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125條
1. 合同解釋原則的主要原則
一、以合同文義為出發點,客觀主義結合主觀主義原則
格式條款之所以採取客觀解釋的原則,是因為它是當事人一方制定的,其內容未經過單個、具體協商,具有為交易上的制度或規范的性質,從消極方面說,應不受交易當事人個別主觀情事的影響;從積極方面講,則應使將來不特定多數的交易具有統一的內容。這就要求解釋格式條款不考慮訂立合同的單個因素和具體因素,即不採取主觀解釋。所謂單個因素,是指合同當事人的看法、意圖和理解力。所謂具體因素,是指訂立合同的個案情事。
在格式條款場合,存在個別商議條款的優先性問題(《合同法》第41條後段)。應聯系個別商議條款解釋格式條款,而個別商議條款是可以作主觀解釋的。因此,格式條款的客觀解釋是在符合個別商議條款的條件下的客觀解釋。我們稱之為合理的客觀性標准解釋原則。
二、體系解釋原則
體系解釋,又稱整體解釋,是指把全部合同條款和構成部分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從各個合同條款及構成部分的相互關聯、所處的地位和總體聯繫上闡明當事人有爭議的合同用語的含義。《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關於按照合同的有關條款予以解釋的規定,可看作是肯定了體系解釋原則。
關於合同解釋應貫徹體系解釋原則的理由,首先在於,合同條款經雙方當事人協商議定,自然需平等對待,視同一體。其次,表達和傳遞當事人合同意圖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在合同的整個內容中是有組織的,而不是毫無聯系、彼此分離的詞語排列。因而,如果不把爭議的條款或詞語與其上下文所使用的其他詞語聯系起來,而是孤立地探究它的一般意思或可能具有的意思,就很難正確、合理地確定當事人的實際意圖,相反,還會產生不該有的誤解。第三,合同內容通常是單純的合同文本所難以完全涵蓋的,而是由諸多的其他行為和書面材料所組成,諸如雙方的初步談判、要約、反要約、信件、電報、電傳等等,其中可能包含對合同的擔保、特殊信用要求等。因此,在確定某一條款或詞語的意思過程中,應該把這些材料都放在一起進行解釋,以便通過其他合同成分中證據材料的幫助,明確爭議內容所具有的意義。第四,訂立合同,要求當事人把所有的合同內容都毫無遺漏地落實到書面上是非常困難的,當合同的某方面內容沒有規定或規定不明確時,整體地把握合同內容,或者進而聯系該種合同的法律制度,按照有關合同條款或法律規定的內容、精神來理解合同,都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三、歷史解釋原則
合同為當事人交易的過程,因而解釋合同不能指頭去尾,而應斟酌簽訂合同時的事實和資料,例如磋商過程、來往文件和合同草案等加以解釋。我國法律應確認歷史解釋原則,借鑒其合理成分。
四、符合合同目的原則
當事人訂立合同均為達到一定目的,合同的各項條款及其用語均是達到該目的的手段。因此,確定合同用語的含義乃至整個合同內容自然須適合於合同目的(《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合同法》第125條明確規定了符合合同目的原則。
符合合同目的解釋,就是依照當事人所欲達到的經濟的或社會的效果而對合同進行解釋。
合同目的可分為抽象目的與具體目的。前者是指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有使合同有效的目的,它是合同解釋的粗略方向。如果合同條款相互矛盾有使合同有效與無效兩種解釋,那麼應從使合同有效的解釋。具體目的是指合同本身所欲追求的具體的經濟或社會的效果,這是合同目的意思的內容。它可以分以下情況加以確定:
1.合同目的應是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通過一致的意思表示而確定的目的。
2.當事人雙方內心所欲達到的目的不一致時,從雙方均已知或應知的表示於外部的目的。例如,甲與其單位訂有委託培養合同,合同載明「學成回原單位工作」,但甲回原單位後工作了3個月便離職,聲稱已履約。本案應依合同目的解釋,單位目的是培養合格人才在單位長期工作,其時間應與單位所花代價相一致,甲應知道單位培養目的,故甲的行為為違約。
3.合同目的不僅指合同整體目的,還可區分部分合同目的和條款目的。
符合合同目的原則的功能有,其解釋結果可以用來印證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習慣解釋的結果是否正確。合同目的應被認為是當事人真意的核心,是決定合同條款內容的指針。如果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習慣解釋的結果與依合同目的解釋的結果不一致,應取後者,可認為當事人締約時不願依文字的通常含義或習慣確定合同用語的含義。不過,如果合同目的模糊,通常會尋求文義解釋等方法;合同目的違法,更不得依合同目的解釋;適用情事變更原則,也不依合同目的解釋合同條款。
五、參照習慣或慣例原則
參照習慣或慣例原則,是指在合同文字或條款的含義發生歧義時,按照習慣或慣例的含義予以明確;在合同存在漏洞,致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明確時,參照習慣或慣例加以補充(《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
《合同法》第125條規定按照交易習慣解釋合同,值得肯定:首先,習慣和慣例是在人們長期反復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某一地域、某一行業或某一類經濟流轉關系中普遍採用的做法、方法或規則,能夠被廣大的合同當事人所認知、接受和遵從。一些與現行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不相抵觸、經國家認可的某些習慣,還常常成為民事法律的淵源。因此,在合同解釋中,參照一定的習慣和慣例,不僅符合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和願望,而且符合社會正義的法律要求。其次,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擴展,我國的國際經濟交往將得到進一步增強,涉外合同的數目也必將隨之增加。在此場合,出現合同解釋問題時,運用國際通用的解釋原則界定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至為重要。 運用參照習慣或慣例原則,必須確認習慣或慣例的適用效力。對此,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習慣或慣例應當是客觀存在的,主張習慣或慣例存在的當事人,負有當然的舉證責任。
