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漢代經濟法

漢代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2-08-13 09:22:53

『壹』 漢朝的政治制度有那些

1、選舉制度: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復核;復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

2、官制: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3、用人制度:選士制度,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

4、徵兵制度:男子二十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保衛京師,名為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為兩支,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為北軍。

5、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

『貳』 漢代食貨志中反應的經濟政策

《食貨志》中詳細記載了中國歷代的全國人口數量,耕地面積,糧食總產和單產數量等統計數據,為研究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和方向,提供了基礎數據;也記述了中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過程,以及與此相關的財政賦稅制度的演變;記述了中國賦稅形態從勞役經實物到貨幣化的演變軌跡。對於中國歷史上非常突出的農業與工商業的關系問題,封建統治者「農本工商末」的對策,以及與此相關的專賣制度,都可從《食貨志》中找到來龍去脈。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先進耕作技術,比如區田法、代田法等《食貨志》中也都有詳細記載。就思想成果來說,管仲、商鞅、桑弘羊、劉晏、王安石、張居正的經濟思想,以及他們改革賦稅制度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思想和實踐,在《食貨志》的記述中也都歷歷在目。

『叄』 王安石經濟思想與漢代經濟政策的共同特徵

王安石認為理財的途徑首先要要抑制兼並,加強中 央 集 權,利用國家 機器來保護財源和增加財政收入。
正如他在《臨川集》中所言「去重斂,寬農民,庶幾國用可足,而民財不匱」。他又說:「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夫以義理天下之財,則轉輸勞逸不可以不均,用途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貨賄之有無不可以不制,而輕重斂散之權不可以無術」。
這種思想在變法中表現得很突出,如「青苗法」的實施,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農民因還不起高 利 貸而破產的命運,從而對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並有所抑制;「方田均稅法」和「徭役法」的實施,廢除了統治階級的部分特權,從而增加了財政收入。

『肆』 漢朝法制指導思想的演變背景及過程

漢朝的法制指導思想的演變:第一時期:1. 時間:漢高祖高漢武帝即位之前的六十年間2. 法制指導思想:黃老的「無為而治」居統治地位,輔之以儒.法思想。3. 過程:為避免重踏秦二世滅亡之覆轍,以及鞏固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的現實需要,加之深受一批鼓吹道家學說的大臣的影響,從劉邦到漢景帝的汗初統治者,奉行黃老學派的「清靜無為」思想,採取「輕搖薄賦」.「約法省刑」的「與民休息」政策,從而緩和社會矛盾,和恢復經濟發展。 在黃老思想指導下,汗初經由劉邦到文景帝的幾代君主的身體力行,以及蕭何.曹參等輔相的實現,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第二時期:1. 時間:自漢武帝起2. 法制指導思想:強化中央集權,以儒家思想為主,禮法並用。3. 過程: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至漢武帝在位時,中央政權日益鞏固,社會趨於穩定,整個社會逐漸形成大統一的局面。面臨新的社會形勢,漢朝統治者希望以一種擴展進去的積極政治學說取代汗初的「無為」黃老思想,化解社會矛盾,鞏固中央專制主義政權。 董仲舒應時改造儒家理論,儒家強調皇帝的權威,而董仲舒利用神權使這權威合法化。 董仲舒在法律方面,主張「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輔。董仲舒的理論學說是在先秦儒家基礎上,吸收各家學說中有益成分的以儒法合流為特色的一種新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注視主張的「德主刑輔」. 禮法結合的思想被漢武帝採納,並以此為核心,形成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影響了以後各朝代的法律制度。

『伍』 漢代法律制度發展進程的表現是什麼

漢朝法律制度
漢朝法律制度是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秦滅以後,劉邦和項羽進行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斗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全國,定都長安,建立了西漢王朝,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政權僅存17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以劉秀為代表的豪強地主集團奪取了農民起義的果實,於公元25年重新恢復了漢朝的統治,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兩漢歷經四百餘年的統治,封建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與此相適應,封建法制也進一步完備,在秦律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發展。

中文名
漢朝法律制度
指導思想1
與民休息,寬省刑法
指導思想2
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原因
秦末農民大起義
法律內容
刑事法律 民事法律
快速
導航
法律形式

