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經濟法
Ⅰ 如何理解經濟法產生的規律
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是經濟法學研究的基本論題之一,然而,我國以往對該論題的探討存在標准不一、各行其是的缺陷,動搖了經濟法體系的根基。事實上,作為部門法的經濟法只能是國家針對市場缺陷進行干預,謀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協調共生的歷史產物。在此前提下,各國經濟法產生的具體歷史背景又不盡相同,中國的經濟法產生背景尤其復雜:一方面,市場經濟以及相應的私法精神不夠發達,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干預又時有發生。
一、通說的缺陷
國內各種教材或著作在論及經濟法產生背景時,通常存在如下缺陷:
1.分別闡述不同地域或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過程,一般是美國—德國和日本—中國,有的還涉及到東歐和蘇聯經濟法產生發展情況,但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結論。從科學角度看,這種論述方法是不妥當的,更讓人感覺到似乎世界范圍內經濟法產生背景千差萬別,無可比性。
2.關於「經濟法」的含義標准不統一。由於「經濟法」這一概念可以在經濟法規范和經濟法部門甚至經濟法學等多重含義上來理解,因此,含義不同,結論就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單純的經濟法規范,必然得出經濟法與國家、法律同時出現的結論。這種思路的缺陷在於,表面上以歷史沿革為主線,實際卻無視歷史事實,更無法將經濟法同其他法律部門相區分,最終喪失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法律部門,則經濟法產生不過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事情。
可見在明確闡述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上,統一經濟法的含義是關鍵性的前提。否則,表面上製造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虛假的繁榮,實際上卻無益於該學科的發展。從其他法律學科研究的啟示來看,將經濟法理解為部門法,進而考察經濟法產生的背景,才是合適的。
3.論者前後標准不一。其典型的思路是將近代以前的「經濟法」界定為經濟法規范,而將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界定為獨立的部門法。例如,「國家出現以後,便要對社會經濟進行一些這樣那樣的干預、管理,發生國家經濟管理關系,並以法的形式予以調整。這種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的法,便是早期的經濟法……那時的經濟法不是作為獨立部門法而存在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嚴格地說,它只是經濟法性質的法。」[1]這種對近代以前「經濟法」採取「寬容」態度的本意也許在於表明經濟法並非在現代社會突然產生,而是有著歷史發展的漸進性和必然性。但作為科學研究的態度,這種寬容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經濟法並無近代以前和現代意義上經濟法之分。
正如李昌麒先生所言,學者們對經濟法產生的表述並無實質區別[3],而這正好可以作為我們探討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同平台和基本前提。基於此,下文將進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對學者達成共識的事實不再贅述,而只是針對共識本身進行更為細致的解析、梳理,總結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性和個性。目的只是尊重事物發展的「求同存異」的基本規律,並應用於我國經濟法的基礎理論研究。
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共性與個性的矛盾統一,經濟法產生也遵循這一規律,即經濟法產生背景雖然表面看來千差萬別,但仍有共性的規律可循,分析如下:
總體上,經濟法產生有兩個淵源,即以美國為代表的暫稱之為和平主義的自然演進型經濟法與以德日等為代表的戰爭經濟法(包括蘇俄),前者常被稱為經濟法產生的「常態」,後者則為「非常態」。的確,在前者,經濟法產生與戰爭並不直接關聯,而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時期過渡的必然產物,是在和平(美國本土遠離戰爭策源地)的環境中,國家順應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調整經濟管理職能,有目的立法的結果,並與二戰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一脈相承。學界通常將競爭法比作經濟憲法和經濟法誕生的標志,而最早在美國產生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890)便是這個論斷的注腳。而該法既與經濟危機對策無關,也與戰爭無涉。而在後者,經濟法產生卻往往直接與戰爭的蓄意發動、戰時保障以及戰後重建等戰爭諸要素相關,體現出濃重的戰爭法味道,更與戰後和平發展時期作為一種經常的國家適度干預手段的經濟法不同。
但是這樣的表述並不否認兩個經濟法產生淵源存在的共性。實際上,只要我們承認,經濟法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新型手段,而暫不考慮具體國家基於何種目的進行干預,我們就應得出二者之間存在共性的必然結論,即經濟法產生背景源於兩個基本的前提:市場經濟和社會公益的追求。首先,不論美國還是德日等國,在經濟法產生之時都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的。不同的是美國素有自由的傳統,其市場經濟在沒有外界力量介入的情況下自然生長,充分發展,至壟斷產生,負面影響凸顯,國家以「看得見的手」主動進行干預。德日等國的資本主義則是在外界力量介入下(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產生的,並因為其發展時間較短,又較多地具有封建色彩,因而也成為戰後經濟民主化、自由化的重要原因。前者可稱為市場主導型,後者可稱為政府主導型。其次,經濟法本質在於國家針對市場的天然缺陷進行必要干預,將個體正當利益的追逐限制在社會公益的前提下,追求二者的協調統一。表面上看,美國經濟法中才真正體現出社會公益,即維護自由競爭秩序,從而維護美國的自由傳統,而德日經濟法由於戰爭法的味道濃厚,其體現的不過是被軍閥、財閥控制的政府或國家的利益,而與社會公益有天壤之別。但本質上各國經濟法立法都是統治階級謀求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的反映。
Ⅱ 關於經濟法的問題,戰爭和軍事行動是屬於法律事件還是法律行為啊
戰爭和軍事行動是屬於法律事件中的社會事件。
法律事件是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 法律事件可以分為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 社會事件有政變,遊行示威,戰爭等, 自然事件有自然災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
Ⅲ 論述經濟法的產生與戰爭、市場經濟體制及經濟危機、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的關系。
打仗是需要花錢的!
