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芳國際經濟法
① 女排為什麼這么成功
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女排崛起,他們不同於歐美力量型打法,而是根據自身條件開創了小快靈的亞洲體系。在1960年代創下了118場國際賽場連勝的神話,被譽為「東洋魔女」。為了學習日本女排,在周恩來總理的批示下,時任日本女排教練的大松博文來到中國,傳授日本經驗。日本人做事有自己的邏輯和態度。一個是細,就是揉碎事情的所有規律和機制,然後各個專研突破,根據自身特點尋求解決辦法。第二個事狠,日本二戰後經濟的崛起離不開國民忘我的精神。細和狠,保證了他們做事能夠達到極致。這一點也體現在大松博文的排球理念上。排球運動,說簡單一點,無非是怎麼發球,怎麼接球,怎麼扣球,怎麼攔網,怎麼防守。大松博文根據日本女排身材矮小,但移動靈活的特點,在防守上,獨創了滾翻防守。歐美選手身材高大,下蹲速度慢,矮小的亞洲球員可以通過翻滾,根據來球方向,快速將手臂插進球下。勾手飄球,通過改變拳頭和球面的接接觸量,改變球的飄動速度和方向的不確定性,增加對方的接球難度。
等等。同時,大松博文要求嚴格,堅持』魔鬼訓練「。才塑造了東洋魔女的神話。來到中國的大松博文只指導了1個月左右,但是對於中國排壇的震撼是巨大的。震撼不僅來自前所未聞的技術動作。更是來自大松博文的高強度訓練。我覺得大松博文真正的意義在於,他給中國女排上了一堂什麼是競技體育的啟蒙課。作為最想崛起的女排,也隨後成為其他體育項目的學習對象,在某種程度上,大松博文的這堂啟蒙課,影響了中國體育界。袁偉民是中國女排的教父。1974年,袁偉民擔任中國女排的總教練。可以說,袁偉民很好地沿襲了大松博文的排球理念。根據中國人的特點組建隊伍。同時創新了不少技術動作。為了更好地發揮副攻在2號位的牽扯作用,增加戰術變化,創新了背飛戰術,這一技術成為排壇的主流技術,經久不衰。訓練量也是巨大的。這在當時各種通訊報道中都有體現。隨後袁偉民帶領中國女排橫掃國際大賽金牌的光榮事跡大家都知道了。郎平和張榮芳是中國女排的教母。說起中國女排,婦孺皆知的一個標簽就是」五連冠「。
其實袁偉民作為總教練取得了1981年世界盃、1982年世錦賽、1984年奧運會和1985年世界盃的冠軍。其中1986年的世錦賽的冠軍是張蓉芳和郎平兩人作為教練,帶領運動員獲得的。當時張蓉芳是總教練,郎平是助理教練。這樣的安排也合理合理。一方面張蓉芳的年紀比郎平大,在國家隊的時候就是隊長。經驗豐富,有威信。二是,張蓉芳雖然沒有」鐵榔頭「的名號那麼大,但是技術實力一點也不差。身高174的她充分發揮了川妹子潑辣的特點,揮臂速度快,移動靈活。戰術多樣,防守好。我看了不下10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和日本的半決賽,可以說張蓉芳是全隊的攻防核心。
說二人是中國女排隊的教母,絕不是因為僅僅帶領中國女排獲得世界冠軍。而是在以後的20年中,兩人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了中國女排。先說郎平。退役後本來被分配當局級幹部。但是郎阿姨毅然決然地走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先是去美國留學。1990年還短暫復出幫助中國隊拿到1990年世錦賽的亞軍。1995年,中國女排可以說跌倒了谷底。郎阿姨毅然決然回國,接過了教鞭。阿姨一方面大膽啟用新人,主攻孫?、副攻王怡、二傳何其,組建了一支攻守平衡的隊伍。另一方面,郎阿姨沿襲恩師袁偉民的執教理念。啟動了高強度、高密度的訓練方法。效果十分顯著,1995年世界盃銅牌、1996年奧運會銀牌和1998年世錦賽銀牌。其中96、98兩次在半決賽中展示強大的俄羅斯,成為了阿姨的經典戰役。
1999年,阿姨以身體為由辭去了中國女排教練,轉由張蓉芳的丈夫胡進擔任。隨後女排再次陷入低潮。同樣帶著五連冠輝煌的張蓉芳退役後,走上了仕途的道路,從四川省體委一路攀升到國家體育總局。作為女排的直接管理者,郎阿姨的出山和張蓉芳都有很大的關系。從1995年開始,張蓉芳和郎平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中國女排的命運。張蓉芳是長官中國女排的最高行政長官之一,郎平是執教女排的教練。時間回到2013年,也是郎平再次執掌中國女排的時候。經歷了08―12周期的混亂,以及倫敦奧運會的慘敗。誰能再次站出來拯救中國女排呢?當時郎平的呼聲很大。但是郎平明確表示不參加女排教練的競選。一是年紀大了,身體不允許;二是,自己還指教恆大俱樂部。
但這時,作為女排五連冠成員之一的陳招娣去世,老女排們重新聚到了一起。郎平隨後突然從廣州飛到了北京參加了當天的女排教練公開應聘。在電視畫面中,甚至看到了張蓉芳還在場上傳球指導。這一幕難免讓你想起1986年兩人一起帶領中國隊獲得世錦賽冠軍的畫面。歷史重演,兩人再次將中國隊帶上了冠軍領獎台。陳忠和是中國女排的救星。2001年,同樣是在低谷期接管中國女排的陳忠和,大膽推陳出新,啟用新人。並發掘了一批天才級球員,連奪03世界盃和04奧運會的金牌。陳忠和是當年五連冠時期的陪練員,後來長期在中國女排擔任領隊。經歷起起伏伏,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執教理念。
小編碼這么多字很累的,歡迎點贊和分享,不接受批評(傲嬌臉),么么噠。
② 張榮芳的介紹
張榮芳,女,1963年出生,湖北京山人,漢族,中共黨員,法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武漢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會長,湖北省法學會經濟法專業委員會理事,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③ 武大法碩考研考試科目有哪些
作為一名考研的咨詢老師,天道考研網校的老師給你說一下武大法碩專業課的參考書目,希望對你有幫助!
綜合知識(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國際法學):
李龍主編、汪習根執行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周葉中主編:《憲法》二十一世紀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俊駒、余延滿著:《民法原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紅主編:《新憲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版)
