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心得

法社會學心得

發布時間: 2022-08-25 08:45:04

Ⅰ 學習了社會學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收獲有什麼體會有什麼心得

社會學學習心得一:社會學學習體會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們之間的交往互動、以人們的交往互動為基礎的各種關系體系,以及在人們的交往互動和社會關系體系背後的規則的學科。《社會學概論》則是社會學的入門課,就社會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觀念進行一般性介紹的一門課程。通過這學期對《社會學概論》這門課的學習,感覺受益匪淺、意義重大,具體有如下幾點認識:

一、學習社會學,掌握現代社會的基礎知識,可以使我們更自覺的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學提供的不少有關社會的基礎知識,實際上是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識。在過去傳統的社會中,或者在現在比較不發達的農村或偏遠地區,生活簡單,靠傳統的禮俗或習慣指導人們的生活,維持集體生活,個人在這方面進行的過問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人們在交通頻繁、傳播媒介暢通的情況下,社會生活復雜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興起,我們的社會行為必然引起變化。現代社會呈現的五彩繽紛,更加復雜化、多樣化、多變化。人們再靠傳統的社會生活知識已遠遠不適應了。因此必須積極學習、熟悉現代社會的有關知識,自覺地適應變動著的社會環境。社會學告訴我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識,使我能夠做一個文明的、有文化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現代社會公民。

Ⅱ 社會學概論選修課心得體會

德為誰用?---道德無效現象分析
如果要對道德功能進行社會學分析,起碼存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德有何用」的問題;二是「德為誰用」的問題,倫理學研究對前者比較重視,對後者卻有所忽視。倫理學家總是把道德原則作為「普渡眾生」的法寶,或把其普適性說得神乎其神。其實,任何道德原則或規范當其作為一種理論預設時總是對人人都有用的,但當其作為一種現實操作時對有些人是無用的。筆者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次,在公交車上看到幾個年輕人把一老太太擠得東倒西歪,我就說了一句:「年輕人,請守一點公德」,沒想到他們橫著眼盯著我,罵我一句:「有毛病!」後來我仔細想,可能我真的有毛病,我怎麼能對哪些人講道德呢?他們根本就不想有德。看來,道德只對有德或想守德的人有用,對無德之人,道德總是沒用的,這就是道德無效現象。

道德無效是指道德作為一種任何的毫無例外都應當服從的規范性要求因人為的阻隔而失去其應有的影響力而成為虛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由必要性論證進入到了有效操作的層次。我們所倡導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正發揮著它特有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現實生活中道德無效現實比較嚴重,不利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全面推進,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

一、道德蔑視型:「老子有權,我怕誰?」。道德作為一種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是人人應當遵守的,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權力的獨占性和擴張性使權力的佔有者或控制者有可能無視法律或道德,從而做出違法或缺德的行為。佔有或控制一定權力是蔑視道德的先決條件。現實生活中不泛有德性良好的當權者,只有當把權力作為謀取私利的手段時才會產生道德蔑視。「老子有權我怕誰」是權力對道德的極大藐視,鮮明地向世人昭示了道德對個別當權者的無效性。「法律也奈何我不得,道德算什麼」。這種人完全拋棄了權力本身所凝結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完全逃脫於道德的約束之外,認為自己有不受道德約束的特權。現實生活中,個別幹部手中有權就無所顧及,吃喝嫖賭,為所欲為,在他們心目中,道德從來就是老百姓的事,與己無關。這種人多了,道德建設也就成了官員向老百姓講道德的運動,道德也就成了管制老百姓的精神枷鎖。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官德重於民德,應當成為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重要原則。

