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英國合同法

英國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2-08-18 04:38:13

❶ 如何查找英國合同法

摘要 國外網站:Computer and CyberSpace Law (http://www.ll.georgetown.e/lr/rs/cyber.html)喬治敦大學法律中心的資源。外國法律和國際法 (http://www.lawlib.wuacc.e/washlaw/forint/forintmain.html)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提供。法律圖書館 (http://www.lectlaw.com/this.htm)歷史上的法律文件、最高法院決議,以及法律圖書館鏈接資源等。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ornell Law School (http://www.law.cornell.e/)

❷ 英美合同法和我國合同法的區別有哪些

一、關於法律適用范圍的比較
1、通則的適用范圍
我國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與國際私法協會公布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1]有一定關聯性,通則的有些規定,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可以適用的。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該條規定與通則前言第2款規定一致,即在當事人一致其合同受通則管轄時,適用通則。因此,我國當事人在與涉外當事人簽訂合同時可約定適用通則。該通則比《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適用范圍要更寬泛得多,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除國際商事合同外,該通則也可替代國內法適用。如前言第4條規定,「當無法確定合同的適用法律對某一問題的相關規則的,通則可對該問題提供解決辦法。」 該條規定旨在說明,即使合同是由某一特定國內法管轄,但對案件解決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從通則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往我國的司法實踐在處理案件遇到困難時,一般求助司法解釋、學理解釋,還有專家論證。現在通則關於交易糾紛的一些規定又給我們開辟了解決糾紛的途徑。通則不是國際公約,不具有強制性,適用與否完全可依當事人的意思選擇,但是要明確的是,通則是由近20個國家的法律專家對國際交易的規則進行潛心研究的成果,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它較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適用范圍要寬泛得多。參照通則的有關規定,可為我國《合同法》的立法與適用拾遺補缺。通則的寬容之處在於,任何規定都不得限制根據有關國際法原則而應適用的強制性規則的適用,無論這些理制性規則是國家的、國際的還是超國家的(1.4條);除通則另有規定外,當事人可以排除通則的適用,或者減損或改變通則任何條款的效力。因通則所具有的這種非強制性,當事人根據各自的情況既可以排除或部分排除該原則適用,使之更適合於當事人的特殊交易需要。「凡屬於通則范圍之內但又未被通則明確規定的問題,應盡可能地根據通則確定的基本原則來處理」(1.6),這就給我們在實務中遇到法律障礙的時候提供了有益的鑒鏡。
2、關於格式條款的理解與適用
《合同法》關於格式條款共有三個條款,從表面上看對出具格式合同一方不利,但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少,非但起不到保護非格式合同一方,而且往往成為出具格式合同免責的武器。《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第41條「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於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格式合同亦稱定式合同或標准合同,對於同一種類、性質並且重復交易的行為,採用標准文本,既節約了交易成本、洽談時間、條款的爭議,也有平等待人的「鏡像」。這是人們通過長年累月的交易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此應予肯定。但是格式合同的弊端也很多,一是不允許當事人協商和修改(如借款合同、租賃合同、保險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等);二是絕大多數條款,特別是免責條款都對出示格式合同一方有利,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強奸民意。而締約的另一方往往是弱勢群體,對某些條款即使不同意,但迫於急需無奈,也只有違心簽字;三是有些專業術語,作為締約的另一方難以理解,糊里糊塗簽了字;四是這類合同都是出具格式合同的一方代理人或中介人代辦,但這些人為了急於收取代理費或中介費的功利目的,常常會對另一方作虛假承諾。對於格式合同最為人們詬病的是保險合同。無論是人壽保險還是財產保險,都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部門立法,其目的並不在於「保險」,而在於「圈錢」。所以保險合同糾紛頻繁出現,投保人屢受拒賠之苦。筆者經常承辦這類案件,對於法律上的障礙困惑費解。
