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濟貧法的社會背景

濟貧法的社會背景

發布時間: 2022-09-13 07:19:16

㈠ 《伊麗莎白濟貧法》頒布的歷史背景

1601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有關濟貧的法律——《伊麗莎白濟貧法》。作為英國第一個重要的濟貧法,它不僅是這一法律制度的發端,而且為這一法律制度的發展確定了基本原則,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 根據《伊麗莎白濟貧法》,治安法官有權以教區為單位管理濟貧事宜、徵收濟貧稅及核發濟貧費。救濟辦法因人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讓那些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兒、無人贍養的老人和身體殘疾的人,得到救濟或贍養;給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讓他們能夠以此謀生。 此後,英國政府又在這部法律規定的原則基礎上,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1662年,斯圖亞特王朝通過的《住所法》,這部法律規定,貧民須在其所在的教區居住一定年限的,可以獲得救濟。1723年又進一步規定,受救濟者必須進入濟貧院。由於在執行中問題多多,1782年,政府又作出相反規定,除了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人必須集中起來接受救濟,對有勞動能力的人仍採用把原料發給他們,讓他們在家做工的辦法進行救濟。1793年對法戰爭開始後,各地發生搶糧事件,於是伯克郡濟貧官員於1795年 5月在斯皮納姆蘭村開會,決定向收入低於公認最低生活標準的工人提供補助,允許他們在家得到救濟,即所謂「斯皮納姆蘭制」。此後,這一制度在英國各郡廣泛採用,成為緩和階級矛盾的重要措施。 但是,工業革命後,英國大規模使用機器,家庭手工業趨於沒落,造成了大量無業流民。貧困化加劇使得政府用於貧民救濟的財政支出數額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認為舊的濟貧法已經無法適應形勢的需要。 1834年議會通過《濟貧法(修正案)》The 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又稱《新濟貧法》。該法取消了「斯皮納姆蘭制」的家內救濟,改為受救濟者必須是被收容在濟貧院中的貧民。但是,所內的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勞動極其繁重,貧民望而卻步,被稱之為勞動者的「巴士底獄」。有人這樣描述濟貧院的基本情況:在磚鋪的地面上到處是貧困的婦女以及滿臉臟物到處亂爬的孩子,老年婦女躺在床上氣喘吁吁無法動彈,或圍坐在火爐旁大聲咳著,老年男子弓著背忙著活計,苟延殘喘。政府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減少受救濟的人口和濟貧的支出。 可以說,這部新的法律不僅沒有改善工人的生存狀況,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加絕望的境地。

㈡ 霧都孤兒主要內容及作者簡介

《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長篇寫實小說。下面整理了《霧都孤兒》的主要內容及作者簡介,供參考。

《霧都孤兒》主要內容

富人的棄嬰奧利佛在孤兒院里掙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闆那兒當學徒。難以忍受的飢餓、貧困和侮辱,迫使奧利佛逃到倫敦,又被迫無奈當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萊羅先生收留,不幸讓小扒手發現又入賊窩。善良的女扒手南希為了營救奧利佛,不顧賊頭的監視和威脅。向布萊羅報信,說奧利佛就是他找尋已久的外孫兒。南希被賊窩頭目殺害,警察隨即圍剿了賊窩。奧利佛終於得以與親人團聚。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英國小說家,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他只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戲劇、小品。

創作背景

《霧都孤兒》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品。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繁華之下,是貧窮和不幸。這種繁榮孕育在危險和骯臟的工廠和煤礦里。階級沖突越發明顯,終於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連爆發。19世紀末期,大英帝國國力逐漸下降。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文學日趨多樣化,許多偉大的作家出現在那個時代。《霧都孤兒》寫於《濟貧法》通過之時。英國正經歷一場轉變,從一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向城市和工業國家的轉變。《濟貧法》允許窮人依賴接受公共援助,卻要求他們進行必要的勞動。為了阻止窮人依賴公共援助,逼迫他們忍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因為貧民院的救援聲名狼藉,許多窮人寧死也不尋求公共援助。《濟貧法》沒有提高窮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卻對最無助和無奈的下層階級施以懲罰。

