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152條解釋
A. 瑕疵擔保責任的權瑕擔保
《合同法》第150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51條規定,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買賣的標的物享有權利的,出賣人不承擔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義務。《合同法》第152條規定,買受人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可以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但出賣人提供適當擔保的除外。《合同法》第150、151、152條的規定屬於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
權利瑕疵擔保責任,謂出賣人不能將買賣標的之財產權之全部或一部,移轉於買受人,或所轉移之財產權不完全時,所產生出賣人之擔保責任。權利瑕疵擔保,也稱為追奪擔保、權源擔保,是指出賣人應保證對其所出售的標的物享有合法的權利,這種出售行為沒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權利,並且任何第三人都不會向買受人就該標的物提出任何權利要求。在第三人基於所有權,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等向買受人追奪標的物時,出賣人即應負擔保責任。當事人對此有約定的,依約定承擔責任;如無約定,出賣人只承擔一般責任,即返還價款,買受人有損失時還可請求損害賠償。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則是出賣人就標的物的所有權不能完全移轉於買受人時應當承擔的義務。權利瑕疵擔保責任與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同為法定的特殊的債務不履行責任及無過錯責任。 1、標的物的所有權屬於第三人,或者第三人對標的物也享有所有權。
2、標的物的所有權受有限制。這主要是指出賣的標的物上設定有其他權利,如抵押權﹑留置權﹑優先權等,從而使買受人不能完全地行使所有權。或者,當第三人行使標的物上的權利時,買受人就會喪失所有權。
3、出賣人享有出賣標的物的所有權,但該標的物的設計或製造卻侵犯了他人合法享有的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等。
針對標的物權利瑕疵的幾種表現,法律對出賣人施加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權利合法﹑權利完整﹑不被第三人追奪。但是,根據《合同法》的150條規定,如果「法律另有規定」時,出賣人可不負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所謂「法律另有規定」,主要是指《合同法》和其它法律對出賣人的擔保義務的特別規定,則應當適用特別規定。例如根據《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因此如果出租人將其出租給他人的房屋轉讓給第三人,受讓人不得以享有所有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或要求出讓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另外,出賣人的瑕疵擔保義務,也可以因為買受人明知或應知標的物有瑕疵而被免除。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是出賣人的一項法定義務,即使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對此沒有作出規定,出賣人依法仍應承擔此項義務,除非其它法律作了與此相左的規定。 1、權利有瑕疵。其大致有兩種情況:第一,權利不完整或欠缺之瑕疵,其常見情形有:全部權利屬於第三人;權利一部分屬於第三人;權利受第三人權利之限制,即買賣標的之權利雖屬於出賣人,但其上附有第三人的權利;在出賣之貨物上有他人享有的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第二,權利本身不存在之瑕疵 包括兩種情形:債權及其他權利之不存在,這限於買賣債權或其他權利的契約;買賣有價證券的,有價證券已經公示催告而無效。這兩種權利瑕疵有所不同,應注意區別:在前一種,權利是存在的,只不過其要麼不為出賣人所有而為第三人所有或雖為出賣人所有,但第三人對其享有一定權利;後一種瑕疵指買賣之權利根本不存在,不論其對於出賣人或者對於第三人而言,均不存在。
2、權利瑕疵須於買賣合同成立時存在。權利瑕疵在買賣合同成立時即存在,這是出賣人承擔責任的條件。如果買受人是在買賣合同成立後知道標的物權利有瑕疵時,那麼出賣人仍然要負責任。這是因為標的物的權利瑕疵既有可能在訂立合同時存在,也有可能是在買賣合同成立後才出現。至於瑕疵之產生是否由可歸則於出賣人之事由所致及出賣人是否知情,則在所不問。合同成立後才出現權利瑕疵則是出賣人違約,應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是瑕疵擔保責任。
3、權利瑕疵須於買賣合同成立後履行時仍存在,若權利瑕疵僅於合同成立時有在此後履行前即已去除者,則無需承擔權利的瑕疵責任。所謂權利瑕疵已經除去,是指第三人不能向買受人就買賣的標的物主張自己的權利。
4、須買受人不知有權利瑕疵的存在,是否知道應由出賣人負舉證責任,但買受人的知道不必是實際知道,若通過合理途徑即可了解而不做了解,視為知道。
5、須因權利瑕疵而使買受人遭受損害或損失。 指出賣人違反這一擔保的法律後果,從出賣人方面看是他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且該責任不以過錯為條件,從買受人方面看是他可以採取哪些救濟措施,通常主張支付違約金,實際履行,解除合同或要求損害賠償等,但買受人於訂立合同時知道或應知道第三人對買賣標的物享有權利的,出賣人不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另外,我國合同法還規定「買受人確有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可以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但出賣人提供適當擔保的除外」,該項規定是賦予買受人積極的救濟權,能夠更好地保護買受人的權益,是對傳統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沖破和完善。
