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社會
『壹』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1)法與社會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貳』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叄』 法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轉型時期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中西方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然而對這一問題的解說卻是遠不夠深入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一套關於現代社會中法律與社會關系的一般理論。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為此提供了一種整體性的解釋,他把系統/環境的區分應用於法律與社會關系的分析,不僅明確了法律作為現代社會之獨立功能系統的位置,也闡發了法律與其他社會功能系統之間復雜的互動機制。這一洞見揭示了法律與社會之間共同演化的關系,對正處於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立法的原則是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所以,法律條文不是孤立的,應反映立法的原則,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法律不應與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相對抗。 因此,需要正視法律條文的後面的良心,以及法律條文公平性、正義性和群眾性這個性質。法律應該是用來維護正義的,法律不能違背社會道德、社會正義。如果違背了群眾的利益,那麼,法律工作者就會站到群眾的對立面。許多法律工作者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受到群眾的反對後,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沒有社會正義性。
採納哦
『肆』 法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專的起源和經濟根源屬。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伍』 你認為的法律和社會和我們的關系是怎樣的
法治改革永遠在路上,因為社會是不斷發展演變的,而法律只適用、甚至滯後於當前,所以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的說,社會人群則需要去同步跟進理解,這就是法律和社會的關系。
『陸』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是相互相成。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源於社會物質的生活關系,不能僅僅從法律關系本身來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法治是在回應社會需要中不斷完善的。盡管法律並不必然與社會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變遷從來都沒有與社會發展相脫離。
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同時,法律又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
法治既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法治的目的和價值深藏於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需求是法治發展的真實動力,大量社會問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大量社會矛盾通過法治軌道化解,從中凸顯出法治的力量。
社會的復雜性與法律的復雜性相伴而生,轉型時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是復雜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針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既要及時解決社會沖突,又要努力實現公平正義,讓法治成為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寧的黏合劑,這也體現了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統一性。推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是法治對社會發展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法治進步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治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動態的,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充分。
法治的適應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並不矛盾。法治從來都是在自由與秩序、能動與克制、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矛盾互動中發展進步的。
(6)法與社會擴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法治傳統和依法治理經驗,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法治文明。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力。通過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借鑒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長期探索,中國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有效務實的法治實踐必須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精神和民間習俗之中。國情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包括政治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也包括社會國情、文化國情,只有重視研究和科學判斷基本國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和發展大勢,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重大關系。
有學者指出:「國情是法治的客觀本土條件,是中國法治有別於理論形態的法治和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的『變數』,我們應當結合國情的若干要素來描述法治的特點。這種決定中國法治特點的外部因素可被稱為中國轉型法治的『國情性因素』」。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立在總結中國經驗、直面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簡單套用西方法學理論和概念來應對中國現實,只能削足適履、東施效顰,不僅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會失去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法治的漸進發展、內生性演進過程,也就是適應基本國情、紮根本國土壤、夯實法治文化根基的過程。
『柒』 法治社會的重要性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並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並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
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什麼是法治?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他對法治的註解是:「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制定的法律應獲得普遍的服從;而人們所遵從的法律本身應該是成文的和良好的。」也就是說,法在全社會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社會的治理應該遵從良好的法律。托馬斯·潘恩曾精闢地論述:「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的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他的情況。」
依法行政的含義是,由法律給行政機關的權力劃出嚴格的邊界,任何行政機關和行政官員都不得越過這個邊界。如果越過法律劃定的邊界,就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就須受到相應的追究和懲處。
『捌』 談論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一、制度與法律制度是由各個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制定的要版求成員權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它的目的,是維護和規范不同的組織的內部秩序。而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它的目的,是規范全社會所有成員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組織或團體,以及社會組織團體之間的方方面面的行為,以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有序。可以看出,制度只是制約組織內部的規范,而法律是維護整個社會,制約所有社會成員的規范。而且,違反制度與違反法律的後果是不同的,違反法律的後果要比違反制度嚴重。二、制度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總得講,制度與法律,都是用來規范社會秩序的,但制度與法律規范的是不同社會層面的秩序。代表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制度是規范社會的微觀單位的秩序,法律是規范社會的宏觀秩序,都是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秩序的手段。?
