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致命的情感
Ⅰ 犯罪人具有那些情感特徵和意志特徵
一、認知結構特徵。認知結構是指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的總稱。犯罪是一種反社會行為,是個體與社會不協調和沖突的表現。因此,這種協調和沖突主要來自個體因素,首先在於認知結構方面的缺陷。
1.極端的自我中心傾向。人從小到大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種過程的實質是主體對社會的認同,即認識趨同和一致,這樣才能達到協調。個體社會化程度低下,除生理缺陷、精神障礙者除外,就正常人而言,主要是由於認知水平低劣而δ能自覺矯正孩童時期固有的自我中心傾向。具有極端自我中心傾向的人必定蔑視社會的地為規范和價值標准,無視社會倫理和國家法律對人的行為的界定和約束,衡量行為當為與不當為的准則就是對自己是否有利。這就使得他們的行為難免要同法律規定發生沖突。
2.知識水平低下,愚昧無知。必然伴著精神空虛,行為常受本能和原始慾望所支配。而且愚昧和野蠻是相伴的,許多抽樣調查表明,知識水平低下的愚昧無知者在刑事案件在佔有較大比例。
3.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低下。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低下使他們缺乏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導致分析和判斷能力低下,喪失自我控制機制。這就為接受外界消極影響敞開思想大門,將外界消極因素內化為自己的犯罪意識。在這種心態下,犯罪的概率相當高。除智力犯罪外,一部分犯罪的發生是與行為人分析判斷能力低下密切相關。
二、情感特徵。情感是人的一種情緒體驗,基於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心理體驗。良好的情感推動人前進,不良的情感則促使人去實施不良行為(包括犯罪)。人的情感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情感具有某種動機作用,即會在個體內部產生一種新的激動狀態,開成一種內部驅力。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其情感大致有以下特徵:
Ⅱ 人的情感受法律保護嗎體現在哪裡
人的情感是個人的事情,也就是私人的事情,法律是管不到那麼具體的,你和別人情感好,或者是壞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法律怎麼保護情感呢?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法用條條框框去約束的,所以人的情感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Ⅲ 人與人相處 時間長了是熟悉還是更加陌生
距離會使感情變得疏遠
我方的觀點是——距離會使人們感情變得疏遠。或者換句話說:近距離的接觸,將有利於人們增進感情、加深友誼。
眾所周知,人的感情交流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通過人的語言、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不難看出,影響人的感情的要素,涉及時間、空間、感情交流的載體[即:語言、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諸多方面。我們今天在這里要討論的,實際上是空間距離與感情的關系問題,或者說是距離對感情的影響問題,並不涉及感情交流的載體問題。
我們的 生活 是現實的,所以註定了我們的感情也必須隨之現實。一切不切實際的願望不過就是願望而已。雖然看起來高尚美好的東西,如果不能真實的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麼這些高尚和美好也就只能供我們仰望。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基本跟空間距離成正比。
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空間距離越小,隨著時間的推移,關系將越來越密切。反之,關系將越來越疏遠。
(1)如果人與人在工作、學習或共同生活相處接觸時間久了,原來是陌生的人會成為朋友,異性可能會發展成為 戀人 ,日久生情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里應就有一個近距離接觸的問題。可以說,近距離的接觸,是增進感情的潤滑劑。有些父母為了阻斷子女的戀情,往往會採取極端的做法之一,就是採取隔離的手段,斷絕他們的來往,讓他們逐漸忘對方。絕大多數人迫於父母的壓力,接受了這樣的現實,後來與原來毫無感情基礎的人結婚後,逐漸與配偶培養起感情,養兒育女,相伴終身,也就是所謂的先結婚後戀愛。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關系學生時代,跟我最好的朋友,不是同桌就是同寢室。近距離,是讓感情萌生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充分)。