首先,所謂通常理解,可以說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無任何標准,這又給法官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間,誰送禮多,誰就獲勝。投保人是弱勢群體,縱然滿身是嘴,也難抵法官的「通常理解」。比如前例中的重大疾病保險合同的心臟病(心肌梗塞)一條,投保人和保險人完全可以各執一詞。投保人稱心率過速是心臟病的一種,保險人抗辯說,按通常的語法理解,這里的心臟病僅指心肌梗塞。從字面上看,保險人是有道理的,因為按照中國語法習慣的心臟病,只是特指括弧里的「心肌梗塞」,這本身就會使法官處於兩難境地,在實務中肯定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我們認為通則對於確認格式合同條款效力的規定倒是切中時弊:第2.20條(1)如果標准條款中某個條款是對方不能合理預見的, 則該條款無效, 除非對方明確地表示接受;(2)在確定某條款是否屬於這種性質時, 應考慮到該條款的內容、語言和表達方式。第3.10條:(1)如在訂立合同時,合同或其個別條款不合理地對另一方當事人過分有利,則一方當事人可宣告該合同或個別條款無效。除其它因素外,尚應考慮下列情況:(a)該另一方當事人不公平地利用了對方當事人的依賴、經濟困境或迫切需要,或者不公平地利用了對方當事人的缺乏遠見、無知、無經驗或缺乏談判技巧的事實,以及(b)合同的性質和合同的目的。(2)依有權宣告合同無效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法院可修改該合同或條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標准。(3)依收到宣告合同無效通知的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法院也可以如前款所述修改該合同或該個別條款,條件是該方當事人在收到通知後,並在對方當事人依賴該通知行事以前及時告知發送通知一方當事人。本章第13條(2)款的規定相應適用。」 我們認為,《通則》這些條款勝過《合同法》關於格式合同的所有條款,為此,我們建議關於在將來的《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中應將《通則》條款納入國內法,這對於格式合同的糾紛處理將大有裨益。
3、關於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我們認為,對於上述合同規定無效,非但不能保護另一方(守約方)的合法財產利益,恰恰減輕了對不法民事行為人的懲罰力度。對此應借鑒通則第3.3條:(1)合同訂立時不可能履行所承擔義務的事實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2)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通則規定的即使是自始不能履行的合同,如一方當事人已將所有的房屋出賣給另一方並已過戶,在合同已無法履行的情況下,並不影響合同效力,判令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並賠償損失。在一方當事人將無權處置他人的財產的情況下,也不影響合同效力。這就是對擅自簽訂合同坑害他人的所謂不道德的人予以懲罰,對於欺詐、脅迫等致合同無效的條款,通則的規定也有利於受害人一方。請看通則第3.11條:(1)如欺詐、脅迫、重大誤解或一方當事人錯誤歸因於第三人,或為第三人知道或理應知道,而第三人的行為由另一方當事人負責,則可宣告合同無效,其條件與由另一方當事人本身簽訂的合同宣告無效的條件相同。(2)如欺詐、脅迫或重大懸殊歸因於第三人,而其行為不由另一方當事人負責,如果另一方當事人知道或理應知道此欺詐、脅迫或重大懸殊,或者在合同宣告無效時還未本著對合同的信賴行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這兩條較優於合同法的地方在於:第一,對於合同的有效與否的決定權由守約一方決定。可以承認有效,也可以宣告無效,合同的效力不是由法律規定。第二,守約方宣告無效是對另一方的嚴厲懲罰。因為該條所謂的欺詐,其原因並不在於締約的一方,而在於第三方的原因,這與合同法第52條之規定大相徑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法律規范也屬法律文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應當根據國情合理繼受、過濾和消化對我們有益的立法理念,這應當成為我們的共識。關於格式合同的效力,除《通則》可資借鑒外,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的規定也可參考。如德國《民法典》第138條第2款將「程序性的」和「實質性的」公平標准合而為一:(1)合同履行和相對履行之間「明顯地不相稱」,(2) 並且一方當事人「通過利用另一方當事人的困境、缺乏經驗、缺乏判斷力或無重大的決斷力」而達成的合同,則合同無效。 [2]以色列對格式合同(標准合同)的限制更為嚴格,該國《合同法》第14條規定,「就契約文句之全部參酌其他情事檢討後確信限制文句對顧客不利,或給予供給等以有危害顧客之虞之利益等,證明該文句之全部或一部為無效」。[3]世界各國對格式合同的免責條款有的稱為「灰色條款」,有的稱「黑色條款」,對此效力都作了嚴格的限制,這符合20世紀以來的照顧弱者的立法潮流,對合同自由原則進行了修正,為此有學者將當前的時代稱為「從契約到身份的回歸」 的時代,頗有幾分合理之處。 因此,筆者建議在未來修改合同法或作出司法解釋時,將格式合同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利的免責條款,規定法院可以直接認定無效,這比所謂通常「理解」更為有利於保護弱勢群體。