(四)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1、保證對其出售的標的物享有合法的權利,這里「合法的權利」不一定非所有權不可,只要是合法的出賣處分權即可; 2、保證在其出售的標的物上不存在任何未曾向買方透露的擔保物權;3、保證其所出售的標的物沒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知識產權等權利。
(五)關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范圍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瑕疵擔保並不適用物之買賣,而只是用於權利的買賣。因為「權利存在之擔保,唯有在權利買賣時始有其適用,不適用於物之買賣,蓋物權采現物主義,有物即有物權,不生物權存在與否的問題。而所謂存在,不僅須有權利有效成立,且須尚未消減者,始能謂其權利存在。」因此,權利瑕疵擔保僅適用於債權及其他一般權利之擔保﹑有價證券未經宣告無效之擔保。另一種觀點認為權利瑕疵擔保不僅適用於權利的買賣,而且適用於物的買賣。我國《合同法》買賣合同一章中,原則上不調整權利的買賣,因此可以認為《合同法》第150條所規定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主要適用於物的買賣。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對債權的轉讓﹑有價證券的轉讓等過程中出現權利瑕疵,受讓人一般不能援引該條的規定請求出賣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
B. 合同法解釋二15條的內容,舉例說明
【勞動法司法解釋】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五條解釋:【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
第十五條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無效情形,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的解釋。
【條文理解】
多重買賣合同,又稱一物數賣合同,或者一物多賣合同,即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數個買賣合同,分別出售給數個買受人。在出賣人一物多賣時,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買受人能否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這涉及一物多賣時多個買賣合同的效力和買受人的債法救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和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直接相關。掌握本條規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多重買賣合同的效力問題
在一物多賣時,只能有一個合同的當事人取得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在此情形下,其他沒有達到物權變動效果的買賣合同的效力如何?這涉及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問題。大陸法系國家,比較有代表性的物權變動模式有三種: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奧地利民法典》代表的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通說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合同法》第133條、《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的規定,我國現行法律關於物權變動模式採取的是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即物權發生變動時,除了當事人之間簽訂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履行登記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該模式的特點為:第一,基於法律行為轉移物權,事先需要有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合意是依法律行為變動物權的基礎。但此種合意不是所謂的物權合同,而是債權合意,即當事人是否設定物權以及物權內容等方面達成的協議。第二,在合意基礎上,還需要履行一定的公示方法(登記或者交付)才能達到物權變動的效果。第三,該模式區分債權變動與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基礎,認為當事人之間生效的債權合同僅能引起債權變動的法律效果。生效的債權合同結合交付或者登記手續的辦理,方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因此,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的,是否登記或者交付,影響到物權變動的效果,但對債權合同的效力不產生影響,對債權合同效力的判斷法律依據是《合同法》第52條等相關規定。對此,《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該原則統稱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
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當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如標的物未交付(動產)或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標的物的所有權就不發生轉移。在此情形下,出賣人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由於出賣人此時出賣的仍為其享有所有權的標的物,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出賣人此後所訂立的數個買賣合同應為有效的買賣合同。