㈢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1:1601年,伊麗莎白一世在前人有關濟貧規定的基礎上,制定頒

(1)規定:按照教區劃分貧困人員;明確受救濟的條
件;明確救濟資金的來源。意義:舊濟貧法第一次將政府濟貧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其成為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濟貧稅的設置,使濟貧工作有了法定的經濟來源,對緩解貧困起到重大作用。
(2)背景:政治上,英國由封建國家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兩大對立階級產生;經濟上,工業革命進行,機器生產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思想上:自由主義盛行,主張政府不幹預經濟。
認識:新濟貧法極為苛刻的救濟條件,讓許多貧困者難以得到救助,社會貧困問題不能得到解決。
(3)發放緊急救濟金,實行直接救濟;推行以工代賑。
意義:政府擔負起真正救助社會貧困人群的責任,保障了基本人權;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促使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4)政府勇於承擔社會保障責任並加大力度開展社會保障;大力發展經濟,改革分配體制;減少貧困人口,緩和社會矛盾。

㈣ 霧都孤兒簡介及寫作背景是什麼

《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本文中,我為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霧都孤兒》簡介

《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著的作品,本書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

富人的棄嬰奧利佛在孤兒院里掙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闆那兒當學徒。難以忍受的飢餓、貧困和侮辱,迫使奧利佛逃到倫敦,又被迫無奈當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萊羅先生收留,不幸讓小扒手發現又入賊窩。善良的女扒手南希為了營救奧利佛,不顧賊頭的監視和威脅,向布萊羅報信,說奧利佛就是他找尋已久的外孫兒。南希被賊窩頭目殺害,警察隨即圍剿了賊窩。奧利佛終於得以與親人團聚。

本書描寫了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的斗爭,贊揚了人們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擊了當時英國慈善機構的虛偽和治安警察的專橫。同時,作品又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充滿著人道主義情懷。

《霧都孤兒》寫作背景

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繁華之下,是貧窮和不幸。這種繁榮孕育在危險和骯臟的工廠和煤礦里。階級沖突越發明顯,終於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連爆發。19世紀末期,大英帝國國力逐漸下降。

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文學日趨多樣化,許多偉大的作家出現在那個時代。《霧都孤兒》寫於《濟貧法》通過之時。英國正經歷一場轉變,從一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向城市和工業國家的轉變。《濟貧法》允許窮人依賴接受公共援助,卻要求他們進行必要的勞動。

為了阻止窮人依賴公共援助,逼迫他們忍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因為貧民院的救援聲名狼藉,許多窮人寧死也不尋求公共援助。《濟貧法》沒有提高窮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卻對最無助和無奈的下層階級施以懲罰。

《霧都孤兒》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霧都孤兒》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㈤ 《霧都孤兒》主要內容 最好少於300字

奧利佛生來就是個孤兒,長久以來對親情一直存有無限的嚮往,為了追尋夢想,逃離痛苦、飢餓的魔掌,獨自遠赴倫敦。流落異鄉的他,很快地便和一票街頭小子混熟,可是這群孩子的老大卻是一個教唆手下偷竊以滿足私慾的貪婪傢伙(理察德瑞福斯飾)。

涉世未深、年少無知的奧利佛,有一回竟然被同伴栽贓了,眼看就要大禍臨頭的他該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能否一遂的心願。

《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長篇寫實小說,該書揭露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如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參與犯罪等。該書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及舞台劇。

(5)濟貧法的社會背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霧都孤兒》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品。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繁華之下,是貧窮和不幸。這種繁榮孕育在危險和骯臟的工廠和煤礦里。階級沖突越發明顯,終於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連爆發。

19世紀末期,大英帝國國力逐漸下降。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文學日趨多樣化,許多偉大的作家出現在那個時代。《霧都孤兒》寫於《濟貧法》通過之時。英國正經歷一場轉變,從一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向城市和工業國家的轉變。

《濟貧法》允許窮人依賴接受公共援助,卻要求他們進行必要的勞動。為了阻止窮人依賴公共援助,逼迫他們忍受難以想像的痛苦。因為貧民院的救援聲名狼藉,許多窮人寧死也不尋求公共援助。《濟貧法》沒有提高窮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卻對最無助和無奈的下層階級施以懲罰。

