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就助法

社會就助法

發布時間: 2022-08-16 07:15:15

㈠ 社會救助法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社會救助制度,承擔為公民提供社會救助的基本責任,為開展社會救助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組織保障。
第三條
本法所稱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社會對依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給予的物質幫助和服務。
社會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本內容,並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以及國家確定的其他救助。
第四條
社會救助應當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一)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
(三)保障基本生活;
(四)鼓勵勞動自救;
(五)公開、公平、公正、及時。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依照本法享有申請和獲得社會救助的權利。申請和獲得社會救助的公民應當如實申報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接受相關部門的核查。
第六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社會救助工作,財政、教育、衛生、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
第七條
村(居)民委員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接受民政部門以及其他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委託,協助做好社會救助的申請、調查和審核工作;通過開展社區服務、鄰里互助等活動,照料本社區分散供養的貧困孤殘人員。
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對委託村(居)民委員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的工作,應當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
第八條
縣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等有關部門應當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專項救助待遇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成員提供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服務,並通過職業介紹、扶持從事個體經營、安排公益性崗位、辦理勞務輸出等方式促進其就業。
第九條
社會救助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對財政困難的地區和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地區,中央財政按照規定給予適當補助。
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開展救災募捐並接受國內外的社會捐贈。受贈的財產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公益事業捐贈的規定使用。
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對社會救助款物的使用情況依法實施監督。
第十條
國家提倡和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支持、發展社會救助事業,為社會救助事業捐贈資金、物資和提供服務,支持以社會救助為目的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發展。
國家鼓勵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救助工作。
國家對在社會救助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一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二條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參考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指標,並適當考慮必需的衣物、水電燃煤(燃氣)等因素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在公布執行前應當報所在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定期調整。
第十三條
申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戶主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出,經審核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財產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查詢申請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存款或者持有有價證券等情況,申請人以及有關單位、組織或者個人應當配合調查,如實提供相關情況。
第十四條
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每月按標准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實物券,也可以給付實物。
第十五條
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發生變化的,戶主應當及時告知當地民政部門。民政部門應當對取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查,及時辦理增發、減發或者停發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續。
第三章 專項救助
第十六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倍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給予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
第十七條
申請專項救助,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交醫療、教育、住房等相關情況的證明材料,經審核後上報縣級人民政府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審批。
縣級人民政府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可以參照本法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對申請人的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查。
享受專項救助的家庭的收入和財產狀況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告知相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辦理專項救助增發、減發或者停發的手續。
第十八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在中等、高等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助學金等救助,有關教育機構可以酌情減免學費。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配合政府做好教育救助工作。
第十九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成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參保費用有困難的,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對經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數額較大的,可以給予適當補助。
第二十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住房困難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通過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區還應當給予冬季取暖補助。
第二十一條 對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 自然災害救助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基本生活因自然災害受到影響的人員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其吃、穿、住、醫等基本需求。
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需要採取救助措施的,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自然災害預警和自然災害發生後,緊急疏散、轉移、搶救和安置受災人員,並為其提供食品、飲水、醫療、衣被、臨時住所、日常生活用具、心理撫慰等應急救助。
第二十四條 自然災害的危害消除後,受災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幫助受災人員恢復重建因自然災害倒損的居民住房。
恢復重建應當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設計,保證建設質量,達到防災要求。
第二十五條
在自然災害發生後的當年冬季、第二年春季以及其他困難時期,受災地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受災人員的基本生活,提供食品、飲水、取暖、衣被、住所和醫療等臨時生活困難救助。
第五章 臨時救助
第二十六條
對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資金、物資、服務等臨時救助。
臨時救助的標准和內容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第二十七條
申請臨時救助,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經審核後上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
第二十八條
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臨時救助,依照《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負責社會救助工作的相關部門和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機關、主管機關或者所在單位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救助申請不予受理,或者未依法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的;
(二)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拒不簽署同意意見,或者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故意簽署同意意見的;
(三)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挪用、扣壓、拖欠、虛報社會救助款物,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社會救助水平的。
第三十條
申請人和救助對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給予批評教育,直至停止救助,必要時責令退回救助款物;情節嚴重的,處以冒領款項金額或者冒領物資價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一)採取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社會救助款物和服務的;
(二)救助對象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好轉,不按照規定告知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或者相關機構,繼續享受社會救助待遇的。
第三十一條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居)民委員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應當向民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如實提供申請人和救助對象的相關情況。出具虛假證明的,由民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提請其上級主管機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罰。
第三十二條
申請人或者救助對象對於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或者相關機構做出的不予救助或者調整、停止救助的決定或者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公民實施的供養救助,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四條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中國政府網)

