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韓水法社會科學方法論

韓水法社會科學方法論

發布時間: 2022-09-05 17:17:36

①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又是其方法論。在此基礎上,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的研究方法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歷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創造性的開放體系,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馬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1)韓水法社會科學方法論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產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②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介紹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馬克思·韋伯。

③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論原則有哪些

社會系統論的源流與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研究肇始於
20世紀初的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最早被應用於生物學
研究領域,貝塔朗菲認為必須把社會現象、社會生活、歷史過程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

④ 科學方法論有什麼著作

《科學方法論基礎(增補本)》 《社會科學方法論》

⑤ 康德法哲學中的公民概念 提出研究了什麼問題

公民概念是康德法哲學的核心概念。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學原理》中試圖要詮證一套先天的法[權利]原理,以此為構成公民狀態的實證法律體系提供法[權利]的基礎,或者說,為公民社會的法律體系提供觀念和理論的基礎。康德的法哲學,其主旨是要建立一個公民社會的秩序,並規定這樣一個社會里公民的公共性質,亦即公民的法[權利]的性質;而後者意味著,公民並不是某種自然而然的產物,而是由一套法[權利]構造出來的。
要梳理康德法哲學中公民概念的各種含義,在此基礎上重建康德公民概念的結構並闡釋其基本意義,消除這一概念的種種歧義,首先可以參照韋伯對市民/公民概念的闡釋。按照韋伯的看法,「市民」首先是一個從經濟角度做出的規定,市民就是在社會中擁有各自社會或經濟利益的各階層或階級的社會成員。其次,市民又是一個政治的規定,市民即意味著國家成員的資格。市民作為國家的正式成員持有一定的政治權利。這樣,他們就並非是單純的經濟層面上的市民,而是公民,而且按照康德的說法,他們是積極的公民。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公民是從第一層意思上的市民發展而來的。
對於市民到公民的歷史性演變,韋伯首先強調了西方的城市與世界其他地方城市的根本不同在於西方的城市是一個統一的共同體。其次,城市是通過市民的共同信誓、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政治共同體,其成員具有最起碼的平等的身份。再次,城市是自治的,市民受自己制訂或同意的法律的約束,並且他們有資格推選行政官吏。從西方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可以看到:市民是在中世紀的城市國家或自治城市裡面誕生的,兩者一起造就了現代憲政與民主的雛形,並且為社會契約論提供了某種社會—歷史背景。隨著現代憲政國家剝奪了城市的自由和獨立的政治地位,市民的資籍卻普遍化了,原先為市民所獨有的權利被普及到了其他階層。階級的界限拓寬了,市民所持有的政治權利普遍化了,市民也越來越成為一個階級,成為一個政治化的概念和術語。
