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俄羅斯合同法

俄羅斯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2-08-27 13:37:51

❶ 中國公民在俄羅斯享有何種法律權力

實際點,看兩國協議和國際公約吧

❷ 俄羅斯對中國酒進口的法律

中國的酒類商品出口俄羅斯一般走正常的海關程序即可,包括產品的質量認證等都需要有。俄羅斯的進口限制放寬了許多。和前蘇聯解體前嚴格的控制相比,目前所有的企業和個人可以不必經過特殊的注冊手續就能夠從事進口貿易,而且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自由進口。只有部分商品才須申請辦理進口許可證以及其他一些管制手續。俄羅斯的盧布從1996年6月開始在外貿交易中就完全可以自由兌換了,1998年1月俄羅斯重新劃分了盧布的幣值單位。在那之前,俄羅斯的出口商只被允許保有硬通貨的50%的收入,剩餘的必須兌換成盧布。而對於進口商來說,為了購買外幣進行商品進口,他們甚至還得提供相關的文件加以證明。俄羅斯海關關稅的劃分方法是基於商品描述和代碼的海關協調編碼體系(HS),對於大多數的進口商品來說,基本的稅率范圍從3%~33%。俄羅斯聯邦海關同時還給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特殊的關稅地位待遇,這其中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的商品只需交納基本稅率的75%,但這其中不包括諸如像合成纖維製成的服裝、鞋、珠寶、仿珠寶製品、組裝電子元件、電話、集成電子晶元、手錶、鍾表以及玩具等產品。除了進口關稅,大部分的進口商品還需交納增值稅(VAT)。從2004年1月1日開始,增值稅的徵收標准從原來的20%下調到18%。為了保證進口商品的質量,一些進口商品,包括消費品在內,必須符合俄羅斯相應的產品安全標准。所以進口商必須出具由俄羅斯聯邦國家標准化及度量衡委員會(簡稱GOST)或它的授權機構頒發的安全標准證書。俄羅斯正致力於加入WT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談判,並根據這兩個組織的規則繼續修改相關法律。一、貿易投資法律體系俄羅斯與貿易投資管理相關的法律主要包括:1.貿易管理政策與法律2003年11月以來,俄羅斯國家杜馬(聯邦議會下院)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與貿易有關的法律和政策。2003年11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關於針對進口商品的特殊保障、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聯邦法》,並於2003年12月以第165號聯邦法頒布。該法的宗旨是"在俄羅斯關稅區內出現商品進口增加、進口商品傾銷和受補貼商品進口時,保護俄羅斯商品生產者的經濟利益",並就採取和實施相關措施的具體程序做出了規定。2003年11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外匯調節與監督法》,以確保國家統一外匯政策的落實,保障俄羅斯盧布和外匯市場的穩定。該法允許俄自然人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國或反洗錢金融措施工作組成員國境內的銀行開設賬戶。2003年12月通過的《對外貿易活動國家調節原則法》取代了《對外貿易活動國家調節法》。新法旨在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領域最大限度地接近WTO的各項原則與規則,並規定除了針對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調節措施,針對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的禁止與限制措施,以及新法所規定的促進外貿發展的經濟措施和行政措施以外,不允許實行其他的對外經濟活動國家調節措施。2004年3月,俄聯邦政府頒布了《調整肉類進口管理辦法》,對肉類進口配額的使用辦法進行了調整,主要內容是:如某一國家爆發嚴重動物疫情,持有從該國進口肉類許可證的俄羅斯進口商有權改從未發生疫情的國家進口肉類。俄羅斯其他與貿易管理相關的政策和法律主要有:《特許證法》、《商品標志、服務標志和商品產地名稱法》、《海關稅則》、《產品和服務驗證法》、《廣告法》、《在對外商品貿易中保護俄羅斯聯邦利益措施法》、《出口發展聯邦綱要》、《出口監督法》、《外貿產品種類表及關稅稅則》、《電子數字簽名法》、《海關法典》、《租賃法》、《關於對自俄羅斯聯邦出口的兩用產品和技術進行監督的辦法條例》。2.投資管理政策與法律俄羅斯與投資有關的法律有:《外國投資法》、《產品分成協議法》、《土地法典》、《農用土地流通法》、《對部分有關發展住房抵押信貸的俄羅斯聯邦法律法規的修改和補充》、《有限責任公司法》、《股份公司法》、《實施國家監督過程中法人和個體經營者權益保護法》、《貨幣調控與外匯管製法》、《法人國家登記法》、《不動產權和交易國家登記法》等。3.其他相關政策與法律2004年4月,俄羅斯國家杜馬批准了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哈薩克建立統一經濟空間的協定。俄羅斯聯邦政府《國家對外經濟政策》旨在有效地實現俄羅斯與國際勞動分工體系的一體化,並使這一進程成為一種長期的經濟任務,以便對俄羅斯經濟進行結構性的改革,保障俄羅斯對外經濟業務參與者的利益。二、貿易管理制度1.關稅制度俄羅斯關稅稅率表所標稅率為基本稅率,對來自享受最惠國待遇國家進口產品按基本稅率計征關稅,對來自其他國家進口產品按基本稅率的兩倍計征關稅。俄羅斯實行多種關稅優惠措施,對來自與俄羅斯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獨聯體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進口產品,免徵進口關稅;對來自享受普惠制待遇國家進口產品按基本稅率的75%計征關稅,中國屬於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國家之一。目前,俄羅斯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為10.5%~11%,絕大部分進口貨物按從價稅計征關稅,小部分商品實行從量稅和復合稅。近年來,實行復合稅的貨物種類漸趨增多。1996年7月,俄羅斯曾全面取消出口關稅。1999年1月起又恢復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關稅,需繳納出口關稅的產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成品油、部分化工產品、有色金屬、木材、皮革原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及部分海產品等。2.進口管理根據俄聯邦經濟發展貿易部1997年5月簽發的第21-154號公函,自1997年5月起,俄羅斯禁止在其境內銷售無俄文說明的進口食品;另外,根據俄聯邦國家關稅委員會1997年10月簽發的第N01-15/18803號公函,自1998年7月起,禁止在其境內銷售無俄文說明的進口商品。1998年12月,俄羅斯頒布《關於對在俄羅斯聯邦境內銷售的商品和產品粘貼防偽標志和統計信息條以及對其流通情況進行統計的程序條例》,規定從1999年7月起,禁止在其境內銷售條例所附清單列出的無防偽標志及統計信息條的商品和產品。該條例所附第一批商品清單主要包括酒類製品、音像製品和電腦設備等。3.出口管理俄羅斯主要採用出口配額、出口許可證等方法實施出口管理。(1)出口配額和出口許可證俄羅斯對以下三類產品實行出口配額和許可證管理:第一類是國際協議規定要求限制數量的產品,如紡織品、個別黑色金屬製品、碳化硅等;第二類是某些特殊產品,包括野生動物、葯物原料、密碼破譯設備、武器及軍民兩用產品、核材料及其裝置、貴金屬及寶石、礦物及古生物學的收藏資料、半寶石及其製品、麻醉劑、鎮靜劑、毒葯、有關能源信息等;第三類是俄羅斯國內需求較大的產品,如1998年10月俄政府決定,自1998年11月起對未加工皮(牛皮、羊皮及其他皮)和油籽(葵花籽、油菜籽、大豆)的出口實行許可證管理(無數量限制)。出口配額的分配主要是通過招標和拍賣進行。配額如有剩餘,亦可根據出口實績進行增發。出口許可證由經濟發展貿易部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負責發放。(2)軍民兩用產品的出口監督1996年10月,俄羅斯政府發布了《關於對自俄羅斯聯邦出口的兩用產品和技術進行監督的辦法條例》,規定出口軍民兩用產品和技術需申領出口許可證,以出口產品和技術與俄羅斯聯邦承擔的有關國際義務是否一致作為出口許可證頒發的依據。(3)出口合同登記制從1996年10月起,俄羅斯要求對所有金額超過5萬美元的進出口合同進行登記。合同登記工作由俄羅斯經濟發展貿易部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負責。(4)統一驗證制度1996年1月起,俄羅斯對出口商品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實行統一的強制性驗證制度,規定出口商品,特別是重要的戰略性原料商品,均須在起運地接受驗證機構的檢驗,驗證其數量、品質是否與報關單上填寫的內容一致,其價格是否合理。驗證完畢後,由驗證機構向出口商出具"驗訖證書",對缺少該證書的出口商品,海關不予放行。自1996年3月起,這一制度不再具有強制性。目前,由於技術原因,"統一驗證制度"尚不能全面實施,實踐中只能對石油、成品油、天然氣、煤、黑色及有色金屬、木材、礦肥等部分商品進行驗證。(5)加工貿易出口俄羅斯將來料加工和本地購料加工均納入加工貿易管理范圍,加工貿易產品出口時可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4.其他相關制度除了關稅、進口管理、出口管理等方面外,俄羅斯其他貿易管理制度有:(1)海關監管自2004年1月起,俄羅斯實施修改後的《海關法典》,進一步簡化海關監管手續,提高通關效率,相關准法律文件數量從3000件減少到100件。(2)稅收制度俄羅斯對進出口產品徵收消費稅和增值稅。自1993年2月起,俄羅斯對部分進口產品徵收消費稅,征稅不區分進口產品的來源地。目前,被征稅的產品包括酒類、香煙、汽油、首飾、小轎車等五大類。俄羅斯對部分出口產品徵收消費稅,包括石油和天然氣,以及通過易貨合同出口的產品,同時規定向非獨聯體國家出口的產品(石油和天然氣除外)免徵消費稅;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出口的、以非自由兌換貨幣結算的產品,免徵消費稅。自1993年2月起,俄羅斯對來自非獨聯體國家進口產品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進口環節增值稅的稅基為產品海關申報價值、進口關稅額、消費稅額三項之和,稅率為20%(部分食品和兒童用品的稅率為10%)。2004年1月起,進口環節增值稅稅率降至18%,同時,在俄羅斯境內加工和銷售進口商品過程中的新增價值部分也需繳納增值稅。俄羅斯規定向獨聯體國家出口產品徵收全額增值稅,一般產品增值稅稅率為20%,部分食品和兒童用品為10%。向非獨聯體國家出口產品免徵增值稅。三、投資管理制度《俄羅斯外國投資法》明確規定,除俄羅斯聯邦法律另有規定外,給予俄聯邦境內外國投資者的法定待遇不得低於本國投資者。此外,第9條第2款規定,參與優先投資項目的外國投資者和外資商業組織享受專門的優惠和法律保障,保證其投資條件的穩定性,在一定時期內不受俄羅斯法律法規變化的影響。《俄羅斯聯邦農用土地流通法》第1章第3條規定,擁有法定資本50%以上的外國公民或法人可以以租賃方式擁有農用土地,租期不超過49年。《俄羅斯聯邦稅法典(第二部分)》中規定將利潤稅稅率下調到24%,將增值稅稅率下調到18%,將各種社會繳納費用(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養老保險費)改為統一社會稅,稅率從原來的相當於企業工資總額的40%左右下降到35%。

