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詞源
❶ 金融和經濟有什麼區別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基金,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郵政儲蓄機構、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范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經濟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
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法》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嚴復曾將經濟一詞翻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後由孫中山先生從日將這一說法引入中國。
經濟的詞源
(一)古代漢語中的「經濟」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思都是「經世濟民」、「經國濟物」,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之意。
(二)中文「經濟」的語源是日譯西文
西方經濟學19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economics」被直接譯為「富國策」、「生計」、「理財學」等詞。首先用漢字「經濟學」翻譯「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後來中國人把這個西文日譯的詞「譯」回了中國,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一詞的另一來源。
經濟的詞義
(一)《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
「economics」的第一種意思是(金錢、力氣、時間、資源等的)節省、節約;第二種意思是理解;第三種意思是(國家的)經濟管理、經濟制度。
(二)廣義經濟學者提出的概念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
(三)課本的理解
主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意義上運用「經濟」概念,但是也不排斥其他的經濟因素。
經濟或稱經濟狀況,指的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經濟活動」即社會物質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活動的統稱。
[編輯本段](一)辭典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中對「經濟」一詞的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9.經濟是「節約」主要指人,財,物時間等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
❷ 法學是什麼
法學網路名片
法學(英文:law,science of law,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法學體系
理論法學 ▪ 法理學 ▪ 法哲學 ▪ 比較法學 ▪ 法社會學 ▪ 立法學
▪ 法律邏輯學 ▪ 法律教育學 ▪ 法律心理學 ▪ 法律解釋學
法律史學 ▪ 中國法律思想史 ▪ 外國法律思想史 ▪ 法律制度史
部門法學 ▪ 憲法學 ▪ 行政法學 ▪ 民法學 ▪ 經濟法學 ▪ 勞動法學
▪ 婚姻法學 ▪ 民事訴訟法學 ▪ 行政訴訟法學 ▪ 刑事訴訟法學 ▪ 刑法學
▪ 刑事偵查學 ▪ 司法鑒定學 ▪ 軍事法學 ▪ 環境法學 ▪ 安全法學
▪ 知識產權法學
國際法學 ▪ 國際公法學 ▪ 國際私法學 ▪ 國際刑法學 ▪ 國際經濟法學 ▪ 國際環境法學
▪ 國際知識產權法學
參考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T 13745-2009)文件
目錄
研究對象(object of law)
法學詞源
法學與科學
特徵階級社會中,法學有階級性和實踐性兩個特徵
法學特徵的另一類表述(根據高教法理教材)
分科法學劃分分支學科的應堅持的標准
法學體系中的四大類分支學科
法學的具體分支學科
附註:中國學科分類國家標准/820
法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法學與社會學的關系
法學與政治學的關系
法學與倫理學的關系
法學與心理學的關系
中國歷史上的法學諸子百家的法學思想
《大明律》書影
世界其他國家的法學歷史《法國民法典》亦即《拿破崙法典》
馬克思主義法學
包含專業
法學國家重點學科名單研究對象(object of law)
法學詞源
法學與科學
特徵 階級社會中,法學有階級性和實踐性兩個特徵
法學特徵的另一類表述(根據高教法理教材)
分科 法學劃分分支學科的應堅持的標准
法學體系中的四大類分支學科
法學的具體分支學科
附註:中國學科分類國家標准/820
法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法學與社會學的關系
法學與政治學的關系
法學與倫理學的關系
法學與心理學的關系
中國歷史上的法學 諸子百家的法學思想
《大明律》書影
世界其他國家的法學歷史 《法國民法典》亦即《拿破崙法典》
馬克思主義法學
包含專業法學國家重點學科名單展開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object of law)
1法學的研究對象首先是法。 這里的「法」包括通常所說各種意義的法。 從法的形式角度說,包括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成文法(statute law)和不成文法unwrietten law,common law); 從法的體系角度說,包括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各種部門法; 從時間角度說,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現代法和當代法; 從空間角度說,包括該國法、外國法、本地法、外地法; 從歷史類型角度說,包括奴隸製法、封建製法、資本主義法、社會主義法; 從一般分類角度說,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實體法和程序法; 從表現形態角度說,包括動態法和靜態法、具體法和抽象法、紙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現實法(如實際生效的法)等等。 法學只有將所有這些不同意義上的法盡收眼底,加以研究,才算是名副其實的法學。 2法學還要研究各種「法的現象」。 即基於法產生的各種現象,如立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法的起源、發展、移植、繼承、現代化;法律秩序、利益、正義;法律觀念、思想、制度、事實、規律等等。 3法學還要研究「與法相關的問題」。 法和法的現象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和發展同其他事物特別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這些相關問題可以更好地研究法學的主要問題。
