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社會條件

法的社會條件

發布時間: 2020-12-17 11:56:16

⑴ 論法律作用的發揮所依賴的社會條件

法律作用的發揮依賴多種社會條件
1. 良好的政治體制
2. 良好的法律體系
3. 高素質的法律職業群體
4. 良好的物質條件

⑵ 法是如何受社會生活條件所制約的

任何一種歷史的法律類型,都是受社會生活的經濟條件和人們的物質關系所制約版的。反之社會生活權的各個方面的活動也都受到法律的制約。但是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相反法律卻必須以社會為基礎。因為法律是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它雖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但它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因而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馬克思曾經生動形象地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占統治地位的個人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已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這些個人通過法律形式來實現自己的意志,同時使其不受他們之中任何一個單個人的任性所左右,這一點之不取決於他們的意志,如同他們的體重不取決於他們的唯心主義的意志或任性一樣。」因此,不管哪個社會,不管執政者有多大權威,如果他把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法變為個人的任性而不顧經濟基礎的制約,那就是違背了客觀規律,到頭來必然要遭到社會規律的報復。

勞動法的客觀社會條件是什麼

我國《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內其他關系。
首先容:勞動關系是指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彼此之間發生的關系,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指在實現社會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所在單位之間的社會關系。根據《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可以知道《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范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其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

其次: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也是勞動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管理勞動力方面的關系;社會保險方面的關系;處理勞動爭議所發生的某些關系;工會組織與單位行政之間的關系;有關國家機關對執行勞動法進行監督檢查而發生的關系。

⑷ 為什麼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第一,法的內版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權活.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⑸ 一般的說,實行法制的社會必須具有一些前提條件

民主。
否則法制也好法治也好沒區別,都是我來治你。
只有民主,才是共管共制的基礎。否則要法律干什麼?

⑹ 我國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條件是什麼

中國經濟法產生的原因和發展道路與美、德等資本主義國家有明顯不同。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職能不是作為市場缺陷的補救措施而產生的,這里一開始國家就全面介入經濟生活,全面擔負經濟組織管理職能,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場的作用。可以說,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不存在經濟法,而是以行政法管制經濟的運行。
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法才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其產生原因是克服轉型期市場的缺陷。
中國正處於體制轉軌的時期,市場經濟本身還處於成長階段,離真正成熟的市場經濟還有很遠的距離,因此它具有轉型期市場特有的缺陷,即市場發育不成熟,市場體系不健全。由於長時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行,市場治理機制的萌芽遭到了徹底的破壞。實行體制改革和轉軌以後,逐步改變「國家統制經濟」局面,國家權力因素逐步受到節制,市場開始發育和逐漸成長。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市場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土地等基本生產要素不能進入市場進行流通和交換,資本市場發展嚴重滯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造成的市場分割現象非常嚴重,價格剛性或受到認為因素的干涉而不能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在一些領域,不僅進入壁壘很高,退出壁壘也很高,資源的自由流動與優化組合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些缺陷靠幼稚的市場無法調節,因此需要國家在組建、培育市場方面做大量的工作,這也成為了中國經濟法產生的原因。
同時,由於中國轉型期市場的不完善,使得市場發育不成熟與一般市場缺陷交織在一起,二者相互強化,加劇了一般市場缺陷的影響。例如,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缺陷的一個表現,它雖然造成消費者弱勢地位並使經營者有機會欺詐消費者,但在相對完善的市場上,由於市場的統一和開放,交易者之間難免重復博弈,信息優勢者具有主動提供真實信息的動機,信譽成為大多數人都看重的「資本」,因此,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可以大為減少。相反,如果市場不成熟,這種市場的自我凈化功能將難以實現,並且會放大市場缺陷帶來的惡果,同時進一步阻礙市場的成熟與完善,震驚全中國的「三聚氰胺」事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中國經濟法還擔負著彌補一般市場缺陷的重任。

