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沿革
『壹』 華東政法大學的歷史沿革
聖約翰大學,原名約翰書院,是美國聖公會施約瑟主教於1877年籌建,將聖公會在1865年設立的格雅書院和1866年設立的度恩書院合並後,在滬西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購地興辦聖約翰書院。
1894年,該校建造了中國式的教育樓,為紀念創始人施約瑟主教而取名「懷施堂」。新中國成立後,約大師生為紀念1921年畢業生鄒韜奮,要求將懷施堂改名為韜奮樓,於1951年經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同意更改樓名。韜奮樓為上海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03年,聖約翰大學用庚子賠款基金興建「思顏堂」,以紀念中國籍牧師顏永京先生,今改名為四十號樓。孫中山先生曾在這里發表過「民主國家,教育為本」的著名演講,為長寧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學校為阻止學生參加反帝斗爭宣布停學,與學生發生強烈沖突,以孟憲承為首的17名教職員及553名學生憤然離校,於當年8月另組光華大學(今延安西路東華大學校址)。這就是歷史上的「六三」事件 ,「六三樓」因此得名。此樓今座落於華東政法大學校園內,是長寧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聖約翰大學培養出許多傑出的中國學生。歷屆校友中,以服務工商、教育、外交、醫務界為多,知名者有鄒韜奮、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榮毅仁、林語堂、周貽春、劉鴻生、顏福慶、牛惠霖、牛惠生等。 1952年,華東政法學院在聖約翰大學的舊址上應運而生。當時,由六所學校的法律系、四所學校的政治系和一所學校的社會學系組合而成,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後的華東政法學院第一任院長由中共中央華東局秘書長魏文伯兼任,日常工作由副院長鄭文卿主持;魏文伯不兼院長後,由鄭文卿任院長,趙野民、宋子成任副院長。
1956年,鄭文卿調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由曾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的雷經天擔任院長。
華東政法學院初創時期設有大學部、夜校部和專修科,1953年設干訓班,1954年設本科,1957年設函授部。
1958年,華東政法學院遭到了第一次撤銷的厄運。華政與上海財經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法律系等合並成立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華政一部分教師並入政治法律研究所。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組和教育部根據《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政法小組、教育部黨組關於加強高等政法教育和調整政法院系問題的請示報告》,向市委提出《關於籌辦華東政法學院的意見》。9月市委批復同意,提出以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法律研究所為基礎籌辦,由該所黨組書記袁成瑞為籌委會辦公室主任,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雙重領導,以最高人民法院為主。
1964年,正式復校,由魏明任黨委書記兼院長,袁成瑞為副書記,田光為副院長,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
1972年,經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決定,華東政法學院第二次撤消,師資隊伍再次解體,大部分流向復旦大學;校舍則被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分校、上海市衛生學校、普陀區衛生學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個單位瓜分。
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於恢復華東政法學院的通知》。6月,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劉少儻任黨委書記,徐盼秋任黨委副書記兼院長,曹漫之任黨委委員、副院長兼教務長,潘念之任黨委委員、副院長。以劉少儻、徐盼秋和曹漫之為首的領導核心,從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及其他單位以至於全國各地迅速集中必要的師資和辦學人員,這在當時及時擴充了華政的師資隊伍,師資匱乏問題得到了緩解。同時,在市政府的關懷下,陸續收回部分校舍。