㈥ 社會保障發展史上,有哪些標志性事件

 社會保障制度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是人類社會不斷協調發展、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
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簡史
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時期(1601—1882年)
 1、標志
 英國政府於1601年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伊麗莎白《濟貧法》(舊《濟貧法》)。於1834年頒布了新《濟貧法》。

 2、背景
 英國的圈地運動和工業化。
 3、保障特點
 舊《濟貧法》:就業保障(強迫勞動)+財政補貼(福利救濟)
 新《濟貧法》:國家為責任主體的政府救濟

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時期(1883—1934年)
 1、標志
 德國俾斯麥政府於1883年頒布了《疾病社會保險法》,1884年頒布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了《老年和殘障社會保險法》。
 2、背景
 工業化和德國工人運動
 3、特點
 針對工人實行的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

 問題:為什麼會在德國首先建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
 1、經濟上:歐洲工業革命完成,德意志統一後超過英、法。
 2、政治上:
 a、德國的工人運動:一方面工人受資本家的壓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國盛產哲學家,無產階級思想影響工人運動。
 b、鐵血宰相開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內。
 3、理論上:新歷史主義的理論。

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時期(1935—1947年)
 1、標志
 1935年美國頒布 了《社會保障法》
 2、背景
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
 3、特點
 社會保障制度從社會保險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綜合性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 為什麼美國出台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
 1、經濟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經濟衰退,失業增加,社會危機劇增。
 2、政治上:羅斯福新政。危機→政府幹預+擴張性財政政策+提高社會總需求。
 a、舉辦公共工程 b、擴大社會保障開支 c、拉動消費 d、促進就業
 3、理論上: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 (四)社會保障制度的繁榮時期(1948—1979年)
 1、標志
 1948年英國第一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 。
 2、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3、特點
 社會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保障范圍的全民化、保障項目的全面化、保障水平的攀升化。

 (五)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時期(1979年至今)
 1、標志
 實施福利政策的英國積極對福利制度進行改革 。
 2、背景
 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升,國際金融體系瓦解 。
 3、特點
 西方福利國家紛紛提高工人和僱主的繳費比例,削減社會保障支出。
 二、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經濟條件
 (一)18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生產的社會化。
 (二)社會化大生產逐步打破了農業社會人身依附的主從關系,家庭的生產職能開始退化,要求社會保障代替家庭保障。
 (三)生產社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從而為社會保障提供了物質基礎
 三、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思想理論基礎
 (一)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社會政治條件
 工人的堅決斗爭是把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決定性因素。

 (二)社會保障制度產生和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
 1、德國新歷史學派提出的福利國家理論,是社會保障制度賴以產生的直接理論基礎;
 2、英國經濟學家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為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則;
 3、凱恩斯經濟理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制定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 4、《貝弗里奇報告》成為西方社會保障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 四、對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評論
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成果,它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與總體趨勢是基本一致的。
 1、立法先行
 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社會政策和一種國家制度安排的特徵的具體體現。
 2、循序漸進
 大多數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方面,是採取循序漸進方式的。
 3、不斷完善
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進程一方面是在增長性地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調整。
 第四節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變遷
 一、我國社會保障的傳統與淵源
 1、天命主義禳餌論:最原始的救災救荒思想。
 (商湯)巫術救荒「乞雨」,天子→「天帝」(萬物有靈),各種災禍皆由天帝決定,人類社會想要免除災難的侵襲,保障生存的權利,就必須向天地禳壽,以求寬恕。


 2、大同社會論:烏托邦思想(春秋戰國)
 a、孔子:大同社會《禮記•禮運》
 b、東晉《抱撲子》記載鮑敬言的話。
 另外:墨子「兼愛交利」,老子「小國寡民」,莊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
 3、社會互助論:中國儒家思想的又一組成部分。
 4、倉儲後備論:是一種主張建立穀物繼續以備荒並救濟貧民的社會思想。
 (西周→唐→金)賈誼《論積貯疏》
 5、社會救濟論:貧困救濟→國家責任,災後救濟→皇恩。
 6、優待撫恤:

 二、新中國建立前的社會保障
 (一)國民黨:
 制度建構:1929年國民政府廣東建設廳勞動法起草委員會即起草過《勞動保險草案》,1944年國民政府社會部擬定過《社會保險方案草案》。
 (二)中共: 根據地(蘇區)1932年、1933年《勞動法》(照搬蘇聯)。
 東北解放區:1948 《東北公營企業戰士暫行勞動保險條例》。
 三、新中國建立後的社會保障
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保障建設時期(1949——1956年)
 這一時期的社會保障面對的主要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部分內容涉及到城鎮居民。
 1、社會保險
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保險,賦予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雙重二元結構的特徵。
 一重二元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
 另一重就是城市內部存在著企業單位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同。

 1951年政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該條例至今未宣布失效)。
 1952年6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
 1955年4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女工作人員生育假期的通知》,初步建立了女工作人員的生育保險制度。
 1955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職處理暫行辦法》,初步建立起了養老保險制度。

 2、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
 1956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高級農業合作社示範章程》,確立了面向鄉村孤老殘幼的「五保」制度;
 這一時期中央政府或其職能部門就職工福利、社會福利事業、福利工廠、生活困難補助等社會保障問題發布了一系列的法規性文件。


 3、社會優撫
 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政府就非常重視對於有特殊革命貢獻者的褒獎和撫恤,首先於1950年由內務部頒發了《革命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暫行條例》。除此之外,內務部還頒布了4個有關軍人優撫的條例:《革命烈士優待暫行條例》、《革命殘疾軍人優待撫恤暫行條例》、《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和《民兵民工傷亡撫恤暫行條例》。
 關於對於現役軍人的優待和退役安置,1955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以及國務院於同年5月發布的《關於安置復員建設軍人工作的決議》對其作了詳細規定。

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整時期(1957——1966年)
 這一時期的重點是對勞保福利進行整頓。整頓的方針是簡化項目,加強管理,克服浪費,改進不合理的制度。
 19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退休暫行規定》),它應該說是中國第一部統一養老保險制度的單獨立法。
 衛生部於1957年制定和頒發了《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犯法的規定》,首次將職業傷害列入了工傷保險的范疇,實現了工傷保險和職業病保險的融合。

 1965年9月,為了加強公費醫療的管理,衛生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出了《關於改進公費醫療管理問題的通知》,對公費醫療制度作了適當改革,如第一次在醫療保險中引進了個人承擔掛號費的機制。
 國務院於1965年6月發布了《關於精簡退職的老職工生活困難救濟問題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退職老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
 國務院於1958年3月頒布了《關於處理義務兵退伍的暫行規定》,建立了義務兵退伍復員制度。

 (三)社會保障的停滯期(1966——1978)
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十年,國家並未制定過真正的社會保障法規。社會保障進入了停滯並遭到嚴重破壞的階段,有社會統籌功能的勞動保險由此變成了自我封閉的企業保險。

 對改革前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評價
 1、國家負責
 2、單位包辦
 3、板塊結構
 4、全面保障
 5、封閉運行
 6、缺乏效率


 (四)社會保障的改革和全面發展時期(1978年至今)
 1、恢復性改革階段 (1978~1991年)
 1978年以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徵是「企業保險」,而1978~1991年這一階段主要是維持、鞏固和完善這種制度模式,因此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恢復被"文化大革命"破壞的養老保障制度。

 2、探索性改革階段 (1991~2000年)
 1991~2000年這10年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階段,也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個重要法規文件構成:
 第一,1991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開始嘗試性的社會養老保險結構的改革實踐。
 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正式決定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

 第三,1995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具體確定「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實施方案,確定「統賬結合」是中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
 第四,1997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解決養老保險制度多種方案並存的破碎局面。


 3、 「做實」試點階段 ( 2000~2006年)
 2000年,國務院決定選擇遼寧省進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頒布了《關於印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的通知》,決定從2001年7月開始在遼寧省進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
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黑龍江和吉林兩省進行擴大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提出在總結遼寧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兩省的試點,為完善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積累經驗。
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從2006年起又將試點改革擴大到除東三省之外的八個省、區、市,包括天津、上海、山東、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