⑺ 法的內容是由什麼決定的 a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b生產關系 c社會生產力 d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

d
在公務員考試的資料中是這樣解釋法的本質的。1、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2、法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體現;3、法的內容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⑻ 頒布義務教育法時所在的社會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06年6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省市為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適當的。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後實行義務教育。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有關統計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個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法。各國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限長短,大體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以後正式頒行的國家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為現代生產發展和現代生活所必需,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標志。

⑼ 法治國家的基本構造和社會條件

把現代國家形式分為「人治國家」和「法治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事實上,中國自進入奴隸社會起就逐步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法律體系。自秦、漢以下,宋、明、清都有大律,且都有傳承關系,「律」就是當時的法規,「律」也是約束社會的等級制度,起著約束社會各階層人等社會行為規范。例如民間就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強調了法的一致性;例中「借債還錢」、「父債子還」就約束人們的借貨和金融關系;又例如「殺人償命」就強調了一個人的生命不可以任由他人剝奪……等等。
而且中國是最早採用成文法的國家,法條之細密都以法條的形式予以明晰化,而不採用西方國家的不成文法,不以判例為判案依據,其核心要義就是為了避免枉法裁判。
同時民間,又以鄉規民約族長祠堂公序良俗來約束底層民眾社會行為,更普遍的以「道」和「義」來加以規范……
直至現代,中國的立法速度和法條細密程度可謂世界之最,但社會逞現枉法和蔑視司法的行為日益增多。這其中主要問題不是「法治」的問題,而是「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的問題所造成。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能夠解決,即使是立再多的法,也不能解決社會問題。
回到根本,「法治」的目的是什麼?是在世界上樹立一個向世界人民招搖成就的標竿嗎?顯然不是。法治的目的是規范全社會每個人的社會行為,引導社會向公平、公正、強盛、和平的道路上前行。遺憾的是,近年來我們看到的是所謂「法制社會」成了一個舍本求末追逐自身影子的目標。
而一些不良文人又打著「建立法制社會」的旗號,其目的是為了在社會上形成以利益集團為壟斷的法律霸權體系,凡是這個利益集團的人犯罪就可以重罪輕判,他們的子女犯罪馬上有人出來庇護辯罪和脫罪,他們以法律為工個指向性非常明顯……,同時他們又以「法制社會」和「人治社會」相對立這個子虛烏有的框框來混淆視聽,搞亂人民的思想,造成社會嚴重對立和不安。
法律從來都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的工具,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律是國家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對敵對階級的反抗並對其實行鎮壓的工具,只是這個工具有時候表現的很強硬,有時候又表現的很溫柔而已。如果工農大眾,無產階級成了一個社會的被壓迫者,也就同樣將成為法律和這個「法治社會」的最終受害者。

民法產生的社會條件

民法源自於羅馬法,由於地中海地區是商品經濟的發源地,也是工業革命的最早發生地內,因此容人們的日常交往越來越多,矛盾也就越來越多,於是誕生了羅馬法,而隨著交往的頻繁,人員流動性也越來越大,於是羅馬法分為市民法和萬民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應經濟基礎。於是以地中海地區為代表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萌芽逐步壯大,並擴展到整個歐洲,羅馬法這一上層建築隨著經濟的擴展被帶到了更多的地區,使得羅馬法被廣泛的採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民法。而今天所謂的民法是大陸法系的一種說法,其中包括我國(我國屬於社會主義法系國家,有中國特色),大陸法系以日德為主要代表對民法理論進行不斷的發展與細化,形成了今天的民法。

熱點內容
法院判決離婚的標准 發布:2024-12-22 20:50:42 瀏覽:546
由法院 發布:2024-12-22 19:37:59 瀏覽:940
中央十二社會與法重播時間 發布:2024-12-22 19:33:12 瀏覽:333
法碩轉考法學 發布:2024-12-22 18:17:45 瀏覽:407
山東法官員額最新消息 發布:2024-12-22 18:15:48 瀏覽:758
執行分公司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2-22 17:58:30 瀏覽:201
法律法規宣傳材料 發布:2024-12-22 17:30:52 瀏覽:941
國家會計行政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4-12-22 17:09:23 瀏覽:340
平陰趙律師 發布:2024-12-22 16:44:40 瀏覽:703
視為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2 16:37:57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