1979年9月,華政迎來了復校後的第一批303名學生。除了復旦分校將東風樓歸還華政外,其他校舍依然被占。以徐盼秋、曹漫之為首的一批黨政領導下達指示:先建圖書館與教學大樓。於是,在黨委一班人的帶領下,全體師生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黨政工團讓出辦公室,在帳篷里辦公,保證教學用房的需要,毫無怨言,以苦為樂。這就是被滬上高校傳為佳話的「帳篷精神」。 專業建設:1985年4月,華政的本科教育在單一法學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和犯罪學(1995年改為偵查學)三個專業,1994年11月又增設了國際法、貿易經濟和英語三個專業,1997年11月再增設行政管理和貨幣銀行學兩個專業。1998年7月,將上述九個專業調整為法學、偵查學、經濟學、金融學、英語和行政管理六個專業。2003年增設社會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專業,2004年增設治安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會計學、知識產權、公共事業管理、勞動社會保障、新聞學七個專業。2005年增設社會工作、文化產業管理、邊防管理、漢語言文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日語七個專業。
院系設置:1985年,設置法律系、經濟法系、國際法系和犯罪學系(1995年改為刑事司法系),2003年初,撤系設院,陸續成立了法律學院、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商學院、外語學院、人文學院、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信息技術學院、社會學系、研究生教育院和繼續教育院等12個二級學院(系)。
招生情況:復校當年,在華東六省一市招收新生303人,到1983年底,在校生已達3429人。其中本科生1649人,專科生177人,研究生34人,函授生1569人。1991年,本科在華東六省一市均進入第一批招生,並迅速擴展到全國,1994年,成為上海市自主招生的八所試點院校之一,同年成為全國實行並軌收費改革的院校之一;1996年,學校獲准接受外國留學生攻讀學士、碩士學位,成為上海20所向留學生頒發學位證書的院校之一,同年又獲准招收港澳台地區學生;1998年在全國招收法學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生。 2000年,學校由原司法部直屬高等政法院校,改為「中央與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
2003年2月,佔地800畝的松江校區破土動工。當年9月,一期建設工程完工,迎來了首批學生。2005年6,二期工程基本完工。當年8月,完成學校主體向松江校區的搬遷工作。由此,學校主體由長寧轉向松江的工作基本完成。松江校區的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制約華政發展的「瓶頸」問題。
松江校區從2003年2月11日打下第一根樁,到10月17日迎來第一個新生,僅用了八個月的時間。這八個月,歷經嚴寒酷暑,華政的建設者們披星戴月,日夜奔忙,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鑄就了今日風格依然的松江華政園。第一批入住松江的師生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教學和生活設施尚不完備的條件下,幫助學校挺過難關,幫助學校順利度過這一艱難時期。
2007年3月,經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五屆一次會議的專家評議,教育部正式批准該校由華東政法學院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
2007年6月9日上午,華東政法大學揭牌慶典活動舉行。
2012年12月1日,學校舉行建校60周年慶典。
『貳』 五院四系的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部署規劃,在全國高等學校實行院系調整,使全國各大區建立了北京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學院。此外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等綜合性大學相繼設立和恢復了法律系,使中國的法學教育初具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為實現高等法學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新突破,中央政法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啟動的培養工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項目現已全面覆蓋「五院四系」成員高校。
上述的這個九個學校是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和頂級殿堂,能夠進入這些學校才可稱得上是「出身名門」。當然隨著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也出現了像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這樣的「法學新貴」,以及依靠自身專業優勢而發展起來的特色法學專業,比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國際經濟法、財經類大學的經濟法專業、大連海事大學的海商法、西安政治學院的軍事法學及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法學。除高校法學院外,成立於1978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作為國家級法學研究機構設立的法學系,在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界也佔有重要一席。
『叄』 中國稅制與初級經濟法基礎知識是否重疊
基本不重疊。