玩游戲也知道,沒資源沒有錢你是打不起丈的!
Ⅳ 戰爭的擴大是軍事經濟法產生的什麼根源
1、世界上 任何戰爭都是由政治目的發起的 即使是小規模的沖突也是由一定的政治訴求的不帶有政治目的的戰爭是不可能發生。
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軍事經濟法產生 的經濟根源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 戰爭爆發的頻繁,軍事經濟的保障越來越復雜。
Ⅳ 關於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經濟法產生的條件: 經濟法產生的主觀條件;經濟法產生的客觀條件;生產集中與壟斷是經濟法產生的內在原因;戰爭的需要是經濟法產生的直接原因。
Ⅵ 國際戰爭法條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哪個不是國際經濟法淵源
國際經濟來法的的法律淵源包自括與經濟相關的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各國國內法,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也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而國際戰爭法條約雖然也是國際條約,但是由於其是關於戰爭法的條約,與經濟貿易不相關,故不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
以上法律意見供你參考。
Ⅶ 戰爭對戰爭國的金融有何影響
2008年爆發的新一輪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美國智囊蘭德公司向國防部提交了一份「戰爭救市」的報告,認為與其用7000億美元救市,還不如用這7000億來發動一次戰爭更有成效。一時,全球嘩然,如果被採納,金融危機的最壞後果――戰爭就爆發了。
一、世界大戰與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關系
(一)金融危機不一定會引發世界大戰
經濟危機是私有制生產體系貿易競爭的必然產物。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各國政府各出奇招,比如,政府主導大規模的建設項目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應用,帶動了新一輪的經濟騰飛等等。二戰後的四次重大經濟危機的安全著陸,都說明了經濟具有自我調節功能。
(二)世界大戰的爆發總是由金融危機引起
回顧歷史,世界上所有現代戰爭都有金融的影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美各國發生了經濟危機,國內矛盾的尖銳,各列強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轉嫁國內危機。由於利益的不均衡,發展成波及全球的戰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產值下降了40%,美、德、法、英有29萬家企業破產,3000多萬人失業。各列強在危機中若無法找到新的經濟突破點,就想方設法挑起戰爭,藉此把國內的危機轉嫁到其它的國家,結果爆發了世界大戰。
二、戰火紛飛中的金融推手
(一)軍火生意風生水起
軍火集團和金融集團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體味到發戰爭財的巨大好處。交戰雙方想在戰爭中處於優勢,裝備的先進性是一個很關鍵的要素。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自身的地緣政治、防務需要、甚至是軍備競賽均需要大量軍火。軍火大國通過軍售獲得了高額的利潤,美國的軍火商甚至已經「綁架」了GDP。此外,軍火生產也能拉動經濟,促進就業,緩解經濟危機的壓力。有統計表明,美國的軍工廠每生產1300億美元的產品,就能拉動1個百分點的GDP增長,每增加10億美元的軍工生產,就能新增上萬個就業機會。
(二)金融戰---無硝煙的戰場
戰爭中,巧用金融戰術也可以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石。1937年中日戰爭正式爆發,羅斯福總統立即聯合英國,意圖用封鎖切斷日本貿易線的手段迫使日本屈服,1941年美國太平洋艦隊移駐夏威夷的同時,抵制日貨,禁止美國石油輸入日本,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這兩項金融措施足以瓦解日本的承受力。
與資源匱乏的日本相比,在前蘇聯的「和平」解體中,金融戰更占據半壁江山,1960年蘇聯重工業佔到GDP的72.5%,在嚴重畸形化的重工輕農下,前蘇聯經濟嚴重依賴進口。而當黃金儲備最緊缺的時候,美國又悄悄地利用石油的定價權使蘇聯的石油收入大幅下降,如此內憂外患的經濟危局,使得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黯然落幕。
三、驚心動魂的後現代金融戰爭
(一)運用軍事手段,控制全世界的資本流
因為互聯網,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網上交易已是家常便飯,數萬億的資金通過互聯網可以快速完成轉移或抽逃,怎樣才能牢牢地控制住全球的資本流速和流向?美國為此動用了軍事手段,建立了一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號稱28分鍾可以打遍全球。這就意味著當一個地區受遠程導彈的威脅時,該地區的資產擁有者會以最快的速度,把資本撤離到安全區,這個安全區當然是軍事最強國,由此,軍事手段成為資本流的控制核心。整個資本流運作的過程,也大約需要28分鍾,可想而知,憑借這個打擊系統,一旦發生戰爭,華爾街振臂一呼,便可以爭得全世界的資本流。
(二)利用局部戰爭和金融手段掠奪各國財富
