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遠合同法7475
① 民法書籍推薦
一、民法史與概述
1、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較法總論》(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7 年版
4、[德]羅爾夫·克尼佩爾:《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德]霍爾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德]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上海三聯書店 2006 年版
7、[美]弗里德曼:《美國法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8、[美]弗里德曼:《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9、[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民法總則
(一)教科書
1、王利明:《民法總則》,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版
2、[德]哈里·韋斯特曼等:《德國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德] 漢斯·布洛克斯:《德國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4、[日]山本敬三:《民法講義Ⅰ·總則》(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體系書
5、[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6、[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朱慶育:《民法總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李永軍:《民法總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三)專著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10、邵建東:《德國民法總則編典型判例 17 則評析》,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德]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12、芮沐:《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四)注釋書
13、石宏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人格權法與個人信息保護法
1、[日]五十嵐清:《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王澤鑒:《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3、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4、謝遠揚:《個人信息的私法保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四、物權法
(一)教科書
1、王利明、尹飛、程嘯:《中國物權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 年版
2、崔建遠:《物權法(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3、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日]我妻榮:《新訂物權法》,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曼弗雷德·沃爾夫:《物權法(第 18 版)》,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二)體系書
6、[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利明:《物權法研究(第四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中、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 版
9、崔建遠:《物權:規范與學說》(上、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專著
10、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程嘯:《不動產登記法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
13、尹飛:《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建遠:《土地上的權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聖平:《擔保法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程嘯:《擔保物權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四)注釋書
17、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工具書
18、程嘯編著:《物權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五、債法總則
(一)教科書
1、張廣興:《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3、[德]羅歇爾德斯:《德國債法總論(第 7 版)》,中國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體系書
4、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5、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6、[日]我妻榮:《新訂債權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六、合同法
(一)教科書
1、崔建遠:《合同法(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謝懷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體系書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版)》(第 1、2、3、4 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依次出版
6、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上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7、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中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8、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9、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上、中、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釋義書
10、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四)工具書
11、程嘯編著:《合同法一本通(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7 年版
七、侵權與損害賠償法
(一)教科書
1、程嘯:《侵權責任法教程(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2、[德]福克斯:《德國侵權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德]埃爾溫·多伊奇等:《德國侵權法(第 5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二)體系書
4、程嘯:《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5 年版
5、王利明、周友軍、高聖平:《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澤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專著
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澳]彼得·凱恩:《阿蒂亞論事故、賠償及法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9、[美]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10、邱聰智:《從侵權行為規則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釋義書
1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五)工具書
13、程嘯編著:《侵權責任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八、民法方法論
(一)入門階段
1、[德]魯道夫·馮·耶林:《為權利而斗爭》,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請求權基礎》,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體系》,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版
(二)初級階段
4、[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梁慧星:《民法學解釋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三)高級階段
7、王利明:《法律解釋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8、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德]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 2005 年版
九、法經濟學著作
1、[德]漢斯-貝恩德·舍費爾等:《民法的經濟分析》(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第 6 版)》,格致出版社 2012 年版
3、[美]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4、[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七版》,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美]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6、[美]蘭德斯、波斯納:《侵權法的經濟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十、民法思維與案例分析
1、王澤鑒:《民法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侵權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4、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合同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② 合同法,第三人代為履行,是在第三人和債務人之間作出協議,還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
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由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做出協議,但該協議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
一、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由該具體法條可以看出,所謂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第三人依照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其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就此所訂合同,通常稱為第三位代為履行合同,即合同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合同的部分義務或全部義務的合同。
二、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的特徵
1、第三人非當事人
第三人即非締約當事人,無需在該合同上簽字或蓋章,只須第三人表示其願意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
2、對第三人無約束力
合同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第三人可以履行,也可以拒絕履行。故在此意義上講,第三人僅為履行主體而非義務主體,對於合同的債權人而言,他只能將第三人作為債務人履行的輔助人而不能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對待,當第三人拒絕履行時,由合同債務人負責履行。
3、對締約方有約束力
合同中第三人代為履行條款對債權人具有約束力,即第三人一旦同意履行,視為債務人的履行,債權人不得拒絕。
如果第三人不履行,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內沒有履行,或者第三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債務人未在履行期限內予以補正的,債務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四、特別提示
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由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做出協議,但該協議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如果債權人目的是保證債權得到清償,則應採取三方簽訂其他形式的合同。
③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合同法中的「先履行義務者的後期次履行」謝!!
