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信息不對稱將永遠存在嗎
⑴ 如今的中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還存在嗎
是存在的。
雖然現在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了,雖然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通網了,但是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首先,還有很多人不是網民,他們的信息獲取方式仍然比較落後。比如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對於互聯網這種新奇的玩意是持比較抵觸的心理的。
其次,就算上網了,網上的信息也實在是太龐雜了。在如此龐大的信息流里吸取有用的,對於很多人來說仍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而且,你上網了,騙子也上網了。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
總結如下:
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⑵ 財務總監的財務風險觀:始終與風險共存
財務總監的財務風險觀:始終與風險共存
財務總監的地位高、職權大,與之相匹配的是所承擔的奉獻也很高。我整理了關於財務總監所要承擔的風險的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企業CFO要預測未來是一個非常困難但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因此我們的職業生涯始終也與風險共存。廣義的風險主要指生產目的與勞動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狹義的風險表現為損失的不確定性,即風險只能表現出損失。CFO行業同仁一般對風險的理解為企業財務風險,就是財務成果與財務目標或計劃的偏離程度,這可以用一條量化的曲線來描述風險的大小,這條量化曲線所反映的計劃與預算的預測水平,就是企業CFO風險控制職能的首先反映。然而,資源稀缺性、信息不對稱、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制定財務計劃目標帶來了巨大挑戰。
三方面挑戰:
由資源稀缺性、信息不對稱、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給制定計劃目標帶來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資源稀缺的窘境。筆者分別在不同企業與政府機關做過財務主管,沒有一個經濟組織的資源是可以隨意支配、盡情耗用的。在資源稀缺條件下,制訂計劃與預算盡量滿足企業生存發展的資源配置需求存在著不確定性。
其次,信息不對稱永遠存在。盡管我們掌握著企業的神經系統(信息流),但宏觀與微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永遠存在,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去制定未來會計期間的計劃與預算,計劃與最終成果偏離是不可避免的。
最後,市場的不確定性將直接影響計劃目標與實際財務成果的偏差度。例如,筆者所在的集團下屬合資企業由於進口零部件比重較大,在制定年度財務預算時要設定計劃匯率,而當人民幣與外幣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我們就面臨匯率風險的控制問題。因為我們制定的匯率目標值與實際匯率值發生了較大偏離,若不採取措施就會影響預算的執行,乃至影響整個企業生產經營計劃的落實。北汽今年年初按人民幣8.0:1歐元的匯率制定了進口零部件的預算,但是由於人民幣近期貶值影響,截至今年5月,實際匯率在8.5左右浮動,結果造成企業幾億元利潤指標的損失,這就是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盡管企業財務計劃目標的實現伴隨著大量風險,但企業不能因為風險的存在而放棄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所以企業CFO風險控制的實質是把握風險與機會的概率,盡可能地規避、降低風險,盡可能地把握、利用機會,降低企業財務計劃目標與實際財務成果的偏離度。風險與機會是成正比的,風險越大,潛在的收益也可能更大,反之,風險小,收益也會低,這就是辯證法所言的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把握風險與機會
CFO應該如何把握風險與機會呢?筆者認為有三個關鍵:
首先,從職責角度出發,CFO要提升揭示風險的能力。
CFO的首要職責是風險控制,我們在每一個經濟事項決策過程中,要高估風險低估資產與收益,在履職過程中體現謹慎性與穩健性原則。
CFO要根據所在企業的資源狀況對資源配置方案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提醒相關團隊:1、我們是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進行分析的,所以要對信息進行甄別,留出信息偏差可能給我們帶來風險的分析目標成果餘量;2、即使我們現在掌握的信息相對對稱,但未來與市場的各種變化也會給我們的目標計劃帶來威脅,所以要做相關的彈性與敏感性分析,預留風險系數。當然,對經濟事項中的`每一個具體風險,CFO也要在分析過程中盡可能量化,對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存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逐一分析,把風險分析透。
其次,CFO要盡可能客觀地衡量企業承擔風險與未來收益的投入產出比例。
既然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那麼企業CFO在充分揭示風險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客觀地衡量企業承擔風險與未來收益的投入產出比例。
