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加強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統一

加強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統一

發布時間: 2022-09-13 13:27:22

Ⅰ 法律效果 政治效果 社會效果的統一

法律分析:要堅持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相統一。檢察辦案決不能只守住形式「不違法」底線,必須將天理、國法、人情融為一體,情同此心,通過卓有成效的法律監督鞏固黨的執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Ⅱ 體現三不一體推進理念思路和方法的有哪些

堅持標本兼治,樹立「三不」一體理念思路。立足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不斷鞏固拓展的新階段,正確把握「不敢」、「不能」、「不想」內在聯系,持續深化標本兼治。其中,「不敢」是前提,指的是紀律、法治、威懾,通過懲貪治腐、正風肅紀,以嚴格的執紀執法增強制度剛性,讓黨員幹部從害怕被查處的「不敢」走向敬畏黨紀國法的「不敢」,為「不能」、「不想」創造條件;「不能」是關鍵,指的是制度、監督、約束,通過強化監督制約、扎緊制度籠子,科學配置權力,推動形成不斷完善的制度體系,嚴格有效的監督體系,鞏固「不敢」、「不想」的成果;「不想」是根本,指的是認知、覺悟、文化,通過思想道德教育、黨紀國法教育,加強理想信念,強化信仰認同,提高黨性覺悟,涵養廉潔文化,夯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根基,實現「不敢」、「不能」的升華。「三不」是一個整體,任何一方面滯後都會影響反腐敗整體進程和綜合效果,必須一體推進、同向發力,實現效應疊加。

強化統籌推進,做實「三不」一體工作舉措。「不敢」、「不能」、「不想」不能單項突進、顧此失彼,必須統籌推進、形成合力,堅持問題導向和目的導向,做實各項工作舉措,不斷提升反腐敗工作質量和水平。在推進「不敢腐」上,始終保持懲治高壓態勢。省紀委五次全會指出,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收斂不收手,嚴重阻礙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嚴重損害黨的執政根基的腐敗問題要從嚴查處,對主動投案者依規依紀依法從寬處理,對巨額行賄、多次行賄的嚴肅處置。嚴肅查處金融領域腐敗問題,堅決查處資源、土地、規劃、建設、工程等領域的腐敗,深化治理國企領域腐敗問題。在推進「不能腐」上,重點挖掘案件背後的制度因素。注重研究案件暴露的體制機制問題和制度漏洞,推動完善相關黨內法規和有關法律制度,提升法規制度和監督措施的針對性。要深化以案促改,深入剖析典型案件,重點挖掘個案和同區域、同領域、同崗位、同類型案件背後的制度因素,及時向發案地區、單位和部門反饋並督促整改,推動重點領域監督機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在推進「不想腐」上,注重強化辦案的教育感化。

Ⅲ 法律效果三效合一

法律分析:實現司法審判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追求良法善治的有益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是黨和人民群眾檢驗人民法院執法辦案效果的重要標准,也是人民法院必須堅持和保有的公正觀。. 實現司法審判「三效統一」表明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完善趨於成熟,越來越顯示出其鮮明特徵和顯著優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第一條 為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監察全面覆蓋,深入開展反腐敗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條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監察工作的領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監察體系,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反腐敗體制,強化黨和國家的自我監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條 監察機關依照本法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察,調查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使公權力始終置於人民監督之下,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第四條 國家監察工作應當堅持依憲依法,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權責對等,從嚴監督;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寬嚴相濟。堅持標本兼治,保持高壓態勢,形成持續震懾,強化不敢腐;深化改革、健全法治,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強化不能腐;加強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不想腐。