無論同性還是異性,頻繁的接觸,才能讓彼此的 生活 相互融入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遙遙相望的關系只能是自我想像的海市蜃樓,根本經不起現實的撞擊。
環境不同地域不同都會導致人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被熱烈的感情暫時蒙蔽,但當激情退去的時候,一切都會成為問題。
最現實的親密關系應該在離我們最近的地方發生。
「若是兩情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句子看起來很升華,但不是事實。事實是,「兩情若要長久時,就得朝朝暮暮」。
(2)如果人與人之間長期處於分離、不接觸狀態,即使以前很熟悉,也會變得陌生,甚至淡忘;即使以前有感情,也會變得淡漠。我們可以設想,在他們長期處於分離、不接觸狀態的時間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呢?在妻子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丈夫卻不在身邊,如果這時有人挑柴擔水,給以無微不至地關心,長此以往,這時婚姻狀況會顯得十分脆弱,感情將會發生偏移。為什麼出國留學的夫妻離婚率會大幅上升?原因就緣於此。為什麼我國法律對長期分居6個月以上的夫妻的一方,在提出離婚訴訟時,會以感情已經破裂為由,規定準予判決離婚?也緣於此。距離產生思念,思念使所有的感情變得華美而折磨,折磨愈發使你相信這份情感。但,這樣的感情不夭折,只限於以下兩種情況:
1、不要結果,只要過程。享受把一個人放在心底的美好;
2、兩人有非常非常牢固的感情基礎,彼此已經成為對方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感情絕大多數會受被距離摧毀,最終不了了之。
我大學同寢室的華,念書時跟我十分要好。華是個瓷娃娃樣的活潑女孩,非常漂亮 可愛 ,但也嬌氣的不得了。一點小病就會大呼小叫得讓人覺得有必要叫「120」。但她的聰明漂亮單純善良,讓許多憐香惜玉的男生爭先恐後地要當她的護花使者。最後,我們班幽默厚道的體育委員方如願以償地被我們的華 公主 選中。方曾經頻繁地出入我們宿舍,幾乎為我們每個人打過飯,順便嘛,呵呵。
方曾經幸福地為華付出過最真摯的感情,此乃我親眼見證。
但畢業後,華回到了她的原籍——廣州。方等啊等,等到的消息是華准備申請去美國。那時,我也在做出國的努力,申請過美國多家大學的心理學專業,考過托福。那時,華跟我通信頻繁,因為我們有共同的話題。其間,我獲悉,華跟她一起上托福陪訓的一個小夥子戀上了。方知道此事後,當即趕往廣州,准備以愛的瘋狂挽回失去的愛。
後果不難預見——無功而返。因為他沒有能力去廣州,更沒有能力陪華一同出國。
後來,我和華都因為種種原因申請失敗。至此,書信漸少,因為不同的環境使我們失去了共有的話題。
再後來,幾經周折,華跟新男友去了奧洲。臨行前舉行了婚禮,我還收到了她的一張婚紗照。出國後的幾年裡,我還間或可以收到她的信件。後來,我搬了家,原來的鄰居還給我送去過她寄給我的賀卡。但慢慢的於不知不覺中我們失去了聯系,距離使我們變得陌生。
幾年後的某個春節,初一早上,我意外地接到了她的越洋 電話 。她說很想念家鄉想念同學,希望我們能常聯絡,然後她給了我一個電子郵箱地址,讓我一定經常email給她。可是,那時,我連電腦都沒有,拿什麼email給她?但為了不讓她掃興,我還是暫時答應了她。後來,也寫過幾封信,但總覺得沒什麼好說。距離,已經讓我們有了不同的生活。
後來,我們終於徹底失去了聯絡,彼此下落不明。
時間與距離是感情的兩大致命傷害。很多感情都因為這兩個因素而消失。
有人說:凡事沒有絕對的,時間和距離也不一定會影響感情。這個結論是以承認時間和距離會影響感情為前提的。
有人說:感情要麼不投入,一投入就會是百分百的。愛一個人就是愛他的全部,包括他的優點缺點。愛是包容,愛是忍讓,愛是相互間的理解。「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些都只是理想化的說教,是想通過道德的力量與現實相去甚遠。因為,人的本性,誰不 希望 時時刻刻得到來自外界的關心和幫助。
有人說:距離產生美。這句話的本意是講,由於兩人相處久了,相互間可能性產生厭倦感,彼此分開一段時間之後,開始懷念彼此相處的美好時光和對方的長處,今後相聚後會更加珍惜彼此相處的時光。
有人說:「距離產生距離。」也就是說空間的距離會產生感情的距離。這句話都有一定的道理的。誰又願意和自己心愛的人分隔兩地,不能經常見面呢?有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沒有辦法,不得已而為之,忍痛割愛。為了保家衛國,我們不得不暫別妻兒;為了學有成就,我們不得不告別家鄉父老,甚至出國留學。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和時間打賭,和距離打賭,賭注就是自己的幸福。