❸ 礦業權的流轉及侵權行為制度

礦業權的流轉可以分為兩個市場: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因為礦產資源所有權屬於國家,一級市場是一個完全壟斷市場,因為在這一市場中,盡管礦產資源需求者眾多,但礦產資源供給者卻只有一個國家,按照俄羅斯法律規定,出讓礦產資源管理部門是唯一合法國家壟斷的市場,這一市場的主要制度是礦產資源所有權的行使制度。二級市場是礦產資源開發者之間的橫向交易,它體現了礦產資源權在不同交易主體之間流通、轉讓的市場關系,國家只履行其行政監督管理職能。

礦業權出讓的一級市場是由國家壟斷的市場。多數是由政府以出讓的方式選擇合適的開發商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通過招標、拍賣、特許權授予、委託方式選擇有相應資質等級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承擔,而通過有相應資質的開發企業負責實施礦產資源開發的,俄羅斯的礦業權出讓基本採用招標拍賣方式。對於礦業權二級流轉市場,俄羅斯並未規定。在實踐中,俄羅斯礦業權二級市場流轉一般有轉讓、出租等債法形式。

(一)礦業權流轉制度中債法的一般規定

1.債的概念及債的履行

民法典》第307條直接指出,債,即債的關系———債權債務關系,債務人有義務為債權人為一定行為。其中有權要求對方履行其義務的人是債權人,應為一定行為的人是債務人。例如,交付財產、完成工作、支付金錢等。債與所有權、他物權都是民法調整財產關系的結果,但作為財產法律關系的不同組成部分,兩者又有不同的特徵。

債的關系是基於一定的法律事實(法律要件)而發生,既可以因合法行為而發生,也可以因非法行為而發生。這一點與所有權不同。根據《民法典》第307條第2款的規定,「債因合同、侵權以及本法規定的其他根據而產生」。綜觀有關規定,債的發生原因主要有:第一,人的行為。主要包括單方行為,例如遺贈、各種票據行為等;雙方行為,例如合同,這是發生債的關系的最普遍的情形;共同行為,例如設立公司的行為、股東大會的決議。第二,無因管理。第三,侵權行為。第四,不當得利。第五,法律規定。例如,相鄰土地所有人之間的債。

《民法典》對債的履行做了較全面的規定。《民法典》第309條指出,債務人應按照債的條件和法律要求的方式來正確履行。因此,債的履行是債的最主要的效力。只有債務人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債權人的債權才能實現,債權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實現。