康德認為一切法[權利]的命題都是理性法則,因而是先天的,法哲學的任務就是要回答「先天綜合的法[權利]命題是如何可能的」。在《法的形而上學原理》中,康德採取了兩種不同的路徑來進入法[權利]的原理。一種是《實踐理性批判》的路徑,即以自由的實在性為前提和基點進入法的原理。通過擴展自由的概念,引出外在自由,又從外在自由即我的自由與他人的自由的並立這一觀點導出我的和你的這個關系,這個關系是康德法哲學里人與人之間最基本、核心的法[權利]關系。這是一個從先天法則進入經驗關系的過程。另一種是直接從我的和你的關系切入,逐漸將此種關系擴展為其他的關系,因此後者是一個具體化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不斷地引人法的先天原理的過程。
康德把我的和你的這個關系作為一切法[權利]的原初關系,或者說元關系,它也就成為其他一切關系的淵藪。我的和你的這種關系在形而上學的意義上是由我的自由和你的自由的並立這個原理來確證的。在經驗中,我和你之間的關系有多種不同的性質,但是在康德的法哲學里,我和你作為理性存在者,都是自由的,也是平等的。於是,源於先天理性並受其制約的我和你的關系就是兩個平等的理性存在者之間的關系。從這個先天原理出發,個人之間的在法[權利]上的平等地位就確立了起來。另一方面,我與你的這種抽象關系有現實的內容,這就是佔有,每個人都有平等的資格去佔有外物。於是,我和你的這種關系,就兼有政治的和經濟的雙重平等因素。康德的法哲學為這兩種關系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先天原理。在自然狀態中,人只有純粹的佔有關系。這種佔有、這種外在的關系顯然是暫時、不穩定的。為了使這種關系成為確實和穩定的關系,就不能僅靠先天原理,而需要後天的強制。於是,法[權利]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選自公共的意志或聯合起來的意志也就出現了,它能夠將內在的普遍法則造就為外在的普遍法律,使內在的普遍責任變成外在的普遍強制。這樣制定出來的法律總體就是公法,人們由此就脫離了自然狀態而進入到公民狀態。康德的這個公民概念包含了三個基本的因素:一是佔有,這是公民之間的基本的法[權利]與法律的關系,同時也是一種經濟關系;二是佔有對公民來說是一種平等的權利,每個公民都具有平等的財產權;三是個人自願結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只有在這三個因素的基礎上,才可能出現真正的公民。
康德認為國家公民有三種不可分離的法的屬性:法律上的自由、公民的平等和公民的獨立性。但是,在康德的具體語境中,公民這個概念卻有多重意義:第一,在詮證自然狀態向公民狀態的轉變以及兩者區別時,康德所闡釋的公民是由社會契約的理論設計造就的。這是對公民的一般性規定,因而也是一個理想的規定,這層意義上的公民可稱為理想的契約公民。第二,在對國家法,以及對人民與最高權力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時,康德實際上是根據他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境域來理解公民的。這里的「公民」受到現實政治的規約,是作為社會—歷史實在之中實存形式的「公民」。第三,在論述真正的共和國、代議制和世界公民時,康德基於未來的理論藍圖,闡發了未來公民或世界公民的「公民」形態。應該說,康德法哲學中關於公民的不同規定之間的沖突,通過劃分上述三個不同語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調和。第一個語境中的公民概念作為一般而理想的公民概念,構成了康德法哲學理論的主體,也構成了其他兩個語境下公民概念的核心。而第三語境中的公民概念乃是那個一般而理想的公民的普遍化。
總體而言,康德的公民概念具有普遍性、構成性和強制性的特徵。從其結構上看,公民概念的核心也就是康德所理解的法[權利] 的核心,這就是外在自由的並立。而公民的內在形式或者說本質並不是自然的個人,而是那套由人們共同制定並頒布出來的、在原則上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法律體系。自然的個人是那種內在形式的負荷者。在與公民概念相關的范圍內,這套法律體系不僅關涉法[權利],而且直接牽連政治。法律就是政治的結果,公民就是政治的產物。公民的資籍因而與法[權利]乃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層面。法[權利]的普遍性有多大,公民資籍的普遍性也就有多大。既然法[權利]的原理及其法律體系只是對公民資籍的確認和規定,而政府僅僅是法[權利]和法律體系的結果和存在形式,於是,在理論上人就可以被看做是被解析而編織進各種法的、政治的和經濟的等等關系之中的。公民就是人在這種種關系構成的結構中的一種存在方式。所以在社會—歷史的實在中,我們所接觸、遇見的都是因此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公民,而非一般的公民。
選自《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作者:韓水法