馬克昌主編,莫洪憲執行主編:《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趙秉志執行主編:《刑法學》(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江國華編著:《中國行政法總論》,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洪浩著:《刑事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林莉紅著:《行政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趙鋼、占善剛、劉學在:《民事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梁西主編、曾令良等修訂:《國際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編:《國際法問題專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法理學:
李龍主編、汪習根執行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張文顯著:《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中國法律思想史及外國法制史:
曾憲義等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楊鴻烈著:《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一版),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何勤華主編:《外國法制史》(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陳曉楓主編:《中國法制史新編》(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憲法學:
周葉中主編:《憲法》二十一世紀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秦前紅主編:《新憲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行政法學:
江國華編著:《中國行政法總論》,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法學:
馬克昌主編,莫洪憲執行主編:《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趙秉志執行主編:《刑法學》(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張明楷著:《刑法學》(上下冊),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民商法學:
余延滿、馬俊駒著:《民法原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魏振瀛主編:《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陳本寒主編:《商法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王保樹主編:《商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刑事訴訟法學:
洪浩著:《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徐靜村主編的《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
行政訴訟法學:
林莉紅著:《行政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林莉紅著:《中國行政救濟理論與實務》,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民事訴訟法學: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趙鋼、占善剛、劉學在:《民事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占善剛、劉顯鵬著:《證據法論》(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版
趙鋼、占善剛、劉學在主編《民事訴訟法教學指導:法規、案例與試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經濟法學:
漆多俊、馮果主編:《經濟法學》(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漆多俊著:《經濟法基礎理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馮果:《公司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張榮芳:《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第七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蔡守秋主編:《環境資源法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金瑞林主編:《環境法學》(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國際法:
梁西主編、曾令良等修訂:《國際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梁西著、楊澤偉修訂:《梁著國際組織法》(第六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編:《國際法問題專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國際私法:
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黃進主編:《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肖永平著:《肖永平論沖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肖永平著:《國際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肖永平著:《法理學視野下的沖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郭玉軍編著:《沖突法導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何其生著:《比較法視野下的國際民事訴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國際經濟法:
余勁松主編:《國際投資法》(修訂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
