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法解讀
⑴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最通俗易懂的解釋
供給側改革就是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以投資拉動為基礎、創新驅動為主導、經濟效益為歸宿的增長方式;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是用內需導向型經濟代替出口導向型經濟,用知識密集型經濟代替勞動密集型經濟,用幸福經濟代替GDP經濟。
⑵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的內涵,重點任務還有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大家知道,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討論。但究竟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什麼不是,似乎說的還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是誤讀。那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我想,至少需要把握以下「兩是,三不是」: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對象是體制機制,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離開了這個「改革」實質,去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偏離本來的含義。實際上,僅從漢語語法上講,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供給側改革」,都是一個偏正結構短語,「供給側」是定語,「改革」是中心語,顯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我國供給側的一些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所以,雖然「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但不是改革本身。關鍵是看,誰去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對象是體制,而不是問題或任務本身。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總書記強調,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實際上,我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離了「結構性」的實質,談供給側改革就沒有意義。結構性改革一詞其實來源於西方,強調的是對產生結構性矛盾的體制問題,包括政府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關系進行改革,比如,歐洲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這種問題的產生有特殊體制原因,主要是政府與企業關系扭曲。
其實,供給側原本不是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有一隻「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理順這些關系,讓市場真正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該入土的「僵屍企業」,就讓它「入土為安」。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供給學派的主張。總書記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學派極力主張大幅度減稅,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包括通過降低稅費來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但不僅改革的性質與供給學派主張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圍也要遠遠超過供給學派的主張。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結構調整。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結構調整。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與結構性問題有關聯,但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具體措施上都不等同於結構調整。過去,結構調整通常採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種手段,更多的是採用行政手段。很顯然,這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減少虧損補貼、停止僵屍企業貸款、依法實行企業破產等,但與以往不同,對結構的調整將主要是通過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解決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傳統的調結構方式進行反思後做出的主動選擇。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幹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方案,但我認為,這樣的方案,即使冠以「計劃」之名,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了。現在需要的是體制改革,如果只調結構,而不改體制,就難免會陷入「過幾年又來一次調整」的怪圈。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艱巨繁重,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方面、五大重點。
首先,一個核心,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目的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供給側入手,針對重大結構性問題推進體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其次,從長遠看,就是要建立健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供給體系。這一體系包括微觀主體、市場體系和市場管理三方面,總的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按照三中全會精神,這三方面的改革方向:一是要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二是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三是要著力解決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依靠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配置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最後,從近期看,就是要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一是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過剩產能和「僵屍企業」。二是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三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依法處置信用違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規范各類融資行為,妥善處理風險案件。四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五是擴大有效供給。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補齊軟硬基礎設施、人力投資等短板。
這五項任務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去產能,就要處置「僵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去庫存,就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去杠桿,就要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推進金融改革。降成本,就要推進稅收、社保制度、壟斷行業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補短板,就要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解決好「錢從哪裡來、投到哪裡去」的體制問題。
如何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推進
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全局、關系長遠,一定要切實抓好。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一些實體企業生產經營仍然困難,市場風險點增多的形勢下,如何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推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有關政策方針。我體會,主要是要做到「三穩定、兩調動」。
第一、穩定宏觀經濟。這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此,要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真正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真正穩健,注重把握重點、節奏、力度。要保持定力,避免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確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
第二、穩定市場運行。主要是要保持金融市場穩定,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中央已明確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這就是要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要保持股市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加強市場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要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有序消化房地產庫存,注重解決區域性、結構性問題,實行差別化的調控政策。
第三、穩定社會就業。在去產能的過程中,要妥善處理下崗失業問題,有的要轉崗,有的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有的破產企業職工要直接納入低保,有的讓他們接受培訓,提高再就業能力。同時,社會政策要托底,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穩定器的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第四、調動企業家積極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僵屍企業」的處置,還是房地產庫存的消化,以及有效供給的增加,都離不開企業家的積極主動參與。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重視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環境,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氛圍,切實發揮企業家的重要作用。
第五、調動各級幹部的積極性。當前,各方面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不斷提高,有關部門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許多地區研究制定了綜合性方案和專項方案。國家還將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方案。無論是政策和方案的制定,還是落實,都需要各級幹部的擔當作為。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積極性,才能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總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我們要深刻理解它的時代背景,准確把握基本要求,結合本職工作,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這項工作中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意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4、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
5、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3)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法解讀擴展閱讀
具體內容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
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⑷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請用通俗的話講講,別太專業
供給就是提供,供給側就是 提供產品的一方,消費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側」。
「供給側改革」的意思是什麼呢,做個最簡單的比喻吧, 康師傅這家企業都知道,在前十幾年 他是怎麼壯大的呢,產品是單一的,就幾種水,通過搞營銷,先賣台灣人,慢慢發現在台灣越來越賣不動了,他就開發大陸市場,誒,賣了好幾年,大陸也發現賣不動了,這就怪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消費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沒有問題的,人沒有大規模減少,人素質還有所提高,還賣不動了。問題出在「供給側」 ,供給出現了問題啊,說明公司的產品是有問題的,沒有注重產品本身。
所以企業 實業要轉型升級啊,不轉型不升級就得被市場淘汰,徹底淘汰,所以作為企業你得 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員工的技術,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管理能力;通過教育培訓體系,發展壯大研發團隊,技術隊伍;
政府在這方面的改革包括,給予減稅、簡政放權等、通過扶持一些有優勢的企業,有創新的企業促使市場加快淘汰落後的產能。
(4)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法解讀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⑸ 何為供給側改革如何理解
我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吧。一,供給側改革要解決什麼問題?二,供給側改革有哪些措施?