比如說甲租乙的房子,乙提供房屋為先履行義務,甲支付租金為後履行義務版。先履行義務權中的後期次履行是指下一個月中乙為甲提供房屋的義務。
關於後履行義務者可否以本次給付的不安抗辯權對抗先履行義務者的後期次履行的問題,打個比方,就是指乙能否以甲下個月可能無法提供房屋為由要求甲對下個月的提供房屋提供一定擔保並拒絕支付這一個月的租金。
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的,因為如果允許的話,很明顯是顯示公平。但如果相對人,即後履行義務者的後期次給付關繫到合同的整體,那麼在嚴格要求舉證責任的情況下就可以例外的承認本期次的後履行義務者享有不安抗辯權。
這是筆者自己的理解,具體請見崔建遠老師的《合同法》P111。
④ 北京大學法學本科的教材有哪些
法學院本科生用教材:
一、法學院9字班版本法學緒論(入門課):沈宗靈《法理學》(不常用)
憲法學:許崇德《中國憲法》(不常用),王世傑/錢端升:<比較憲法> 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民法學(1)(總論部分、物權):馬俊駒《民法原論》(主要是上冊) 民法學(2)(合同法):崔建遠《合同法》(修訂本)
刑法學(1、2):張明楷《刑法學》 民事訴訟法學:張衛平《民事訴訟法教程》 婚姻與繼承法學:楊大文《親屬法》、同系列的《繼承法》
中國法制史:葉孝信《中國法制史》(新編本) 知識產權法:鄭成思《知識產權法教程》 刑事訴訟法: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
商法學(1)(商法總論、公司法): 王保樹《中國商事法》(同時也是商法學2) 王保樹《中國公司法原理》等等(主要是這兩種)
外國刑法學: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經濟法:王保樹《經濟法原理》
國際法:Akehurst's Mordern Intro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二、法學院0字班版本(更新至2004年)1 法學緒論/法理學(高鴻鈞、王晨光,許章潤老師)
《法學緒論》使用張文顯主編的21世紀課程系列,北大/高教版。 但實際上基本不講教材。許章潤老師的《法理學》課有參考書單。 2
比較法總論(高鴻鈞老師) 《外國法制史》,由嶸編 《比較法總論》,茨威格特、克茨著 《比較法研究》,沈宗靈 3
刑法學(張明楷、黎宏、周光權老師)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最新版,黃色封皮的。 4 憲法學(王振民、程潔老師)
許崇德《憲法》,人大出版社出版。金黃色(灰土黃色封皮) 5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田思源老師)
姜明安主編的兩本,一本是21世紀教材系列,北大/高教版。 一本是法律碩士(JM)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的,42塊錢的那本。
兩本教材各有特點,似乎教師更推崇後者,因為比較新,收錄了很多新法規。 6 民法學(師資眾多,不一一列舉)
歷史上曾經使用過馬俊駒老師的《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九五規劃教材。 物權、債權、侵權法請往下看。 7 國際公法(李兆傑老師)
無教材,主要看講義。李兆傑老師的教材據說年內會出版。 8 國際私法(李旺老師) 李旺《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黃色封皮的。
9 國際經濟法(車丕照、傅廷中老師) 車丕照《國際經濟法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39.50元。 10 物權法(程嘯老師)
2001級使用《物權法》,梁慧星,法律出版社95規劃教材。
2002級是程嘯老師自編講義,但指定的是王利明主編的《物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1 國際貿易與技術轉讓法(傅廷中老師)
王傳麗的《國際貿易法》政法大學出版社 12 西方法律思想史(高鴻鈞老師) 《西方法律思想史》人民大學出版社,谷春德主編,
另有凱利的《西方法律思想簡史》為重要參考書,法律出版社。 13 債權法(崔建遠、韓世遠老師)
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的崔建遠老師的《合同法》(新版是黃色封皮的)、法律出版社
2004年3月版的韓世遠老師出的《合同法總論》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的張廣興先生的《債法總論》老版本。 14 侵權行為法(程嘯老師)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修訂版)》,政法2003 楊立新《侵權法論》(第二版),人民法院2004
⑤ 崔建遠的合同法還是合同法總論好
合同法方面首推 清華大學韓世遠教授的《合同法總論》
沒有比這本更好的合同法回教材了答! 沒有!是真的沒有!
學合同法就看這本書,一點錯都沒有。
其次 韓世遠教授與清華大學崔健遠教授在法律出版社 出版那本 黃皮的《合同法》 也很值得一讀。
畢竟韓教授的獨著沒有合同法分則的具體制度, 輔之這本《合同法》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合同法的法理基礎。
⑥ 北大民商法復試書目
梁彗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余延滿:《合同法原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崔建遠:《合同法》(修訂版),法律出版社,1998年
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
謝懷軾《合同法原理》
李永軍《合同法》(法律社05年第2版)
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
王利明:《物權法論》(增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上下冊 梁小民教授翻譯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Economics)高鴻業教授翻譯,商務印書館於1981年出版。和諾德豪斯合寫,由蕭深教授翻譯,並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個單行本出版。
蔣大興的《公司法的展開與評判》
人大法學院民法專業碩士研究生閱讀書目推薦
人大法學院民法專業碩士研究生閱讀書目推薦
來源站: BBS 水木清華站
一,民法總論
1必讀書目
A 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0底出版)
B 董安生:《民事法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C 江平主編:《法人制度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D 梁彗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E 龍衛球:《民法總論》(第2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 參考書目
A 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B 卡爾拉侖茲:《德國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C 王澤鑒:《民法總則》(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D 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E 黃立:《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F 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G 鄭玉波:《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 民法學方法論和案例研究方法
1 必讀書目
A梁彗星:《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
B 卡爾拉侖茲:《法學方法論》,台灣五南出版社
C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D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E 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F 王利明:《民法疑難案例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
2參考書目
A 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B 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四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三 人格權法
1必讀書目
A 楊立新:《人身權法論》(修訂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B 王利明主編:《人格權與新聞侵權》,方正出版社,2002年
C 張新寶:《名譽權的法律保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D 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
2參考書目
A 王利明主編:《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B 王利明,楊立新,姚輝:《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
四 物權法
1必讀書目
A 王利明:《物權法論》(增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B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C 陳華彬:《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
D 梁彗星:《中國物權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E 楊立新:《共有權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F 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參考書目
A 梁彗星主編:《中國物權法建議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B 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C 錢明星:《物權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D 高富平:《物權法原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E 尹田:《法國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
F 曹士兵:《中國擔保法諸問題的解決與展望》,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G 程嘯:《中國抵押權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2年
五 債和合同法
1必讀書目
A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1、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B 王家福:《中國民法學 民法債權》,法律出版社。2001年
C 崔建遠:《合同法》(修訂版),法律出版社,1998年
D 韓世遠:《違約損害賠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
E 郭明瑞,房紹坤:《新合同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2參考書目
A 王利明:《違約責任輪》(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B 尹田:《法國現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C 龍翼飛主編:《新編合同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D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E 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F 王澤鑒:《債法原理》(1、2),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G 余延滿:《合同法原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H 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越地位》
六 侵權行為法
1必讀書目
A 王利明主編:《民法 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B 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第2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C 楊立新:《侵權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D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
E楊立新:《簡明類型侵權發講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參考書目
A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
B王澤鑒:《侵權行為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C 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
D於敏:《日本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
E 徐愛國:《英美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
⑦ 求崔建遠合同法
《合同法第六版.pdf》
https://tc5.us/file/16273814-415620204(選擇普通下載即可!)
