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基礎觀察法
❶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名詞解釋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研究者有抄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或藉助輔助儀器,對處於 的教師和學前兒童的行為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教師開展學前兒童社會性教育。
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1)社會科學基礎觀察法擴展閱讀:
眾所周知,如果被觀察人知道自己被觀察,其行為可能會有所不同,觀察的結果也就不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也會出現偏差。掩飾觀察法就是在不為被觀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況下監視他們的行為過程。
在某些情況下,用機器觀察取代人員觀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機器可能比人員更便宜、更精確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❷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重要嗎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很重要.給你發幾套作業題答案,或許你會用得上.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形成性考核冊作業答案
作業1.
一、名詞解釋:
1、人文科學------通常被說成是「人文學」,指關於人的本身的學說或者理論體系,是對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和發展等問題以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進行探索的學問。
2、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精神文化活動等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
3、人文社會科學------就是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
二、填空題:
1、人類社會自然界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2、人人類;3、自然科學;4孕育奠基生成展期拓展反思;5、研究對象研究主體;6、階級社會;7、社會管理社會決策咨詢 8、物質精神精神文明;9、物質載體各種制度、風俗;10、周密調查科學分析;11、情感激發定量研究技術分析12、復雜性模糊性定量分析;13、非邏輯性綜合性有意識的活動;14、分層抽樣整群抽樣 15、觀察法。
三、選擇題:
1、C 2、A 3、C 4、B 5、B 6、D 7、B 8、A 9、D 10、B
四、簡答題:
1、答: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共同點是:(1)都是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過程;(2)都是一種理論知識體系;(3)都是創造性的社會活動;(4)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實踐性力量。
2、答: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具有的特徵有:(1)具有某種階級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時代性。
3、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功能的實現,需要下列特殊的條件:(1)人文社會科學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動自學地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2)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在應用於社會實際時,要具有較為充分的自主性,盡量減少來自於政治、經濟、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或干預;(3)要盡量提高人文社會科學的預見性,減少人們對它的懷疑。
五、論述題:
1、參考觀點:
(1)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三種「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與情感激發的統一、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統一、直覺領悟與技術分析的統一。
(2)理性批判與情感激發的統一觀,合理體現了認識論的發展成果,不僅在研究行為上反映了人類哲學理論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實現了從認識論到方法論的過渡。人要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賴科學認識,發展自己調控自然的現實力量,又要依賴文學藝術等認識形式,調節人的精神世界,豐富人的活動,藉助於情感激發使人得到全面發展。
(3)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統一觀體現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活力所在,使這些學科的工作者比之於他們的前輩,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價值的突破。它們的關系是:對特定對象的認識往往是從初步的定性研究開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定量研究則是對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細化。兩者循環交替,不斷把主體對對象的認識引向深入。
(4)直覺領悟與技術分析的統一觀在方法上對人類智能的兩極給予了同樣的重視。科學家常常能憑借卓越的直覺能力,在混亂復雜的事實材料面前,敏銳地覺察到某一類現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義,預見到將來在這方面可以產生重大的科學發現或科學成果。這樣由直覺作出的大膽預言,常常決定了某一領域科學研究的發展戰略。同時,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學的分析技術進行預測和研究,該研究領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參考觀點:
(1)人類社會實踐與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互動關系。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對自身的理性認識,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產生的源泉和動力,正確的人文社會科學理念產生以後,又能進行一步推動社會實踐的進程。兩者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賴、相互推動的關系,就是互動關系。
(2)社會需要和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我們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外部,即社會需要;一方面來自於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即自身的矛盾運動。社會需要和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的發展需要構成了辯證的統一。