二、關於要約與承諾的比較
我國《合同法》借鑒通則最多的部分是要約和承諾的方式部分,即第1條—31條、34條,共計20條之多。這部分條款涵蓋要約、要約邀請、要約的撤回、要約的撤銷、承諾及承諾的期限及撤回等。通則關於要約和承諾計有12條,即2.1—2.12。兩者內容大致相仿,但有些差異是值得重視的。《合同法》第13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通則第2.1條規定,合同可通過要約的承諾或通過當事人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而成立。但《合同法》對合同的訂立方式只採用要約、承諾方式似乎絕對,也不大符合人們的交易習慣,而《通則》在要約和承諾之外加上「可通過當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而成立」則寬容和豁達,而且囊括其他所有的合意行為。僅此一點,合同法就稍遜一籌。市場交易的實踐表明,所有的合同並不都是要約和承諾達成的。關於通則乃至其他民法典在訂立合同方式局限於要約和承諾的錯誤已被德國法學家海因?克茨所發現。這位德國民法學家尖銳地指出各國立法的偏頗,「近來很多民法典規定,要約和承諾是合同訂約的惟一方式」,這是錯誤的和非理性的。他認為,訂立合同的要約和承諾的規則基本上是從18世紀發展起來的。《葡萄牙民法典》和《奧地利民法典》幾乎沒有涉及這一問題,在《法國民法典》中根本沒有提及。但是,近年許多國家的民法典都規定了要約和承諾是訂立合同的唯一方式。如《德國民法典》第145條「向他人發出訂立合同的要約的人,受要約約束,但要約人已排除要約的約束力的除外」 ;第147條「(1)向在場者發出的要約,只能立即承諾之……(2)向不在場者發出的要約,只能到要約人在通常情況下可預期收到答復時為止承諾之。」 [4] 《瑞士民法典》第5條,「向不在場當事人發出的,沒有承諾期限的要約,在要約人收到以合理方式在合理的時間內送達的承諾之前,要約有效。要約人可以推定其要約在合理的時間內到達要約人。在合理時間內發出的承諾,但到達要約人時遲到的,要約人應當立即將比情況通知對方。否則承諾產生法律效力。」 [5] 2002年第1版第2頁的《日本民法典》第521條、第522條也有此規定。荷蘭1892年新修改的債法總則第217條,「合同經要約和承諾而成立,」 [6] 也只能通過要約和承諾才能訂立合同。義大利、蒙古等國也都未忽視要約和承諾這個20世紀最新的合同法范疇。除大陸法系國家民法之外,英美國家大都把要約作為合同訂立的一個要素,盡管各國合同法理論或實務中對要約稱謂有所不同,諸如投價、發盤、建議等,對承諾的稱謂在各國貿易實務中稱為「還盤」等。[7] 我國《合同法》借鑒通則最多的也是在關於訂立合同須有要約和承諾的方式方面。筆者上引的德民、瑞債均指要約和承諾是指「不在場」的情景下才適用。我國《合同法》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必須將「同意」寫進要約和承諾中,因為雙方當事人是面對面地訂立合同。這是我國《合同法》食洋不化,照抄照搬,違反人們交易習慣的結果。在羅馬時代,合同義務原本是以訂立契約為目的確立的。訂約時雙方當事人都需要親自到場,即使這種手段被放棄,一般來說合同的訂立仍需要雙方當事人在場。……因此,羅馬法學家從未認為有必要將「同意」用要約和承諾這兩種陳述方式單獨地表示出來。這種需要中介在可信賴的郵政服務出現和遠距離訂閱合同成為可能之後,才成為可能,這就是德民和瑞債指的雙方當事人不是面對面的「不在場」的情況下才適用要約和承諾。如果將所有的交易都定格在要約和承諾的一種方式上,這是錯誤的。毫無疑問,在許多業已訂立的合同案件中,任意將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視為要約而把另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視為承諾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我們以土地買賣為例,其文件已起草並已公證,並由雙方當事人同時簽字,因此,很難說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了要約,且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了他的「承諾」 ;再如,一位消費者用現金買一包香煙時,顯然,雙方當事人是在訂立協議。但是,將整個程序分解為「要約」和「承諾」,並討論賣方交付一包香煙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約」和「承諾」 ,賣方交付一包香煙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約」,或買方在收款處交付了現款是否就算作出了「承諾」,這幾乎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或許對新任律師有些用處。在強行將合同訂分立為「要約」和「承諾」時,另一難以處理的情形是,相對方向的建議和反建議在進行長時間的協商談判後才達成協議,在合同成立時,很難作出明確決定,但是那種認為合同應通過要約和承諾訂立的思想對於完成任務毫無意義。