二、道德褻瀆型:「老子有錢,我怕誰?」。這是另一種有代表性的道德無效現象。這些年,一些人隨著金錢財富的增多而「神氣」起來,忘乎所以,也開始成為道德約束之外的「自由人」。社會上一些「大款」、「富豪」其生活方式之腐化自不用說,就連一些並不富有者用多於罰款幾倍的錢來換起對「隨地吐痰」處罰的「瀟灑」,「不就是罰點款么?老子有的是錢」。廉恥、良心、道義就在金錢的支付中喪失了。在商品經濟社會,金錢交換特性的普遍化導致了金錢特殊地位的確立,有錢似乎就可以買到一切,包括榮譽、地位和尊嚴;有錢似乎就可以逃脫法律和道德的制裁。褻瀆道德的人是金錢的奴隸,盡管他們擁有金錢卻失去了保持德性的力量。拜金主義的盛行一方面表現了人們對金錢的熱忱,同時也導致了對道德的冷漠。加之,現行社會賞罰手段的唯金錢化傾向,有意無意地從正反兩方面強化了「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心理,金錢萬能成了道德有效實施的一大阻礙。

三、道德無賴型:「我是流氓,我怕誰?」。生活實踐表明,道德只對有向善傾向的人有效,對道德無賴者是無效的。道德無賴的行為主體是精神崩潰者。道德無賴是指社會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己毫無道德顧及,沒有任何道德信念,以善為惡、以丑為美、以恥為榮,一切都是不講理、不要臉,往往表現了道德逃避和道德沉淪。道德逃避是指個體既不玷污道德,也不捍衛道德,就是那種所謂「逃避崇高」;道德沉淪是指個體徹底與道德決裂,其行為具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道德之所以有約束作用,其發生前提是受約束者必須具備力圖逃避譴責而獲得道德贊譽的動機。如果一個人根本不在意社會或他人對的道德評價,無所謂道德不道德,最好的道德也是無用的。我們在公共生活場所常遇到這樣一些道德無賴者:你講他「不文明」,他反而高興;你罵他「缺德」,他反而說「德有何用」;你斥責他「沒良心」,他反而問「良心值多少錢一斤?」這種流氓心態不知從何緣起,但確實代表了一部分人對待道德的無所謂態度。一個社會的公民如果連起碼的羞恥感都沒有,法律何用?道德何效?

道德無效現象雖然是個別的、局部的的,但其危害性決不可低估。首先,道德無效現象直接敗壞社會道德風氣。道德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對改善社會風氣負有神聖的歷史使命。社會風氣的根本是德風,而德風往往是靠社會的道德範例來體現的。沒有道德範例群體的示範,尤其是黨政領導幹部的「龍頭效應」,那麼,道德建設就易於成為良知者的疾呼而無大眾的響應。不可否認的是,有權者和有錢者在現代社會中在對物質財富的享用上具有某種優越性,成為人們注目的對象。如果這部分人無視道德甚至道德敗壞,整個社會就有可能隨之道德淪喪。實踐證明,這些年之所以社會風氣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這部分人無視道德和法紀所致。

其次,道德無效現象的蔓延使人們對道德建設喪失信心。這些年,我們在道德建設上沒少費心思,但其實效卻不令人滿意,原因之一恐怕就是道德建設並未得到大眾的認同與參預,難以喚起人們的道德熱情,因為現實就擺在他們面前,那些道德敗壞者多麼的自在的瀟灑。於是導致道德建設有理論號召卻無具體措施;有依稀可見的見義勇為者,卻無成為「眾人之言」、「國人之論」的對不道德行為的集體譴責;有孔繁森、張鳴歧這樣的道德楷模,卻少有真正意義上的行為模仿。如果社會上存在道德的「特殊公民」,人們就會對道德的公正性產生懷疑。沒有了道德公正,談何全民的道德建設?