⑥ 韓水法的介紹

韓水法,男,1958年7月生,浙江餘杭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相繼獲學士與碩士學位;1984年到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1985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8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爾後至今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

⑦ 《社會科學方法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社會科學方法論》([德國] 馬克斯·韋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pnbgym4XuPG11PzAuqY1bA

提取碼:dmpx

書名:社會科學方法論

作者:[德國] 馬克斯·韋伯

譯者:韓水法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9-1

頁數:182

內容簡介:

《社會科學方法論》而這種特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益於他自己的方法方面的素養和方法論上的見解。

⑧ 北大的哲學系教授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 主任: 王東
黃楠森 資深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王東 教授 領域: 列寧哲學思想、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豐子義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
聶錦芳 教授 領域: 馬克思文獻學、馬克思與西方思想傳統
仰海峰 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大眾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領域: 辯證唯物主義
席大民 副教授 領域: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理論
楊學功 副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存在論(ontology);全球化
徐春 副教授 領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理論、人學、環境哲學
中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張學智
湯一介 資深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
胡軍 教授 領域: 中國現代哲學、知識論,中國現代思想史,中國現代知識論史
張學智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近現代哲學
王中江 教授 領域: 先秦哲學 道家哲學 儒家哲學 近現代哲學
王博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道家、早期經學
彭國翔 教授 領域: 宋明理學;當代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和中西哲學與宗教的比較
楊立華 教授 領域: 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
外國哲學教研室 主任: 韓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現象學、古希臘哲學
趙敦華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
張祥龍 教授 領域: 東西方哲學比較,西方現代哲學(現象學,海德格爾,解釋學,維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東西方宗教哲學
尚新建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
葉闖 教授 領域: 語言哲學、知識論、科學哲學
韓水法 教授 領域: 德國哲學、現代西方哲學、政治哲學
韓林合 教授 領域: 西方哲學(分析哲學,維特根斯坦哲學),老莊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
李超傑 副教授 領域: 現代西方哲學 德國哲學 解釋學
吳增定 副教授 領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國哲學
先剛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
劉哲 副教授 領域: 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和法國現象學,心靈哲學和主體性理論
吳天岳 副教授 領域: 中世紀哲學,希臘哲學
邏輯學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劉壯虎 教授 領域: 符號邏輯
周北海 教授 領域: 符號邏輯
陳波 教授 領域: 邏輯哲學、邏輯史、分析哲學
葉峰 教授 領域: 數學哲學,邏輯,心靈哲學,語言哲學
邢滔滔 副教授 領域: 邏輯學、數學哲學
王彥晶 講師 領域: 模態邏輯 動態認知邏輯 認知協議
倫理學教研室 主任: 徐向東
王海明 教授 領域: 倫理學與國家論
何懷宏 教授 領域: 倫理學原理、應用倫理學、中西倫理思想史
陳少峰 教授 領域: 中國倫理學史、應用倫理學
徐向東 教授 領域: 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知識論,早期現代哲學,形而上學
李猛 副教授 領域: 倫理學,政治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古希臘哲學
美學教研室 主任: 章啟群
葉朗 資深教授 領域: 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
朱良志 教授 領域: 中國美學、中國藝術
章啟群 教授 領域: 西方美學史,解釋學,魏晉思想和藝術
王錦民 副教授 領域: 中國美學史
寧曉萌 講師 領域: 西方美學史,梅洛龐蒂,現象學
佛教與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衛群
姚衛群 教授 領域: 佛教、東方哲學
王宗昱 教授 領域: 道教、中國民間宗教
李四龍 教授 領域: 中國佛教史;佛教哲學
周學農 副教授 領域: 中國佛教史、近現代佛教
王頌 副教授 領域: 佛教
程樂松 副教授 領域: 魏晉道教史、道教經典、宗教學研究方法
基督教與宗教學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張志剛
張志剛 教授 領域:
徐鳳林 教授 領域: 東正教、俄羅斯哲學
孫尚揚 教授 領域: 中國基督教史,宗教社會學
徐龍飛 副教授 領域: 基督教史,中世紀神學和哲學
沙宗平 副教授 領域: 伊斯蘭教、阿拉伯哲學
吳飛 副教授 領域: 基督教哲學 宗教人類學
吳玉萍 講師 領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科學技術哲學教研室 主任: 吳國盛
吳國盛 教授 領域: 自然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哲學、技術哲學
周程 教授 領域: 科學社會史、科學技術與社會、科技政策與管理
劉華傑 教授 領域: 博物學史,科學哲學、科學傳播學
冀建中 研究員 領域: 數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與宗教
任元彪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
孫永平 副教授 領域: 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西方哲學
王駿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的社會研究、科學與公共政策
蘇賢貴 副教授 領域: 科學社會學,科學與宗教,環境倫理學
朱效民 副教授 領域: 科技政策與科學傳播
外國哲學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 主任: 吳國盛