假若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即將標的物交付(動產)或為其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出賣人事後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在此情形下,由於出賣人已非該標的物的所有權人,後續的買賣合同實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對於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的效力,素有爭議:一為無效說。該說認為《合同法》第132條第1款「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的規定屬強制性規定,依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規定,違反強制性規范的合同為無效合同。二為效力待定說。該說認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即屬於《合同法》第51條所規定的無權處分合同,依據該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財產權利的,該合同有效。」三為有效說。該說認為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存在的,物權沒有發生變動,並不影響債權合同的效力,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後續買賣合同應為有效。該說為通說。
C.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確切證據包括哪些
您好!只要是准確、復真實、具有證明制力的證據即可看做確切證據。
《合同法》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二條 買受人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可以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但出賣人提供適當擔保的除外。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D. 可撤銷合同的四種情形
1.合同有效的要件:
①雙方意思表示真實。
②內容合法,不違法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③權利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法律規定:《民法典》第143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2.可撤銷合同的情形
①重大誤解。《民法典》第147條規定,「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②合同一方欺詐。《民法典》第148條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③第三方欺詐。《民法典》第149條規定,「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④脅迫。《民法典》第150條規定,「一方或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⑤顯示公平。《民法典》第151條規定,「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示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3.撤銷權的消滅期限:
《民法典》第1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4.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後的法律後果
《民法典》第157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賠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法典》第507條,「合同不生效、無效、被撤銷或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
E. 買賣關系中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是什麼
買賣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一、出賣人權利及義務
1、交付標的物,並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該項義務由兩個方面的內容組成:(1)交付標的物。(2)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
2、物的瑕疵擔保義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153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質量要法度將會標的物。出賣人提供有關標的物質量說明的,交付標的物應當符合該說明的質量要求。這一義務被稱為物質的瑕疵擔保義務。
3、權利的瑕疵擔保義務。依據《合同法》第152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標的物,除非法律另有規定,鋇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和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這一義務稱為出場人權利的瑕疵擔保義務。違反權利的瑕疵擔保義務,在傳統民法上發生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承擔。
4、附帶交付有關單證和資料。出還應當按照約定或者交易習慣向買受人交付提取標的物單以外的有關單和資料。與買賣合同標的物相關的其他單證和資料主要包括:產品合格證、產品說明書、保修單、發票、檢驗單證、檢疫單證、保險單、質量保證書、裝箱單等。