債的履行是債務人作出的特定行為,也就是給付。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就是履行給付義務。給付義務的發生原因有3個:一是基於當事人的約定;二是基於法律的明文規定;三是基於交易習慣或者其他通常提出的請求。債的履行是由債務人履行全部義務,《民法典》第311條明確規定,「債權人有權不接受債務的部分履行」。特別是合同不僅須履行給付義務,而且還要履行附隨義務。附隨義務的種類較多,大致包括說明義務(《民法典》第456條、第469條)、通知義務(《民法典》第483條)、照顧義務、協助義務(《民法典》第462條)、保密義務、不作為義務(《民法典》第461條)等。債務人全面正確地履行了義務,債權也就全部實現。因此,債的履行是債消滅的原因。

債的履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1)完全履行

完全履行是指債務人按照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全面地履行了自己的義務。《民法典》第311條規定,「債權人有權不接受債務的部分履行」。完全履行,即全面履行,是指債務人履行了其全部義務。

(2)適當履行

適當履行是指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由適當的主體,在適當的期限、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履行全部債務,也就是說履行主體、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履行標的、數量、質量、履行方式等都符合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相反,不適當履行主要表現為遲延履行、加害履行、受領遲延3種形式。債的提前履行不屬於不適當履行,債務人有權提前履行債務,但是,如果法律或者根據債的條件、性質另有規定的除外。

(3)債的不履行

債的不履行是指當事人根本就沒有履行債務。《民法典》第310條規定,「單方不得拒絕履行債務或者改變履行債務的條件」。如果履行不能是因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的情況所引起的,那麼將導致債的終止。因此,不能全部履行的,免除債務人的全部履行義務;部分履行不能的,免除債務人的部分履行義務。

2.債的履行的擔保及移轉、消滅

在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俄羅斯立法者重新審視了保證債務履行的方式。《民法典》第329條規定了違約金、抵押、質押、保證、銀行保證、定金以及法律或者合同規定的其他方式擔保7種保證方式,但沒有英美法系的違約賠償金和簽名等保證債務履行的方式。

違約金是預先確定數額並於違約後生效的、獨立於履行行為之外的給付。在俄羅斯《民法典》中,違約金不僅是債的擔保形式,而且是一種違約責任形式(《民法典》第394條)。違約金具有督促、制裁、補償當事人以確保債權實現的作用。蘇聯主要利用違約金這種較之傳統私法嚴厲得多的措施,來保證合同的履行。而現行的《民法典》則將自由約定違約金的權利交給當事人自己,允許當事人享有自願設定、隨意處分的自由,以及約定排除其適用的自由。因此,違約金具有懲罰性和賠償性的雙重性質,而在原則上應以懲罰性為主、賠償性為輔。當然,既然要注重懲罰性,就意味著在合同立法及審判實踐中,必須對約定過高的違約金加以禁止,以防止違約金條款的設定成為當事人的一種賭博,防止違反法制要求的顯失公平現象的發生。在這方面其他國家已有先例。

定金在債法中的地位,俄羅斯與許多國家不同(但與我國相同),歷來將定金視為債的擔保,並規定在《民法典》第380條、第381條。這種做法與1964年《蘇俄民法典》相同。定金的主要目的在於,督促當事人履約,防止和制裁違約行為。定金並不是代償物,因此,不能作為解除合同的代價。作為違約責任的一種形式,定金的效力主要體現在其罰則上,即合同一方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向對方交付定金的,因給付定金當事人的過錯,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時,不得請求返還定金;因收受定金當事人的過錯,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收受定金當事人應雙倍返還定金。

《民法典》規定的某些保證方式在我國沒有規定。例如,銀行保證是一種法定保證方式,根據《民法典》第368條的規定,銀行、其他信貸機關或者保險機構,依主債務人的請求,出具書面保證。這在《民法典》中也是新的規范。依此規定,銀行有義務成為保證人,在債務人提出請求時,銀行承擔的擔保義務就是不可推卸的。

債的移轉是指債的主體發生變更。在債的移轉中,變更債權人的,稱為債權移轉;依照法律規定而發生的債權移轉,稱為法定移轉;變更債務人的,稱為債務移轉。

債權移轉是指債權人的債權可以根據約定或者法律移轉於他人(《民法典》第382條)。由於債權的轉讓,一般不會引起債務人義務的加重,不會損害債務人的利益。因此,債權人轉讓權利時,不需取得對方的同意。但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規定(與債權人人身不可分割的權利、對生命或者健康的損害而引起的賠償請求權)的除外。

債權的法定移轉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當事人一方的債權全部地一並移轉給第三人。根據《民法典》第387條的規定,債權人的債權在下列5種情況下可以移轉於第三人:①因對債權人債權的總括繼受;②根據法院的裁定而將債權人的債權移轉於第三人,如果依據法律規定這種移轉是可能的;③非為債務人的保證人或者抵押人履行了債務人的債務;④在發生債務人應當負責的保險事故時,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移轉於保險人;⑤法律規定的其他原因。

債務移轉是指在維持債的客體、內容同一性的前提下,將債務人所承擔的債務移轉於第三人負擔的一種雙方法律行為。這里的債務人為讓與人,第三人為受讓人,又稱承擔人。

債務移轉是由債務人和第三人訂立移轉協議,將債務移轉於第三人。因為由誰承擔和履行義務,直接關繫到債權人的權利有無保障。所以,債務移轉的協議只有經債權人同意才能生效(《民法典》第391條)。

債的消滅將導致當事人之間所確立的債權、債務關系全部或部分終止。債的消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履行。債的適當履行或使債權債務關系歸於消滅。因此,絕大多數的債都是因履行而消滅。債權人在接受了履行後,有義務開出證明履行的收據,返還債務文件。如果債權人拒絕,則視為債權人遲延。

2)補償金。根據雙方的協議,債可以由支付補償金、違約金代替履行而終止。

3)抵消。抵消是指債的當事人雙方因相互負有同類對待請求權的給付義務,而將兩項債務全部或者部分相互充抵。抵消的性質是一種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因一方意思表示的提出而發生(《民法典》第411條)。

4)混同。債因債權人與債務人混同為一人而終止,此為混同。

5)更改。更改是指當事人雙方訂立一個新合同來代替原合同,使原來的合同終止,相互間發生新的合同關系。合同更新後的新合同必須是在原合同的前提下訂立的,以其他標的或者履行方式的代替而終止債。

