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經濟法涉及
Ⅰ 秦朝的民事法律規范有哪些
在出土的秦簡上看,雖然絕大部分是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和經濟法方面的內容,但也有若干民事立法,調整當時的民事法律關系。
當然,在秦律中沒有現代的民法,甚至單行的民事法規也不曾見到,僅有若干民事法律規范混雜在刑法和其他的單行法規中,或者僅僅作為慣例混雜在《法律答問》中。民事立法在秦朝如此不發達,可能與當時尚沒有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有關系。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發掘出我國早期的民事立法和民法思想。
(一)名籍和住所
在秦律有一系列的關於人及其身份的規定,實際上就是有關民事主體的規定。《商君書·境內》:「四海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在秦管制下的居民,不論是男是女,生下來就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有權把自己的名字登記到官府的簿籍上,取得名籍,即具有了權利能力。
在封建社會,人們習慣把出生地稱為原籍或籍貫。因此,在那時,人們的住所往往同籍貫是一致的。在處理法律的問題時,秦律特別重視人們的住所。秦簡中提到發生法律關系的人時,總是明確寫明「某里士伍甲」、「某里公士乙」,或「居某縣某里」。因贖而獲得自由的錄臣,要「復數其縣」,即送回原籍居住。欠債於官府的百姓,「居他縣,輒移居縣責之」,在所居住的縣履行債務義務。住所發生變化,必須報官轉移名籍,即所謂「更籍」。這些在法律上都有明文規定。
(二)所有權
在所有權的起源問題上,秦律的制定者認為所有權不是從來就有的。是聖王根據社會安定的需要確定的。
秦朝承認先佔取得和孳息取得的原則,同時在傳來取得問題上,因賞賜、交易、繼承而取得的所有權也被法律承認。即使是盜竊犯的贓物,經過交易而取得的所有權,也受到法律的保護。例如秦簡中記載的一個案例,查獲盜竊的衣服,卻不把衣服歸還原主,而把賣衣所獲買的布歸還原主。在所有權的消滅問題上,秦律承認因所有物的滅失、轉讓使之消滅。
秦律屬於封建法律發展的早期階段,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刑民不分。因此,在所有權遭受不法侵害時,主要利用刑罰的手段加以保護,甚至對於一般的民事糾紛,也使用刑罰手段。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秦律還是用民法手段去解決民事糾紛。如所有權的歸屬發生爭執,並向官府提出控告時。官府的責任就是確認所有權,以幫助所有人得以實現其佔有、使用和處分該物的權利。據《爭牛·愛書》的記載,某里公土甲和士伍一起帶來一頭黑色母牛,都說是自己的,請求公斷。當時縣令就讓令史檢驗牛的年齡,為確認所有權作準備。
(三)債權
從秦律上看,秦朝的債權主要有契約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和損壞公物之債等形式。
《法律答問》有這樣的記載:「何謂『亡券而害』?亡校券右為害」。問什麼叫丟失契約的危害,回答說,丟失了作為憑證的右券就造成危害。「右券」是秦時債權人所持有,丟失了右券就意味著喪失了權利。在秦簡中出現很多關於借貸契約的規定。
在秦律中,也有因非法侵犯而發生的債的關系問題。但是秦律是站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立場上,把盜竊、搶劫、傷害、誹謗這類不法行為,首先看成是侵犯統治階級所需要的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因此必須用刑罰手段加以解決,而把被害人請求返回和損害賠償的權利,當做附帶的問題來加以解決。
關於不當得利。秦朝規定,不當得利就要返回,這樣就在不當得利與利益所有人之間發生了債權關系。例如,《除吏律》記載了這樣一個關於訓練御手的法律規定,學習和受御手訓練四年之久,本人還不能駕車,因本人不努力或根本沒有學會駕車的條件,卻四年不出搖役和四年不戍邊任務,而令其補上四年應出的搖役和戍邊任務,以履行由不當得利而發生的債務義務。還有領取口糧的官吏因公外出,又在驛站獲得了口糧供應,從而獲得了不當得利,應負有償還的義務。
另外,秦律中關於債務的擔保、債務的變更、履行和消滅,也有較為明確具體的規定。
Ⅱ 如何看待秦朝法律
秦朝的法律吸收了三代以來法制文明成果,尤其是對於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在法律建設方面各項有益的探索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改造和取捨,承前啟後,使華夏文明薪火相傳,開辟了中華法律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一)積極方面
1、有助於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明確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方針和立法原則的朝代。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秦國由於社會變革,並且改革的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
2、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秦代統治者很注重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故秦代的經濟法也較為發達。如秦簡中的《工律》、《田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效律》等就涉及了農業生產管理、官營手工業管理、市場貿易管理等許多方面。
