次精神上遭受如此大的刺激,光宗「心疾」加重,精神疾病徹底發作了,對孝宗的疑懼也日甚一日。每到一月四朝的日子,他就托詞不去,有時明明事先宣布過宮,可又言而無信,臨時變卦。後來他乾脆以孝宗的名義頒降免去過宮的詔旨。如此行為無疑有損天子「聖德」,大臣們紛紛上奏勸諫光宗要盡人子之道。光宗偶爾也心有所感,紹熙三年十二月到次年正月,他三次赴重華宮朝見,但不久又故態復萌,數月不過宮問安。朝野上下,市井街頭,對當朝天子的不孝之舉議論紛紛,太學生們也加入了勸諫的行列,上百人上書要求光宗過宮,而光宗依然故我,根本不理睬外間輿論。
紹熙五年,孝宗得病,光宗仍一次也沒有過宮探視。親生兒子冷落自己到這種地步,孝宗心中充滿了失望、悒(yì)郁與悲傷,病情急轉直下。五月,孝宗病重。太學生們聽說光宗此時竟然還在後宮玩樂,並不過宮省親問疾,便寫了一篇《擬行樂表》,其中兩句說「周公欺我,願焚《酒誥》於康衢;孔子空言,請束《孝經》於高閣」,辛辣地諷刺了光宗的不孝無德。
與此同時,群臣因光宗不從勸諫,紛紛上疏自求罷黜,居家待罪,「舉朝求去,如出一口」,光宗統統下詔不許。丞相留正等大臣再三懇請光宗過宮探視孝宗病情,光宗不聽,拂衣而去。留正緊拉光宗的衣裾,苦苦進諫,光宗仍不為所動,自回內宮,群臣只得慟哭而退。都城百姓對光宗的強烈不滿至此也達到了頂點,不加掩飾地表露出來,曾經藏在心裡的憤怒,現在「勃勃然怒形於色矣」,過去只是私下裡議論,現在「囂囂然傳於道矣」。
六月,孝宗駕崩,光宗仍然不顧百官奏請,連喪事也不肯主持,只得由太皇太後吳氏代其主喪。實際上,光宗內心深處仍然畏懼著孝宗,他不相信孝宗已死,以為這是一個篡奪自己皇位的圈套。他不僅安居深宮,宴飲如故,不為孝宗服喪,而且擔心遭人暗算,時刻佩劍帶弓以自衛。然而,正在這位不孝的皇帝終日提防自己父親的時候,他卻萬萬沒有料到,皇位已經被自己的兒子悄悄地取代。紹熙五年七月,嘉王趙擴在太皇太後的支持和大臣趙汝愚、韓侂(tuō)胄等人的擁立下即位,是為寧宗。
「賢」妻:搬弄是非的李後及其下場
光宗病情不斷加重,皇後李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她生性妒悍,又有著強烈的權力欲。一方面,她獨霸後宮,不允許任何女人與她爭寵,光宗對此只有忍氣吞聲,抑鬱不樂;另一方面,她視孝宗夫婦為她皇後地位的最大威脅,想方設法離間孝宗、光宗父子,從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光宗的病態心理。
李後出身武將之家。據說她出生時,其父李道的軍營前有黑鳳棲息,遂起名「鳳娘」。李氏十幾歲時,一個擅長相面之術的道士皇甫坦到李府作客,李道命女兒出來拜見,皇甫坦故作驚惶之狀,不敢接受,說:「令嬡將來必貴為天下之母,怎敢受她的拜禮呢!」紹興末年他受到高宗的召見,鼎力舉薦李氏,說:「臣為陛下做媒來了,為陛下尋得個孫媳婦。」接著把李氏出生時的故事說得天花亂墜,高宗聽信其言,遂聘李氏為恭王趙敦之妃。
在做恭王妃期間,李氏尚能安分守己。恭王被立為太子後,太子妃李氏開始暴露出她驕橫蠻悍、無事生非的本性。她不斷在高宗、孝宗、太子三宮之間搬弄是非,到高宗那裡埋怨孝宗為太子選的左右侍臣不好,在孝宗面前又訴說太子的長短。高宗方後悔不已,在與吳皇後的談話中,他認為自己受了皇甫坦的蒙騙而撮合了這門親事。
孝宗對李氏的做法也十分反感,屢屢訓斥她道:「你應該學太上皇後的後妃之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務,朕寧可廢掉你!」孝宗的勸誡沒有起到震懾作用,反而在李氏心中播下了怨恨的種子。淳熙末年,孝宗召集宰執大臣,表示自己欲行內禪之舉,大臣們都交口贊同,惟獨知樞密院事黃洽不發一語,孝宗問他:「卿意如何?」黃洽回奏道:「太子可負大任,但李氏不足以母儀天下,望陛下三思。」盡管孝宗對太子妃有所不滿,但如此直言不諱,令孝宗難以接受,畢竟李氏是自己的兒媳。黃洽接著奏道:「陛下問臣,臣不敢不言。他日陛下想起臣的這番話,再想見臣恐怕是難有機會了。」退朝後,黃洽即請求辭職。此時,孝宗以為李氏雖然刁蠻驕橫,還不至於禍亂朝政,凌駕於皇帝之上,但事實卻不幸被黃洽言中。