漆彤主編:《國際貿易法新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張慶麟主編:《國際經濟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同等學力加試參考書目:
曾憲義主編:《中國法制史》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④ 急求王子今編著的<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的主要內容
王子今著《秦漢區域文化研究》以論述秦漢時期的基本文化區及其文化風貌為重點,分別討論了秦漢時期12個文化區的人文社會面貌和民俗文化構成,分析了當時最主要的有突出代表意義的區域文化的特徵,著重探討了秦漢文化共同的形成及其區域文化傳統基因(如鄉土意識、文化節奏、儒風流布、人口流動等),還對秦漢時期最高統治集團的區域文化觀和區域文化政策進行了認真的歷史總結,「作者對秦漢區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有諸多獨到的見解,是一部成功的多有創見的著作」(史念海序)。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也是一部斷代文化地理研究的專著。
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b02/517.html
<中國古代行旅生活>
是古代生活大型叢書,是適應社會文化需要的新舉措,也是進行學術領域開拓的新嘗試。比較系統具體而生動地秒描述了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史。
全書從「心理准備「「行裝與旅費」「行旅送別禮俗」「行旅方式」「旅食與旅宿」「行程與行速」「行禮與行具」「行旅的安危」等方面,從社會史的角度評述了行旅在中國古代社會文明成熟,推動歷史進步的積極意義,可以更為真切地了解許多生動具體的歷史事實,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風俗畫卷,領略其中雋永幽婉的意趣風致。反映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若乾重要特色。
正文之中,往往是引用典故的堆砌,卻少有注釋,幫助讀者閱讀;看起來更像是「古代行旅生活考據」一類的文章。不是說這樣寫不行,而是這樣寫沒有針對叢書的目標讀者是誰們,而造成讀者的閱讀困難。所以,這一本「行旅生活」是看得最慢的。
目錄:
一 行誘的心理准備
1卜行擇吉
2行神祭祀
二 行裝與旅費
三 行旅送別禮俗
1灞橋折柳
2餞別形式的演變
四 行旅方式種種
1徒行時代與徒行階級
2騎乘形式
3籃輿伊軋
4乘車行旅
5舟筏行水
五 旅食與旅宿
1行旅飲食
2宿息 宿泊
3民間行旅食宿服務業的經營
六 行程與行速
1遠行的歷史記錄
2行旅速度:急腳 快馬 飛車
3曉行與夜行
七 行李與行具
1行囊與行橐
2行滕與行纏
3其他隨身行具
八 行旅的安危
1行旅交通事故
2貧病轉零落 故鄉不可思
3虎患及其他山林行旅災難
4旅途盜劫危患
九 行旅生活百昧
1游學行跡: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2遊宦生涯:區區牛馬走 趨馳名利牽
3游賈事業:周流天下 無所不至
十 旅人的精神寄寓
1家園忘卻酒為鄉
2弦管笙歌銷客愁
3客舟唱詠與驛壁題詩
十一 軟腳·洗塵·接風
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的書摘……
人們平時常常用「衣食住行」,也就是衣服、飲食、住居、
出行,來概括社會物質生活的基本內容。
「行旅」,一般是指歷時較久、歷程較遠的出行活動。
古代中國文明長期以來一直建立在以小農為經營主體
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之上,從而導致形成了相對封
閉的文化傳統,也曾經形成了對「行旅」活動存有某種消極
偏見的生活觀念。
《老子》一書中所描繪的理想社會的藍圖,是以「安其居,
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
種彼此嚴重隔絕的社會生活為標志的。晉代名士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對於「與外人間隔」的所謂「桑竹垂余蔭,菽稷
隨時藝」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記述,也寄託著大體類同的夢想。
與此相應的淡漠交往,厭畏出行的習尚,似乎久已成為中國
傳統社會生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盡管民間行旅在傳統中國古代的總體社會生活中居於
相對次要的地位,但是行旅促進社會文明成熟,推動歷史進
步的積極意義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據說民間原本通行以「衣食住」作為主要生活形式的說
法,後來孫中山先生有感於近代世界交通與交往作用之重
要,力倡加入「行」字,於是始有「衣食住行」之說。其實,
早在先秦時代,《荀子·修身》中已經可以看到這樣的說法:
「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
大意是說,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應當遵循「禮」的規范,
如此方能和諧有序,否則就會導致禍患。這里所說的「食恢、
衣服、居住」,自然也就是「衣食住」,而所謂「動靜」,與
「行止」涵義大體相近。這可以由《周易·艮(gen亘)》中的
一段話得到說明:「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
道光明。」「行」和「止」,「動」和「靜」,都要合乎時宜,這
樣才可能接近理想境界的實現。當時人所說的「動」或者
「行」的涵義,其實是包括行旅活動的。也就是說,在中國人
的傳統意識中,行旅生活在社會生活總體內容中的地位,似
乎並沒有完全受到漠視。
http://www.haotushu.com/book/375626/
⑤ 急求!!魏晉南北朝包括西蜀、東吳和十六國嗎
1992年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可觀。9月,在陝西師大舉行了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百餘位中外學者就本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文化等問題進行
討論,提交論文90餘篇。出版的專著有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余鵬飛《三國經濟史》(河南大學出版社)、杜士鐸主編《北魏史》(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論文集有南陽諸葛亮研究會編輯的《諸葛亮躬耕地新探》(社會科學出版社)。此外,見諸報刊的學術論文數量達200餘篇,覆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戰爭、思想文化、社會生活、民族等領域。現就將學術論文的研究情況做一簡述:
一、政治史研究
田余慶《孫吳建國的道路》(《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從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入手,指出三國之中,東吳建國最晚的原因在於孫氏起自孤微,在江東沒有強大勢力,孫策是袁術舊部,江東大族對袁術舊恨甚深,因此對孫策霸有江東難以接受。孫氏兄弟經歷了憑借淮泗武力打擊吳會英豪,仰仗張昭、周瑜籠絡外來人士,才保全了江東統治,繼而採取對會稽虞、魏等族既使用、又防制,並借重顧雍、陸遜疏通與江東大族的關系,廣泛吸收江東人士參政的過程,完成了孫吳政權江東地域化的進程,才終於建國。在此過程中,江東大族也經歷了敵視、觀望、嘗試合作和竭誠結合的轉變。該文還進一步分析了東晉建國比東吳順利的原因,指出,在民族矛盾尖銳之際,司馬氏的名份地位具有很大的優勢,晉末僑姓土族的從政能力及社會威望又遠高於孫氏兄弟最初依賴的淮泗集團,所以江東大族沒有理由也無力抗拒,只有臣服。吳鉒鉒《豪門政治在南方的移植——王導的「憒憒之政」》(《福建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王導「綏靖南北,清靜為政」的治國方針,實際上是西晉豪門政治——「憒憒之政」的延續,東晉之國不能僅歸功於王導的「憒憒之政」,廣大人民群眾在民族矛盾的驅使下的一致支持以及祖逖、桓溫、陶侃、謝玄等才智之士的努力也當在其中。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歷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揭示了漢族士人從以晉室為正統到以拓跋魏為正統,對少數民族政權則經歷了由歧視到認同,由不合作到積極參與的過程。與此同時,拓跋政權自登國元年至天興元年的12年間,在國號上也始終存在「代」、「魏」之爭,最終才定國號為「魏」;其都城建築模仿鄴城、儀定五行從曹魏土德都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曹魏法統的繼承者。其後,拓跋燾統治時期的改革,又使北魏向漢族傳統王朝邁進了一步,孝文帝的全面漢化政策,終於把北魏改造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漢族政權,北魏政權也隨之被漢族人士完全接受,視為正統。張金龍《高肇專權與北魏宣武帝統治時期集團內部矛盾》(《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高肇專權對宣武帝一朝政局有重要影響,是君主信任和高肇具有專職宰相權力的結果,是孝文帝改革後漢族官僚的力量首次超過鮮卑貴族、尤其是宗室貴族力量的反映。對國家政令的決策和執行沒有多大消極影響,主要是影響了統治集團力量的變化。
薛軍力《州的地方化與曹魏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以刺史地方化為突破口,研究了曹魏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兩漢以來,州刺史只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監察官;東漢末才演化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地方大員;曹魏時,刺史掌一州大權,對穩定地方統治起有重要作用。為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曹魏重視刺史人選,並輔以各種監察措施,約束刺史權力過於膨脹,基本上達到了目的。田昌五、馬志冰《論十六國時代塢堡壘壁組織的構成》(《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指出,往昔認為塢堡壘壁是以宗族鄉黨為基礎,塢堡主是由東漢至魏晉地方大族中孕育出來的看法值得商討。指出十六國時期的塢堡組織有少數民族和漢族居民兩種,後者又分流民或乞活與當地居民兩種。少數民族塢堡大多以部落組織形式為基礎,其中匈奴胡人與氐、羌的部落組織形式又有不同。漢族塢堡主要由流民建立,塢堡主有流民、乞活帥,還有一些地方大族,身份相當復雜,當時的北中國可分為三個地區:匈奴胡人為主的並州地區,氐羌為主的關隴地區,民族關系比較復雜的關東地區。受各自塢堡組織的影響,這些地區的社會結構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一些變化。
政治制度研究主要包括封爵、監察和考課等。高敏《孫吳封爵制的創始年代略考》(《許
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一文考證了孫吳的封爵制,認為這一制度開始於建安二十四年末及建安二十五年之間,在孫權稱吳王、改元黃武時正式確立;孫權稱帝、改元黃龍元年時達到高潮。它的創立與奉邑制的停止在時間上前後相繼,反映了其間的內在聯系。李小滄
《曹魏時期監察徹度的形成與特徵》(《南開學報》1992年第3期)指出,曹魏監察制度旨在改革兩漢舊制,加強吏治。它的形成可分為曹魏草創、曹丕定製兩個階段,具有四方面特徵:御史台成為獨立機構;監察系統呈多重結構;皇帝保留、控制部分監察權;中央與地方的上下控制失調。該制度表明皇權相對衰落、權臣權力膨脹。余世明《東魏、北齊的監察制度》(《貴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東魏、北齊的監察制度確立的「寺署台案」制衡機制,起到整頓吏治、肅清弊端、澄清吏治的積極作用,較前代趨於完善、健全,開唐代「三司推事」制之先河。但受「家國一體」封建意識影響,使這一制度成為統治集團權力紛爭的工具。楊普羅《北魏官吏考課制度述略》(《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認為,北魏官吏的考課始於道武帝時期,完善於孝文帝改革時期,到北魏末期漸於廢弛。按程序考課分為內考、外考兩種,由尚書主持。考第劃分嚴格,一般據此賞罰官吏。
二、社會經濟史研究
土地制度方面,蔣福亞《東晉南朝的大土地所有制》(《江海學刊》1992年第2期)、《東晉南朝的佔山護澤》(《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兩篇文章頗有新意,前文不同意目前較為流行的土地買賣是東晉南朝時期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的觀點。認為在當時,靠購買土地不可能形成大地產,佔山護澤、憑恃私人武裝或權勢侵凌百姓、巧取豪奪才是同一時期大土地所有制發展的主要渠道,土地買賣充其量只是補充手段。後文指出,佔山護澤是在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人口大幅度增長,開辟山林川澤有利可圖的產物,東晉南朝正具備了這些條件。三吳地區所以成為此時佔山護澤最瘋狂的地區,是由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政治及階級斗爭的形勢、僑姓與吳姓士族的力量對比等因素決定的。東晉南朝的佔山護澤,可以大明年間的佔山法劃分為兩個階段。佔山法旨在限制,積極性是提出了墾辟的要求,此時掠奪自然富源是佔山護澤的主流,故不能過高估價其對南方經濟開發的作用。「占」、「請」、「求」等名義是將山林川澤據為己有的代名詞,「借」則只是擁有使用權。佔山護澤是否違法,太守擁有裁決權。
