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微博言論自由涉及的經濟法

微博言論自由涉及的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2-09-03 18:53:41

Ⅰ 在微博上激烈侮辱、辱罵他人犯法么應該報警么

在微博上激烈侮辱、辱罵他人是違法行為,可以報警。

雖然網民有在自己的個人微博上撰寫文章、發表評論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權並不是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微博上的言論自由同樣應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基礎之上,必須以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為前提。

譬如在微博公開發表對某人人身攻擊和侮辱的言詞,並直接將某人的姓名、住址等信息暴露於公共網路並宣揚其臆想的事實,造成貶損某人名義的社會評價等行為可構成侵犯名譽權。

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Ⅱ 假扮公眾人物是否要負法律責任,無論在哪個軟體上

作者簡介:馬永保(1981),男,安徽肥西人,安徽江淮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安徽大學法學經濟法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經濟法研究。
摘要:微博言論自由成為言論自由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同時,微博言論自由與公眾人物個人名譽權保護存在著內在沖突。是否構成對公眾人物名譽權的侵害,構成侵害公眾人物名譽權是否必然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以及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是僅限於民事責任還是情節嚴重到必須要承擔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結合微博侵害公眾人物名譽權行為的內在特殊性,結合個案的具體情況,依據相關規定,進行綜合考量,進行利益衡量。
關鍵詞:微博;公眾人物;名譽權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3)04-0033-08
微博又稱圍脖,是微型博客的簡稱,是由個人自由管理並發表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的網站。作為一個平台,微博在規定的容量范圍內可以實現信息發布、評論和共享。自2009年新浪最先推出微博後,騰訊、搜狐、人民網、網易等門戶網站都跟進推出微博。目前在各網站注冊的微博賬號已達8億多個,微博用戶每天發布的信息量超過2億條[1]。
一、微博言論自由與公眾人物個人名譽權保護
微博這一新興言論平台的出現,被廣泛寄予

Ⅲ 我國有沒有關於言論自由的相關法律

我國有關於言論自由的相關法律。
在我國言論自由屬於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有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言論自由並非漫無限制,在合理程度內限制個人的言論自由符合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需求。
公民在行使這些言論自由權時,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我國法規中限制性規定大體包括下列限制內容:
1、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的;
2、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士完整的;
3、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4、煽動民族分裂,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破壞民族團結的;
5、泄露國家機密的;
6、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會公德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7、侮辱或者誹謗他人的;
8、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9、任何挑戰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言論,都不屬於言論自由的范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公民有言論自由,但是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規定,針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從限制的對象可分為兩者,即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及非針對言論內容的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Ⅳ 論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求該論文