㈡ 社會救助基本政策

法律分析: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在公民不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時,由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的標准向其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資金和實物救助的社會保障制度。

法律依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第六條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按照當地維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費用,並適當考慮水電燃煤(燃氣)費用以及未成年人的義務教育費用確定。

直轄市、設區的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會同財政、統計、物價等部門制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執行;縣(縣級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縣(縣級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會同財政、統計、物價等部門制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後公布執行。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需要提高時,依照前兩款的規定重新核定。

第八條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經審查,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條件的家庭,應當區分下列不同情況批准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對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又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撫養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全額享受;

(二)對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差額享受。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經審查,對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管理審批機關應當自接到申請人提出申請之日起的30日內辦結審批手續。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管理審批機關以貨幣形式按月發放;必要時,也可以給付實物。

㈢ 社會救助的內容主要包括

法律分析:主要是包括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農村特困戶生活救助以及城鄉醫療救助等專項救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社會對依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給予的物質幫助和服務。 社會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本內容,並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以及國家確定的其他救助。

㈣ 社會救助法的簡介

社會救助法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的簡稱。

㈤ 中國的社會救助制的特點

法律分析:1.社會救助法以實現社會公平為基礎

社會救助法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實現社會公平為價值基礎。社會救助基於國家財政向社會特殊群體提供基本生活需要,既不是強調國家公權對公民權利的干預,也不是規范公民、意思自治。社會救助法律制度規范國家調節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承擔對社會困難群體的扶助責任和義務,保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求適度平衡,一定程度實現社會公平。

2.社會救助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統一

現代社會,獲得救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政府在其中負有嚴格的責任。有關社會救助的權力的實施和權利的實現及其救濟不僅是行政行為和司法行為,而且是嚴格的程序和過程。因此,社會救助法不僅是規范社會救助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還必須規定主體資格,救助程序,權利義務實現方式等。

法律依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第二條 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均有從當地人民政府獲得基本生活物質幫助的權利。

前款所稱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全部貨幣收入和實物收入,包括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撫養人應當給付的贍養費、扶養費或者撫養費,不包括優撫對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的撫恤金、補助金。

第三條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則,堅持國家保障與社會幫扶相結合、鼓勵勞動自救的方針。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本條例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第四條 國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務。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二條 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衛生計生、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衛生計生、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㈥ 社會救助法是什麼

現代社會救助是國家或社會的基本職能和義務。

一、社會救助的根本目的:

社會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貧濟困,保障困難群體的最低生活需求。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社會救助法治化是維護並實現困難群眾基本權利(生存權)的核心內容之一。當前我國社會救助法治缺失,而以公法和私法為主要架構的二元法律結構體系對於社會救助的規范相對貧弱。

社會救助法治進程必須形成合理健全的社會救助立法機制,尋求公法私法外的社會救助法的生存空間和價值張揚,建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要規范公權對社會救助的干預,適當配置權力,切實依法行政,防止權力異化;通過立法培植中間力量,盡快推進並實現社會救助的多元化和社會化。要規范社會救助法的立法規劃和體例,尤其防止制定錯位的下位法來實施上位法的現象。

二、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於2014年2月21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9號發布,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根據《辦法》的規定,由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辦法》的出台,為社會救助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有利於統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社會救助制度,形成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

1、構建了社會救助制度體系。

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八項制度以及社會力量參與,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律制度形式明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內容。

2、加強了社會救助統籌協調。

《辦法》規定由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各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並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

3、堅持了社會救助城鄉統籌發展。

《辦法》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確保黨和政府的關懷,廣泛惠及城鄉所有困難居民。

4、強化了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查詢核對機制

《辦法》要求建立信息核對平台,根據救助申請及獲得救助家庭的請求、委託,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代為查核其收入狀況、財產狀況。這為今後科學、准確認定社會救助對象並完善退出機制,確保社會救助公平、公正實施奠定了基礎。