『玖』 對中國法與社會的認識
一、 法的出現
人類經過漫長歷程,生存意識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發現,自身作為與動物不同的存在,在於對同類的尊重;此種尊重,既是同類們生存的必要,也是自身生命本質的要求:克服存在的低級性,走出動物性的生存循環。
人們逐漸發現:對同類的過分失敬,確屬低級行為;尤其是對以人的姿態存在的同類,發動動物性攻掠。這樣的攻掠,既導致社會成員對攻掠者的鄙視,也招致人群必然的報復。仁慈的人,極不情願地看到,動物性攻掠的發動者,在社會非常時刻,往往遭受難以名狀的身心痛苦。
為了克服生存的低級形態,為了避免動物性攻掠和報復,為了締結社會和平,社會成員不得不確定人的尊嚴和價值。
這種確定,與其說是對人本質的發現,毋寧說是為有效減少動物性攻掠和報復,製作的必要假定。
為了達到假定希求達到的目的,社會不得不變假定為真實 .人的尊嚴和價值,於是不再是超驗的存在;它通過人的權利來體現。
權利具有物化的形式:農民通過土地體現權利,工人通過經濟組織體現權利,知識分子通過媒體體現權利;即使婚姻權利,也總有張三李四的存在。
社會藉助法律家的工作,釐清權利的物化形式,給予必要的固化、調整。
法律家雲:關於土地的權利,是佔有、使用和收益等權利;勞動的權利,是獲取報酬、失業保障等權利;知識者的權利,是獲得知識產權、自由表達的權利……
社會對法律家權利物化的說法,認為言之有理,積極採納。
法,逐漸在人的社會得到歡迎,露出頭角。
二、法制度的構建
人類經過漫長歷程,終於發現了維護人類尊嚴、價值和社會和平的可靠方法。
人們開始對法進行大規模的製作:這種製作,與其說是對「法律」這種文化創造物的熱愛,毋寧說是人們對權利物化的熱衷。
在歐洲大陸,人們開始用條款的形式,書寫法律;在不列顛島國及美洲大陸,人們以結繩記事的方式,串聯起關於法的一個個判例;在其它地區,開始模仿學習,或者觀望。
社會發生深刻的變化。
政治,自古以來運用權力的「智慧」,發動動物性攻掠的「指揮藝術」,鑒於法的傑出表現,難免失落。曾經日不落的動物性權力,在權利運動的腳步聲中,在法的威逼之下,開始了勢不可擋的沒落。反思的權力,亦在這樣的沒落之中,脫胎換骨,尋求與權利並存的可能。
政治,在不少地方,漸次從動物性攻掠藝術走出,從而轉變為人的集體生存藝術,成為組織社會資源的方略。
權力開始頻繁地與社會進行關於權利的對話。希求作為人而存在的社會成員,相互達成契約:讓我們享有人的尊嚴、人的權利;必須約束具有不良歷史的權力;必須對失控的權力給予及時矯正,讓受到傷害的權利得以及時恢復。
法的制度,開始承載這樣的社會要求。
在西方、在東方,作為權利救濟的法律,自身也走上物化之途:不同設計源流、不同外形的權利保護制度的物化形式,如同荒野中遮風避雨的小屋,布滿了城市和鄉村,成為人的社會中的生態景觀。
三、法的進展
通過法的作用,象徵不等權利的人民等級制度逐漸消亡;人民與國家的利益經過合意和統合,趨於平衡。人民開始以社會平等成員身份,參與社會生活;公共權力不再恣意妄行。人們的動物性需要,在不傷害同類的情形下,亦得到滿足;進而在和平的環境中,人類安全地進行人的文化創造。
在法的進程中,一位法蘭西智者不得不發出驚嘆:沒有一個詩人,能象法律家自由地解釋現實一樣,自由地解釋大自然……
人們發現,法律家熱衷人的權利和公平,比熱衷權力的政治家更為可靠;於是在人的社會,在厭惡動物性攻掠的社會,法律家享受了人民的極度信任;人民說:我們知道你的稟賦,讓你領導社會前進吧。於是,在歐洲、在美洲,法律家成為眾望所歸的社會領袖。
這與其說是對法律家的偏愛,毋寧說是人民對權利熱愛的愛屋及烏。
四、法的困境
在信息社會,權利在人民生活中的意義,法的維權作用,傳誦四方。因此,即使是地球上非洲等等等等角落地帶,也紛紛祭起了法的大旗。
飄揚旗幟之下,始料不及的是,維護權力的規則冒名頂替,成為了「法律」。而陷於低級生存的人群,也便將此種法律誤認成為「人的法律」。
然而,當人們靠近「法律」,方才發現這個本應是社會成員遮風避雨的所在,對失控的權力給予矯正、讓受到傷害的權利恢復的安全地帶,沒有安全;非當權力蜷縮其內,顯現動物性貪婪面目。人們繼而發現,這樣情形何其多也。
因此,關於「法律」中有狼的傳言,在角落地帶,漸為人知。法,失去了應有的榮譽,陷入困境。
五、法的未來
膽怯的人,說:「人啊,你為何要進入法的程序?你在自己的茅草屋療傷多好?不受法牽累的自行恢復,不亦帕累托最優乎」。
悲觀的人開始悲哀;悲觀者有悲觀的理由。
樂觀的人認為:狼,既然已經被發現,它還呆得住嗎?進而提出有趣的問題:它何時、以何種方式得以馴化。
冷靜人則認為:當角落人民邁出生存的低級階段,以人的方式存在的願望產生,如同其它地區一樣,法必然出現;角落情況證實的,正是維權之法的社會需要。
『拾』 簡述法律的社會作用
法律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的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規范)對本人行為起到導向、引路的作用。其對象是每個人自己的行為。法律的指引是一種規范指引,它不同於個別指引。
2.法律的評價作用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人們對他人行為的評價標准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任何社會規范(如道德、政治紀律)都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的作用。
3.法律的預測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人們根據法律可以預先估計人們相互間將怎樣行為以及行為的後果等,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的相互行為。
4.法律的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
5.法律的強製作用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指法律可以用來制裁、強制、約束違法犯罪行為。這種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
(10)法與社會擴展閱讀:
法律除了有社會作用之外,還有對國家的作用如下:
1,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經濟發展,在一系列的法律約束下。國家的經濟才會有一個快速穩定的上升空間。
2,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民主政治。法律還能推動國家民主建設,法本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用法於人。建法於人。
3,保障、引導和推進國家精神文化。法律還能讓國家的精神文化層次有一個質的飛躍,人們學習法律,不斷的提高各方面素質。
參考資料網路: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