2009年,北汽以兩億美元收購SAAB知識產權的經濟行為,沒有CFO的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當時,兩億美元對北汽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支出,如此大的投入與未來三、五年之後的產出比例不是簡單的財務計劃或預算所能准確計算的。在決策之前,集團財務與規劃、技術、生產、銷售、法律等業務部門從政治、技術、經濟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多次預測,在盡可能設計各種假設前提條件下對風險與機會、投入與產出進行了計算、預測、分析,結論是這次並購機會大於風險,這才有了北汽收購SAAB知識產權的行動。後來證明,類似的機會只有一次:金融危機平緩後,再沒有一個汽車跨國公司會出賣自己的核心知識產權,而北汽據此擁有了世界水平的自主品牌中高端轎車。
如果沒有2009年的核心技術並購,北汽也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拿出世界水平的自主品牌高端轎車,提供給消費者,而中國車企“閉門造車”模式研發的投入產出比例是非常不對稱的,北汽的這次收購是中國本土車企國際並購的成功案例,較好地把握住了風險與機會,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CFO不僅要揭示風險,更要提供規避與化解風險的方法和途徑。
CFO揭示風險的能力要強於企業高管層的其他成員,但如果我們總是不停地單方面揭示風險,告訴領導這件事有風險、那件事不能做,領導會認為我們局限於狹隘的會計思維,對我們的提示視而不見。筆者認為,一個合格的CFO應該站在企業戰略發展的大局去分析風險與發展機會,從企業基業長青的角度尋找財務風險與企業發展機會的平衡點,在戰略層面與企業當家人形成共識。
在戰術方面,CFO應發揮職業特長,在揭示風險後,帶領團隊尋找化解與規避風險的方法與路徑。北汽收購SAAB的最初模式,並不是以兩億美元購買技術,而是相對復雜的交易形式。因為瑞典柯尼塞格公司先於北汽取得了SAAB的收購權,所以第一個並購方案是北汽以兩億美元入股柯尼塞格,然後與柯尼塞格在北京成立合資汽車公司,柯尼塞格以我們所需要的SAAB相關技術入股合資公司,達到北汽獲取SAAB知識產權的目的。這個交易過程不確定因素太多,風險較大且不容易控制。雖然在收購SAAB知識產權的戰略決策過程中,作為北汽CFO,筆者全力支持、積極籌資,但對此交易方式則表示反對,因為牽扯太多的法律與財務、技術問題,風險過大。筆者明確表示,我們缺什麼買什麼,北汽要的是SAAB三款整車、兩款發動機的技術,應該一手錢、一手貨,否則筆者對此反對,也籌不來兩億美元。與此同時,筆者也在積極幫助商務談判團隊設計方案,給主要領導講明風險與化解風險的最好方法,是直接與SAAB交易。最終,北汽在主客觀條件成熟後實現了風險可控基礎上的直接收購。
由此可見,盡管揭示風險是CFO的天職,但只有在風險提示的同時尋求化解與規避風險之策,企業領導才會充分信任財務團隊,接納我們的建議與意見,在CFO風險控制職能實際履職過程中化解、規避風險之策比風險揭示本身更重要。
;⑶ 信息不對稱,永遠存在嗎
當然,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的,有限的時間無限的信息與知識,
⑷ 中小企業利潤管理的特點
1. 管理當局的有限理性——利潤操縱的前提條件
根據經濟學假設,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都會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中小企業管理當局也不例外。首先,作為經濟人的中小企業,其一,它是自利的,在交易行為中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里的利益既包括能用貨幣衡量的物質利益,也包括不能用貨幣衡量的非物質利益。其二,作為經濟人的中小企業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即中小企業在交易行為中,一旦有機會就可能歪曲數據,故意混淆是非,存在欺詐性追求自利的偏好。其三,作為經濟人的中小企業又是理性的,在進行利潤操縱之前,必須首先考慮其行為的違法性,然後估計外部監管部門稽查的技術能力、查處其違規的概率和處罰輕重,通過成本效益的分析後決定是否進行利潤操縱。而在我國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稅務稽查人員受其業務能力、稽查手段及稽查面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一部分中小企業的利潤操縱行為很難被發現,並且即使發現了,法律對其行為的懲處力度也不得力,因此只要利潤操縱的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中小企業進行利潤操縱就不可避免。
2. 信息不對稱——利潤操縱的直接動因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市場上買賣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不同的,在效用最大化的驅使下,有信息優勢的一方便會利用有利的信息使自己獲利。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由於會計信息的製造者比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獲取時間、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優勢,因此信息不對稱是永遠存在的。對於中小企業和其外部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中小企業作為會計信息的製造者直接參與企業的運作管理,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而其外部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中小企業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信息不對稱給中小企業管理當局道德風險的產生提供了存在的基礎和條件,從而使中小企業管理當局有機會掩蓋其真實的信息,因此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中小企業管理當局便會在效用最大化原則的驅使下,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進行利潤操縱。
3. 會計制度及稅法自身的缺陷——利潤操縱的主要原因