1、先聲明找到的這個版本不版全,請熟知,介意勿下;權
2、文件有時效性,請及時下載;
⑧ 客戶買了燃氣保險想退,營業員應如何解決
可以以下方法
1.一定大力贊賞其眼光,利用從眾心理告知很多人購買不是因為沖動,而是產品真的很好,真的特別適合
2. 再次講解,並從每個優勢的角度講解客戶可以享受到什麼。
3.需要求助身邊的夥伴進行清楚的勸解,擔心利益受損原因分析:此時需要邀請主管或能講清產品的人,站在客戶的角度進行勸解,再次促成。
4.如果遇到家人不同意,強調產品的優勢,表示退了可惜,可以給您家人打電話,或者專門給講講
5.如果遇到同行詆毀: 再次重申XX產品的優勢,分析保險市場,將各保險公司產品的情況作中肯的評價,從中著重突出公司及產品優勢。
拓展資料:
保險銷售話術
1、保險銷售技巧和話術之:說話要有技巧
人們常說,"好話一句作牛做馬都願意",也就是說,人人都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人人都喜歡聽好話。不然,怎麼會有"贊美與鼓勵讓白痴變天才,批評與抱怨讓天才變白痴",這一句話呢,在這個世界上,又有誰願意受人批評?保險銷售業務員從事推銷,每天都是與人打交道,贊美性話語應多說,但也要注意適量,否則,讓人有種虛偽造作、缺乏真誠之感。
2、保險銷售技巧和話術之:要學會聆聽
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人人都懂得「聆聽」是交流與溝通的最重要的技巧。說簡單了,就是要學會聽話。聆聽有三個主要內容:聽、問、揣摩。
3、保險銷售技巧和話術之:杜絕主觀性的議題
在商言商,與你推銷沒有什麼關系的話題,保險銷售業務員最好不要參與去議論,無論你說是對是錯,這對於你的推銷都沒有什麼實質意義。有時為了與客戶找到共同話語,我們會事先進行一番漫無邊際的聊天,談天說地,天文地理,國內國外,無所不及。
⑨ 急需!一篇論不安抗辯權的自述報告。
論不安抗辯權
我國合同法吸納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規定的精華和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合理因素,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本文依據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擬就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性質及其適用問題進行探討。我國合同法所規定的不安抗辯權,又稱先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或者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危及到自己債權的實現時,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在合理期限內對方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時,可以解除合同的權利。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的立法本意,是法律賦予當事人依法享有「中止履約權」和「合同解除權」兩項不安抗辯權利。由此可見,該法所規定的不安抗辯權在性質上並非與同時履行抗辯權、後履行抗辯權一樣,僅屬於延期的(一時的)抗辯權,它同時還具有消滅的抗辯權屬性,並具有留置擔保的性質。依合同法規定,只要先履行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四種法定情形之一的,即可行使中止履約權,將自己的給付暫時保留並有權對抗對方的履行請求,以防止因自己履約後對方不能對待給付而造成損失。權利人中止履行後,不安抗辯權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消滅的抗辯權,權利人依法可以進一步行使合同解除權,消滅對方的履行請求權和合同關系。
關鍵詞:不安抗辯權 概念 適用條件 實踐 合同法 違約責任
一、不安抗辯權的概念
不安抗辯權,亦稱「保證履行抗辯權」,是指按照合同約定或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如發現對方的財產狀況明顯惡化,債務履行能力明顯降低等情況,以致可能危及債權的實現時,可主張要求對方提供充分的擔保,在對方未提供擔保也未對待給付之前,有權拒絕履行
二、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
(一)因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且兩債務間具有對價關系。不安抗辯權與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樣,均只能發生於雙務合同。因此,單務合同以及不完全的雙務合同均不能產生不安抗辯權。
(二)不安抗辯權適用的雙務合同屬於異時履行。異時履行是指雙方履行存在的時間順序,即一方先履行,另一方後履行。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對一些買賣合同,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一般採用同時履行主義。而對於以下合同,我國合同法規定,除當事人有特別規定外,應採用異時履行主義,這些合同包括租賃、承攬、保管、倉儲、委託、行紀、居間等。
(三)先履行方債務已屆清償期。如果履行期未屆至,先履行方只能暫時停止履行的准備,無從停止履行。
(四)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方於合同成立後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
1.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能力。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①財產顯形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②喪失商業信譽;③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④給付特定物的債務中,該特定物喪失;⑤其他情形。我國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與大陸法系各國的規定有較大差異,即較寬松,這顯系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的相關規定。
2.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發生於合同成立之後。在大陸法系各國,後履行方財產顯形減少應發生於何時,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訂立後財產顯形減少,如德國、瑞士等民法採用;二是訂立時財產已減少,如奧地利民法第165條規定。筆者認為,第一種立法例較為妥當。因為若訂立時後履行方財產已減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過失而不知,主觀上有過錯,應當承受不利,沒有必要保護,非因過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誤解或受欺詐為由主張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應發生於何時,筆者認為,在解釋時採用第一立法例較為妥當。
3.先履行方對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先履行方主張不安抗辯權,必須有對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確切證據,而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會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三、實踐中的不安抗辯權
實踐中應注意的是,不安抗辯權在抗辯性質上具有延期性和消滅性的雙重屬性,因此,權利人行使此項抗辯權的法律效力並非僅限於可以中止履行,而是可能發生二次法律效力(產生二次法律後果):一是中止履行,即權利人可以依法中止履行自己的債務並通知對方,促使其及時提供適當的擔保。若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適當擔保的,權利人應即時恢復履行;二是解除合同,即權利人依法中止履行後,若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債務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則權利人可以單方解除合同,消滅合同的履行效力並免除自己的給付義務。
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適用不安抗辯權制度,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注意和研究:
(一)「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的認定問題。合同法採取列舉與概括相結合的辦法界定了不安抗辯權的適用范圍,由於法律對於「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其他情形」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因此,需要最高法院及時作出司法解釋予以明確,以便於統一執法。根據合同法立法精神和不安抗辯權的內涵要求,筆者認為,所謂「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倒閉;(2)身負巨額債務,有多個合同義務不能按期履行;(3)惡意經營、私分或壓價出售財產,以致財產顯著減少,難為對待給付;(4)因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履約的特定物(不可替代物)滅失,而不能履行;(5)買賣合同中出賣人「一女兩嫁」,將約定交付的特定物賣與他人,以致履行不能;(6)承攬合同中承攬人簽約後喪失履約的行為能力,不能按約定親自完成工作成果;(7)勞務(僱傭)合同中提供勞務的當事人簽約後喪失履約的行為能力;(8)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危及先履行方債權實現的其他情形。實踐中,只要先履行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即可認定屬於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據此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依法支持其不安抗辯主張。
(二)「合理期限」的界定和適用問題。依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權利人可以解除合同。但是,由於法律對於「合理期限」的上限(具體時間)並未明確,以致實踐中對此認識與理解不一。同時,還影響到權利人及時行使合同解除權,而使此類合同關系可能長期處於懸而未決的不確定狀態。因此,亟待最高法院對「合理期限」作出司法解釋,以便於統一執法和規范司法操作。根據合同法立法精神和合同自由原則,並參考國外的有關立法例,筆者認為,對「合理期限」的界定,宜採取當事人約定與司法解釋確定相結合的辦法,即由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釋,將此期限的具體時間確定為30日。同時,應當允許當事人自行約定「合理期限」的具體時間。即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在中止履行時,可以根據合同的性質與對方當事人通過協商約定「合理期限」的上限。當事人雙方約定合理期限的,其上限不受30日的限制。且只有在當事人雙方未約定合理期限的具體時間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才可以適用合理期限為30日的規定。這樣,既便於統一執法和司法操作,又利於促使對方及時提供適當的擔保,同時還利於保障權利人及時行使合同解除權。
(三)解除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中止履行後,在一定條件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按合同法規定,解除合同的法定條件有二:一是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二是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提供適當擔保。二者必須同時具備,中止履行的權利人才能進一步行使合同解除權。實踐中,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採取適當的方式通知對方。合同關系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無須徵得對方的同意。但是,為了防止權利人濫用合同解除權損害對方的合法權益,法律在賦予不安抗辯權利人合同解除權的同時,還賦予了對方當事人異議權,即對方當事人如對解除合同有異議的,可以請求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或雙方協議選定的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此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權利人與對方當事人還應依照其規定,到有關部門辦理解除合同手續,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登記後,其合同關系才能徹底解除。
(四)不安抗辯權與違約責任請求權競合的法律適用問題。對此問題,合同法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不安抗辯權與默示預期違約責任請求權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生競合。如先履行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或者依法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則對方的行為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從而發生這兩種權利的競合。在不安抗辯權與默示預期違約責任請求權發生競合時,根據民事法律處理請求權競合的一般原則,應允許權利人選擇對其更有利的一種請求權(訴因)提起訴訟。也就是說,在這兩種權利發生競合的情況下,權利人既可以進一步行使不安抗辯權主張解除合同,也可以選擇行使默示預期違約責任請求權主張解除合同。如果對方的違約行為給權利人造成損害的,權利人還可以行使賠償請求權,要求對方承擔賠償責任,以利其及時獲得賠償和更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不安抗辯權與《合同法》
《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的規定
我國的《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做出了如下規定:
「第六十八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 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的優點: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優點與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有關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相比,我國的《合同法》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對行使條件作了更充分詳細的規定。
按照傳統理論,不安抗辯權的應用應具備如下條件:(1)須因雙務合同互負給付義務;(2)須合同雙方特別約定一方應先履行義務;(3)須在雙務合同成立後對方發生財產狀況惡化;(4)須對方財產顯著減少,可能難以履行。然而財產的減少並不是相對人不能履行或不願履行的唯一原因和表現,商業信譽的喪失,技術機密的泄露以及其它諸多原因都可能造成相對人履約能力的喪失。因此傳統大陸法中對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條件僅限於「財產顯著減少,有難以履行的可能」的規定就顯得過於僵化,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的《合同法》突破了這個限制,把商業信譽的喪失作為判斷相對人失去履約能力的標准之一,體現了誠實信用的立法原則。同時,《合同法》還通過第六十八條第四款的概括性的規定,把一切有害於合同履行的行為都包括到相對人喪失履約能力的判定標准當中,大大拓寬了不安抗辯權的使用范圍,給合同的先履行方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護。
