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益犯罪
Ⅰ 按照實施犯罪的方法可將犯罪分為哪些
你好,犯罪分類
一、重罪與輕罪
在所有犯罪分類中,重罪與輕罪是最經典的一種分類法。這種分類法不僅盛行於大陸法系國家,而且也為英美法系國家所認可。在大陸法系國家,重罪與輕罪的區分來自於1810年《法國刑法典》。除重罪與輕罪外,還有違警罪。在英美法系國家,重罪(felony)作為一類特殊的犯罪,具有特定的含義,指某種殘酷、凶暴、邪惡或卑鄙的東西。因此,同是重罪與輕罪的分類,在兩大法系具有不同的蘊涵。
重罪與輕罪,主要是根據犯罪的輕重程度劃分的,其劃分的意義在於實體與程序兩個方面:從實體上來說,重罪與輕罪的劃分在犯罪的認定與刑罰的適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例如,未遂犯的處罰范圍就與重罪和輕罪有關,重罪的未遂一般都要處罰,而輕罪的未遂只是在法律有規定的場合才予以處罰。刑罰的適用與重罪和輕罪的劃分更具有直接關聯。例如緩刑,一般來說只能適用於輕罪。從程序上來說,重罪與犯罪的劃分在訴訟程序的選擇和管轄級別的確定上都具有一定的意義。例如,在訴訟程序分為普通程序與簡易程序的情況下,對於輕罪一般只能適用簡易程序。此外,在確定管轄級別的時候,重罪由較高級別的法院管轄,輕罪由較低級別的法院管轄,這也是一般的原則。
我國刑法沒有重罪與輕罪的明文規定,但在刑法中存在「犯罪較輕的」和「處刑較輕的」規定,相對於「犯罪較輕的」和「處刑較輕的」情形,當然就有「犯罪較重的」和「處刑較重的」情形。這里的犯罪較輕與犯罪較重,並非指不同種犯罪之間的輕重之分,而是指同一種犯罪中的輕重之別。例如,我國刑法中的故意殺人罪,分為兩種情形:一是基本構成,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二是減輕構成,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的情節較輕的故意殺人罪,就是故意殺人罪中的輕罪。
二、自然犯與法定犯
自然犯與法定犯,是學理上的一種犯罪分類,這種分類涉及對犯罪性質的基本認識,因而十分重要。
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區分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法。古羅馬法將古希臘倫理學中的惡性理論適用於對犯罪的理解,確立了自體惡(mala in se)與禁止惡(mala prohibita)兩種不同的犯罪類型。及至近代,加羅法洛在其自然犯罪的概念中,明顯包含古羅馬法中自體惡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形成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兩分法。在現代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分類被廣泛承認,但在兩類犯罪區分的標准上則莫衷一是。在英美法系刑法理論中同樣存在類似自然犯與法定狎的分類,但由於分類標準的模糊性,理論上不乏對此否認的觀點。我認為,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區分涉及倫理與法律的關系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倫理與法律是統一的,凡是違反法律的,均是違反倫理的,反之則不然。但在違反倫理的程度上,有些重一些,有些輕一些,這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尤其是在附屬刑法日益發達的情況下,某些單純由於違反法律規則而與倫理無涉的犯罪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區分具有一定意義。當然,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區分是相對的,互相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在社會倫理道德演變過程中,環境犯罪等法定犯越來越具有自然犯的色彩,這就是所謂法定犯的自然犯罪化。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分類在刑法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例如,在違法性意識問題上,故意犯罪的成立是否要求具有違法性意識,存在各種不同的見解,其中自然犯與法定犯區別論,就是著眼於自然犯與法定犯在犯罪性質上的區分,主張自然犯故意不需要違法性意識,法定犯的故意則要求具有違法性意識。盡管這種見解未必完全正確,但還是說明由於自然犯與法定犯在性質上的差別,可能影響其構成要件的內容。
三、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根據犯罪侵害法益的性質,可以把犯罪分為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由於公法益又可以分為社會法益與國家法益,又可以把犯罪分為以下三類: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和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這是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最為通行的犯罪分類法。
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和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三分法,最初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法。在古羅馬法中,犯罪被分為公罪和私罪或稱公犯和私犯兩大類。公罪是指侵害國家法益和社會法益的犯罪,其法律後果是刑罰;私罪是指侵害個人法益的行為,最初被看成是個人之間的糾紛,只發生債的關系,被害人只能依據普通程序要求損害賠償。後來被害人才可以對私罪提起刑事自訴,不過因此而喪失要求損害賠償的權利。及至中世紀,公罪與私罪的分類被世俗犯罪與宗教犯罪所取代。世俗犯罪是指世俗當局管轄的犯罪,包括叛逆罪、犯上罪等。宗教犯罪是指由教會審判處理的犯罪,包括褻瀆神靈罪、異端罪等。貝卡里亞將犯罪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直接地毀傷社會或社會的代表的犯罪,即危害國家法益的犯罪。第二類的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即危害個人法益的犯罪。第三類犯罪屬於同公共利益要求每個公民應做和不應做的事情相違背的行為,即危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在上述三類犯罪中,第一類和第三類實質上是侵害公法益的犯罪,類似於羅馬法中的公罪,而第三類實質上是侵害私法益的犯罪,類似於羅馬法中的私罪。這一犯罪分類經過刑事古典學派其他刑法學家的發揚光大,成為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犯罪分類的通說,並且為大陸法系國家刑法分則體系的建構奠定了基礎。