首先,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過程是各利益相關方相互間多次博弈的結果,各利益相關方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想使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對自己有利。因此,為使准則能夠在各利益相關方之間求得平衡,保證各方接受博弈的結果,就必須放寬會計准則對一些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因此會計准則作為一種不完備的契約為中小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其次,會計准則與會計社會實踐之間的時滯性,使會計准則常落後於會計實踐和經濟行為的創新,導致某些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出現「無法可依」的現象,這也為中小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空間。再次,在會計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報告的過程中,存在太多合法前提下的供企業管理當局自主選擇、估計、判斷及預測的機會和會計估計的應用,這又為中小企業利潤操縱提供了可能性。根據「經濟人」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設,中小企業管理當局在選擇使用會計政策時,必然會以個人效用最大化為目標。
另外,我國的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而且稅收優惠政策頗多。例如我國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同時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即對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含3萬元)以下的企業,暫減按18%的稅率徵收所得稅;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至10萬元(含10萬元)的企業,暫減按27%的稅率徵收所得稅;年應納稅所得額在10萬元以上的按33%的稅率徵收所得稅。對中小企業管理者而言,稅法的規定為其進行利潤操縱提供了彈性空間,特別是應納稅所得額剛剛超過3萬元和10萬元時,管理者更會通過操縱利潤將應納稅所得額調減至3萬元以下或10萬元以下,從而有資格按照顧性稅率繳納所得稅。
4. 納稅環境的惡化——利潤操縱的社會根源
稅收作為一種籌集公共資金、參與社會分配的杠桿和手段,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與配合。社會對稅收事業的態度如何,支持與否,都對稅收的實現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西方國家流傳一句名言:「只有死亡和納稅是不可逃避的」,可見納稅在西方已深入人心。但在我國,由於稅收法制不完善,征管手段和技術落後,公民納稅意識淡薄。據北京商情咨詢公司對北京市27家企業的領導人所做的調查顯示,54.8%的企業有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偷漏稅行為,有61.9%的企業經營者不同意「國家稅收保證了社會整體福利的提高」的觀點,有一半納稅人認為「國家通過稅收調節財富分配的不公平」是不對的。另據上海零點市場調查有限公司對京、滬、穗等六大城市1 300多位市民的隨機抽樣訪談發現,竟有60%的市民不知道月收入超過800元須納稅,有25%的市民表示即使收入達到了800元也不會主動去納稅(雖說目前的新標準是月收入超過1 600元,但仍有不少人也一樣不會主動去納稅),有25.5%的
⑸ 只要存在信息不對稱,就存在不完美信息,這個說法正確么
信息不完全:是指有關市場主體獲取的或掌握的信息不足以使市場主體作出理性判斷或決策。
信息不對稱:可看作是信息不完全中的特種情況,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關經濟信息。例如,工人比僱主更清楚自己的生產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廠商比消費者更了解自己產品的質量。需要指出的是,信息不對稱不僅是指人們常常限於認識能力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任何情況,而且更重要的是指行為主體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實在太大,不允許他們去掌握完全的信息。例如,保險公司就難以充分了解參加保險的自行車主是否謹慎小心地保管自己的車子,除非公司要派專人天天跟在每輛投保的自行車後面監視。如果真這樣做,代價實在太大了。這樣,自行車主的行為對保險公司來說就必然是一種不完全或者是不對稱的信息。
參考尹伯成《現代西文經濟學習題指南》
⑹ 請解釋信息不對稱的意思。這些不對稱會給貨幣與資本市場以及金融體系內的參與者帶來什麼問題
這個轉化的實現,是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的。只有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貨幣和資本有著本質的區別。貨幣一旦具有了價值增殖的功能,它就轉化成了資本。因此,貨幣要轉化成資本就必須找到價值增殖的載體,馬克思在經過一系列考察論證之後,最終在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身上找到了這個載體,即勞動。因此,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佔有者,即資本家,要想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勞動力。這里說的自由,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而且必須維持這種特殊的商品能夠在商品市場上永遠存在。