2.習慣或慣例必須適法。首先,習慣或慣例的意思違反強行性規范者,應確認它為無效。縱使合同當事人有依此習慣或慣例的意思,也不能以此確定或填補合同的含義及內容。其次,習慣或慣例的內容不違反強行性規范者,是否被參照,取決於當事人雙方的認知情況。在該習慣或慣例為當事人雙方所共知時,優越於任意規范,具有參照解釋的效力(《合同法》第61條、第62條等);在當事人雙方均不知道該習慣或慣例存在時,則應參照任意性規范,補充合同內容,該習慣或慣例則不具有參照的效力。再次,習慣或慣例的內容既不違反強行性規范,又不違反任意性規范者,除當事人明示排斥,或在當事人的職業、階層、地域等關系中非為普遍而不被雙方所知悉者外,該習慣或慣例即有參照適用的效力。
3.習慣或慣例應是當事人雙方已經知道或應當知道而又沒有明示排斥者。
4.習慣依其范圍可分為一般習慣(通行於全國或全行業的習慣)、特殊習慣(地域習慣或特殊群習慣)和當事人之間的習慣。在合同解釋中,其效力依序增強:在合同文義無明示反對該習慣解釋的前提下,當事人之間的習慣優於特殊習慣,特殊習慣優於一般習慣。但如果當事人一方僅有一般習慣而另一方有特殊習慣,或者當事人來自不同地域或群體而有不同特殊習慣,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1)當事人一方將特殊習慣在締約時或其後告知對方,對方未表示反對的則依雙方明知的習慣解釋。
(2)一方雖未積極地將其意指的特殊習慣通知對方,但對方對此理應知曉的,仍應依該特殊習慣予以解釋。
(3)如果當事人雙方互不了解各自意指的特殊習慣,或一方不知或不應知對方的特殊習慣,則依一般習慣而不是依特殊習慣解釋合同,地域習慣與群體習慣沖突時,適用上述規則加以確定。
此外,合法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當然是合同解釋的原則,它們已在民法的基本原則中闡述,此處不贅。
2. 老想著已經無法彌補的紕漏,是什麼病
你好
沒有什麼病
各種交易習慣的存在以及內容應當由當事人雙方舉證證明,在當事人未舉證證明交易習慣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自己對交易習慣的理解選擇某種習慣來填補合同的漏洞。在交易習慣彼此之間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根據交易習慣填補漏洞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按照當事人雙方在訂約時理解的習慣來填補漏洞。當事人在訂約時如果對於合同條款的某一用語,都是按照某種習慣來理解的,即使事後對此發生了爭議,也應當考慮雙方共同理解的習慣來填補漏洞。如果一方在訂約的時候已經明確告知對方自己是依據某種習慣而行為的,而對方並未對此明確表示反對,則應當按照雙方明知的習慣來填補漏洞。
第二,如果地區習慣和行業習慣發生沖突,應當確定行業習慣優先。由於當事人雙方處於不同地域,而在對某一條款發生爭議以後,一方可能是按照一般的或行業的習慣來理解的,另一方是按照僅適用於本地區的交易習慣來解釋的,而對方對該特殊之習慣並不了解,此時應當按照雙方都知道或應當知道的一般的或行業的習慣進行解釋。
第三,地區和行業習慣與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發生沖突,應當以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為准。如果對某一條款發生爭議之後,一方是按照一般的或特殊的以及行業的習慣來進行解釋的,而另一方是按照當事人過去從事系列交易時所形成的習慣來進行理解的,則應當按照系列交易的習慣進行解釋。這主要是因為從系列交易中形成的習慣更接近當事人的意思。因為系列交易是當事人多次交易行為的總結,它雖然沒有載入當事人的合同之中,但也可以視為當事人默示的意思。這些都表明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應當具有優先於行業習慣的效力。
四、依合同法第62條的規則
《合同法》第62條規定:「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五)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六)履行費用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這就實際上解決了合同對履行義務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應當如何履行義務的問題。《合同法》第62條明確了各種填補合同漏洞的規則,應當指出,第62條雖然確定的是填補合同漏洞的規則,但是它們都是任意性的規定, 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通過其約定來排斥這些規定的適用,在當事人具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原則上應當依據當事人的約定,在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又不能根據交易習慣來確定當事人意圖的情況下,則應當適用任意性的規定。可見,我國法律將任意性的規定置於交易習慣之後,表明了交易習慣的重要性。如果交易習慣與任意性的規定發生沖突,則應當適用交易習慣,之所以將交易習慣提高到如此重要的高度,主要是因為交易習慣常常是當事人在從事交易過程中的通常做法的總結,與當事人的意志最為接近,在當事人沒有相反的約定的情況下,則只能認為當事人的意志便是按照過去的通常做法來履行合同義務。據此,交易習慣應當優先於法律的任意性規范而得到適用。
五、合同解釋原則
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的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合同的一般解釋方法是由《合同法》第125條明確規定的,具體包括:
1、文義解釋方法。所謂文義解釋方法是指依據合同條款語句的通常含義進行解釋。合同條款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要確定語言文字的含義,應當首先確定用語的真實含義。如果當事人雙方已經都明確同意合同條款所表達的是某一種意思,應當按照當事人雙方共同接受的含義來進行解釋。如果雙方對合同條款的含義理解各不相同,應當按照一個合理的人處於締約環境中對合同用語的理解為准,來探求合同用語的含義。文義解釋中注重按照合理人的標准來解釋用語的含義。
2、目的解釋方法。指在解釋合同時,應當首先考慮當事人的訂約目的。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其一定的目的,合同本身也不過是當事人實現其目的的手段。因此,合同的解釋也應當考慮當事人的訂約目的。根據合同的目的來解釋,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如果某一合同既可以被解釋為有效,也可以被解釋為不能生效,從原則上應當盡可能按照有效來解釋。因為當事人訂立合同,目的上都是為了使交易成立,使合同有效。當事人不可能為了使合同不生效而訂立合同。第二,如果合同條款中所使用的文字的含義與當事人所明確表達的目的相違背,而當事人雙方對該條文又發生了爭議,在此情況下不必完全拘泥於文字,而應當依據該合同的目的進行解釋。第三,如果當事人在有關合同文本中所使用的用語的含義各不相同,應當根據合同的目的進行解釋。
3、整體解釋方法,足指將全部合同的各項條款以及各個構成部分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從各個條款以及各個部分的相互關聯性,以及與整個合同的關系,在合同中所處的地位等各因素考慮,來確定所爭議的合同條款的含義。例如,當事人在合同中增加了特別條款,特別條款的效力可以優先一般條款的效力。如果分合同規定的是總合同的例外和特殊的情況,當分合同條款的意思與總合同條款的意思不一致時,分合同條款優先。
4、習慣解釋。所謂習慣解釋,是指在合同文字或條款的含義發生歧義時,按照交易習慣的含義予以明確;習慣解釋的方法既可以用於合同漏洞的填補,也可以用於合同條文的解釋。
5、誠實信用原則。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解釋,要求人們作為一個誠實守信的當事人來判斷、理解合同的內容和條款的含義。這樣在解釋合同的過程中,必須將商業道德和公共道德運用到合同的解釋之中,並對合同自由施加某些必要的限制。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該原則作為一種解釋方法,體現了現代合同法從形式正義逐步轉向兼顧實質正義。
應當看到,從法律解釋學上看,《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的合同解釋的方法,不能優先於《合同法》第62條的所規定的填補漏洞的任意性規則的適用,否則將會產生法解釋學上所謂「向一般條款的逃避」,此種現象應予禁止。
上述五項步驟,構成了填補合同漏洞的程序。在填補漏洞時,應當按照合同法規定的上述步驟,逐步地、循序漸進的填補合同漏洞,而不應打亂上述步驟和程序,否則,便難以准確完成合同漏洞填補的任務。
3. 保險合同要遵循哪些解釋原則
合同解釋目的是通過闡明合同條款的含義,以探尋當事人的真意,從而明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因此,合同解釋過程也是一個探尋當事人真實意思的過程。但是究竟以什麼標准來判斷合同解釋的結果符合當事人真意呢?對於單方意思表示,人們不難確定當事人的真意。但是,訂立合同是雙方甚至多方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訂立合同的真實意思,而且可能他們的「真意」存在差別;如果以一方的真意為標准,那麼還存在對另一方信賴利益的保護問題。 因此,在合同解釋的標准問題上出現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之爭。主觀主義堅持把探尋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的意思放在首位。客觀主義則拒絕這樣做,而是以一個理性人在此情況下所用語言文字的含義為標准,即所謂合理的客觀標准。我們不妨先看看部分國家或地區立法採取的合同解釋標准。《法國民法典》第1165條規定:「解釋時,應探求當事人的意願,而不應拘泥於合同文字的字面意思」。《德國民法典》第133條規定:「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其真意,不得拘泥於文詞」,第157條則規定:「解釋合同應按照誠實信用的原則及一般交易上的習慣解釋」中國台灣地區民法第98條規定:「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詞句。」《法國民法典》所採用的是主觀主義,把探求當事人意願放在第一位,而不應拘泥於合同文字的字面意思。《德國民法典》第133條採用的也是主觀主義,但是第157條進行了修正,還應按誠實信用及交易習慣進行解釋,即在某些情況下,合同的解釋不再限於探求當事人究竟如何思想,而是以某種客觀標准(誠實信用與交易習慣)去認定當事人應該如何考慮,意味著對當事人的意志進行了適當限制,加強了對交易安全及交易秩序的保護,採用的折衷立場。中國台灣地區民法第98條實際是由《德國民法典》第133條而來,但是從台灣地區「最高法院」的判例來看,運用誠實信用、交易習慣等進行合同解釋,因而實務上採用的也是折衷立場。
合同解釋
中國《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從此規定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現行《合同法》採用的是折衷標准。但是二個標准並非並列,同等重要。筆者認為,合同解釋應首先探尋當事人的真意,在不能求得當事人真意,或依據一般解釋方法明顯不公平、不符合常理、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時,才可以運用誠實信用、交易習慣等方法解釋確定合同的含義。不能夠在當事人意圖已明確的情況下,以客觀標准來曲解當事人的意思,那樣會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干涉。