光宗即位,李氏成為皇後,越發肆無忌憚。面對強悍的妻子,懦弱的光宗既懼怕又無可奈何。一次,光宗洗手時見端著盥(ɡuàn)盆的宮女雙手細白,不禁喜形於色,不料被皇後看在眼裡。幾天後,李後派人送來一具食盒,光宗打開一看,裡面裝的竟是上次那個端盆宮女的雙手。一個宮女因為手白而得到光宗的好感,李氏尚且不能容忍,對於光宗寵愛的妃嬪,她更是必欲除之而後快。光宗還在東宮時,高宗曾賜給他一名侍姬黃氏,光宗即位後晉為貴妃,倍受光宗寵愛,李後自然妒火中燒,她趁光宗出宮祭祀之機,虐殺黃貴妃,然後派人告訴光宗說黃貴妃「暴死」。光宗明知是皇後下的毒手,但驚駭傷心之餘,除了哭泣,連質問皇後的勇氣都沒有。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與第二天祭祀時發生的一連串怪事,直接導致光宗的精神徹底崩潰。
李氏一向對孝宗夫婦傲慢無禮,一次,孝宗皇後謝氏好言規勸她注意禮儀,她竟惱羞成怒,反駁道:「我是官家的結發夫妻!」言外之意宋代的葯鋪,是譏諷謝氏由嬪妃冊為中宮,在場的孝宗聞此勃然大怒。以前他說廢黜還只是想警告一下李氏,希望其有所收斂,但經過此事以後,他真的有此打算了。他召來老臣史浩,私下商議廢後之事,但史浩認為光宗初立,此舉會引起天下議論,不利於政局穩定,執意不從,廢後之事只得作罷。孝宗廢後的警告對李氏來說,時時如芒刺在背。為了保住鳳冠,她更得牢牢地控制住光宗,使其疏遠孝宗,只相信和依賴自己。
孝宗為給愛子治病,搜集到民間秘方,照方和好了葯,本可差人給光宗送去,但孝宗恐怕被李後所阻,就准備等光宗來重華宮問安的時候讓他服用。李氏此前已經聽說孝宗不同意立自己的兒子嘉王為太子的事情,認為孝宗是借機來發泄對自己的不滿,此番孝宗讓光宗過宮服葯,更觸動了她敏感的神經,以為這是孝宗要毒害光宗的一個陰謀,自己的皇後之位也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威脅,便極力阻止光宗去見孝宗。不久以後的一次宴會上,李氏當面向孝宗提出立嘉王為儲,孝宗沉吟不決,李氏竟然責問道:「我是你趙家正式聘來的,嘉王是我親生的,為什麼不能立為太子?」孝宗大怒,拂袖離席。回宮後,李氏向光宗哭訴,又重提服葯之事,說孝宗對光宗有廢立之意。光宗本就對孝宗不肯立嘉王耿耿於懷,李氏這一番添枝加葉的挑唆從側面「證實」了他無端的猜疑。此後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再也不願去重華宮朝見孝宗夫婦了。
在光宗突然發病的當晚,孝宗親自過宮探視,看到兒子滿口囈語,不省人事,不禁又急又氣,召來李後厲聲訓斥道:「你不好好照顧皇帝,以致他病成這樣。萬一皇帝有何不測,我就滅了你李家!」接著囑咐丞相留正勸諫光宗保重身體,若光宗不聽,就等他到重華宮問安時親自勸諭。幾天後,光宗病情稍有起色,李後故技重施,哭訴道:「皇上近來龍體欠安,太上皇遷怒臣妾,打算誅滅妾族,臣妾有什麼罪過啊?」又將孝宗吩咐留正的話肆意歪曲,說孝宗要在光宗再過宮時留住光宗,不讓還宮,這樣光宗更不敢赴重華宮了。
在過宮問題上,有些大臣對光宗的進諫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光宗有時也似乎被打動,當時答應了過宮,但一入後宮,就會在李後操控下改變主意,最終也未能成行。一次,光宗在群臣苦諫下傳旨過宮,即將出發之時,李後從屏風後走出來,挽他回去,中書舍人陳傅良出班拉住光宗衣襟,一直跟隨至屏後。李氏呵斥道:「這里是什麼去處!你們這些秀才要砍了驢頭嗎?」陳傅良只得大哭而出。宗室趙汝愚是光宗較為信任的大臣,對於他的勸說,光宗也是「出聞其語輒悟,入輒復疑」。這種反復無常的舉動固然是因為光宗的病症,而李後在光宗身旁不斷的挑撥與阻攔,無疑加劇了其忌諱過宮的病態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光宗的精神疾病註定是無法治愈了。