(二)既反映了先履行方的履行權益,又充分照顧到後履行一方當事人的期限利益。從《合同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合同先履行方並沒有獲得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者要求對方提前履約的權利,在中止履約並盡了通知義務後,先履行方只能處於等待的狀態之中,而無權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約。這一規定充分考慮了後履行方的期限利益。因為後履行方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其履約能力降低、難以履行的狀態可能只是暫時的,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還可能恢復履行能力。如果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就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行,會對後履行方造成額外的負擔,進一步降低其履約能力,這是明顯不公平的。法律不能為了避免一種不公平的後果而造成另一種不公平,因此不給予先履行方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和提前履約的權利體現了對後履行方的保護。同時,《合同法》對後履行方提供擔保的行為並未作任何的限制,後履行方為了避免對方中止履行後可能造成的損失,也可以自願提供擔保。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合同法》的先進性。
(三)進一步完善了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的救濟方式。不安抗辯權規定先履行方在有充分證據證明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時可以中止對合同的履行,一旦對方提供了充分的擔保,則應繼續履行義務。但如果後履行方不提供擔保,那麼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是否可以接著解除合同呢?許多國家的法律對此的規定十分模糊。這種救濟方式的不明確導致了先履約方當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護。我國的《合同法》明確規定:後履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進而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對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確的救濟。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不足
(一)由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引入的有關規定與不安抗辯權制度間存在矛盾。
《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這條規定是由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引入的,它給與了當事人解除合同的權利。法律並沒有限制這種權利適用於何種場合,因此可以認為這條規定對同時履行和先後履行兩種場合都是適用的。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時,另一方當事人適用第九十四條規定,直接享有解除權,這與英美法系對明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是相同的。但當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時,既可以解釋為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其不履行主要債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直接解除合同,這是英美法系對默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方法;又可解釋為第六十八條第四款「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這時另一方當事人只享有不安抗辯權,可以中止合同的履行,等待相對人提供履約保證,但無權直接解除合同,這是大陸法系對默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方法。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出現在了同一部法律里,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矛盾。如果賦予先履行人選擇適用第九十四條的權利,則極有可能造成先履行一方濫用合同解除權的局面,使得第六十八條所設置的一系列旨在保護後履行方合法權益的措施形同虛設,從而損害了後履行方的期限利益。這個問題是我國新《合同法》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相關制度的融合還不夠徹底造成的,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加以解決。
(二)舉證責任過重。
與英美法系的默示預期違約制度和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允許有較低限度的主觀判斷不同,我國合同法對舉證責任的要求相當嚴格。《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應當負舉證責任,這是各國法律所認同的,但即使在市場規則比較完善的國家,要取得「確切證據」也決非易事,更何況目前我國的法制環境還不完善,要掌握「確切證據」相當地困難,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不允許當事人有較低限度的主觀判斷,雖然可以避免當事人不當行使或濫用不安抗辯權,但卻大大增加了當事人使用不安抗辯權的成本,有違設立不安抗辯權的初衷。因此可以在要求先履行方負舉證責任的同時,要求後履行方負一定的反證責任,以減少不安抗辯權的使用成本。
(三)「適當擔保」含義不清。
《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當後履行一方提供了「適當擔保」後,先履行一方應恢復合同的履行。但對於「適當擔保」的「適當」程度,法律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這就給先履行一方留下了可乘之機。先履行一方可以以擔保不適當為名拒絕履行其本不願履行的合同,從而造成後履行一方的損失。因此應當對「適當擔保」做出明確的司法解釋,使法律更清晰。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國的《合同法》將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有機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體現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融合的時代潮流,代表著世界民商法發展的趨勢。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和庭審實踐共同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資料:
①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②江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精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③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④余延滿《合同法原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⑤李永軍《合同法》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
⑥卜煒瑋《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優點與不足》
⑦張旭科、孫佳楣《關於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思考》
⑧劉凱湘、聶孝紅《論〈合同法〉預期違約制度適用范圍的缺陷》,《法學雜志》2000年
⑩ 試述我國合同法確立的違約行為形態體系及其違約救濟方式
摘要