合同解釋的規則是指確定合同事實上或應該具有內容的標准、依據,以及合同解釋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的主客觀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從合同解釋規則的含義可以看出,合同解釋的規則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7合同解釋的依據
合同解釋的依據是指確定合同事實上或應該具有內容的標准、依據。合同解釋的依據包括以下幾種:
當事人的共同意思表示。
合同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在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夠確認時,這種意思表示就成為解釋合同的首要依據。這種標准或依據在理論上是容易確定的,但是,在實踐中卻面臨著具體的困難。因為合同當事人之間一旦發生爭議,要證明一方當事人所主張的意思就是訂立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意思,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通情達理人的理解。
如果依據有關證據不能證明當事人的共同意思,應當根據一個與各方當事人具有同等資格並且通情達理的人在同等情況下對該合同應有的理解來解釋,這實際上是確認了一個第三人的標准,該第三人是通情達理的,其運用合同語言的方式也是通常的方式。美國的司法實踐中,經常採用此種標准。
一般使用者的合理期望。
這是對格式合同或標准合同解釋的依據。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一般人的平均理解,即對同一屬性的用戶、消費者以及其他締約人,應保持解釋的同一性。二是指符合一般人的合理預期,即符合一般締約人通過締結此類格式合同期望獲得的利益,並排除一般締約人所不期望的未經談判的不利的要求。中國合同法第39一41條對格式合同、格式條款作了規范性的規定。合同法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的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解釋格式合同的法定標准有三個:
(1)通常理解標准。所謂通常標准,是指一般人的合理預期,即最接近大眾化的合理解釋或者大眾化的常識,而不是專家的意見。
(2)對格式合同存在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從實際情況來看,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一般是佔有優勢的一方當事人,其提供的格式條款除了具有操作方便和省錢以外,有時往往為劣勢一方設置了陷阱和圈套。因為格式條款一般是優勢者僱傭的法律專家制定出來的,即使有眾多解釋,處於劣勢的一方也難以逃離陷阱。法律規定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是從公平和正義的觀念出發,對劣勢者提供最低的法律保護。
(3)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時,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這表明,非格式條款的效力,高於格式條款的效力,充分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8合同解釋的因素
合同解釋的因素,是指對合同進行解釋時,應考慮到的相關主客觀睛況。中國合同法第125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的原則,確定條款的真實意思」。據此,合同解釋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文義因素。
文義因素,是指合同解釋要考慮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的含義,即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在一般語言習慣上所具有的含義,從而探求合同所表達的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合同必須通過一定的文字來表達,合同解釋也就要首先考慮文義的因素。由於語言的多義性以及當事人的語言能力、意圖等因素的影響,合同解釋對文義因素的考慮容易受到所用文字的限制。所以,合同解釋考慮文義因素,不應當僅僅拘泥於文義因素,不能片面誇大文義因素的作用,應當結合具體的交易關系確定合同語句的含義。
有關條款因素。
合同的有關條款因素,是指合同爭議條款以外的、與爭議條款相關聯的合同條款。合同的條款不是孤立的,全部合同條款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合同解釋時必須整體考慮。合同解釋時應考慮的有關條款因素,是指在對合同爭議條款進行解釋時,不應拘泥於個別文句,在個別條款有矛盾或不清時,應當綜合考慮合同的全部有關條款,根據前後文進行整體的解釋。
交易習慣因素。
交易習慣是指在交易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所長期形成的、為大多數交易者所承認的習慣。交易習慣不屬於法律的范疇,並非強制性規范,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採用交易習慣。但是,由於交易習慣為大多數交易者認可,在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或歧義時,應當參照當事人的交易習慣進行解釋。
誠實信用因素。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以誠相待,講信譽,恪守諾言,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不施欺詐。該原則不但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合同解釋的基本方法。在合同解釋時考慮誠信因素,是推定當事人簽訂合同的內容應當符合誠實信用的原則。具體來說,在合同用語有復數解釋時,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確定哪一解釋屬於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排除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在合同的約定有漏洞時,依據誠實信用的原則予以補充。