6)免除。債權人放棄自己的債權,免去債務人的債務而終止債。免除要有債權人放棄權利的意思表示,並且不損害與債權人的財產有關的第三人的權利。

7)自然人死亡或法人解散。債務人是自然人的,具有嚴格的人身屬性的債務,在債務人死亡時債消滅;債務人是法人的,在法人解散時,也會發生債的消滅。

(二)礦產資源權流轉制度中合同法的一般規定

合同是最重要的一種債,債法首先是合同法。民事立法應當最大限度地貫徹「法所不禁即為許可」這一格言。俄羅斯民法對這一格言持積極態度。《民法典》第1條第2款就規定了合同自由,「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以自己的意志和為自己的利益取得和行使其民事權利。他們在根據合同確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方面,以及在規定任何不與立法相抵觸的合同條件方面享有自由」。《民法典》第42條明確規定,「公民和法人在訂立合同上享有自由」,「禁止強制訂立合同」,「合同條款按當事人自願決定」等。但合同自由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制。在《民法典》的條文中,合同自由受《民法典》及其他法律中強制性規范的限制(《民法典》第422條)。強制性規范不允許法律關系參加人變通,更不允許法律關系參加人違反。例如,《民法典》第550條、第551條規定了不動產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簽訂,並且需要國家登記。《民法典》第560條規定了企業出賣合同、第574條規定了不動產贈與合同、第584條規定了年金合同等均需要國家登記。

《民法典》第三編第二分編對合同作了一般的規定。有關合同的一般規定既繼承了蘇聯的傳統立法,也吸收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協定》(聯合國1980年4月1日)的內容。此外,第一編第9章對法律行為作了規定(《民法典》第153條至第165條),主要包括法律行為(合同)的概念、附條件的法律行為(合同)、法律行為(合同)的形式要求以及違反法律行為(合同)的法律後果等。

1.合同的概述

《民法典》第420條、第157條和第154條對合同(法律行為)的概念作了統一的規定,合同就是兩人或者多人之間訂立的有關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權利義務的協議。

合同的成立必須各方意思表示一致和對合同的所有主要條款達成一致。根據《民法典》第432條第1款的規定,合同的主要條款包括合同的標的、法律或者其他法律文件對該類合同所要求的實質性或者必需的條款以及根據當事人的請求而成立的條款。

合同的締結包括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要約和承諾的概念與聯合國買賣法的規定一致。要約應當包含合同的實質性條款,必須針對一個或幾個特定的人並有明確的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民法典》第435條第1款)。沒有直接指明的、針對不特定多數人的建議只是一種要約邀請。而包含了合同的全部實質性條款,面向公共的、願意與任何人在該條款下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則視為要約(《民法典》第437條)。

與要約相對應,承諾是受要約人對要約接受的肯定答復。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這就要求必須是無條件的承諾,不得限制、擴張或者變更要約的內容,否則應視為新的要約(《民法典》第438條第1款、第443條)。沉默不是承諾,但法律另有規定,交易習慣或合同各方的慣常做法的除外(《民法典》第438條第2款)。很明顯,在這點上,俄羅斯立法者採納了德國體例(《德國民法典》第154條第2款),而與我國《合同法》第31條的規定不同,也與聯合國買賣法的規定不同。我國與聯合國買賣法均規定:在要約人未立即提出異議的情況下,對要約中的內容作出非實質性變更的意思表示也可使合同成立。

在要約有效期限內作出的可推知行為,應視為承諾,合同成立。《民法典》第438條第3款規定的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例如,運輸商品、提供服務、完成工作、支付金錢等為可推知行為,但這一行為可在要約中或通過法律規定予以排除。此外,《民法典》第440條、第441條規定,要約中規定了有效期限的,應遵照此規定。口頭要約必須立即作出承諾。要約中未規定有效期限的、亦無法規定有效期限的,遵照通常的必要期限。而及時發出的承諾遲到,要約人沒有立即通知對方承諾遲到的,遲到的承諾視為遲到;要約人接受承諾的,遲到的承諾也有效(《民法典》第442條)。

2.合同體系

《民法典》建立了全新的合同體系,主要有下列6項內容。

(1)轉移財產所有權的合同

具體包括:①買賣合同。其特點是以金錢為對價。民法典將買賣合同分為總則和7個具體的種類,即零售買賣合同、供應合同、歸國家所需商品的供應合同、訂購合同、電力供應合同、不動產買賣合同、企業的買賣合同。民法典對買賣合同雙方規定了嚴格的義務,對標的質量規定了特殊要求。②互易合同。其特點是以其他財產為對價。這種形式在蘇聯時期普遍適用,當時規定得很詳細。現行的《民法典》保留了這種合同形式。③贈與合同。這是一種無償合同。現行《民法典》的規定較蘇聯的規定更為詳細具體,范圍也被放寬了,從有形財產擴大到無形財產。④年金合同。包括永久性年金和終身年金兩類。⑤終身贍養合同。

(2)轉移財產使用權的合同

具體包括:①租賃合同。這是一種使用後返還原物的有償合同。租賃形式在蘇聯時期已規定,當時是為了用於交換住房。現行《民法典》擴大了對租賃的規定,不再將其與維持生活相聯系。特別是俄羅斯私有化早期,租賃是國有財產私有化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民法典》規定了5種具體的租賃形式,包括動產租賃、交通工具的租賃、建築物及構築物的租賃、企業租賃、融資租賃等。②住房租賃合同。③無償使用合同。

(3)完成工作的合同

承攬,包括日常生活的承攬、建築租賃、完成設計和勘察工作的承攬、對國家所需工作的承攬。

(4)調整創造性活動結果的合同

具體包括完成科學研究工作、試驗設計和工藝工作的合同;許可使用合同;轉讓商業秘密的合同;著作權合同。

(5)服務性合同

具體包括:①運輸合同。又分為貨運合同、客運合同、船運合同。②保險合同。③結算合同。又分為委託付款結算合同、信用證結算合同、托收結算合同、支票結算合同4類。④保管合同。⑤委託合同。⑥行紀合同。⑦代辦合同。

(6)以共同從事一定工作為目的合同

主要指合夥合同。

3.違約責任

現行《民法典》與以前的民事立法相比,加強了對違約責任的規定。其基本要求是債務人必須償還損失。如果債務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債權人就不能得到收益。因此,違約責任的首要目的是使債權人的收益能夠收回。

在瑕疵擔保責任和不適當履行責任方面,俄羅斯採取英美法的做法,即有償合同中的債務人,對其所提出的給付,應保證其權利完整和物的質量合格。如果債務人違反此種擔保義務,則應負瑕疵擔保責任。債權人有權選擇解除合同或者減少價金或者補償費用(《民法典》第475條)。