[8]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訂立合同從理論上講,有要約和承諾是成立的。但對於面對面的交易行為,很難界定哪一方是要約,哪一方是承諾。如律師與當事人談代理費的數額時,通常是在討價還價過程中達成的代理協議。比如就某一收費標准,律師提議按標的額的5%收費,委託人說太高能否按3%,律師說不行,最少也得按4.5%,雙方最後達成按財產比例的3.5%收費。這種討價還價中有要約,有反要約(新的要約);有承諾,有否定承諾,雙方在訂立合同時,互有要約和承諾,兩種方式混合在一起,很難分得清何者為要約,何者為承諾。當然,在人對機器或物發生交易的場合,如自動售貨機、投幣買地鐵票、在賓館使用備用的特殊物品如安全套等,只要開封,就可視為承諾。物品上標明的價款是要約,投幣或開封視為承諾,這是簡易的交易,但是大量的交易遠非如此簡單。再如,建築工程合同的訂立則更為復雜。一般認為,招標公告是要約邀請,建築施工單位前去投標是要約,招標人接受投標是承諾,一旦接受,合同便正式成立。[9] 筆者對這種認識不敢苟同。在司法實踐中,招投標僅是建設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整個建設施工合同中的一個鏈條,就投標人前去投標而言,因投標人數眾多,在未開標之前,尚未涉及建設項目實體內容,即未涉及項目、價款、履行方式等合同主要條款情況下,合同即使是成立了,也是無內容的。按照我國《招投標法》規定,建設工程招投標有如下環節:招標(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投標→開標→評標→中標→發中標通知書→簽訂建設工程合同。建設部標准合同文本第二部分「通用條款」對此有明確的解釋。上述組成部分均為建設施工合同的組成部分。這是一連串的民事行為,最後歸納在一個總的合同之中。若按高爾森教授的觀點,在招投標中,投標人只要前去競標合同就成立了,但一旦未中標,按此邏輯可以告投標人違約了,然而這豈不荒唐?筆者用此案例證明,何為要約、何為承諾並非楚河漢界一目瞭然。至此,我們認為,通則第2.1條的「或通過當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合同即成立的規定更加符合交易習慣。德民和瑞民將要約、承諾限縮在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均有理論的、立法的和實踐的意義。因此,我們在代理具體案件的實務操作時不妨借鑒一下通行的相關規定,以解除法律解釋上的困惑和障礙。
三、締約過失:先合同責任、後合同責任、侵權責任?
對於締約過失責任,是合同責任、非合同責任,還是侵權責任,目前在理論界尚存爭議。締約過失責任理論是由德國目的主義法學家耶林於1861年發表的《締約上的過失、契約無效於未臻完全時的損害》這篇著名的論文中創立的,被譽為法學上的重大發現,填補了法學上的盲區,其基本內容是指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信賴利益損失時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個理論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承認。1994年通則第2.15條(惡意談判)規定:(1)當事人可以自由進行談判,並對未達成協議不承擔責任;(2)但是,如果一方當事人以惡意進行談判,或惡意終止談判,則該方當事人應對因此給另一方當事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3)惡意,特別是指一方當事人在無意與對方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開始或繼續進行談判。
對於締約過失責任,《歐洲合同法通則》稱之為磋商過程中的責任。該通則與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締約過失關於惡意談判中的第2.301條1——3項,第2.302條關於保密義務的規定幾乎完全一致,這充分說明了國際商事游戲規則的趨同化乃大勢所趨,人類的文明成果可以相互吸納互為消長。[11] 誠如德國法學家海因?克茨在《歐洲合同法》德文原著前言中所預言的那樣:如果說歐洲在經濟方面必然要形成統一的單一市場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歐洲的私法起碼在某種程度上勢必要統一起來,那一天終會來臨,鴻溝將會被填平。[12]這是智者之識。筆者認為何止歐洲,在將來的某一天世界會統一於一個游戲規則,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樂觀的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我國《合同法》不僅成功的消化了耶林的締約過失理論,而且在借鑒了通則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發展。
締約過失的前合同義務的體現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磋商;(2)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3)未盡協力義務;(4)未盡先義務,以及未盡保密義務。
締約過失後合同義務體現在第58條,即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是梁慧星先生所講的「合同關系雖然消滅了,法律仍要求當事人負某種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就要承擔責任。這個責任不屬於侵權責任,也不屬違約責任,類似合同義務。」 [13]