 4、 「全覆蓋」改革階段 ( 2006年至今)
 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 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中國政府要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做到全民保障。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福音,也是對世界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個重大貢獻。
 2007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確定了「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明確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

 對社會保障改革的基本評價
 1、成就巨大
 2、教訓深刻
 指導思想中忽略公平、建制理念中依然採取制度分割與身份差異的取向、推進策略中缺乏對制度規律的尊重或者將制度規律與現實國情因素對立起來。
 3、任重道遠
 社會保障理念不清、體系結構殘缺、立法滯後、責任模糊。
 4、前景光明
 我國將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責任分擔、機制健全並且能夠滿足城鄉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會保障體系。

㈦ 「福利國家」。起初產生的時代背景是

福利國家是國家形成發展這一漫長過程中的產物,在21世紀初,首先是法國、德國、尼德蘭國家(荷蘭、比利時)以及北歐國家,達到其最高階段。

在英國,早期工業化在推進生產力巨大進步、社會財富巨大積累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流民日漸增多,失業、傷殘和患病無力醫治者遍布街頭。對於這些問題,僅依賴宗教組織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政府被認為應該對貧窮和社會秩序承擔責任。因此,自16世紀後期開始,英國政府逐步加大了對貧窮的干預力度。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到16世紀末,英國開始設立了以政府為主要責任者的濟養院,以收容無力自存者。

國家全面干預濟貧事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1601年英國《濟貧法》的出台。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成體系的濟貧法典。它既是對前期社會救濟實踐的總結,同時也是對英國工業化初期社會變遷的一個回應。

正如伊麗莎白一世本人所強調的那樣,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專門的宗教團體應該救濟年邁、生病或無法抗拒災難而致貧困的人(伍德沃德,1990)。

這部法規之所以在社會保障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關鍵之處在於其正式確立了國家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居民實施救助的原則。國家在福利供給中的主導性地位最終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確立,這可以看作是後來福利國家得以產生的政治倫理雛形。

盡管這部法規頗受爭議,但濟貧法所確立的救助模式,成了此後三百年英國濟貧事業的基本架構和其他歐陸國家在社會建設實踐中所效仿的張本。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18世紀70年代前後發生的工業化浪潮,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飛速發展,到19世紀中期以後,達到了自由資本主義的巔峰,顯示了資本主義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這種經濟領域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是以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的。

經濟領域所形成的巨大風險與分配上的嚴重不公以及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與勞動條件所造成的廣大勞動者孱弱的抗風險能力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勞動者為改善生活質量而進行的抗爭此起彼伏,要求國家出面對分配、福利與政治待遇進行改革的浪潮席捲歐洲各國。

前述問題如不能得以切實有效的解決,非但資本主義生產效率無法得以提高,即便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也有可能受到動搖。

因此,19世紀以來,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取措施,通過種種手段,重新建設新型社會安全體制,著力改進社會公平狀況,藉以達到穩定和發展資本主義的目的。

(7)濟貧法的社會背景擴展閱讀:

現代福利制度起源於英國的《貝弗里奇報告》。《貝弗里奇報告》對戰後英國福利社會的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報告主張的社會福利可以被概括為「3U」思想:普享性原則(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論其職業為何,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

統一性原則(Unity),即建立大一統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均一性原則(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

福利國家不是社會保險,不是公費醫療,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會救濟計劃。福利國家甚至不等同於社會保障或社會政策,而是它們的加總。

社會保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出現了,但是卻沒有人會把最先推行了社會保險制度的「鐵血首相」俾斯麥稱為「福利首相」。希特勒曾經為了發動侵略戰爭而大搞民族社會主義,當然也不會有人認為,那種口稱「人民國家」,否則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的「第三帝國」就是「福利帝國」。

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實行社會政策,這些政策彼此之間相差萬里,所以不能說實行某種社會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們所代表的國家都是「福利國家」。