⑨ 馬克思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具體內容和基本原則,以及它的歷史價值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則 (1) 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 又是其方法論。 在此 基礎上, 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分析方法、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的研究 方法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 綜合的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歷史合力的研究方 法、 「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 創造性的開放體系, 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馬 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 (2) 基本原則 貫徹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的基本原則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客觀性原則。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這是任何 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首要前提。 盡管我們永遠不可能把握純而又純的社會客體, 但 是,客觀性的要求卻是絕對必要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就要 求我們始終堅持認識論的實踐標准, 歷史觀的生產力標准和價值觀的人民主義標 准(以人為本的) 第二, 主體型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 一要注重從主體的緯度去觀察社會客體; 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 三要注重堅持群眾史觀, 反對英雄史 觀。 第三,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實質上是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要求我們從系 統的觀點來觀察人與自然的關系,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系統性原則要求 我們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個人於社會的關系, 堅持集體主義精神。 系統性原則要 求我們關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樹立全局性的觀念。 第四,具體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這是因為,真 理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離開了 一定的時空條件,我們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五,發展性原則。這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反對用靜止和孤立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在認識社會現象的時候, 要善於從 合理性中發現不合理性,從不合理性中發現合理性。 「辯證法要本質上是批判的 和革命的」 ,批判性是發展性原則的必然要求。 二、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社會科學方法論既有同於其它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方面, 又有別於其它方法 的方面, 社會科學方法論既要遵循一般社會科學研究的原則, 又要有適合於自身 特殊性的原則。 探討社會科學方法論及其原則, 必須搞清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的 意義和作用。 (一) ,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的意義和作用 方法論原則是哲學世界觀對具體研究方法發揮指導作用的中介環節, 是方法 論的基礎,主線與標志,它制約、支配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影響和 決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選擇和運用,制約研究態度、步驟和研究成果。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 在研討、 闡述科學認識方 法時,側重於對方法論作哲學分析,側重於方法的理論基礎,它是一門理論性很 強的學科,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科學體系中,方法論原則則佔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是哲學世界觀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發揮指導作 用的中介。 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 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這種一致性主要體現在: (1) 任何科學方法歸根結底都為一定的哲學世界觀所決定。 (2)方法論支持、影響 甚至改變著一定的世界觀。 (3)哲學世界觀終究要轉化為一定的方法論。 世界觀與方法論在意義上也有一定差別。首先,兩者的對象范圍是不同的, 哲學世界觀的范圍是包括自然、 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整個世界; 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是方法,只限於研究方法這個范圍。其次,哲學世界觀對於人的實踐活動的指導 是間接的,作為方法論研究對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規范、章程、條例、准則甚至 律令等相對確定的形式存在著的, 並且方法論還規定了方法的性質、 特點、 作用、 適用范圍、有機聯系等等,這就使得方法論知識具有直接操作性,人們可以直接 利用它們去指導自己的認識活動、研究活動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 哲學世界觀往往是一種理論形態, 表現為一定的理論體系和理論觀點, 它要 轉化為方法論, 對人們的實踐活動發生指導作用, 往往要通過一系列的中介環節。 方法論原則就是哲學世界觀和實際應用的研究方法之間的中間層次, 是哲學方法 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發揮指導作用的中介環節。 這樣, 方法論 原則就具有了雙重特點:一方面,它不是純粹的理論,它簡單明了、清楚明白, 具有某種准則、律令、模式的形式,帶有很大的指令性,操作性;但是,另一方 面,它又為一定的理論體系所支撐,是一定的理論體系的濃縮化、結晶化,因此 它並不等於一套具體而細微的操作技術, 不去管人們具體實踐的操作細節, 而是 管整個行動方案,管大致的研究思路。 在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中,必須首先明確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 承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認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特 別是其唯物史觀, 為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導。 把唯物主義歷史觀 基本原理用以指導人們的社會科學研究活動, 會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 的方法論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憑借這些原則來實現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 導。 第二,社會科學方法論原則制約、支配著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 首先, 方法論原則制約、 支配著研究課題的選擇, 遵循不同方法論原則的人, 有其自己考慮問題的特定的角度, 因而在選擇研究課題時, 就會表現出一定的甚 至是極大的差異,例如,信奉「證實原則」或「證偽原則」的研究者們,會自然 而然地把那些既不能證實也不能 證偽的形而上學問題、神話、占星術、宗教和偽科學問題排除在自己的研究 視野之外。 其次,方法論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制約著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研究工具的選擇和運用。例如,湯因比按照「文明社會可比性原則」 ,在研究文 明史的過程中,就注重運用比較研究法,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克服歷史的狹隘性, 把所研究的個別事物納入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中, 從而為更好的綜合創造前提, 並 且, 這種研究方法還有助於揭示歷史規律的同異, 為深入探求歷史現象的本質及 其規律創造條件。 再次,方法論原則還影響、制約著研究途徑、研究步驟、研究態度等等 因素。例如,波普所描繪的科學進化的邏輯,也就是他認為的個別科學家進行科 學探索的邏輯。波普所要求的研究態度是:大膽地猜測,無情地批判、進攻、創 造,充分宏揚主體的能動性。 以上表明, 方法論原則是科學世界觀與具體的研究方法之間的中介。 它 影響、制約、支配著科學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

熱點內容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