合同成立後,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情況,導致合同不能履行或履行困難時,可以免除違約責任。《民法典》規定了免責事由,一般包括: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貨物的合理損耗、債權人的過錯等。其中,不可抗力是普遍適用的免責條件,其他的條件則僅適用於個別場合。《民法典》將不可抗力限定為「異乎尋常和不能克服的情況」。同時規定,另一方當事人違反義務、債務人缺乏必要的資金、市場上缺乏為履行債務而需要的商品等情況均不屬於不可抗力。因此,諸如因電力供應不足、運輸緊張、交通堵塞、原材料漲價等原因而阻礙合同履行的因素,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就應該預見到的,當事人從事交易也應當承擔這些風險。因此不屬於不可抗力,也不屬於不可歸責的事由。

與不可抗力的概念緊密相關的是情事變更。情事變更與不可抗力的基本特徵相同,兩者都屬於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避免和無法克服的客觀情況。但是,二者在客觀表現、適用條件、免責范圍等方面均有差異。就最根本的一點而言,情事變更原則的適用,旨在清除合同履行中出現的顯失公平的結果。嚴格說來,適用情事變更原則的法律後果,是當事人合理分擔非正常風險所造成的損失,而不是單純免除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責任。因此,情事變更與不可抗力並沒有必然的聯系。不可抗力原則是免責的原則,而情事變更原則為履行的原則,兩者在合同法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三)礦產資源權的侵權行為制度

傳統的民法理論認為,債的發生原因有4種,即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民法典》仍沿用此體例。侵權行為同時產生侵權責任和侵權之債。侵權之債,是指因侵權行為引起的債權債務關系;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過錯而實施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一般而言,先有債務,後有責任,債務是責任產生的前提,責任是債務履行的保障。在侵權行為關系中,債務和責任的產生無先後之分。但是,侵權之債和侵權責任仍不能互相替代。

1.侵權行為的歸責及抗辯

《民法典》第1064條明確規定了侵權行為的3個構成要件:①侵權行為是侵害他人物權或者人身權等絕對權的行為;②侵權行為是行為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③侵權行為是因過錯而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民法典》仍然保留了蘇聯確立的4類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根據《民法典》第1064條第2款的規定,侵權之債是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即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典》保留了將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侵權行為的主導歸責原則。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根據《民法典》第1083條、第1098條的規定,如果原告(受害人)能夠證明所受損害是「商品的出售者或者製造者、工作或服務的執行人」造成的,而被告不能證明存在法定的抗辯事由,法律就推定被告有過錯並負民事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就自己沒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過錯推定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主要適用於《民法典》規定的幾種特殊侵權行為。法律對過錯推定責任的免責事由作出了嚴格的限定,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的過錯、第三人的過錯等。

3)公平責任原則。《民法典》重現了1922年蘇俄民法典的公平原則條款,但並未走極端,全盤否定免責事由的規定。《民法典》第1083條第3款規定,如果加害人對造成的損害事實並非故意,則根據公平的觀念,在斟酌當事人財產狀況的基礎上,減輕加害人的責任。《民法典》以一般條款的形式,確定公平原則是一項獨立原則。

4)無過錯責任。根據《民法典》第1064條的規定,加害人對其行為造成的損害沒有過錯,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並通過一些具體的規定確立了這一原則。《民法典》第1079條基本上保留了1964年蘇俄民法典第454條的內容,從事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活動(使用交通工具、機械裝置、高壓電力、原子能、爆炸物劇毒品等;從事建築和其他與建築有關的活動等)的法人和公民,如果不能證明損害是因不可抗力或受害人故意所致,應賠償高度危險來源所造成的損害。

此外,《民法典》還規定了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一般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果不可抗力只是造成損害後果擴大的原因,行為人對擴大之前的損害,應當依其過錯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2)受害人的過錯。只要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存在過錯或者故意,就全部或部分免除行為人的責任(《民法典》第1064條)。

3)正當防衛。《民法典》第1066條規定,「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未超過必要的限度,不承擔民事責任。」此處的適當,是指防衛人僅對不應有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

4)避險。《民法典》第1067條規定,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法院酌情全部或部分免除致害人的責任。

5)受害人的同意。根據《民法典》第1064條規定,對於侵害人應當承擔的人身傷害、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財產損失的民事責任,受害人事先作出的免除責任的同意不產生法律效力。但受害人的同意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公序良俗。

2.特殊侵權行為

當事人基於與自己有關的行為、物件、事件或者其他特別原因致人損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別責任條款或者民事特別法的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規定了以下幾種具體的特殊侵權行為。

(1)國家機關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責任

《民法典》第1069條規定,國家機關、地方自治機關或者該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本條即是關於職務侵權行為的規定。

(2)調查、預審、檢察機關及法院的違法行為致人損害的責任

根據《民法典》第1070條的規定,因非法判人以罪、非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採用羈押或者具結不離境的強制措施,以拘留或勞動改造的方式非法處以行政處罰而給公民造成損害,以俄羅斯聯邦的財產承擔賠償責任,而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由俄羅斯聯邦主體或者地方自治組織的財產賠償,而且不論調查、預審、檢察機關及法院的公職人員有無過錯,均應依法定程序全部賠償。調查、預審、檢察機關及法院的違法活動給公民和法人造成的損害,如未發生前述所定之後果,則依第1069條所規定的根據和方式賠償。

(3)產品責任

《民法典》第59章第3節規定,因商品、工作或服務瑕疵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商品的出售者或者製造者、工作或服務的執行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據此,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有3個:一是產品不合格或者存在缺陷;二是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三是產品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因商品、工作或服務瑕疵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商品製造者、工作或服務的執行人要求賠償,也可以向商品的出售者、工作或服務的執行人、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商品的製造者的責任,產品的出售者賠償的,產品的出售者有權向產品製造者追償。屬於產品的出售者的責任,產品的製造者賠償的,產品的製造者有權向產品出售者追償。產品的運輸者、倉儲者對產品的不合格造成損害負有責任的,產品的製造者、出售者有權要求賠償。

(4)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民法典》第1079條規定,從事使用交通工具、機械裝置、高壓電力、原子能、爆炸物、劇毒物等,以及從事建築和其他與建築有關的活動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適用無過錯責任,旨在促使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組織提高責任心和不斷改進技術安全措施,從而保障社會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

(5)由責任險的投保人賠償損害

根據《民法典》第1072條的規定,為保護受害人利益,依自願或強制保險程序對自己責任投保的法人或公民,當保險賠償金不足以完全賠償所致損害時,應當賠償保險賠償金與實際損失的差額。