秦朝統一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措施,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拆關塞,結束了戰國時期各國關塞壁壘,貨幣制度混亂的局面,使得各個地區物產流通,有利於商品交換。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制度的統一也有利於商品交換。正如翦伯贊先生所說,秦代政府為適應商業交換全面發展的要求而宣布廢除前代各自為政的經濟制度。在戰火熄滅的條件下,中國的商業交換開始向以全國為規模而活動的歷史階段。
(二)負面影響
1、焚書坑儒,使先秦文化受到極大的摧殘。「焚書坑儒」事件為秦朝的全國的統一起到了良好的積極作用,穩定了統一的社會和官僚群體的思想,穩定了秦政權(反動思想很多隱匿其中),為秦朝的大改革的順利實施掃清了思想障礙。同時,「焚書坑儒」事件使大量的民間存放的典籍不復存在,對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毀滅。加之以後的項霸王的焚毀,使最後存放於皇宮的典籍孤本徹底消失。
2、極力推崇法家思想,嚴刑酷法,法律繁雜,造成人民處境惡化,最終導致「二世而亡」。秦朝極力推崇法家思想,對法家以外的學派進行壓制。由於法家相信「人性惡」的學說,主張法治和注重法律教育。他們認為這種惡性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必然會導致違法犯罪。除了刑罰和法律教育以外,沒有任何其他辦法可以預防犯罪和消除犯罪。這樣,他們就從根本上否認了道德的價值與作用,除了法律教育外,否認任何形式的教育。因此,他們的法治必然導致「唯法論」,在實踐上必然是專任刑罰,甚至是嚴刑峻法。
秦律學之法家,法家修法是急法尚刑,也就是治世必用重典。重典治世,雖有威懾力,但也於法太苛刻,與民束縛太緊。物其必反,秦律在造成了秦吏治清明的同時,也讓人民舉手投足皆為罪,為法生而受法拘,無疑這對統一後的秦帝國的發展是嚴重的束縛的,因為人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犯法的,甚至是不知道怎麼才能不犯法,人民忙於守法卻犯法,這樣的社會狀況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自取滅亡。
秦朝的法律制度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教訓,我們應該正確的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秦朝的法律制度。它在中國法制建設的歷史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同時,秦法的不好的一面也值得我們現今甚至是以後的領導者的重視。
Ⅲ 從正反兩方面評價秦朝法律制度
從一些出土的竹簡來看,秦法嚴苛。
秦法的積極意義:
戰國亂世結束,但是六國專勢力並未完全被鏟除。嚴苛的法屬令加上霹靂的手段可以迅速讓被佔領地區恢復正常。
2.申韓之法在戰國被地主階級所重視,地主階級取代了奴隸主貴族。商鞅變法後嚴苛的法令適應了戰國時代的需要,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六國,秦法功不可沒。
3.秦始皇嬴政攬申韓之法駕馭群臣。權術輔以嚴格的法令讓秦始皇得以坐穩江山,威懾百官。
4.郡縣制的推行,一套完整的法令勢在必行。秦法在郡縣封官治理地方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秦法的消極意義:
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什伍連坐制度。
2.「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秦法的嚴苛,官吏的嚴厲讓黎民百姓增加了對秦國的憎恨程度。
3.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秦法可以迅速恢復地區穩定,但是如果長期推行極為嚴格的法令會導致民眾缺乏德育而不知廉恥。
4.秦始皇死前想要傳位扶蘇,是想讓寬仁的扶蘇邁向守文之路。然而扶蘇自殺,秦朝再經胡亥、子嬰而亡。究其原因,秦法可取但秦國一直奉行嚴苛的秦法最終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六國舊勢力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沖突。
秦法有利有弊。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有力武器,但長期的嚴苛法令也是最後葬送秦帝國的原因之一。
Ⅳ 秦朝統一卡會計制度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內容
秦朝的會計管理制度對我國的會計發展方面和我國的會計制度史上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朝時,不僅使全國官方會計組織、制度和會計核算基本方法得到了統一,而且還將經濟法制和會計監督相結合。
這樣一來,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封建王朝對財政收支情況和整個社會經濟的控制。秦朝會計制度因幣制和度量衡的統一而日漸得到完善。有很多出土的秦朝竹簡為我們研究秦朝會計管理制度提供了珍貴史料。秦朝會計管理制度在我國會計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本文將從兩大方面來介紹秦朝的會計管理制度。
一、從財計組織看秦朝會計管理制度的發展情況
完善的財計組織機構——自上而下相對應的會計機構