中國稅制主要是針對稅收制度,講的是我國的稅收法律,加點歷史沿革。稅收是遵循法律的,雖然理論上稅法也是大經濟法概念的一部分,但稅收體制卻不全是法律構成的,在執行中稅收法規、實施條例等等是更有指導意義的。稅收法律有針對個人的,針對企業的所得稅法,但其他叔稅種主要是針對行為或財產。
但經濟法的范疇是講在我國從事經濟活動要遵循的法律制度(不包含稅法),主要集中在設立、經營、破產、壟斷等等。
『肆』 華東政法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歷史沿革
華東政法大學成人教育起步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7年創辦函授教育,招收兩屆函授生計310名。1958年並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業余大學。
1979年復校後,於1980年成立夜校部。1986年,經司法部批准,學校在夜校部的基礎上成立夜大學,始設法學專業專科。1987年增設經濟法專業專科。1988年又新設法學專業專科起點本科。1993年,經司法部和國家教委批准,開辦國際經濟法專業第二專科。1994年,為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經司法部和上海市教委同意,試辦法學專業第二本科。同時,首次舉辦成人教育高中起點本科班。2000年,舉辦成人教育高中起點專科脫產班。
1981年,學校經司法部和教育部批准,恢復舉辦函授教育,成立函授部,並在華東六省一市司法廳教育處設立函授站,主要招收華東地區公、檢、法、司機關的在職幹部,兼收其他系統的在職人員,初設法學專業專科。1989年又新設經濟法專業專科和法學專業專科起點本科及法學專業證書班。1994年增設國際經濟法專業專科。以後又接受司法部及各司法機關委託,相繼招收了成人教育國際經濟法專業、經濟法專業、法學專業成人脫產學生和高中起點本科班。
1982年2月,經學校領導批准,函授部創辦《函授通訊》。《函授通訊》面向函授生及自學考試學生,為他們自學法律專業服務。
1982年,在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的統一安排下,學校開辦自學考試,始設有法律專業專科,後又相繼開設了法律專業本科、法律專業獨立本科、律師專業專科、律師專業本科、金融管理(中英合作)專業專科和金融管理專業本科。並於1988年至1992年與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合作開設公安管理專業專科。
1984年至1989年,經司法部批准,舉辦二年製法學專業幹部專修科,招收上海市及華東各省、市政法系統和其他系統的在職青年幹部。1994年至1997年,受司法部委託,舉辦了法學專升本脫產師資班。
1988年,學校成立科技培訓部,承擔非學歷教育的培訓工作,開設有法學專業證書培訓、公安管理專業證書培訓、保衛管理專業證書培訓、行政管理專業證書培訓等。
1989年4月28日,經學校黨政聯席會議研究決定,將函授部、夜大學、自學考試辦公室和幹部專修科並入成人教育處,對外繼續使用函授部、夜大學和自學考試辦公室的名義,同時將原《函授通訊》更名為《政法成人教學》,現名為《政法繼續教學》。
2001年3月21日,華東政法學院成人教育院正式掛牌成立。至此,我校成人教育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多種形式、多種層次、多種專業,面向不同對象的辦學體系。
2005年3月7日,為了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宏偉目標,以及上海市提出的科教興市、構築終身教育體系的目標要求,經學校院長辦公會議批准,成人教育院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原學校國家司法考試輔導中心更名為國家司法考試教學與研究中心,同時,還成立了國家公務員考試教學與研究中心。
2005年開始,繼續教育學院陸續開設了偵察學、治安學、金融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專業,2008年開設日語專業,成人教育突破了以往傳統的、單一的法學專業形式。同時,大力拓展非學歷教育,舉辦了全國成人高考入學考試輔導班、法律專業全國自學考試助學班、全日制普招法學專升本考試輔導班、在職攻讀法律碩士考試輔導班、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班、法學專業證書培訓班、法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法務經理資格證書培訓班、各類幹部短期培訓班等各種辦班形式,尋求繼續教育新的增長點。
目前,我校在上海市及郊區已開設15個夜大校外教學點,函授站(點)遍及華東地區及山西、雲南、海南、廣西等地。學歷教育在校生達7000人左右,自學考試每年的報考科次數已達6萬左右。接受非學歷教育的人數每年平均累計近萬人次。
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繼續教育學院始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社會需求為事業發展的依據,以培養合格人才為辦學宗旨,堅持質量第一、從嚴管理。廣大成人教育學生經過正規、系統地學習,大大提高了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在學成畢業的成人教育學生中,涌現出大批業務骨乾和領導幹部,這些學生分布在省、市的各個行業、各個層面,已成為我國法制建設的一支有生力量,並在各自的崗位上施展才華,為我校贏得了良好聲譽。
隨著國家經濟和法治建設的不斷發展,繼續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我校繼續教育將一如既往地堅持辦學質量,積極開拓創新,努力為國家和地區的法制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伍』 經濟法案例分析.