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商品所必須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佔有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力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同時為了不斷的補充這種特殊的商品以及提高勞動者的必要技能,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總和,就必須包括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和勞動力的教育費用。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勞動力才能作為一種商品而存在,必且通過勞動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勞動本身就是勞動力的使用過程。勞動過程就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面對自然物的佔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它為人類活動的一切形式所共有。作為勞動過程與即將談到的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作為消費勞動力的資本家而言,他就是要不斷的生產具有的使用價值的交換價值,要生產可以交換的商品,而且他要使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大於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總和。他要通過一系列的生產活動最終獲得剩餘價值。然而商品本身就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光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不夠的,因為商品最終是用來交換的,只有在交換過程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該商品的資本家才能最終獲得剩餘價值或超額利潤。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的剩餘價值的實現是通過延長僱傭勞動力的工作時間或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的。在生產率一定的前提下,資本家只能通過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來獲得絕對剩餘價值。用馬克思描述價值增殖過程的語言來說,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之持續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而持續下去,那就成為價值增殖的過程。商品的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在商品流通領域實現的,即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最終實現環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這樣就得到一個雙重的結果。貨幣轉化為資本,必須根據商品交換的內在規律來加以說明,因此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點。資本家必須按商品的價值購買商品,按商品的價值出賣商品,但他在過程終了時賣出商品的價值必須大於它投入的成本。所以,它必須既在流通領域中,又不在流通領域中。
⑺ 醫療」問題主要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這種「信息不對稱」在很多行業都普遍存在
先說說什麼就做信息不對稱,就是指雙方知道的信息多少是不同的,有人掌握的多,有的掌握的少。在醫療方面就是指醫生會比患者掌握更多的關於患者病情的信息,醫生往往利於這點來欺騙患者。比如說我們常見的醫生多開葯,開貴葯的情況就是由於醫生掌握的信息比患者多,患者對此不知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需要這些葯。所以說我們現在所面臨的醫療腐敗等問題,在經濟學上可以說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這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問題,在保險業,金融業,公共資源拍賣方面都存在。信息經濟學也就是由此應運而生的。
⑻ 你是看待信息對稱和信息不對稱的它們有啥實際的作用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作用
1、該理論指出了信息對市場經濟的重要影響。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在市場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並將發揮更加不可估量的作用。
2、該理論揭示了市場體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場經濟並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場機制不一定會給市場經濟帶來最佳效果 ,特別是在投資、就業、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方面。
3、該理論強調了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呼籲政府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督力度,使信息盡量由不對稱到對稱,由此更正由市場機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響。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通常假設市場交易雙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然而,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經濟行為主體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僅不具備完全信息,而且發現信息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從而使其決策行為面臨許多的不確定性,這與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的完全信息假設發生了直接沖突。信息不對稱問題理論恰恰正是在彌補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的漏洞的基礎上推動了現代經濟學理論的新發展。