立法活動

刑制改革

法律內容

司法制度
指導思想
與民休息,寬省刑法
漢朝統治初期,統治者深刻反思法家思想,嚴厲批判「專任刑罰」、「重刑輕罪」的主張,確立了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寬省刑法」的指導思想。
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漢初經過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封建統治已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決心改「無為而治」為「有為而治」,採納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將「禮法並用」、「德主刑輔」作為法制指導思想。漢代的刑罰適用原則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確定了「上請」、「恤刑」、「親親得相首匿」等刑罰適用原則。
法律形式
⒈律(基本法律):即法典,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法律形式,主要調整重要和基本的法律關系。漢律六十篇指的是蕭何所定的《九章律》(九篇),叔孫通所定《傍章律》(十八篇),張湯所定的《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所定的《朝律》(六篇),加在一起共六十篇。漢律還有一個名稱,「三尺法」,因為漢律是用三尺竹簡書寫的。
⒉令(臨時發面的詔令):又叫做「詔」,是皇帝根據形式變化及時發布的。「令」可以用於補充法律,解釋法律,甚至可以代替法律,「令」往往又可以成為以後修訂法律的根據。
⒊科(單行刑事條例):又叫做「科條」或「事條」,是從秦朝的「課」發展而來的,據劉熙的《釋名》記載:「科,課也,課其不如法者罪責之也。」科是關於考核,以及處刑標準的具體的法律形式。據《後漢書》記載:「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可見,漢朝的「科」作為法律形式已經被廣泛使用。
⒋比(決事比,又叫決事比,即可以用來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作為一種靈活的法律形式,「比」可以補充法、令的不足,在漢朝的時候被廣泛使用。可以比照的斷案成例。律無正條規定時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條文或同類型案件)。
.⒌《春秋》經是漢代的「憲法」,具有凌駕於各種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
立法活動
西漢初期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宣布廢秦苛法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這是西漢立法的開端「約法三章」。
建立西漢王朝以後,面對新的形勢,劉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丞相蕭何參照秦律制定漢律.蕭何在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個漢律的核心和主幹部分.

