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資企業社會環境

法資企業社會環境

發布時間: 2022-09-05 21:51:16

法學專業的:環境評估,社會環境,行業環境,職業環境

您不是華政的吧,感覺怎麼這么像勒?
這個問題問問你現在大四的師兄師姐們,前景很不版樂觀阿
就業權環境: 就業壓力史無前例的大
行業環境:法律人才接近飽和
這兩個就夠了,其它不用怎麼說了
祝到你們那屆的時候運氣好點~

⑵ 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社會環境

企業需要一個具有公平性的社會環境,這樣才能夠達到更理想的企業發展效果,讓它能夠更好的根據趨勢有效發展。

⑶ 法學的就業社會環境分析

無論如何能夠得到一個律師執業資格證是必須的。就業大方向上法學專業還是比較高端和稀缺的。法律意識已經在普通民眾中得到認同普及。個人和企業需要更多的法律支持和幫助。而國家需要補充更多的熟練掌握法學知識的人填補崗位。所以法學生會成為與金融專業同樣好的選擇。

⑷ 有沒有企業環境社會責任這個概念呢有的話它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環境責任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呢

保護環境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
1、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 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2、企業的主要社會責任:明禮誠信、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文化建設、發展慈善事業、保護職工健康、發展科技。
保護環境:隨著全球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特別是大氣、水、海洋的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面臨危機,森林與礦產過度開采,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威脅,環境問題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一定要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任。

二、企業環境社會責任:
現代環境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產生的。由於早期企業立法上強烈的個人本位主義使人們在對企業的認識上一直停留在把企業看成僅僅是股東共同出資共同受益的組織體,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也就成了企業的惟一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企業作為社會一員所應承擔的責任,尤其是企業對於環境所應負的責任。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著企業力量的不斷壯大,以及工業發展對社會負面影響的日益暴露,社會對企業的關註上升到新的高度。美國是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最早的國家,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概念最早是由謝爾頓(OliverSheldon)於1924年提出的。由此,人們開始探討企業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以外,還要承擔帶有一定公共性的社會責任。
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環境公害頻繁發生,環境保護運動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社會開始更多地關注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共同採取一些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承擔維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份重要的報告,明確給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並提到由於經濟快速的成長,給環境帶來巨大的沖擊。倘若企業不主動負起其對於環境的責任,資源的浩劫及環境的承載力將會持續惡化,如此一來,環境將無法持續發展。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發表了《關於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1999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全球協議」並於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該協議號召企業遵守的社會責任中就包含了環境保護的要求。2001年12月12日社會責任國際發表了SA8000標准第一個修訂版,在該標准中涉及到了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由此可見,企業環境責任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主體,也開始將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納入企業的經營決策之中,試圖尋求自身發展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
當前,我國已經明確提出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成為一個理論界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課題。鑒於此,本論文試圖從環境法學的角度對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進行歸納分析研究。

我國研究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意義:
雖然我國於1979年已頒布施行了《環境保護法》(試行),1983年底國務院宣布「環境保護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1989年制定了現行的《環境保護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中國正式發表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明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 但是,我國目前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資源短缺和浪費的現象並存。我國人口眾多,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的資源、能源短缺問題日漸突出,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資源。但同時,我國的資源浪費現象非常驚人,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有2/3是對生態上實現的。2003年,我國消耗了世界鋼鐵總量的30%,水泥總產量的40%,煤炭總產量的31%,但GDP僅佔世界的4%。我國石油消耗量的1/3要靠進口,世界鐵礦石和鋁礬土貿易量中的絕大部分被我國采購。此外,我國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5的水資源和不到1/3的土地資源己出現全面緊缺勢頭。我國「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造成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根本原因。 為了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關系。而環境問題主要是由經濟發展的目的不明確、發展的方式不當引起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不平衡的物質交換關系,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循環經濟要求企業具有環境成本意識和與自然和諧統一原則,使企業的生產經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社會是企業的依託,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作為經濟最根本因素的企業,只有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方針和目標,才能推出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實際舉措,才能被社會所接納,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整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問題,加強對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尤其顯得重要和必要。

參考資料:
1、企業社會責任:http://ke..com/view/160938.htm#6

⑸ 我國企業面臨的的法律環境

貌似只有企業環境和政治法律環境這兩個定義,希望幫到你。

什麼是企業環境[1]
企業環境是指一些相互依存、互相制約、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組成的一個系統,是影響企業管理決策和生產經營活動的現實各因素的集合。這一定義,既不是專指企業的外部環境,也不專指企業的內部環境或內部環境的某些方面,而是指一個環境系統;既反映了企業環境的內容、作用,也反映了企業環境的基本特徵。

[編輯]企業環境的構成
企業環境有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構成;

(1)自然地理環境
主要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

(2)經濟環境
第一、市場環境

構成企業的經濟環境的因素很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濟環境主要是市場環境,這在下一個知識點中會詳細講解;

第二、宏觀經濟環境

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環境從總體上影響企業經營和發展,這些因素主要有經濟增長及其周期性、通貨膨脹與就業、資本市場與外幣市場、外匯管制等;

第三、稅收環境

稅收是國家按所制定的法律向經濟單位和個人徵收實物或貨幣。目前我國實行的是貨幣稅額。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對企業來說,按法納稅是應盡的義務,