例如,1810年《法國刑法典》就是以侵害公法益的犯罪與侵害私法益的犯罪作為其刑法分則的基本框架的。它將犯罪分為兩大類,即妨害公法益之重罪及輕罪和妨害私法益之重罪及輕罪,以妨害公法益之重罪及輕罪為刑法分則第一編,以妨害私法益之重罪及輕罪為刑法分則第二編,由此形成刑法分則體系。又如,1871年《德國刑法典》,雖然未將犯罪分為侵害公法益的犯罪與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而是根據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這樣一種概括,建立刑法分則體系。由此可見,侵害公法益的犯罪與侵害私法益的犯罪的分類對於刑法分則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刑法沒有採用關於沒有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的劃分法,我國刑法分則體系主要是根據犯罪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而建構的。但社會關系的性質,其內容同樣也可以從侵犯國家利益的犯罪、侵犯社會利益的犯罪與侵犯個人利益的犯罪的角度進行劃分。例如,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和軍人違反職責罪具有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的性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具有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的性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和侵犯財產罪具有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的性質。由此可見,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之區分,對於正確地理解我國刑法分則體系具有一定的意義。
四、國內外犯罪
從刑法的一般意義上說,犯罪指的就是國內犯罪。當涉及國際刑法的時候,才產生國際犯罪的問題,國內犯罪與國際犯罪的區分才具有理論意義。
國內犯罪是指違反國內刑法的行為,因而,根據各國刑法可以確定其犯罪行為。國際犯罪是指違反國際刑法的行為,由於對國際刑法理解上的差別,國際刑法的范圍與種類並不像國內刑法那樣具有確定性。通常認為,犯罪最初都是國內刑法上的犯罪,國際犯罪是從涉外犯罪、跨國犯罪中發展起來的,因而國際犯罪與國內犯罪有著密切聯系。涉外犯罪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犯罪,包括主體涉外,例如犯罪主體是外國人;客體涉外,例如被害人是外國人或者危害的是外國財物;犯罪地涉外,例如域外犯罪,等等。涉外犯罪雖然具有涉外因素,由於這種犯罪認定的標準是國內刑法,因而它與國際犯罪仍然是有所不同的,兩者不可混淆。至於跨國犯罪是指犯罪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度的犯罪。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跨境犯罪,指犯罪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地區的犯罪。跨國犯罪的跨國性,使之具有涉外犯罪的性質,但跨國犯罪又具有不同於一般涉外犯罪的特點,即犯罪行為跨越不同的國度。這種跨國犯的最狹義的表現是隔地犯,即行為實施地與結果發生地分別在兩個不同國度,其中一項在本國領域內而形成的跨國犯罪。從廣義上說,犯罪行為本身在不同國家實施,例如跨國販運毒品,或者同一犯罪分別在不同國家實施等。
上述涉外犯罪與跨國犯罪現象的存在表明:犯罪不可能局限在一個國家的域內,隨著國際社會交往的增加,必然會出現與各國相關的犯罪。正是為了維護國際公共秩序,有必要把某些對國際社會的犯罪視為國際犯罪。國際犯罪是從涉外犯罪、跨國犯罪中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國內犯罪而言,國際犯罪具有獨立性與依從性。國際犯罪的獨立性,是指國際犯罪作為一種危害國際社會的犯罪,其所違反的不僅是有關國家的國內刑法,而且違反國際社會通過締結國際公約的形式而制定的國際刑法規范,國際犯罪也需要在國內刑法中得以確認,這就是所謂國際犯罪國內化。因此,國際犯罪又具有對國內犯罪的依從性。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國家刑法中確認的國際犯罪,同時必然是其國內犯罪,由此可見,國內犯罪與國際犯罪的區分是相對的,應當看到兩者的密切聯系。
Ⅱ 我國的刑法規定了四百多種犯罪列舉出幾種
最高人民檢察院抄關於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第八屆第八十一次會議通過)為保證正確、統一執法,根據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現對檢察工作中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提出如下意見:
1、背叛國家罪(第102條)
2、分裂國家罪(第103條第1款)
3、放火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4、決水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5、爆炸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6、投毒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7、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
8、失火罪(第115條第2款)
9、過失決水罪(第115條第2款)
10、過失爆炸罪(第115條第2款)
11、過失投毒罪(第115條第2款)
12、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5條第2款)
13、破壞交通工具罪(第116條、第119條第1款)
14、破壞交通設施罪(第117條、第119條第1款)
15、破壞電力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6、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第118條、第119條第1款)
17、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第119條第2款)
18、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第119條第2款)
Ⅲ 犯罪行為的最基本特徵是
犯罪的最根本特徵是有危害性、違法性、侵害性和懲罰性。
1、危害性: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