(3)常規性發展與革命性發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具有階段性的。如果新出現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只是對舊有理論的豐富和完善,而沒有對舊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與理論框架作根本性的改變,那麼我們稱之為常規性發展;如果新出現的人文社會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舊有理論,,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認識,那麼我們稱之為革命性發展。常規性發展通常是一種量上的變化,意味著在維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狀態中,理論取得某些新的進展,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和應用。當量變最終導致了整體質變,就出現了革命性發展的過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一般都是從量變到質變,也就是常規性發展與革命性發展的交替。
作業2
一、名詞解釋:
1、時代主題------是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態勢的聚集點是全球發展格局的集中體現。
2、全球問題------指的是與整個世界全體人類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3、語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的內部結構、功能和發展,揭示語言本質及存在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它經歷了傳統語言學、歷史比較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三個階段。
二、填空題:
1、戰爭與革命對抗與對話和平和發展;2、各學科之間技術各領域之間技術之間;3、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社會革命學術建設;4、人人的解放和發展;5、科學主義人本主義思潮;6、全面起初必然;7、性質原理和批判標准演變發展對具體作品的評價;8、索緒爾所指;9、喬姆斯基語言能力;10、《馬氏文通》馬建忠。
三、選擇題:
1、A 2、C 3、B 4、D 5、C 6、C 7、B 8、B 9、C 10、C
四、簡答題:
1、答:20世紀推動和制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斷深化的時代主題;(2)飛速發展的自然科學技術;(3)日益尖銳化的全球問題。
2、答:20世紀世界歷史學研究出現的變革主要有:(1)「歐洲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失去其統治地位;(2)傳統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現代歷史學研究的主體性的張揚;(4)歷史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的更新。
3、答:20世紀世界文藝學的突破性進展表現在:(1)對創作主體文藝思維及心理的深入開掘;(2)對文藝作品形式的重新認識;(3)對文藝接受問題的注重;(4)對文藝與社會---文化系統關系的進一步思索。
五、論述題:
1、參考觀點:
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總體特點是:
(1)社會實踐與科學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趨明顯。
主要表現在:科學理論對於社會實踐的依存性和科學理論對於社會實踐的能動作用兩方面。例如:管理學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除管理者和管理學家外,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生物學、數學、哲學等學科的專家也紛紛介入,從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視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對象------管理過程。從而形成了「系統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強調系統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視「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廣泛運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統一,面向實際,注重預測,強調創新,強調組織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類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和一般方法,促進了現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多科性綜合性的科學體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廣度的擴展和深度的拓進相聯系的。綜合性有兩層含義:一是研究對象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對外主動和自然科學聯系,內部積極推進各學科交叉聯結;二是與自然科學相對應,自身結構具備有機的統一。例如:管理領域中,除了管理學外,還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生物學、數學、哲學等學科知識和相關的研究專家,共同推動現代管理技術的發展。
(3)人的解放和發展受到廣泛的關注。
各個學科領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個共識是:未來是以個人素質全面發展為基礎的社會。例如:管理學領域中,由於行為科學理論、心理學理論、人的需要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知識經濟的出現等等,使管理活動中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認識從「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信息人」的方向發展,就是充分體現了人的解放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
2、參考觀點:
當今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出現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交融的趨勢。
(1)從歷史上的情況看,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曾經長期處於對立的狀態,這樣既不利於人文主義的發展,也不利於自然科學的發展。人文主義要發展,就需要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自然科學在推動人類進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毫無疑問是極其巨大的,但是它畢竟不能解決世間的一切問題和課題,有的命題只有依靠人文社會科學才能解決。
(2)在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開始出現了融和的趨勢,主要表現在:第一,在自然科學領域出現了新人文主義;第二,人文主義者的新姿態。傳統人文主義者開始重新接納科學,並努力利用科學研究的成果,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以及注意群體的長遠利益等。