從本案來看,王晶的做法違反了勞動合同的約定,首先勞動合同約定工期為5年,但王晶僅工作了一年就辭職了;其次,對於公司的損失,由王晶賠償。根據《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四條的規定:
勞動者違反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對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勞動者應賠償用人單位下列損失:
(一)用人單位招收錄用其所支付的費用;
(二)用人單位為其支付的培訓費用,雙方另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
(三)對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四)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賠償費用。
如果王晶現受聘的公司如果是明知其與原公司未解除勞動關系仍聘用的,也應承擔責任。
根據《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六條的規定:
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除該勞動者承擔直接賠償責任外,該用人單位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其連帶賠償的份額應不低於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總額的百分之七十。向原用人單位賠償下列損失:
(一)對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二)因獲取商業秘密給原用人單位造成的經濟損失。
賠償本條第(二)項規定的損失,按《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執行。
『陸』 經濟法和商法的區別
1、宗旨、原則均不同
經濟法的宗旨是保護社會中的公共利益,並以此為己任。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證經濟的公平。同時在經濟法中對國家的經濟干預進行為強調,這里說的干預不是指以行政行為進行直接干預。經濟法會對私人的經濟進行相應的限制與調控。
商法的宗旨是促進營利,其基本原則則是商事自治。我們不難發現,經濟法中的側重點是經濟公平,商法中的側重點則是商事自治。在傳統的商法主要是用來保護商人的利益不受到損害,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商法中出來保證商人的利益之外,還將商事的安全與公平列入其中。
2、法律屬性有區別
經濟法屬於公法,主要用來干預國家經濟;商法屬於私法,主要用來調節商事交易。經濟法的主體有兩部分,一部分主體是國家,另外一部分主體是經濟組織、個人,經濟法主要是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來發揮自身的作用,主要運用的方法是經濟杠桿,例如稅收政策、貨幣政策、財政等,雖然不是國家直接干預經濟 ,但這些行為都是由國家來實行。
商法的主體是商事企業,主要是用來調控商事交易行為,私法的屬性表漏無疑。現代商法中已經添加了商事公平與保護,因此商法中不斷增加強制性的規范,再加上行政部門也開始對商事進行監督管理,導致商法越來越公法化。
(6)經濟法沿革擴展閱讀:
經濟法起源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科學家的經濟法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盡管英美法系國家存在我們認為是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沒有注意法律部門之間的區別,沒有民法的概念,更不用說經濟法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對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的經濟法解釋進行解釋。
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由於其調整的對象具有特定的范圍,它只調整發生在國家經濟運行協調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可以與其他調整對象分離。法律法規。
商法的概念起源於古羅馬商法,而現代商法則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法,1807年法國商法典正式確立,發展到今天。維吾爾法律國家廣泛繼承。20世紀初以來,我國商業立法主要引進了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商法。但改革開放後,它也借鑒了英美法系的許多商業立法。
『柒』 如何理解經濟法產生的規律
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是經濟法學研究的基本論題之一,然而,我國以往對該論題的探討存在標准不一、各行其是的缺陷,動搖了經濟法體系的根基。事實上,作為部門法的經濟法只能是國家針對市場缺陷進行干預,謀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協調共生的歷史產物。在此前提下,各國經濟法產生的具體歷史背景又不盡相同,中國的經濟法產生背景尤其復雜:一方面,市場經濟以及相應的私法精神不夠發達,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干預又時有發生。
一、通說的缺陷
國內各種教材或著作在論及經濟法產生背景時,通常存在如下缺陷:
1.分別闡述不同地域或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過程,一般是美國—德國和日本—中國,有的還涉及到東歐和蘇聯經濟法產生發展情況,但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結論。從科學角度看,這種論述方法是不妥當的,更讓人感覺到似乎世界范圍內經濟法產生背景千差萬別,無可比性。
