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本位法

社會本位法

發布時間: 2022-08-22 05:20:16

⑴ 什麼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社會責任本位法,是以公為主、公私歉顧的法,以及從機制功能上說經濟法是綜合調整法,是系統調整法.這些都是從不同方面揭示經濟法的本質功能的。

⑵ 簡述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又稱為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它是對經濟法干預經濟生活范圍的定位,或者說是對經濟法基本出發點的規定。

每一個法律部門在確定自己調整范圍時,都以維護哪方面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以什麼為本位。行政法強調國家本位,注重保護國家利益; 民法則強調個人本位,注重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缺陷已經表明個人利益只有與社會公共利益平衡發展才能得到實現。

因此,經濟法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即強調社會本位。它要求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的需要,個人必須作出利益上的讓步,只要這種讓步合乎社會的正義。

(2)社會本位法擴展閱讀

社會本位的概述

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社會公共利益滿足程度是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經濟個體的行為以及市場的運行和社會分配行為緊密聯系的。

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調整原則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產品質量控制、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要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社會本位的好處

它不僅反映了經濟法調整范圍的根本要求,體現了經濟法的本質特性,還統率著經濟法的基本制度。同時也提供了經濟法的行為方向和模式,彌補立法疏漏,使之具有規范性、實限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經濟法社會本位原則是經濟所特有的本質性原則。

⑶ 經濟法中社會本位原則的理解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取向,屬於社會法,是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正義、交易公平、宏觀效率和公共福利。現代經濟法以社會利益為本位,要求上至國家機關,下至社會組織和個人,都要對社會負責,即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負責。經濟法正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通過對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個體利益的協調,來達到發展社會的目的。
所以,經濟法固有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本位,側重於從社會整體角度來協調和處理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注重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在效率問題上同時注意個體、團體、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效率和利益,眼前、長遠乃至子孫後代的效率和利益;在秩序問題上同時兼顧個體自由、權利與他人的自由、權利,以及與社會的正常運行發展之間的關系。

⑷ 什麼叫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抄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社會公共利益滿足程度是與國家的宏觀調控、經濟個體的行為以及市場的運行和社會分配行為緊密聯系的。經濟法把社會本位作為調整原則表明,經濟法在對產業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貨幣發行、產品質量控制、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關系進行調整時,要以社會利益為本位。

⑸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於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 社會本位要求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亦即都必須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國家代表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但在具體經濟過程和經濟關系中,它是以具體國家機關或者某種經過授權的組織,作為特定的物質利益實體和社會組織的身份、地位出現的。在具體經濟關系中,國家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和權利,對社會負責,不得以不當或過度的行政權力和長官意志,妨礙或損害市場主體及非國有主體依法行使權利,不能非法損害和侵吞其他主體的物質利益。企業和個人等經濟主體也要對社會負責,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不得片面強調自身局部利益,置社會利益於不顧,借口對抗行政干預而損害他人或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不是不講權利,只講責任。相反,它強調並全面貫徹權利(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它主張要正確把握權利(力)、義務設置的出發點和基礎,理解權利(力)的來源和獲取、行使的條件。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企業、個人等,都要首先對社會負責,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有權利(力)、獲得利益。因此,社會本位不是義務本位,更不是企業或個體義務本位。社會本位的思想是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反映社會進步的要求的。

⑹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所謂法律本位乃指法的基本觀念,或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依王伯倚先生之說)。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性是指經濟法立足於社會整體
,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具有社會法的性質。經濟法是在私法社會化和公法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其經濟基礎、思想理論基礎、法律基礎都產生了社會化傾向,經濟法的產生正是滿足了社會化的需求,使其自出生起就帶有社會法的氣息。經濟法屬於社會法中的一員,與民法、行政法區別開來,各盡其責,更加證明其社會本位性。經濟法所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從其內涵、核心以及目的也表現了經濟法這一與生俱來的性質。

⑺ 社會責任本位法的主要內容

社會責任本位法,是以公為主、公私歉顧的法,以及從機制功能上說經濟法是綜合調整法,是系統調整法.這些都是從不同方面揭示經濟法的本質功能的。

⑻ 為什麼說宏觀調控法是一種社會本位法

宏觀調控法的立法特點

宏觀調控法是經濟法體系三個基本構成之一。現代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基本方式有三種,宏觀調控是其中一種。對宏觀調控予以規范的法律,便是宏觀調控法。宏觀調控法是調整在國家宏觀調控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是個新型的部門法,具有許多鮮明的時代特徵。宏觀調控法在立法上更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立法內容上的多樣性和變動性