(6)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根據《民法典》第1073條、第1074條、第1076條、第1077條、第1078條的規定,不滿14歲的未成年人造成的損害,如其父母(收養人)或者監護人不能證明損害非因其過錯所致,則應由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監護人對所致損害負賠償責任;年滿14歲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致人損害,依照一般規定獨立承擔責任;年滿14歲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如無收入或無其他為賠償損害的足夠財產,則其父母或保護人應負賠償責任,或者賠償其不足部分,除非他們能證明損害非因其過錯所致;被認定為無行為能力的公民致人損害,應由其監護人或有監督義務的組織負賠償責任,除非他們能證明損害非因其過錯所致;因濫用酒精飲品或麻醉品使行為能力受限制的公民致人損害,由致害人本人負賠償責任;有行為能力的公民或者年滿14歲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對其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意義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狀態下致人損害,不負賠償責任。如果受害人的生命或健康受到損害,法院可斟酌受害人和致害人的財產及其他情況,責成致害人負擔全部或部分賠償責任;致害人不能辨認其行為意義或不能控制其行為狀態,如系由其自己飲酒或使用麻醉品或者其他方式所致,不免除致害人的責任;如果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意義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因其精神障礙致人損害,法院可以責成與致害人共同生活、知其有精神障礙卻未提出認定其無行為能力的請求的其有勞動能力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負擔賠償責任。

(7)被剝奪親權的父母對未成年人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根據《民法典》第1075條的規定,父母在被剝奪親權後的3年內,如未成年子女的致害行為系因父母未正確履行其義務所致,法院可責成父母對子女所致損害負責。

❹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法典簡介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體系是總則(包括權利主體)、物權、債(包括各種合同)和繼承4編。其中主要是財產關系,也包括一部分與財產關系有聯系的人身關系。1964年頒行、1975年修改的新的《俄羅斯聯邦民法典》,則增加了著作權、發明權、發現權和涉外條款等編。195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除無總則外也大體相同。1958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則分自然人、財產和所有權的變更、獲得所有權的各種模式等3編。1964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近似1922年《俄羅斯聯邦民法典》體系。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民法典》和197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法典》,把調整范圍縮小在企、事業單位與公民以及公民相互之間為滿足公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發生的財產關系,在民法典編纂的體繫上改變了傳統的方式。對於企、事業單位之間的經濟關系,捷克斯洛伐克另訂經濟法典,民主德國則制定經濟法規進行調整。

❺ 什麼情況下是無效贈與

贈與合同無效情形包括一方以欺詐或者是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或者是雙方惡意串通,以合法的形式來掩蓋非法的目的等都是屬於合同無效的情形。合同無效之後,合同自始無效,之前當事人約定的合同內容一律歸於無效。二、贈與合同是諾成合同嗎?傳統民法理論以是否以交付標的物為生效要件,而將合同劃分為諾成合同和實踐合同,諾成合同是指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且生效的合同。實踐合同是指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須以實際交付標的物才能生效的合同。區分諾成合同和實踐合同的法律意義在於: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的生效要件不同。諾成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發生效力,雙方當事人即受合同的約束。而實踐合同在交付標的物前,合同成立而未生效、對當事人不具有約束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贈與合同是諾成合同還是實踐合同,各國立法上有不同的規定,我國學者也有不同的主張。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立法一般規定贈與合同為實踐合同,而德國、日本等一些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則規定贈與合同為諾成合同。現《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也將贈與合同作為諾成合同,該法在第572條中規定:如果允諾是以適當形式含有在將來無償移轉財產或者權利於特定人或者解除某人的財產性義務(允諾贈與),視為贈與合同並對允諾人有約束力。
法律依據】: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❻ 我想了解一下出口俄羅斯的一些流程及注意事項

我們出口報關都是一樣的流程,客人清關文件的話一般是需要報關單,發票做商會認證的,還需要產地證

❼ 俄羅斯人18歲必須當兵嗎

不是,俄羅斯不是實行的強制服兵役,採用的是義務兵役制與合同兵役制相結合的混合兵役制度,年滿18歲的俄羅斯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隨著俄羅斯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低迷以及軍隊體制改革,徵兵難也成為俄軍現代化轉型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為改善俄羅斯軍隊形象,俄國防部中央廣播電視台開辦了一個名為「星辰」的軍事頻道,播出俄羅斯特種部隊進行國際反恐行動的紀錄片以及前蘇聯時代的戰爭電影,宣傳俄羅斯參軍青年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7)俄羅斯合同法擴展閱讀

俄軍在2020年前實現由義務兵役制為主向以合同兵役制為主的混合兵役制過渡。從2013年起,俄軍在現有以義務兵為主的混合兵役制基礎上,逐漸增加合同兵的比例,軍隊職業化進程穩步推進。

2013年,俄軍總共徵召6萬多名合同制軍人,超出徵召計劃6%,合同制軍人員額增長至24.14萬人。

到2017年,合同制軍人員額將增長至42.5萬人,其中,復雜和貴重武器與軍事技術裝備使用人員100%是合同制軍人。

2017年至2020年,合同制軍人員額將一直保持在42.5萬人,此期間根據俄聯邦武裝力量任務組建科學連並為其補充最有才華的高校畢業生。

❽ 哪位大俠能說說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對於物權共有權處分方面的法律規定嗎

什麼是無權處分行為

--------------------------------------------------------------------------------

作者: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法院·蔣華勝

一、處分和處分行為的內涵處分作為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指權利人對物或權利加以變更或消滅,使其形態加以改變,如把木材加工成桌椅;法律上的處分是指通過法律行為,改變所有物的法律狀態,如租借,轉讓,設定他物權。1要使物或權利發生處分上的效力,不僅要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為債權行為(如買賣合同),而且還要使物權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變動,(如動產之交付或不動產之登記),使其價值得以實現,實現交易目的。誠如梁慧星先生所言,法律行為可分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前者是發生債權債務之行為,故又稱為債權行為,如租賃、保證;後者是指使特定權利直接發生得喪變更之行為,如抵押權的設定行為,商標權的轉讓行為。動產或不動產的買賣雖然屬於債權行為,但是債權的行使或債務的履行結果將導致物權的移轉、變更,因此既包含負擔行為,也包含處分行為2,這是我國大陸學界目前的主要觀點。

我國台灣學者對處分行為涵義的研究可謂精細深入,就法律意義而言,他們認為,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相當於我國大陸學者的通常觀點,但是,狹義上的理解,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因為處分行為有自己的特質,它能使物權直接發生變動3.就上文的論述而言,處分行為的涵義的確有進一步作精細研究的必要,在不同的場合,其有不同的內涵,故吾人應審慎探討,以克濟事。無權處分行為是大陸法系民法上的特定概念,但大陸法系各國的法制背景不同,人們對之理解也不同,概言之,對於無權處分行為的理解和物權變動模式有極大的關系,通過對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進行考察,可以對無權處分行為的內涵有一個清晰的理解。

