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合同法
1. 油氣產業要交哪些稅現在的具體稅收政策是什麼,謝謝!
油氣田企業增值稅管理辦法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批準的石油天然氣企業增值稅政策,為加強石油天然氣企業的增值稅徵收管理工作,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原油、天然氣生產的企業。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集團)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集團)重組改制後設立的油氣田分(子)公司、存續公司和其他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以下簡稱油氣田企業),不包括經國務院批准適用5%徵收率繳納增值稅的油氣田企業。
存續公司是指中石油集團和中石化集團重組改制後留存的企業。
其他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是指中石油集團和中石化集團以外的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
油氣田企業持續重組改制繼續提供生產性勞務的企業,以及2009年1月1日以後新成立的油氣田企業參股、控股的企業,按照本辦法繳納增值稅。
第三條油氣田企業為生產原油、天然氣提供的生產性勞務應繳納增值稅。
生產性勞務是指油氣田企業為生產原油、天然氣,從地質普查、勘探開發到原油天然氣銷售的一系列生產過程所發生的勞務(具體見本辦法所附的《增值稅生產性勞務征稅范圍注釋》)。
繳納增值稅的生產性勞務僅限於油氣田企業間相互提供屬於《增值稅生產性勞務征稅范圍注釋》內的勞務。油氣田企業與非油氣田企業之間相互提供的生產性勞務不繳納增值稅。
第四條 油氣田企業將承包的生產性勞務分包給其他油氣田企業或非油氣田企業,應當就其總承包額計算繳納增值稅。非油氣田企業將承包的生產性勞務分包給油氣田企業或其他非油氣田企業,其提供的生產性勞務不繳納增值稅。油氣田企業分包非油氣田企業的生產性勞務,也不繳納增值稅。
第五條 油氣田企業提供的生產性勞務,增值稅稅率為17%。
第六條 油氣田企業與其所屬非獨立核算單位之間以及其所屬非獨立核算單位之間移送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不繳納增值稅。
本辦法規定的應稅勞務,是指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和生產性勞務(下同)。
第七條 油氣田企業提供的應稅勞務和非應稅勞務應當分別核算銷售額,未分別核算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應稅勞務的銷售額。
第八條 油氣田企業下列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一)用於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徵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
本辦法規定的非增值稅應稅項目,是指提供非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建造非生產性建築物及構築物。
本辦法規定的非應稅勞務,是指屬於應繳營業稅的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稅目徵收范圍的勞務,但不包括本辦法規定的生產性勞務。
用於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包括所屬的學校、醫院、賓館、飯店、招待所、托兒所(幼兒園)、療養院、文化娛樂單位等部門購進的貨物或應稅勞務。
(二)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
(三)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
者應稅勞務。
(四)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納稅人自用消費
品。
(五)本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的貨物的運輸費用和銷售免稅貨物的運輸費用。
第九條 油氣田企業為生產原油、天然氣接受其他油氣田企業提供的生產性勞務,可憑勞務提供方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註明的增值稅額予以抵扣。
第十條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開採石油、天然氣的油氣田企業,由總機構匯總計算應納增值稅稅額,並按照各油氣田(井口)石油、天然氣產量比例進行分配,各油氣田按所分配的應納增值稅額向所在地稅務機關繳納。石油、天然氣應納增值稅額的計算辦法由總機構所在地省級稅務部門商各油氣田所在地同級稅務部門確定。
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內的油氣田企業,其增值稅的計算繳納方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和稅務部門確定。
第十一條 油氣田企業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生產性勞務,應當在勞務發生地按3%預征率計算繳納增值稅。在勞務發生地預繳的稅款可從其應納增值稅中抵減。
第十二條 油氣田企業為生產原油、天然氣提供的生產性勞務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油氣田企業收訖勞務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勞務收入款項憑據的當天;先開具發票的,為開具發票的當天。
收訖勞務收入款的當天,是指油氣田企業應稅行為發生過程中或者完成後收取款項的當天;採取預收款方式的,為收到預收款的當天。
取得索取勞務收入款項憑據的當天,是指書面合同確定的付款日期的當天;未簽訂書面合同或者書面合同未確定付款日期的,為應稅行為完成的當天。
第十三條 油氣田企業所需發票,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批准後,可以採取納稅人統一集中領購、發放和管理的方法,也可以由機構內部所屬非獨立核算單位分別領購。
第十四條 油氣田企業應統一申報貨物及應稅勞務應繳納的增值稅。
第十五條 現行規定與本辦法有抵觸的,按本辦法執行;本辦法未盡事宜,按現行稅收法律、法規執行。
第十六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可根據本規定製定具體實施辦法,並報國家稅務總局備案。
第十七條 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執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油氣田企業增值稅計算繳納方法問題的通知》((94)財稅字第073號)、《財政部 國家稅務關於印發〈油氣田企業增值稅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稅字[2000]32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油氣田企業增值稅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發[2000]195號)同時廢止。
2. 西南油氣田員工違反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商業秘密保密協議》承擔哪些責任
員工違反保密協議,公司可以依據相關協議追究違約責任。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 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限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們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罪論處。
本條所稱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本條所稱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
3. 亞洲主要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安全戰略
日本、韓國是亞太地區油氣資源匱乏的國家,因此兩國的油氣嚴重依賴進口。其能源安全政策著重於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應,並通過立法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印尼油氣資源豐富,是東南亞重要的產油國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氣開發政策著重與外國進行油氣合作勘探、開發項目,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一、日本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日本的油氣的產量和儲量
日本是一個工業發達而油氣資源極端匱乏的經濟大國,其所消費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賴進口。其國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截止到2002年為801.4萬噸,與截止到2001的剩餘探明儲量799萬噸相比增長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65.5萬噸減少了8.40%。
日本也是一個天然氣資源很貧乏的國家,1999年底,日本僅有幾個小氣田,1976~1999年日本年產天然氣22億~26億立方米,2002年為24.02億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396.44億立方米,與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產量為24.02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億立方米減少了1.46%。
2.日本油氣貿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費國,第二大能源進口國(僅次於美國),石油進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夠的國內能源來源,必須大量地依靠進口能源,該國約80%的一次能源依靠進口。日本的石油資源在海外,市場在國內。2000年進口石油2.64億噸,進口天然氣725億立方米。
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在逐年增加(見表7-2)。日本是島國,沒有從國外進口管道天然氣的管道條件。日本進口天然氣主要是液化天然氣,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為661億立方米。日本天然氣主要進口來源:印度尼西亞佔39%,馬來西亞佔20%,澳大利亞佔16%,汶萊佔10%,阿聯酋佔10%。
表7-2日本天然氣進口量(單位: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於中東,共占日本石油進口總量的85.0%,其中阿聯酋佔26.4%,沙烏地阿拉伯佔22.1%,伊朗佔9.8%,卡達佔7.0%,印尼和科威特各佔5.9%,阿曼佔5.1%。另外,從中國進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總進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氣消費
(1)日本的經濟增長與油氣消費
日本經濟在不斷地增長,雖然從90年代以來日本的經濟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長率大約達1.3%,對能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仍然在不斷地增長。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見表7-3。
表7-3日本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
資料來源:日本通產省。
(2)日本油氣的消費量