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宏觀調控涉及面廣,體系龐大,調控措施和活動種類繁多。宏觀調控立法從內容上看,必然覆蓋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宏觀調控及其立法體系的軸線,首先,現代國家的計劃涵蓋范圍越來越廣,不僅全面涉及社會經濟領域,還要規劃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經濟計劃如今發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其次,國家的經濟政策包括國民經濟各產業、行業和部門的政策,及國民經濟各職能方面(如財政、稅收、貨幣、信貸、外匯、外貿、價格等)的政策。此外,各種經濟杠桿、政策工具和手段的運用也各有特點。可以說,宏觀調控立法內容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特點,不僅較之其他部門法(如刑法、民法等)顯著不同,即在經濟法體系內部,其他如競爭法、國家投資經營法,也遠為遜色。

宏觀調控內容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給立法帶來難度,即立法難以覆蓋其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國家宏觀調控活動和措施密切關繫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關繫到廣大民眾的利益關系,它應當由立法加以規范。宏觀調控是國家權力的行使,權力應當受到法律規制。在法治條件下,國家的全部公共權力都必須有法律依據,有法律授權,不應當存在「法外權力」。否則,就會如我國有的學者所說是一種「權力缺席」和「權力失約」(註:謝暉:《權力缺席與權力失約-當代中國的公法漏洞及其救濟》,《求是學刊》2001年第1期。)。有鑒於此,宏觀調控立法應當注意:第一,宏觀調控中的各種國家權力及其基本行使方式,都應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以法律加以明確規定。有些內容在法律中可以採取概括加列舉方式,盡可能明確、具體和擴大覆蓋面,避免大的遺漏。第二,政府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在國家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和范圍內,對宏觀調控的具體做法可作出詳細規定,但不得同國家法律相抵觸,更不得超出法律范圍設置新的權力。宏觀調控的對象是社會經濟的宏觀結構和運行,是各種經濟總量。宏觀經濟結構和運行及各種經濟總量,是由全社會各主體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微觀領域的眾多經濟個量組成的。它們都在不停地運動和變化著。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也必須適應社會經濟變化而調整、改變。宏觀調控立法應當將這作為一條原則性要求加以肯定。但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和宏觀調控措施的多變性也給立法的穩定性帶來困難。應當承認,一般說來,宏觀調控法的穩定性較之其他法律稍差。這也是它在立法上的一個明顯特點。但法律都應當具有一定穩定性,宏觀調控立法也不例外,不能只強調它的變動性便否認它的穩定性。宏觀調控不能朝令夕改。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宏觀調控目標是具有確定性的,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法律制度也是確定的,這些決定著宏觀調控立法具有相對穩定性。特別是關於宏觀調控總的或各個基本領域的綜合性法律,其穩定性更強。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動性,在法律之外還需要頒布許多行政法規和規章,或者制定一些暫行或試行辦法。這些法律文件的穩定性稍差,便於適時修改、調整,但制定和頒布時也應考慮到具有相對穩定性,總不能過於頻繁地變動。