2.關於「經濟法」的含義標准不統一。由於「經濟法」這一概念可以在經濟法規范和經濟法部門甚至經濟法學等多重含義上來理解,因此,含義不同,結論就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單純的經濟法規范,必然得出經濟法與國家、法律同時出現的結論。這種思路的缺陷在於,表面上以歷史沿革為主線,實際卻無視歷史事實,更無法將經濟法同其他法律部門相區分,最終喪失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法律部門,則經濟法產生不過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事情。
可見在明確闡述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上,統一經濟法的含義是關鍵性的前提。否則,表面上製造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虛假的繁榮,實際上卻無益於該學科的發展。從其他法律學科研究的啟示來看,將經濟法理解為部門法,進而考察經濟法產生的背景,才是合適的。
3.論者前後標准不一。其典型的思路是將近代以前的「經濟法」界定為經濟法規范,而將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界定為獨立的部門法。例如,「國家出現以後,便要對社會經濟進行一些這樣那樣的干預、管理,發生國家經濟管理關系,並以法的形式予以調整。這種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的法,便是早期的經濟法……那時的經濟法不是作為獨立部門法而存在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嚴格地說,它只是經濟法性質的法。」[1]這種對近代以前「經濟法」採取「寬容」態度的本意也許在於表明經濟法並非在現代社會突然產生,而是有著歷史發展的漸進性和必然性。但作為科學研究的態度,這種寬容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經濟法並無近代以前和現代意義上經濟法之分。
正如李昌麒先生所言,學者們對經濟法產生的表述並無實質區別[3],而這正好可以作為我們探討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同平台和基本前提。基於此,下文將進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對學者達成共識的事實不再贅述,而只是針對共識本身進行更為細致的解析、梳理,總結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性和個性。目的只是尊重事物發展的「求同存異」的基本規律,並應用於我國經濟法的基礎理論研究。
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共性與個性的矛盾統一,經濟法產生也遵循這一規律,即經濟法產生背景雖然表面看來千差萬別,但仍有共性的規律可循,分析如下:
總體上,經濟法產生有兩個淵源,即以美國為代表的暫稱之為和平主義的自然演進型經濟法與以德日等為代表的戰爭經濟法(包括蘇俄),前者常被稱為經濟法產生的「常態」,後者則為「非常態」。的確,在前者,經濟法產生與戰爭並不直接關聯,而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時期過渡的必然產物,是在和平(美國本土遠離戰爭策源地)的環境中,國家順應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調整經濟管理職能,有目的立法的結果,並與二戰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一脈相承。學界通常將競爭法比作經濟憲法和經濟法誕生的標志,而最早在美國產生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890)便是這個論斷的注腳。而該法既與經濟危機對策無關,也與戰爭無涉。而在後者,經濟法產生卻往往直接與戰爭的蓄意發動、戰時保障以及戰後重建等戰爭諸要素相關,體現出濃重的戰爭法味道,更與戰後和平發展時期作為一種經常的國家適度干預手段的經濟法不同。
但是這樣的表述並不否認兩個經濟法產生淵源存在的共性。實際上,只要我們承認,經濟法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新型手段,而暫不考慮具體國家基於何種目的進行干預,我們就應得出二者之間存在共性的必然結論,即經濟法產生背景源於兩個基本的前提:市場經濟和社會公益的追求。首先,不論美國還是德日等國,在經濟法產生之時都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的。不同的是美國素有自由的傳統,其市場經濟在沒有外界力量介入的情況下自然生長,充分發展,至壟斷產生,負面影響凸顯,國家以「看得見的手」主動進行干預。德日等國的資本主義則是在外界力量介入下(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產生的,並因為其發展時間較短,又較多地具有封建色彩,因而也成為戰後經濟民主化、自由化的重要原因。前者可稱為市場主導型,後者可稱為政府主導型。其次,經濟法本質在於國家針對市場的天然缺陷進行必要干預,將個體正當利益的追逐限制在社會公益的前提下,追求二者的協調統一。表面上看,美國經濟法中才真正體現出社會公益,即維護自由競爭秩序,從而維護美國的自由傳統,而德日經濟法由於戰爭法的味道濃厚,其體現的不過是被軍閥、財閥控制的政府或國家的利益,而與社會公益有天壤之別。但本質上各國經濟法立法都是統治階級謀求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的反映。
『捌』 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
商法的概念
1 商法的調整對象
商法,是指以商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 商事關系