納稅支出構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開支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稅收環境既是企業的經濟環境也是企業必須重視的法律環境。

(3)科技環境

科技環境主要是指一個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科技政策、新產品的開發能力以及科技發展的新動向等等。

科學技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新產品、新機器、新工具、新材料和新服務上。

來自技術的益處就是取得更高的生產率,更高的生活水準,更多的休閑時間和更加多樣化的產品。在任何一個社會或企業,對於決定生產何種產品或提供何種服務,採用何種設備以及如何管理生產等等,科技水平是一個重要因素。

(4)政治法律環境
主要指國家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

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法律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管理政策,它的穩定性也直接影響到企業長期計劃的制訂。

政治與法律環境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它們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關系。政治與法律由當權的政府構造,企業必須在既定的法律構架下從事生產和經營。

因此,企業管理人員要熟悉適用於本企業經營活動在法律上的必要條件和限制因素,有見識的企業家通常聘請法律和政治方面的專家當自己的顧問,請他們幫助預見和處理政治問題,預見和對付可能獲得通過的法律問題,以減少自己決策的失誤。

(5)社會環境
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社會成員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也會影響到企業生產和經營。

社會環境主要指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年齡結構、職業結構、民族構成和特性、生活習慣、道德風尚、歷史傳統、文化傳統等;

社會是人群生活所組成的各種組織體積行為規范與態度的集合。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企業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比較重要的社會組織還有:家庭、學術團體、公益團體、體育團體等,在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國家同鄉會、職業工會、勞動工會、宗親、宗教團體也比較發達。企業與這些組織同處共生,不得不注意相互間的影響。

(6)文化教育環境
文化教育環境主要指人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以及人們受教育的各種場所的規模、結構等;

文化是人類社會所擁有的知識、信仰、道德、習慣和其他才能與偏好的綜合體。

從總體上看,文化環境的變化是緩慢的,但就一段時間比較,其變化還是明顯的,尤 其是物質文化的改變。

文化的不斷演進對社會中每一個組織而言都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

[編輯]企業環境的特徵
(1)企業環境的可變性
是指企業環境因素是不斷變化的,有漸變也有突變。如自然地理環境變化較慢,而經濟環境,特別是市場變化卻是很快的。

企業環境可以變化的特性,既可帶來企業的經營困難,也可給企業帶來發展機會,關鍵在於企業是否善於把握。

(2)企業環境的復雜性
是指企業環境因素是由多方面組成的。這些因素可能單獨影響企業,也可能由多個因素對企業產生綜合影響。

(3)企業環境的交互性
是指構成企業環境的各種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無論哪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引起其他因素的變化。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企業所面臨的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環境。

⑹ 你認為除了政治法律環境外,還有哪些環境因素會顯著地影響企業的經營為什麼請舉例說明。

會受到各種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
1、國家的法律專法規、國際公約等
2、國家與政府的政屬策、方針與導向、經濟體制等
3、行業規范、標准、准則
4、社會環境與公眾責任
5、市場環境與競爭,包括國際市場競爭
6、客戶需求與反饋
外部環境因素 宏觀環境分析
一般認為企業的宏觀環境因素有五類,
即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以及技術環境。
政治和法律環境,是指那些制約和影響企業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統,以及其運行狀態。
政治環境包括國家的政治制度、權力機構、頒布的方針政策、政治團體和政治形勢等因素。

⑺ 企業的外部社會環境是什麼

企業外部環境是對企業外部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經濟環境等的總稱。
外部環境諸因素對一個企業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A.首先,對於一個特定的企業來說,它總是存在於某一產業(行業)環境之內,這個產業環境直接地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所以第一類外部環境是產業環境,它是企業微觀的外部環境。 B.第二類外部環境因素間接地或潛在地對企業發生作用和影響,將這第二類外部環境稱為企業的宏觀外部環境。 企業外部環境
一般說來,宏觀外部環境包括下面一些因素或力量,它們是政治一法律因素,經濟因素,社會一人文因素和技術因素。這兩類環境因素與企業內部的關系如圖所示。產業環境和位於其內部的各個企業均要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宏觀環境的影響。當然,這些因素和力量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⑻ 企業行政宏觀環境分析

