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補繳社會保險
① 單位未給員工繳納社保可以補交嗎
您好,單位未給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可以要求單位補繳。
社保補繳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社保中斷繳費,中間幾個月沒有繳費,而現在由於招調或者落戶其他原因,需要補之前沒有交到的部分,從而獲得完整的社保時間段,以確保招調落戶等工作正常認可。
正常情況下,一般單位只能做2個月的補交,如果需要更長時間只好通過一些代理機構來操作。
以個人名義參保的,如果漏繳不能夠進行補繳,只有由單位原因造成的漏繳才能夠進行補繳,並且補繳五險。如果單位沒有做申報(沒有給開戶)的只能補繳養老。繳納一段時間後,中斷想補繳地可以找代理公司補繳。
繳費單位(不含個體、自由職業者)漏繳職工養老保險費的,應帶以下材料到各社保經辦機構辦理基本養老保險費個案補繳:
1、職工檔案和養老保險手冊;
2、《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申請表》;
3、勞動合同、工資發放明細表員工補繳當月個稅證明等;
4、其他相關材料。
社保補繳時效:
根據《社會保險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第六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
一般情況下,補繳保險的期間根據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視企業情況而定。
② 勞動法辭退員工補繳社保到什麼時候
法律分析: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五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③ 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
根據《社會保險法》《勞動合同法》《廣東省養老保險條例》等相關法律規定,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是法定義務。由於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此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私下約定的放棄要求單位繳納社會保險的約定無效,勞動者還可以要求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在這里,要特別告訴勞動者的是,雖然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但是如果用人單位沒有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不能直接提起勞動仲裁,不能要求企業直接將保險費用支付給員工個人。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與社保有關的糾紛都不能仲裁,如果企業未能繳納社保導致員工沒有辦法享受社保待遇發生糾紛,員工可以申請仲裁。這只是眾多法律關系復雜的勞動案件中比較典型的個例,不過不論是勞動者要求加工資還是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相關的補償金,這些關於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金錢利益的案件都不可能僅僅通過一兩部法案來解決,這就需要律師不斷的總結和積累。
④ 勞動合同法補繳養老保險
一次性補繳養老保險費(社會保險)的計算方法是上年底止個人帳戶累計儲蓄存額X(1+本年記帳利率)+個人帳戶本年記帳金額X(1+本年記帳利率X1.083X1/2),其中1.083是為使"年度計演算法"的計算結果在相同條件下與月積數法計算結果一致而設置的調節系數。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勞動法關於社保補交的規定2019年
《勞動合同法》實施後,2008年前的社保需要補交。
社保補繳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社保中斷繳費,中間幾個月沒有繳費,而現在由於招調或者落戶其他原因,需要補之前沒有交到的部分,從而獲得完整的社保時間段,以確保招調落戶等工作正常認可。
正常情況下,一般單位只能做2個月的補交,如果需要更長時間只好通過一些代理機構來操作。
以個人名義參保的,如果漏繳不能夠進行補繳,只有由單位原因造成的漏繳才能夠進行補繳,並且補繳五險。如果單位沒有做申報(沒有給開戶)的只能補繳養老。繳納一段時間後,中斷想補繳地可以找代理公司補繳。
繳費單位(不含個體、自由職業者)漏繳職工養老保險費的,應帶以下材料到各社保經辦機構辦理基本養老保險費個案補繳:
1、職工檔案和養老保險手冊;
2、《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申請表》;
3、勞動合同、工資發放明細表員工補繳當月個稅證明等;
4、其他相關材料。
社保補繳時效:
根據《社會保險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第六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
一般情況下,補繳保險的期間根據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視企業情況而定。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⑥ 補簽勞動合同用補交社保嗎
法律分析:社保是可以補繳的,補交日:是指國家或地方強制購買社保日起,到現在止。根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第二條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長繳費至滿十五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⑦ 在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之後,是否可以要求單位補繳社會保險申請時間為多長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勞動者可以隨時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但對於不足額支付費,是否可以視為未按約支付勞動報酬,未作出進一步規定。
根據國家有關社會保險費繳納的規定,社會保險費中除了相當一部分是國家用於社會統籌外,還有相當部分是單位代繳記入勞動者帳戶的,本質上屬於勞動者個人收入,其性質相當於勞動報酬的一部分。
因此,單位不予足額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行為與不支付勞動報酬相似,應當賦予勞動者合同解除權。據此,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有明確的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並且勞動者有權要求用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
此外,司法實踐認為單位出資為外地員工辦理落戶而簽訂服務期協議應屬有效,但當勞動者因單位不支付社會保險費而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可不必支付違約金。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⑧ 事業單位聘用人員如何補繳社會保險費
由於事業單位的特殊性,盡管<勞動法1995年實施後,企業職業統一要求參加社會統籌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但事業單位聘用員工的參保問題卻滯後很長時間,一些地方的社保部門直到2002年左右,才給事業單位的聘用員工開辦了繳納社會保險費業務.
因此,事業單位的聘用員工補繳社會保險費的年限,不是按照其在單位的工作年限予以補繳,而是參照當地社保部門允許事業單位為其聘用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時間開始補繳.但實踐當中,由於事業單位長期不能為聘用員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於是被聘用員工就自己出錢到別的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費或按照自由職業者繳費的方式自行繳納社會保險費.因此,如果聘用人員已經通過自己的方式繳納或為理了各項社會保險費,就不存在補繳的問題,<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這些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時,雙方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例如,員工繼續自行繳納,單位予以報銷等方式履行繳納社保費的義務.免責聲明:職通專列登載此文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著職通專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以上內容僅供網友學習與交流,無意侵犯版權。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⑨ 勞動法社保補繳規定
補交社會保險費用是社會保險法的規定。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未繳納社會保險的,由社保局責令其限期補繳。用人單位補交的,只需要補交其應當負擔的部分,個人負擔部分,由勞動者負責補交。第十七條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另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具體可向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仲裁部門申訴。
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社會保險法》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實現的。將由法律規定的、按照某種確定規則經常實施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體系稱之為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各國的國情和歷史條件不同,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不盡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為滿足社會成員的多層次需要,相應安排多層次的保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