指一定社會中通過市場經營活動而形成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商事組織關系和商事交易關系。
(組織法和行為法的結合,就是商法)。
3 商事關系的主要標志是商人和商行為。
商人,是以自己名義實施商行為並以此為常業的人,在我國,商人主要包括
(1)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
(2)合夥企業;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業法人;
(4)聯營企業;
(5)外商投資企業。
商行為,就是適用商事法律規范的營利行為。從本質上講,商行為就是市場中經常化、專門化和規范化的行為。
4 形式的商法和實質的商法
我國沒有形式的商法,但存在實質的商法,主要表現為大量的商事單行法,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等。
5 商法與民法、經濟法既有緊密聯系,也有一定區別。
簡單而言,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對商法具有領導指導的意義,而商法對民法具有補充、變更、限制的作用。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商法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主導性原則,經濟法則強調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介入,並以國家政策為主導。
第二節 商法的歷史沿革
商法雖源於古羅馬時代的商事規約,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意義上的近代商法卻是始於中世紀歐州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正式確立於1807年的法國商法典。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商法極不發達,20世紀初以來的百年商事立法,主要是引進借鑒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商法,但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商事立法也有不少是借鑒了英美法等的商事立法。
第三節 商法的一般原則
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現代商法主要有四大基本原則。
一 強化企業組織
1 提高企業素質。主要依靠兩套法律機制,一是,企業融資和確保企業財產基礎的法律機制,
如公司法上的有限責任、資本三原則。二是,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實現資產優化組合的法律機制,如破產、重整、兼並制度。
2 完善企業結構。包括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主要是合理分配投資者和經營者的權利)和協調企業內部關系(主要保護職工利益,加強職工民主管理)。
二 提高經濟效益 即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營收益。商法的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保護產權、維護信用、促使交易便捷三個方面。
1 商法保護產權,主要體現在界定產權(明晰產權)和維護其權威上;包括在產權受侵害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救濟。
2 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著可以低成本地進行交易,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破產法對維護信用有積極的作用。
3交易便捷可以節約時間成本。為此,商法提供了不少制度支持。如商事交易的技術化(定型化),大量運用默示行為、證明形式自由、時效短促、商事促裁等。
三 維護交易公平
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 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權原則、禁止內幕交易等,體現了平等原則。 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等,體現了誠信原則。
四 保障交易安全 商法為此提供的制度主要有:
1、強行主義;
2、公示原則;
3、外觀法則(客觀主義);
4、嚴格責任;
5、保護善意買受人(第三人)。
商法與民法、經濟法既有緊密聯系,也有一定區別。
簡單而言,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對商法具有領導指導的意義,而商法對民法具有補充、變更、限制的作用。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商法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主導性原則,經濟法則強調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介入,並以國家政策為主導。
商法與經濟法是完全不同的法律學科。要說明這一點,必須清楚經濟法的性質。經濟法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壟斷階段,國家干預經濟的產物。因此最早出現的經濟法是以反壟斷為核心的。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視角也在不斷調整。國家不僅是對經濟生活進行總體管理、監督,同時肩負著組織、協調的職能,使個體經濟利益與社會經濟利益協調發展。因此,當代經濟法是對經濟的平衡協調法。