企業的宏觀環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企業的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和文化環境。
一、企業政治環境分析
政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要考察企業面臨的宏觀環境,政治因素及 其運行狀況是企業宏觀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政治給企業帶來的影響異常巨大和明顯,同時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其他社會因素也都會因為 政治條件及狀況的不同而對企業發生不同的影響。因此,政治是決定、制約 和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極其重要因素。
企業的政治環境是指制約和影響企業的各種政治要素及其運行所形成的 環境系統。政治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政權更迭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革命或戰爭時期和政權建立初期,政治活動的核心是爭奪 國家政權、維護和初步鞏固國家主權,這時企業要絕對服從政治,企業幾乎沒有自主經營權,是企業發展中的特殊時期。
(二)改革時期
這是指處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集團在不改變社會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其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某些方面的自我改造和完善,這一時期的政治環境無論從范圍上、程度上都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較大,往往使企業處於十分復雜 的境地,從而使企業行為呈現出短期化的現象。
(三)穩定時期
這一時期政治要素穩定,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政治的職能表現 為對經濟的管理和協調,企業地位穩定,這是企業政治環境最為理想的時期。
(四)內亂時期
這一時期是指已經奪取政權的階級由於缺乏經驗,導致國家大政方針失 誤,或受國內外敵對分子煽動,從而造成社會混亂狀態,這種政治環境會使企業發展畸形,或基本陷於停頓。
政治環境對企業影響的共同特點是:
1. 直接性。即國家政治環境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狀況。
2. 難於預測性。對於企業來講,難以預測國家政治環境的變化趨勢。
3. 不可逆轉性。即政治環境因素一旦涉及到企業,就會使企業發生十分迅速和明顯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是企業駕馭不了的。
企業政治環境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一)政治制度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以人民民主專政為實質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二)政黨和政黨制度
政黨和政黨制度是影響國家政治環境的主要圍素,也是影響企業政治環 境的重要因素。
我國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三)政治性團體
如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青年團、婦聯等,這些政治性團體對國家政治決
策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有時也會使企業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四)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這是在一定階段內指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全局方向性、原則性的 戰略策略規范,因此企業必須遵循這些方針政策,它對企業活動往往具有控制和調節的作用。
(五)政治氣氛
所謂政治氣氛一是指階級、政黨政治主張的矛盾和力量對比在政權上的 反映所形成的國家政治局勢;二是指基層組織和群眾的政治情緒,如政治傾向、政治熱情及政治思想等。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方針政策構成了我國企業政治環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體制改革和不同時期的具體方針政策則為企業政治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發展前景,這些都將對企業的領導制度、生產經營和管理產生深遠的影 響和制約作用,正確充分地利用,適應企業所面臨的政治環境,無疑是使企 業生存和健康發展,實現其經營戰略的重要前提條件。
二、企業法律環境分析
企業的法律環境是指與企業相關的社會法制系統及其運行狀態。我國社 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制定或認可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和執法原則,這是我國法制的根本性質。我國企業面 對社會主義法制環境,它規范、制約、引導企業,要求企業從成立之日起其 一切生產、經營、管理、分配、交換以及改組、合並、擴充或破產行為都必須符合人民群眾和全社會的根本利益,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 於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競爭。
企業的法律環境包括多種環境因素,但主要的有三種要素:
(一)我國的法律規范
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行為規則。法律規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同企業及其活動相關的法律規范體系是由不同效力等級的一系列法律所組成,主要有憲法,基本法律、行政法 規、地方性法規等,其中與企業相關的法律規范構成企業法律環境中最基本 的內容。
(二)國家司法、執法機關
這是指國家設立的法律監督、法律審判和法律執行機關,主要有法院、 檢察院、公安機關及各種行政執法機關。與企業關系較密切的行政執法機關有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稅務機關、物價機關、計量管理機關、技術質量監督 機關、專利機關、環境保護管理機關、政府審計機關等。此外,還有一些臨 時性行政執法機關,如各級政府的財政、稅收、物價檢查組織等。
(三)企業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法律觀、法律感和法律思想的總稱,是指企業對法律制度的 認識和評價。因為任何企業都要同與其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發生經濟、技術、貿易關系,這些關系都具有社會經濟法律關系的性質。企業的 法律意識,最終都會物化為一定性質的法律行為,並造成一定的行為後果, 從而構成每個企業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法律環境。
綜上所述,法律規范是企業法律環境賴以存在的基礎,國家司法、執法 機關及其活動是企業法律環境健康生長的保證,企業的法律意識是企業參與法律環境和感受法律環境的重要媒介。
法律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方式受法的強制性特徵所決定,對企業的影響方 式具有剛性約束的特徵。針對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不同的經濟法律關系,其剛性又有程度上的差異,不同的法律形式對它的調整對象採取不同的調整 手段和作用方式。
法律環境狀況對企業發展方向的影響:法律環境自身所表現的不同情況 不僅為企業提供完全不同的生存和發展條件,而且具有環境導向性能,可以引導或迫使企業走上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良好的法律環境對企業成長、發 育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不健康的法律環境不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三、企業經濟環境分析
所謂經濟環境是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國家經濟政 策,社會經濟狀況包括經濟要素的性質、水平、結構、變動趨勢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市場及自然等多個領域。國家經濟政策是國家履行 經濟管理職能,調控宏觀經濟水平、結構,實施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方 針,對企業經濟環境有著重要影響。
企業經濟環境是一個多元動態系統,主要由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 平、經濟體制和宏觀經濟政策等四個要素構成。社會經濟結構又稱國民經濟結構,這是指國民經濟中不同經濟成份、不同產業部門以及社會再生產各個 方面在組成國民經濟整體時相互質的適應性、量的比例性及排列關聯的狀 況。
一般而言,社會經濟結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產業結構、分配 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是產業結構問題。實踐證明,社會經濟結構上如果出現問題,立即會導致相當范圍與數量的企業 不能正常生產經營,甚至造成國民經濟的危機。企業關注社會經濟結構的變 化動向,及時妥善地調整企業的經營活動,主動適應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就能保證企業的安全與健康,有時還能把握時機,開拓創新,推動企業的發展。
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反 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的主要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等。對企業而言,從這些指標中 可以認識國家經濟全局發展狀況,利用全國、各省市和企業自身的數據對比, 加之時間序列(各年度數據)的比較,可以從中認識宏觀經濟形勢和企業工 作環境的發展變化,對企業是有幫助的。
經濟體制是指國家組織經濟的形式。經濟體制規定了國家與企業、企業 與企業、企業與各經濟部門的關系,並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調控或影響社會經濟流動的范圍、內容和方式等。正因為如此,經濟體制對企業的 生存與發展的形式、內容、途徑都提出了系統的基本規則與條件。在經濟體 制改革過程中企業應加強和重視對新經濟體制實質、形式及運行規律等方面的了解,把握、建立起新的體制意識,改變企業行為的方式與方法,這對企 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經濟政策是國家、政黨制定的一定時期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戰略與 策略,它包括綜合性的全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國民收入分配政策、