日本的天然氣和石油消費量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在不斷地增長。其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見表7-4。
表7-4日本1988年以來的石油消費量(單位:萬噸)
(據《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氣消費量也在不斷地增長。1995年其消費量為624.98億立方米,1996年的消費量為676.79億立方米,增長率為8.28%,1997年的消費量為664.1億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氣消費量為692.6億立方米,比1997年的消費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氣消費結構
日本是第二大經濟強國,由於原來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對外依賴進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發生石油危機,日本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會受到極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來不斷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天然氣和其他清潔能源的消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1997年為52.8%,1999年為51.1%,預計2010年將達到50.1%~47.7%。天然氣所佔比重1997年為10.7%,1999年為13.2%,預計2010年將達到12.7%~14%。
4.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其國內能源資源極為貧乏,油氣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而其石油消費的99.6%靠進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來自中東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比別的國家更容易受到石油問題的沖擊。因此,日本積極採取各項步驟進行石油儲備工作,從1975年日本就開始大量進行戰略石油儲備工作,制定了《石油儲備法》,規定石油輸入者、石油的煉制者都有儲備石油的義務。到80年代初,日本的總儲備量已相當於其121天的石油凈進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儲備總量為8000萬噸,占年消費量的28%,相當於其140天的石油消費需要;到1995年日本國家和民間石油儲備總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量。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儲備國。
日本的石油儲備體系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其石油儲備法進行的國家儲備,另一部分是民間儲備。國家儲備又分為兩種,即國家直接修建的儲備基地和國家向民間租借的儲備基地;民間儲備則分為由民間石油企業進行的石油儲備和由進口液化石油氣(LPG)的部門進行的儲備。其儲備體系見圖7-1。
圖7-1日本石油儲備體系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國家石油儲備的主要對象是原油。到目前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區規劃建造了10個國家儲備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間石油儲備大約為4540萬立方米,政府石油儲備大約為4500萬立方米,總儲備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水平。
日本石油儲備動用機制和機構為:日本石油公團以石油公團法,按通產省的命令,負責儲備的動用。原則上,政府儲備是「最後措施」,在動用政府儲備前,業界民間儲備必須先投放市場,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動用政府儲備:
(1)達成了利用政府儲備作為聯合應急對策的協議。
(2)政府在考慮石油供應中斷的性質後認為有必要動用儲備。
日本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來源是:政府儲備的資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團(70%),煉油廠及地方政府;而民間儲備是由各煉油廠、營銷商及進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員會(通產省的咨詢機構)建議通產省考慮在供應中斷的早期階段就動用政府儲備,並將儲備量增加到與其他IEA的重要成員國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萬桶。
20世紀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證穩定的石油供應。後來,第一次能源危機迫使日本將其能源來源多樣化,因此,政策目標調整為保持多種能源的穩定供應(見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應,擴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減少石油進口,在建築部門和運輸部門實行嚴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對油氣部門和電力部門的管制,總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進海外石油開發,更好地利用潛在的國內能源資源;
B.發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氣(LNG);
C.石油供應來源的多元化並保持與能源生產國的友好關系;
D.促進新能源技術的保護和商業化;
E.制定能源緊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儲備,應付可能的石油供應中斷;
F.加強區域合作。
表7-5日本能源安全指標(1973~2010財年)(%)
註:日本財年是從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據趙志凌,2001)
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國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團,JNOC)。日本石油公團已扶持了300多個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查項目。最初目標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石油在消費中所佔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僅達到15%。日本石油公團的另一種職能是建立政府的原油儲備。日本石油公團耗巨資建立了10個儲備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團管理的儲備石油相當於78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儲備,則日本能抵擋連續6個月的石油供應中斷。日本石油公團這類組織的正常運作依靠各種形式能源稅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價格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是最高的。
從區域角度看,日本與近鄰國家,尤其是東亞各國面臨共同的能源安全問題。健全的區域能源體系有利於日本。系統的安排,如區域性石油采買和儲備體系,能強化對石油供應中斷的抵禦能力並確保石油供應既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又維持合理的價格。此外能源安全的傳統概念也被賦予更多的含義。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組首次在報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這一概念。此後,環境安全又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工作領域,以維持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達到該目標,日本極力創設和資助許多研究項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區域合作領域:
A.能源政策、需求預測和供應戰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雙邊或多邊儲備的石油儲備及儲備釋放機制;
C.定期聯合審查應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稅收、能源保護和提高效率等;
E.區域液化天然氣貿易和開發;
F.聯合開發可再生能源;
G.通過外交手段和國防戰略保護國際海運線;
H.環境合作,如跨國界空氣污染問題。
1996年7月,在日本財政支持下,亞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東京成立。該中心推動了APEC成員國對各種能源環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如APERC調查了各APEC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的成本和效益。之後促使日本研究人員提出如下建議:日本倡議建立「亞洲戰略石油儲備」,以抵抗石油供應中斷。
在區域合作問題上,日本一直在財政上做出了許多努力,並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活動包括:在保護與有效利用能源方面與中國聯合實施的合作項目;與中國和韓國舉行的三方環境部長會議;東亞酸雨監測網路系統;APEC環境技術交流虛擬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與澳大利亞、中國、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共同組織的「亞洲核能合作論壇」。
日本石油公團過去不管是否真正發現了石油,都對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這種對石油勘查的補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日本獲得未來預期的一定石油儲量,為日本長期的石油供應提供儲量保障,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沒有動力尋求高的回報。結果是,長期以來大量的投資項目和貸款擔保,使日本石油公團積累了許多壞賬(1萬億日元以上)。據媒體報道,從日本石油公團接受補貼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經破產,剩下的112家中,僅有13家沒有虧損。財務管理的不善最終導致了丑聞,迫使石油公團董事長下台。為彌補虧損,日本通產省要求石油公團清算盈利項目以抵消壞賬。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團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鑽探權未獲延期。對日本尋求海外石油投資的政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此,通產省重新考慮了未來的政策,將逐漸減少對石油公司石油開發支出的財政支持,公團對私人石油公司的資助也將更加慎重。(趙志凌,國際經濟動態參考)
二、韓國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和油氣安全戰略
1.韓國的油氣產儲量、貿易及情況
韓國也是一個油氣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國內幾乎沒有什麼油氣儲量,各種能源消費中的97%依賴進口,其75%以上的石油進口於中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量迅速上升,1962年為1040萬噸油當量,1995年達到了1.5億噸油當量,增長了近14倍,1999年則達到了1.82億噸油當量。1998年韓國的石油消費量為9930萬噸,1998年韓國的天然氣消費量為156億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韓國的石油消費占消費量的56.3%,天然氣的消費佔9.3%。