可以哦,小可愛我最近剛好被人跑單了。我把我的發給你
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以鄭爽棄養事件為例
摘 要:自由是法治下的自由,自由作為一種理想,是法律的靈魂,是法律的進化基礎和基本構成因素,是法律必須和必然追求的最高價值之一。本文從鄭爽棄養事件的角度,從社交媒體言論自由、代孕自由兩方面來探討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關鍵詞:社交媒體;言論自由;法律自律;微博
一、鄭爽棄養事件
(一)基本案情
2021年1月28日,一名叫張恆的男子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圖片、音頻,矛頭直指他的前女友鄭爽。表明他與鄭爽在美國代孕生子。張恆的發言瞬間引爆了輿論場,使得事件不斷地發酵。當事實還處於偵查階段,媒體已經開始大肆地批判。短短數日之內,鄭爽的過往被翻了個「底朝天」,從原生家庭、心理學、法律等角度分析事件,出現了如《是誰毀掉了鄭爽》、《鄭爽的後台是誰,馮小剛都怕》、《鄭爽,逃避型人格無處可逃》等文章。
2019年11月,鄭爽在靜安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恆償還2000萬元人民幣的借款並支付相應的拖欠利息。在一審的判決裡面,法院支持鄭爽全部的訴訟請求。一審判決之後,張恆表示不服並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了上訴,請求改判駁回鄭爽的全部一審訴請或發回重審。2021年3月31日,上海二中院對該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個普通的案子因為鄭爽是明星的身份和代孕這個敏感的詞彙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爆料的熱點話題,網友們先後在網上發帖進行聲討,紙媒、電視媒體、自媒體、社交媒體等共同參與。鄭爽代孕瞬間變成了一場輿論的「狂歡」。
此案牽涉到戀愛婚育、財產糾紛、人倫道德、代孕棄養、醫療法律……首先,根據《民法典》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鄭爽的代孕行為屬於違法;其次,棄養已經超越私德和倫理范疇,涉嫌違法。
(二)法院審理
一審中,法院認為,案涉款項宜認定為借款。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借款並支付自起訴之日逾期利息的主張,有相應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予以支持。若被告認為其與原告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務關系和經紀關系,主張勞務費及經紀報酬,可在證據齊備後,就此另行提起訴訟。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15年9月1日實施)第二十九條第二款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張恆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原告鄭爽借款2000萬元;
二、被告張恆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鄭爽逾期利息(以2000萬元為基數,按照6%/年為標准,自2019年11月12日起計算至實際清償日止)。
一審判決後,張恆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請求改判駁
回鄭爽的全部一審訴請或發回重審。2021年3月31日,上海二中院對該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上海二中院經審理認為,鄭爽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涉案人民幣2000萬元的交付目的為出借,張恆在一、二審期間提供的證據均無法對其抗辯主張作出證明或足以推翻鄭爽提供的證據,故鄭爽與張恆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系。張恆若認為雙方存有同居關系、在同居期間還存在其他法律關系涉及經濟往來或同居期間存在有財產需要分割,可另案提起訴訟。
關於張恆上訴主張借款期限為十年,上海二中院認為在雙方均確認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聊天記錄中並無借款期限為十年的約定,且張恆在本案中抗辯人民幣2000萬元並非借款,則其不可能與鄭爽達成借款期限為十年的約定。故張恆的該上訴理由亦不能成立。
此外,張恆還主張一審判決程序違法,上海二中院經審查認為所提異議均不能成立,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
二、鄭爽棄養案例中出現的問題
(一)鄭爽棄養案例中社交媒體言論自由亂象
1.社交媒體言論影響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對於公民權利的保護作用巨大,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當今社會很多事物都不可避免的受到網路媒體的影響,司法行為也不例外。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對於任何的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工作具有監督權和批評建議權對於案件的審判網路言論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監督作用,可以使公民更充分的行使監督權,但是這樣很容易對司法公正產生影響。[1]司法審判機關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都是秉承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去處理每一個案件的,但是以網路媒介為依託,大眾對於司法審判的結果和一些細節的關注度變高,也就特別容易引發沖突。司法審判的過程嚴格按照司法的審判程序、司法的審判結果也是嚴格按照法律來定的,但對於發表網路言論的一些網民來說他們評判一個案件的標准更多的是依據自身的經驗或者是道德的標准,所以對於同一個案件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也就會與司法審判的結果產生沖突。