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人們維權意識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合同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但同時,不履行合同的事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甚至給當事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合同責任的性質這一問題,學術界、司法界素有爭議,主要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合同責任是屬於補償性質,在於補償債權人利益受損而為之救濟,即因受損方的違約行為而約債權人造成的實際損失,債權人因此而獲取的救濟。第二種意見認為,合同責任是違約行為的一種法律制裁,具有懲罰性,懲罰金可高於受損方實際損失。這是從違約方角度來說,認為責任本身就是一種制裁。第三種意見認為,合同責任既具有補償性,又具有懲罰性,但以補償性為主。因此,研究合同責任制度,維護受損失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無論是對於合同法的實踐還是理論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論文通過比較當前國際和我國學術界多合同責任內容的研究,側重探討了合同責任形態等一些基本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合同責任體系構建提出了幾點自己的觀點。關鍵字
合同 合同責任 合同義務第一章 合同責任概述
(一) 合同責任的定義及體系
在大陸法系,合同責任通常被稱為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時所依法承擔的法律責任。從此定義得知:「違約責任」是違犯合同義務的產物。同時,反映出立法者立法意圖對於違反合同義務這種行為的一種制裁,在於對違約方的違約責任的追究。以此構建的合同責任體系為:將合同義務不履行劃分為各種違約形態,以違約形態為中心,為不同的違約形態設定不同的合同責任。「責任」成為大陸法系定義合同責任物構建合同體系的基點。
而英美法系沒有使用合同責任這一概念,與之相似的概念是「違約救濟」。依美國《統一商法典》第1021條第34項對「補救」的解釋,所謂「違約救濟」是指合同一方違約後,合同另一方(受損方)通過或不通過法院而取得求助的權利。可見,在英美法系,當一方違約時,法院首先考慮的是從保護債權人(受損方)利益的角度出發,應該賦予債權人哪些救濟的權利,這是和大陸從違約方考慮如何追究違約方違約責任是不同的。而且,這些救濟的權利不會因一方違反合同義務的內容而受到影響。由此可見,英美法系更強調的是權利與責任的關系、權利與救濟的關系,從而構建的責任體系是以「違約補救」為中心,違約形態只是對各種補救手段的行使起輔助性的設定條件和范圍的條件。總之,英美法系的合同責任體系的基點是債權人的救濟權利。
我國合同法採用「違約責任」這一概念,從上面的分析比較,筆者認為用「違約救濟」來代替「合同責任」是比較合理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如上述分析所述,大陸法系「合同責任」概念側重於對違約方的不定評價,法律制裁也是從違約方如何被追究來設定的。而目前我國合同法所採用的無過錯責任則說明了我國合同體系已了英美「違約救濟」中的思想,已從原來的側重於對違約行為的制裁向對債權人提供充分救濟轉變。用「違約救濟」更符合合同法的發展趨勢。第二,在大陸法系中,合同責任類型和它們的構成要件都是法定的,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必須符合現行法上的合同責任類型,並符合其規定的要件,否則債權人得不到救濟,這無形中限制了債權人利益的實現。而「違約救濟」這一概念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不會出現因為現行法所確認的合同責任類型而得不到救濟的情形,從而更好地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適應了現代復雜社會日益發展的需要。第三,目前大陸法繫上某些明確規定的救濟措施,如合同解除等,學術界對些頗有爭議,若用「違約救濟」來替代「合同責任」,則能減少爭議的呼聲,達到統一,促進交易游園和社會經濟的繁榮。
(二 )合同責任的性質
合同責任的性質這一問題,學術界、司法界素有爭議,主要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合同責任是屬於補償性質,在於補償債權人利益受損而為之救濟,即因受損方的違約行為而約債權人造成的實際損失,債權人因此而獲取的救濟。第二種意見認為,合同責任是違約行為的一種法律制裁,具有懲罰性,懲罰金可高於受損方實際損失。這是從違約方角度來說,認為責任本身就是一種制裁。第三種意見認為,合同責任既具有補償性,又具有懲罰性,但以補償性為主。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其理由如下:首先,從合同責任的立法目的看,是為了維護合同的嚴肅性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違約行為的發生一般都以一定程度的損害事實為顯形特徵,這種損害是發生在違約方和守約方之間的,並且同違約方的違約行為有關聯。根據報應學說,就必須找到守約方和違約方之間的利益沖突平衡點,給予守約方權利救濟,補償其損失。同時,給予違約方懲罰,以實現社會法的公平價值。
其次,從合同責任的內在要求看,主要側重於賦予債權人利益的權利救濟,彌補其受到的損失。這種損失中應該包括一些不能夠精確計算的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講,這一部分是帶有對違約方的懲罰性質,而可計算的部分屬於補償性質。
再次,從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看,雙方訂立合同時,都希望從合同中獲得期待利益,並因此產生了依賴關系。基於這種原因,雙方自願設定一些保證條款以促成合同實現,一旦發生違約行業,守約方將理所當然取得補償損失的請求權利,而違約方則承擔處罰。這種當事人之間權利的取得和義務的設定都基於雙方自願,只要不違背法律規定,公抶良俗,法律是應該支持的。
最後,從合同責任的社會效果來看,應該支持其積極地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方面。如果將合同責任只限於補償性,一旦發生糾紛訴至法院或仲裁機關,將必須花很多時間去弄清一些細小問題,或者查清的確很難查清的隱形損失,這樣將浪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對社會資源則無益是種浪費,而且也加大了司法機關的工作負荷量。不如根據當事人合同約定及時做出裁決,只有當違約金過高或不合理的情況下,法院可予以變更,這樣有利於糾紛的解決,也可減少舉證、質證的麻煩,符合訴訟經濟原則。
(三) 合同責任的范圍
合同責任的范圍在學術上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合同責任是合同制度中的違約責任,這在《民法通則》第6章中也有完整的體現。在這一章中,立法者只規定了兩種責任形式,即民事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這難免對人們的思維形成一種誤導。目前,這種分法已在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中被證明有其不妥當之處。
造成合同責任范圍界定不同的主要原因在於合同概念理解的不同。目前存在如下幾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合同概念只包括有效合同。無效合同其本身不具有合法性,是不屬於合同范疇的,因此只產生從合同有效之時到合同履行完畢這一段的責任范圍,即違約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合同不僅包括有效合同,還包括無效合同。這種觀點把合同時限延伸到合同生效前成立後,無益是大的進步。而有的學者認為:合同概念不僅包括有效合同,而且應該包括無效合同,此外,還應當包括負責的締結階段,以及合同消滅之後的後契階段。這樣,就將整個締結、成立、生效、履行以及後契約義務的履行階段都包括在內了。
本人贊同最後一種看法,主要理由為:合同始終是在誠實信用原則上建立的從人們開始訂立合同而發出要約之日起,雙方便產生了相互依賴關系,認為對方會真實地進行意思表示,誠懇的進行合同磋商,會信守自己的要約和承諾,會履行自己在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在合同訂立之日起,基於誠信原則履行合同義務,而合同生效後則當然履行合同約定中的義務,合同履行完畢後,也基於誠信原則,當事人之間還負有後契約義務,比如在一定時期內的免費保修義務等。因此,可以說從合同締約之日起到履行完畢都應該屬於合同范疇。
基於以上認識,合同責任范圍應該包括:締約過失責任,預期違約責任、違約責任後契約責任這四種形態。
第二章 合同責任責任種類
(一) 締約過失責任
(1)締約過失責任的定義
第四種觀點認為,締約責任是種「未盡到注意」所產生的責任。這是台灣王澤鑒先生基於產生締約責任的原因而提出的理論。這種觀點和第三種觀點犯同樣錯誤,以點蓋面,將締約責任的內涵大大縮小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種觀點均不從同角度來闡述締約責任,但都或多或少欠周全。在目前這個瞬息萬變的合同社會里,一種定義必須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和無限的擴展力,這樣才不至於被新情況弄得措手不及。因此,筆者認為,締約責任就是指在合同未生效的締約階段,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基於誠信原則所產生的先合同義務,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責任。