Ⅳ 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研究目的意義

「法律效果」:通過法院的執法活動對社會生活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衡量法律效果如何,主要看法律作用的結果能否達到法律的預期目標。「社會效果」:通過法院的審判和執行活動,使法的本質特徵得以體現,法的秩序、自由、正義、效益等基本價值得以實現,從而使執法的結果得到社會的公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都依賴於法院的執法活動得以實現,法院的執法活動是展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平台。
「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是統一的,互為因果關系和互相包含的。因為社會效果即法的價值的實現,是立法的依據和驅動力,法律效果的實現,導致法的價值即社會效果的實現。因此,一個正確的裁判既要有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也應該有良好的法律效果。任何兩個效果相背離的裁判,都將是錯誤的裁判。損害法律效果的社會效果,實際上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也不會得到真正擁護和支持的。
然而,法律是穩定的,社會是發展的。法律與社會存在差異,法律對社會關系只是一般調整,不是具體調整。法律既不可能無所不包,立法者也不可能預見到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加之成文法的滯後性等等,使得任何法律都存在缺漏和盲區。因此,法律在反映社會關繫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法官的職責和智慧是把兩者有效地統一起來,在執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立法本意、立法目的和法律原則,體現法的公正價值,遵循社會效果的價值取向,最終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當人的價值和物的價值沖突的時候,優先考慮人的價值;當生命權與人格權發生沖突的時候,優先考慮生命權;當生存權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的時候,優先考慮生存權;當程序價值和實體權利發生沖突的時候,程序價值要大於實體上的價值;當公正與效率發生沖突時,應以公正為主。

Ⅳ 你是否了解紀檢檢察機關處理主動投案問題的規定試行等規定談談你的看法

Ⅵ 辦案工作取得三個效果是哪三個效果

辦案工作應當注重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
1、政治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對黨和政府形象、社會政治穩定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政治效果有利於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有利於促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2、社會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在社會生活、社會公眾中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社會效果有利於體現法紀的本質,實現法紀的秩序、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同。
3、法紀(法律)效果,是指紀檢監察和執法機關的執紀執法行為在法紀嚴肅性、公正性上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良好的法紀效果有利於體現法紀的原則,堅持在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的嚴肅性。

Ⅶ 論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本題參考答案:
法律效果側重於法律與事實的形式邏輯的推理方法,強調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具有「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嚴格依法對各類案件進行審判,維護了法律的統一性、一貫性、確定性和權威性。而社會效果強調法官在司法實踐中不能照搬法律條文,機械地適用法律,而是參考法律條文,重點考量社會變化、社會需求和其他社會因素,強調法的價值特別是正義價值的實現,使判決結果符合普通民眾的心理預期和公平公正的觀念,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整體利益,不僅使當事人息訴服判案結事了,而且得到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對未來的當事人甚至整個社會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10分)
一、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對立

法律的普遍性與社會生活的具體性、法律的滯後性與社會生活的變動性之間的矛盾,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對立的客觀原因。

第一, 法律的抽象性與社會生活的具體性之間的矛盾。

法律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點,故法律不針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具體的人和事,法律也不可能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出非常細致和詳盡無遺的規定,法律只針對一般的人和事。但法律來源於社會,又服務於社會,社會生活就像一個萬花筒,多姿多彩、紛繁復雜,同時社會中的人又是形形色色。法律效果強調法律的普遍性,要求法律或法官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適用一個標准,但要使判決實現真正的公正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就必須考慮案件當事人中每一個個體的具體情況。如果司法判決時法官不考慮當時當地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不考慮當事人所在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而是照搬法律條文,教條刻板地適用法律,那麼法官的判決必將導致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對立。(5分)

第二,法律的穩定性與社會生活的變動性之間的矛盾。

法律一旦制定就要在一定時期內發揮效力,不能頻繁地修改或廢止,同時為了法律的權威性,法律也應該保持相對穩定性。而社會生活總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社會總是不斷地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新的矛盾和新的糾紛。法律總是滯後於社會生活而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如果法官在司法過程中不考慮社會生活的變化而固守過時的僵死的法條,或者說無視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刻板僵化地適用法律,那麼判決也必將導致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對立。(5分)

二、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不僅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二者互相作用,相輔相成。

第一, 法律效果是社會效果的基礎。

法官的判決不得違背法律的明文規定而片面追求社會效果。無視法律的判決是非法的判決,非法的判決即無所謂社會效果。審判或判決的過程是一個受法律嚴格羈束的過程,法治是規則治理的事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類似案件類似處理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特質。法律是判決的基本准繩和唯一依據,如果法官不依法裁決而是隨心所欲,就會助長司法專橫,就會使人類社會回到專制的統治時代。正是由於法律的可預測性、規范性、統一性、確定性、權威性和一貫性才使人類社會擺脫了變動無常、偶然性的(公權力)沒有法律約束的專制的統治。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必須 「依法裁決」,任何以實現「社會效果」為幌子而不顧法律效果的違法判決,都不利於成就我國法治的偉業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且最終都不可能真正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5分)