2.社交媒體言論自由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網路言論自由有可能使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隱私權是一項受到憲法所保護的基本人格權,隱私權分為生活安寧權、個人通信的隱私權、個人的生活信息受保密等基本人格權。網路言論自由的表達以互聯網為依託,拓寬了言論自由的表達空間。網路言論自由是公民從網路接收信息以及把自己所要傳達出去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向外傳達的過程。網路言論自由權的行使可以幫助人們獲得真理。隱私權是保護公民的一些隱私免受侵害的一種權利,但是網路言論自由權行使不當會給隱私權造成威脅。
社交媒體言論可能產生以下的結果。首先,由於使用在線社交網路可導致一個分享的言論沒有界定的復制、轉發和傳播,與傳統的交流方式相比,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的人對其聽眾的范圍難以控制。其次,在互聯網上,由於進人門檻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和意見的傳播者;同時,在網路空間,人們「自我泄露或要比他們在面對面時更加頻繁或嚴重」,人們面對面交流不會說的言論,很可能在網路空間出現,這就「從根本上削弱了公開的和私下的言論的界限」,使在線言論具有改變隱私界限的作用。最後,在社交媒體上遭誤解是常見的事。互聯網的特點之一是傳播信息迅速和受眾廣泛,但是這種光速的信息傳播能力,由於層層轉發以及更大范圍和更多樣化的聽眾,有可能產生被誤解的風險。一個針對特定的、初始受眾言論的文本可能是善意的或可理解的,在轉發給不同的受眾時,由於不了解該信息最早的具體場景,有可能被誤解。
鄭爽棄養的事件引起了民眾的憤怒,瞬間,鄭爽就收到了棄養文件、工作合同等「人肉搜索」,看似是為受害者伸張了正義,但是當事人的隱私權卻受到了侵犯。有關網路對於隱私權的侵犯主要表現為:在網路上隨意泄露他人隱私使其他的網路用戶可以通過最普通的方式瀏覽到,或者利用非法的手段獲取他人的隱私,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二)鄭爽棄養案例中關於自由與法律的關系思考
1.代孕違反法律與公序良俗
代孕行為違反了公序良俗,在法律上不應予以支持。代孕的興起和發展,對傳統倫理道德、社會、家庭的價值觀念構成了威脅,也引起普通大眾的關注和國內學者近年來對代孕問題研究。國外對代孕目前有兩大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承認模式,二是以大陸法系國家為代表的禁止模式。
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
合子、胚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2]代孕在我國被明令禁止,把女性的子宮當作生育工具,把新生的生命當作商品買賣,甚至可以隨意丟棄,這條隱秘的黑色產業鏈打著法律的擦邊球,不止損害女性健康、物化剝削女性,更是踐踏公民權益、敗壞人倫道德。而張恆、鄭爽作為中國公民,因為代孕在中國被禁止,就鑽法律空子就跑去美國,這絕不是遵紀守法。
《民法典》中第一千零七條規定了禁止買賣人體細胞、人體組織;第一千零九條規定了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3]禁止人體細胞買賣的明文規定,在代孕語境下,即禁止精子、卵子的買賣,盡管在國家禁止代孕的立場下,代孕交易仍屢見不鮮,甚至已形成嚴密的產業鏈,秘密進行著精子、卵子的買賣行為,但禁止性的規定的出台,無疑會從中切斷代孕過程的初始環節,進而否定了代孕整個流程的合法性。
其次,代孕行為嚴重踐踏了代孕母親的人格尊嚴。梁慧星教授在其《市場經濟與公序良俗原則》文中指出,代孕是屬於違背公序良俗的一種類型,故不應賦予其任何效力。劉長秋研究員在《代孕規制的法律問題研究》專著中指出,代孕嚴重違背了康德「人只能作為目的而不能作為手段」的絕對主義的道德信條,是對女性尊嚴的踐踏。從尊重女性的角度出發,他認為不管是商業性代孕還是利他性代孕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代孕母親承受著生命健康面臨損傷的巨大風險去為委託人孕育、分娩子女,並且在生育之後要放棄孩子的一切權利,這本就是對倫理道德的顛覆以及對代孕女性的不尊重。
2.鄭爽代孕棄養的行為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2021年1月18日,網易娛樂曝光鄭爽張恆通話錄音等八卦,賺足了流量。所謂的「代孕合法化」代孕自由」,一直是新自由主義所鼓吹的「自由」一部分。與之配套的,某些自媒體還鼓吹賣淫嫖娼自由、吸毒自由等意識形態。現今支持「代孕合法化」的,都是新自由主義者的信徒,他們信奉市場決定一切,用錢可以買到一切東西——性、毒品、槍支甚至奇觀。這種「市場神教論」的觀點從來都屢見不鮮。正是因為新自由主義,烏克蘭才從蘇聯解體時的重工業中心,變成了「歐洲子宮」——代孕產業集中地。捷克才會從一個重工業國家,變成了一個盛產女演員的國家。上層階級賣掉國家財產,在私有化中聲色犬馬,在市場化中覆雨翻雲,背後的代價只能普通民眾默默承擔。
盡管跨國代孕被描繪為意願父母與代理孕母雙贏的狀況,人權保障、婦女研究、生物倫理學及法學方面的學者卻正在以積極的行動號召在全球范圍內禁止代孕。有學者認為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給予了男性性別方面的特權,利用女性的身
體進行實際上是將女性角色越來越局限於她們的生殖能力之上,代孕行為通常被視為與賣淫、出售器官等行為性質相同[4]。基於商業代孕協議,通過支付報酬利用女性身體(代理孕母「出租子宮」)獲得子女,是將代理孕母物化為交易的對象,是對人的商品化,嚴重侵犯了人權。
跨國代孕實質上是變相的奴隸制,是富有者對貧窮者的剝削。據統計,在印度或者泰國進行代孕的花費為63000至72300美金,其他費用如法律服務費用為6777美金左右,而在美國90400至226000美金不等,同時在美國進行代孕還包括各項法律服務費用為12000美金,這些數據表明跨國代孕並不是所有階層的選擇,其只對上流階層開放,所以是上流階層對中下階層的剝削。[5]價格上的優惠和醫療技術水平的相近(比如印度的代孕服務機構集合了國內及國際上一流水平的醫師及儀器),使得越來越多的意願父母前往印度或泰國等國家進行代孕,這被認為是第一、二世界對第三世界的新形式奴隸制。其次,代理孕母被當作意願父母獲得子女的工具使用。根據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理事會的研究報告,代理孕母與意願父母之間在期間保持聯系的很少,代理孕母在懷孕期間的一切行動都較少擁有話語權和決定權,醫療機構和意願父母可以任意決定代理孕母的飲食安排和醫療進程,甚至可以隨時決定讓代理孕母終止妊娠,這被認為是奴隸制的表現之一。