(2)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的產生和合同成立有密切聯系,因為合同成立標志著締約責任的開始。從本質上講,合同成立屬於意思表示範疇,只要達成合意就可以說明合同存在。它不像合同生效那樣明顯增加了法律干預成份,把當事人意志上升為法律強制意志。但也並不是說合同成立沒一點拘束力。只要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就受拘束力,這種拘束力來源於各方的意思表示,要約人做出要約,既給自己設定了權利,也設定了義務。同樣,承諾人也受承諾的約束。總之,一旦形成含意,則發生合同成立的效力,各方都受共同意志的拘束,履行自己同意接受的義務,如果不履行該義務,則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基於誠信原則,當事人應該負有的先合同義務有互相協助、通知情況、照顧對方、保護雙方,誠實信用等義務,任何一方違反其中之一,即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具體來講,構成締約過失責任須具備以下幾個要件:
1、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瑕疵。這種意思表示瑕疵是發生在要約與承諾中的意思表示瑕疵,而不是其他的意思表示瑕疵。
2、有損害事實發生。這種損害承受者可以是一方,也是雙方。但損害只能是顯形的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失一般不被支持。但也有些人認為「精神損害雖難認定,但它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
3、締約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只對自己的締約過錯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並且這種因當事人的締約過錯行為而造成是合理的,是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在相同情況下也會造成的損失。這種考慮來自於公平受方與違約方的利益,不會因個別情況出現利益的不平衡。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這是對行為人承擔締約責任時主觀狀態的要求。有的國家對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不做嚴格要求。如英美法系運用允諾禁反制度追究行為人的締約責任時,也不對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提出要求。但基於當事人應積極促進合同的訂立,加速財產流轉,筆者認為這一條件是必要的。因為該條件嚴格限制了締約過失責任的發生,同時增強了當事人雙方的謹慎注意義務,利於平衡違約方與守約方之間的利益。
當事人具備以上四個要件時,即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損害賠償。而損害賠償的范圍,應僅限於因一方違背誠信義務所至對方依賴利益的損失,而非現有財產或履行利益的損失。通常表現為費用的支出不能補償,或者是因為依賴對方將要訂立合同而損失的利益。
(二) 預期違約責任
預期違約是首先在英美法上確立的一種違約理論。它以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為界,將合同違約分為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即違約責任)。其含義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後至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明確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當事人一方的自身行為或客觀事實默示其將不能依約履行合同義務,或者當事人一方的自身行為或客觀事實默示其將不能依約履行合同義務,引而產生的責任即為預期違約責任。依預期違約定義,將其分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
預期違約制度為世界上一切國家的合同法律制度所認可,它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這一制度與當今社會法律所追求的公正、效率、效益、安全價值目標密切相關,具有追求經濟效益的合同合理性。
預期違約的構建基礎亦是誠信原則下的義務。合同雙方當事人簽約後,即使合同中沒有明文規定,合同中也顯然包含著下列條件,即一方當事人的履行是以另一方當事人能夠履行、願意履行、准備履行或已經履行為條件的。一旦一方當事人在合同生效後,履行期屆滿前發出明示違約或默示違約,這一條件便喪失。合同雙方當事人互為履行的期待權,就被一方預期違約行為所侵害。雖然違約方這種預期違約行為引發的危險是未來的一種可能,但這種可能性頗大,如果在此階段,法律不給予債權人以權利救濟,而有等到履行期滿後再對這種違約行為進行制裁,這將對債權人以權利保護是非常不利,也有失公正。同時,在此階段採取預期違約制度,對違約方也是一種解脫。因為違約方之所以違約,也是從經濟角度考慮,如合同按期履行,履約成本將也許比違約金還要高,甚至履約後無效益還有。因此,採取預期違約制度對合同當事人都是有利無害的,而且基於誠信原則,法律也應該支持這一理論的運用。
各國對預期違約認定標准規定各不相同,因此在救濟措施上也有很大差異。對於明示違約,英國分為「違反擔保」和「違反條件」。「違反擔保」一般是違反次條款,造成的是一般損害;而「違反條件」是指違反主條款,造成的是重大損害,這種損害程度的認定法律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而美國法律將其區分為「輕微違約」和「重大違約」。「輕策違約」是有履行瑕疵但獲得了合同的主要利益,履行瑕疵不影響合同目的的實現:而「重大違約」是指這種預期違約的瑕疵嚴重影響到債權人不能實現合同主要利益,使合同目的實現根本不能。因此,基於不同的認定標准,英美法系反映在救濟方式上也不一樣。對於明示違約,法賦予非違約方以多種選擇權。可以行使訴權請求違約救濟;也可以不得使權利而等待違約方的合同履行,而等到合同履行期屆滿,讓違約方承擔實際違約責任,承擔更大的損失賠償;也可以中止履約合同,減少損失(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雙務合同中,合同雙方同時享有債權債務)。而我國合同法在第94條規定和第108條規定中分別規定明示違約標准為嚴重的違約行為和一般的違約行為,其實這二條規定沒有太大差異,另外,在我國合同法上,也沒有採用明示違約。
對於默示違約來說,它的認定標準是一種主觀判斷具有較強的主觀因素。英美法系規定了嚴格的適用條件和判斷標准,在救濟方式上主要是尋求提供中止履行合同義務為救濟措施。而我國合同法上規定了不安抗辯權制度,在法條上列出了其適用的情況。與英美預期違約救濟制度相比較,不安抗辯權制度有其適用上的狹窄性。因為不安抗辯權的目的是阻止對方請求權的效力,它本身不是請求權。一旦對方提供了有效的擔保,就應立刻履行合同義務。如果對方提供不出或不能提供有效擔保,債權人應否有合同解除權?或者說法律應該有合情理的規定,才能更好的保護債權人利益救濟。對此,英美法系創新了先期違約制度,而大陸法系創立了不安抗辯制度。英美法系的先期違約制度包括先期起訴權、解除權、拒絕權、中止履約權、自助救濟權。「相比較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制度更具有適用性,它既適用於明示先期違約,也適用於默示先期違約,而且它平等的賦予了合同雙方當事人,更加註重合同雙方的權益平衡和權利平等。因此,本人是贊同租用先期違約制度的。(三 )違約責任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即雙方約定的義務將轉化成法律規定的義務,當事人必須像遵守法律一樣遵守合同義務,違反合同義務就是違反法律。有的學者認為這種合同義務的履行是合同之債的第一次給付義務,當合同之債不履行時,則發生合同之債的第二次給付義務,實際上就是違約責任的承擔。違約責任,亦叫實際違約責任,是指履行期屆滿,債務人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這里的「不履行」既包括全部不履行,亦包括部分不履行。「約定的義務」既指主合同義務,也指從合同義務。