價格政策、物資流通政策、金融貨幣政策、勞動工資政策、對外貿易政策等。 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經濟須域中普遍的問題提出的針對性政策,它規定企業活動的范圍、原則,引導和規范企業經營的方向,協調企業 之間、經濟部門之間、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保證社會經濟正常運轉,實 現國民經濟發展的目標與任務。
綜上所述,這四個要素組成了企業的經濟環境,它們是相互結合地整體 地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在宏觀經濟環境中應當加強經濟環境意識。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是多樣、復雜、快節奏的,以致許 多企業經營者被迅速變幻的微觀環境因素所纏繞,「埋頭拉車而不抬頭看 路」,忽略了對宏觀經濟環境的觀察、了解和思索,而宏觀經濟環境往往是通過微觀經濟環境具體地對企業發生作用,因此導致企業對它的感覺和認知 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一定距離,由此帶來的結果,當宏觀經濟環境發生的變 化已逐步被企業經營者覺察時,早已錯過良機,甚至某種經濟形勢早已「兵臨城下」,使企業被動應付,險象環生,困窘不堪。形勢突變,如江河決堤、 一瀉千里,傾刻吞沒企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困此企業的宏觀經濟環境意識要特別強,這樣才能使企業在經濟環境乃至整個社會環境中的生存發展得到 有力的保證。
四、企業科技環境分析
企業的科技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科技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 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粗略劃分企業的科技環境,大體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社會科技水平,社會科技力量,國家科技體制,國家科技政策和科技 立法。
社會科技水平是構成科技環境的首要因素,它包括科技研究的領域、科 技研究成果門類分布及先進程度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三個方面。社會科技力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實力。科技體制是一個國家社 會科技系統的結構、運行方式及其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系狀態的總稱, 主要包括科技事業與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科技機構的設置原則和運行方式、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成果推廣渠道等。國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是國 家憑借行政權力和立法權力,對科技事業履行管理、指導職能的途徑。以上 四個基本要素都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等多方面產生影響。
我國科學技術在近十年來獲得了飛速發展,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 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及海洋開發技術等許多部門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 推動著我國電子工業等一批新興工業的發展,也促使我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 方向發展。新產品及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也給某些企業帶來了威脅,一項新技術的出現有時會形成一個新工業部門,但同時也 會摧毀另一個技術落後的工業部門。
當前由於需求及技術壽命周期的縮短,當企業經營活動還處於持續成長 階段時,企業經營者就必須研究怎樣為企業增添新的經營活動領域,還要考慮如何從不能繼續滿足企業增長目標的經營領域中撤退,這是企業的重要經 營戰略問題。需求及技術壽命周期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階段時,企業就必 須謀劃適應新技術階段的戰略,即當技術發展處於萌芽階段和加速成長階段,企業可以把精力集中於國內市場,企業將獲得較大的成功。但當國內技 術成長速度較慢而國外需求仍處於萌芽期或加速成長期時,企業就可以轉而 採用國際經營戰略。當技術發生轉化更新時,企業也必須及時在產品上進行調整。因此企業必須預測技術的發展及轉化更新的趨勢、預測技術環境的發 展變化,並根據這些變化不斷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重視新技術及新產品的 開發工作,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五、企業社會環境分析
企業的社會環境包括我國社會階層的形成和變動、人口的地區性流動、 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社會中權力結構、人們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變等,這些方面必然都要反映到企業中來,嚴重影響到社會對企業產品及勞務的需 求,也改變著企業的戰略決策。
我國企業的社會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人口問題
我國目前人口有11億多,經計算機模擬計算,到2000年我國總人口將 達到13億多。我國勞動就業壓力將長期存在,隨人口增長,耕地減少,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將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我國人力資源開發面臨著繁重的任務
1993年統計我國文盲半文盲數為1.8億,佔全國15歲以上人口的22%, 按寬口徑估算,我國知識分子約為2000萬人,占總人口的2%—2.5%,主 要是教育投資不足,使企業職工素質受到影響。
(三)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新需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都發生 了較大變化,對企業的產品及服務都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同時我國許多大城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由此也引起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新的需求。
六、全業文化環境分析
中華民族文化是我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構成了企業的文化環 境。然而文化環境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被社會所認識。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文化對企業產生的許多影響都被埋入企業行為動機的原 始部位,即處於行為動機的意識層面之下,這正是文化作用往往被人們忽視 的原因。事實上,企業的文化環境始終以一種不可抗逆的方式影響著企業,因此研究企業經營戰略,決不能忽視文化環境對企業的影響。作為企業經營 管理者,只有深刻認識文化的內容和實質,全面了解企業所處的文化環境, 才能真正把握企業經營戰略與文化環境的內在聯系,在更深層次上掌握企業行為的規律性。
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學、宗教、語言與文字、文學藝術等,它們共同 構築成文化系統,是企業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哲學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個文化中起著主導作用。我國的傳統哲學 基本上由宇宙論、本體論、知識論、歷史哲學及人生論(道德哲學)五個方面構成,它常以各種微妙的方式滲透到文化的各個方面,發揮著強大的影響。
宗教作為文化的一個側面,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傳統思想文化有著千絲
萬縷的聯系,在我國文化中,宗教所佔的地位並不像西方那樣顯著,宗教情 緒也不像西方那樣強烈,但其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它對人們心理、風俗習慣、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乃至醫葯衛生、政治經濟生活等都會產 生深刻的影響。
語言文字是一種傳遞信息、觀念和規范的基本文化手段。語言文字是一 個民族得以發展和流傳的直接載體。我國語言以漢語為主,文字仍保持方塊字形的非拼音文字,這些都反映了我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文學藝術往往是整體文化形象具體的表現,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它 對企業職工的心理、人生觀、價值觀、性格、道德及審美觀點的影響及導向是不容忽視的。
要充分認識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映存 在又反作用於存在。文化對於人們認識經濟發展規律、調整人們的經濟活動、加速或延緩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一般來講,文化發達、水平高,有利於經 濟發展,文化落後、水平低,不利於經濟發展。文化與工業發展之間有不可 分割的關系,工業落後,文化也必然落後,反過來也同樣如此。工業與文化相互影響,螺旋式發展,因此根本不存在純粹的經濟行為。例如鋼鐵本身似 乎和文化沒有什麼聯系,但它可以生產成汽車、輪船和樓房,這已經是完全 文化的產物。企業為了佔領市場、贏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必須注重研究文化環境,因為文化的影響遍及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產品、定價、促銷、 分銷渠道、包裝、款式、服務等,企業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受到環境文化價 值觀的檢驗,有的產品就受到歡迎,有的產品則遭到抵制或排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能否適應當地文化,決定著企業經營活動的成效。因此,成功的企 業不僅要了解環境中有關文化的具體知識,而且必須對文化有非常敏感的感 受力,能夠體會到文化環境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人生意義等比較抽象的文化理念。這樣才能客觀地觀察、評價和理解企業所處的文化環境,並以此作為 制訂經營戰略的重要依據。