1、信息不對稱理論是對傳統經濟學的重大突破
由於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可能造成信息佔有優勢一方經常會作出敗德行為和信息佔有劣勢一方面臨交易中的逆向選擇,這兩種的直接後果是扭曲了市場機制的作用,誤導了市場信息,造成市場失靈。因此,必須設計最優的市場體制方案來防止信息不對稱問題帶來的市場失靈,這一理論不僅為洞察市場經濟的運行拓寬了理論視角,而且也為轉型經濟中的發展中國家進行體制設計和政策選擇提供了具有啟發性的思路。
⑼ 國家干預經濟法論與國家調節經濟法論 你比較贊同哪種觀點 談談你的看法
國家干預經濟法論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構成(一)資源優化配置原則;(二)國家適度干預原則;(三)社會本位原則;(四)經濟民主原則;(五)經濟公平原則;(六)經濟效益原則;(七)可持續發展原則」 國家調節經濟法論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最核心的內涵便是:注重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兼顧社會各方經濟利益公平。這一經濟法基本原則也可以更簡要地表述為: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優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公平。」 經濟法上的公平,李昌麒教授認為體現在競爭公平、分配公平和正當的差別待遇,是在承認經濟主體的資源和個人稟賦等方面差異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種結果上的公平,即實質公平。公平與公正主要是需要國家強制力保障的,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規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就是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如果不兼顧效率,人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分析不同的收入再分配方案的成本與收益,則肯定會助長資源浪費,貪污腐敗等現象的滋生與蔓延,從而導致「政府失靈」。王保樹和李昌麒雖都強調注重經濟公平原則,但我認為朱崇實的注重經濟公平和兼顧效率相統一的原則,更為完整更能體現經濟法的本質。 我比較贊同的是朱崇實教授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國家追求效益的目的就必然與私人有區別,即不把經濟效益作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的,而把追求社會效益作為主要目的。社會效益就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判斷得失,從每個投入是否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而不是僅看這個投入的具體產出多少。所以社會效益是一種廣義的效益,是一種整體的效益。經濟法作為國家對社會經濟實行調控的一個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要促進經濟的增長。因此將社會效益的前提下也要看經濟效益,二者相輔相成,是經濟法區別於其他法律一個重要體現。 李昌麒的社會本位原則,經濟法的社會本位,要求在經濟法學研究和經濟管理、經濟活動、經濟法的立法、執法和司法中,時時處處以社會利益和平衡協調為先,竭力促進私人與私人、私人與國家的合作,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並按社會化之內在要求,促進公有制及其經濟關系和整個社會經濟關系的協調發展。經濟民主原則,經濟民主打破了信息不對稱,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的利益侵害,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增強企業的向心力,使企業真正擁有作為法人應有的權利,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實現公平與效益的統一,促進效益的提高。經濟民主協調了國家、經營者、勞動者的關系,平衡了三方的經濟利益,使經濟法主體的權、責、利、義達到了有機的統一。能夠體現經濟法順應時代變化的需要,調節經濟的發展。 因為經濟法的原則是順應時代的變化發展需要的,所以並不是每個教授的觀點都是完全可取的,皆有其優勢和缺點。需要大家辨證的去學習,借鑒。
⑽ 我這個條件選股哪裡錯了
透過技術分析的迷霧
技術分析在眾多投資者眼中一直被視為制勝的法寶,其有效性在實際操作中也一再被證實有效。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今天所使用的技術指標都是成功經驗的總結,根據統計數據表明技術分析有效性是以概率形式出現的,不同技術指標適用范圍在不同條件下也是不同的。將各種指標生搬硬套牽強使用或者閉門造車自編自演的做法在技術分析中都是大忌。
著名技術分析大師約翰.墨非在其著作《期貨市場技術分析》一書這樣評價,「技術分析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其有效性是以概率的形式出現,技術分析必須與基本分析相結合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韓國著名的技術派投資大師艾康老在談及其輝煌的投資生涯時說,「我是技術派,我把視為我投資成敗的利劍,但前提是我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合理的支配資金,嫻熟的投資技巧,沒有這些條件我的技術分析就是99次成功,最後1一次失敗也會輕易把我擊倒。」