從企業來看,商法雖以企業為核心,但僅調整企業的經營關系和強調企業個體的權利,而經濟法側重於調整國家平衡協調經濟生活中發生的國家與企業的關系,強調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效的一致性。因此,屬於經濟法范疇的企業往往是國有企業、大中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而一些其活動完全由市場調節與國家平衡協調無關的企業並不屬於經濟法主體的范疇。
從兩法的性質來看,商法與經濟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商法屬於私法,其理念是維護主體的私權,以個別經濟主體的利益為基礎,調整平等主體的利益關系;經濟法原則上屬於公法,並兼有一些私法的特點。經濟法的公法性體現在它的以社會為本位,著眼於超越個別經濟主體利益的整體利益,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和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經濟法兼有的私法的特點表現在,經濟法還調整體現一定國家意志的組織管理性的流轉與協作關系。
『玖』 鄭州大學法學院的歷史沿革
鄭州大學法學院是「文革」後新創建的法律院系。1980年初,鄭州大學從原政治系中分出並組建了鄭州大學法律系,當年即有1977、1978、1979三個年級100多名學生,1981年底,該院培養出了第一屆法學專業畢業生26名,是全國有1977級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四個院校之一。
在司法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0年該院從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等高校調入近30名優秀教師。其中包括劉國任、肖乾剛、葉高峰、金凱、潘永隆、霍震、沈紹芳、胡仕湘、呂泰峰等十多位著名學者,為該院的創建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980-1981年,北京大學派出魏敏教授、李志敏教授、揚敦先教授、張玉鑲教授、北京政法學院派出甘繼華教授;湖北財經學院派出蔣碧昆教授、朱繼良教授、曾紹汝教授、卓之干教授;西南政法學院派出常怡教授等十多位著名專家長期在該院任課。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著名高校也經常派教師到我校作專題講座,為該院前三屆學生的培養和以後的發展,給予了令我們永遠難以忘懷的支持。
1985年,該院在全國第一批設立了經濟法專業,1988年經濟法專業從法律系中分出,獨立組建了經濟法系。
1994年,法律系和經濟法系合並組建了鄭州大學法學院。
1991年取得刑法專業碩士授予權。之後,又先後取得了經濟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法理學、法史學和訴訟法學、環境資源法學專業的碩士授予權。並於1998年被批准為第三批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單位。
2003年學院的科研機構「鄭州大學私法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被評為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2005年取得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授予權,這是河南省的第一個法學博士點。
2008年法學專業成為河南省一級重點學科。
2008年12月鄭州大學法學院代表隊赴清華大學參加全國影響力最大的模擬法庭競賽——第六屆「理律杯」全國模擬法庭大賽,獲得團體冠軍。
2010年取得法學專業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
2011年12月,鄭州大學法學院獲第九屆「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冠軍。
2012年5月,鄭州大學法學院成立亞洲第一個邊沁研究中心。
2012年取得博士後流動站。
2012年入選國家首批法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建院以來,國內外高校數以百計的著名專家學者經常到我院講學和指導工作,在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使我院得以與恢復後的全國法學教育同步發展,走過了33年的發展里程。
鄭州大學法學院的前身為司法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於1980年共同組建的鄭州大學法律系。鄭州大學法律系於1980年初成立伊始,便從政治系轉來了77、78、79三屆學生,從 而成為全國擁有77級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四個院校之一和全國最早恢復法學教育的院系之一。1985年,法律系又在全國第一批設立了經濟法專業,1988年經濟法專業獨立組建為經濟法系。1994年,法律系和經濟法系合並組建成為鄭州大學法學院。
『拾』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雖有公法性但本質是私法。因此回經濟法以國答家利益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體的利益為本位,經濟法的目標性較強,而商法的國際性較強。
2.二者基礎理論不同。經濟法的基礎理論是社會整體本位,即著重於國民經濟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體利益本位之上的。
3.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商法則調整的是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
4.調整的機制不同。商法著重採取自律性的非權力性的機制,而經濟法多採用他律性的權力性的調節方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