區域經濟研究,有萬繩楠《江東僑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許輝《論六朝時期長江流域經濟的整體開發》(《江海學刊》1992年第4期)、陳長琦《六朝廣東發展的考古觀察》(《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等。萬文在對西起蕪湖、東至無錫的僑郡僑戶進行數量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僑民對開發淮南、建康、南東海、晉陵等地區功不可沒,以至內地一些地區也受其影響。作者還就「土斷」提出新釋:正其鄉土與斷其白籍。許文則以長江流域的巴蜀、江漢、三吳三個經濟區為視角,對其歷史沿革和發展狀況進行論述。指出六朝時期的長江流域在經濟開發上具有范圍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並且開始形成一個整體的特點。陳文力主糾正視六朝廣東為落後地區的觀點。作者運用考古材料,分別考察了農業經濟、手工業生產以及海外交往,進而論證除手工業與中原和江東地區有差距外,其它兩方面的發展均不遜色,這一發展得益於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另外,還有黎虎的《北魏前期的狩獵經濟》(《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該文認為拓跋魏的社會經濟呈現遞進性:早期拓跋部的經濟是畜牧——狩獵經濟;北魏建立後,狩獵經濟與農業、畜牧業經濟並存,但已退居次要地位;孝文帝以後,狩獵經濟基本消失於社會生活中。
陳海新《論西晉末期汾涑地區的居民與經濟》(《山西師大學報》1992午第2期)和陸慶夫《十六國時期五涼地區的人口遷徙》(《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均就人口流動與經濟的關系發表看法。陳文以西晉末期的汾涑地區為例,指出這一地區的農業人口大量流亡,以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匈奴、羌、氐等少數民族進入,使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經濟生活也從原來的農業區變為半農半牧區。陸文則以五涼地區的人口流動為研究對象,提出內地流民和塞北民族的遷入,不僅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對五涼文化的繁榮和民族融合也起到作用。
絲路貿易方面,張榮芳《論漢晉時期樓蘭(鄯善)王國的絲路貿易》(《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根據佉盧文書等文獻資料,考證漢晉時期的鄯善王國扼絲路南道咽喉。其與中原王朝的貿易得到雙方政府的鼓勵。從事貿易的人成份復雜,既有往來使者、自由商人,也有管轄西域的政府官員。貿易以實物交換為主,貨幣交換為輔。錢伯泉《從〈高昌內藏奏得稱價錢帳〉看麹氏王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商人和商品》(《西北史地》1992年第3期)主要依據吐魯番出土的四件有關價錢的文書,對絲路中段的貿易狀況進行概述: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有粟特九姓胡商、西來的漢商、西域各國各族的商人,其中男女均有;金銀、香料、生絲等西方名貴特產為主要貨物,貿易多為中轉型,波斯銀幣為通用貨幣;各國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經濟收入歸王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較秦漢、隋唐都為嚴重。李丙寅《略論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環境保護》(《史學月刊》1992年第1期)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受長期戰亂的影響,國家分裂,即使建立了虞衡等環保機構、頒布了環境保護的法令,卻很難執行。文章也同時肯定這一時期在農業生態習性的考察、利用,對物種遺傳變異的認識上均比前代有所提高,水利設施也有所增加。
三、軍事戰爭史
軍事制度方面,薛軍力《魏晉時期都督制的建立與職能轉變》(《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意在闡釋於漢魏之交建立的都督制,在維護西晉統一時起到一定作用;但與此同時,都督的職能已發生變化,到八王之亂前,都督已基本擺脫中央控制,成為凌駕地方各州之上的地方割據力量。高敏《西晉時期兵戶制考略》(《歷史研究》1992年第6期)指出,西晉兵戶制源於曹魏士家制,所以具有典型世兵制的一切特徵。但是兵戶休假制度、家屬從軍大致開始實行於魏末晉初。在連年戰爭、世家大族對兵戶的強占等影響下,兵戶制發生嚴重危機,西晉政府乃採取逼良、募兵、發奴隸僮客為兵的措施補充兵源,才使兵戶製得以維持。作者另一篇論文《十六國前秦、後秦時期的「護軍」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認為在前秦和後秦,「護軍」制既是軍職名稱,也是地方長官名稱。護軍兼有軍、政兩權,擁有實際領地,是為統治少數民族而設置的機構,貫徹胡漢分治的原則。
吳蜀荊州之爭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事件。其中的曲直是非,至今莫衷一是。朱紹候《「借
荊州」淺議》(《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5期)和張兆凱《論吳蜀荊州之爭》(《求索》1992