二、買受人權利及義務
1、支付價款。支付價款是買受人的主要義務。
2、受領標的物。買受人有依照合同約定或者交易慣例受領標的物的義務。
3、及時檢驗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買受人收到標的物時,有及時檢驗義務。當呈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約定期間內時行檢驗。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收到標的物之後的合理期間內及時檢驗。
4、暫時保管及應急處置拒絕受領的標的物。在這特定情況下,買受人對於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雖可作了拒絕接受的意思表示,但有暫時保管並應銀牌圍標不的物的義務。
F. 民法典152條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1.本條變化。本條規定是在《執行民法通則意見》與《合同法》的規定基礎上加以修正而來,《民法通則》沒有規定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和放棄規則。2.規范目的和含義。本條規定了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和放棄規則。撤銷權作為形成權,權利人可單方主張撤銷相應的法律行為,改變雙方法律關系的狀態,該權利若無實踐限制,不利於法律關系的穩定,對相對一方也有失公允。撤銷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權利人應可處分,故從私的自治角度考慮,若撤銷權人放棄撤銷權,自應認可撤銷權消滅的效力。撤銷權的除斥期間為撤銷權的存續期間,為絕對、不變期間,沒有發生諸如中止、中斷的可能。因欺詐、顯失公平而成立的行為,除斥期間為一年,自撤銷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開始計算,「知道」為一事實,需要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應當知道」則是從相關事實推斷出的結論,在可得出應當知道之結論的場合,撤銷權人事實上的不知,不影響撤銷權的消滅。因脅迫而成立的行為,除斥期間也為一年,所不同的是起算點為脅迫行為終止之日,修正了舊法的缺陷,避免了因持續性脅迫致撤銷權也因期間經過而消滅的不當結果。重大誤解行為的撤銷權除斥期間為三個月,此一特別規定,可能是考慮到重大誤解情形下撤銷權人的歸責性較高。以上期間的規定,因個案中具體起算點不確定,同樣可能出現法律關系長期處於可撤銷狀態,為此,本條第2款規定了五年的最長期間,期間自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這樣,在法律行為發生之後的五年內,法律行為的效力必然可以確定下來。「法律行為發生之日」,單方行為情形之下,應指意思表示作出之日,雙方或多方行為情形下,應指合意達成之日。本條第1款第3項規定了撤銷權人對撤銷權的放棄,依私法自治原則可發生撤銷權消滅的效果。放棄可明示為之,也可以默示為之。默示是從撤銷權人的行為中推斷出放棄撤銷權的意思,這里的行為應當是積極的作為,不包括沉默,並且,行為需發生在撤銷權人知道撤銷事由之後,撤銷權人不知道撤銷事由存在,不可能有放棄撤銷權的意思。此外,知道撤銷事由的存在,但不知道該事由發生撤銷權的,就嚴格意義上而言,不能從撤銷權人行為中推斷出其有放棄其所不知曉的撤銷權之意思,但不影響撤銷權的消滅。司法實踐中,「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中的行為,通常為開始履行或繼續履行合同的行為,從此類行為中可觀察到撤銷權人有接受合同的意思,在知道可撤銷事由後仍然接受合同約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撤銷權消滅。
G. 買賣合同的擔保責任
所謂瑕疵擔保責任,出賣人就買賣標的物上的權利瑕疵或物的瑕疵所承擔的法定責任。所謂瑕疵,指買賣的標的物的本身或權利存在瑕疵。瑕疵擔保責任分為兩種,即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和權利瑕疵擔保責任。
瑕疵擔保責任,是法定責任。在傳統大陸法系國家,只要權利或物有瑕疵,出賣人必須負責,因此屬於無過錯責任。正好與其違約責任的過錯歸責相對應。其制度設計的目的在於平衡出賣人與買受人的利益和風險。
瑕疵擔保責任作為一種法定責任,與違約責任有一定區別。在傳統大陸法系,學者認為,違約責任屬於違反義務的責任,而瑕疵擔保責任,還沒有違反義務。因此瑕疵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相比,其責任內容要輕。首先對於物的瑕疵擔保,在補救方式上僅限於解除合同和減價,而且重點在於減價請求權。沒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甚至連另行交付無瑕疵物的請求權都沒有。只有在特殊情況下買受人才能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即出賣人明示擔保物的品質或者故意不告知瑕疵時,可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此時出賣人主觀上有過錯存在,因此可以按照債的不履行承擔違約責任。其次,在訴訟時效上也有不同;對於瑕疵擔保請求權,大陸法系各國大都規定一個比較短的訴訟時效,如德國、西班牙都規定瑕疵擔保的訴訟時效對動產為6個月,對不動產為1年。
中國《合同法》對於瑕疵擔保責任又是如何處理。在學理上應當如何認識瑕疵擔保責任在中國《合同法》上的地位。應當區別物的瑕疵擔保責任與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分別討論。
物的瑕疵擔保
許多學者在新《合同法》頒布以後的教材中仍然繼續探討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問題。並將該法第153條、155條的規定作為物的瑕疵擔保的法律依據,這是值得商榷的。大陸法系合同法中規定瑕疵擔保責任,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大陸法系在違約責任上采過錯歸責原則。無過錯則無債的不履行責任。而對於買受人來說,由於其履行標的為給付一定的價款,而貨幣屬於一般等價物,屬於種類物的一種,因此只有履行遲延,而不存在履行不能。故對於買受人實際上存在履行擔保,即在任何情況下均應當履行給付義務。如德國《民法》第279條規定:負擔的標的物只依種類指定的,在此種類中給付為可能時,債務人即使沒有過失,仍應對其給付不能負責。而買賣合同為雙務有償合同,移轉財產權與支付價金二者,系相互對價而報償,如僅買受人就價金支付負擔保責任;反之,出賣人僅於瑕疵有過失時,始負責任,顯然有違等價交換之正義理念,亦非買賣制度設計之本意。