合同目的因素。
合同的目的,是指當事人希望通過訂立合同要達到的目標或結果。合同目的是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的共同目的,而不是一方的目的,它是整個合同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所有條款,都要圍繞合同目的。合同的目的因素,是指在合同的文字或條款可能作出多種解釋時,應當採取適合於合同目的的解釋,這樣才能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另外,中國合同法第125條第2款規定:「合同文本採用兩種以上文字訂立並約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對各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的含義。各文本使用的詞句不一致的,應當根據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釋。」從中國法律的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已經充分注意到不同文字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因此,在約定不同文字具有同等效力的同時,對各個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的含義。如果有分歧,也應按照合同的目的進行解釋。
9方法
法官在裁判過程中往往需要對下列內容進行確定:合同的性質、合同條款的准確含義、合同漏洞填補等。確定以上內容都屬於合同解釋的事情。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運用多種合同解釋方法才能達到確定合同含義,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目的。 中國《合同法》對合同解釋方法的規定有以下幾條:第四十一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四十一條是對格式合同的解釋規則,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第六十一、二條是規定在當事人沒有明確規定時,如何確定合同的內容,即合同漏洞的填補;第一百二十五條是合同解釋規則的一般性規定,即在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時,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從上述規定來看,立法者對合同的解釋是高度重視的,規定了較詳細、全面的合同解釋方法,要求法官在裁判過程中正確運用上述方法去解釋合同,裁判案件。
文義解釋
所謂文義解釋,指通過對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的含義的解釋,以探求合同所表達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因此進行文義解釋,應探求當事人共同的真實意思,不應僅滿足於對詞語含義的解釋,不應拘泥於所使用之不當詞句。德國合同解釋理論中有一個重要原則是:「誤載不害真意」,即解釋合同時應探尋當事人的真實含義的意思,不應拘泥當事人誤書。如當事人在協商合同的過程中,一直是討論買賣甲書。但是,在簽訂合同時,誤書為乙書。此時,法官應確定當事人約定標的是甲書。又如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的付款條件中約定「貸到付款」。,而不是貨到了就付款。如果嚴格依照字面確定合同含義,認為付款的條件是貸到款了才付款,顯然是非常不合當事人真意的。這就需要法官在裁判的過程中,不拘泥於字句,以當事人的真意進行解釋,即貨到付款。
在訴訟中,當事人往往各執一詞;而且,有的當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違背訂約時的真意為自己辯護。這為法官探尋真意增加了難度。需要法官在訴訟運用自己的智慧,綜合合同簽訂、履行等各方面情況確定當事人真意。在當事人存在分歧,難以確定當事人真意時,法官則應以合同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以一個「合理標准」(standardofreasonableness)確定合同內容,即運用客觀標准推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整體解釋
整體解釋,是指根據條款在整個合同中的位置與其他條款的關聯確定各個條款在整個合同中所具有的正確意思。一個合同是一個整體,要理解其整體意思必須准確理解其各個部分的意思;反之,要理解各個條款的意思,也必須將各個條款置於合同整體之中,使其相互協調,才可能理解各個條款的正確意思。如果將某個條款單獨解釋,或許存在不同的意思,難以確定哪一個意思是當事人的真意,但只要將該條款與其他條款相聯系,相互解釋,相互補充,即不難確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例如合同質量條款約定不明,解釋時應當參考價格條款,如果約定的是上等價格,則應當解釋為上等質量;約定的是中等價格,則應當解釋為中等質量。同樣,如果價格條款約定不明,也應當參考質量條款解釋。
目的解釋
所謂目的解釋,指解釋合同時,如果合同所使用的文字或某個條款可能作兩種解釋時,應採取最適合於合同目的的解釋。當事人訂立合同必有其目的,該目的是當事人真意所在,為決定合同內容之指針。因此,解釋合同自應符合當事人所欲達成之目的。如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內容前後矛盾或曖昧不明,應通過解釋使之明確,以符合當事人之目的。合同所使用的文字或某個條款有兩種相反的意思,自應採取其中最適合於當事人目的的意思。惟應注意,此所謂當事人目的,乃指雙方當事人共同目的或者至少是為對方當事人已知或應知的一方當事人目的。若屬於對方不可能得知的一方當事人目的,自不得作為解釋之依據。