(3)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趨於融和並成為大趨勢,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問題的尖銳化,越來越成為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共同關心的話題;二是科學的自身發展著融和的內在要求。
由此,當前世界和中國從小學到大學,普遍推行文理綜合為重要導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順應了科學發展的規律和現實社會發展問題的趨勢要求的。
作業3
一、名詞解釋:
1、國家干預主義------是西方經濟學發展兩大經濟思潮之一,它的理論源頭是16世紀到17世紀的重商主義。當時人們認為流通領域特別是對外貿易乃社會財富的源泉,強調在國家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
2、經濟自由主義-------是西方經濟學發展兩大經濟思潮之一,它的發端於17世紀到19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要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最好的經濟政策就是給私人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競爭是發揮社會每個成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條件。
3、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從哲學方面講,人文主義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重視人的價值。、
二、填空題:
1、行為格式塔精神分析巴浦洛夫;2、認識情緒;3、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4、資本主義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5、經濟自由國家干預;6、迪爾凱姆實證主義韋伯理解;7、歷史法學部門法學法理學制定解釋;8、科學的自身發展;9、整體綜合化全面社會化;10、數學計算機。
三、選擇題:
1、C 2、A 3、D 4、A 5、B 6、B 7、A 8、A 9、C 10、D
四、簡答題:
1、答:當代西方經濟學出現的新的發展趨勢是:(1)流派林立,歧見迭出;(2)各個反對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的流派的出現,已經改變了凱恩斯主義「一家獨尊」的地位。
2、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社會學的發展出現的趨勢是:(1)研究重心轉向現實問題的診斷,研究方法轉向綜合比較;(2)跨學科交叉研究迅速發展;(3)研究對象沿著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拓展。
3、答:20世紀語言學的重要進展有:(1)索緒爾開創結構主義語言學。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一是語言是符號系統;二是區分語言和言語;三是區分歷時態和共時態;四是區分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2)喬姆斯基對現代語言學的拓展。主要是對「語言行為」和「語言能力」的劃分。
20世紀心理學的重要進展有:(1)20世紀上半葉的四個發展方向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前蘇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學基礎上開展的心理學研究;(2)20世紀上半葉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認識理念領域中,認知心理學取得重要進展;二是在人格理論領域中,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崛起;三是在情緒理論領域中,情緒心理學提出了新的假說。
五、論述題:
1、參考觀點:
20世紀的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都是兩棲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而植根於後者。它們都是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實現了成功的跨越,無論是從研究的領域還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進了學科之間的融和和綜合。在兩大學科部類內部也出現的互補和綜合化的共通點。
(1)現代語言學對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出現了語言哲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同時現代語言學也融入了信息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加盟,意味著一場語言學的工具性革命。現代語言學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實現了成功的跨越,並以豐富的理論成果和操作實績使自己成為連接兩大科學部類的橋梁之一。
(2)20世紀的心理學各主要流派之間在研究對象和方法問題上出現存異求同、互補互滲的主導性趨勢。學科結構通過內部和外部交叉融匯,已經發展成為一門邊界模糊、分支眾多的科學。在研究方法上體現了唯物辯證法某些精神的系統方法得到廣泛的運用。同時,心理學對眾多的具體科學都產生影響,如: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文藝學、教育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還與自然科學血脈直通,出現臨床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心理衛生學等,這些都體現了心理學與語言學、人類學在發展道路和功能影響上的共通點。
(3)人類學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發展的意義主要從如下幾方面體現出來:一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所作的積極貢獻體現出來;二是通過文化研究這個領域發揮出來;三是通過獨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來;四是直接表現為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具體學科的交互作用上。這些都體現了其與語言學、心理學在發展道路和功能影響上的共通點。
2、參考觀點:
(1)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
一是在互補過程中,東方文化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它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將明顯增強;二是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影響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體現;三是未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將既是兩者之間的全面的互補,又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互補。
(2)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交融。
從歷史上的情況看,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曾經長期處於對立的狀態,這樣既不利於人文主義的發展,也不利於自然科學的發展。人文主義要發展,就需要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自然科學在推動人類進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毫無疑問是極其巨大的,但是它畢竟不能解決世間的一切問題和課題,有的命題只有依靠人文社會科學才能解決。