我說上述幾個例子,絕不是鼓勵紅杏出牆,移情別戀,相反,我們呼籲社會應該給這些人員以更多的關心和更多的回報。
狼孩事件給我們的啟示。這講的是,一個小孩尚在嗷嗷待哺之時,被狼叼走,伴隨狼群 生活 並長大。後來被一個獵人發現,把他從狼群中搶救回歸人類之後,社會學家對他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這個狼孩既不懂人類的語言,不能與人類進行正常的交流,只會像狼一樣嚎叫,也不能適應人類的生活習慣,不肯穿衣遮體, 飲食 茹毛飲血,連行走都是象狼一樣四肢著地。這個事件說明,即使人,一旦長期與社會處於隔離狀態,他就會失去人的屬性,就不會與人交流,進行意思表達,更不用說進行感情的交流了。
Ⅳ 致命的「戀愛」,男子因感情糾葛一夜殺害女友家三口,戀愛為何會這么致命
因為人動了感情就容易喪失理智,一些自控能力差的人會為了愛而不得而用心報復,其結果對自己對他人都非常不利。
現代社會講求法治,希望我們身邊多一些正能量和積極向上的故事,不要為了一時沖動,為了一個不合適的對象而對對方趕盡殺絕,這樣的場景或許常出現在電視里,但是現實生活不能重來,我們更期盼幸福的每一天。
Ⅳ 當感情與法律相矛盾時 怎麼辦
法律與愛情
法律與愛情之間的差異委實不小。前者重於理性,而後者重於感性,西方哲人有雲:世間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理,世間當不存在毫無共性的事物。法律與愛情概莫能外。
1.法律與愛情的主體
法律是基於人的行為和關系而存在。因為個體的行為可能會對他人產生影響,該影響極有可能影響其正常的生活與可貴的生命,因此需要法律對主體行為及關系進行有效的調整,使得各自能順利、安定地生活和生存。
然而,愛情也產生於雙方的互動(我們此處只考慮正常情況,另外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在排除之列)。若男女各為一單一的翅膀,那麼愛情則是吸引兩只翅膀的磁力。只有愛情的存在,才讓人的感情最終有了寄託,讓其全面鼓起生活的風帆。
法律的一個宗旨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王之上有上帝高擎法律之劍」是也。愛情的一個要素是:雙方平等。正如舒婷詩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法治社會中若人格不平等,必是一個特權社會,在愛情王國若有依附,那必是一顆痛苦的種子。法律和愛情的主體不是單一的,平等的主體創造著美滿的社會和生活。
2.一對價值的沖突
在法學領域,多少年來論者不遺餘力的試圖說明公正與效率的二者誰之位次更優。公正和效率都是法律不可缺失的價值。法律之靈魂在於公正,而遲來的正義(公正)為非正義。二者實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目前,公正與效率不是一個理論問題,更多的是一個技術操作的問題,誰具優位其實是根據時代需求而定。
女朋友往往會出其不意的拋給男朋友一個問題:我和你的母親同時落水,你會選擇先救誰?這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一個是心愛的女友,一個是敬愛的母親。兩位都是這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女性。愛情因為這對矛盾而變得復雜起來。事實上選擇先救誰,並非代表不愛被後救者。若不愛,何必救?這也是一個技術操作問題。若真有同時落水之發生,我們的反應必是就近兼最險原則。若男友將可隨手撈起的母親棄之不顧,而奔向遙遠的女友,你敢相信這樣的愛情嗎?
公正和效率需要兼顧,女友和母親不可拋棄。二者沒有根本的沖突,只是臨時的環境需要一個臨時的抉擇。
3.秩序與自由抑或忠貞與自由
法律的目的不過在於維持一個安定的秩序,而在這個既定的秩序中,每個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個人得已全面的發展,個性得已充分的張揚。若有秩序而無自由,那必定是一個專制的社會;若只有自由而無秩序,那自由也是虛假的自由,生活的狀況不過是人人自危。
忠貞與自由相對於愛情,莫如秩序與自由相對於法律。只有忠貞而無自由可言的愛情,必是一種奴役,人格已被辱沒;擁有自由而無忠貞,誰還相信愛情的存在。當選擇了愛情,你就要負起忠貞的義務。如果你忠貞你的愛情,你就要勇敢的擔起這份責任。愛情不是束縛,相互間應該具有平等的人格,如果你尊重他(她)就應該給他(她)自由,但是只有自由而沒有忠貞,愛情只是一個泡沫。
4.獨占和排他
法律和愛情都承認這一原則:獨占和排他。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就是要讓人們分清你我,自己的財產不容許他人的干涉和侵害。
而愛情作為一個封閉而神聖的城堡,是決不允許外人插足的。弗洛姆早就說過,「**(兩性之間的愛情)區別於胞愛和母愛之最大特點在於排他性。」
法律和愛情,都確立了一個相對閉合的空間,而這個空間的外牆上都寫著這么幾個大字:私人空間,神聖而不可侵犯!