2、違法性: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
3、侵害性:法益侵害性是指對於刑法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
4、懲罰性: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
(3)社會法益犯罪擴展閱讀:
犯罪分類
重罪與輕罪
在所有犯罪分類中,重罪與輕罪是最經典的一種分類法。這種分類法不僅盛行於大陸法系國家,而且也為英美法系國家所認可。在大陸法系國家,重罪與輕罪的區分來自於1810年《法國刑法典》。
重罪與輕罪,主要是根據犯罪的輕重程度劃分的,其劃分的意義在於實體與程序兩個方面:從實體上來說,重罪與輕罪的劃分在犯罪的認定與刑罰的適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自然犯與法定犯
自然犯與法定犯,是學理上的一種犯罪分類,這種分類涉及對犯罪性質的基本認識,因而十分重要。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區分是相對的,互相之間是可以轉化的。
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根據犯罪侵害法益的性質,可以把犯罪分為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由於公法益又可以分為社會法益與國家法益,又可以把犯罪分為以下三類: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和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
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和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三分法,最初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法。在古羅馬法中,犯罪被分為公罪和私罪兩大類。
國內外犯罪
從刑法的一般意義上說,犯罪指的就是國內犯罪。當涉及國際刑法的時候,才產生國際犯罪的問題,國內犯罪與國際犯罪的區分才具有理論意義。
Ⅳ 犯罪類型有幾種
犯罪類型中國的刑法規定有8類,具體如下:
1、反革命罪;
反革命罪(crimes of counterrevolution)刑法上最嚴重的一類犯罪。通常是指以推翻現政權為目的的行為。反革命罪已經從中國刑法中刪除,其中部分原構成反革命罪的行為被分列為叛國罪,故意殺人罪等罪名。
2、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個概括性的罪名,這類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客觀表現為實施了各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它同侵犯人身權利的殺人罪、傷害罪以及侵犯財產的貪污罪、盜竊罪等有顯著的不同。
危害公共安全罪包含著造成不特定的多數人傷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危險,其傷亡、損失的范圍和程度往往是難以預料的。因此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性極大的一類犯罪。
3、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
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是指違反國家財政經濟管理法規,破壞國家財政經濟管理活動,危害國計民生,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害的行為。中國刑法中的一種類罪。
4、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類犯罪,指非法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行為。這類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具體表現為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名譽、人格以及選舉權、被選舉權等不受非法侵犯的權利。
5、侵犯財產罪;
侵犯財產罪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攫取公私財物,或者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行為。本罪的客體是社會主義財產關系,包括全民所有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以及公民私人合法所有的財產關系。
6、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是指妨害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指妨害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各種社會事務機關的管理活動。
7、妨害婚姻、家庭罪;
妨害婚姻、家庭罪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類犯罪,指違反婚姻法的規定,妨害婚姻、家庭制度,危害社會的行為。
8、瀆職罪。
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妨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損害公眾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活動客觀公正性的信賴,致使國家與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4)社會法益犯罪擴展閱讀:
《刑法》中的具體規定關於故意殺人罪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五條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Ⅳ 求教一個關於刑法法益的問題,侵害社會法益的罪名有哪些
我個人的想法是所有刑法規定的罪名都或多或少的侵害社會法益,犯罪的構成要件必須要考慮社會危害性,如果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刑法打擊的目標!傳統的四要件理論中犯罪必須滿足犯罪客體就是個例子!刑法罪名中並沒有嚴格區分哪些是個人法益哪些是社會法益,比如說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故意殺人罪中也有情節較輕的表述,這種情節較輕當然也包括了社會危害性!
Ⅵ 犯罪的理論分類包括哪些