在秦朝,封建官僚機構是完整並且統一的,財政機構自上而下也有一套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制約的一個系統。秦朝設有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財政經濟方面的事務由丞相負責,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其中包括對國家財政收支情況的監察。這樣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審計作用。丞相下的財計主管部門設有兩個隊伍,建立兩套賬簿,對財政收支進行核算和管理。
他們相互牽制又各自獨立。這在歷史的會計官制中不得不說是一大創舉,發揮了會計內部的制約作用。這兩個隊伍,一個是治粟內史,具體掌握國家的財政經濟;另一個是少府,主要掌管皇室財政。
秦朝會計各自核算,分工明確精細,各司其職,又互相制約,以實現經濟集權為目的,從不同方面構建了相互牽制的關系。這可以充分反映出秦朝的會計管理水平,而且這一管理制度在當時西方國家也很難找到。由此可見,我國秦代自上而下實行的會計管理組織機構已經相當完善。
二、從財計制度看秦朝會計管理制度的發展情況
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財計制度——會計管理發展的又一高度
對經濟管理監督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健全經濟法制。會計管理制度作為經濟管理監督的依據,一樣必須建立在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我國的會計發展至今,都離不開國家財政部頒發的一系列法規,而會計管理有法可依的特色就可以追溯到秦朝時期。秦朝會計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通過法律確定了財計制度。
當時的法規涉及到會計管理的各個方面,為我國會計法規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借鑒作用。
三、建立在完整的會計核算體繫上的會計管理制度
現代會計核算體系可以展示出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在賬戶設置、復式記賬、填制憑證、登記賬簿和財產清查和會計報告中,可以看到我國會計長期發展的精華部分,我國秦朝的會計核算就是促使這精華出現的源泉。這對我國會計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會計賬簿的設置與分類管理
從古老的中式會計方法中,登記會計賬簿一直是基本方法。秦朝時期制定了嚴密的管理制度來管理記錄財物的會計書籍。佃租、鹽稅、商稅、鐵稅和口賦等,都是秦朝財政收入的主要內容。
會計部門會根據這些收入,設置各種會計書,並且進行分類登記。而且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會計部門都會統一上述收入設置會計書籍。
這種分類記錄的會計書籍,已經有了現代中明細分類賬的作用。這種方式,可以明確詳細地向人們展現各類財產收入的情況,而且可以核對賬目、檢查記錄是否正確。
(二)會計憑證的建立和運用
隨著封建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經濟憑證和賬簿的記錄有了密切的關系,這便誕生了作為記賬依據的原始憑證。到秦朝的時候,經濟憑證的作用擴大,也由財政收支情況的憑據演變成記賬的原始憑據。
在現代會計中,要求對所有經濟業務的記錄都必須有真實憑據,而在秦朝,早已廣泛應用這一規則。當時會計管理制度規定,財物出入必須進行審查,到一定時期還要將憑證進行整理,依次排序排列,作為日後的檢查依據。
秦朝時的會計憑證已經成為記錄賬簿的依據並且名副其實。當時的憑證有相應分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一式二聯,一式三聯的會計憑證。並且規定了傳遞手續。這一點發揮了會計憑證在內部制約中的重要作用。
(三)會計計量單位的飛躍
現代會計的一大特徵就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這是因為貨幣以價值記錄還可以反映會計對象。在會計對象計量單位不同的情況下,起到了統一匯總的作用。如果沒有貨幣計量,會計核算也會相當復雜繁瑣,也不會有現在的總賬賬簿和會計報表。
在秦朝,以實物計量單位為主的會計記錄方式有了質的飛躍。幣制統一,實現了會計計量以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的過渡,也為其奠定了基礎。以至於到現在,以實物為主要的計量單位已經被淘汰,而以貨幣為主的會計核算沿用至今,並且在規范簡化會計核算方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的貨幣度量,在商品交易中也被廣泛應用。每日賣出商品所得收入都要記錄到賬簿中,到一定時期,管理市場的相應官員會根據賬簿計算出所應繳納的的稅收金額,同時通過貨幣的度量方式計算這一時期的經營成果。
貨幣度量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記錄和計量上面,這也是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塊豐碑。
(四)記賬、結賬及賬實核對方法的發展
在現代會計核算方法中,經濟事項的內容摘要、發生日期、記賬方向、數量以及會計期間的嚴格劃分,都是記賬的主要內容,這些因素都充分表現在秦朝的會計記賬方法中。
秦朝開始,我國進入記賬方法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時期。從前文字敘述式的繁瑣記錄方法被簡明固定的會計記錄格式取代。秦代在記賬時對會計期間的劃分也有了充分認識並且相當嚴格。
如今會計期間的劃分已經為世界所公認,並且為國際會計准則的制定實施提供了必要條件。這也是秦代給出的歷史借鑒作用。