美國利用局部戰爭力挺金融業的發展,高舉正義之旗,不惜代價去攻打伊拉克,攻打利比亞。致使全球油價飆升。因為石油交易用美元來結算,油價上漲也就是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美元。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從而再一次名正言順地加印美元。就是說,美國向世界提供紙質美元,世界為美國提供實體產品,財富就這樣以不動聲色的方式流入美國口袋。同時,為了穩定其他國家對美元的信心,美國人又向全世界發行國債,這無疑讓美元又上了一道保險,美元變成「世元」。
9・11事件後,出於對美國這個最安全的投資環境的疑慮,大量的資金撤離美國,為了找回全世界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在9・11事件兩個月後,美國打響了阿富汗的戰爭。當巡航導彈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瓊斯股指暴漲,華爾街一片叫好聲,隨著戰況的持續進行,大量撤離的資金又陸續回到了美國。目前,美國70%的就業人口從事金融和金融服務業――金融已經成為美國的命脈行業。
(三)金融殖民帝國顯現輪廊
1944年,美國憑借著全世界80%的黃金儲量,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元作為全世界的通用貨幣,美元鎖定黃金,每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一舉確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此後的27年,美國是世界上發展勢頭最好、最富裕、最穩定的國家。
但用戰爭解決金融問題會有許多不可控的風險。美國在持續17年的越南戰爭中就打掉了8000億美元,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日漸減少。1971年,尼克松總統失信於世界,公然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意味著美元不受黃金儲量的限制,可以甩開手濫印。為了防止美元貶值,確保其的霸主地位,美國除了依靠其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外,還充分利用中東戰爭讓美元與世界上大宗商品――石油掛上了鉤。這樣,美元在脫離黃金後,依然可以作為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此後的40多年,人類帝國史上的新物種――金融殖民帝國顯現出輪廊。1985年的廣島協議,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都是金融殖民帝國的「傑作」―― 把各國多年經濟發展成果洗劫一空。
金融戰、軍事手段都是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服務的。單純的金融戰爭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目的。而軍事本身就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家的方方面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僅是金融戰爭,網路信息戰、輿論戰等等,無時不在進行中。我們務必清醒的是:時刻都在備戰中。
Ⅷ 如何理解戰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
有這么個說法: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可見戰爭是有經濟利益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經濟的角逐。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利益的戰爭,任何戰爭的目的和本質,無非是為了穩固政權的穩定,或是謀取經濟的利益。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穩固的政治和平定的經濟,戰爭便是勞民傷財之舉。若要進行一場戰爭,必須確定的是戰爭勝利後的收益要大於戰爭成本。因為戰時不但需要招募大量的青壯充軍,還需要後勤隊、預備隊等等勞力,會損傷經濟的發展,而且本國的經濟重心會完全傾向於軍工企業,會導致輕工業等發展速度緩慢。對於農耕民族而言,我們的戰爭成本更是巨大,這便是為什麼傾我中華之千古明君,御我華夏之功勛戰將也難以剿滅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唐有突厥,宋有契丹,明有韃靼瓦剌。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決定戰爭。只有擁有一個穩固的經濟,擁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再加上師出有名,還必須精確的算計到戰爭成本小於戰爭收益,才可以進行一場戰爭。戰爭沒有絕對的正義性,也沒有絕對的勝算,也許強大的軍隊會敗在弱小的國家面前。戰爭的偶然因素很大,政治亦然,經濟亦然,這便是三者唯一的共同點,難以捉摸。有時候,戰爭可以壯大某些國家;有時候,戰爭可以削弱某些國家。這並不是受戰爭的勝負所影響的。毛主席說過,錢袋子和槍桿子一個都不能少。戰爭與政治,經濟本是一體,不可分開逐一而論,要考慮到所有的方面,考慮到戰爭的成本問題。不可輕啟戰端,不可盲目好戰。政治和經濟不允許的情況下,即使忍氣吞聲,即使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也不要強行開戰。
謝謝僅供參考,望採納!
Ⅸ 戰爭時期法律還有作用么比如經濟法,刑法之類的
在戰爭時期法律還是在戰爭國內正常用,不過有些特別的法就會頒布出來,比專如在戰爭時期是屬沒有什麼死刑的,死刑犯都戴罪立功上戰場去了,還有關於徵用問題也很特別,大多數都是無償的,關於經濟法,戰爭時期還是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只要有經濟規律的地方,經濟法就能用,只是有些方面會嚴格一些,有些地方會寬松或者廢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