三、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一)法律的產生源於對自由的追求
人們追求、實現自由的過程是十分艱難的,法律就成為追求自由的工具。自由具有平等性、任意性和擴張性。平等性要求每個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任意性往往因為人人直率的行為而帶來彼此的冒犯和侵犯,擴張性又往往會以某些人的過分的擴張自由,擴張冒犯和侵犯。由此三者的結合使得因無序的追求自由而使矛盾升級、矛盾激化。然而,法律是理性的,它為自由找到了制衡點,它從客觀的角度去解決因自由而產生的矛盾。同時法律又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即人人可以追求自由,人人不得以非法手段阻礙別人的自由。這種公平的適用性給法律帶來了威嚴和自覺力。另外,法律的強制力也保證了法律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所以,自由需要法律的產生以實現其從應然到實然。
(二)自由價值的存在規製法律的發展
自由選擇了法律,而法律也必須應當體現自由。因此,即使限制權利是為了更方便的實現自由,法律也不應當全盤的壓榨和剝奪自由,這無疑是落後的暴君式和獨裁者的法律的歷史重演和回放。真正的良善的先進的符合人民要求和現實的法律應當充分體現自由。立法者應當意識到沒有法律的自由和剝奪自由權利的法律都是萬萬不可的。 在法律的發展過程不應當遺忘其為人們實現自由的使命,不應當走向其他不利於實現自由的歧徑。在法律的發展中也出現過個人的權威超越法律的界限、惡法損害人類自由的現象,這些經歷和教訓告訴我們,時時銘刻法律對自由的追求,可以防止法律變異、法律出軌。
(三)如何正確處理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言論自由是公民行使其他權利自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作為一項基本人權也是民主政治的構成要素和基礎。言論自由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至公民素質、民族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得網路言論的表達更為便捷和自由,使得網路言論自由除了具有傳統言論自由的價值與功能之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互聯網為言論自由價值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但是,限制自由是為了自由的實現。
首先,完善立法,加強人民權利方面的立法。良法之治,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法律對自由的實現。另外,始終堅持由義務本位的立法傳統轉換為權利本位的立法模式,使權利文化的觀念深入立法者的思維和行動中。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在法律制定中增加對於人民權利的規定,人民在權利實現的過程中,事實上就會滿足對自由的需求和對自由的追求。
其次,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特權。公民在行使權力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公民在行使自由權利必須遵循法律規定的基本原則,公民在形式自由權利時也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不論是大明星還是普通人,任何公民違背上述的做法都應當收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許有例外。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
再次,強化法制教育的宣講活動,使人民主體的觀念深入人心。自由的實現不僅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物質的支持,同時作為被保護的主體,人民應當學會將自由權利轉化為現實。這是一種需要強化的意識,也是一種需要提升的能力。只有加強對法制的宣傳和教育,提升人們對主體權利和主體自由把握和應用,才能真正的使應然追求變成實然現實。這是我們認識法律與自由的最終目的,也是法治社會下人們應該具有的認知和進步。
四、結語
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法律必須被遵守、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律是限制權力的適當工具。在法治社會中,國家公共權力的直接來源便是法律,法律授予的權力,才是正當的公共權力。在法律授予之外,公共權力便沒有存在和行使的正當理由。沒有法律依據的行政權力,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非法的權力。法律是民族的象徵,是國家的尊嚴,是公民心中的守護神,鄭爽作為明星,更應該遵紀守法,為其年幼的粉絲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
總之,自由是法律的一種價值追求,法律應當保障自由的實現。 從這一目標上來說,我們一方面應當在立法中提升立法技巧和改善立法習慣,充分考慮和加強對自由的保護,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法制宣傳和培訓,使人民主體和權利的觀念深入人心。

Ⅳ 濫用言論自由權的後果 需要具體的相關法律條文

在刑事方面,可能觸犯法律構成刑事犯罪。如刑法第103條煽動分裂國家罪,第249條煽動民族仇恨、歧視罪,第246條侮辱誹謗罪,第278條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在民事方面可能因侵犯他人名譽權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

Ⅵ 我國刑法中涉及言論自由的罪名有哪些

煽動分裂國家罪/誹謗罪/侮辱罪

熱點內容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
湛江法院新聞 發布:2025-01-19 16:58:02 瀏覽:265
要有規章制度的說說 發布:2025-01-19 16:48:14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