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道德和法都是一種社會契約

道德和法都是一種社會契約

發布時間: 2022-09-03 21:58:20

1. 法律和道德的性質一樣嗎

這不能三言兩語,有一文:
法律與道德的概念與本質
(一)法律的概念及本質
所謂法律,就是指歸根結底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主要反映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階層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通過規定權利、義務設定權力、職責以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法學概念所作的狹義定義。由此定義出發,法律的本質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法律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法律作為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強制性規范,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現。法律制定者在制定法律,體現其意志的時候,必須在考慮自身意圖的同時,也考慮法律實踐的外在環境和社會條件。因此,法律首先表現為一種意志,其次是一種階級和國家的意志。再次,法律不僅是各種意志斗爭的產物,同時也是各種意志妥協的產物。
第二,法律體現為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意志,同時也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作為特定社會集團的意志而不是社會集團中個別人的意志,也不是該社會集團中所有個別成員意志的總和,而是該社會集團作為一個整體所體現出來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同時,也並不意味著作為一國法律整體的國家意志不對其他社會階級、階層的利益加以承認和保護。相反,法律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承認和支持,單純的意志強制是不可能使法律發揮有效作用的。因此,法律不僅確認和保護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包括維護一般的社會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和保護自然環境等。
第三,法律所體現的意志歸根結底根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法律在本質上受制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深刻揭示了法律的物質制約性。法律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內容由其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這意味著任何特定社會階層的法律都必須在現實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內制定法律,試圖跳出客觀物質條件和時代限制而制定法律,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如果試圖使法律脫離其社會基礎,而僅僅將法律看作是統治者的一時靈感,就會「經常發現法律在世界的『硬綳綳的東西』上碰得頭破血流」。因此,物質制約性是法律本質中的最根本屬性。
(二)道德的概念及本質
所謂道德是社會調整體系中的一種調整形式,它是人們關於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的感覺、觀點、規范和原則的總和。它以人們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方式為特點調整人們的內心意願和行為,因此,它是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行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評價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馬克思主義道德本質說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生活中的共同利益,決定著各階級的共同道德觀念。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道德的變化。

2. 我國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與道德存在三種基本關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過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一般來講,道德是法律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多數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據,是評價法律善惡的重要標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立法工作,不斷加強民主科學立法,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在這個法律體系中,許多法律規定的內容,都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法律化的積極成果。例如,我國法律規定誠實守信、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等,總體上都反映或者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同事之間的友愛關系、上下級之間的關愛關系、孝敬父母的倫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為人、扶危濟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難納入法律調整和強制規范的范疇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況下,不要隨意使這些道德問題成為法律問題。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

對於需要法律禁止和懲罰的不道德行為,對於需要法律褒獎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為,都應當通過立法予以必要體現。當務之急,應當進一步加強有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立法,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堵塞立法漏洞。

當然,對背離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麼法律、在何時、怎樣介入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結論。

(2)道德和法都是一種社會契約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

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

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

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3. 法律是一種社會契約嗎除了法律還有什麼其他類型的社會契約如

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范,經過國家使其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具有國家強制內性,社會契約來源於容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指的是國家和人民所訂立的一種類似還合同的協議,國家應該首先自己遵守,我的理解也就是以法治國,有法必依,道德也是一種社會規范,具有普遍遵守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全民共同訂立的契約

4. 法律從何而來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還是法律是道德的基礎

1、法律的由來

道德從最初的習慣演化而來,再從道德中逐漸演化成為獨立的法律。隨著國家的出現,法律也隨之強化。

2、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最早來源

道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根源於風俗和習慣,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主要靠風俗習慣調整的,從食物分配到婚姻締結,都體現了風俗習慣的積極作用。

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社會關系愈變得復雜,單純的靠風俗和習慣已不可能完全調整,因此道德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的產生並不是抽象的來源於人們的內心,更不是來源於宗教神學,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


(4)道德和法都是一種社會契約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2、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5.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6.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強制性嗎

法律和道德都具來有源強制性。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道德沒有國家強制性,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的強制。

法的國家強制性,是法的重要屬性之一,指法體現國家權力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屬性。

如果沒有國家權力,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法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遵行,就喪失其獨立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成其為法了。是否具有國家強制性,是法和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

道德規范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規則,無法律約束意義,只有輿論約束。是社會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一些規則,不具有國家強制性。

例如:當看到一個腿有殘疾的人,不能叫他(她)瘸子,如果叫了不會被警察帶走,因為沒有犯法,只會被人們唾棄,被社會所不容。

(6)道德和法都是一種社會契約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

法律與道德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

法律與道德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

7. 法律是一種契約嗎

法律分析:可以這么理解。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范,經過國家使其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具有國家強制性,社會契約來源於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指的是國家和人民所訂立的一種類似還合同的協議,國家應該首先自己遵守,我的理解也就是以法治國,有法必依,道德也是一種社會規范,具有普遍遵守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全民共同訂立的契約。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8. 法律和道德都是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其中法律約束人們最基本的行為。___(判斷對錯)

(1)判斷:錯誤
(2)解釋理由、題干正確,因為法律和道德都是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但是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道德約束的范圍幾乎涉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行為,以及思想.而法律只調整人們的行為,不調整思想活動.因此道德約束人們最基本的行為. 故答案為:錯誤

熱點內容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
湛江法院新聞 發布:2025-01-19 16:58:02 瀏覽:265
要有規章制度的說說 發布:2025-01-19 16:48:14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