如早些年經常出現的名為投資實為借貸的合同糾紛,需要法官根據當事人真實目的對合同性質進行解釋,確定其為借貸合同。又如:甲公司與員工乙簽訂集資購房合同,合同中約定「乙須為甲服務十年,否則,甲有權解除購房合同,收回房屋」。合同簽訂二年後,乙失蹤四年。甲起訴要求解除合同收回房屋。法院以甲解除與乙勞動合同的通知沒有送達乙,沒有產生勞動合同解除的效力,當事人仍然存在勞動合同為由,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筆者認為,本案法院判決是值得商榷的。從合同條款我們可以看出,當事人的真實目的是,以乙方為甲方提供服務為條件,甲方賣給乙方集資優惠房。現乙失蹤已達四年之久,即乙方沒有為甲方服務達四年,致使合同目的不能達到,顯然已達到解除合同的條件。當然該合同條款解釋還有一個問題,即「服務十年」究系連續十年或總年限達十年?依據生活經驗,應認為除非甲方同意,否則應是連續服務十年。
習慣解釋
交易習慣,是指在交易中大家普遍接受的,長期、反復實踐的行為規則。所謂習慣解釋,指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時,應參照的習慣解釋。習慣有以下幾種地域習慣、行業習慣及當事人以前交易的習慣,這些習慣如不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即可作為解釋當事人真實意思的依據。需要注意,采為解釋依據的習慣,應是當事人雙方共同遵守的習慣,如果僅為一方的習慣,除非訂立合同時已將該習慣告知對方並獲得對方認可,否則不應采為解釋的依據。如當事人約定購買10車沙子,在履行過程中對是什麼車產生了爭議。在解釋是可根據以下習慣確定車的類型:當地沙石場一般是什麼車在運輸,當事人以前交易的車是什麼類型等。還可以看當事人約定的價格是多少,而當地這樣的價格一般是什麼樣的車來確定。
公平解釋
所謂公平解釋,指解釋合同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兼顧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根據公平解釋原則作出法律解釋規定是《合同法》第四十一條關於格式條款的解釋。對於格式合同或附合契約,如出現兩種以上含義時,應採取不利於單方面決定合同內容一方當事人的含義。這樣解釋,是出於對經濟上的弱者予特殊保護的考慮。依公平解釋合同時,因合同有償或無償而有所不同。若是無償合同,應按對債務人義務較輕的含義解釋;若是有償合同,則應按對雙方均較公平的含義解釋。
誠信解釋
誠實信用原則為現代民法上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之基本原則,也是指導法官正確解釋合同的基本原則。中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誠實信用為一切民事活動所應遵循之基本原則,合同之解釋當然應包括在內。運用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合同解釋時,法官實際上站在一個「誠實商人」和「誠實勞動者」的立場上去解釋合同條款的內容。誠信解釋有三方面的內容:1、當運用其他解釋方法得出兩種或以上含義,不能確定合同內容時,則先假定采第一種解釋並據以作出判決,再假定采第二種解釋並據以作出判決,然後比較兩種判決的結果,以所得出判決結果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大體平衡的解釋,為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正確解釋;2、當然運用其他解釋方法得出結論明顯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時,則應當運用誠信解釋方法對其他解釋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修正;3、當合同出現漏洞時,可以運用誠信解釋對合同進行漏洞填補。
如下面房屋租賃合同糾紛,甲出租商鋪給乙,在合同中約定:「甲方提供場地證明給乙方辦理該樓裝修及經營報批手續」。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甲方因無房產證及有關消防手續,給乙方出具了以下證明:「房屋租給乙使用,房產證正在辦理之中」。甲在糾紛中認為,其已履行了出具場地證明的手續。根據合同目的解釋,雙方約定甲方提供場地證明中的證明顯然是辦理經營手續的有效證明,而不是甲方出具的所謂的場地證明,甲方曲解合同也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
合同漏洞填補
合同漏洞填補屬於廣義的合同解釋范疇,是指當事人本應在合同中約定的內容,由於疏忽或其他原因,沒有約定,法官依職權對其進行解釋補充的過程。進行填補漏洞的前提是本應約定而沒有約定。如果根本就不必要約定的內容,就不需要法官對其進行補充。否則無端增加合同內容,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嚴重干涉。
當合同出現漏洞時,確定內容首先要尊重當事人意願。依據合同法第六十一條之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因此,法官首先應動員當事人就漏洞達成補充協議。在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時,法官則應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二條之規定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依前兩項方法仍不能確定時,就需要法官站在一個合理交易人的角度,依據當事人目的、合同性質、交易習慣、誠實信用等方法去填補合同漏洞。
如在一小鎮上僅有一家摩托車維修店,甲店主將摩托車維修店設備及店鋪轉讓給乙。乙開業不久後,發現甲又在小鎮上以更好的設備開了另一家摩托車維修店。乙起訴至法院請求禁止甲營業。在轉讓合同中沒有關於是否禁止甲再在小鎮經營摩托車維修業務的約定,因此屬於合同漏洞。筆者認為,甲、乙二人轉讓摩托車維修店設備、店鋪的行為並非單純的財產轉讓行為,實際上還含有將經營摩托車維修業務轉讓與乙的目的。該目的還含有另一意思,即甲不得在同一區域經營同一業務,否則對乙是不公平的。甲利用轉讓資金重新開另一家設備更好的摩托車維修店,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損害乙利益的行為。乙無權禁止第三人經營同一業務,但是,乙基於與甲之間的法律關系,有權禁止甲經營同一業務。因此,法官在本案中應運用合同漏洞填補規則,推定轉讓合同中有禁止甲經營同一業務的約定,從而支持乙的訴訟請求。