『陸』 漢代 在經濟方面有什麼政策

漢代經濟制度
上面講的是政府之形成,及其職權分配之內容。下面要講到支持政府的主要經濟問題,即賦稅制度。漢代對於輕 吒 賦這一理想算是做到了。戰國時孟子講過:「什一而稅,王者之政」,可見戰國稅額,是不止什一的,在孟子以為什一之稅已是很好了。可是漢代,稅額規定就只有「十五稅一」。而且,實際上只要納一半,三十稅一。一百石穀子,只要納三十多一點的稅。甚至當時人還說有百一之稅的(見旬悅《前漢紀》),並在文帝時,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後歷十一年之久。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這因中國疆土廣,賦稅盡輕,供養一個政府,還是用不完。然而漢代稅制,有一個大毛病,當時對於土地政策,比較是採用自由主義的。封建時代的井田制早已廢棄,耕者有其田,土地的所有權屬於農民私有,他可自由使用,也可自由出賣。遇到經濟睏乏,田地可以買賣,就形成了兼並。若我們進一步問,為什麼政府稅額輕了,農民還要賣去自己的田地呢?這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這須講到當時的人口稅 兵役稅,乃及社會經濟之全體貌。此刻無瑕涉及。但耕戶賣去了他的土地所有權以後,他就變成一佃農,田主對佃農的租額是很高的。有的高到百分之五十(即十分之五)。結果政府的租稅愈輕,地主愈便宜,農民賣了地,要納十分之五的租給地主,地主向政府只要納三十分之一的稅。政府減輕田租,只便宜了地主,農民沒有受到分毫的好處。這是講的田租。
但這里已牽涉到土地所有權問題。封建時代,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土地為封建貴族所專有。耕田者依時還受,這是井田制度一項主要的條件。現在封建破壞,土地歸民間私有。既屬私有,自可自由買賣。政府只管按田收稅,不管田地誰屬。賣田的和買田的,雙方共同成立一種契約。這純是民間經濟貿易關系。所以在自由買賣下的大地主,並不即是封建貴族。封建是政治性的,而此刻的地主,擇優經濟條件而形成。他可以自由買進,也可以自由賣出。正因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買賣,才開始有兼並,才使貧者無立錐之地。以後中國歷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常欣□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佔有,但一面又主張耕者有其田,承認耕地應歸屬民間之私產。在這兩觀念之沖突下,終使土地租稅問題的不到一個妥適的解決。
再說全國土地,也並非全屬耕地。則試問非耕地的主權,又是誰的呢?一座山,一帶樹林,一個大的湖,在封建時代,自然是四封之內,莫非王土,耕地非耕地,同樣該屬於貴族。耕地開放了,散給農民,平均分配,成為井田,而非耕地則成為不公開的禁地。山林池澤,貴族另派管理員如虞人之類去看守。後來情勢變了,耕地所有權,逐漸轉移到農夫手裡,而非耕地的禁區呢?也漸漸被民間私下闖入,燒炭伐木,捕魚獵獸,這是一種違法的牟利。這一些時時闖入禁區的,在當時被目為盜賊,而他們這種耕地以外的生產,則稱之為奸利。政府設官防止,有權征討。待後防不勝防,討不勝討,索性把禁地即山林池澤也逐漸開放了。只在出入關隘,設一徵收員,遇在禁區捕魚伐木的,只就其所獲,徵收其所獲幾分之幾的實物,這就在田租之外,另成一種賦稅。這是關稅商稅之緣起。所以稱之曰征者,原先是征伐禁止的,後來只以分享獲得為妥協條件,而仍以征字目之。這一種轉變,春秋末年,已在大大開始。土地狹或是人口密的國家,如鄭、如晉、如齊,都有此現象,都有此措施。然直到秦漢統一政府出現,關於土地所有權的觀念卻依然承襲舊貴。他們認耕地為農民私有,而非耕地,即封建時代相傳之禁地,則仍為公家所有。換言之,即成為王室所有。此因封建貴族都已消失,只剩皇帝一家,承襲舊來的封建傳統,所有全國的山林池澤,照當時人觀念,便全歸皇室。再從這一所有權的觀念影響到賦稅制度,所以當時凡農田租入歸諸大司農,充當政府公費。而山海池澤之稅則屬少府,專供皇帝私用。這一分別,若非從封建時代之井田制度以及其他土地所有權之分別轉變說來,便不易明了。
現在再說,此一公私分稅的制度,在開始時也頗合理。因耕地多,田賦是大宗,而山林池澤的商稅只佔少數。把大宗歸國家,小數劃歸皇室,這也並非皇帝私心自肥。但戰國以下,鹽鐵之利逐漸龐大起來,社會經濟情形變了,山海池澤之稅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這一轉變,是開始定製時所不曾預料的。正如清代末年,清代如此,漢代亦復如是。商稅漸漸地超過了田租,於是少府收入,反而勝過了大司農。並不知商埠對外通商關稅之逐年增添,卻把此事讓給外國人去管,後來遂吃了大虧。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討匈奴,通西域,軍費浩繁,大司農的錢用完了,連他父親(景帝),祖父(文帝)幾輩子積蓄下來的財富都花光了。政府支出龐大,陷入窘地,這又怎樣辦呢?農民的田租,三十分之一的定額,制度定了,又不便輕易再變更,再增加。漢武帝就只有自己慷慨,把少府的經濟拿出來,這等於是把皇室私款來捐獻給政府。所以武帝同時也命令地方上有錢的人,最主要的是如鹽鐵商人等,也能如他般大家自由樂捐。結果社會響應不佳,擁有大資產的,不理會政府之號召。漢武帝不禁要想:你們的錢究竟有哪裡來的呢?豈不是都由我把山海池澤讓給你們經營,你們才能 笱 冶鐵,發財賺錢。現在我把少府收入都捐獻給國家,而你們不響應,那麼我只有把全國的山海池澤一切非耕地收還,由我讓給政府來經營吧!這便是漢武帝時代有名的所謂鹽鐵政策。鹽鐵商是當時最大最易發財的兩種商業。鹽沒有一認不吃的,鐵也沒有一家不用,而煮海成鹽,開山出鐵,這山與海的主權,卻在皇帝手裡。現在漢武帝再不讓商人們擅自經營了,把其所有權收回,讓政府派管理去自己燒鹽,自己冶鐵,其利息收入則全部歸給政府,於是鹽鐵就變成國營與官賣。這個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國人之所首先創始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的政策。可是我們遠在漢代已經發明了這樣的制度,直到清代,小節上的變化雖然有,而大體上宗還遵循這一政策,總還不離於近代之所謂國家社會主義的路線。這一制度,也不專限於鹽鐵兩項。又如酒,這是消耗著人生日用必需的米麥來做成的一種奢侈享樂品,因此也歸入官賣,不許民間自由釀造。這些制度的後面,自然必有其理論的根據。我們要講中國的經濟思想史,必須注意到歷史上種種實際制度之措施。而講中國經濟制度,卻又該注意此項制度之所由演變完成的一種歷史真相。所以我講漢武帝時代的鹽鐵政策,卻遠遠從古代井田制度與山澤禁地在法理上所有權之區分,制講到少府與大司農的稅收之分配於政府與皇室之由來,而由此再引伸出鹽鐵官賣來。這並不專是一個思想與理論的問題,而實際上則有極占重要的歷史傳統之現實情況來決定。為了這一問題,在當時也爭辯得很久,到漢昭帝時還有一番熱烈的討論,全國各地民眾代表和政府的財政主管大臣在特別召集的會議席上往返辯論,互相詰難。有當時一位民眾代表事後留下一份記錄,就是有名的鹽鐵論。當然民間主張開放,政府主張國營。而當時實際上的利弊得失,則非熟究當時人的意見,是無法懸揣的。我們此刻要討論歷史制度,全該注意當時的歷史傳統與當時人的歷史意見,作為主要之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這才是正辦呀!
我們概括上述漢代的經濟政策,對工商業是近於主張如近人所謂的節制資本的一面,而在對農民田租方面,則也已做到了輕 吒「常 但並未能平均地權。在漢武帝時,董仲舒曾主張限田政策,縱不能將全國田畝平均分派,也須有一最高限度,使每一地主不能超過若干畝之限制,惜乎連這個政策也並未能推行。於是王莽起來,就激起了一項大改革,把一切畝盡歸國有,稱為皇田,重行分配。當時的意想,實在要恢復封建之井田制,而結果則引生一次大變亂。王莽失敗了,從此中國歷史上的土地制度也不再有徹底的改革了。