光宗的病情時好時壞,無法正常處理朝政,這正中李氏下懷。從紹熙三年開始,「政事多決於後」,大權旁落李氏之手。然而,她既無興趣也無能力參決朝廷大政,權力對她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為娘家大撈好處。她封娘家三代為王,侄子孝友、孝純官拜節度使,一次歸謁家廟就推恩親屬26人,172人授為使臣,下至李家門客,都奏補得官。李氏外戚恩蔭之濫,是南宋建立以來所沒有的。李氏家廟也明目張膽地僭越規制,守護的衛兵居然比太廟還多。李後一門獲得的顯赫權勢、巨額財富,無疑都是其患病的丈夫光宗所賜。隨著光宗病情的惡化,政局也開始動盪不安,群臣再也無法容忍這個瘋子皇帝。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韓侂胄等人擁立嘉王登基,是為寧宗;李氏自然也一道被遺棄,無論她如何潑悍,終歸無濟於事。
宋代的酒瓶光宗此時對政權交接尚蒙在鼓裡。當他知道後,長期拒絕接受寧宗的朝見,依然住在皇宮之中,不肯搬到為太上皇預備的寢宮里。他對於失去皇位的擔心終於應驗,病情因此又加重了。與他一同失勢的李氏一反常態,對光宗不再像以前一樣咄咄相逼,反而有同病相憐之心。她惟恐觸動光宗脆弱的神經,常以杯中之物來寬解光宗心中的郁結,還反復叮囑內侍、宮女,不要在光宗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內禪」等敏感字眼。
當初皇甫坦一番故弄玄虛的話,讓李氏母儀天下,從此她對術士之言深信不疑。一旦她成了宮廷斗爭的失敗者,命運已經很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需要各種術士「指點迷津」,以解除苦難,得到「安靜」。她聽算命的說自己將有厄難,便在大內僻靜之處辟了一間精室,獨自居住,道妝事佛,以求神靈保佑自己平安度過難關。然而,平日作惡多端的皇後並未因此而心安理得,反而受到了更大的精神折磨。慶元六年(1200),李氏在精室中染病,卻沒有人來關心照顧。七月,這位昔日潑辣刁蠻而又工於心計的皇後孤寂地死去。李氏死後,宮人到中宮為其取禮服,管理鑰匙的人怨其平日兇狠,拒不開啟中宮殿門,結果禮服沒有取到,宮人們只得用席子包裹屍體,准備抬回中宮治喪。半路上忽然有人大喊:「瘋皇來啦!」宮人們一向怕遇見瘋瘋癲癲的光宗,一聽到喊聲,便丟下屍體,急忙散去。過了很久,他們才知道不過是旁人故意喊叫的時候,再回去尋找李氏屍體,屍體已在七月驕陽的曝曬下散發出陣陣刺鼻的惡臭。治喪時,宮人們只得雜置鮑魚,燃起數十餅蓮香,以掩蓋難聞的氣味。一代驕後落得如此結局,也是其多行不義的結果。
綜觀宋代後妃,能夠影響朝政者並不少見,但如李鳳娘這樣完全控制丈夫、大肆封賞外戚、蓄意製造皇帝父子對立的皇後,在兩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她既無輔政之才,又無後妃之德,高宗僅憑術士的無稽之談就選中她為恭王妃,種下了日後的惡果;孝宗始而不聽黃洽之諫,繼而耽於史浩之阻,廢後不成,失去了補救的機會;光宗生性懦弱,對於這位潑悍的皇後除了懼怕,根本不可能制約她的所作所為;只有當新君寧宗即位後,她才隨著丈夫光宗的失勢而失去了往日的淫威。李氏的一生與南宋初期前後四代帝王緊密聯系,從她的經歷中,不難發現南宋初年政局變化的諸多詭異現象。
F. 高麗光宗皇帝
王昭(925年—975年),字日華,高麗王朝第四任君主(949年—975年在位)。他是高麗太祖王建第四子、高麗惠宗王武、高麗定宗王堯之弟。乾祐二年(949年)受禪即位,廣順三年(953年)被後周冊封為高麗國王。他在位時致力於強化王權,頒布奴婢按檢法,實行科舉制度,制定百官公服,並使用獨立的年號,甚至可能自稱皇帝。在位後期為政苛酷,鼓勵告密,大興冤獄,屠戮功臣。同時崇尚佛教,創建歸法寺等多處廟宇。死後廟號光宗,謚號大成,葬於憲陵。
G. 歷史上高麗光宗王昭最愛的人是誰 解樹最後怎麼死的
歷史上高麗光宗王昭時期,解樹因為什麼原因去世的?