近10年,韓國能源消費平均年增長速度高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二者分別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增長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氣的消費平均每年增長達22%,居亞洲各國天然氣消費增長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韓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為143億立方米。
2.韓國的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79年韓國石油開發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為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規定建立政府石油儲備系統,1991年修訂,1993年實施的石油經營法規定了私人公司的儲備義務。韓國1999年9月底的儲備規模為7580萬桶,相當於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儲備達到了1.51億桶,相當於韓國74.5天的供應。
韓國的儲備機構有政府儲備(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規劃、儲備場所的建設,儲備油購買、維護及動用)和民間儲備(主要是石油精煉廠,石油進口商和銷售商)。
在緊急狀態下,韓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儲備的動用。可以在以下情況下動用戰略儲備:
1)嚴重的及長期供應中斷的情況下,根據政府命令動用儲備;
2)短期供應中斷情況下,應精煉廠和進口商的要求可動用儲備。儲備的動用主要按照國家石油公司與精煉商或進口商的租借合同進行。
韓國石油的政府儲備主要由國家出資(主要來源於能源稅的專門賬戶),民間儲備由企業出資。
1999年7月8日,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儲備終端(在麗水),儲備能力為3000萬桶。這一終端的完工標志著KNOC應急儲備計劃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儲備能力為9500萬桶,相當於51天的消費量。韓國政府正在進行儲備計劃的三期工程,預期2004年完工。屆時KNOC的儲備能力將達1.62億桶,相當於84天的消費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儲備,則可滿足IEA90天消費量儲備的規模。
1999年6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與KNOC簽訂協議,租借韓國的兩個上述石油儲備終端(包括剛完工的麗水終端),出於商業性目的在韓國儲備800萬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韓國政府承諾,在發生緊急情況時,KNOC有權優先動用這些儲備油,價格可以比國際市場低5美元/桶。
為確保能源安全,韓國積極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亞油氣工業發展概況及油氣安全戰略
1.印度尼西亞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截止到2002年底為止為6.85億噸,與2001年底的6.82億噸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亞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2.62萬億立方米,與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2.62億噸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印度尼西亞2002年的石油產量為560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石油產量6071萬噸相比減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590.34億立方米,比2001年減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亞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印度尼西亞自從1996年以來,其石油消費量都超過了4200萬噸,1997年達到了4600萬噸,1998年達到了4370萬噸。
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35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氣商品量為660億立方米(估計值)。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出口量為364億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為388億立方米(估計值)。
3.印度尼西亞的油氣儲運和油氣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面積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萬(2000年預計數),印度尼西亞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東南亞重要產油國之一。印度尼西亞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儲量為4980百萬桶,原油產量為128.8萬桶/日,油氣管理部門是PER-TAMINA國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亞憲法規定,印度尼西亞的自然資源歸國家控制。1967年的礦業法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分為三類:
a類:戰略性礦產;包括石油和天然氣、放射性礦產、煤、錫等。
b類:重要礦產;包括金、銀、鉛、鋅、銅等礦產。
c類:未包括在a類和b類的礦產,如非金屬礦產。
對a類和b類礦產的礦業活動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權,c類礦產是由礦產所在地的省政府來管理。
根據1945年印度尼西亞的憲法和1967年礦業法的宗旨,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國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據由礦業能源部代表國家頒發的采礦授權書(針對戰略性礦產和重要礦產而言),或由有關的省政府頒發的區域采礦許可證(針對C類礦產)進行礦業活動。
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政府機構或國有企業、本國私人企業、集體企業和印度尼西亞公民。
盡管采礦授權書和區域采礦許可證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亞的團體和個人,但外國公司有大量的機會參與印度尼西亞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自1967年以來,印度尼西亞政府一直在促進外商投資活動,根據外國資本投資法(1967年),外國公司可以在與政府簽訂「工作合同」的基礎上,獲得礦產開發的專有權。就石油工業和天然氣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稱之為「石油承包人」)必須按照所謂的產量分成合同(PSC)的規定簽訂一個合同。石油勘探也採取PSC方式,外國公司必須同國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簽訂合同。根據合同的規定,外國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產量,印度尼西亞政府得到71.15%的石油產量。對於公司所得的28.85%的產量,承包公司必須支付48%的所得稅,外國公司實際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產量的15%。外國公司負擔的所得稅是由油氣分成合同決定的。
印度尼西亞政府要求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儲備,其目前儲備的規模相當於34天的國內消費量(其中17天用於國內銷售,12天用於供應煉油廠,5天供港口船隻)。印度尼西亞的儲備機構為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資金來源為國家石油公司的周轉儲備。
4.印度尼西亞鼓勵外商投資的立法變化和油氣開發新政策
為了更好地吸引外資進入印度尼西亞從事油氣資源勘查活動,印度尼西亞政府制定了優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資要想從事勘查活動,可以直接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工作合同,也可以與印度尼西亞勘探權人建立聯合風險企業,然後再簽訂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選擇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合同的方式進入,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證外資取得開發其發現的礦床的權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於其他政府規定,並且不受未來立法變化的影響。它賦予經營公司獨占權利進行礦產勘查,開采發現的礦床,精煉、存儲和運輸採掘出的全部礦產,在印度尼西亞境內推銷、出售或處置生產的礦產品。經營公司必須是在印度尼西亞注冊的有限印度尼西亞責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優先權,對土地所有者的補償和安置程序比較簡單。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長達30年,並可以延續。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亞發布一項新的政府規定,大幅度放寬對外資的限制,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許權。即允許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公司中外資股權達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過80%,並且取消了以前規定的最低投資需要125萬美元的要求(張莓,2001)。在石油開發方面,印度尼西亞的最新政策是(張新安,2001):
1)PERTAMINA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產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壟斷性地管理石油開發項目;
2)1988年以來產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針對前緣地區開發,提供專門優惠;
3)1997年東南亞爆發了金融危機之後,重新審視了總體石油政策,國會正在討論新的油氣法。
4)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目前印度尼西亞的石油戰略儲備已達成34天的國內消費量。
在天然氣領域,印度尼西亞天然氣勘查開發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計劃擴大天然氣用量以替代國內石油消費,減緩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為鼓勵天然氣開發,計劃採取稅收優惠政策,取消石油產品補貼,修建國內天然氣管線網(蘇門答臘-Batam-新加坡;蘇門答臘-西爪窪等)。