最後,道德無效會導致對道德宣傳教育逆反心理的產生。逆反心理是指具有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對一定社會現象與正常條件下應該有的認知及其行為傾向完全持相反的態度。不可否認,實現道德生活離我們的的道德宣傳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一些道德「特殊公民」的「示範」和對一些道德高尚者的冷遇,人們便確信「說得越多就越假」,以至於一講道德就反感。這種逆反心理如不及時調整,勢必會導致社會道德主流文化教育的受阻,歪理邪說盛行。

要防止和克服道德無效現象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作,不僅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參預,而且需要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手段的配合。就道德本身而言,要克服道德無效現象首先必須使強化道德規范的約束性。道德作用於人們的道德生活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強令性,即道德對行為主體來說具有嚴格的使動性。對社會的所有成員而言,不管其知道道德規范與否,也不管其是否願意接受道德規范的約束,道德效力都毫無例外地要求執行,任何人也應當踐行。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道德規范也是一種強制性規范,它雖然不同於法律政令,不完全具有中家意志的屬性,也得不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但它所具有的「應當」指令同樣決定了它的制度性要求。有了制度保證,道德也就獲得了「人人應當遵守」真理性品質,也就不再因為道德動作的軟手段而變成可有可無東西而隨意遭人蔑視。

凈化道德環境也是克服道德無效現象的有力保證。道德效力的發揮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果一種道德與現實相沖突,那麼,除非憑借外在的強制力量,否則就無法突破環境給人們造成的心靈阻礙;如果道德與環境相容,就可以憑借環境本身的力量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發生其應有的效力。道德之所以對個別人沒有作用,就是因為環境提供了條件。如用人制度上,「寧要有缺點的能人,也不要沒能力有好人」,就導致了為撈政績而不惜傷害道德的現象;社會賞罰手段上的唯金錢化,使不少人可以用金錢的支付來逃脫法律和道德的制裁;社會上道德「看客」的增多,導致了道德無賴者越來越有市場。

同時,加強道德傳播的社會責任制約,也有利於克服道德無效現象。道德傳播主體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不得以任何借口踐踏自己所宣傳的道德。現實生活中不少在台上講道德的人干著有悖於道德的勾當,其所宣傳的道德自然會被視為「假道學」而世人所不齒。另外,任何道德傳播都不能是為了傳播者的個人利益而只能是社會群體利益。最大的道德欺騙也許不是言行不一,而是以傳播道德來達到不道德的目的。在階級社會里,道德說教明顯地是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被統治階級必然對統治階級的道德傳播者不信任。社會主義制度根除了道德的階級狹隘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最高宗旨。我們的道德傳播者也應堅守這一宗旨,而不要把守德僅僅變為老百姓的義務和自己謀取私利的手段。只有真正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道德並且是真正能毫無例外平等地身體力行的道德,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在強調依法治與以德治國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對道德效力問題發出沉思與憂慮。

Ⅲ 知法守法心得體會三百字

前幾日,學校組織了一次法制教育活動,我受益匪淺。

犯罪,犯法它們是兄弟?不,不是。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語。

犯法,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它是我們每個人都做過的一件事。

而犯罪呢!它是一顆長滿刺的玫瑰,美麗誘人,但是會讓我們流血流淚。

不要自以為是地說:「我們是未成年人,犯罪沒有關系。」在此,我要嚴肅地告訴你:「不,你說錯了。18周歲以下的我們是不能犯這5種罪的:殺人、放火、搶劫、投毒、故意傷害造成他人重傷。」

不也不要滿不在乎地說:「我一定不會做這些事情。」因為,就拿我們認為離我們最遙遠的投毒來說吧。

曾經有多少人這么認為過:毒品有什麼了不起,我一定能抵制它,那寫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堅強的人。但是,又有多少這么認為過的人能逃出毒品的魔掌中呢?不要認為它離我們遙遠,因為它就在我們身邊呀。說不定,在無意中,毒品已經走進你的生活。

與法律作朋友,與犯罪作戰斗。我們要知法、懂法、用法,學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

Ⅳ 急求《法理學學習心得體會》500字以上

《法律與政治——法理學課堂學習心得》
在第一堂課里,楊老師提出了兩個命題,這成了我日後思考的主題。

第一個命題是:「法律是一門很膚淺的學科;更深刻的東西不在這里。」越深入地思考這句話,就越震撼。

在我的閱讀經驗里,初次閱讀法學著作,都會覺得枯燥,盡是羅列堆砌,智慧的東西很少;而初次閱讀文史哲的經典著作,其作品本身的思想魅力即能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為什麼法學著作沒有這種沖擊力?是因為中國法學只發展了二十餘年,思想水準無法與其他綿延流長的學科相比,還是法學這門學科本身的限制?恐怕都有。

