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合同法
A. 外籍員工適用勞動合同法嗎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也就是說,只要用人單位在境內,不論它的國籍是外國還是中國,也不論勞動者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同樣不論該勞動合同的訂立地、履行地、變更地、解除或終止地在國內還是國外,一律適用《勞動合同法》。
根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1996年1月22日勞動部、公安部、外交部、外經貿部發布),外國人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人員。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指沒有取得定居權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依法從事社會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行為。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須為該外國人申請就業許可,經獲准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以下簡稱許可證書)後方可聘用。關於貫徹實施《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若其勞動合同是和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駐地法人)直接簽訂的,無論其在中國就業的時間長短,一律視為在中國就業;若其勞動合同是和境外法人簽訂,勞動報酬來源於境外,在中國境內工作三個月以上的(不包括執行技術轉讓協議的外籍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視為在中國就業,應按《規定》到勞動行政部門的發證機關辦理就業許可手續,並辦理職業簽證、就業證和居留證。所以,在中國境內依法辦理了就業許可的外國人也適用勞動合同法。
因此,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的,其權利義務是否屬勞動合同法調整,關鍵看該外國人是否取得勞動行政部門頒發的就業許可證,未取得就業許可證的,實踐中一般視為非法就業。
B. 境外人士是否適用於勞動合同法保障如果適用,賠償是按照合同中約定的工資還是平均工資(有人這么說)
1按勞動法律規定,如你辦理《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或《外國人就業證》,屬於我國勞動法保護的主體,如沒有辦理相關證件,不適用勞動法;2公司違反規定解除你的勞動合同,應按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支付賠償金;3如你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
C. 與境外公司簽合同 適用法律問題
1、從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約定是有效的;
2、從適用國際私法准據法的角度,中國人與外國公司的勞動合同適用中國的勞動法律也是符合準據法規則的;
3、對於可操作性的問題,要看勞動爭議在何處解決,如果在中國境內解決,適用我國法律應不存在任何問題;如果在中國境外解決,要看爭端解決地對於准據法適用的規則是否與合同約定相沖突。
希望有所幫助,歡迎專家補充
D. 和境外的公司簽合同,需要遵循什麼法律呢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4)境外合同法擴展閱讀:
經公證或審批的合同:
1、合同公證是國家公證機關根據合同當事人的申請,對合同的真實性及合法性所作的證明。經公證的合同,具有較強的證據效力,可作為法院判決或強制執行的根據。對於依法或依約定須經公證的合同,不經公證則合同無效。
2、合同鑒證是中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國家經濟主管部門,應合同當事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進行的鑒證。
鑒證機關認為合同內容有修改的必要時,有權要求當事人雙方予以改正。鑒證機關還有監督合同履行的權利,故鑒證具有行政監督的特點。中國合同鑒證除部門或地方性法規有明確規定的以外,一般由當事人自願決定是否鑒證。
3、合同的審核批准,指按照國家法律或主管機關的規定,某類合同或一定金額以上的合同,必須經主管機關或上級機關的審核批准時,這類合同非經上述單位審核批准不能生效。例如,對外貿易合同即應依法進行審批程序。
E. 關於在境外的中國企業上班的中國人的勞動爭議適用我國的法律嗎
1,如果工作企業屬於在中國境內注冊企業,我國法律有管轄權。
2,如果工作企業內屬於中國企業投資,但注冊在境容外的,由注冊地國法院管轄。
3,相關規定:
(1)《勞動合同法》規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2)《勞動法》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F. 在中國簽訂的合同能使用外國法律嗎
在中國簽訂的合同能使用外國法律,屬於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
根據句《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6)境外合同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G. 境外的國家和地區對消費者的界定有哪幾種立法模式
主要有三種立法模式:
1、一是通過反向排除的方式界定消費者。有的規定,消費者是非以生產經營目的而從事消費行為的人。例如,日本《消費者合同法》規定,消費者是為經營事業目的之外締結合同的自然人。有的則規定,消費者是"非以營業或者職業為目的"從事消費行為的民事主體。
2、二是正面表述消費者的概念。規定消費者是為生活需要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民事主體。例如,俄羅斯規定,消費者是使用、取得商品或者服務以供個人生活需要的公民。規定消費者是為個人或者家庭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民事主體。
3、三是混合立法模式。採納這種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對消費者的界定既有正面表述,也從反向排除。
(7)境外合同法擴展閱讀
立法意義: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了該法的內容及整個調整過程的總的指導思想或總的指導方針,是國家處理有關消費者問題,對相關社會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基本准則。
是貫穿於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司法以及消費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根本宗旨。
H. 三個中國公民在外國簽訂了合作協議,結果發生經濟糾紛,可否在國內法院上訴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包括協議)發生糾紛,可以在簽約地或履約地申請訴訟。
不管你們在哪裡簽約,只要是在國內履約,就可以在國內訴訟。
如果是在國外簽約,並且在國外履約,即使你們「雙方都願意」,中國的法院也會因為沒有管轄權而無法受理的。
I. 外國的著作權法有關合同違約責任的法條
同違約條款是合同的重要條款,是擔保合同全面履行、補償守約方的損失、懲回罰違約方違約行為的答重要措施。因為違約條款是合同條款,應當充分尊重合同當事人的意志、體現私權自治的法治原則。
參考資料:
合同法關於合同違約條款的規定《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按我國《合同法》第117條、第118條規定,只有不可抗力可免除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責任,而且不履行合同一方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並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承擔對於勞動合同違約責任方式,考慮到勞動合同的特殊性,結合國外勞動合同違約責任方式的規定,主要應以繼續履行,賠償損失為主,以禁令、申明等防範、補救措施方式為輔,違約金和定金方式不宜適用於勞動合同違約責任場合。
J. 兩個外國分公司在中國簽訂合同算不算跨國合同
兩個外國分公司在中國簽訂合同算跨國合同。
涉外合同具有涉外因素這一特徵,是涉外合同與國內合同最顯著的區別。涉外合同的涉外因素一般包括下列三種情況:合同的主體(即當事人)至少一方是外國人(含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下同);合同的客體位於本國境外或者超過本國國境;合同的某種法律事實發生於境外(如合同成立或者履行均發生於國外時,雖然合同的當事人均為本國人,仍被視為涉外因素的合同)。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涉外運輸合同(又稱國際運輸合同)與一般涉外合同的顯著區別是,它是以運輸地點在境外為特點的,即起運地(又稱始發地)、中途經停地和目的地中任何一個地點在境外就為涉外運輸合同,而不管合同當事人是否涉外(例如,我國公民乘坐我國運輸公司的交通工具到國外,該涉外運輸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都是中國人)。也正因此,以前,《涉外合同法》並沒有把涉外運輸合同納入調整范圍。在《合同法》實施後,涉外運輸合同同樣由《合同法》調整,但同時也適用有關運輸部門法律。
關於認定合同主體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一般採取的標准主要是「國籍」標准。如果某一涉外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都為我國境內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則該合同將被認為是國內合同。例如,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資企業,它們本身屬於涉外合同,但它們之間以及它們同我國其他法人、組織或者個人訂立的合同,不屬於涉外合同。這是因為,上述外商投資企業都是經中國政府主管部門批准,在中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成立的,它們在法律上絕大多數具有中國法人資格,因此,它們之間以及它們同其他中國法人、組織或者自然人之間訂立的合同,不是涉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