⑼ 關於環境社會責任

企業環境社會責任與環境法律

企業社會責任是相對於企業商業責任提出的概念,其含義隨著新的社會問題不斷涌現,社會文明不斷提高而逐步擴大,從商業道德到社會福祉,從勞動者權益保護再到環境保護等,可以說囊括了方方面面內容。但由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權利義務內容並不明確,涉及的方面也很廣泛,很多都是道德上的要求,所以並不能概括的將之法律化。2006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新《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這僅僅是在總則中進行原則性、抽象性的規定,對於法律具體操作沒有實際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社會責任就失去了法律保障。

近十多年伴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環境污染破壞問題。人們物質生活越豐富,要求舒適和良好的環境的呼聲也越高,因此環境保護成為企業社會責任中最重要的一環。所謂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從通常意義上來說就是企業為了社會公眾利益而作為一個「企業市民」自主性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當然從廣義上來理解的話,應該包括企業承擔的環境法律上的強制責任,這一部分可以說是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根基所在,另一部分則是促進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各種誘導性制度和措施,或者是使利益相關者發揮促進作用的輔助性制度和措施,這是促使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重要推動力。

由於社會對於環境問題的關心度逐漸提高,化學品管制、循環利用、全球變暖以及節能等各種法律制度也不斷完善,而企業在這些制度成熟之前可能會產生重大的環境戰略上的失誤,例如暫時沒有納入管制對象范圍的物質就可能在未來被證明具有毒性。因此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在發達國家應運而生,它同時也是企業事前迴避環境法律風險的一個有效措施。

比如,二惡英類原來就是被認為在安全范圍內使用是無害於環境的,但在現實中已被證明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有害;在一些開發活動中遇到了珍稀動植物或生態系統導致開發活動被迫停止。還有污染物排放雖然達到污染物排放標准,但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也不能免除企業的民事賠償責任。所有這些都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賠償責任和經營風險。為了迴避因環境問題而產生的事後損失和責任,企業有必要在事前主動採取綜合性的措施迴避環境法律風險,包括承擔強制規定外的企業環境責任。

企業環境責任興起的另一個原因是規避國際貿易法律管制的需要。作為進口大國的歐美發達國家,其環境法律管制通常比較嚴格,除了要求產品對環境無害外,還會要求企業的生產活動採取無害於環境的方式進行。例如,1993年歐盟導入了《工業企業自願參加環境管理和環境審核規則》(EMAS規則),讓工業企業自願承擔環境管理責任。由此可見,為了有利於同歐洲企業的貿易或者在歐洲展開商務活動,構建企業環境保護體系及其成果評價也成為必要。