面對這個學科的特性,我們應該怎樣去學習,才算真正地掌握了這門學科?我認為,法學可以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塊(也可以叫一虛一實),並分別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對於「實踐」一塊,只要學好司法考試的內容,再輔以法院和律所的經驗,就算基本掌握了,這是一種偏重技術性的學習;而對於「理論」一塊,僅從現有的法律現實無法把握到它的靈魂,目前法學界所能提供的思想營養也較貧乏,因此需要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尋找一切有益於它成長的知識。

在現代社會里,法律是調整人的行為的最主要和最有力的方法,因此承載著越來越多的責任。而涉及到人的行為的研究,僅有法學的視角是不夠的,還需要調動諸如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才能確保法律能充分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分析法學派雖然使法學在形勢上成為了自足的學科,但是法學和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仍是千絲萬縷,無從割斷,任何一個有志於從事法學研究的人認真思考之後都會認同這一點,因此我們必須坦誠面對本學科的局限,自覺地把其他學科的精華引進來充實法學本身。楊老師說:「文史哲永遠是復旦的精華,政經法無法相比」,這啟示了我們更應虛心地、努力地把法學這門學科扶植好。

回顧法學的歷史發展,法學是逐步從倫理學、政治學里分立出來的,但我有種預感,隨著法律與法治在國家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無法取代的作用,法學應該能反噬政治學倫理學,把它們的思想精華都吸收過來,成為真正的顯學。但老師說法學在美國思想界只是二三流的學科,為什麼這樣?我想諸如人類存在的永恆困境,或社會發展前景等指向向前的問題,可能比法律更震撼人心吧。

以上是我在第一個命題的啟發下,對法學學科本身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第二個命題是:「政治才能解決問題;法律只是治國工具。」這句話道出了法律的局限和政治的魅力。

有經濟學家從歷史經濟規律里指出,中國經濟目前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於大英帝國將衰落時美國的地位很像,都在做著低端產品,占據了大部分世界市場,而且成為全球能量的集聚地,當這能量爆發出來時,就能成為新的領導者。這個說法給了我一個很開心的啟示:中華民族曾長期領先於世界,而清末又遭受了百年屈辱,如今在毛鄧江的開創發展繼承下,終於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大好機遇,這對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是個難得的安慰。中國人如果能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重新領導世界潮流,則能在人類文明舞台上留下驕傲的一筆,也讓曾締造輝煌中華文明的先人欣慰,對得起這古老的智慧。我無意鼓吹民族主義,但世界的競爭,能者居之,且江山代有人才出,各國都奮起急追,做到最好,則人類的總體幸福必能大幅提高,也無愧於人類是智慧的動物。能投身於這樣一個人類偉業,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人活著總要有個目的,這么善良的目的有什麼不好呢。更何況中國目前只是有這機遇而已,要真正實現,困難重重,因此選擇這種又美好又很有挑戰的事業是最有意義的。

中國要實現這個願望,最關鍵還是要構建一個全新的更有效的社會制度以便讓集聚的能量順暢地釋放出來。所謂的社會制度,我覺得其實就是一種人類的生活方式。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的真正的帝國,與其說是強力得來的,毋寧說是它展示了人類的另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引起各國的追隨效仿,從而確立了它的全球核心地位。當我們將歷史上的中國唐朝、資本主義時期的大英帝國、二戰後至今的美國,與蒙古帝國、納粹德國進行對比,我們就會承認這個觀點。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有意識地從這里著手。目前各國的社會制度里都包含著各種弊病,人類的生存方式急劇變化,人類需要創造出新的社會模式以滿足人類的慾望,這點在中國尤其明顯。我們若能構造出新的社會制度和治國思想以適應新的時勢,就自然而然地引領全球。