4. 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車長波丁鋒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油氣資源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戰略物資,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已經達到40%以上,成為現代工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能源和動力。各方面研究認為,天然氣將會在21世紀逐步逼近和取代石油而成為第一能源。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全球石油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國家相繼建立了石油儲備制度,並從此加強了石油政策和能源戰略的探索與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高,各國爭奪油氣資源進入白熱化狀態。1993年以來,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對外依存度超過40%。為此,關注石油安全,加強油氣資源政策研究,積極探索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必須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加快制定新的能源發展戰略。要堅持開發和節約並舉,利用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並舉,積極推進能源多樣化和進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逐步建立境外能源生產供應基地,積極開發石油替代產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是對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運輸、加工、儲備、貿易、化工和消費等一系列問題的綜合分析,回答其帶有全局性、整體性、長期性的方針、政策、策略和規劃等,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資源的需求,保證石油供應安全。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的研究工作,先後組織開展了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和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編制,成立了國務院能源領導小組和國務院能源辦公室,提出了能源領域開展研究的工作要點,為系統、科學和適時開展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
(一)我國油氣資源現狀
我國油氣資源總的特點是總量豐富,質量一般,分布不均,人均不足,油氣比接近。據初步評價結果表明,全國石油、天然氣可采資源總量超過200億噸和20萬億立方米,其探明程度分別為33%和13%。截至2004年年底,石油累計探明可采儲量67.34億噸,其中剩餘可采儲量24.46億噸,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氣累計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其中剩餘可采儲量2.3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
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和海域共發現油氣田616個,先後建成大慶、勝利等47個油氣生產基地。1950年原油年產量僅有12萬噸;1963年大慶油田開發,1965年實現國內原油自給;1978年原油年產量突破1億噸;1993年再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4年生產原油1.75億噸,生產天然氣408億立方米。到2004年,全國累計生產原油43億噸,累計生產天然氣0.61萬億立方米。
油氣資源勘探投資逐年增加。1992年以來,全國油氣勘查總投資每年都在100億元以上,1995年達157億元,2000年為200億元,2004年為250多億元。油氣資源對外合作取得豐碩成果。1982年以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開展了四輪海上油氣資源對外合作區塊招標和不同形式的雙邊談判,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70家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180個石油合同,引進勘探開發資金100多億美元。中國陸上石油工業對外開放始於1985年,累計吸引外資約20億美元。3大石油公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在美國《財富》雜志2001年全球500強排名中:中國石油81位,營業收入414.99億美元;中國石化86位,營業收入403.88億美元。中國石油利潤居23位,50.21億美元,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也是發展中國家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表1美國《財富》雜志2000年以來全球500強排名
(二)世界油氣資源現狀
世界油氣資源總的特點是油氣資源總量豐富,潛力巨大,分布不均,海域勘探程度低於陸域,油氣比接近。隨著人類對地下石油資源認識能力的提高,世界油氣資源總量的評價結果將會不斷升高。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探明剩餘儲量為999億噸,約佔世界61.7%左右。中東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2.83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的40.6%左右。根據BP公司資料,截至2004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1619.0億噸,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79.53萬億立方米。2004年世界原油產量38.68億噸,天然氣產量2.69萬億立方米,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儲采比分別約為40.5和66.7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拉美、西非、中東地區的非歐佩克國家以及中國的原油產量份額逐步增長。同時,非歐佩克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穩定增加,目前非洲特別是幾內亞灣地區存在巨大的資源潛力。近年,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非洲石油投資不斷增加,非洲成為世界能源市場的又一個競爭高地,已引起世界廣泛關注。非洲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9.4%。同時,非洲石油產量、出口量較前10年也有大幅度上升。
目前,世界正處在天然氣取代石油而成為世界首要能源的過渡時期。國際能源界普遍認為,今後世界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將會以較高的速度增長,2020年以後世界天然氣產量將要超過煤炭和石油,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21世紀將是天然氣的世紀。同時,未來石油需求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世界中長期油價將在波動中逐步有所上升。造成國際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全球經濟復甦,拉動石油需求增長;第二是大國操縱並利用油價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第三是投機因素影響,大量游資轉向石油期貨市場,投機炒作加劇,造成油價居高不下;第四是突發因素影響。需要說明的是最近國外有些機構散布「中國石油威脅論」,認為國際油價飆升主要是由於中國石油需求增長過快而引起的。事實上,雖然近兩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長比較快,石油凈進口量逐年加大(2003年進口石油9700萬噸,2004年增加到1.5億噸左右),但僅占同期全球石油出口總量的4%~5%。現在全球一年石油出口貿易總量23億噸,其中美國去年進口石油6.1億噸,佔全球石油出口總量的26.5%。因此說,在世界石油市場上,不存在中國石油威脅論的觀點。總之,今後20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供給增長因素明顯多於需求增長因素,總體上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二、世界各國石油戰略特點
未來十幾年,在可替代能源未出現時,仍依賴常規能源。鑒於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狀況,預計2015年以後,世界各國對常規能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為此,各國都從長期戰略出發,根據本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和能源儲備、能耗效率、未來能源需求預測、環境條件制約等因素綜合制定了本國的能源戰略。縱觀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戰略,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
(1)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如美國,能源消費佔世界能耗的24.8%,故從戰略上考慮,大力發展海外,近年來對亞非地區能源投資額高達280億美元;日本進口能源占能耗的95%,也積極開展能源外交,欲將西伯利亞建成其能源供應基地。
(2)促進國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美國,視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適當促進國內原油勘探和開發,提高原油產量,減少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歐盟在積極保障境內能源供應穩定安全,能源生產消費適應環保要求,僅有煤炭資源的德國則積極發展核電,降低能源的進口。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燃料,實行「碳稅」政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如美國有《清潔燃料計劃》;德國實行地下煤氣化和煤的液化;英國煤液混合物燃燒;丹麥煤灰利用;國際能源組織(IEA)的溫室氣體捕獲、貯存和利用等。
(4)開發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國以天然氣代替汽油;丹麥發展風力;英國的核燃料循環技術;挪威水力發電的高效能源系統等。
(5)增加戰略儲備。第一次能源危機後,美國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計劃最初為1億噸,1993年擴大儲備量34000萬噸。
(二)發展中國家能源戰略
(1)加強國內能源資源的勘探和開發。
(2)加大對能源產業的資金投入,加強能源利用研究。
(3)大力開展節能活動,用經濟手段促進能效的提高。
(4)吸收引進更多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
(5)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盡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規能源的進程。
(6)採取積極而謹慎的態度履行國際公約,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逐步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力爭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發展。
(7)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資,加強環境與能源的宣傳教育,促進節能與新能源開發。