除此之外,還有後合同義務,即附隨義務。該義務在締約前存在,在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也存在,合同法第92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即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辦、保密義務。我國《合同法》所提出新的規范,並未將締約過失責任局限在締約前的通則之中,而是根據市場交易的復雜性,加大了保護交易安全、懲罰違約的力度。遺憾的是,有的論文在2006年還引用明顯過時的觀點,[14] 仍局限在締約前的過失責任范圍內,這就落後於我國《合同法》何止十萬八千里!所謂締約過失責任,德國法稱為先合同責任,它搖擺於合同法和侵權法之間。在締約過失責任產生之初,關於應當將其置於何種責任之下的爭議便開始了。迄今為止依然爭論未休。據筆者歸納,在大陸法系之間關於締約責任有三種歸屬方式:第一種方式為先合同義務,德國自2002年起將締約過失納入了合同法的框架之內(見《德國民法典》第311條第2款和第3款),其可歸納有如下原則:注意義務、信賴責任、附隨義務、保護義務。如一方違反上述義務,則承擔原合同可得利益。案件類型有締約前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受損義務導致合同終止等。 締約過失理論付諸於司法實踐始於德國1911年的一宗「油毯」判例。帝國法院在該案中將適用於合同責任的規則延伸到了與侵權責任更為相關的事實上。一位女士走進一家商店,在購買了許多商品後,向店員說明要買一卷油毯。店員從貨架上抽出她要買的一卷油毯時,不小心讓另外兩卷油毯從貨價上滾落下來,砸傷了這位顧客和她的兒子。帝國法院將合同原則適用於這一案件,並論證說:原告是帶著購買油毯的意願走進這家商店的。因此在雙方之間便產生了導致銷售者應當保護消費者的特定關系。違反此義務,便應當承擔合同損害賠償的責任。由此引發的是,合同責任原則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適用於侵權事實領域?德國法官的論證表明,假如人們走進一家商店在收銀台前等候過程中卻踩在乳酪上而滑倒在地板上,合同責任應當包括這種侵權行為。依據油毯一案,若第三人與意在締結合同之人之間存在某種特定關系,則注意義務則可能延伸到第三人身上。[15]我國近年也多有這種判例,如上海一家書店一學生從電梯掉下摔傷;北京一旅客雨天在飯店門前滑倒摔傷等,都是按締約過失對待的。 梁慧星教授也舉過一個商場因工作人員疏忽未蓋地下室蓋板,將一顧客脊骨損傷的案例,也稱之為締約過失責任。這是將締約過失責任擴大化的傾向,值得商榷(下文將涉及該問題)。第二種方式為侵權行為。如2002年9月17日歐洲法院在判決中認為,根據國際管轄法,惡意終止合同磋商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由《布魯塞爾條約》第5條第3款調整。該款的調整對象是侵權行為或類似行為。將違反誠信原則、惡意終止合同磋商歸屬於侵權法,法國、比利時及盧森堡等多國持此觀點。法國主流觀點認為先合同責任屬於侵權性質。1988年法典對此法律觀點予以確認。比利時法學界的立法觀點同樣傾向於合同責任歸於侵權責任之中,盧森堡法律體系主流觀點也將先合同責任納入侵權責任之中。第三種方式為將締約過失與侵權責任相區別,其代表性的國家是希臘。其民法典採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態度,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將所有先締約出現的損失或侵害都往締約過失籃子里裝。《希臘民法典》第197-198條依據締約的目的來界定何為締約過失、何為侵權行為。該法典首先承認締約過失的賠償責任,對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和先合同的首要地位予以確認,並創造健康的商業交易關系。對此,法學家們舉例說,假使某人走進一家商店打量陳列的商品,或走進一家餐館找位子,並不屬於希臘所理解的締約過失責任范圍,因為他們與合同標的之間沒有任何內在聯系。對學者們經常引述的德國法院判決的締約過失案例,如「亞麻油地氈案」、「顧客香蕉皮滑倒案」、「菜葉案」,[16]希臘法學家認為應當適用侵權法,而不是締約過失責任,所說締約過失應為締約時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惡意磋商或違反保密義務等才符合締約過失構成要素。對此觀點,筆者甚表贊賞。現略陳述淺見如下:
首先,要認定是否屬締約過失責任,應按締約過失理論和通則、合同法的觀點和規范去把握,即本文前面引用的如惡意磋商、隱瞞真相、協力義務、告知義務、附隨義務等。如違反這些原則性規范可以確認締約過失責任。第二,要依照當事人是否有締約之目的認定是否確屬締約過失責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節假日或閑暇時,逛商店習以為常,有購物的,也有以消遣為目的的(不在少數)。第三,要把握締約過失法律概念的含義。締約過失責任概念有三層含義:一是締約是前提,無締約的明確目的,即使受到傷害也不能往締約上靠。二是須有過失。過失有兩種含義,一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二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這兩種都不含故意之意。三是在具備前兩個要素的情況下才存在責任承擔問題。只有具備這三個要件,才構成民事行為的締約過失責任。