在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開始出現了融和的趨勢,主要表現在:第一,在自然科學領域出現了新人文主義;第二,人文主義者的新姿態。傳統人文主義者開始重新接納科學,並努力利用科學研究的成果,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以及注意群體的長遠利益等。
(3)分析綜合走向系統化。
分析、綜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是受人類自身認識水平以及科學技術的演進過程制約。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綜合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分析與綜合的系統化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在跨學科的研究和學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現代科學技術顯示了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的整體風格和一體化特性;二是宏觀和微觀兩層面上的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的同時並進;三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趨於系統化。
(4)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
人文社會科學不僅具有社會意識的性質,而且具有生產職能、管理職能和預測職能等實用價值。因而它與自然科學一樣,可以轉變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大致表現在:一是人文社會更多地直接參與社會管理;二是人文社會科學滿懷熱情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三是人文社會科學更多地發揮了智囊思想庫的作用。
(5)研究手段高技術化的趨勢。
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攝取中的高新技術化,如運用計算機機網路技術進行調查研究等;二是信息處理中的高新技術化,如運用計算機技術來處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術化,如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借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分析模擬結果等。
作業4
一、名詞解釋:
1、終身教育------終身教育始於20世紀60年代瑞典的「回歸教育」試驗,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國教育家保爾•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問題是:教育如何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如何適應人的終身發展需求。主要內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教育傳播學------是傳播學和教育學的綜合學科,它運用傳播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闡釋教育問題。
3、比較教育學------是一門帶有綜合***理論學科。它的基本特徵是:「跨文化比較」,立足當代,進行跨國度、跨民族、跨科學的綜合研究。
二、填空題:
1、誇美紐斯近代教育學;2、改變學校教育重心更新教育內容籌建終身教育體系;3、陶行知;4、科學主義評價;5、體制增長質量效益;6、生理心理精神文化;7、綜合性效益滯後;8、實事求是為我所用;9、教育價值觀;10、情感和意志心理教師心理;11、社會性質社會功能;12、35 首位;13、非政治政治人;14、學校內部和外部依法治教;15、教育和文化文化
三、選擇題:
1、A 2、C 3、D 4、A 5、D 6、B 7、A 8、B 9、D 10、A
四、簡答題:
1、答:以人類教育活動為對象、以揭示教育發展一般規律為目標的教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級分支學科。(1)早期的教育學思想主要表現為比較零散的關於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的闡述,通常作為哲學的組成部分,同*、政治、宗教乃至理工等知識攪和在一起;(2)19世紀初,從人文社會科學母體中初步分離出教育學體系。主要的代表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義思想家、教育家誇美紐斯發表了《大教學論》這一著作,成為近代教育學的雛形;(3)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
2、教育心理學的內涵和意義是:(1)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共生學科;(2)當代教育心理學發展,促使初等教育重視如下課題:一是要全面關注初等教育過程中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進一步克服重認識、輕情感和意志的傾向;二是要充分認識小學生心理教育在整個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高度重視教師心理的探討。
3、答:當代教育學提出,班級是在宏觀社會文化背景制約下的特殊的兒童社會。班級在教學的意義上是「課堂」,教育社會學強調教師、學生、教材「三要素」所受的社會環境影響,要求推進課程、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方式社會化,使兒童在「社會情境」中學習。教育學指出班級集體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關系體系和社會組織,班級制度是一種社會制度,建議強化師生、生師、生生、師師間的多渠道交往,協調好人際關系,創造開放、靈活的組織形式,豐富班級的社會文化生活,使小學生在獨特的社會群體中找到比較合適的位置,防治差生增多,「問題兒童」和***行為低齡化等教育社會病。如當代我國許多小學在班級建設中開展的「交往教育」。
五、論述題:
1、參考觀點:
終身教育始於20世紀60年代瑞典的「回歸教育」試驗,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國教育家保爾•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問題是:教育如何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如何適應人的終身發展需求。主要內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1)全程教育是指不應將人受教育的時期僅限於青少年時代,而應該貫穿於人的生命全程。
(2)全域教育是指不應該將人受教育的場所僅限於學校,而應該遍布於全社會。
(3)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別、年齡、種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從而提高全民的素質。
(4)全面教育是指終身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強調的是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做人、學會創造。