發展中國家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主要仍將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以及薪柴、農作物秸稈、動物烘乾糞便等非商業燃料。據預測,未來20年,經合組織之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地區將佔全球能耗增長的69%。為此,發展中國家從現在起每年需投入500億美元發展能源。發展中國家既要盡量利用有限的資金發展本國經濟,同時又要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發展中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
三、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
(一)總體思路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在我國能源供應和安全總體戰略指導下,緊緊抓住和充分利用21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發展。石油、天然氣應堅持開發和節約並重的發展方向,沿著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面向全球,充分開拓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配置和靈活配置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調整和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不斷提高石油、天然氣供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石油、天然氣安全保障應急體系,為保護環境和生態,為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為國家的經濟安全創造必需的條件,提供必要的保證。
(二)基本方針
堅持國內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和石油、天然氣並舉的方針。國內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是既要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又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境外石油、天然氣生產供應基地,發展多種形式的石油、天然氣貿易,實現油氣來源多源化、進口方式多樣化、進口品種多元化。
石油、天然氣並舉的方針是在加強石油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天然氣。既要加快天然氣的勘探,又要加快天然氣的開發;既要加快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又要積極開拓天然氣利用市場;努力把天然氣產業鏈培育成一個獨立的能源支柱產業。
要深化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改革,規范市場行為,引入競爭機制,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條件,形成並完善我國統一、開放、有序的石油、天然氣市場,實現與國際石油市場的接軌。
總的來講,實現我國油氣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應抓住「三個關鍵點」和「三個突破口」。
三個關鍵點:一是增加國內供給。我國探明油氣資源總量豐富,探明程度低。要加強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加大油氣資源的勘探投入,提高勘探開發技術水平。要繼續深化東部老油田勘探,加速中西部和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部署,積極促進天然氣資源快速開發,不斷加強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增加供給總量。同時,鼓勵開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規替代資源。二是深化國際合作。我國油氣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長期依賴進口已成定局。要積極開展國際油氣資源合作,通過各種合作投資途徑,參與境外油氣勘探開發,逐步增加海外份額油,並穩步開放下游市場,實行進口多源化和多元化,有效降低進口風險,達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目的。三是積極引導消費。我國石油保障程度逐年下降,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有效引導消費迫在眉睫。要通過優化消費結構,合理引導消費方式,鼓勵消費能源資源節約型產品,逐步形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要盡快開征燃油稅,建立原油、成品油期貨市場,實現原油、成品油滯後價格向實時價格轉變。
三個突破口:一是安全獲得境外油氣資源。國內油氣資源產量增長空間有限,消費需求的滿足主要取決於進口的安全性和可能性。要下大力氣建立穩定的油氣資源進口基地,採用快捷、安全和經濟的運輸方式。同時,應採取多種形式獲得原油、成品油和石油製品,把油氣資源進口安全的各種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積極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大力調整能源產業結構是減緩我國油氣資源進口長期增長勢頭的重要舉措。目前,世界能源消費已完成了由煤炭向石油的轉換,正在朝著高效、清潔、低碳或無碳的天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方向發展。但是,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特點,決定了我國一次能源仍將以煤炭為主。因此,建議適當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時,積極推進能源生產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開發和利用。三是將節能列入基本國策。節約能源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節能必須納入基本國策,節能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
(一)戰略目標
1.油氣比1:1的目標
我國天然氣豐富,加快發展天然氣工業,實現油氣比1:1,改善和調整能源結構,充分利用潔凈能源,進一步改善我國的環境。
2.石油持續穩產20年的目標
2004年,我國原油產量為1.75億噸,在今後20年,原油產量能持續穩產在1.8億噸/年。
3.走出去的目標
2004年,我國3大油公司的海外份額油為2000多萬噸,用10年的時間,境外份額油爭取達到1.8~2.0億噸。
4.發展海洋石油勘探的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需求缺口越來越大。陸上能源的開采趨於飽和,於是海洋油氣能源的探索成為人類尋求新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專家認為,海洋儲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加快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已勢在必行,這是一個強國目標,用5~10年的時間,使我國成為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強國。
5.降低能耗目標,節約用油
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僅為33%,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我國的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我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佔94%,石油佔5.4%,天然氣佔0.6%。這種「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以煤為主的格局將長期難以改變。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在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必將對我國的能源結構產生一定的沖擊,節約用油和開征燃油稅需加快步伐,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我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
1.陸上石油資源勘探開發戰略
堅持「深勘東部、加強西部、開拓新區」方針,促進陸上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依靠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開展東部老油區新層系、新領域的勘探,增加後備儲量,繼續將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及其外圍盆地作為主攻方向,將新層系和隱蔽油氣藏作為勘探重點對象,重視華北前第三系和東北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群石油資源評價工作。不斷創新工藝,提高採收率,增加最終可采儲量,減緩東部產量遞減。
建立全國油氣資源定期評價制度,實現油氣資源的5年周期性評價和重點地區的隨時評價,通過定期評價和重點評價,提供權威的油氣資源數據。
以尋找經濟儲量為目標,以松遼、渤海灣、鄂爾多斯、准噶爾、塔里木、四川和柴達木等大盆地為勘探主戰場,進一步加強油氣勘探工作,不斷增加探明儲量。推進勘探開發一體化,加快新區產能建設,強化老油田綜合治理,降低生產成本,開發難動用儲量,開發邊際油藏,充分利用資源。
2.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戰略
要堅持自營開采與對外合作並舉,進一步提升海域油氣的戰略地位,使海域成為我國增儲上產的重點區域,大力提高海域油氣的比重,全面開創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新局面。
加強海域基礎調查評價工作,為海域劃界提供基礎依據;通過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採取靈活的合作政策,吸引外國石油公司,促進南海南部、黃海和東海的勘探開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整合現有力量,打造一支獨立、有規模、技術先進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作業隊伍,為開展我國領海的勘探開發創造條件,為全球開發海洋油氣資源奠定施工作業能力的基礎。
渤海要堅持勘探開發並舉,進一步擴大已有勘探成果,加快蓬萊19—3等油氣田開發建設,加強伴生天然氣回收利用,使渤海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接替區。黃海要進一步加強調查勘探,努力發現商業性油氣田。東海要加大勘探工作力度,加快對外合作步伐,加強春曉氣田群的開發利用,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的勘探,穩步增加油氣產量。南海要加大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北部灣盆地邊際油田和鶯歌海盆地的勘探力度,擴大勘探范圍和程度,增加油氣資源儲備,重點開發建設北部灣油田、東方1-1氣田。促進海域深水和爭議海域油氣勘探,充分利用東盟與中、日、韓的合作機制,尋找切實可行的途徑和辦法,加強南海南部海域油氣資源勘探,切實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3.發展天然氣戰略
立足鄂爾多斯、塔里木、四川、柴達木、瓊東南、鶯歌海、東海7大盆地,以尋找大型氣田為目標,培育競爭性勘探市場,切實加強國內天然氣勘探工作,為天然氣工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加快投資體制改革,簡化政府審批程序,放寬審批許可權,實現國家授權經營、項目備案制度。形成與項目備案制度相協調的外匯匹配製度和投融資制度。完善工資分配管理制度,繼續分離企業社會職能,分流企業富餘人員,為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打造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運作規范、富有活力的國際化大企業集團。