年第5期)二文,均對荊州為吳國疆域這一觀點提出異議。朱文認為,荊州原來就不是吳國的疆域,所以劉備「借荊州」之說不能成立,但劉備又確曾向孫權借過荊州幾郡。張文則進一步分析了吳蜀荊州之爭對當時魏、蜀、吳三家的影響:吳國雖然取得勝利,但並非真正的贏家。蜀國受到打擊後,力量削弱,使三國鼎立的局面消失,為曹魏滅蜀、平吳、統一中國提供便利。譚良嘯《論三國初期的荊州爭奪戰》(《成都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通過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以及荊州自身的地理位置,說明荊州之爭,吳勝蜀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就具體戰例進行探討的有關治中《論曹操平定關隴的奠基戰役——潼關之戰》(《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和楊德炳《失街亭斬馬謖與蜀軍的戰鬥力》(《武漢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關文認為,關隴之戰對曹魏和西蜀政局有重要影響:曹操平定關隴,進而統一北方,加強了曹魏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使蜀國的北伐屢屢受挫,並且為司馬氏統一全國,滅蜀創造條件。楊文認為,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不據下城」等並非街亭兵敗的真正原因,蜀軍素質不高、戰鬥力不強,才是街亭兵敗及這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即使馬謖有罪,也只應承擔一半,罪不致死;諸葛亮本人亦應承擔一半責任。諸葛亮斬馬謖是出於當時政治及形勢的需要,因此不能把他視為「明法」的楷模。
關於赤壁古戰場今地的討論仍在繼續。朱靖華《黃州赤壁與古戰場地理環境吻合》(《中國地名》1992年第2期)和王琳祥《赤壁戰地辨析——與萬繩楠先生商榷》(《安徽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兩篇文章都認為,武昌赤壁說和蒲圻赤壁說都不能成立,而位於今長江南岸的黃州才是古赤壁戰地。
四、思想文化史研究
宗教方面。楊輝坤《漢晉之際佛教發展的思想基礎》(《四川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指出,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既調和傳統儒學,也融進當時流行的玄學,逐步成為中國化的佛教。藍勇《魏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傳播與「西南絲路」》(《西南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考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路線之一,就是由位於我國西南邊疆雲貴川地區的西南絲綢之路進入內陸,再向四周播散。鄭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宣佛小說》(《文史哲》1992年第2期),認為當時佛教題材的小說創作與宣揚佛教、回擊反佛派的攻擊有關。創作的成功與失敗為後世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奠定基礎,並且提供了經驗教訓。
關於玄學問題的研究,張運華《荊州之學與魏晉玄學》(《湘潭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通過荊州之學的形成、特點的闡述,對比了玄學的領袖人物王弼的治學內容、特點,提出荊州之學是魏晉玄學的重要淵源的觀點。楊珍生、劉龍伏《玄學人生與世俗人生——魏晉與文藝復興時期人生觀比較》(《江漢論壇》1992年第10期)運用比較方法,得出魏晉時期的玄學人生,是一種消極處世的人生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世俗人生觀是努力進取,追逐功利的人生觀的結論。吳代芳《個體意識的崛起和社會諸矛盾的演變》(《大慶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一文,對魏晉時期的人們性格進行透析:試圖打破傳統禮教的束縛,追求思想解放,充分認識自我的個體意識迅速崛起,並成為當時人們性格的主旋律。孔定芳《論東晉南朝文化精神對儒家理想的叛離:兼論東晉南朝的文化特色》(《華中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認為,東晉南朝的文化精神已與儒家思想尊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這一時期的人看重個體,輕視功利;適意自然,淡泊塵世,有較強烈的幻滅意識。這種文化取向為後世文化思想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
五、社會生活史研究
社會風氣方面,郝春文《論東晉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認為,佛教迅速向世俗社會滲透的途徑之一就是佛教結社。文章考察了單純從事造像、造塔等一次性活動的結社,和在造像之外從事其它佛教結社的這兩種結社,指出佛教結社已非單純的宗教活動,它受當時政治形勢、經濟發展的影響,與統治者的好惡密切相關。這時的「社」、「邑」有別,佛教的中國化尚未完成,還無力改造中國傳統的社會團體。謝寶富《兩晉南朝隱土成因及其他》(《安慶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兩晉士人消極遁世,隱居山林的現象與當時社會環境有關。西晉隱士主要是為了逃避戰禍。隱居之後消極待命,寄神陰陽五行之術以占卜未來;東晉南朝的隱土則多受社會風氣熏陶,他們隱居之後主要從事研習經書等活動,帶有弘揚文化的性質。王永平《論東晉上流社會的享樂風尚》(《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3期)指出,東晉統治階層以門閥制度做庇護傘,土地與財富的集中為經濟後盾,大肆縱情享樂,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奢侈性消費急劇膨脹,破壞了社會經濟的正常進行。士族階層喪失治國能力,封建政府的行政效能下降。文章還指出,這種享樂之風是對儒家思想謹奉的克己主義的強烈沖擊。
婚姻方面,施光明《從〈魏書〉所記鮮卑拓跋部婚姻關系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認為鮮卑拓跋部的婚姻分兩個時期:北魏前期,拓跋貴族的婚配范圍限於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後期則多為漢族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拓跋鮮卑的封建化。楊銘《氐族的姓氏與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指出,氐族盛行的族內婚,在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浪潮中受到沖擊,並走向瓦解。其婚姻形態轉向族外婚,逐漸與漢、羌等族通婚。此外,王大良《從北魏刁遵墓誌看南北朝世族婚姻》(《北朝研究》1992年第2期)從研究個案入手,發現渤海刁氏家族的婚姻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北方世家大族。由此說明婚姻已成為世族之間維持、保護世襲特權的工具,成為政治交易,經濟聯衡的紐帶。