『柒』 漢朝法律有什麼規定

在家庭關系方面,漢朝法律確立了「父為子綱」的父權家長制原則?漢律規定,凡有對家長不孝言行,或觸犯父權統治者,要處以棄市極刑;而毆打殺害家長,更屬大逆重罪,一律嚴懲不貸;甚至告發父權家長罪狀,亦要按不孝罪處死?如西漢衡山王劉賜太子劉爽,即因告發其父謀反,而以不孝罪棄市?

為了發展社會經濟,漢朝政權頒布了一些保護農業生產的法令?比如西漢政權一建立,漢高祖即頒布法令:士兵復員回家,流民各歸本縣,恢復原有田宅,按功勞賞賜土地?

因飢餓自賣為奴者,免為庶人,增加勞動人手?凡不執行此令者,從重論罪?漢朝還放寬土地限制,解除山林川澤之禁,允許民眾墾殖;減輕田稅負擔;重視興修水利等?

漢朝的賦稅,主要有土地稅?人口稅與資產稅?土地稅亦稱田租或田稅,漢初為十五稅一;文帝時兩次減半徵收,後又免稅13年;景帝時改徵三十稅一,遂為定製?

人口稅為按人徵收,凡7歲至14歲未成年人,每年20錢,武帝以後增為23錢,稱為口賦或口錢;15歲至56歲成年人,每年一算,徵收120錢,稱為算賦?資產稅亦稱貲算,按財產每萬錢徵收一算即120錢?

『捌』 漢朝的經濟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雖然恢復了農業生產,但經濟勢力讓然略顯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國家存糧進一步大漲,經濟實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漢元帝時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期,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 。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 ,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 。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文帝時期,在貴粟政策下,商人競買爵位,擴大貿易領域,促進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

熱點內容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執行 發布:2025-01-21 01:30:39 瀏覽:209
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條件關鍵 發布:2025-01-21 01:01:34 瀏覽:438
鉅沃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1 00:55:41 瀏覽:951
勞動法提前解約賠償 發布:2025-01-21 00:46:09 瀏覽:84
法院涉案款項 發布:2025-01-21 00:39:47 瀏覽:46
合同法代理制度 發布:2025-01-21 00:16:04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