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供應穩定性和靈活性,實現輸配網路化為目標,加緊推進俄氣南下、哈氣東輸的管網論證和建設。加大政府對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扶持,完成西氣東輸和沿海天然氣管網建設,構築全國性基幹管道網路。引進LNG技術,開發小型邊際氣田,發展LNG運輸。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快天然氣市場開拓,打破壟斷,促進天然氣下游競爭性市場發育,鼓勵天然氣消費,促進競爭,開放市場,總量調控,加強監管,實現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
4.國際合作戰略
堅持互惠、互利、互換、互補原則,針對不同情況,採取靈活方式,利用符合游戲規則的辦法,加強對資源的控制。俄羅斯、中亞國家以經貿——資源交換關系為主,中東國家以市場——資源交換關系為主,非洲國家則以投資——資源交換關系為主。正確處理油氣資源「走出去」和整個石油工業「走出去」的辯證關系,依託油氣「走出去」,促進其他行業產品、技術、裝備和勞務走出去。
一是盡快建立我國石油工業開展國際合作貿易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我國石油工業開展國際合作戰略的順利實施;二是建立國家海外石油風險勘探基金,由政府參與承擔一部分勘探風險,改善融、投資機制;三是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政府之間的協調;四是對參與境外石油、天然氣投資的企業實行資格審核制;五是積極參加國際石油、天然氣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六是鼓勵國家石油公司海外份額油優先返銷國內;七是綜合利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手段,為我國擴大利用國際石油資源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5.安全供應戰略
實行境外油氣資源進口渠道多元化和貿易方式多樣化戰略,擴大進口國別選擇范圍,通過參與現貨、期貨、產權等多層次的國際市場競爭,通過大量、反復交易去主動影響價格,學會駕馭市場和掌握市場的主動權,積極利用周邊國家的煉油能力並進口成品油。通過市場采購、市場換資源和合作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油氣資源。
以構建多元化石油運輸體系為目標,加快建設我國油輪隊伍。國家可以對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中國海上運輸總公司以及招商集團的油輪船隊運力資產進行整合,並對油輪船隊建設所涉及的金融、海關、稅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國家也可以考慮由貨主、船東以及港口三方投資組成大型油輪船隊。
6.石油儲備戰略
石油儲備是穩定供求關系、應對突發事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以國家儲備為主,企業儲備為輔的戰略儲備結構,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選擇石油、油(田)井、石油資源儲備以及技術儲備方式,形成布局合理、管理集中、調度統一、反應迅速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國家制定油氣戰略儲備管理法律法規,設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專項資金,明確儲備種類和指標、經濟政策和動用規則,安排儲備專項預算和年度儲備計劃,確定收儲、動儲方案,組織並監督實施。國家還應以法律形式規定並以優惠政策鼓勵石油企業在正常的周轉庫存外,建立和增加商業儲備,作為戰略性石油儲備的重要補充,在國家統一管理和集中調控下,由企業自行安排。
儲備目標為2005年達到1600萬立方米,2010年達到4400萬立方米,相當於2010年進口90天的儲備量。
7.節油增效戰略
我國人口眾多,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匱乏。節約油氣資源是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應對加入WTO挑戰的現實選擇。
加大節油力度,制定節油規劃,貫徹落實節能法,建立全國性節油監控網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建立節油型經濟體系;建立和完善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規范節能技術市場;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
大力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節油,抓緊燃料油節約和替代技術的開發,在電力、石化、冶金、建材、化工等5大重點行業創辦示範工程,實施「氣代油、煤代油」項目,力爭到2020年,工業節油的五大重點行業形成節約和替代石油能力4500萬噸。
作者簡介
[1]車長波,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丁鋒,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在讀博士。
5. 什麼是可采儲量及剩餘可采儲量
石油及天然氣可采儲量是指一個油(氣)田(藏)在當前工業技術條件下可采出的油(氣)量。可采儲量不僅與油(氣)藏類型、儲層物性、流體性質、驅動類型等自然條件有關,而且與布井方式、注入方式、採油工藝、油(氣)田管理水平以及經濟條件等人為因素有關。以探明程度區分的地質儲量為基礎,相應地亦可分為證實的、概算的和可能的石油(天然氣)可采儲量。可采儲量(Reserves)的分類與地質儲量(OOIP)的分類有一致性,但也有它的特殊性。按照SPE及世界石油大會標准,可采儲量的分類也分為P1(Proven reserves)、P2(Probable reserves)、P3(Possible reserves),這與地質儲量是一樣的。可采儲量的特殊性在於它與油田開發的生產狀況和經濟合理性緊密相連,特別是對證實的可采儲量(P1)定義比較嚴格,不一定和地質儲量的分類有一致性。如果按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標准,假如已證實了的P1地質儲量如果還閑置著,還沒有開發方案,根據油氣藏的地質因素預計的一次可采儲量只能算入P2可采儲量;如果考慮到該油藏有可能開展二次採油,但沒有任何試驗加以證實,這種二次採油增加的估算也可能算入P3的可采儲量。只有經過試驗證明了的、已經具有了開發方案並經過批准、已投入生產的才能算入已開發生產的P1可采儲量。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應用的可采儲量體系技術可采儲量 技術可采儲量是指依靠現在的工業技術條件可能采出,但未經過經濟評價的可采儲量。通常以某一平均含水界限(如98%)、某一平均油氣比(如2000立方米/噸或10000立方英尺/桶)、某一廢棄壓力界限或某一單井最低極限日採油(氣)量為截止值計算的可采出油(氣)量,這稱為最終可采儲量。如果考慮某一特定評價期(合同期)的總可采儲量,是根據油井遞減率動態法或數值模擬方法計算到評價期截止日的可采出油(氣)量。
剩餘可采儲量 剩餘可采儲量是指一個油(氣)田(藏)投入開發,並達到某一開發階段,可采儲量減去該階段累計采出油(氣)量的剩餘值。
經濟可采儲量 經濟可采儲量是指經過經濟評價認定、在一定時期內(評價期)具有商業效益的可采儲量。通常是在評價期內參照油氣性質相近著名的油(氣)田發布的國際油(氣)價和當時的市場條件進行評價,確認該可采儲量投入開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境等其他條件允許,在評價期內儲量收益能滿足投資回報的要求,內部收益率大於基準收益率(公司最低要求)。
一個國際合作開發的工程項目(合同區或油氣田),經過經濟評價認定具有商業價值的可采儲量是該項目合作雙方共同擁有的經濟可采儲量,稱為合同區或油氣田經濟可采儲量,該經濟可采儲量不包括合作前采出的累計油氣量,也不包括合同期以後還可能采出的油氣量。
權益的經濟可采儲量 在國際合作的油田開發項目中,任何一方按照雙方合作合同規定並遵循國家有關法規,從某一方的角度來考察項目的經濟效益,經過經濟評價認定具有商業價值的可采儲量是該方的權益經濟可采儲量。
在國際合作中,合同區或油氣田評價的計算期是從雙方合作油氣田正常投產起,經過回收期、收益高峰期、收益衰減期,直至合同期終結為止。
不同評價期計算的經濟可采儲量可能發生動態性的變化。原來計算的經濟可采儲量由於後來的市場條件或開采條件惡化(如價格下降、成本增加、遞減率加大、增加評價井後發現地質儲量減少、油氣井事故廢棄等),經過重新評價有可能變少;原來認為沒有經濟價值的可采儲量,由於後來技術、經濟、環境等條件改善或政府給予其他扶持政策,經過重新評價有可能變為經濟的可采儲量。
6. 關於石油天然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利用收費的思考
黃照富
(中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
摘要 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掛牌結束後,已匯交的委託保管資料目錄陸續上線公布,提供社會利用將實質性展開。委託保管資料利用收費是影響資料提供社會利用的關鍵環節,嚴重影響和制約提供社會利用整體工作的推進。本文依據已有的規定,對收費的依據、收費的必要性、收費的具體辦法等提出見解,呼籲國家盡快出台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收費政策。
關鍵詞 油氣 地質資料 利用收費
0 引言
油氣地質資料是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地質工作成果,是油氣資料信息的重要載體,是油氣勘探開發工作的重要基礎,是油氣勘探開發事業的寶貴財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作出規定,油氣成果地質資料交國土資源部,由全國地質資料館負責接收和管理,並按規定提供社會利用。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由國土資源部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保管。目前,直接產生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各油氣田公司均已獲得國土資源部委託保管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資格,按規定接收和保管資料匯交人匯交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並按規定提供社會利用。
本著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和提供社會利用的目的,筆者就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利用收費的法律依據、必要性和具體辦法等提出見解。
1 收費的法規依據
國土資源部關於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的行為屬於行政委託,這一委託不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職權,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組織根據行政委託行使職權必須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受委託組織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行為對外的法律責任也不是由其承擔,而是由委託的行政主體承擔。因此,委託保管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以下簡稱「委託保管資料」)的利用收費不是商業行為,不得自行確定收費標准和自行收費。
1.1 國家法規關於地質資料服務收費的規定