幾乎由整個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體系支撐而形成和拓展的終身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把終身教育思想確定為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並開始取得積極的成效;(2)以終身教育核心的大教育觀的形成推動了教育學的垂構,它要求重新審視並構建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從世界范圍看,教育學的理論建設,開始了新的內部縱向分化和綜合,以及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結合的橫向分化和綜合,由小教育觀向大教育觀拓展,以大教育觀推動小教育觀的變革趨勢已經形成;(3)初等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系統的基礎層次和終身教育的序曲具有高度復雜的廣泛性、綜合性、多質性和效益滯後性,終身教育論的傳播改變了初等教育固有的時空觀和未來發展觀,推動著初等教育觀念的體系性轉換。
2、參考觀點:
(1)教育具有高度復雜的廣泛性和多質性。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在宏觀層面涉及人類的古往今來,社會的方方面面,科學的各種門類。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龐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復雜的廣泛性、綜合性、多質性和效益滯後性,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立體式的研究。
(2)現代初等教育面臨時代新課題。
第一,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初等教育的概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面對終身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它必須對自己的目標、內容、方法進行全面反思,以自覺承擔更為繁重的歷史任務;第二,信息社會的步伐正在加快,新課題層出不窮,而解決這些課題都要牽動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第三,對於當代中國來說,以培養面向未來的少年兒童為中心,廣泛吸收和綜合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更新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和知識能力結構,對新情況、新問題作出富於創造性的反應,形成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3)跨學科的研究,推進初等教育科學體系的完善。
現代初等教育研究向教育學以外的眾多學科開放門戶,有助於打破就教育論教育的狹隘框架和種種思維定勢,產生新的科學成果,促進初等教育學和相關學科的共同繁盛。
當代中國素質教育的理念探討,是在總結中國過往應試教育的歷史教訓和世界先進教育成果的基礎進行的。素質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須從實際出發,綜合相關科學的研究成果,尋求新的突破。素質教育是以世紀之交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兩個根本轉變、兩大文明建設為內在依據的,是為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而建構的現代教育模式。人才學指出,素質教育是全員成功、全型成功的人才工程,有利於大面積開發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創造性人才資源。
❸ 社會觀察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觀察法的概念和特點 (一)觀察法的概念 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理解。但是,科學的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的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這種科學的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觀察法,則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觀察法的特點 1.能動性 科學的觀察是具有能動性的感性認識活動,它與一般所說的觀察不同,即不是簡單反射式的感覺,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與研究。 它要求達到:(1)確定某個現象,得以發展的條件;(2)詳細描述所觀察的現象;(3)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所研究的對象。也就是查明現象及其發展的條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關系,為此,在觀察之前,應根據科研任務,制訂好計劃,包括確定觀察對象、觀察條件、觀察范圍和觀察方法,以保證觀察有目的地進行。這樣的觀察是自覺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它要求觀察者充分發揮觀察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選擇性 科學的觀察並不是一般地認識現象和事實,而是從大量客觀事實中,選擇觀察的典型對象,選擇典型條件、時間、地點,獲得典型事物的現象和過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經過選擇的觀察對象上,把觀察始終和有意注意結合在一起,不為無關現象所分散,盡量排除外界無關刺激的干擾,這樣的觀察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進行某班級學生學習態度和精神現狀的觀察。根據觀察目的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選擇反映學習態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標(如時效性、求知慾、創造力、自強、意志力、學習習慣等);主要指標中又應選擇典型指標(如時效性)以及主要二級指標,選擇幾個主要時間、場合等等。只有把觀察集中在經過選擇的幾名學生、幾項主要指標、幾個主要時間和場合等等對象上,才有可能達到科學觀察的目的。 3.客觀性 即要使觀察所獲得的現象和過程能正確反映客觀事實。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是認識事物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即獲得事實材料的觀察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品質。觀察中獲得的結果,實際上是觀察者通過觀察手段對觀察對象的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 科學的觀察就在於觀察的客觀性。首先,要確保觀察在自然存在條件下進行,絕對不能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這樣才能得到自然條件下的真實情況,否則所得到的事實材料反映反常的情況,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觀察,這就有可能使觀察對象預先考慮給予觀察者以一定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對觀察者的陌生感,以盡量控制觀察對象的異常狀態。 例如,某校對一名曾經失足的女學生進行觀察。盡管失足已成為過去,又從工讀學校回到原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她的心靈已受到嚴重的創傷,對生活失去希望。為了喚起她的生活信心,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措施。同時進行教育措施與激發自信心相關性的研究。一方面繪制了為時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兩名好學生,與她生活在一起,進行一年的觀察,繪制出她情緒升降變化的曲線圖。在被觀察者保持自然常態的情況下.