《保險法》第十條規定:「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保險合同的內容是保險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保險合同屬於民商合同的一種,其設立、變更或終止時具有保險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因此,保險合同不僅適用保險法,也適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等。保險合同雖屬民事法律關系范疇,但它的客體不是保險標的本身,而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即保險利益。保險合同不僅受保險法的調整,還應當受民法和合同法的調整,所以,保險合同的成立一定要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和合同的成立要件。
4. 合同法案例分析,求幫助
1,答:合同標的指的是合同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目前多數說認為合同關系的標的為給付行為。
2,答:材料當中的合同的標的為給付6000公斤的新鮮蔬菜的行為。
3,答:根據合同解釋的原則以合同文義為出發點,客觀主義結合主觀主義。《合同法》第125條第一款關於「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解釋規定,現代法奉行表示主義,應當按照當事人表示出來的意思進行解釋,是從意思表示受領人立場去認定之「客觀表示價值」。
材料中甲和乙公司訂立合同中要求乙在10天內向甲公司提供新鮮蔬菜,而乙公司的理解並無問題,甲公司的確沒有說清楚需要什麼樣的蔬菜,在合同文字或者條款的含義發生歧義時,按照習慣或者慣例的含義予以明確,在此種行業的交易當中的確小白菜屬於蔬菜,而且乙公司提供的是最新鮮的蔬菜,完全符合合同的標的內容,甲公司應該接受這批小白菜,並支付價款,若遲延接收對乙公司造成了損失,也應該賠償。
5. 解釋原則
1.文義:合同條款由語言文字所構成。欲確定合同條款的含義,必須先了解其所用的詞句,確定該詞句的含義。因此.解釋合同必須由文義解釋入手,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對此做了明確規定。 合同解釋的根小日的在於確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此,現代合同法奉行表示主義,即主張按當事人表示出來的意思加以解釋,即依據合同用語解釋合同。但由於主客觀原因,合同用語往往不能准確地反映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有時甚至相反,這就要求合同解釋不能拘泥於合同文字,而應全面考慮與交易有關的環境因素,探求當事人的真意。 2.體系。體系解釋又稱整體解釋,是指把全部合同條款和構成部分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各條款及構成部分的相互關聯、所處的地位和整體聯繫上闡明某一合同用語的含義。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關於按照「合同的有關條款」解釋的規定,是對這一原則的確認。 合同解釋之所以要遵循體系,首先在於合同條款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自然需平等對待,視為一體。其次,表達當事人意圖的語言文字在合同的整個內容中是有組織的,而不是毫無聯系、彼此分離的詞語排列,如果不把有爭議的條款或詞語與其上下文所使用的詞語聯系起來,就很難正確、合理地確定當事人的實際意圖。再次,合同內容通常是單純的合同文本所難以完全涵蓋的,而是由諸多其他行為和書面材料所組成(如雙方初步談判、要約、反要約、信件、電報、電傳等),其中可能包含對合同文本內容的修訂或補充,也可能包含對合同的擔保。因此,在確定某一爭議條款或詞語的意思的過程中,應將這些材料放在一起進行解釋,以便明確該條款或詞語的真正意義。 3.目的。當事人訂立合同均為達到一定目的,合同的各項條款及其用語均為達到該目的的手段。因此,確定合同用語的含義乃至整個合同的內容自然須適合於合同的目的。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也規定了這一原則。 合同目的可分為抽象目的和具體目的。前者是指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有使合同有效的目的。它是合同解釋的總體方向,如果合同條款相互矛盾有使合同有效和無效兩種解釋,應作使合同有效的解釋。具體目的是指合同所欲追求的具體的經濟或社會效果,這是合同目的意思的內容。對此,可分別以下情況加以確定:(1)合同的目的應是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通過一致的意思表示而確定的目的;(2)當事人雙方所欲達到的目的不一致時,以雙方均已知或應知的表示於外部的目的為准;(3)合同的目的不僅指合同整體目的,還可區分為部分合同目的和條款目的,在進行目的解釋時應予以兼顧。 4.參照習慣或慣例原則。是指在合同的文字或條款的含義發生歧義時,應按照習慣或慣例的含義予以明確;在合同存在漏洞,致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明確時,參照習慣或慣例加以補充。 習慣和慣例是人們在長期反復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某一地區、某一行業或某一類交易關系中普遍採用的做法、方法或規則,能夠被廣大的合同當事人所認知、接受和遵從。一些與現行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不相抵觸,經國家認可的習慣,還可成為民法的淵源。因此,在合同解釋中參照習慣或慣例,不僅符合當事人的利益和願望,也符合社會正義和法律的要求。