中國《合同法》在違約責任歸責原則上采無過錯歸責,因此不再以債務人的過錯作為違約責任成立的要件。因此只要出賣人給付的標的物存在物的瑕疵,作為出賣人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第155條規定:「出賣人交付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可以依照本法第111條的規定要求承擔違約責任」。根據這條規定,無論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瑕疵是否知道,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已經為違約責任所吞並。所以再討論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沒有任何法律上的價值。
權利瑕疵擔保
《合同法》第150、151、152條的規定屬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根據前面的探討,在《合同法》將歸責原則確定為嚴格責任以後,與物的瑕疵擔保一樣,權利瑕疵擔保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即對於權利瑕疵,不論出賣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是由於《合同法》第51條規定,在無權處分時,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這就與買賣合同關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不一致。根據《合同法》第150、151、152條的規定,在出賣人的標的物存在權利瑕疵時,出賣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既然出賣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則前提就是合同有效。而標的物的權利瑕疵擔保,根據大陸法系的理論,應當包括權利存在擔保與權利無缺擔保兩類。因此合同法關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應當說排斥了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所以在法律的具體適用時,應當注意這點區別。而且將權利存在瑕疵的合同確認為有效合同,既有利於保護買受人的合法權益,又符合《合同法》總則鼓勵交易的原則。從這一點來看,在理論上確認《合同法》存在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有其獨特的價值。
所謂危險負擔,亦稱風險承擔,指買賣合同的標的物在合同生效後因為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而發生毀損、滅失時,該損失由哪方當事人承擔。這個問題涉及買賣雙方當事人最根本的利益,因此一直是買賣合同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風險負擔這個問題上,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危險負擔的構成條件
買賣合同中的危險負擔,其構成條件為:
第一,雙務合同才存在危險負擔問題。因為對於危險負擔,根據大陸法系的傳統觀點,大都認為主要是價金風險問題。因此只有在雙務合同中,才有探討危險負擔的必要。
第二,須非因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事由。風險必須是由不可歸責於當事人任何一方的原因造成的。在買賣合同可能出現的風險中,既有可能由可以歸責於當事人,某一方或雙方的事由造成的,也有可能由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的事由造成。對於前一種情況,各國立法都通過違約責任制度加以規定,只有由於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當事人的事由導致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才交給危險負擔制度處理。
第三,危險發生的時間應當在合同生效以後,合同履行中發生。危險的出現必須在合同簽訂之後,而不能是合同簽訂之前已經出現。如果在合同簽訂之前就已出現,那屬於標的物自始不能的問題。另外危險必須發生在合同業已生效的情況下,如果合同還沒生效,談不上合同的履行,也就無所謂危險負擔的問題。
第四,給付全部或者部分不能。這種不能還必須是永久不能。給付如果只是暫時不能,當這種不能的原因消失時,仍應當繼續履行。
(二)危險負擔轉移的界限為標的物的交付
從各國的立法來看,對危險負擔的分配主要採用了三種學說和觀點。(1)所有人主義。實際上採納的是危險與利益相一致的原則,誰對某物享有所有權或者某種利益,就應當承擔該物所產生的危險。因此標的物的所有人承受標的物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毀損、滅失的損失。(2)債務人主義。即由債務人承擔不能履行的風險,債權人的對待給付義務被免除。例如,在買賣合同中,如果債務人在交付之前,標的物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滅失的,債權人支付價款的義務消滅,債務人應當承擔買賣物滅失的損失。這實際上就是以「交付」作為危險負擔移轉的界限。(3)債權人主義。即債權人仍應為對待給付,不能履行的危險由債權人負擔。例如,在買賣合同中,債務人在交付之前,標的物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滅失的,債權人仍須支付全部價款,債務人免負交付買賣物的義務。中國與《德國民法典》的規定一致,即採用債務人主義。在明確中國危險負擔採取交付移轉的前提下,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危險負擔的移轉與否與所有權是否移轉無關。危險移轉因標的物佔有的交付而完成,而與所有權轉移與否沒有關系。在實踐中,由於動產所有權的移轉也是以交付為標准,而危險負擔的移轉也是以交付為標准。另外在《合同法》頒布之前,中國學理上一般都認為危險負擔採用所有權人主義。因此在《合同法》制定後在實務中應當認識到,危險負擔與所有權沒有必然聯系。特別是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中,風險隨著交付的完成發生移轉。雖然所有權仍然保留在出賣人手中,但是危險負擔已經發生移轉。