可見即使靠技術分析發家技術分析大使對技術分析也是非常謹慎,大師對其制勝法寶尚且如此低調,我們對技術分析深入研究就更顯得重要。
技術分析,究其本源是相對於基本分析而言的。基本分析法著重於分析基本經濟指標的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走勢運行方向和空間,衡量定價的高低,而技術分析則是透過對圖形技術形態指標的記錄,研究市場過去和現在的市場反應,推斷未來價格的走向,與基本分析相比技術分析更側重於研究對象的市場自身特點,而不考慮市場外部比如經濟環境、政策背景等。依據的技術指標的主要內容是由價格、成交量或漲跌指數等數據計算而得的。
技術分析原何如此重要
基本分析盡管有其把握市場比較全面,而且比較客觀的優點,但其也有「尷尬」的一面。
首先、基礎分析的結論必須具備科學性,分析材料與結論必須因果關系明確,結論是唯一確定的。把市場某一定時期所有有關的信息綜合起來,通過供求規律的作用,最終推算出該時期該市場的內在價值,要作好這方面分析,不僅要對財務、會計、統計有很好的掌握,而且必須具備很高的分析能力來區分各種因素的影響力度和深度,真正能把握政治、經濟、社會脈搏的恐怕是經濟學家的專長,普通投資者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
其次、基礎分析要求擁有完備的即時材料,要求有足夠的信息量。但現實中投資者要想收集市場中所有有用的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信息不對稱」是永遠存在的問題。
技術分析與基礎分析之辨
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各有長處。技術分析主要研究市場行為,基礎分析則集中考察導致價格漲、落或持平的供求關系。基礎分析者為了確定某商品的內在價值,需要考慮影響價格的所有相關因素。所謂內在價值就是根據供求規律確定的某商品的實際價值,它是基礎分析派的基本概念。如果某商品內在價值小於市場價格,稱為價格偏高,就應該賣出這種商品;如果市價小於內在價值,叫做價格偏低,就應買入。
兩派都試圖解決同樣的問題,即預測價格變化的方向,只不過著眼點不同。基礎派追究市場運動的前因,而技術派則是研究其後果。
一、基本分析判斷長期趨勢准確性較高
由於經濟周期、政策調整等對市場的影響時間跨度相對較長,一旦形成趨勢後,方向比較明顯。基本分析這種根據對影響供需關系種種因素的分析來預測價格走勢比較客觀。所以盡管存在上述缺陷,但只要抓住關鍵因素往往後市預測還是比較可靠的,所以可以用基本分析來把握大的方向。
二、技術分析判斷短期走勢
技術指標由於其設計上更貼近市場,對價格變化的短期波動比較敏感,所以對短期投資的指導意義比較大。投資者將技術指標應用於長期分析時,其結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達成統一意見。對一種圖形可以有多種解釋,所以技術分析對中短線投資的指導意義比較大,對長線投資指導意義不大。
兩者結合,用基本分析確定方向,用技術分析確定買賣點,其准確率才能有效提高。
技術分析精髓何在
技術分析有很多種方法,但總體來說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如果我們研究技術分析的整個歷史,會發現其數量和種類就像一棵大樹,不斷的開花結果,變的越來越枝繁葉茂。若用這些復雜化的分析方法去研究本就復雜的股票、期貨交易,其勝算可想而知。
「智者以靜制動」。溯其本源,技術分析可概括為三方面的內容:
1、市場包容一切
「市場行為包容一切」構成了整個技術分析的基矗純粹的技術派認為,影響價格的所有因素——經濟、政治、社會因素——實際上通過價格得到體現。不需要去研究原因只需要關注價格變動。能夠影響價格的任何因素——基礎的、政治的、心理的等等因素——實際上都反映在其價格中。其實質含義就是價格變化反映供求關系;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變化。既然影響市場價格的所有因素最終必定通過市場價格反映,那麼研究價格就足夠了。這也就是那句「市場永遠是對的」本質含義。
2、價格沿著趨勢移動
「趨勢」理念是技術分析的核心。隨便打開一張走勢圖,我們都會發現,無論是期貨、債券,其價格的變動大部分時間都是運行在趨勢之中,出現最高點和最低點只是瞬間的事情。研究價格圖表的全部意義,就是要在一個趨勢的發生發展的早期,及時准備的揭示,從而達到順著趨勢交易的目的。
3、歷史會重演
技術分析和市場行為學與人類心理學有著關系價格形態通過特定的圖表表示了人們對某市場看好或看淡的心理。過去有效,未來同樣有效。「上漲——下跌——再上漲——再下跌」,周而復始成為價格走勢的特點。波浪理論、道氏理論之所以能流傳,就是因為不僅過去證明過去是有效的,將來還會有效。
技術分析還得悠著用
進行技術分析孤陋寡聞必不可取,博學雖是好事但雜而不精也就未必合適。任何技術分析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其成功率都是以概率形式出現的。而且每種技術分析方法都有假設條件,使用場合和時機以及對反映的市場狀況都有所不同。「觀其大略精於一技,取眾家之長補一己只短處」,此為古人治學之道,對技術分析照樣有效,萬事都有相通之處。波浪理論有效性在周線圖最高,分時圖中就差的多,我們就多研究周線圖;移動平均線對價格的反應往往比較滯後,預測短期價格走勢有效性極差,我們就截取其對價格的助長助跌的特性;KDJ、RSI指標在波動不大時,有效性比較高,但如果出現連續性上漲或下跌,指標將出現鈍化,預測效果就比較差,我們就截取其中間部分進行預測。
選擇幾種擅長的技術指標,寧缺毋濫。技術指標多了反而無益,選擇幾種重要指標仔細研究,掌握規律,多種指標綜合研判。每種指標都有優缺點,揚長避短結合判斷,會極大的提高准確率。
技術分析再好也是客觀事物,其主宰者還是人,正如艾康老先生所說不懂心理控制、資金管理、投資技巧的人,單存依靠技術分析只能是一條腿走路。技術分析是預測科學,我們不應將它萬能化,也不應否定它的作用,這也是對待任何預測科學的態度。我們中只有極少數可以成為投資大師。即使你將巴非特的投資訣竅背得滾瓜爛熟,也未必能成為巴非特。面對技術操作系統,最好是保持健康懷疑的態度。在劇烈波動的證券投資市場中,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克服盲目投資的毛病,獲取正常利潤就是成功,並非一定要成為什麼大師。在投資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投資理念和良好的操作心態往往比技術分析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