二、非物權行為立法模式下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歷史考察

(一)法國模式: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並未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把債權行為作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認為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一個法律行為應該有債權發生和物權變動的雙重效果,故只要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合同生效,則標的物的所有權理所當然移轉,力求對債權行為和物權變動作一體化把握,而沒有作嚴格的區分。法國民法典第71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因繼承、生前贈子、遺贈以及債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轉;該法典第1583條作了進一步規定,當事人雙方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既使標的物尚未交付時,價金尚未交付,買賣合同即告成立,而標的物所有權即由出賣人移轉於買受人。由上規定可以看出,僅依當事人之間的合意,物權就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動。這一立法的原因是法國民法中並無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嚴格區分,因此在法國民法中,並沒有形式主義的物權立法,把物權變動作為債權行為的內容,學者把以法國為代表的物權變動模式,稱為法國模式。4在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對債權行為和物權變動作統一的把握,只要債權行為有效,物權變動自然發生,債權行為內包括物權變動即處分行為。因此法國民法上的處分行為的內涵是作廣義的理解的,在這種物權變動模式下,當事人有充分的意思自治,並且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債權行為本身就是處分行為,根據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的,無效,從而將作為無權處分行為之典型形態的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規定為無效。無權處分他人之物的合同無效,是法國在其物權變動模式下的必然的選擇,根據其法律的規定,買賣合同生效,標的物的所有權自然移轉,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物權變動本身沒有自己的構成要件,所以讓無權處分人買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生效,則權利人的物權喪失,買受人完整地取得了真實權利人的標的物所有權,對無權處分行為來說,這樣嚴重違背民法的公正理念,損害真實權利人的利益,只能從反面對其進行限制,對買賣合同的效力進行徹底的否定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所以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無效。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有其突出的缺點,物權自意思表示一致時發生移轉,由於這一移轉沒有公示,缺乏公信力,第三人很難辯認物權變動的外部表徵,這對交易安全非常不利。同時,物權自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時移轉,由於沒有公示方法,容易導致物權重復現象,違背物權的一物一權主義原則,為無權處分行為的實行打開了方便之門。法國法將債權法上的規定和物權法上的規定混在一起,此種方法妨礙了法律的適用,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鼓勵交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優化資源的配置。在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下,無權處分行為作無效的理解,有檢討的必要。法國民法典對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否定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當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崇尚自由的資產階級本著對人的充分尊重,堅持契約自由,重視對所有權的保障,充分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創造能力。5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法國民法典就把先在哲學或政治等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的觀念或趨向法的方面反映出來,各國都依賴法學家在法律上反映新的哲學和政治思想與制定法的新門類。6法國民法典就無權處分行為而言,是對羅馬法的反動,羅馬法是承認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烏爾比安在《論薩賓》上說:毫無疑問的是,可以出賣他人之物的,事實上,這是個買賣契約,只不過物可以從買受人手裡被追奪。法國法將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規定為無效,這和羅馬法根本不同。羅馬法通過使買賣合同有效,但是物權並不移轉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而法國通過對買賣合同效力的否定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雖然兩者的目的相同,但是路徑不同。法國法的規定,並非是立法上的唯一選擇,法國的選擇原因是,當時的社會彌漫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認為人的價值超乎一切萬物,個人之意思應受到絕對尊重,因而個人之意思所致,萬物應該因應而變化。7鑒於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的局限性,法國的法學家對其提出了批評,認為不加選擇的把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宣布無效,不符合社會經濟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要求,主張該條的適用范圍應受到限制8.近年來,法國學者針對1599條的不足採取實際行動,力圖將其解釋為相對無效,而非絕對無效,表明了就買賣他人之物而訂立的合同,並非一概無效9,法官在具體適用法律時,往往改變了民法典的規定。

(二)日本模式:盡管日本民法典的物權變動模式,繼受了法國模式,主張買賣合同成立,標的物的所有權移轉,但在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效力問題上,並未追隨法國,日本民法典第560規定,以他人權利為買賣標的時,出賣人負取得該權利並移轉了買受人的義務,其第561規定,於前條情形,出賣人不能取得其賣掉的權利並不移轉於買受人,買受人可以解除契約。可見,在日本民法上,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是生效合同,日本民法典在物權變動模式上,雖然採取了與法國一致的立場,但在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問題上,並未采法國法的立場,說明了買賣合同生效只能說明標的物的所有權移轉的可能性,根據日本民法典第177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取得、喪失和變更,非依登記法規定進行登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其第178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讓與,除非將該動產交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可見根據日本民法典的規定,雖然物權發生變動,買受人取得物權,但其不能在交付或登記前對抗第三人,這與法理相矛盾,既然買受人自買賣合同成立之日起,就已經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其所取得的所有權未經登記或交付,卻不能對抗第三人,這與所有權的性質不符。10所以出賣他人之物,買受人取得的只是虛擬的物權,並不具有物權的性質,從而也雄辯地說明了,僅有債權行為,並不當然有真正意義上物權變動的發生,債權行為並不能包括狹義的處分行為的內容,作為無權處分行為之典型形態的出賣他人之物而訂立的合同,僅指債權合同,原則上應為有效。

三、承認物權行為立法模式下的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歷史考察

(一)德國模式:作為物權形式主義的代表,德國民法堅持債權與物權的嚴格區分,認為在物權變動過程中,存在性質不同的兩個法律行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債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它使當事人享有債權和承擔債務,即債上請求權。物權行為是處分行為,它是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行為,堅持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正如謝在全先生言: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互分離,而且是獨立於債權行為之外,就是物權行為的獨立性。11基於這種嚴格區分的物權變動模式下,一個物權變動過程被分成兩個不同的行為,即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是債權行為,當事人之間的意思合致即可成立,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處分行為直接發生物權變動,使物權發生移轉。有負擔行為不一定能發生物權變動,僅有負擔行為,對物權不進行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物權之登記,物權沒有發生變動。即使動產已交付或不動產已登記,如果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還是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物權變動後之權利歸屬能否得到法律確認的原因,就是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

德國民法典將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認定為效力待定,指的是處分行為的效力待定,債權行為是有效的,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85條規定:(1)經權利人允許,無權利人對標的物進行的處分,亦為有效;(2)處分人取得標的物,或者權利人成為處分人的繼承人而對其遺產負無限責任時,前項處分亦為有效。就允許而言,第185條第1款只是明確規定,經事先允許的,非權利人可以為有效的處分,亦即處分授權。第185第第2款第一句第一種情形是:非權利人所為的處分並非自始無效,而是效力未定,其效力是可以補正的,處分人取得標的物亦即非權利人自己變成權利人時處分有效,他在接受自己的處分的約束。12德國民法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堅持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認為物權變動的構成要件由物權契約加上公示行為(動產之交付與不動產之登記)構成13,物權變動的效果並不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而是堅持物權與債權相分離的原則,德國民法典的這種體系,有其突出的優點。