第二,「交付」既包括實際交付,也包括擬制交付、簡易交付等交付方式。
如《合同法》第140條規定,標的物在訂立合同之前已為買受人佔有的,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時間。此條就是關於簡易交付的規定。因此如果在標的物事先已經為買受人佔有的情況下,合同生效的時間就是標的物的交付時間,危險負擔也在合同生效時發生移轉。
第三,危險負擔是否發生移轉與出賣人是否違約無關。原則上,應當說危險負擔的移轉與否與出賣人的違約行為,即出賣人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沒有關系。出賣人雖然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債務,如遲延履行或者交付的貨物不符合合同約定等,但只要買賣標的物已經交付,危險負擔就發生移轉。因為在標的物交付的情況下,實際上控制標的物的能力已經為買受人所取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由買受人承擔危險負擔比較合理。至於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事情,可以由買受人另外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因此《合同法》第149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的,不影響因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買受人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危險負擔是否發生移轉也會與出賣人的違約行為聯系在一起。如《合同法》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不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損毀、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即在標的物質量不合格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時,如果買受人拒絕接受貨物或者解除合同,則危險負擔應當由出賣人承擔。
第四,不動產買賣的危險負擔。根據《合同法》第142條的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這條規定,實際上中國的危險負擔問題不區別動產與不動產,一律自標的物交付之時發生移轉。對於不動產來說,意味著實際的交付即可達到轉移危險負擔的結果,而並不是在辦理登記過戶之時發生移轉。
第五,試用買賣中的危險負擔。危險負擔的問題在時間點上,是發生在合同履行時。因此如果合同沒有生效,則不發生危險負擔轉移的問題。因為合同沒有生效的情況下,也就談不上合同的履行。所以在試用買賣中,如果在試用期內發生標的物的毀損、滅失,應當由出賣人承擔毀損、滅失的後果。因為在試用期中,合同還沒有生效,所以沒有發生危險負擔轉移的問題。對此美國《統一商法典》2-327條有明確規定:除非另有協議,在採用試用方式時,即使貨物已特定於合同項下,但在買方接受貨物前,風險和所有權不轉移至買方。
H. )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中的152條適用新民法那一條解釋
你是說最「高院民訴意見第152條」是對應新民法的哪一條吧?
該條解釋是關於已經有了判決的「三費」案件是否可以再起訴的問題。該條對應的新修訂的民訴法是第124條,原民訴法是第111條。即關於立案的規定,修訂時只是增加了對調解書申請再審的規定,其他基本沒變。
「新民訴法」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原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一條人民法院對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必須受理;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I. 民法典152條撤銷權解釋
法律分析:權利的行使是有期限的。撤銷權是撤銷權人依其單方的意思表示 使合同效力溯及既往的消滅的權利。 因撤銷原因不同,撤銷權人也不同。 在重大誤解中,誤解人是撤銷權人;顯失公平中,遭受明顯不公的人是撤銷權人;欺詐、脅迫中,受欺詐、受脅迫的人是撤銷權人。撤銷權是訴權,只能通過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行使。撤銷權的消滅: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J. 法律上什麼叫做權力瑕疵擔保
所謂權力瑕疵擔保,是指出賣人擔保第三人不能就買賣的標的物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
在我國民法上,買賣權僅指實物買賣,權力瑕疵擔保也僅指出賣人擔保轉移的標的物的所有權無瑕疵。
《合同法》第150、151、152條都是對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
附:《合同法》
第一百五十條: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
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一百五十一條: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買賣的標的物享有
權利的,出賣人不承擔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義務。
第一百五十二條:買受人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可以中
止支付相應的價款,但出賣人提供適當擔保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