發達國家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實踐

推進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承擔,藉助於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標准和重要國際組織制定的制度或措施是重要方式之一,這些標准、制度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為各國法律和公眾所認可。比如,日本有很多企業確立環境經營理念,將環境保護納入到經營行為之中作為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重要形式。這些企業經營者在經營中導入ISO14000標准系列,公開環境審核,將環境成本和由此帶來的效益公之於眾,將環境成本確定為本企業經營的重大事項,並清楚地表明重視環境的經營方針。其中ISO14000標准系列是國際標准化組織於1996年公布的,要求公司建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經營體系和實施方法,作為一個尺度將有利於對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狀況進行評價。環境審核制度則是在聯合國1993年修訂的《聯合國國家會計信息系統》中有所規定,主要目的是在環境成本與經濟效益之間形成對比,同時反映環境對於經濟的貢獻以及經濟活動對於環境的影響。在信息披露方面,各國法律均有一定程度的規定,但為了使政府和社會公眾有效了解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具體情況,這就使得主要發達國家的企業都會通過年度報告的形式披露更為詳細的環境信息。

國內法在促使企業直接承擔環境社會責任方面也起著重大作用。法律中強制性規定是企業實現環境保護的基礎,而法律中某些非強制的刺激性制度則是促進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助推器,如排污權交易、環境稅、環境保護協議等。從美國針對煉油廠的「鉛淘汰計劃」提前完成的實踐來看,排污權交易制度促使企業改進技術,排放比法律許可排放量更少的污染物,促進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確是起到良好推動作用。環境稅則會抑制對資源的浪費和消費,對環境影響大的商品的成本會增加,也促使企業更為環保。另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和企業簽訂協議的方式,規定企業如果在一定時間內減少有毒化學物質的使用,則可以獲得政府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以促使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

還有一些是使利益相關者發揮促進作用的輔助性法律制度。所謂利益相關者主要有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著密切關系的消費者、環保組織、企業協會和商業銀行等,他們的行為會對企業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說「綠色消費者」,在充分考慮到購買的必要性後,會選擇購買價格稍高的環境友好型產品以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但必須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作為基礎,消費者僅憑自己經驗是難以判定產品的性質的。再如美國的包括《清潔空氣法》在內的多部法律中都規定了公民訴訟條款,使得環保 NGO可以代表公眾或者大自然提起訴訟,這對於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有著顯著的影響。但如果沒有規范和促進環保NGO或其它民間組織建設的這些法律,也不會達到以上效果。

促進我國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法律保障

1.完善環境法律

遵守環境法律特別是強制性法律規范,是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基石。從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多層次性上來講,強制性法律規范所要求企業承擔的責任是最低層次的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只有當強制性法律規范得到完善並被嚴格執行,企業才有可能去承擔更高層次上的環境社會責任。換言之,如果企業連強制性負擔都不願意接受,足可說明其環境保護的意識很薄弱,是不可能去真正承擔法律強制性規定之外的環境社會責任的。從企業面臨的壓力來講,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行動對企業行為雖有影響,但如果企業不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結果只是道德上的譴責,這樣的影響也將是微乎其微。只有當國家強制力介入,企業才會因為可能面臨公權力制裁而具有更大積極性去保護環境。

但我國目前環境法律的執行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環境法律沒有被嚴格遵守。環境立法抽象,有原則而無具體行為模式,或者有行為模式無法律後果;行政處罰設計不合理,違法成本嚴重偏低;司法救濟程序上不完善,使污染受害者難以實現其訴權等。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國必須完善環境法律,加強執法機構的建設,強制企業環境成本內化,為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創造一個公平的良好法治環境,也是促進企業平等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

2.細化各種引導刺激性制度

在要求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時,並不否定企業追求利潤的天性和企業趨利避害的行為。如果企業實行了有利於環境的行為,可能會增加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此時通過引導刺激性制度使企業獲得一些額外利益才算公平,如減稅或財政援助。但目前我國這類制度有些還是空白,有些雖有原則上的規定,但沒有實施細則而無法落實,所以完善細化各種引導刺激性制度的工作迫在眉睫。

如《清潔生產促進法》第二十條規定:「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應當考慮其在生命周期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於降解或者便於回收利用的方案。」對於這種有行為模式而無法律後果的規定,顯然對企業行為影響甚微,如果企業面臨著一個成本較低但不太利於環境的方案和一個成本較高但有利於環境的方案,前者顯然有減輕成本壓力的因素,而後者對企業來說,除了增加成本外沒有其它影響。但如果能細化該規則,對於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於降解或者便於回收利用方案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物質或榮譽上的獎勵,則會大大促進企業環境保護的工作。

3.健全各種輔助性制度

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能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都是有前提條件的。首先,利益相關者要能准確掌握企業的環境信息,才能使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再者,利益相關者自身的建設也會制約其影響力的發揮,如果達不到一定的規模也很難有成效。這些都需要相關輔助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特別是信息公開制度、認證制度以及環保NGO建設的相關法律制度等。

我國目前關於企業相關信息公開制度是已經開始實行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但該規定只是強制性要求超標准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污染物排放總量規定限額的污染嚴重企業公開企業環境信息,而且要求公開的環境信息也不夠細致。而作為一個消費者願意選擇環境友好型產品,想了解企業生產過程是否採用了無害於環境的生產方式,都會因不能獲得准確信息而使作為「綠色消費者」的願望落空。還比如環境標准體系認證制度,無論是採用國際標准化組織的標准還是採用政府或其它組織的標准,都必須要有規范化的制度,使該認證真實可靠,具有威信力。至於環境保護組織,促進其成立以及到組織運作等也都需要法律的支持,這些都是發揮利益相關者