實際違約責任始終圍繞著「合同約定義務」展開,可以說「合同約定義務」的是否適當履行則關系著實際違約責任的是否發生。當合同生效後,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產生了合同的債權債務關系,即合同之債。合同之債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合同債權,二是合同債務。債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利,是當債務不適當履行合同約定義務時,法律賦予債權人的一種權利救濟。合同債權作為權利的同時亦是種約定義務。而合同債務一般是包括法定和約定二種,是按照債權人的請求為一定給付的義務。嚴格意義上的合同義務,包括主給付義務和從給付義務,有的還包括附隨義務。主給付義務決定合同類型,是合同固有的、必要的,必須被履行。在雙務合同中,主給付義務構成對等給付義務,在對方未為對等給付義務前,可以拒絕履行。而從合同義務若構成違約責任,即應缺少從合同義務的不履行合同目的的實現就根本不能,債權人利益也不能獲得最大滿足。
對於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二大法系歷來存在分歧。大陸法系傳統理論主張構成要件為四個方面,即違約行為,損害事實,違約行為與損害事實間的因果關系,違約人有過錯。而英美法系中,通常只考慮違約行為一個要件。我國目前合同法第107條規定中,確定了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優點。在合同法中確立無過錯原則,即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當事人的責任感,也更符合公平原則要求。當雙方當事人通過自願協商,確立合同義務,這種權利義務完全都是自己選擇的,符合意思表示自願、真實。當違反時,就應該讓違約方承擔責任和給予守約方以救濟來懲罰,以顯示法律的強制性,同時也利於雙方當事人在合同訂立中的調試謹慎注意以避免因此帶給自身的不利承擔。
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損害賠償、支付違約金、失去定金或雙倍返還定金、解除合同等,主要賠償債權人因債務人的不適當履行而失去的期待利益。當違約行為一旦發生,債權人利益遭到損害時,人就可以享有對債務人的請求權,使債務人承擔不利。在此,須注意的是,損害賠償分為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直接損害是實際發生的損失數額,可直觀判斷。對於間接損害又要增加一個損害事實與違約行為間的合理預見因果關系這個要件。即在合同訂立時,當事人可預見到期的因違約造成的損害范圍,超出此范圍,則不應追究違約方的責任。合理預見理論第一次出現在《法國民法典》中,後在1854年哈德勒訴巴克森德爾一案正式即普通法系確立,現在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定也體現了這一理論精神。合理預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人救濟權利的濫用,保護了債務人的利益。此外,對於違約中的非財產損失賠償問題,學術界對此見解不一,但大多數人持慎重態度,因為這類損害十分主觀,又無市場價值。而且也有恐非財產之利益(如人格權,名譽權等)被過度「商業化」而漫無邊際,以至於無法予以規范控制。而我國在有的判例中應該說承認了債務不履行時的非財產損害賠償,或者說至少可以此客觀立場作這樣的解釋。筆者認為只有當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競合時,才可以給予債權人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之救濟,使債權人利益得到滿足。
(四) 後契約責任
當合同終止後,當事人是否還有合同義務?理論界以前很少論及這一問題,但現實中的確存在。比如說合同履行完畢後,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磋商履行過程中獲知對方的商業秘密,是否就可以擅自使用和擴散,如果給對方造成損失,是否應承擔責任?這就涉及到後契約責任問題。因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後契約義務,造成的損失而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就是後契約責任。
後契約責任承擔的前提是當事人違反了後契約義務。後契約義務,從本質上講,是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上的運用。當事人在合同終止後,基於誠實信用原則,仍存在一定的關系。有學者稱其為合同後契約階段的附隨義務。它的主要內容是通知義務,協助義務,保密義務等。這些內容被我國合同法所吸收,具體體現在第92條之中。同時,合同當事人也可以約定在合同履行終結後,雙方當事人還要履行某種附隨義務。只要不違反根本上性規定,法律應當予以保護。比如買鞋後一定時期內的保修義務,這就是一種約定的後契約義務。
在後契約責任構成要件上,應當包括損害事實的存在,違反後契約義務的行為、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在此須注意的是,這里的主觀過錯是推定的,應由違反後契約義務的行為人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對於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證明成立後,免除其賠償責任;證明不足或者證明不能,則推定成立,將構成後契約責任。承擔後契約責任的方式主要是損害賠償、繼續履行等。
此外,後契約義務與實際合同義務有必要予以明確。首先,兩者發生的時間不一致。實際合同義務發生在合同生效後到合同履行期屆滿;而後契約義務發生在合同終止後。再者,兩者產生的責任形態也不同。實際合同義務產生實際違約責任;而後契約義務產生後契約責任。最後,二者在合同中的地位也不一樣。實際合同義務處於主要地位,而後契約義務也許和合同實現無關,只是附隨性的。 第三章 我國合同責任體系的重新構建
(一) 我國合同責任法系的現狀
我國合同責任體系大陸法系以違約形態的劃分為基點的「原因途徑」,在目前我國合同法上可以看到其影子,即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粗略的規范了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和後契約責任。可以看出責任形態的不完整,而且在規定中顯得過於粗糙,對很多細節問題沒有明確的解決途徑。
(二) 合同責任體系的重新構建
鑒於我國合同責任法系的不完整性,本人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加強立法舉措使其更完備。其次,結合英美法系的「違約救濟」的優點,應該用「違約救濟」代替「合同責任」這一概念。再次將合同解除作為一項重要的違約救濟手段列入到「違約救濟」一章,不要與合同變更、終止規定在一起。雖然合同解除和合同變更、終止有一定聯系,但從本質上講,合同解除主要是在一方違約時,另一方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提前結束合同效力。從守約方看是守約方所採取的一種救濟手段,而對於違約方來看,合同解除將給違約方帶來一定的不利後果。目前我國合同法將合同解除規定為法定解除、約定解除和協議解除。對於法定解除通過法律明確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障,而約定解除和協議解除從本質上看屬於意思表示範疇,將其歸入「違約救濟」一章,一則可以使受人的救濟更趨於完善,二則也利於提高違約方的注意義務。最後,用「根本違約」來作為違約標准。目前我國把違約標准分為重大違約和一般違約,這種分法局限性過大,而根本違約在形式上是限制合同解除權,但實質上在於平衡違約方與非違約方之間的利益及社會利益。而且根本違約適用於四種合同責任形態,內容範圍更廣、更詳盡,應該被我國法律所吸收,這樣也可防止債權人救濟權的濫用,保護債務人合法利益。總之,我國合同責任體系應重新構建,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參考文獻
1、《合同責任研究》,崔建遠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
2、《法學基礎理論(新編本)》,北京大學法律系法理教研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
社,1987年。
3、《合同法總則》王利明、崔建遠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
4、《中國合同責任研究》,楊立新著,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
5、《對締約責任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藍藍著,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
6、《預期違約制度的法律價值與經濟分析》,史鳳強著,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
7、《先期違約的法律救濟權及比較研究》,齊恩平著,天津師大學學報,2000年。
8、《法學基礎理論》,沈宗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p>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