㈧ 概括英國在社會救濟方面的突出特點結合「新濟貧法」頒布的背景簡要指出其實施的作用

英國的社會救助也稱收入限定性補助,是對那些工薪收入和其他收入無法維持內生活的家庭給容予的一種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社會救助的主要項目有:基本收入維持、付所得稅、住房補助和社會基金。社會救助屬社會的無條件幫助,直接與受益人的收入水平聯系,而與保險繳費無關,救助完全體現了人類道德要求,也是人權保障的具體內容。
作用:
第一,「新濟貧法」的實施使長期困擾英格蘭東南部地區的勞動力過剩、農業工人普遍貧困等社會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第二,濟貧稅有了明顯的下降。
第三,為工業資本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所以,「新濟貧法」的頒布與實施有利於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以後英國成為資本主義強國提供了一定條件。

㈨ 霧都孤兒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霧都孤兒》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品。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繁華之下,是貧窮和不幸。這種繁榮孕育在危險和骯臟的工廠和煤礦里。

階級沖突越發明顯,終於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連爆發。19世紀末期,大英帝國國力逐漸下降。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文學日趨多樣化,許多偉大的作家出現在那個時代。

19世紀,《霧都孤兒》寫於《濟貧法》通過之時。英國正經歷一場轉變,從一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向城市和工業國家的轉變。中產階級要求分享政治權力的,由此帶來一個重組的投票系統。

議會通過了改革法案同意授予中產階級市民選舉權。《濟貧法》允許窮人接受公共援助,卻要求他們進行必要的勞動。為了阻止窮人依賴公共援助,逼迫他們忍受難以想像的痛苦。

根據英國中產階級的觀點,人們不支持被自己視為不道德的人,他不應該享受舒適的公共援助。因為貧民院的救援聲名狼藉。

許多窮人寧死也不尋求公共援助。《濟貧法》沒有提高窮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卻對最無助和無奈的下層階級施以懲罰。

(9)濟貧法的社會背景擴展閱讀:

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一個寒風料峭的深夜,一個男嬰在貧民區里呱呱墜地。在男嬰出生後,他的母親便撒手人寰。誰也不知道產婦的身份,男嬰由此成了無名孤兒。

後來他被當地教會收養,撫養他的女管事給男嬰起名奧利弗(巴尼·克拉克飾)。奧利弗9歲時,由於沒人供養他上學讀書,於是他進入了濟貧院的童工作坊,開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因為奧利弗既不會耍滑偷懶,也不會阿諛奉承,所以經常受到管事的打罵。這些處在發育期的孩子們終日衣不遮體、食不果腹。

萬般無奈之下,他們決定抽簽選定提出加粥的人選,結果被抽中的人正是奧利弗。晚餐時,奧利弗如實提出了要求。大驚失色的管事決定攆走這個造反的隱患。

作者介紹: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

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後來創作才能日漸成熟。

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艱難時世》(1854)、《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1)等。

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

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㈩ (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34年,英國通過了《濟貧法修正案》即新濟貧法,它規定,從18


(1)背景:政治上,英國確立完善了資本主義政權,社會兩大對立階級產生;經濟上,工業革命進行,機器生產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思想上:自由主義盛行,主張政府不幹預經濟。(6分)認識:社會濟貧法極為苛刻的救濟條件,讓許多貧困者難以得到救助,社會貧困問題不能得到解決。(2分)
(2)發放緊急救濟金,實行直接救濟;推行以工代賑。(3分)
意義:政府擔負起真正救助社會貧困人群的責任,保障了基本人權;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促使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4分)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青年志願 發布:2025-01-19 06:03:46 瀏覽:293
道德經托爾斯泰 發布:2025-01-19 05:39:14 瀏覽: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發布:2025-01-19 05:25:09 瀏覽:950
有關行政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9 05:00:00 瀏覽:309
雲簽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9 03:52:01 瀏覽:830
魏龍律師 發布:2025-01-19 03:32:57 瀏覽:893
嘉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3:29:07 瀏覽:845
刑事訴訟法解釋117 發布:2025-01-19 03:28:03 瀏覽:406
招標投標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3:21:01 瀏覽:916
司法局上號 發布:2025-01-19 03:19:55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