1.「法學」這一用語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 ,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末羅馬共和國時代就已經出現,該詞表示有系統、有組織的法律知識、法律學問。古羅馬法學家曾給「法學」下過一個經典性的定義:「法學是關於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識;是關於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德文、法文、英文以及西班牙文等西語語種,都是在Jurisprudentia的基礎上,發展出各自指稱「法學」的詞彙,並且其內容不斷豐富,含義日漸深刻。
2.關於法律問題的學問,在中國先秦時期被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或者「刑名之學」。據考證,雖然「律學」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魏明帝時國家設立「律博士」以後,但是,自漢代開始就有了「律學」這門學問,主要是對現行律例進行注釋。中國古代「法學」一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代,然而,那時所用的「法學」一詞,其含義仍接近於「律學」。中國古代的「法學」一詞與來自近現代西方的「法學」概念有著很大區別。
3.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最早由日本輸入。日本法學家津田真道於1868年首次用來對應翻譯英文Jurisprudence,Science of Law以及德文 Rechtswissenschaft等詞彙並對之作了詳細說明,該詞於「戊戌變法」運動前後傳入中國。
編輯本段法學與科學
近代德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提高到與自然科學對等的地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來的現代大學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法學被理解為科學與這一背景有關。 法學以價值論為主要核心內容,實質上,法學的核心僅僅是思維上的中心,而不是說法學的本體是價值的,法學最大的特點是要論證實踐中如何體現價值(或者說怎麼證實價值已經實現),這一論證形成了所有的法學部門分支。法學價值是否實現或者怎麼實現的論證,是經驗性的,可驗證的,因而是科學的。 在價值推導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論。
法(3張)在訴訟研究方面,法學需要認知心理學這樣最微觀的支持,譬如,對抗制為什麼在認識論上是合理的 ,認知心理學會揭示所有的人都有可怕的人類弱點 法學是不是科學,最容易提出疑問的是法理學,法理學是處在價值核心部位,但這也只是某種法理學。法理學的形而上,可以藐視科學,但是法理學的形而下(解答部門法)必須訴諸綜合分析,價值只是要素之一。 科學的傳統意義,是指經驗科學。什麼是科學,在傳統意義上,並不難確定。其基本特徵是,訴諸實驗,可觀察和可驗證,卡爾·波普爾則說是可證偽。按照波普的觀點,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不是科學。 法學在本體上是科學,在核心問題上,不是科學。或者說,法學的本源精神論證,不是嚴格的科學,但是法學的應用性論證是科學。 在法學被理解為科學的那些領域,經驗可以證偽理論。譬如,對抗制必然是現代流行的訴訟制度,不這樣做,司法獨裁就是隨處可見。
包含專業
法學、法律、商務法律、法制學、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環境法、訴訟法學、軍事法學、法學理論、經濟法學、勞動法學、國際法、國家私法、國際經濟法、知識產權法、科技法學、民商法學、 商法、金融法學、財稅法、涉外經濟與法律、律師事務、法律事務、法律碩士專業。法學中最熱門的三大專業依次是民商法學、國際經濟法學和經濟法學。法律碩士專業從2010年開始正式分為法學和非法學兩部分
法學國家重點學科名單
擁有法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擁有法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的高校(不含已擁有法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 法學理論 吉林大學
法律史 華東政法大學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浙江大學
刑法學 吉林大學
民商法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訴訟法學 四川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經濟法學 西南政法大學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武漢大學
國際法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
❸ 為什麼經濟法的概念由空想共產主義首先提出
據迄今史料記載,經濟法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Morelly)在其1755年所著《自然法典》一書中提出來的。該書第四篇是作者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法制藍本,共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其內容是就未來社會里「自然產品或人工產品的分配」作出了規定。1842年法國另一空想共產主義者德薩米(Dezamy)在其所著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這本書第三章論述的是「分配法或經濟法」。可以看出,兩位空想共產主義者談論的「經濟法」是在未來的理想社會公平分配財富的分配法。
楊紫烜老師認為:經濟法的概念是發展、變化的,當代經濟法不能等同於分配法,但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經濟法是調整特定經濟關系即物質利益關系的,其目的在於為各個經濟法主體之間物質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法律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實質上就是分配法。
我認同的說法是:最早提出比較接近現代經濟法理念的應當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蒲魯東(法國政論家,經濟學家。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奠基人之一。1809年生於一農民兼手工業者家庭,卒於1865年。 蒲魯東被稱為無政府主義之父 ,他否認一切國家和權威,他反對政黨,反對工人階級從事政治斗爭,認為其主要的任務是進行社會改革。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等一系列著作中對蒲魯東及其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蒲魯東在其所著《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一書中提出:法律應當通過普遍和解來解決社會生活矛盾,為此需要改組社會,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組織的基礎。因為公法會造成政府過多的限制經濟自由,私法則無法影響經濟活動的整個結構,必須將社會組織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之上。