㈦ 陝西省社會救助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適用本辦法。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依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建立社會救助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組織實施社會救助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睏難排查、信息報送、宣傳引導、公示監督等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社會救助納入各級人民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統籌本行政區域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和社會救助受理機制,做好社會救助協調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和計劃生育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
公安、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發現身處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動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應當主動採取必要措施,幫助其脫離困境。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所列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第六條工會、共青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紅十字會等組織根據職責或者章程參與社會救助,開展社會幫扶活動。第七條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明確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根據常住人口、社會救助對象數量、服務半徑等因素,確定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數量。第八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社會救助申請受理窗口,制定分辦、轉辦、結果反饋流程,明確辦理時限和要求,及時將辦理結果告知申請人。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及時核實轄區居民遭遇突發事件、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或者個人提出社會救助申請。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資金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掛鉤的聯動機制,適時增加或者減少救助資金。
省、設區的市在分配社會救助資金時,應當對救助任務重、財政困難的地區給予傾斜。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社會救助績效考評機制,科學評價社會救助工作。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所在縣(市、區)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家庭財產狀況符合規定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二條最低生活保障限定標准由省人民政府確定。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在不低於省人民政府確定的最低生活保障限定標準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所轄縣(市、區)居民生活必需的費用,確定所轄縣(市、區)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第十三條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應當以家庭為單位,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向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申請人應當書面承諾家庭人口狀況、收入狀況、財產狀況的完整性、真實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應當接受社會救助經辦機構和管理部門對其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查詢、核對。
受申請人委託,村(居)民委員會可以代其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有關資料。第十四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自收到最低生活保障申請書十五個工作日內,通過信息核查、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群眾評議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人口、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調查核實,提出審核意見,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示七日後,將相關材料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收到審核材料後五個工作日內作出審批。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予以批准,並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布;對不符合條件的不予批准,並書面向申請人說明理由。

㈧ 社會救助辦法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第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具體工作由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者經辦人員承擔。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社會救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擠占挪用。社會救助資金的支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建立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第七條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第八條
對在社會救助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㈨ 北京市社會救助實施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專項救助、受災人員救助和臨時救助等相關工作,適用本辦法。第三條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堅持城鄉統籌,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各成員單位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履行成員職責,實現信息共享,協同做好社會救助工作。
市、區人民政府民政、衛生計生、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社保等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社會救助申請的受理、調查審核和其他社會救助管理工作,指導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配備,保障工作順利開展。第六條本市鼓勵慈善組織以各類社會救助對象為重點,開展扶貧濟困、賑災救孤、扶老助殘、助學助醫等慈善救助活動。
市、區人民政府支持慈善組織建立社會救助專項基金,設立社會救助慈善項目,開展慈善救助活動。
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以及經辦機構應當及時向慈善組織推介求助者信息,支持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實施慈善救助。第七條市民政部門應當會同市財政部門制定、公布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指導目錄,將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提供的專業服務納入目錄管理,完善評估、監管措施。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八條本市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月人均收入低於本市當年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符合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本市戶籍居民組成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
對本市戶籍居民與非本市戶籍居民組成的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具體辦法另行規定。第九條本辦法規定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包括配偶、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已成年但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以及其他具有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關系並長期共同居住的人員。
本辦法規定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月人均收入,是指申請人在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前12個月內的月均家庭收入除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數量所得數額。
本辦法規定的家庭收入,包括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等可支配收入;家庭財產包括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擁有的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機動車、房屋以及無形資產等財產。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的認定辦法,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
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市民政、財政、統計等部門按照本市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一定比例擬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第十條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向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並按照要求提交戶籍、身份、收入和財產等相關證明材料;家庭成員行動不便、讀寫困難的,可以委託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者個人代為提出申請;
(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14個工作日內,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群眾評議、信息核查等方式完成對申請人家庭人口狀況、收入狀況、財產狀況的審核工作,提出初審意見並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示7日;公示期滿後2個工作日內將初審意見和公示結果報區民政部門審批;
(三)區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初審意見和公示結果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工作並作出決定。符合條件的,批准後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發布。第十一條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中有重大疾病患者或者重度殘疾人的,以及屬於單親家庭且子女未滿16周歲或者為全日制在校學生的,在計算其家庭收入時,按照符合條件的人員數量以及本市當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一定比例進行核減。
前款規定的重大疾病患者或者重度殘疾人的法定撫養人年滿60周歲的,可以適當提高核減比例。

㈩ 社會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徵包括

法律分析:社會救助法以實現社會公平為基礎,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社會救助法律制度規范國家調節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承擔對社會困難群體的扶助責任和義務,保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求適度平衡,一定程度實現社會公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使公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依照本法享有申請和獲得社會救助的權利。

第三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保障公民在依靠自身努力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和服務。

熱點內容
中國美女法官 發布:2025-01-20 23:30:49 瀏覽:330
欠條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有圖片 發布:2025-01-20 23:21:48 瀏覽:885
曾志強道德經 發布:2025-01-20 23:01:07 瀏覽:470
綿陽法官通姦的女的叫什麼 發布:2025-01-20 22:24:17 瀏覽:846
隱名代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0 22:14:41 瀏覽:884
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0 21:35:58 瀏覽:697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 發布:2025-01-20 21:13:14 瀏覽:172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