(二)關於立法體制和法律表現形式

宏觀調控立法內容的多樣性和時間上的變動性,決定它在立法體制和法律表現形式上相應地也有著明顯特點。

一般說,國家的立法權需要集中統一,它只屬於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如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但自20世紀初以來,由於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日益多樣化和發展變革頻率加快,立法需要及時適應變化,所以各國先後實行授權立法制度。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在首開以憲法確立「社會化」原則和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原則的先例的同時,還規定政府可以採取對經濟干預的法律措施。以後,1949年的聯邦憲法即《基本法》承襲了《魏瑪憲法》的作法,雖然它放棄「社會憲法」的提法,卻在許多條款中明確地體現了「社會國家」思想。(註:德國學者多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社會國家原則就是社會憲法的代名詞。」「《基本法》第一次把社會國家思想提高到憲法原則的地位上。」[德]羅爾夫?斯特博:《德國經濟行政法》,蘇穎霞、陳少康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頁。)又如法國1958年憲法規定,「政府為執行其施政綱領,可以要求議會授權自己在一定期限內以法令方式採取通常屬於法律范圍內的措施」(第38條)。我國學者對「授權立法」一般都作狹義理解。按照現代各國所實行的立法體制,政府(行政機關)一般都有權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如中國憲法第89條之第1項規定)。學者們認為,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或規章時,如果是依據憲法和國家機關組織法的明確規定,屬於行政機關正常許可權范圍,不算為「授權立法」。只是認為,最高國家權力(立法)機關對於應由自己制定而尚未制定為法律的某些事項,根據需要授權行政機關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規(暫行規定和條例),這才稱作授權立法。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授權立法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與范圍,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目的和范圍行使該項權力。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該項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註:我國2000年3月通過的《立法法》第9—11條。)

授權立法是經濟法,特別是宏觀調控法立法的一個顯著特點。其他部門法立法也有授權立法情形,但總的來說並不太多。只是隨著高科技迅速發展,如電子網路技術、生物基因技術等,使得即使如民法、商法等部門法也越來越多地採用授權立法。(註:漆多俊:《轉變中的法律-經濟法的時代精神》,載漆多俊主編:《經濟法論叢》(第4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同多級立法體制和授權立法相適應,在法律表現形式上,宏觀調控立法除包含一些綜合性、較穩定的法律之外,還存在大量的行政法規和各種規章,以及一些暫行或試行規定。而在法律中,也多為關於各個經濟部門、各基本領域的規定,許多國家並未制定統一的關於宏觀調控的總的法律,即所謂的「宏觀調控基本法」或「宏觀調控法」。

(三)宏觀調控立法的法律要素

法律要素是指構成法律系統的各種基本元素。國內外法學家大致都認為法律規則(規范、律令)是法最主要的要素,但並非唯一的要素。當前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法要素主要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等。這種情況當然適用於各種部門法。只是對經濟法,尤其是宏觀調控法而言,由於它所規制的對象具有較大變動性和多樣性,許多問題難以用明確、具體的規則加以表述,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原則顯得特別重要。法律原則包括公理性原則和政策性原則。宏觀調控法中的政策性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法律原則雖也是法的要素之一,但它不同於規則。規則是具體的行為規范,它規定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原則卻只是某個領域、范圍諸多法律規則精神實質的概括和抽象,不是具體、個別的行為範式。原則雖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它能夠指示人們某類行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畢竟有一定可操作性。在一個法律系統中,當規則不能涵蓋全體時,原則彌補了不足。即使規則體系較完備,也需要原則對各種具體、個別規則進行指導和協調。

在法律規則方面,宏觀調控法乃至整個經濟法同其他如刑法、民法等部門法比較,也有其自身特點。其中最顯著的是大量的規則屬於指導性的,是一種「提倡性規范」(註:漆多俊:《論經濟法調整方法》,《法律科學》1991年第5期。)。這種規則不同於強行性或任意性規范,它不是禁止、命令或一般允許,而是提倡、鼓勵人們為或不為某種行為。宏觀調控法和整個經濟法都採取強行性規則、任意性規則和提倡性規則相結合的法律規范方式和法律調整方法。(註: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80—189頁。)

此外,由於宏觀調控法的規則體系不可能十分明確和周全,法律需要賦予宏觀調控主體乃至司法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實踐中,各國的宏觀調控主體一直有著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中國,過去由於法治觀念、傳統和制度上的原因,這種權力更大,並往往得不到法律的控制,常常導致權力濫用、擴張,並為各種腐敗提供溫床和借口。而要控制這種權力的濫用,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最重要的是嚴格地依法調控。當有關法律中有明確的規則可依時,依規則;當無明確、具體法律規則時,依法律原則,有時還需要深入領會和貫徹立法的目的和法的精神。

現代社會,無論屬於哪種法系的國家,司法和行政執法中一定的裁量權都是必需和不可缺少的,但自由裁量權必須嚴格控制。許多國家的司法審查權將自由裁量權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之內,以期修正權力的不良運作。鑒於通過司法審查權對自由裁量權的運用進行法律控制還僅是一種事後的補救,人們發現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可以起到事先控制的作用,可以使自由裁量權的運用結果趨向於合理性。因此,我們在制定宏觀調控法時,應對宏觀調控權的行使程序作出明確規定。只有這樣,才能使調控方的自由裁量權不至被濫用,使其符合宏觀調控法的目的和精神。