❸ 英國合同法 中有合同相對性嗎

英美法系中多是判例法
具體的法條是很少的
當然了合同法中具體的專主體就是當事人雙方
所以英屬美法系中的合同是有相對性的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
第三方當事人也會介入
比如我國的《合同法》中的代位權和撤銷權
都是第三方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❹ 急!!關於英國合同法

對價不能是過去的對價,因為在英國法律中,合同訂立之前完成的行為一般來說不能作為對價,因為它不是對新允諾的交換,而過去的對價對於要約人來說是沒有什麼用的。

❺ 1999年英國合同法在什麼背景下修訂的。。求高人幫忙。。英語簡單介紹一下1999合同法的背景

請問是關於第三方權力的嗎?
這部法律叫 <<合同(第三方權力)法 1999>>
背景是這樣的,英國的合同法是由案例法組成的。案例法里有一條規則,也就是說第三方不能請求法院執行合同里賦予他的權力 (叫 Privity rule)。比如,A和B簽訂合同,在A死後B每月給C 2000 英鎊,按照案例法,如果A死後B不給C錢,C以個人名義無權請求執行這項權力。

The Contract (Rights of Third Parties) Act came into existence e to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Privity rule of the Common Law. The rule states that third parties cannot enforce contractual rights in contracts of which they are not a party. For example, if A signs a contract with B to pay C 2000 pounds after death, under Common Law, C has no right to enforce this right under his personal capacity. This rule is often seen as harsh and unnecessary.

❻ 英國合同法的默契的意思

默示合同
默示合同是指非依當事人明確表示而成立,而是依照主合同內容或當事人行為由法律推定或引伸的雙方當事人意圖所構成的合同。默示合同往往具有從合同或主合同部分條款的特徵,如默示擔保合同。默示合同通常又可分為兩類:一是法定默示合同,即依法律規定必然推定其存在的合同。例如依照目前英聯邦各國法中的產品責任擔保原則(這一原則目前仍在發展中),產品買賣合同中已經附有就產品使用安全的默示擔保。另一是依事實推定的默示合同。例如當乘客乘上公共汽車並到達目的地時,盡管乘車人與承運人之間並沒有明示協議,但依法應推定他們之間存在默示合同。
由於在普通法中不存在合同利害關系第三人的制度,追究任何合同責任都必須以當事人之間事先存在合同為前提。因此對默示合同和後面將談到的准合同的法定形式規定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離開了這些合同形式制度,許多當事人的責任將無法追究。根據英國法律,默示合同的推定必須具有合理性,並且根據衡平法慣例這種推定往往還須具有必要性。從理論上說,默示合同制度建立在下述原則基礎上;有效成立的合同必然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合同性權利義務,因而自願接受合同性權利義務約束的當事人之間也就必然存在著合同。應該提及的是,某些普通法學者認為,默示合同盡管具有簡單合同的特徵,但將其列入准合同似乎更為適宜。

❼ 英國合同法 什麼時候頒布

英美法系出抄了印度沒有一套系統的、成文的合同法,其合同法主要是判例法、不成文法,雖然有1893年《貨物買賣法》,美國有1952年頒布的《統一商法典》,但它們只是對貨物買賣合同及其它一些有關的商事交易合同作了具體規定,至於合同法的許多基本原則,如合同成立的各項規則等,仍須按照判例法所確定的規則來處理。

❽ 英美合同法中的「對價」(consideration)的歷史發展過程誰知道啊 請問!急~

對價(Consideration),也稱約因,它是英美法上所獨有的概念。在英美法上,對價最初來源於合同法上的對價原則。按照1875年英國高等法院在Currie V. Misa案的判決中所下的定義,所謂對價是指合同一方得到的某種權利、利息、利潤或其他利益,或是合同另一方克制自己不行使某項權利或遭受某項損失,或由此而承擔的某種責任。
約因學說的確切起源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英美法上的約因學說起源於16世紀中葉,經過17-18世紀的發展至19世紀集其大成。關於約因的起源,有人認為,約因產生於債務的補救;也有人從英國合同法的交易性質方面尋找其起源;有人認為,約因是由關於損害賠償訴訟的原始侵權性質決定的。在霍姆斯之前,一般認為約因是由衡平法院從羅馬法中借用、在做了修正後引入了普通法;但是,霍姆斯認為這是有疑問的。他認為,最早是以quid pro quo的形式將約因和公平聯系起來的。科賓也認為,「當今的著述者們都相信,從來沒有人找到過任何具體而明確的『起源』,也沒有一個單獨的定義可以被說成是唯一『正確』的定義,而且,也從未有過一個可用以推論地確定強制執行性的簡單而統一的『學說』。」不管怎樣,基於上述觀點,可以肯定的是,約因學說在某種程度上是衡平法的產物。
自產生以來,約因學說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兩種代表性的理論:由19世紀英國法官們提出的「獲益—受損規則」和由霍姆斯提出的互惠交易理論;之後又產生了允諾禁止反言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約因學說的衰落。