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依據有無違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分為自然犯罪與法定犯罪。
所謂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違反人類道德、具有反社會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由於從根本上說違反了人的本性,所以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盜竊等。
所謂法定犯罪,就是指行為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只是因為法律上規定這種行為應受到一定的處罰,因而成為犯罪。這種行為往往由於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規定為犯罪。因此,這類犯罪通常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依照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而變更,或者依照國家政策的變更而改變。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定權益,可以將犯罪分為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國家權益的犯罪。
所謂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是指殺人、傷害等對個人生命、身體、名譽、個人財產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謂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險、社會風氣、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謂對國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關國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關國家權力及職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為的性質,可將犯罪分為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風俗犯罪與破壞犯罪。
所謂財產犯罪,就是以非法獲得財物為目的的犯罪,例如盜竊、侵佔、搶劫等。
所謂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強暴力量或藉助於器具等犯罪,例如殺人、強奸等。
所謂智能犯罪,就是運用智謀和技能犯罪。例如詐騙、偽造、製造計算機病毒等。
所謂風俗犯罪,就是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的犯罪,例如賭博、流氓等。
所謂破壞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
Ⅶ 我國新刑法規定了哪些主要的犯罪類型
關於犯罪類型的劃分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歸納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依據有無違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分為自然犯罪與法定犯罪。
所謂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違反人類道德、具有反社會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由於從根本上說違反了人的本性,所以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盜竊等。
所謂法定犯罪,就是指行為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只是因為法律上規定這種行為應受到一定的處罰,因而成為犯罪。這種行為往往由於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規定為犯罪。因此,這類犯罪通常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依照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而變更,或者依照國家政策的變更而改變。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定權益,可以將犯罪分為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國家權益的犯罪。
所謂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是指殺人、傷害等對個人生命、身體、名譽、個人財產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謂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險、社會風氣、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謂對國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關國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關國家權力及職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為的性質,可將犯罪分為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風俗犯罪與破壞犯罪。
所謂財產犯罪,就是以非法獲得財物為目的的犯罪,例如盜竊、侵佔、搶劫等。
所謂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強暴力量或藉助於器具等犯罪,例如殺人、強奸等。
所謂智能犯罪,就是運用智謀和技能犯罪。例如詐騙、偽造、製造計算機病毒等。
所謂風俗犯罪,就是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的犯罪,例如賭博、流氓等。
所謂破壞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
四、我國刑法上對犯罪的分類
我國的刑法本著有利於打擊、治理和預防犯罪的原則,依照犯罪所侵犯的客體不同,將犯罪分為以下九大類,即: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與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妨害婚姻家庭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