第二,社會效果是法律效果的目標。

正如實質正義是形式正義的目標,社會效果是法律效果的目標,法律效果最終要接受社會效果的檢驗。法律來源於社會,又服務於社會,法律運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社會正義,即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果。因此,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當依據法律條文所作的形式邏輯推理的結果無法實現社會正義,即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果時,法官就不能將形式邏輯推導出來的結果宣稱為審判的結論。法官應該更多地關心判決能否實現定紛止爭、息訴服判的效果;判決結果能否得到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以及判決結果是否符合普通民眾的心理預期、公平公正的觀念、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整體利益,以及能否對未來的當事人甚至整個社會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或者說能否對社會心理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達到揚善抑惡的社會效果。只不過以上這些目標(社會效果的核心要素)需要藉助法律程序和話語來實現,也就是說必須在法律框架內實現社會效果的最優化。(5分)

第三,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統一於司法實踐。

正義是法律的終極價值追求,同時正義又是社會的評價標准,或者說是社會效果的核心要素。正義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共同的目標和核心要素。在司法實踐中,圍繞著正義的目標,即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統一,法官的判決要注重規則與價值相統一,邏輯與經驗相融合。

法官判案或判決離不開法律,當然也離不開三段論的邏輯的推演和論證。但是過分依賴邏輯推演或形式法治,則易於導致機械適用法律使判決不適應現實的社會生活。而法官的社會經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律規范的理性邏輯與人民群眾的感性生活之間的鴻溝。一個優秀法官既要守住依法裁決或形式法治的底線,又要回應社會對判決實質正義的渴求,即對社會效果給予必要的關注,從而獲得一個法律邏輯上自洽而又符合人民群眾心理預期的正義的判決。例如法官可以通過運用法律解釋的方法,或是藉助法律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即運用相關司法技術從規則的社會環境中去尋找規則可能的意蘊,以彌補規則本身內蘊的正義價值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從而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5分)

總之,法律效果是社會效果的基礎,社會效果是法律效果的目標。判決的正當性在形式或直觀的層面上來自於法律效果,在內容或實質層面上則由社會效果來決定,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統一於司法實踐。只有當法官的判決既實現了法律效果又實現了社會效果時,才真正能夠樹立法律的權威,實現司法正義,提高司法機關的公信力。(5分)

Ⅷ 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六項總體要求是什麼

一是堅持把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貫穿教育整頓各方面和全過程;
二是堅持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
三是堅持突出「關鍵少數」;
四是堅持問題導向;
五是堅持開門搞教育整頓;
六是堅持標本兼治。

Ⅸ 在辦案中如何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要做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首先需要法官正確理解法律,不斷的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法律是我們手中的武器,法官必須精通法律,具有精湛的業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各項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立法本意,准確適用法律,真正堅持法律正義,才不至於在各種干預司法獨立的不良風氣面前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其次,要做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還需要法官有全局觀念和服務大局的意識。審判工作必須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法院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審判人員只有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大局開展審判工作,才不至於迷失政治方向,才能充分發揮審判職能,為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我們要充分認識審判工作為大局服務的重要性,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努力提高為大局服務的自覺性與執法水平。充分發揮法院的調節、保護、規范等審判職能作用,有效運用司法手段,制裁違法行為,保護合法權益,化解社會矛盾,把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努力實現審判工作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為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這是我們審判工作的價值目標。具體到個案,就是要兼顧雙方當事人、國家、集體甚至第三人的利益。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法官應注意以下五點:

1、積極全面地履行釋明權。

總體上說,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對具體的法律規定知之甚少。有些當事人手中雖拿著法律條文,但往往一知半解。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對法官、法院判決的不滿常常出於對法律的誤讀或聽信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的讒言,所以法官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需要就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多多向當事人解釋,以幫助當事人更好的參與訴訟,表達訴求,使自己不僅是優秀的法律適用者,更是光榮的法律宣傳者。