在秦代,「入一出二餘」的結賬公式在會計核算中得到靈活運用,主要運用在兩個方面。一是月度年度結賬,二是新舊官員交接工作時。這種財物記錄和清算相結合的制度,相互制約,也成為了秦朝會計發展過程中的突出表現。
秦朝完善的財計組織機構,分工明確,自上而下且相互制約;秦朝的財計制度又有法可依;會計管理制度給現代會計管理提供了精華成分;會計賬簿分類設置並且分類登記;記錄賬簿有會計憑證作為依據並且有相應分類;計量單位發生質的改變,成為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會計記賬方式由繁至簡,又有靈活的記賬方式,這些又成為秦朝會計發展中的一大亮點。秦朝會計管理制度的輝煌成就在大量史料中均有記載。
這個管理制度,對後來歷朝歷代乃至現代中國的會計組織機構的健全完善以及記賬法應用,還有賬簿憑證體系的規范化起到了推動作用。由此也不難看出秦朝會計管理制度在會計史上的重大意義。
Ⅳ 經濟法包括哪些法律
經濟法具體都包括哪些法律?
經濟法包括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法律。
二、經濟法的分類
經濟法是對社會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可以按照以下原則進行分類:
1、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2、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3、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4、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三、經濟法的主要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凡是涉及到經濟活動都受到經濟法的制約,經濟法包括了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這些法律的目的在於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行為作出調整,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穩定、高速的發展。對這些法律沒有遵守的個人或組織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Ⅵ 2、秦朝經濟法中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嗎
在秦朝的經濟法中,實際上也可以看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子,就是他要保持朝廷的強大,那麼就要始終不渝地推進經濟的發展。
Ⅶ 秦始皇創制立法的內容
經過商鞅變法,地處西陲的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舉行加冕禮,親理朝政。這個雄才大略的秦王,順應歷史潮流,以超人的膽識和氣魄,消除了政敵,奪取了實權,選用法家人物治國佐政,進行兼並戰爭。用了17年時間,在他39歲時,即公元前221年,結束了中原幾百年來的封建割據局面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秦王嬴政成為全國最高統治者。他兼取傳說中「三皇」和「五帝」的尊號,改「秦王」為「皇帝」。後加上「始」字,意思是子子孫孫傳下去,直到萬世。從此以後,皇帝這一稱號被後世歷代王朝統治者所沿用。
秦始皇首創帝制。皇帝的權力無限,不受法律約束,集立法、行政、軍事、司法大權於一身。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命稱為「制」,令稱為「詔」,印稱為「璽」,自稱為「朕」,從秦始皇開始,只准皇帝本人用這個自稱。皇帝是中國最高行政首腦,具有絕對權威。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三公」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監察等事務,共同組成對全國發布政令的樞紐。「九卿」,是皇帝之下分別管理各部門事務的官職,有奉常(掌皇帝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皇帝和宮殿警衛,護衛皇帝出巡)、衛尉(掌宮廷門衛屯兵)、太僕(掌馬政)、廷尉(掌刑獄)、典客(掌屬國外交事務,又是典禮官)、宗正(掌皇族親屬事務)、治粟內史(掌農業、糧食、鹽、鐵的財政收入)、少府(掌山海池澤的稅收,以供養皇室,又是皇帝的秘書)。在地方,秦始皇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分36郡,郡下設縣,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2000年之久的中央、郡、縣三級管理體制。秦始皇的大臣們贊揚說:「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並非常重視統一法度,明確宣布「作制明法」權在皇帝,臣下責在執行。皇帝的命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國家最基本法律形式之一。這一點被後世所沿襲。