歷代治國者都有其特殊的使命。毛澤東以其思想和軍事能力使中國重新回到大一統的傳統,奠定了日後的基礎;鄧小平以其對發展中國經濟的方法的深刻洞察,使中國乘世界東風踏上高速發展的道路,他們都在特定時期以其智慧使中國走上了正確的道路,那麼下一代、下幾代的治國者,他們的特殊使命又會是什麼?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前方的路總有新的難測的問題出現,而領導人就是有能力引領民眾避開前進的風險走向更美好的將來的人,民眾擁護領導人是因為他們需要這種被引領至美好未來的安全感。政治的根本問題也許就是這個吧。

中國的法治建設事業必須考慮到這個大背景才能有所作為,中國法學家在這個大背景下應起什麼作用,能起什麼作用,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現代社會需要整合出一種怎樣的思想,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現代治國者最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如何鍛煉出來的人最適合治國,這既是柏拉圖《理想國》里古老的問題也是現代急切的問題,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成為治國者的一份子,還是負責生產一部分治國思想,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
以上是我在第二個命題的啟發下,對政治的一些的思考。

從楊老師的法理學課堂上得來的這兩個命題,啟發我得出以上一些思想性的結論,蚌病得珠,粗陋的珠子也暫且留下它的痕跡吧;人的成長是思想的成長,前方的天地仍很廣闊,我會繼續思考下去

Ⅳ 法社會學的如何理解

法律的產生先於國家的起源,而法律又只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或者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法律只是法的真實或虛假的表現形式。既然如此,那又如何理解作為權威性價值准則的法的強制性或強制力呢?
法的強制力量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首先,在原始習慣法產生的初期(有些學者認為原始習慣法產生於血緣家族之後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主要靠社會輿論、氏族首領的威望等社會強制力來保障習慣法的實施。其次,在氏族社會末期,法庭和訴訟已經成為保證原始習慣法實施的手段。再次,隨著國家的產生,習慣法逐漸向成文法過渡,國家強制力(指國家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也逐漸成為保障法律施行的主要工具。此外,「階級對抗社會的法能夠代表全體居民的利益越少,法律形式依賴於國家強制力就越多」.
法的實施之所以要以強制力為後盾,國家法之所以要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乃是因為法作為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器,必然會觸犯一定社會主體的某些既得的或預期的社會利益,從而必然會受到這些人的抵觸甚至反對。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強制力為後盾,法在許多方面會變得毫無意義,違反法的行為得不到懲罰,法所體現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貫徹和保障。由於法律由國家創制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在整個國家主權范圍內實施,法律因此而具有統一性、普遍性和權威性。

Ⅵ 如何學好社會學

本篇主要講社會學入門和書籍問題。我彷彿聽見了孔德的怒吼:不是說下一篇就要講我了嘛?怎麼又開始扯入門了! 哎呀,再正式開始之前我覺得還是把強調的問題都說清楚比較好,下一篇肯定是你啦,孔德~(捂臉)

因為有一些朋友問我,想要入門,看什麼書比較好?我也翻了翻知乎上關於社會學書籍的推薦,大多人好像僅停留在「把書列出來」的基礎上,或者是1、剛開始看什麼(內容有趣的);2、之後再看什麼(專業性較強的),有人甚至說,你乾脆把社會學的教材:什麼理論啊研究方法呀全看一遍就可以啦。說實話,我對於以上的入門方法都不贊同。我不太清楚大多數人在知乎上詢問有關社會學的入門或者書籍問題,是作為業余者想要了解呢?還是有從事社會學專業的打算?或者已經是社會學專業的一員?其實對於不同的人,真的,入門的方法是不同的。對於沒有打算真的專業學習社會學的人來說,沒必要把什麼教材全都通讀一遍;對於想要專業學習的人來說,自己悶頭讀系統教材也獲益不大(因為你想要專業學習社會學的話肯定是要進入大學學的嘛)。所以,入門什麼最重要?有意思。有意思不是指高度的娛樂化,只滿足我們的視聽體驗。而是你會因為社會學的思維方式,看待生活的角度由此不同,而你真的覺得很有趣。或者剛開始還沒法運用一些概念、理論去解釋問題,僅僅看別人的著作和研究,你會覺得新奇,哇塞,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去看待一個事件(所以社會學在很大程度上為你提供了一個視角)。