❾ JCT合同範本

一點相關的資料,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探索更規范的建設工程合同體系模式———JCT合同文本研討會綜述
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築業已成為中國的第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達6%以上。加入WTO之後,中國建築業將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眾多建築企業的角逐,同時中國建築企業也將更廣泛地參與海外建築業市場的競爭。屆時有關工程糾紛和爭端也將會越來越多,了解國際上已廣為運用的合同文本,對於如何高效率地解決工程糾紛和爭端已成為建築業界的重要課題。為此,4月13日同濟大學和上海英才會展服務有限公司在上海共同舉辦了《JCT合同文本研討會》,與會的多位專家介紹了國際上著名的英國JCT合同管理模式,並對其與中國相關合同的差異與共性作了深入研究,對我國建設工程合同管理體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何為JCT合同文本

JCT(JointContractsTribunal,中譯:聯合合同委員會)於1931年在英國成立(其前身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並於1998年成為一家在英國注冊的有限公司。該公司共有八個成員機構,每成員機構推薦一名人員構成公司董事會。至今為止,JCT已經制訂了多種為全世界建築業普遍使用的標准合同文本、業界指引及其他標准文本。

JCT章程對「標准合同文本」的定義為,「所有相互一致的合同文本組合,這些文本共同被使用,作為運作某一特定項目所必須的文件。」這些合同文本包括:顧問合同;發包人與主承包人之間的主合同;主承包人與分包人之間的分包合同;分包人與次分包人之間的次分包合同的標准格式;發包人與專業設計師之間的設計合同;標書格式,用於發包人進行主承包人招標、主承包人進行分包人招標、以及分包人進行次分包人招標;貨物供應合同格式;保證金和抵押合同格式。JCT的工作是製作這些標准格式的組合,用於各種類型的工程承接。

二、JCT合同的特點及其與中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異同

JCT合同以JCT98(傳統格式)為例,其最重要的特點莫過於建築師這一角色的兩重性。

一方面,建築師由發包方委任並付薪。在某種目的情形下,建築師完全代表發包方的利益而作為一個代理人來行為,例如決定發布一個指示來修改工程。作為發包方的代理人,適用民法上關於代理人的法律規定,即其行為的法律後果由發包人承擔。另一方面,在其他情況下,建築師負有依合同以獨立的職業理念來作出決定或提出觀點的職責,而不偏袒發包方或承包方。對於建築師所作出的決定,承包方可以要求建築師提供作出此項決定的相關信息,如對此不滿意,承包方在遵從這一決定之時可依合同提起爭議解決程序,即交由仲裁人裁決,或通過法院訴訟解決。但在原材料的質量或工藝標准等方面,建築師可以依據合同條款作出最終證書,如果在最終證書作出後的28天內承包方和發包方未提起爭議程序,則最終證書的決定應當被遵守。

根據JCT合同的這些特點,建築師所肩負的多種職責與我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形大不相同。也就是說建築師既是發包方的代理人,同時又有自己獨立的職業標准和理念,兩種身份似乎很難協調。這種協調皆是由於JCT合同的設計,合同一旦被接受,對任何一方都具有約束力。

JCT合同文本與我國建設部頒布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本)》在工程延期方面的規定相比較,可以發現:對於發包人未能按專用條款約定提供圖紙及開工條件的,JCT合同規定了建築師的相應職責;發包人未能按約定日期支付工程預付款致使施工不能正常進行的,JCT合同未作具體規定。而這些條款在建設部的示範文本中均有比較明確的約定;在工程師未按合同約定提供所需指令、工程設計變更或工程量增加以及不可抗力等方面,JCT合同亦皆有相應規定。

我國合同法第278條關於隱蔽工程、第283條關於承包人權利中的一些內容,以及我國建築法中關於施工許可證、第64條關於違法時被責令改正等規定,JCT合同皆沒有說明。

三、使用JCT合同文本的局限性及優點

JCT合同文本要在中國使用確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英國合同法屬於普通法系,而我國合同法更接近於大陸法系,這對於建設工程合同的簽訂與實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中也折射出兩種法律文化方面的差異;JCT合同文本中建築師地位獨特與傳統上建築師可從事工程項目管理業務有關,而在中國建築師通常只限於作設計工作;JCT合同文本主要是用於建築師處於重要地位的房屋建築工程,而對於結構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處於主要地位的其他土木工程,則需要作相適當的修改或調整。