首先,德國民法典的體系為世界上大多數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所繼受,說明了德國民法體系的科學性。德國民法堅持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分離,明確區分兩種法律行為的不同性質,有利於民法概念的精確把握和民法的體系化建設,對提高人們的法學水平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於維護合同秩序的穩定,堅持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物權行為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有利於維護合同秩序;如果以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之當然結果14,則不符合生活實際,因為除了佔有改定等特殊情況外,只有債權行為,不一定能發生物權變動,否則合同責任就沒有意義,而且也不會有違約責任的產生。同時,把物權變動效果作為債權行為的內容,也使合同的約束力視同兒戲,作為合同主要條款的物權變動,如果沒有發生當事人所追求的結果,就宣布合同無效,很難維持合同效力的穩定。尤其在無權處分行為的場合,債權行為效力不受物權行為的影響,如果沒有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債務人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可以有效地使債權人得到法律的救濟。

(二)我國台灣地區: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對德國民法中有關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繼受15,其第118條規定: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台灣地區的學者通說認為,此處的處分系指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債權行為)在內,例如甲擅將乙寄存的某畫作為已有出售與丙,並依讓與合意交付之,該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契約有效,物權行為系無權處分,效力未定16.概言之,在上述兩種物權變動模式下,對處分行為內涵的理解大相徑庭,如前所述,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是一個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債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它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是債上請求權,它不能直接導致物權變動。

法國民法簡化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但其意思主義的立法模式是以犧牲分離主義立法的合理性為代價的,把對交易便簡的要求推向極端,但是它無法解決與傳統物權理論的沖突。就無權處分而言,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規定,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買賣無效,這顯然混淆了買賣合同和物權變動的性質,把出賣人有處分權作為債權合同的特別生效要件,這種立法的結果就是把無權處分行為規定無效。日本民法改變了對無權處分行為無效的不足,認定無權處分行為是有效的,區分了債權合同和物權變動,認識到債權合同和物權變動不具有必然的同一性。德國民法就無權處分行為而言,僅指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在效力認定問題上,債權行為有效,處分行為效力未定。

我國民法理論上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認為物權行為是人工的雕琢,它實際上不過對單一的法律行為有兩個相異的觀察方式而已。今以捏造兩種互為獨立之契約,這完全是擬制的,不僅會混亂現實的法律過程,實施法亦會因極端之形式思考而受妨害。17我國的物權變動不同於法國和日本,而是採取了債權行為+公示行為(交付或登記)的債權形式主義,僅有意思表示尚不足以發生物權變動,還需要履行特定的形式,由於債權行為同時也是物權變動的主要生效要件,所以債權行為無效時,物權變動不發生,債權行為有效時物權變動不當然發生。我們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認定,也應以此為基礎,無權處分行為不指物權行為或狹義的處分行為,而是指無權利人以自己的名義和相對人訂立的無權處分的合同,在我國目前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只能作此理解,所以本文論述的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就是指無權利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相對人訂立的債權合同的效力。

比較法研究是民法上的基本方法,這種吸收和借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比較與取合過程;不同的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下,對無權處分行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並且都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作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在進行立法研究時,應進行合理的選擇,使其與我國現行的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相協調,做到民法的邏輯化和體系化,法是秩序和正義的綜合體18,這正是我們進行法律理論研究時的行為准則。我國合同法上的無權處分行為僅指債權合同,這是研究我國合同性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前提和邏輯起點。

無權處分行為在我國指的是無處分權的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相對人訂立的債權合同,有合同法上的依據。第一,從體系安排上說,德國和我國之台灣地區將無權處分行為制度規定在民法總則上,起著統率作用,處分僅指直接使物權發生變動的行為。我國有關無權處分行為制度不是規定在民法總則,而是規定在合同法總則里,就很難作德國、我國台灣地區的理解而只能作合同法里的制度。第二,我國合同法把無權處分行為的制度規定在合同法的第三章合同的效力里,由於我國傳統理論不承認物權行為的存在,這樣我國的合同法里的無權處分行為指的就是無權處分合同。在合同的效力的統轄下,我國合同法上的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當然僅指無權處分合同。第三,我國民法上對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設計之初,有給予了他制度上的定位。1995年1月《統一合同法建議草案稿》(第一稿)第46條規定,以處分他人財產權利為內容的合同,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於定約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自始有效。行為人不能取得處分權的,權利人又不追認的,無效,但其無效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1996年5月—6月的修改,考慮到實踐中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處分共有財產的行為與其類似,並照顧到無權處分行為與善意取得制度的關系,遂於第44條(第三稿)規定,無權處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而訂立的合同,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於合同成立後未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無效,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而訂立合同的,該合同無效,無處分權分人處分他人財產或者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善意相對人因交付或登記取得該財產的,受法律保護,1997年5月14日徵求意見稿(第4稿)對第三稿的規定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和簡化,將兩款合為一款,即其第3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或者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善意相對人因交付或登記已經取得該財產的,合同視為有效,但該財產對處分權人具有特殊作用的除外。1998年9月4日公布的《合同法草案》則再度將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並入一般的無權處分,其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讓權利人追認或無權處分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19。從合同法起草人對該制度的設計宗旨來看,債權合同本身就是處分行為,應無疑義,也是我國學界的主要觀點。

通過上文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立法體例下,人們對無權處分行為的理解不同,但這並不妨礙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應用,只要我們設計好了精細的法律制度,它一定能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注釋:

1 李雙元:《比較民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頁。

2 梁慧星:《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頁3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頁4 孫憲忠:「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第31頁。

5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狀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頁。

6 勒內。達維達:《當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頁。

7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狀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

8 轉引自劉家安:「論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民商法學縱論-江平教授七十華祝賀文集》,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我妻榮:《物權法》,岩波書店1983年版,第75頁。

10 李永軍:「我國民法上真的不存在物權行為嗎」,《法律科學》1998年第4期,第57頁。

11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第67頁。

12 [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71—772頁。

13 王澤鑒:《民法物權 通則。所有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9 頁。

14 梁慧星:「我國民法是否承認物權行為」,《法學研究》1989年第6期,第59頁。

15 史尚寬:《民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5頁。

16 王澤鑒:《民法物權 通則。所有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頁。

17 劉德寬:《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22頁。

1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頁。

19 孫鵬:《合同法熱點問題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頁。

❾ 俄羅斯法律

俄羅斯聯邦法(按通過年度排列):

http://lawrussia.ru/

熱點內容
上海市法院文員 發布:2025-01-20 05:17:23 瀏覽:320
法院執行情況 發布:2025-01-20 05:12:55 瀏覽:475
新浪微博法院 發布:2025-01-20 04:56:08 瀏覽:697
公司與股東的法律關系 發布:2025-01-20 04:54:37 瀏覽:956
婚姻法的出台時間 發布:2025-01-20 04:54:35 瀏覽:992
保證法規 發布:2025-01-20 04:37:28 瀏覽:259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