地質資料服務過程中可收取相應費用。地質資料作為公共產品應無償提供利用,但是在地質資料數據分發服務過程中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對此政府的相關法規有明確規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具體方式由利用人與地質資料匯交人協商確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復制地質資料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可以收取工本費。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公益性地質資料提供利用暫行辦法》第四條規定,公益性地質成果資料(包括成果報告、圖件及其說明書)應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但提供單位可酌情收取一定金額的印刷工本費。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第十條第五款規定,需館藏機構對地質資料做技術處理方能對外提供的,可按規定的收費項目和標准收費,但是,應將館藏機構查閱利用制度、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等公開,接受主管部門和社會的監督。國家檔案局和財政部關於《開發利用科學技術檔案信息資源暫行辦法》(國檔發〔1988〕16號)第四章科技檔案信息的使用收費及費用管理中規定了有償使用的原則,第十三條中規定收費標准為:可根據科技檔案所反映成果的技術水平、先進程度、開發勞動的難易程度和工作量,以及利用檔案資料可能取得的經濟效益的大小,本著有利於成果推廣、促進生產發展的原則,由主管部門制定。對中外合資(合作)或外商獨資企業所需我方屬於測量、勘察、觀測、探測、監測記錄所形成的檔案資料(如地質、水文、氣象、測繪及海洋、石油勘探等),收費不應低於其記錄成果形成時成本的50%。
1.2 地方法規關於地質資料服務收費的規定
各地方政府對地質資料信息的有償使用也有相關的規定。其中黑龍江省、福建省、甘肅省的規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黑龍江省地質科技檔案信息使用收費管理辦法》(黑價聯字〔2003〕46號)第三條中關於地質資料信息的使用費收取范圍和標准規定,收費范圍包括檔案保護費(利用一般檔案進行復印、照相等)、購買公益性地質資料(按每種地質資料的制印成本收取)、復印費等。第六條中規定,地質資料信息使用費按財政預算外資金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主要用於地質資料的製作、資料管理等購置設備、庫房維修、資料修復、改善借閱條件、僱用臨時人員以及其他地質資料管理專項工作等費用開支。
《福建省物價局關於國土資源(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收費有關問題的復函》(閩價房〔2009〕391號)中規定收費項目為:檔案資料整理服務費、檔案代管費、利用檔案服務費、加工復制費、技術咨詢費等。
《甘肅省物價局關於核定地質資料查詢等服務費收費標準的函》(甘價函〔2007〕53號)規定的地質資料查詢服務費包括資料查詢費(每套400~800 元)、資料復制費、資料列印(列印機、繪圖儀輸出)費。
1.3 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的地質資料服務收費情況
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都建立了較完備的收費辦法,收費項目主要是成果資料復制費,分為文字復制費、地質圖復制費、電子文檔復制費、掃描費等。有些省份設立了調檔費、預覽費、管理費、資料磨損費等借閱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同一收費項目的標准在各地差異較大,如文字復制費。
2 收費的必要性
2.1 有利於資料保護
受委託保管單位所管理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包括已向國家匯交的部分和依法不需匯交的部分,這兩種資料庫房並沒有分開,按照同樣的保管條件存放。為了有效保護委託保管資料,受委託保管單位每年都要提供必要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保證。委託保管服務利用收費,可以彌補地質資料管理經費,更加有利於資料保護。
2.2 有利於資料利用
委託保管資料的保管意義不是收藏,在於利用。如果不利用,資料將成為「死資料」,失去保管的價值了。在資料的提供利用服務工程中,必然要有設備折舊費、能源消耗費以及人工成本等方面的費用。合理收費能夠很好地保證服務設備有效運轉,保證服務流程有序運行,有利於委託保管資料提供社會利用。
2.3 有利於公平正義
從其價值屬性來看,委託保管資料包括對油田有使用價值的部分和使用價值不大,甚至沒有使用價值的部分。比如已注銷礦業權區塊的地質資料。已經注銷的礦業權區塊內產生的資料,對保管單位來講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對社會來講其使用價值依然存在。保管這部分資料的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服務,保管單位所付出的成本應該有所回報。
3 收費辦法和機制
3.1 明確機構和職責
委託保管單位的檔案館為委託保管油氣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收費的主管部門,負責服務利用油氣地質資料范圍及收費對象的審查、劃價、具體辦理服務利用等工作。委託保管單位的財務部門負責費用收取和管理。
3.2 提供服務利用的油氣地質資料范圍
已經完成匯交手續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且其資料目錄信息已經錄入地質資料委託保管系統的,均屬提供服務利用的油氣地質資料范圍。只要求匯交目錄,無須匯交資料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不在提供社會服務利用的范圍內。
3.3 審批許可權
已匯交且不在保護期內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無須審批。單位和個人持單位證明、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即可以查閱、復制、摘錄已公開的地質資料。
已匯交但在保護期內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應報委託保管單位主管勘探開發的領導批准同意後,才能提供利用。具體使用方式和費用由借閱方與保管單位協商確定。
借閱涉密地質資料必須持有《涉密地質資料借閱復制證書》。
委託保管館藏機構提供資料的查閱、拍照、復制等方式的資料利用。如果申請人需要取樣,應報委託保管單位主管勘探開發的領導審批。具體操作方式和費用由借閱方與保管單位協商確定。
3.4 收費對象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利用資料可不收費用。其他情況下的利用資料應按標准收取費用。
1)資料匯交(保管)單位利用資料的。
2)資料匯交(保管)單位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利用資料的。
3)資料匯交(保管)單位與其他單位合作項目,合同註明由資料匯交(保管)單位提供資料的。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因公共利益,需要查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應當向國土資源部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需要查閱的地質資料范圍,經國土資源部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審查後,無償查閱利用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
3.5 服務利用收費流程
油氣地質資料利用人員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憑單位介紹信等提出利用資料申請,申請中應註明資料用途、范圍、經辦人聯系方式等,同時加蓋單位公章。個人借閱的由本人簽名。
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館藏機構履行提供服務利用職責,辦理具體服務利用手續。
1)委託保管館藏機構依據借閱人提交的資料目錄和數量,測算出收費明細和金額,並填寫《油氣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收費簽認單》。
2)資料利用人員憑《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收費簽認單》到財務部門交費。
3)委託保管館藏機構憑財務部門簽字認可的《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收費簽認單》提供資料利用。
3.6 費用支出
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所收取的費用,僅限用於受委託保管的油氣等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保護、相關設備更新維修和人員培訓,不得挪作他用。使用該項資金原則上應納入年度預算管理。特殊情況下,使用前由委託保管館藏機構提出申請,經委託保管單位主管財務工作的領導批准後列支。
4 結語
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掛牌結束後,已匯交的委託保管資料目錄陸續上線公布,提供社會利用將實質性性展開。而委託保管資料利用收費的政策能否出台,將影響提供社會利用整體工作的推進。希望相關國家部委能夠盡早出台油氣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利用收費政策。
7. 石油消費國的石油政策與法規是什麼
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結構中均是石油佔主導地位,所以能源問題主要是石油問題。這些國家的能源政策往往也以確保石油的安全穩定供應為基礎,而石油政策都是立足於各國自身的油氣資源稟賦來制定的。
美國 力求繼續在國際石油事務中起主導作用。美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重要的石油進口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居重要地位。其油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以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為核心的。
2001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是導致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發生深刻變化的事件。而作為國家安全重要組成部分的能源領域,也因此發生了引人注目的政策性變化。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加大對OPEC產油國的壓力,迫使OPEC增加產量,向國際石油市場提供更多的原油。
在七國首腦聚會時和OECD(經合組織)的會議上以及聯合國等其他國際場合,美國聯合西方石油消費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消費國,協調行動和口徑,爭取制止油價持續上升。
啟用戰略石油儲備,通過政府提供政策法規保證、挑選石油公司從戰略石油儲備借用原油投放市場,來緩解美國國內市場緊張局勢。
從長期措施入手,加快能源來源多元化,進一步減少對OPEC石油的依賴,擴大從墨西哥及非洲國家進口石油;並依照美國能源部1997年5月提出的「發展天然氣業,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的新能源戰略方針,擴大對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
致力於調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新沖突,以避免中東地區局勢惡化而引發危及全球經濟的石油危機。
歷史上,美國因石油問題而發生的嚴重經濟危機不止一次,因此可以說石油問題是歷屆美國政府國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石油危機後,美國於1975年12月22日頒布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對能源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主要內容為擴大石油生產,提高燃油效率,降低能耗和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以應不測。1977年7月21日,美國正式開始實施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