而且我依舊堅持這樣的觀點:在理清一個學科的歷史發展脈絡之前,一頭扎進某一本書中真的對我們幫助不大。可能得到的也只是某一個學者只言片語的思想。所以我想要以歷史脈絡為主寫這個專欄的目的也在於此,先宏觀了解整個社會學的發展脈絡,再去看某一位社會學家說了什麼,你就會明白,這位學者處於什麼歷史時期?在後人看來,他是屬於哪個流派的?他自己又同意這樣的流派劃分嗎?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一位社會學家的思想。

那哪些書會讓我們覺得有意思呢?

一、 概論類:我老在說概論類的書入門是非常好的,到底啥是個概論嘛?我拍了幾張戴維·波普諾的《社會學》的目錄,給大家先看看:

一般而言,概論書就是想把這個學科的內容都講出來(包括歷史發展、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但是由於什麼都想講,所以什麼都講不深、講不細,但就是全面,這就是概論書的特色。這就導致了概論書比較厚,但大家可不要被嚇到,內容都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也比較推薦大家讀讀概論書作為入門。其實任何一本正規出版社出版的社會學概論書都可以讀,我在這里提兩本吧。

1、【美】戴維·波普諾 《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美】謝弗 《社會學與生活》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當然不限於以上兩本,還是那句話,只要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概論書,都可以。

另外諸如《社會學的邀請》、《與社會學同游》都可以,只要覺得自己感興趣,可以讀的下去就行。

二、 具體某一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定性研究(關於什麼是定性什麼是定量,在這里沒法展開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先去了解一下),這類書一般就具體到某一個學者對於某一個研究問題的著作了,最好能先看理論性比較淡化的。

很多人推薦費老(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我同意!費老的研究功力很深厚,這本書薄薄的一本,但把中國的鄉土社會講的很明白,而且讀起來不費力很有意思的。另外費老的《生育制度》也可以讀~這兩本書在網上直接就有電子版,我就不放圖片了。但大家一定要認清正規出版社的書籍,因為這兩本書好像很多出版社都有出版~

另外是懷特的《街角社會》,一本有關義大利貧民窟的研究,作者裝作其中」街頭幫「的一員,對閑盪於街頭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狀況進行觀察。讀這本書就跟讀小說一樣,但是你可以從中清楚地感受到「群體」在社會學這里到底是什麼樣的,原來社會學家就是這樣觀察群體行為的。

Ⅶ 有大學是讀法學專業的進來下談談你的感受

我個人認為,大學的學習,在學好自己專業的同時,一定要修幾門其他的課程,以便在以後內就業時有多選擇容的空間;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之後,再去考慮時否去做相關法學專業的工作!(如果工作真的難找到工作的話!)
專業知識一定要學精!不管以後是否用得到!我們年輕的副總以前也是學法學的,後來從事管理!
大學的理解、分析、溝通、組織能力一定要去好好培養!多參加社會實踐!當然細致周密的思維能力是你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

Ⅷ 韋伯的法律社會學的讀後感 跪求!!!!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
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
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
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
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
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
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
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
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
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Ⅸ 談談你對婚姻家庭社會學的感想與體會 急需 (1500以上)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故事:相愛的人總是別別扭扭過著日子,總是因為彼此都對對方要求或是期望過高而產生這樣或是那樣的矛盾,嚴重的直接導致分道揚鑣。然後麻木的說他(她)不值得我愛。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愛他(她)到了骨頭里,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有多愛必然會有多失望多傷心甚至與恨,這些都是成正比的。

早在自由戀愛之前那些只在洞房花燭夜才能看到彼此是什麼模樣的包辦婚姻,和現在從自由戀愛到新潮試婚之後產生的婚姻,兩者相比較也是前者白頭偕老者多不勝數,反之我們一直提倡的自由戀愛婚姻卻總是說著白頭偕老只能走到半道上就岔路。是我們的自由戀愛錯了嗎?