6. 合同法第40、52、56、61、125條的具體內容
第四十條格式條款具有本法 第五十二條和 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版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權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六十一條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一百二十五條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
7. 如果宣傳單上面寫著最終解釋權歸XX所有 是不是已經違法了
最終解釋權條款違反《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格式合同的解釋規則,屬於無效條款。
《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
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償用非格式條款」。
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52條和第53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上述規定的解釋規則均為強制性法律規范。最終解釋權條款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屬於無效合同條款。
擴展材料:
其它相關的法律法規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2、《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
第十二條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使用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內容的規定:
(一)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經營者對其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承擔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賠償損失等責任;
(二)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提出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以及獲得違約金和其他合理賠償的權利;
(三)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依法投訴、舉報、提起訴訟的權利;
(四)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對不接受其不合理條件的消費者拒絕提供相應商品或者服務,或者提高收費標准;
(五)規定經營者有權任意變更或者解除合同,限制消費者依法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權利;
(六)規定經營者單方享有解釋權或者最終解釋權;
(七)其他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
8. 最終解釋權歸XX的合同有效嗎合法嗎
最終解釋權條款違反《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格式合同的版解釋規則,屬於無效權條款。
《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52條和第53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上述規定的解釋規則均為強制性法律規范。最終解釋權條款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屬於無效合同條款。
9. 合同法125條 體現了合同法 什麼原則
體現的是合同信用原則。
本條是關於合同條款發生爭議或者詞句不一致的解釋的規專定。
合同的條款應當是雙方屬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達成的協議,但在實踐中由於種種原因對某些條款的含義發生爭議。對發生爭議的條款應當本著什麼原則進行解釋才能符合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所以這個條款,我認為是體現了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
10. 職場中合同很常見,合同到底以什麼文本為准
合同會作為招標文件的一部分出現在招標文件中,建設工程招標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在建設工程的招標文件中,也會有施工合同的內容。本合同文本,即中標人日後與招標范圍簽訂合同時使用的文本。但在簽訂合同時,會有具體的附加條款,包括對招標合同條款的修改,這是允許的。只要雙方都接受這樣的修改,它們就是合法有效的。因此,即使正式簽署的合同文本與招標文件的原始合同文本相沖突,後來簽署的合同也是有效的。
雙方也同意這一作用,以加強合同或協議的效力。只有在擴展數據的各方同意其意願並必須交付標的物後才能成立的合同。在這種合同中,除了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外,一方當事人必須實際交付標的物才能產生法律效力。執業合同必須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如存款合同和託管合同。允諾合同是指當事人一方表示,一旦對方同意,就可以產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即作出允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