在遭受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之後,美國政府進一步意識到,作為經濟命脈的石油供應一旦由於突發事件而中斷,可能會給美國帶來災難性影響。因此,在2001年11月中旬,布希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戰略石油儲備,為防止石油供應中斷「採取最大限度的長期保護措施」,並確定了到2005年將戰略石油儲備增加到7億桶的目標,即達到目前戰略儲備能力的極限。此後,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迅速增加,目前已經接近7億桶。
美國政府嚴格控制戰略石油儲備的使用,決不輕易動用。近兩年,美國市場上石油及相關產品價格飆升,一度達到2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給美國經濟增長帶來很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要求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以滿足供應和壓低油價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布希政府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強大壓力,3年多來一次也沒有動用戰略石油儲備。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及時調整進口政策,盡量避免把「雞蛋」放在不保險的「籃子」里。從最近一二十年的情況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外的產油國政局相對比較穩定,這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石油供應比較可靠。因此,美國也更加註重增加從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進口,以穩定供應來源,特別是增加從臨近產油國的進口。2003年,美國從非OPEC國家的原油進口量日均近508萬桶,是1973年的4.4倍,而從OPEC國家的進口量為458萬桶,僅增加了2.2倍。美國尤其注重增加從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進口。2005年,美國從加、墨兩國的石油進口分別為日均155萬桶和159萬桶,比2000年增加了15%和21.4%。相比之下,美國從局勢動盪的海灣地區的石油進口近年呈下降之勢。2001年,美國從海灣地區的石油總進口量日均為260多萬桶,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是隨後逐步減少,2005年的日均進口量降至240萬桶以下。
努力與建有戰略石油儲備的西方國家協調立場、一致行動,是布希政府能源安全戰略的新特點之一。布希政府認為,只有西方國家採取一致行動,才會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油價不斷上升的相當長時間里,布希政府一再強調,美國不會單方面動用戰略石油儲備,而是要同其他西方國家協調後才會決定是否動用。此外,美國還同其他西方國家進行協調,共同敦促OPEC增加產量。在美國看來,促使OPEC增產是西方石油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而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是最後一道防線。
歐盟 歐盟作為石油的消費國,主要關注這樣幾個問題:油價的穩定;石油供應來源;環境保護。和美國相比,這些國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力較弱,因此在採取直接對話、加強與美國保持合作的同時,它們主要是在國內加強替代能源和節能技術的開發,支持和鼓勵本國石油公司進行海外石油合作,增加石油供應渠道等,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歐盟各國消費燃料總量的75%靠進口,其中47%由OPEC國家提供。因此,歐盟歷來關注世界石油供給動態及油價上漲趨勢,重視同OPEC產油國之間的關系,並對OPEC的石油政策和石油戰略倍加關心。歐盟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就通過加入國際能源機構,開展與OPEC產油國對話等聯合行動方式來保證其石油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歐盟國家在實施其能源發展戰略中確定了共同行動措施,例如建立石油應急儲備,以便在石油供應中斷時向成員國協調石油供應,滿足基本消費需求;鼓勵建立永久性能源市場信息體系,以實行成員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與非成員國、工業產業界以及國際性組織協調合作,制定合理的全球性能源政策。
2000年的高油價對歐盟國家的沖擊集中在成品油供應緊缺和價格上漲方面,導致了社會動盪以及對政府能源稅政策的壓力增大。歐盟各成員國政府對此採取了各不相同的緊急應對措施,包括適當降低燃油稅、實行補貼、限制居民汽油消費量、對石油公司的石油產品銷售進行監控等。但是,總的來說,歐盟仍更重視其長期能源政策和能源發展戰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並且加強合作行動。歐盟能源委員會提出了制定新的能源發展戰略的建議,涉及到進一步節約能源、統一使用成員國石油庫存、鼓勵鐵路和海洋運輸、放寬歐盟內部石油稅率限制、促進能源多樣化、推動俄羅斯和裏海周邊國家增加石油天然氣供應等各個方面,並且特別強調與OPEC產油國的對話與合作。
日本 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消費中佔52.4%。日本的石油供應主要靠政府控制的石油公司(供應量占總量的64%),國際石油公司的石油供應量佔24%,私人公司的供應只佔不到13%。1995年日本石油供應的99%依靠進口,現在降到80%多,並且絕大多數來自OPEC中東產油國(約占進口總量的78.6%)。因此,日本政府一向是支配國內石油市場活動的主要力量。
日本政府歷來優先考慮能源問題,重視制定並嚴格實施其能源發展戰略和一系列能源政策,並聯合個人和公共團體三方共同行動,實現能源發展戰略目標。日本確定的能源戰略目標是要達到「3E」,即同時實現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和環境保護(Environmenta1 Protection)這三個目的。
日本政府自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採取了種種政策措施,旨在逐步減少對進口石油的單純依賴。這些措施包括:鼓勵開發替代能源,支持建立能源庫存,減少石油消耗比率,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與國際能源機構協調合作,密切同產油國的聯系,保持本國原油提煉生產能力等。日本能源咨詢委員會於1994年6月制訂了《長期能源供需前景展望(Long-Terrg Energy Supp1y—Demand Out1ook)》,提出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必須使石油需求年增長率保持在1%,同時要建立能源儲備,到2010年時將石油消耗比率削減至占能源總消費的48%,擴大對核能、天然氣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達到二氧化碳的減排標准。另外,日本政府為降低石油消費比率,提高能效,建立了遍及全國的「能源管理體系(Energy-Management System)」。該體系向企業、居民提供與能源有關的各種技術培訓,監督節能設備改造等,取得了很大成績。最近的高油價對日本經濟和社會生活沖擊不大,日本政府和居民沒有陷入石油危機的恐慌中,主要是得益於日本實施的長期能源發展戰略。
發展中國家石油消費國 以印度為例,印度一次能源以及油氣的人均年消費量分別為285千克和115千克(相應的世界平均水平為1455 千克和930千克)。目前,石油和天然氣滿足了印度能源需求量的40%~45%。在今後2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石油和天然氣仍將作為主要的一次能源。同時,鑒於天然氣使用量的增加,在未來幾十年內,油氣在印度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可能還將有所上升。目前全國原油需求量為1.12億噸/年,70%需要進口,預計2011—2012年,石油需求量將增至1.9億噸/年。目前天然氣產量為0.8億立方米/天,而需求量為1.5億立方米/天。在未來10年,全國天然氣需求量預計超過3億立方米/天。印度政府2001年3月制定《2025年印度油氣發展規劃》,擬在以下幾方面作好油氣工作:
(1)加強勘探與開發。加強已勘探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擴大對未勘探盆地和油氣邊緣盆地的勘探,在一定時期內勘探各地質盆地,提高已探明儲量的開發效率,努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印度已進行商業油氣開採的沉積盆地面積僅占盆地總面積(314萬平方千米)的17%,而尚未進行開採的佔83%,包括廣闊的深水區和其他邊遠地區。鑒於油氣勘探的風險性,不同沉積盆地或同一盆地的不同區塊也處於不同的勘探階段。
(2)開放勘探區域。從1993年開始,印度政府開放了石油勘探區。1999年,高度自由化的新勘探許可證政策出台。目前,印度已經完成了兩輪許可證招標,簽訂合同的區塊共有47個,其中8個在陸地,24個在淺海,15個在深海。在這兩輪許可證招標中,未來兩三年內最低義務勘探工作量的投資達到約5.35億美元。7~8年後總投資估計將達到19.4億美元。在合同期內,總沉積面積為50萬平方千米的47個勘探區塊將得到積極的勘探。到2005年25%以上的沉積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3)提高國內油氣產量。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來提高大型老油田的採收率,並為願意與印度合作提高印度油氣產量的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機會和空間。
(4)擴大在海外的石油權益。印度政府一貫鼓勵印度國有和私有石油公司參與海外的石油勘探開發。最近,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下屬的Videsh公司與俄羅斯Roseneft公司簽訂了一項長期協議,參股20%對俄羅斯庫頁島油田進行開發。另外該公司還擁有越南一個海上氣田45%的股份。
(5)提高煉油能力。印度政府為煉油業制定的主要目標是:保證擁有本國所需中間餾分油90%的煉油能力,建立開放市場和有序競爭的機制,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用戶服務,發展基礎設施以提高效益,在實現石油產品市場定價的同時,對某些部門及偏遠地區所需的某些油品繼續實行價格補貼。
(6)增強天然氣供應能力。印度將通過勘探開發本國天然氣和其他氣體資源(如煤層氣),並以進口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作為補充,來保證天然氣的充分供應。預計印度國內天然氣的年產量將從2001—2002年的295億立方米增加到2004—2005年的380億立方米。
(7)開發煤層氣。印度的煤層氣潛在資源量約為1萬億立方米,政府最近開放了7個位於全國不同地區的煤層氣區塊進行國際投標,這僅僅是開發煤層氣資源的開始。並開展了旨在建立國家對煤層甲烷開采和利用能力的一項商業可行性示範工程,即從煤層和周圍地層採煤前後和採煤過程中回收煤層甲烷及其利用的研發項目,開採的甲烷最終將用於雙燃料發動機驅動的50噸運礦卡車燃料,和作為1MW 國產發電機發電燃料。
當代石油政策與法規的主要特點:
(1)石油政策躍升到國家安全和戰略層面。石油政策是能源政策的組成部分,但是由於石油屬於戰略性資源,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因此,石油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綜合多種因素加以制定的。換言之,石油問題涉及經濟、地緣政治、外交、區域爭端等多方面因素,石油政策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體現國家意志、發展戰略以及外交政策等各方面的意圖。
(2)擴展與產油國的關系。進口石油實行來源分散化的政策。
(3)強強聯合、區域合作的政策。
(4)能源效率提高的政策。
(5)能源消費多樣化的政策。
(6)增強石油儲備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