不。自由戀愛沒有錯,錯的是相戀的人在戀愛中的位置和心態。佛家說:貪、嗔、痴。乃人之大忌。卻不知有多少人能真正侃破這三個字的含義。

人都自私,貪婪。也許你會說我說錯了,有人是大公無私的。試問哪個人不願意自己一家能平平安安?哪個人不願意家人身體健康?哪個人不願意有很多花不完的錢?哪個人不願意別人都來為自己服務?這里的任何一條不是自私的表現是什麼?這個世上哪個人心裡完全沒有這些?只不過我們都將自私說成是貶義詞,很多人都會反感貶,喜歡褒。這是人之常情。所謂人不為己。如果真的不這樣為己,恐怕就真是會被天誅地滅,畢竟,現在的社會是道德與法共存的社會。要明白人言可謂。

何為緣分?我從不談緣分,因為我認為談緣分那是扯淡。知道白素貞嗎?千年蛇妖在那一世給自己製造了緣分,和交集了幾輩子的男人締結良緣。你有沒有知過去未來的本領?我沒有,所以我不相信緣分。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其實都是自己去追求得。而且就算有緣分,卻不是你心裡喜歡的,愛的。那你怎麼能說那是緣分呢? 緣分是某件事情成了之後才會被人們稱之為緣分。

其實好好想想,夫妻之間為什麼那麼多整天吵架打架,甚至離婚的。無非就是因為夫妻這層關系比較特殊。在這種特定的關系裡,男人和女人就卸下了很多東西,在心裡滋長了更多東西。卸下了談戀愛時候的羞澀,矜持,寬容,理解,贊美。滋長了掌握,佔有,支配的慾望,往往人世間最污穢的東西,都在男人和女人結婚之後展露無疑。人性醜陋的慾望,霸道,扭曲,圓滑。都在這特殊的關系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在對待朋友之時尚且懂得五講四美,為何在對待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卻少了尊敬,愛惜。這個世界沒有誰應該為誰做什麼事情,就算在夫妻這種特殊的關系裡,也不存在誰應該為誰做什麼。有人曾經說過:「越是和自己親近的人,越是要禮貌對待。」如果你對自己的親人都不能尊敬,禮貌,在給予你幫助之時說聲謝謝。那麼對於陌生人給你幫助之後你說的謝謝又有幾分感激呢?又怎能奢望你對整個社會充滿愛心?小學生都在學的五講四美,我們成年人有幾個做到了呢?

像不愛的人那樣相處。愛了更要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敬如賓,愛他(她)就給他(她)足夠的自由,讓他(她)去做任意飛翔的鳥。淡淡的相處中會充滿無限的濃濃深情,既給對方一塊凈土也給自己一片寧靜。

Ⅹ 利用社會學所學概念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就社會學的學習而言,其意義之一是社會學的認識功能或認識意義,即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並且實現改造社會的目的。認識社會是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為什麼,將來會怎樣變化,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社會學的三大功能,描述功能、解釋功能、預測功能;社會學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 其意義之二是社會學的實踐功能或實踐意義。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在維持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社會學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根據,以及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社會的改革發展服務,為社會的經濟建設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面臨許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僅關繫到社會的發展,也與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學習社會學,可以利用社會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去認識、分析、解決我們周圍的問題,以便於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社會發展。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
偵查學法學 發布:2025-01-20 08:20:40 瀏覽:5
勞動法解聘書面通知 發布:2025-01-20 08:01:57 瀏覽:396
婚姻法涉及計劃生育的規定 發布:2025-01-20 08:00:38 瀏覽:840
條例的格式 發布:2025-01-20 07:57:43 瀏覽:227
2019勞動法工 發布:2025-01-20 07:40:46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