❹ 社會科學基礎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社會科學概說
第一節 社會科學的基本含義
一、社會科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和目的
二、社會科學的主幹學科和分類
三、社會科學的歷史演進
第二節 社會科學的特點
一、社會科學的「相對性」
二、社會科學的階級性
三、社會科學的民族性
四、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特點
五、社會科學理論的特點
第三節 社會科學與其他科學的關系
一、社會、人文、自然科學的含義和性質
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
三、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關系
第二章 社會科學的演進規律
第一節 人類社會實踐與社會科學理論的互動
一、人類社會實踐對社會科學的推動作用
二、 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反作用
第二節 社會科學認識主體的能動創造
一、社會科學認識主體的創造性
二、社會科學認識主體的超越性
三、社會科學認識主體的批判性
四、社會科學家應具備的素質及其作用
第三節 社會需要和社會科學自身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一、社會需要社會科學的發展
二、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第四節 常規性發展與革命性發展相互交替
一、社會科學的常規性發展
二、社會科學的革命性發展
第三章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方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第二節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原則
第三節 課題選擇、資料收集的一般方法
第四節 社會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一、觀察法
……
第四章 社會科學的功能
第一節 社會科學的經濟建設功能
第二節 社會科學的政治功能
第三節 社會科學的文化建設功能
第五章 哲學歷史學文藝的發展與創新
第一節 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
第二節 日新月異的歷史學
第三節 探索藝術發展規律的文藝學
第六章 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的發展及趨勢
第一節 領域廣泛的社會學
第二節 備受關注的政治學
第三節 緊跟時代發展的法學
第七章 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的空前發展
第一節 無處不在的管理學
第二節 歷時彌新的教育學
第三節 眾說紛紜的經濟學
第八章 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的擴張與深入
第一節 革命性發展與影響的語言學
第二節 無限伸展的心理學
第三節 無機無限的人類學
第九章 20世紀社會科學發展概述
第一節 20世紀社會科學發展的背景綜述
第二節 20世紀社會科學的新進展
第三節 20世紀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特點
第四節 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後記
❺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到農業社會的史鑒、從早期歐洲的神學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每一個階段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認識基礎之上,是對前者進行思辨的結果。 近代以來對自然的認識逐步走上了實證化的道路,自然科學從人類知識體系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專門和獨立的學科。自然科學的實證性認識方法擴展到人文社會問題研究,社會認識走上了追求客觀性的道路,實證性理論與方法主導了社會認識和社會科學研究,科學主義成為當代社會認識的一種重要思潮。 自然科學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探尋自然規律和客觀真理為目標。社會科學是在近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它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力求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對社會生活做出科學的說明與合理的評價。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各種社會要素、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內容。 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比較復雜、異質性較大;社會科學研究更多地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社會現象的不確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獨特性更大。加上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中的人和人們的社會行為,因此社會科學研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靈活。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領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身、與之相關的統計方法以及計算機統計軟體的使用。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觀察法、文獻法等。
❻ 研究社會科學的基本方法是什麼,他的一般步驟有哪些
常用的調查方式有普遍調查(對調查對象的每個部分每個分子毫無遺漏的逐個回調查),典型調查答(選擇一個或若干個具代表性的單位 做全面,系統,周密的調查),個案調查(對社會的某個個人,某個人群,或某個事件,某個單位所做的調查). 常用的調查方法有問卷法(合理設計問卷,採用開放式,封閉式或混合式問卷收集信息),文獻法(通過書面材料,統計數據等文獻對研究對象進行間接調查),訪問法(通過交談獲得資料),觀察法(現場觀察,憑借感覺的印象搜集數據資料).