[案例一] 江蘇省南京市一中學生李某從出生到1989年10月間居住在某石化煉油廠西生活區。居住地南邊是某液化氣罐裝站,該站經常漏氣;東邊是栽製造壓力容器的工程隊,該隊主要是就地進行射線探傷,對容器噴漆;北邊是煉油廠的生產裝置;西北邊是煉油廠火炬,排放出的火炬氣含有害物質。1989年11月至1997年7月,李某一家住在該煉油廠東生活區。住處的東邊是煉油廠排污未封閉地帶,北邊是焦化裝置。2004年除夕夜,李某被診斷出患了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其家人認為是周圍環境污染造成的,在雙方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李某將煉油廠告上了法庭。李某在起訴狀中表示:煉油廠應對其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請求法院判令該單位賠償已花費的醫療費用54萬元,後續醫療費15萬元,精神撫慰金26萬元,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5萬元,共計人民幣100萬元。

[案例二] 某外國公司擬在我國南方某市獨資建廠生產各種塑料玩具,投資一千六百萬美元,職工一千二百人,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但該企業開始正式生產後,澆模車間產生惡臭和有毒氣體,未經處理,即向大氣排放,嗆人喉鼻,使人呼吸困難;同時,機器發出的雜訊明顯超過國家排放標准,震耳欲聾,使人煩躁。對此,當地環保部門在多次督促該企業對污染進行治理並發出限期治理通知都遭到拒絕情況下,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該污染企業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一、保護環境是企業的法定義務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企業保護環境的法律義務,這也是企業對社會承擔的重要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還規定,「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選址、設計、建設和生產,都必須充分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經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批准後才能進行設計;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各項有害物質的排放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標准。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規劃,積極治理。」再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並加強管理,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其他污染防治和自然資源保護的單項立法也有類似規定,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漁業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在具體條文中,環境法律責任主體的術語表述為「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排污單位」等,顯然,我國法律規定防治污染主要是以企業為法律規制對象。此外,我國民法通則也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並且這是一種加重的、無過失的法律責任,即在責任認定、舉證責任、過錯認定等方面都不同於一般民事責任而更注重對受害者的保護。

企業保護環境的義務也正在成為國際環境保護的趨勢。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9年1月31日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協議」(Global Compact)新構想;2000年7月26日,全球協議正式啟動。全球協議的宗旨是,促使全球協議及其原則成為企業經營戰略和經營策略的一部分,推動主要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合作,並建立有助於聯合國目標實現的夥伴關系。換言之,全球協議力圖推動有社會責任感的法人公民(responsible corporate citizenship)運動,從而使企業成為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解決全球化問題的重要力量。安南號召公司領導者加入全球協議,從而與聯合國機構、勞動者和民間組織一道支持人權、勞動者保護和環境保護中的九項原則。其中,第7項原則要求公司對環境挑戰採取預防性策略;第8項原則要求公司積極承擔更大的環保責任;第9項原則鼓勵公司開發和推廣環保技術。可以看出,《全球協議》中後三項原則都與企業的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由於全球協議活動是一項號召性、而非強制性的公司社會責任運動項目,《全球協議》的影響力大小完全取決於企業認同和貫徹《全球協議》的意願。就中國而言,這種國際創新得到了許多中國公司的熱烈響應。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陳錦華曾於2002年4月12呼籲中國企業界重視、支持、參與這項活動,認為參與「全球協議」,支持世界進步事業是中國企業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項社會責任。

二、規范企業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環境安全、保障公民和全社會環境權益的需要

作為企業,應當認識到承擔環境保護義務的重要性。污染問題解決好壞,不僅僅關繫到企業行為是否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更關繫到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太多血的教訓:1932年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一周內就使數千人中毒,有60多人喪生,這是20世紀最早記錄的公害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多諾拉煙霧事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冶煉廠排放的S02和煙塵,使5911人發病,17人死亡;發生在1952年12月5~8日的倫敦煙霧事件,4天內中毒死亡4000多人;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因日本四日市石油提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地污染四日市的城市空氣,哮喘病患者達817人,死亡36人;1955~1972年日本鎘中毒事件,因日本富山縣內的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由於水稻的吸收使產出的稻米含鎘,居民食用含有鎘的米和飲用含鎘水而中毒,患者超過280人,數十人死亡;1968年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因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生產米糠油時,使用多氯連苯作熱載體,由於生產管理不善,這種毒物混進米糠油中,造成13000人中毒,死亡16人;1976年7月10日義大利的塞維索化學污染事件,由於一家農葯廠發生爆炸,導致劇毒化學品二惡英的污染.使許多人中毒,附近的居民被迫遷走,幾年內當地畸形兒的出生率大為增加;1984年11月19日的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故,由於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所屬的液化氣供應中心發生爆炸,死亡1000多人,有400多人受傷,3萬多人無家可歸。當代環境問題急劇惡化的最重要原因是企業污染所致,特別是大工業污染所致。從前面所舉我國的案例也可以看出,企業污染環境給受害者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傷害,而這些損害法院認定後做出的損害賠償判決也必然使企業承受嚴重的法律後果。企業的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增長,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環境污染如果不加以嚴格的控制,人們的生命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可持續發展也無從談起。因此,環境保護企業責無旁貸。