(四)宏觀調控法的實施保障和法律責任

凡法均需要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其實施的後盾。經濟法及宏觀調控法也如此。由於經濟法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國家應當代表社會實施調節,因而一般地說,這些法律符合社會公眾的利益和要求,民眾都能自覺遵守。另一方面,要對社會經濟進行有效調節,也必須依靠企業和民眾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正因為如此,所以經濟法採用了大量提倡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提倡性和任意性規范的實施一般不需要直接的國家強制。特別是提倡性規范,如果人們模範地、成績顯著地遵守法律,還往往規定給予獎勵。在法律後果上,經濟法採取了制裁與獎勵相結合的作法。

經濟法和宏觀調控法在責任制度上也有自身特點。經濟法責任是指人們違反經濟法規定的義務所應當付出的代價。經濟法義務是各種經濟法主體-包括國家調節主體和被調節主體-在國家調節中應當依法正確實施調節管理,以服從和執行調節管理。違反這些義務,即給國家、社會或具體的組織與個人的利益造成危害。經濟法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便是彌補對這些主體的損害,消除不良影響。其責任形式,對企事業等被調節主體而言,包括:經濟(財產)制裁、經濟行為制裁(如強制整頓、停業、吊銷許可證、吊銷營業執照、強制解散等)、經濟信譽制裁(如通報批評、撤銷榮譽稱號、取消或限制從業資格等);對國家調節主體而言,應主要是經濟管理行為制裁,如責令調整原所下達的經濟任務或指標,責令減免被調節管理主體原來規定須上交的利潤和收費,撤銷攤派,停止、糾正或撤銷錯誤或不當干預、管理行為,限制或剝奪從事經濟管理的資格或職權等等。對於給國家、社會公眾或具體的組織和個人造成損害的,需要給予經濟(財產)制裁。這里主要是指國家賠償。應由國家機關負責人或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個人負責的,該個人也應承擔賠償責任。但由於這些個人的財產和經濟能力有限,僅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往往不足以抵償所造成的損害,所以應當主要是使他們承擔經濟管理行為責任,包括撤銷其從事管理的資格(撤銷職務)或給予其他相應的行政制裁。

由於國家宏觀調控的總體性直接作用對象多為一些經濟總量指標,適用對象具有普遍性,被調控方往往涉及某些行業、地區的群體或集體。當由於調控方的責任造成這些群體或集體受到損害時,這些群體或集體中的成員都應得到相應補償。在責任追究方式上,法律應當允許該群體或集體中的成員代表或任何成員有權提起訴訟。在國家經濟調節,特別是實施宏觀調控活動中,建立和健全法律責任制度,特別是國家調節管理主體的法律責任十分重要。在法治傳統和法治意識較差的國家,在宏觀調控不是嚴格依法進行的同時,法律責任制度尤其是個薄弱環節。相對地說,對於宏觀調控對象的責任尚較重視和嚴格,而對調控方的責任往往無規定或很少規定,或規定得非常原則性,無法操作。實際上,一個宏觀調控措施的決策和實施的失誤,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往往遠遠大於盜竊案或縱火案。對某些調控主體的責任如不依法追究,使其依舊呆在原來負責崗位發號施令,或甚至繼續升遷,這是極不公平合理的,也不利於警戒其他國家工作人員慎用其手中權力。

熱點內容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
simple語法規則 發布:2025-01-20 17:12:52 瀏覽:442
法院掃描錄入 發布:2025-01-20 16:52:17 瀏覽:708
民法典橫幅 發布:2025-01-20 16:40:47 瀏覽:667
勞動法頒布和實施 發布:2025-01-20 16:30:34 瀏覽:411
合同法翻譯中的錯誤 發布:2025-01-20 16:23:15 瀏覽:688
B站講刑法 發布:2025-01-20 15:53:42 瀏覽:328
法院強制執行的影響 發布:2025-01-20 15:27:19 瀏覽: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