進入20世紀,德國學者萊特(Ritter)在1906年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
❹ 考福大的法學碩士研究生(經濟法),需要准備哪些科目
考兩門 法律綜合考試(法理學、民法學、憲法學)
847經濟法學
其中法學綜合部分
法理學部分:
基本內容(300字以內):
法學導論:法學的研究對象與體系、法學的研究方法、法學的歷史。
法的起源與發展:法的起源、法的歷史類型、法的繼承、移植和法制改革、法制現代化、法治國家。
法的本體:法的概念、法的要素、法的形式與效力、法律體系、權利和義務、法律行為、法律責任、法律關系。
法的運行:立法、法的實施、法律方法、法律程序、法律職業。
法的作用和價值:法的作用、法的價值、法與人權、法與秩序、法與自由、法與效率、法與正義。
法與社會:法與政治、法與經濟、法與科學技術、法與文化、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書目(須與專業目錄一致)(包括作者、書目、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
民法學部分:
基本內容:
民法總論:民法概述,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自然人,合夥,法人,民事權利,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期限與訴訟時效。
物權:物權概述,物權變動,所有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相鄰關系,共有,用益物權,擔保物權,佔有。
債權:債的概述,債的履行,債的保全和擔保,債的移轉和消滅,合同之債,侵權行為之債,不當得利之債,無因管理之債。
人身權:人身權概述,具體人格權。
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概述,合同責任,侵權責任,民事責任的承擔。
參考書目(須與專業目錄一致)(包括作者、書目、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
1、王利明主編:《民法(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
憲法學部分
基本內容(300字以內):
憲法的概念:憲法詞源的演變,憲法的地位與概念,憲法的特性、分類和功能,憲法與憲政。
憲法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憲法史。
憲法的基本原則:憲法基本原則的概念,人民主權、基本人權、權力制約與監督、單一制原則;
憲法的變遷:憲法制定權,憲法淵源,憲法結構,憲法規范,憲法解釋,憲法修改。
違憲審查:違憲審查的基本原理,中國的違憲審查。
公民基本權利:公民基本權利的一般原理 ,平等權,政治權利,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社會經濟權利,文化教育權利,監督權與請求權,特定主體的權利保護,公民的基本義務。
國家機構:國家機構的基本原理,選舉制度,中央國家機關,地方國家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
參考書目(須與專業目錄一致)(包括作者、書目、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
胡錦光、韓大元 :《中國憲法》, 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
說明:1、考試基本內容:一般包括基礎理論、實際知識、綜合分析和論證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有些課程還應有基本運算和實驗方法等方面的內容。
2、難易程度:根據大學本科的教學大綱和本學科、專業的基本要求,一般應使大學本科畢業生中優秀學生在規定的三個小時內答完全部考題,略有一些時間進行檢查和思考。排序從易到難。
經濟法部分:基本內容:
一、經濟法總論:經濟法的概念和地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的體系和淵源;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
二、經濟組織法:公司的設立,公司債券,公司財務、會計,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清算;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和政府的關系。
三、市場監管法:反壟斷法律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證券監管制度;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律制度。
四、宏觀調控法:固定資產投資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財政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和商業銀行法律制度;價格法律制度;對外貿易法律制度。
參考書目(須與專業目錄一致)(包括作者、書目、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
楊紫烜,徐傑主編:《經濟法學》(第5版)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說明:1、考試基本內容:一般包括基礎理論、實際知識、綜合分析和論證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有些課程還應有基本運算和實驗方法等方面的內容。
2、難易程度:根據大學本科的教學大綱和本學科、專業的基本要求,一般應使大學本科畢業生中優秀學生在規定的三個小時內答完全部考題,略有一些時間進行檢查和思考。排序從易到難。
❺ 學文科有哪些專業
文科有哲學類、藝術、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等專業可供選擇。大學裡面轉專業,有些大學可以文理轉專業,有的不可以,需要咨詢學校。
1、哲學
哲學(縮寫:Phil)(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哲學分支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
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2、藝術學
所謂藝術學是指,通常意義上是指研究藝術整體的科學,即藝術學是指系統性的研究關於藝術的各種問題的科學。
進一步講,「藝術學是研究藝術性質、目的、作用任務和方法,它是帶有理論性和學術性的成為有系統知識的人文科學。」