(二)利益協調、社會和諧的需要

作為企業,應當認識到在當代社會承擔環境保護義務與企業追逐利益的動機並不矛盾。按傳統觀念,企業是以營利為宗旨,最大限度追求股東利益的社會組織,因此現代社會中的企業,基於企業內部收益計算,把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作為自己的活動目標,企業經營者從未考慮、也無需考慮企業活動的社會影響即社會費用(social cost)的問題。企業在這種價值觀之下當然不會考慮對大氣污染、水質污染等的環境消耗支付代償的問題,因而對污染防治、清潔生產自然也無需費心。但在當代社會,企業經營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變化,相應的企業追逐利益的游戲規則也發生變化,當立法設計導致企業環境違法成本遠遠高於守法成本時,只有履行環境法律義務,才更符合企業作為「經濟人」所具有的理性行為特徵。從上面案例中也容易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企業履行環境義務,有利於協調企業與當地政府、社區的關系,所謂「和能生財」,一個成功的企業決不會因為少許污染治理成本的付出,而犧牲企業生存賴以維系的社會基礎。

(三)企業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與企業承擔污染防治法律責任相比,企業承擔生產綠色產品這一立法政策,代表著當代社會日益達成的、對企業更高的環境保護要求。所謂企業的綠色產品責任,它所關注的不僅僅是使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污染最小,而且要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沖擊最小。污染防治的立法要求旨在實現企業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的低排放、零排放,而綠色產品責任要求進一步降低原材料的耗費,要求企業對產品生產及其工序設計予以徹底變革。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綠色產品責任更容易與貿易壁壘相聯系,並因而備受世人矚目。

採取清潔技術,生產綠色產品代表著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未來企業發展的走向和歷史潮流。這不再是綠色環保主義者的私下倡議和詩意主張,這已經是當前國際社會日益達成的共識和國際條約、規范的明確規定;因此它也不再僅僅是企業倫理討論的范疇,而是企業基於經濟理性也必須予以正視和解決的現實問題。畢竟,這里關繫到實實在在的商業動機和經濟利益,尤其在國際貿易領域,這是一種現實的游戲規則。對我國企業而言,這方面已經經受諸多慘痛教訓。比如,2002年日本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從佛山市順德出口的白燒烤鰻中檢出磺胺類葯物殘留超標,18噸烤鰻被退回,對我國的養鰻業造成嚴重打擊,鰻魚價格從每噸6.3萬元急降至4.5萬元,僅佛山市鰻農就因此而減少收入1億多元。產自山東的大蔥又因農葯殘留不合格而被日本拒絕進口。再如2004年春,新加坡國家AVA(The Agri- food and Veterin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對中國香菇進行抽檢化驗,結果顯示重金屬鎘的含量為1.57ppm和1.86ppm,而香菇的國際規定明確指出每公斤香菇中的金屬鎘的含量不得超過0.2ppm(但我國國內的規定事0.5ppm/kg),為此AVA通知各進口商從各零售渠道召回中國產香菇產品並集中銷毀。作為該食品的出口企業既然要出口到國際市場,就應該事先了解國際規定,依章辦事,原本可避免這次損失。據不完全估算,我國每年至少有70多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綠色壁壘」的影響,而且還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三、企業必須切實保護環境不受侵害

現代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環境問題的產生根源於產業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造成超過自然界凈化能力的污染物質與能源進入環境,以及為發展經濟而過度利用生態資源所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因此環境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取決於人類採取何種態度和措施來開展我們的產業活動,即環境問題在本質上實際是個經濟問題。企業是現代經濟生活的主體,因此反思傳統產業活動、傳統經濟生活,就必然涉及企業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所應扮演的角色。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企業環境法律責任這一議題。從理論上看,企業環境法律責任的提出既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這種理論思潮的一個延續和發展,也是現代環境立法響應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所謂企業應承擔環境責任,即指現代社會企業在謀求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應當考慮增進投資者利益以外的環境公益。這種觀點顯然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認可。僅僅四十餘年,它就從一種環保運動者的主張逐漸演變為現代國家的立法政策。企業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要落在實處,重點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提高認識。我國環境保護最早起源於企業的勞動保護,因此一些企業把環境保護局限於內部利益,而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認識不足。堅持企業承擔法律責任,實際上就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環境問題一旦發生,破壞巨大,極容易激發企業與社會、企業與普通公民、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解決不當,往往易於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激發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因此主張企業承擔環境法律責任,把企業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作為重要評價體系來考核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上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其次是要擺正保護環境與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企業承擔環境法律責任,就是要要打破片面的經濟績效決定論的觀點,打破過去掠奪式的生產經營模式,而使企業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企業不可因追求自身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違反法律污染環境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在文明和法制日益進步的當代社會,違法的企業、污染環境損人利已的企業也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與排斥,他們的經濟效益也不會持久。

再次是要自覺地保護環境。保護環境是一種法律責任,更應該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完全依賴於法律監督、管理、制裁的環境保護是低效率的,而自覺地守法、自覺地保護環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坦途。當今歐洲環境保護的許多法律規范正是起源於自覺保護環境的企業協議和行業規范,如著名的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在電子廢物污染防治的規范,最早都是企業和行業的自覺行動。這些環境保護的先進企業在為社會環境保護做出積極貢獻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良好的社會形象,進而提高了自身的市場業績和經濟效益,這些都是值得我國企業認真學習的。

熱點內容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