Ⅵ 怎麼評價情感類欄目《夜線》
看了幾期《夜線》這個欄目,我覺得裡面不僅有很多正能量的知識,而且它也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可以說,這個節目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它不僅包含了社會上常見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給觀眾提供了被科普的機會。比如:普及了法律上的知識,讓更多的觀眾朋友懂法,守法;也揭示了人們情感上常見的問題,讓很多的人在面對情感問題的時候,能夠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法等等。
總得來說,《夜線》補全了人們所空缺的部分,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非常的具有代表性,故事的內容非常的有感染力,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也非常的鼓舞人。雖然說人不免會犯錯,但是人性本身是善良的。其次,我覺得在各種各樣娛樂節目霸屏的今天,很多電視節目都成了娛樂大眾的類型,像《夜線》這種比較有意義的節目越來越少見,不過我推薦大家,在看多了千篇一律的娛樂節目,去看一看這類的節目,會讓你收獲到更多。
Ⅶ 為什麼情感問題往往很致命
大部分情感問題往往很致命,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如下分析。
第一情感是人的一種體驗,是一種心理感受。很多人不能從失戀或者離婚當中解脫出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這個心理准備。大多數這樣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這種問題需要長時間,努力治療才能改變過來。
第二,大部分人都容易堅持己見。自己的方想法很難改變。因為每個人都有思想盲區和認知誤區,所以一旦出現情感上的問題就屬於思想上的問題,這種是不容易改變的。這就是最致命的原因。
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不容易改變,而情感問題又是屬於思想上面的問題,所以情感問題往往是很致命的。
Ⅷ 為什麼佛教要萬緣放下,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不是情感嗎
所謂萬緣放下,估計是某位祖師大德的話吧,好象佛經中並沒有這樣的文字。當然,可能是我的所知有限,有些經典沒有閱讀的過失。
應該說放下萬緣,是因為各種「緣」在干擾我們的思維,產生種種妄念執取,由此帶來種種煩惱。佛法所說的放下,不是說一切外緣都不存在,也不是說視而不見,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認識如何取捨,不做執著的無意義的妄執。佛法教導我們的是如何看待和解釋自己的心情變化,並不是讓我們沒有心情。
對外界的各種心理反饋,是因為心的覺知功能。對事物的覺察,才生出種種見解。錯誤的見解,使人或者因為貪愛自我的表現慾望而做出種種不法行為,或者因為痴迷自我的保護而事事逃避畏縮。執著於「我」的時候,執於有我是自我的誇張和放大,執於無我是自我的內斂退縮。執著於「物」的時候,執於有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執於無是無所事事,空虛逃避。
只要有執著,或者看的過重,或者看的過輕,都會產生心理的苦惱,無明,不理智的思維,錯誤的執著和判斷,是這些苦惱的根源。
這就是佛法的「緣起」分析。
所以,改變自己,是從改變內心的覺察開始。學習如何解脫無明煩惱,學習中道而行,勇於思維,勇於行動,不執著於事相、不執著於結果,以自我的覺察反省求解脫,求智慧。
至於情感,其實也是這樣,首先有情的認識知覺,而後是因為對情的不能真實把握,才產生種種「感受」。所以情不是錯,執迷於得失、慾望的種種煩惱而不知道中道行事,則是錯誤的行為。佛法並不是讓我們忘記感情,而是讓我們知道怎樣理解感情。
Ⅸ 你如何看待所謂「樸素的法感情」,說明一下
沒有人生來占據道德高地,法律人更非天然的衛道士,清平公正、鐵面無私,每一位成熟的法律人,之所以能讓其書寫的每一份裁判文書都兼顧天理國法人情,無愧於己,除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明理明德的「法感情」也是法律人所應有之本分
Ⅹ 法律人的情感思維都有哪些含義
在法律發現階段,情感思維促使法律人反射式地形成直覺判斷;在法律證成階段,情感思維使法律人反思、分析之前形成的判斷,運用情感論據加以證成,並通過贏得受眾的情感認同來促進社會對該判斷的接受。據此,法律人的情感思維具有以下三重含義。
(一)基於情感做出法律判斷
在法律證成的階段,法律人可以情感因素作為論據,理性地證成某個法律判斷。此處的情感更多是指他人的情感。在古希臘,以情感為基礎的論據是法庭論辯中最有力的三類論據之一。情感可以是做出某一法律判斷的直接論據,即,由情感直接推出判斷。更多情況下,情感作為間接論據,通過成為效用的一部分而參與基於後果的證成。
(三)以情感贏得對法律判斷的認同
法律領域不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事例,這是因為說服是一種心理狀態,多數情況下,情感認同比理性分析更容易產生說服效果。實踐中,人們可能基於不自覺的情感而自以為理性地接受某一法律判斷。因此,在法律人的判斷於法律層面獲得證成的前提下,了解情感的生成機制、把握社會的共同情感是最大限度爭取社會認同的關鍵。這一點在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修辭學中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