秦始皇任用李斯為相。李斯是著名法家荀況的弟子,是韓非的同學,他在秦統一六國、建立與鞏固專制集權制度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斯推行「以法治國」的主張。他以法制維護君權的至高無上和君主的個人專制,由皇帝獨攬大權,以嚴刑峻法來防止和鎮壓臣下的違抗。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李斯對過去眾多的法規加以整理、修改、充實,編撰出一套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秦律》。秦律包括刑法、民法、經濟法、行政法、訴訟法、軍事法等各個法律門類,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役賦稅、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至穿什麼鞋都有規定。例如,普通老百姓不準穿絲織有花紋的「錦履」。對於秦朝的法律制度,秦始皇自我頌揚說,凡事「皆有法式」,莫不「建立法度」。後世漢朝人描述說:「秦法繁於秋茶,而網密於凝脂。」(《鹽鐵論》)這兩句話說明,秦代法律比秋天的茅蘆類植物荼草還要繁多,刑罰比凍結的油脂還要稠密。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制、詔、課、程、式、法律答問、例等。「律」,是主要法律形式,有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工律、工人程律、均工律、效律等29種。「令」,是律的重要補充形式,如田律之外有田令。「法律答問」,是官吏在執行法律過程中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種法律形式。「例」,是中央司法機關廷尉運用法律審判案件所確認的成例,也是法律的補充形式。
秦代法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佔用極其重要地位和意義。但是以前我們只能從零散的歷史資料上作些不完整、不夠准確的了解和猜測。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發掘出土秦代竹簡1155支(另有殘簡80片),其中大部分是法律條文和文書。這批竹簡已整理編成《睡虎地秦竹簡》一書出版,簡稱《秦簡》。《秦簡》雖然遠不是《秦律》的全部,但它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唐以前法律條文最多、最早的法律文獻,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秦簡》的豐富內容證明秦代莫不「建立法度」,凡事「皆有法式」的說法是可信的。
Ⅷ 經濟法的適用范圍
首先,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內部門。容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
同時,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構成(一)資源優化配置原則;(二)國家適度干預原則;(三)社會本位原則;(四)經濟民主原則;(五)經濟公平原則;(六)經濟效益原則;(七)可持續發展原則。
另外,在我國,經濟法的主要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注重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兼顧社會各方經濟利益公平。這一經濟法基本原則也可以更簡要地表述為: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優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公平。」
Ⅸ 秦國統一天下的是施行了什麼政策
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皇帝制:秦王嬴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廢除謚號。
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
郡縣制: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西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 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
統一度量衡: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
鹽鐵國營制:秦朝的主要基礎行業是鹽、鐵的開采和販賣,秦朝令民間商人不得從事此類行業,而統一由國家行政官僚經營,負責全國各地的鹽、鐵開采和出售。
全國性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廢除了井田制度。
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 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
確定國書為小篆: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等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更為簡化的字體,整理出隸書。兩種形體的文字均在全國推廣。
「焚書坑儒」。這里注意的是焚書坑儒被後世歪曲的太多,實際上先秦文化的流失更大的原因是因為項羽入咸陽之後「焚書冊,燒阿房,毀秦陵」造成的。
北:還擊匈奴,令蒙恬修築長城。
統一東南、嶺南地區,興修靈渠。
二、統一經濟法度:
三、思想文化統治:
四、軍事部署:
Ⅹ 經濟法涉及的內容有哪些
企業法、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法、涉外企業法、破產法、證券法、物權法、合同法、票據法、外匯管理制度、知識產權法、會計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