但是,在英國,由於JCT合同文本是由建築業各參與方經過反復討論,並由他們各自在JCT的代表同意後頒發的,因此JCT合同文本已充分考慮了各方利益的平衡。在某項工程採用JCT合同文本後,一方面雙方無須再就通用條款進行談判,只需對專用條款進行商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在管理合同之時,何方違反合同通常比較容易確定,便於及時處理違約問題。這對於一般來說標的物巨大、工程時間較長、參與方眾多並且運作復雜的建築業界來說非常重要。JCT合同文本最初在英國及英聯邦地區使用,由於其歷史悠久、相對成熟,應用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目前已成為全世界著名的建築業合同文本之一。

四、JCT合同文本對於中國建設工程合同體系的影響

據悉,JCT合同文本至今已在中國的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武漢等地的許多工程項目中被採用。並且,對於2008年奧運會所需修建的工程項目,中國政府將向全世界招標,被中標的建築企業極有可能採用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的JCT合同文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這種合同文本的了解和研習就顯得尤其必要。

我國雖然有了合同法和建築法,但是,我國的建設工程合同文本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對於中國建築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會產生不利。入世以後,我國工程項目的承發包模式會逐漸與國際接軌而呈多樣化發展。新型承發包模式需要相應的合同條件,而我國至今僅有適合施工承包的合同條件,其他諸如項目總承包或者說交鑰匙工程承包等承發包模式則沒有相應的合同條件,JCT合同條件體系內容十分豐富,這為我國建設工程合同體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❿ 為什麼英格蘭沒有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呢

結論:

在英格蘭,立法上雖未明文統一規定誠實信用原則,但我們可以在英國合同法的許多涉及義務方面的法律條文中找到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同時許多合同法判例也能找到涉及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

分析:

在英格蘭,沒有民法這一法律部門,也沒有統一的民法典,因而誠實信用原則沒有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統率存在於法條中。但是,在英格蘭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義務方面起著基本的主導作用,我們可以在許多涉及義務方面的法律條文中找到誠實信用原則的影子。此外,揭示各種重要事實的義務,避免錯誤陳述的義務,避免脅迫和不當影響的義務,不濫用受託人地位的義務等非合同義務同樣也都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化身。[1]同時,許多合同法判例也能找到涉及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細分之下,合同法里的誠實信用可以分為誠信義務(a good faith requirement)、誠信制度(a good faith regime)和實質正義的誠信(good faith as visceral justice)。[2]

總的來說,雖然英格蘭法的誠實信用原則缺位,並非是能直接適用的一般規則,但在其法律制度中確實存在許多特定的規則,起著和誠實信用相同的作用,避免了當事人以不符合誠實信用的方式而為某種行為。

原因:

1、思想上:英格蘭法中較低的人性標准

英格蘭殖民時期,人們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思想註定了合同雙方當事人是一種對抗性關系,也就是說,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合同當事人往往處於對立地位,無暇顧及對方利益,誠實信用原則本質上與這種對立地位是不相適應的。於是,為了合同整體經濟的效益性,法律設定了較低的人性標准,承認合同當事人有權追求自身利益,只將誠實信用的要求限制在當事人不做虛假陳述的層次,沒有繼續往上對人們提出更高的要求。

2、立法上:英格蘭法中衡平法的存在

如前文所述,在英格蘭的法律制度中存在許多特定的規則,起著和誠實信用相同的作用,衡平法就是其中一個特別的存在。衡平法是為了彌補普通法體系的不足,而由大法官根據所謂「公平正義」而形成的一套解決糾紛的補償方法。它承認既存的普通法存在缺陷,並從公平正義的理論出發,對既有法律規范的不足施以補救,產生了許多具體的制度和規則,如禁反言、口頭證據等。

以禁反言為例,在英格蘭的衡平法中,禁反言原則主要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要對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負責,不能隨意否定自己先前的言語和行為。尤其是當事人的行為使得其它當事人產生利益信賴時,更是禁止當事人否定自己的先前行為。[3]雖然與誠實信用的表述不相一致,但仍然在強調雙方當事人對彼此的善良真誠、信守承諾、不欺不詐。從這一例中可見一斑,衡平法的基本內涵與歐陸國家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實質上並無二致,因此,它的存在阻礙了誠實信用原則在英格蘭法上的確立。



[1] 鄭強:《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研究——帝王條款的法理闡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頁。

[2] 程宗璋:《論英美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及其啟示意義》,載《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3] 崔歡:《兩大法系民法誠信原則研究》,陝西師范大學,2015。

熱點內容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
simple語法規則 發布:2025-01-20 17:12:52 瀏覽:442
法院掃描錄入 發布:2025-01-20 16:52:17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