王昭派人監視王貞和解樹,王貞故意假裝恩愛給人看,結果王昭知道後極為憤怒。崔知夢向王昭解釋,解樹與王貞素來有感情,解樹也從來不避忌男女之嫌,讓王昭不要太在意,可王昭還是忍不住去看一看解樹和王貞。
解樹懷有王昭的孩子,為了保住孩子甚至於不顧自己的身體,王貞知道解樹懷孕的事,只得細心地照顧解樹,哄著她開心不想讓他們有事,卻讓王昭誤以為王貞與解樹有了夫妻之實,下令不要再匯報王貞和解樹的事情。
高夏珍昏迷了一年後醒來,只要做夢就會夢到王昭,然後情不自禁地流淚,她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天,高夏珍在高麗時代化妝支援企業的特別展台上碰到了崔知夢,突然想起了很多與王昭有關的事來。
高夏珍覺得身體極為不適,想先休息一下,結果看到了高麗時代的風俗畫見到了王昭的畫像,才知道夢里所見的一切都是真的,她特別傷心將王昭獨自一個人留在了高麗。
崔知夢離開了,伯牙也在解決了王旭的事後也離開了,只留下王昭一個人無比孤獨,他留下了一句浮生感慨,離開人世去另一個世界尋找解樹,而王胄則挽著相愛的人的手,幸福地相守著。
H. 歷史上高麗光宗真的被毀容了嗎
沒有。
天授七年(924年)十月,神明順成王後劉氏懷孕,因為做「殊夢」,所以發願請求高僧坦文施展法力,讓她誕生一個「玉裕之英姿」的兒子。
坦文日夜祈禱,果然劉氏生下一子,就是王昭。高麗天授八年(925年),王昭出生於開州(今朝鮮開城)。
他是高麗太祖王建第四子,母親神明順成王後劉氏是忠州地方的豪族劉兢達的女兒,在王建的29名妻妾中排行第三。
此前她已為王建生育了樂浪公主和王泰、王堯兩個兒子。王昭自幼具有「英奇之表,岐嶷之姿」,頗得太祖王建的寵愛。
他雖為神明順成王後所生,卻為王建另一夫人——信州院夫人康氏所撫養。他即位前被稱為「王昭君」。
(8)經濟法光宗擴展閱讀:
王昭是高麗第一位近親結婚的君主。他的王後皇甫氏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妹,而後宮慶和宮夫人林氏則是他同父異母的兄長惠宗的女兒,是他侄女。
關於這一問題,韓國學界多有探討。一般認為高麗王室的近親婚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擔心王室之女與他姓豪族聯姻會造成王室勢力的分裂。
惠宗將其長女嫁給其同父異母之弟昭的用意就在於鞏固王族勢力;其二在於早期王建與各地豪族聯姻所生子女再相互聯姻。
從而構成雙重的姻親關系,這不僅可以鞏固王室勢力,而且還使王室始終處於這種婚姻關系網的頂點;其三在於維護王室血統的純正。
在電視劇《步驚心:麗》中高麗光宗王昭結局介紹:
解樹初嫁入貞王府就被診出懷有身孕,她不顧身體的虛弱堅持要保住孩子。貞與解樹扮演和睦的夫妻給密探看,昭嫉妒不已不再派人監視。
解樹生下一女養在貞名下,彌留之際的解樹寫信希望能見昭最後一面,陰差陽錯下昭並未看到解樹的信。解樹抱憾離世,貞遂其心願將解樹火化,昭趕來見到解樹的遺物後痛苦不已。
垣與旭相繼離世,郁拜別昭後離開了松岳。解樹身死後魂魄回到夏珍身上,夏珍看到高麗時代的畫作後記憶恢復,不忍將昭獨留在宮中的她淚流滿面。
I. 簡述宋光宗的生平 宋光宗有幾個兒子
宋光宗有2個兒子,分別是長子:保寧軍節度使趙梃,次子:宋寧宗趙擴。
宋光宗趙惇,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親是成穆皇後郭氏。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庄文太子逝世後,孝宗認為光宗的英武才能像自己,想立為太子,但因為按長次輪不到他,所以遲遲沒有決定。這時,虞允文為相,請求趁早確立皇太子。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去世。孝宗悲痛欲絕,欲為高宗守孝三年。再加上此時的孝宗對政事心生倦怠,於是打算禪位給兒子趙惇。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受父宋孝宗禪位登基,以次年為紹熙元年。
光宗皇後李鳳娘,是慶遠軍節度使李道的次女,由術士皇甫坦推薦給高宗,聘為恭王妃。她生性嫉妒,經常向高宗、孝宗訴說太子身邊人的不是,遭到兩宮的訓斥。