2、靈活運用調解方式結案。

在民事訴訟中,提倡「多調少判」,特別對涉及社會穩定的群體性糾紛、對法律滯後且如果判決可能會出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沖突的案件、當事人雙方今後仍然需要在一起工作、生活的婚姻家庭、相鄰糾紛案件、矛盾易激化案件,法官盡量尋找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平衡點,通過訴訟調解達到平息糾紛的目的。

3、巧用自由裁量權。

自由裁量權是指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依據法律自身原則,結合具體案情,自行裁判之權。無論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還是刑事自訴案件,當調解、庭外和解等結案方式都沒辦法實行,而呆板地適用法律條文又會造成實質上的不公正時,法官在綜合考量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兼顧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在法定的裁量幅度內尋找利益平衡點並依此作出公正判決。

4、綜合利用案外手段。

勿庸置疑,司法並不是解決糾紛的唯一手段,而且在一定情形下也不是最佳的手段。某些糾紛如一些深層次社會問題和矛盾糾紛,甚至一些因民間糾紛引發的訴訟案件,單靠司法手段難以有效解決,因此,通過案外手段解決糾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就顯得更為重要。基層人民法院所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鄉土社會」或者說「熟人社會」,在這樣一個亞文化圈,可能有其特定且特別有效的解決糾紛的手段。它不像法律那樣受一定程序與規則的制約,利用這些手段可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事實表明,在「鄉土社會」,通過基層組織、德高望重的村民的調停、甚至村民自己的爭吵、協商,在很多情況下可能更有利於案結事了。

5、案中、案後做好當事人的思想工作。

有些案件,雙方當事人情緒都很激烈。實質上,不論法官怎麼判決,雙方都不會滿意。這就需要法官一定要依照證據進行裁判,並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及結案後,根據各方當事人的具體情況分別做思想工作,努力爭取不出不穩定事件。當然,有時候光有說教還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法官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弱勢群體爭取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比如為作為集體企業下崗職工的當事人爭取民政救助。

上述五種具體措施也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法官提出的新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也是提高法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我們還需把握好以下三點:

首先,要樹立大局意識,提高政策水平,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開展審判。要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不能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不能只顧局部、不顧全局。

其次,要增強服務意識,加強隊伍的作風建設,提高辦案的業務水平和審判藝術。要做到正確、准確執法,以法服人;要提高審判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讓人民群眾了解、理解判決,以理服人;要杜絕生、冷、橫、硬、煩等衙門作風,耐心細的做說服工作,以情動人。

最後,要增強公眾意識,擴大辦案的社會效果。要充分調動輿論的作用,使社會和公眾了解、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審判工作,培養全社會自覺守法、護法的意識。

Ⅹ 怎樣堅持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相統一

首先,這是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三個至上相適應的。
政治效果就是黨的事業至上,對應的是黨的領導、顧全大局
社會效果就是人民利益至上,對應的是執法為民、公平正義
法律效果就是憲法法律之上,對應的是依法治國

法官在審理案件中,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依法審判」,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在司法實踐領域的具體要求,要求法官嚴格按照憲法法律所規定的法定程序,以憲法法律為審判依據,切實維護憲法法律在司法審判中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

在合法審判的同時,也應做到合理審判,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執法為民思想的具體要求。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不僅僅要嚴格執法,更要重視審判活動的社會效果,要時刻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具體案件,維護人民至高無上的利益。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我們在追尋公平正義,依法治國執法為民的同時也要顧全大局,堅持黨的領導,這一點是由黨的先進性決定的(三個代表),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為國家政治服務的工具,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全面法制化的新時期,法官依法審判,在黨的領導下,在審判工作中顧全大局,是保證社會主義法律實踐工作的政治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安定團結的重要保障。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青年志願 發布:2025-01-19 06:03:46 瀏覽:293
道德經托爾斯泰 發布:2025-01-19 05:39:14 瀏覽: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發布:2025-01-19 05:25:09 瀏覽:950
有關行政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9 05:00:00 瀏覽:309
雲簽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9 03:52:01 瀏覽:830
魏龍律師 發布:2025-01-19 03:32:57 瀏覽:893
嘉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3:29:07 瀏覽:845
刑事訴訟法解釋117 發布:2025-01-19 03:28:03 瀏覽:406
招標投標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3:21:01 瀏覽:916
司法局上號 發布:2025-01-19 03:19:55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