首先,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產能落後。
看新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種矛盾的現狀:一方面,許多新聞都說中國的企業產能過剩,產品嚴重滯銷;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貌似又表現出很強的消費能力(起碼前幾年),到全世界海淘買買買,法國的奢侈品,韓國的電器,甚至是日本的電飯鍋馬桶……
所以,高層的判斷是:中國的經濟面臨的問題既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費能力不足,而是生產能力落後,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落後包括兩方面:一是因為生產水平的低下導致產品的質量、檔次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喜好;第二是產品結構出了問題,與需求的結構不相匹配(比如市場上的消費者需要100萬台手機,20萬台電腦,而我們的商家卻生產了20萬台手機100萬台電腦,需求和供給不匹配)。
對此,高層採取的舉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補」來概括: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下面一一解釋。
1,去產能。
去產能是最能體現供給側改革思想的舉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後的產能,其中最關鍵是要讓那些落後的「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什麼叫僵屍企業呢?其實主要就是一些落後的國企。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弱,思維僵化,導致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長期虧損。如果基於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這樣的企業如果不求轉變,就會逐步走向破產重組,這部分落後產能就被淘汰了。
但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這部分企業過去卻被政府和銀行強行靠輸血吊命。這種措施是非常負面的,一方面,這些落後的本應該淘汰的企業,卻依然占據了大量的資源(場地、設備、原材料、勞動力、資金等),卻無法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影響了經濟的效率;另一方面,還浪費了財政資金,更給銀行帶來了壞賬風險。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清理這批僵屍企業。能盤活的盤活起來,不能盤活的,就退出市場吧。
好吧,打字好累。。。先寫到這里。回頭補充。
⑹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 請用最通俗最易懂的話來描述,並舉個例子。供給側改革到底改什麼
供給側改革一般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市場經濟下,供給側就是供方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一方,相對供給側另一個就是需求側也就是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一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白了就是讓供方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提供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的一系列改革。
參考鏈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網路
⑺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什麼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什麼
引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也不斷的深化,在我國國內要同時進行全面的深化改革以適應社會現代社會的變化,那麼在供給側方面也會做出相應的改革,國家對其改革的重點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對於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又是什麼?在改革過程中應該重視哪些方面,又有哪些需要遵守的原則呢?對這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尤為關注和重視。
三、改革重點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要想更好的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以人民為中心為發展思想,然後適當擴大需求,同時也要從不同方面增加優質供給應,以適應不斷增長的需求。相關人士表示補短板是這一改革任務的重點任務,不僅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可以改善民生,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戰略意義。
⑻ 供給側改革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與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給側改革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1、供給側改革強調發揮企業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
2、供給側改革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強調解決短期經濟波動問題;
3、供給側改革強調制度的變革與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短期的政策調整。
二、改革涉及的重點領域: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
一則形成新主體,即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企業家、創業者等在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約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
二則培育新動力,即通過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全面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則發展新產業,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及時淘汰產能過剩和僵屍企業等,讓市場及時出清,避免資源浪費,及時化解經濟泡沫,避免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如下:
要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把增強企業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重視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切實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這意味著,在產業層面,淘汰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激發企業活力,將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
三、改革成效的決定因素:
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事實上,在制度因素方面,能否改進供給是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比如,在人口紅利衰減的趨勢形成後,應當制訂什麼樣的人口政策保證充足和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供給;在中小企業天然缺乏高等級信用的情況下,應當制訂什麼樣的金融政策讓中小企業得到資金供給;在放寬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預期中,應當制訂什麼樣的政策既能讓房地產行業發揮經濟引領作用,又避免形成過大價格泡沫。
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但一直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調控歷史表明,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必須跳出短期利弊的思維視野,從長遠利益考量,讓制度因素與經濟增長的長遠目標相匹配。讓「供給側改革」達到預期效果,制度供給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組織能力的優化對供給側改革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推進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組織,也涉及政府資金主導的大型企業組織,這些都屬於組織能力優化的新探索。當前,大量微型組織生存發展困難較多,優化這些組織的能力,為其提供寬裕的市場進入空間,通過減稅等措施減輕其壓力是當務之急。如此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創造鼓勵創新的應有環境。
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供給側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側重於企業微觀機制的重構,提高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進而提高經濟效率。當前迫切需要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包括三方面:
1、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減少「僵屍」企業,讓資源要素重新流動起來。
2、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別是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上游產業,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必須及時有效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3、建立企業家激勵機制,加強產權保護,營造一個企業家能夠有創新、創業激情的激勵機制和環境。
供給側的改革是一個中長期定位,需求側的調整是一個短期定位。如果沒有短期定位,中長期定位也會失准。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不能放鬆需求側的調整。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在存量退出的進程中將產生大量的外溢效應,引發總量性的需求不足和結構性的蕭條。這些現象一旦出現就需要全面啟動需求側管理。
進行供給側改革,必須加快推進新一輪財稅、金融等配套改革。經濟繼續低迷,決定了未來一個周期將以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為主,擴張性的經濟政策要麼減收,要麼增支。因此不管是從發展的角度講,還是從改革的角度講,本輪調整都存在著大量的減稅空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應該是一系列改革舉措整體發力,包括鼓勵創新創業的改革舉措,推進市民化為核心的城鎮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實施減稅降費和大規模減少行政審批,積極推進新一輪財稅、金融等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