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法0017
A.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有什麼區別
社會保障法和勞動法的關系: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B.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聯系區別是什麼
法律分析: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聯系:
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
3、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法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1、調整對象: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2、法律部門:在中央,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級政府都設有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行政機關或具體工作部門。
3、關系的主體: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4、立法目的:勞動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和風險時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5、解決程序:社會保障法引發的勞動爭議,由於具有某些私法關系的特點,主要適用民事程序來解決;勞動法爭議引發的爭議,由於具有較強的公法性,應主要採用行政訴訟程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C. 勞動保障法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復勞動法
(制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八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2007年6月29日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 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工傷保險條例
(2003年4月16日國務院第5次常務會議通過2003年4月27日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國發〔1997〕26號1997年7月16日)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 2007年12月14日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
(GB/T16180-2006)
D. 內蒙古自治區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行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進行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適用本條例。
勞動安全衛生監察,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三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對其管轄范圍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與勞動者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及勞動者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的監察機構具體負責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第四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和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第五條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工商、財政等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的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做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第六條 各級工會組織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於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第七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執法部門實施監督檢查,不得收取費用;收繳的罰款以及沒收的違法所得,應當上繳國庫。第二章 監察職責與管轄第八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履行下列監察職責:
(一)宣傳、貫徹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
(二)監督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並對違法行為依法查處;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檢舉和控告;
(四)承辦同級政府或者上一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交辦的監察事項;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第九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時,有權進入用人單位進行現場檢查,了解與監察事項有關的情況,查閱和復制有關資料,對現場進行拍攝、錄音,詢問有關人員。被檢查單位和有關人員應當如實反映情況,不得阻撓、拒絕。第十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應當秉公執法,堅持原則;不得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不得泄露被檢查單位的商業秘密或者技術秘密。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公布舉報電話,設立舉報信箱。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應當為舉報人員保密。第十一條 旗縣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自治區人民政府和盟行政公署、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的監察管轄范圍,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
因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管轄。第十二條 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查處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管轄的復雜、重大案件,也可以將自己管轄的案件指定下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部門查處。第三章 監察內容和方式第十三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的內容:
(一)建立和完善勞動管理規章制度的情況;
(二)招用勞動者的情況;
(三)訂立及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情況;
(四)遵守工資支付、最低工資保障規定的情況;
(五)遵守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六)遵守女職工、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規定的情況;
(七)遵守經濟性裁員規定的情況;
(八)遵守職業介紹規定的情況;
(九)遵守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的情況;
(十)遵守勞動者福利待遇規定的情況;
(十一)參加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十二)遵守解決勞動爭議規定的情況;
(十三)承辦境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公民個人出境就業的機構維護境外就業人員合法權益的情況;
(十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第十四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採取日常巡視監察、專項監察、舉報專查和年度檢查等方式。第十五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應有兩名以上監察人員共同進行,並出示執法證件;
(二)告知被監察單位監察的內容、要求和方式;
(三)詢問或者現場檢查應當製作筆錄,並由監察人員和被詢問人或者被檢查單位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被詢問人或者被檢查單位的有關人員拒絕簽名或者蓋章的,應當註明拒絕理由。
E.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講的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緊密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和福利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和運用范圍①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特定的勞動關系及與特定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特定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關系的特定部分。這種特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限於雇員與僱主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二是這種勞動只限於基於勞動合同義務所為的職業性的有償勞動。
.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
勞動行政管理關系。如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因安置就業、組織培訓、招收、調配等問題而發生的關系。
執行勞動保險方面的關系。國家勞動保障管理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執行勞動保險法規而發生的關系。
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關系。有關的國家機關和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調解、仲裁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發生的關系。
監督勞動法律執行方面的關系。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監督、檢查勞動法律的貫徹執行而發生的關系。
工會組織、工會會員與國家機關或與僱主之間由於開展工會活動以及代表會員為維護會員利益開展斗爭而發生的關系。
綜上所述,勞動法是調整特定勞動關系以及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②勞動法的運用范圍。
勞動法運用范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本法執行。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和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為:以國家保險為主體的公共保險領域中的社會關系,即公共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僱主補充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儲蓄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
社會保障法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和社會福利法三部分。社會救助法是調整社會救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救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救助費用、義務和服務項目的實施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福利法是調整社會福利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福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福利費用的提供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及管理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社會保險法是調整以國家公共保險為主體的多支柱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法律關系主體涉及不同類型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受益人。
F.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聯系和區別
簡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
答:聯系 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
3 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法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區別 1調整對象: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2法律部門:在中央,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級政府都設有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行政機關或具體工作部門。
3關系的主體: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4立法目的:勞動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和風險時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5解決程序:社會保障法引發的勞動爭議,由於具有某些私法關系的特點,主要適用民事程序來解決;勞動法爭議引發的爭議,由於具有較強的公法性,應主要採用行政訴訟程序。
G.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考研要考那些科目
考研科目:外語、政治管理學綜合。
在社會保障學、社會學、心理學、勞動經濟學、社會統計學、社會保險學、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社會政策理論、公共管理、西方經濟學等科目中選擇兩科。
考研科目各個學校不一樣,你確定好學校之後可到各個學校研究生院網站查詢。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是我國全面建立和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急需人才,具有長久穩定的就業潛力。
畢業生可以進入國家各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人事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企業與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保險公司等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與組織管理工作,也可以進入相關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者進入法院、勞動仲裁機關等部門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實務工作。
就業前景十分廣闊。畢業生可以參加社會保障學、勞動經濟學、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等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7)勞動與社會保障法0017擴展閱讀: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考研必備技能: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掌握現代管理和計算機應用技能;
3.了解中外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的理論與實踐進展;
4.熟悉黨和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掌握中外經濟學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經濟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H. 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行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理的行政執法行為。
本條例所稱用人單位是指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
本條例所稱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是指職業介紹機構、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
對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同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做好相關工作。第四條 各級工會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工會組織應當建立並實行情況通報和工作聯系制度。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向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舉報或者投訴。第五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以及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及時、准確地查處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第六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二章 監察管轄和職責第七條 對用人單位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由用工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對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工作由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注冊地或者登記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上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必要時可以直接對下一級管轄的監察對象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下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將重大監察事項提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
對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第八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履行下列監察職責:
(一)宣傳、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
(二)監督檢查用人單位、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遵守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
(三)受理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舉報和投訴;
(四)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第九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熟悉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和監察業務,忠於職守,文明執法,秉公辦事,清正廉潔。第三章 監察內容和程序第十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下列事項實施監察:
(一)制訂和執行勞動管理制度情況;
(二)招聘、使用勞動者情況;
(三)訂立、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情況;
(四)執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情況;
(五)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和執行最低工資標准情況;
(六)參加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
(七)執行勞動保護有關規定和女職工、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與禁止使用童工規定情況;
(八)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情況;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察內容。第十一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實施專項檢查或者年度檢查前,應當制定檢查方案;實施檢查後,將檢查結果向被檢查單位通報,必要時向社會公告。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受理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行為的投訴和舉報,應當予以登記,指定監察人員調查,並為舉報人保密。第十二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進行監察時,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由兩名以上監察人員共同進行,監察人員應當向被檢查單位出示執法證件和監察通知書;
(二)告知監察的依據、內容、要求和方法;
(三)詢問或者現場檢查應當製作筆錄或者記錄,筆錄和記錄應當由監察人員和被詢問人或者被檢查單位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被詢問人或者被檢查單位的有關人員拒絕簽字或者蓋章的,應當註明拒絕事由。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向被檢查單位下達詢問通知書,被檢查單位應當按照詢問通知書的要求接受詢問或者作出書面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