六、人物研究
李憑《北魏道武帝早年經歷考》(《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主要考證了道武帝早年(6~15歲)的活動。前秦滅代後,道武帝年僅6歲,隨同祖父什翼犍被執送長安。後又被貶至蜀地,輾轉長安、中山等地。其間耳濡目染漢族先進文化和各民族的交往,為以後拓跋社會的封建化和漢化打下良好的基礎。陳偉強《從劉宋王朝和謝氏家族的關系看謝靈運的玫治悲劇》(《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認為,劉宋政權與謝氏家族的矛盾以及謝靈運政治對抗,導致了他悲劇性的命運,成為政治漩渦的犧牲品。此外,還有孔毅《論正紿名七傅嘏》(《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張德鵬《曹操的政治性格略記》(《江漢論壇》1992年第11期)等文章,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⑥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1、政治方面: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
2、民族關系方面: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3、對外關系方面: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
(6)張榮芳國際經濟法擴展閱讀:
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秦漢時期的九原』學術論壇」近日在內蒙古包頭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秦九原郡、漢五原郡處於北方長城防禦區「北邊」的中點,具有防務重心的地位。又通過直道與政治中樞相連接,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漢時期,這里曾經是農牧經濟交匯的新經濟區,也是民族文化競爭和融合的熱點。
漢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為舞台進行過精彩的歷史表演。這里有趙武靈王的足跡,有秦昭襄王經營北邊的遺存,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巡視邊務的地方。
與會專家不僅圍繞秦漢時期九原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動、歷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與影響等主題進行熱烈研討,而且實地考察了秦長城、麻池古城、張龍圪旦漢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漢歷史文化遺跡,對九原秦漢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等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國內成立較早的斷代史專業學會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至今已召開了13次年會。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負責處理理事會及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著名學者林甘泉、林劍鳴、高敏、張榮芳、周天游等先後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王子今,現任顧問為林甘泉、田余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張傳璽、張榮芳、周天游。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在繁榮學術、加強交流、推動合作、培養人才等方面,為秦漢史研究的全方位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已編輯出版《秦漢史論叢》12輯,累計字數近500萬,還編譯了國外秦漢史研究資料若干。
積極發展會員,秘書處每年定期編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及時交流會員之間的研究信息。
定期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不定期的專業研討會,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合作,召開各種小型的專門研討會,不斷將秦漢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會還與日本、韓國及港台地區的秦漢史研究團體建立了較穩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⑦ 武漢大學法學考研參考書目
武漢大學法學院年考研參考書目如下:
綜合知識(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國際法學):
李龍主編、汪習根執行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周葉中主編:《憲法》二十一世紀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俊駒、余延滿著:《民法原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紅主編:《新憲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版)
馬克昌主編,莫洪憲執行主編:《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趙秉志執行主編:《刑法學》(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江國華編著:《中國行政法總論》,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洪浩著:《刑事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林莉紅著:《行政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趙鋼、占善剛、劉學在:《民事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梁西主編、曾令良等修訂:《國際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編:《國際法問題專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法理學:
李龍主編、汪習根執行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張文顯著:《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中國法律思想史及外國法制史:
曾憲義等主編:《中國法律思想史》(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楊鴻烈著:《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一版),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何勤華主編:《外國法制史》(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陳曉楓主編:《中國法制史新編》(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憲法學:
周葉中主編:《憲法》二十一世紀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秦前紅主編:《新憲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行政法學:
江國華編著:《中國行政法總論》,武大出版社2012年版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法學: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馬克昌主編,莫洪憲執行主編:《刑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張明楷著:《刑法學》(上下冊),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民商法學:
余延滿、馬俊駒著:《民法原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魏振瀛主編:《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陳本寒主編:《商法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王保樹主編:《商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刑事訴訟法學:
洪浩著:《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徐靜村主編的《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2012年
行政訴訟法學:
林莉紅著:《行政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四版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林莉紅著:《中國行政救濟理論與實務》,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民事訴訟法學: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趙鋼、占善剛、劉學在:《民事訴訟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版)
占善剛、劉顯鵬著:《證據法論》(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版
趙鋼、占善剛、劉學在主編《民事訴訟法教學指導:法規、案例與試題》,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版
經濟法學:
漆多俊、馮果主編:《經濟法學》(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漆多俊著:《經濟法基礎理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馮果:《公司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張榮芳:《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第七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蔡守秋主編:《環境資源法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金瑞林主編:《環境法學》(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國際法:
梁西主編、曾令良等修訂:《國際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梁西著、楊澤偉修訂:《梁著國際組織法》(第六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編:《國際法問題專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國際私法:
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黃進主編:《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肖永平著:《肖永平論沖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肖永平著:《國際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肖永平著:《法理學視野下的沖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郭玉軍編著:《沖突法導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何其生著:《比較法視野下的國際民事訴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國際經濟法:
余勁松主編:《國際投資法》(修訂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
漆彤主編:《國際貿易法新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張慶麟主編:《國際經濟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