3、法學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學,是關於法律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范,其直接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秩序,並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4、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5、管理學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6、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5)經濟法詞源擴展閱讀:
文科的特性:
人文社會科學面對的是有意義關系的事物
它既要研究共同性和普遍性,又要研究個殊性,它不但無法排除而且要研究偶然性、研究意義和價值,同時,它的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也並非像自然科學那樣是人與物之間不能溝通只能說明的單向度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理解的雙向互動關系。
雖然它們從一開始就與自然科學、理論科學和獨立科學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情意結,甚至有著在「科學」層面上的某種同一性或親緣關系,但是,這一切都並不否認其應時而生、發展壯大以及其對科學概念演變至今的豐富涵蓋所作的特殊貢獻。
在研究方法上,人文社會科學借鑒和參照了自然科學的一些實證做法,但它又有著完全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道路。在科學的發展史上,它與自然科學一道,共同支撐起完整的科學「大廈」,從而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繁榮和昌明發揮著自身獨特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社會科學具有雙重屬性和雙重功能
雙重屬性系指科學性和價值性,雙重功能系指科學認識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一方面,它必須從客觀事實出發,秉執科學的原理和法則,按照科學的邏輯和程序,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科學的認識和實踐,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以保持科學的理論品格,實現科學的認識功能
另一方面,它又以人類自身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承擔意識形態功能。所謂人文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功能,是指其在堅持科學性的前提之下,自覺地維護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利益。
如果說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研究事物界必然的因果關系,研究普遍性和共性,排除偶然性、意義和價值的話,那麼人文社會科學則研究人界、人及其創造和表達,它不僅要尋求普遍的、共同的規律,而且也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並具有價值性。
概言之,人文社會科學既是事實科學又是價值科學,是客觀和主觀、真理和價值、事實和規范相匯通相統一的科學。
❻ 經濟法概念的語源
律師解答:
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界說。
a.認為經濟法就是和經濟有關的法律的總稱。比如德國的艾斯特豪思認為經濟法就是有關經濟的法。德國的努斯鮑姆認為經濟法是以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為目的的法律規范的綜合。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也持此說。這一學說是經濟法產生初期學者對經濟法概念的嘗試性定義,現在基本已經沒人認同了。 b.認為經濟法是對市場進行規制的法,以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中心內容。日本的丹宗昭信認為:「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日本學者正田彬也認為:經濟法是規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固有的以壟斷為中心的經濟從屬關系法。經濟法的認為在於糾正這種壟斷主體與非壟斷主體之間顯著的不平等關系。 c.認為經濟法是經濟公法,有學者認為這是德國經濟法學界的主流學說。這一觀點認為應該堅守羅馬法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規定國家公務的法律為公法;規定個人利益的法律為私法。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施加直接影響的法律,是官方組織和管理經濟的措施。有一種比較狹隘的觀點把經濟法等同於經濟刑法,理由在於經濟法的規定大多包括了刑事責任的內容。這一觀點已經隨著經濟法的發展而被摒棄。 d.認為經濟法是社會法。與『經濟公法論』不同的是,此學說雖然也以公私法的劃分為認識論基礎,但認為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存在一個獨立的第三領域,即社會法。我國很多學者同意這一學說。 e.認為經濟法是企業法。德國的卡斯凱爾和庫拉烏捷,日本的西原寬一等,主張以企業為中心來把握經濟法的定義,認為經濟法是關於企業的法,企業的概念構成了經濟立法的出發點。法國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對傳統商法的擴展,人們更多的用經濟法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商法。這也可以歸於「企業法說」的范圍。
❼ 關於法學
經濟和行政
❽ 經濟法的由來
「經濟法」這個概復念是法國空想社會制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的。進入20世紀以後,德國學者開始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來概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後來,德國經濟法理論研究成果不斷被介紹到其他國家並付之實踐。我國自1978年底提出加強經濟立法以來,法學界對「經濟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經濟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為我國的經濟立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時至今日,國內外對「經濟法的本質」是什麼,卻眾說紛紜。世界各國及我國經濟法的實態,如同比利時法學家C·德馬爾莫爾所說的那樣,「取一個調酒器,放進一份商法;用社會法色素使之上色,加進大量的稅法和行政法;用一小撮民法調味,撒上大量的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隨意搖晃,然後作為冷飲,並為這種法律飲料取名經濟法」
❾ 經濟法一詞的來源
一戰後期與一戰後,德國的《戰時經濟復興法令》和《煤炭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