❼ 社會科學領域有哪些研究的新方法
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方法也就是調查方法,並沒有什麼新的方法,只是在處理調查方法成果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大數據統計分析歸納,使得相關結果數據更快出現。
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實驗法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查找文獻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❽ 社會學定量研究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一種古老的研究方法,是指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並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
相關法
相關法是指經由使用相關系數而探求變數間關系的研究方法。相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確定變數之間關系的程度與方向。變數關系的程度,有完全相關、高相關、中等相關、低相關或零相關等;而變數關系的方向有正相關和負相關等。
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操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變數,並且控制研究環境,藉此衡量自變數與因變數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實驗法,另一種是實驗室實驗法。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區別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兩種對立的研究範式,兩者在研究目標、對象及方法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研究目標上,定量研究重視預測控制而定性研究重視對意義的理解;其次,研究對象上,定量研究強調事實的客觀實在性而定性研究強調對象的主觀意向性;第三,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注重經驗證實而定性研究注重解釋建構。
由於方法論上的不同取向,導致了在實際應用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存在明顯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③依據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④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⑤學科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
❾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有哪些
社會科學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
2、個體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3、實證性與評價性相結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對社會科學中三個基本關系(定性與定量、個體與整體、事實與價值)的辯證解決,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精神,又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相結合的,因而,它們可以構成適應現代社會整體化趨勢的方法論基礎。
(9)社會科學基礎觀察法擴展閱讀:
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
1、復雜性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事物(或社會歷史現象)一般都是非常復雜的,它們受眾多自然和社會變數的制約,而這些變數之間往往又是彼此相關的、非線性的關系。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組織、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的能力;社會事物的產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個別人物作為導火索,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模糊性;社會科學往往又較多地涉及「應該」「願望」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判斷較強地依賴於觀察者的思想動機,受到眾多內外變數的制約,表現出較強的隨機性和模糊性。
人們很難從這些隨機因素背後找出必然性因素,很難從思想動機中發現其客現動因,這就給社會科學進行精確、客觀的分析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而只能大量地採用定性分析的手段。
2、依賴性
一般社會事物都是建立在眾多自然事物的基礎之上,或者與眾多自然事物相聯系,因此任何一門社會科學往往涉及眾多自然科學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科學的全面發展狀態。自然科學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社會科學就難以在精確性和客觀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難驗證性
社會事物一般有較長的運行周期,且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社會事物的運行容易產生巨大的利益沖突,並會引起一些不可預測的災難,因而難以進行重復性實驗,許多社會科學的假設、預言難以在短期內和較小范圍內得以驗證。
4、主觀性
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和評價要受到眾多主觀因素(特別是感情因素)的制約,而這主要取決於觀察者與觀察對象之間利益關系(特別是經濟利益關系),各種社會科學因而很容易帶有強烈的民族性和階級性。
這種由利益關系所引起的「先入為主」的主觀因素(特別是民族感情和階級感情),誘導人們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觀的、非理性的觀察態度,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的「社會科學」,而且互不妥協,各自為政,從而嚴重阻礙著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