光宗即位後病情時好時壞,無法正常處理朝政,這正中皇後李氏下懷。從紹熙三年開始,「政事多決於後」,大權旁落李氏之手。然而,她既無興趣也無能力參決朝廷大政,權力對她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為娘家大撈好處。她封娘家三代為王,侄子孝友、孝純官拜節度使,一次歸謁家廟就推恩親屬26人,172人授為使臣,下至李家門客,都奏補得官。李氏外戚恩蔭之濫,是南宋建立以來所沒有的。李氏家廟也明目張膽地僭越規制,守護的衛兵居然比太廟還多。李後一門獲得的顯赫權勢、巨額財富,無疑都是其患病的丈夫光宗所賜。
光宗皇後李氏只生有嘉王趙擴一人,立為太子,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卻受到孝宗的阻撓。可能是因為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認為其不適宜繼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趙愷的兒子嘉國公趙抦生性聰慧,深得孝宗喜愛。當初光宗取代了二哥趙愷,成為太子,如今孝宗卻寵愛趙愷之子,不同意將嘉王立為儲君,無形中加深了光宗心中對孝宗本就存在的猜忌,讓光宗時時感到恐懼和不安。在他看來,父親似乎不僅對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對自己的皇位,都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在別有用心的李後和宦官們不斷離間挑撥下,這種恐懼感逐漸成為光宗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終於導致了無端猜疑和極度偏執的症狀。他視重華宮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問安,盡可能躲避著孝宗。天子孝行有虧,臣子勸諫責無旁貸,而臣僚們的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執與疑懼,終於引發歷時數年的過宮風波。
光宗病情不斷加重,皇後李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她生性妒悍,又有著強烈的權力欲。一方面,她獨霸後宮,不允許任何女人與她爭寵,光宗對此只有忍氣吞聲,抑鬱不樂;另一方面,她視孝宗夫婦為她皇後地位的最大威脅,想方設法離間孝宗、光宗父子,從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光宗的病態心理。
在過宮問題上,有些大臣對光宗的進諫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光宗有時也似乎被打動,當時答應了過宮,但一入後宮,就會在李後操控下改變主意,最終也未能成行。一次,光宗在謝深甫等大臣的苦諫下傳旨過宮,即將出發之時,李後從屏風後走出來,挽他回去,中書舍人陳傅良出班拉住光宗衣襟,一直跟隨至屏後。不料卻遭到李後的呵斥,陳傅良只得大哭而出。宗室趙汝愚是光宗較為信任的大臣,對於他的勸說,光宗也是反復無常。
隨著光宗病情的惡化,政局也開始動盪不安,群臣再也無法容忍這個瘋子皇帝。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韓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後吳氏的支持下擁立嘉王趙擴登基,是為宋寧宗。宋寧宗登基後,尊光宗為太上皇,皇後為壽仁太上皇後,移駕泰安宮。
宋光宗此時對政權交接尚蒙在鼓裡。當他知道後,長期拒絕接受寧宗的朝見,依然住在皇宮之中,不肯搬到為太上皇預備的寢宮里。他對於失去皇位的擔心終於應驗,病情因此又加重了。與他一同失勢的李氏一反常態,對光宗不再像以前一樣咄咄相逼,反而有同病相憐之心。她惟恐觸動光宗脆弱的神經,常以杯中之物來寬解光宗心中的郁結,還反復叮囑內侍、宮女,不要在光宗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內禪」等敏感字眼。
慶元六年八月庚寅日(1200年9月16日),光宗患病,八月辛卯日(9月17日),光宗在壽康宮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後葬光宗於永崇陵。十一月丙寅日,上謚號憲仁聖哲慈孝皇帝,廟號光宗。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日,加謚號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