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厄運的寵兒

社會與法厄運的寵兒

發布時間: 2022-09-26 00:42:30

A. 中國古代女人為什麼裹腳有什麼來歷

相信你也聽說過"三寸金蓮"的說法吧.這個指的就是女人的腳.
至於來歷: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湎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後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台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B. 紅樓夢中頗具叛逆性格的三個人物是

寶玉

作為榮國府嫡派子孫,他出身不凡,又聰明靈秀,是賈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繼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卻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說充分描寫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環境和他的具體境遇的各方面特點,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長的主客觀原因。一方面,以男子為中心的貴族社會是那樣虛偽、丑惡和腐朽無能,使他因自己生為男子而感到終身遺憾;另一方面,少女們的純潔美好又使他覺得只有和她們在一起才稱心愜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讀四書、五經,但家塾的內容和風氣是那樣的腐朽敗壞,那些循著這個教育路線培養的老爺少爺們是那樣的庸陋可憎,他對於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觸做官的父親,畏之如虎,敬而遠之。家長從小把他交給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圍繞著他,各以一顆純真的心對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啟蒙老師。丫鬟們的深摯純潔、自由不羈的品格感染著他,她們由於社會地位所遭到的種種不幸也啟發著他。在賈寶玉的直感生活里,她們和那些以世俗男性為主的居於中心統治地位的勢力,在每一點上都形成鮮明的對照:聰明和愚蠢,純真和腐朽,潔凈和污濁,天真和虛偽,善良和邪惡,美好和醜陋。賈寶玉在這樣的環境里,逐漸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愛憎傾向。

晴雯

晴雯的判詞: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詩,是一首充滿著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詩。晴雯者,「情文」也。晴雯的形像,是曹雪芹心靈的寵兒,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精品。曹雪芹在塑造這一形像的過程中,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通過細密的思想活動,豐富的藝術想像與適當的誇張,使得這一人物性格格外明朗,使得她的生活面貌格外美化,格外詩化。在晴雯的鋒芒畢露的言談笑語中,在她的眉眼動靜的開合中,時時流露出來美麗的激情和光彩奪目的絢爛。曹雪芹把這一潔白無暇的雕像,擺在大觀園富麗堂皇的地氈上,使讀者在那封建堡壘的家庭里,感到一點春風和暖的氣息;在那千依百順而又彼此排擠陷害的奴婢中,看到一個坦白、直率、天真、剛強和敢於嬉笑怒罵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雖身處下賤,卻是一個大寫的「人」!

晴雯是這樣一位人物,我們並不明了她的家世,連她姓什麼也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她是一個無父母孤苦伶仔的小姑娘,她沒有在家庭里受到處世為人的「教養」,任情任性,剛強暴躁,帶來了一身的「野氣」,後來她被賴大的母親「孝敬」了賈母,就帶著一身可愛的野氣,進入了貴族社會華麗的客廳。她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貴賤尊卑,不理解封建貴族家庭中入吃人的法則、更沒有學會那一套奴隸道德,並且利用那一套道德往上爬,保持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這樣一個叛逆人物,曹雪芹故意把她送到怡紅院,於是使這一人物性格,得到了充分發展的環境。

《紅樓夢》的讀者,都知道在賈府的丫頭群中,晴雯是第一個美麗的。但曹雪芹寫晴雯的美,不同於寫襲人和平兒。在襲人、平兒的身上,堆滿了綾羅綢緞,珠光寶氣和濃妝艷抹的塗飾,晴雯要卻沒有這些庸俗的富貴氣。「水蛇腰,削肩膀兒」,「釵甜鬢松,衫垂帶褪,大有春睡捧心之態」。曹雪芹只用這樣幾筆水墨的勾勒,就把晴雯的天然美貌,送到讀者的眼前。她像「一盆才透出嫩箭的蘭花」,寶玉用這樣的抒情詩的語言,來贊美晴雯的形像。這不僅寫出了晴雯的美貌,也寫出了她純潔的精神。但在王夫人的眼裡,覺得她「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不錯,晴雯不僅面貌精神像林黛玉,更重要的是她的性格在追求解放與自由上,同林黛玉有基本上的一致性。王夫人對於晴雯那樣深惡痛絕,連作為寶玉的一名丫頭也不能容忍,那麼,林黛玉不能成為她的媳婦,也就不難理解了。

晴雯性格的特質,是那種獨來獨往;疾惡如仇、敢愛敢恨、敢笑敢罵的青春活力和那種反抗權威輕視等級的自由平等的精神。在她的口舌間,時時吐露出刀劍般的諷刺,把她周圍的黑暗丑惡和那些「鬼鬼祟祟的勾當」,毫不容情地揭露出來。在第三十一回里,晴雯空因跌壞了扇骨子和寶玉吵嘴的時候。襲人說了一句「原是我們的不是」。晴雯聽她說「我們」兩字;就冷笑幾聲道:「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別教我替『你們』害臊了!……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哪裡就稱起『我們』來了?」還有一次,因為王熙鳳叫小紅去拿一個荷包,小紅得了高級主子的差遣,便得意忘形起來。晴雯見了冷笑道:「怪道呢!原來爬上高枝兒去了,就不服我們說了。不知說了一句話,半句話,名兒姓兒知道了沒有,就把她興頭的這個樣兒!這一遭半遭兒的也算不得什麼;過了後兒,還得聽呵!——有本事從今兒出了這園子,長長遠遠的在高枝上才算好的呢!」抄檢太觀園時,玉熙鳳帶領王善保家的一群人殺進恰紅院,襲人麝月之流,無不戰戰兢兢,俯首貼耳,都是「自己先出來打開箱子並匣子「任其搜檢一番」,只有晴雯採取反抗斗爭的姿態;她起初是不開箱子,後來她是「挽著頭發,闖進來,豁郎一聲,將箱子掀開,兩手提著底子,往地下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來」。在這些文字里,顯露出晴雯的鋒利無比的諷刺天才,這天才的諷刺,是封建時代表示反抗精神的有力武器。她的諷刺,不僅刺傷了襲人、秋紋、小紅、王善保家的一群人的心,更重要的是她把矛頭指向了封建統治者王夫人。同時也表規出晴雯的心地是何等純潔善良,在她的心裡容不得一點骯腔、丑惡和冤屈。她鄙視乘機向上爬的小紅,她嘲笑一天到晚夢想當小老婆的襲人,她輕視那得了小惠而向王夫人叩頭謝恩的秋紋,她痛恨那狐假虎威為非作歹的王善保老婆。「難道誰又比誰高貴些?沖撞了太太,我也不受這口氣」。她這種自由平等的思想和勇猛的不避危險的斗爭精神,放在賈府那一群女性中,真有鶴立雞群之感!也就因此,她遭到封建惡勢力的圍剿,流言讒語,從四面向她飛來。綉春囊事件一爆發,王善保家的便抓緊這個好機會,在王夫人面前誣告:「別的還罷了,太太不知道,頭一個是寶玉屋裡晴雯。那丫頭仗著模樣兒比別人標致些,又長了一張巧嘴……一句話不投機,她就立起兩隻眼睛來罵人,妖妖調調,大不成個體統!」由於封建統治者對叛逆者深惡痛絕,再加上小人們的誹謗,於是這個純潔勇敢的晴雯,就很快地在狂風暴雨中被毀滅了。

晴雯的這種精神特質,在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賈寶玉的心靈里,得到了高度的共感與共鳴。她是賈寶玉思想上的朋友。他們的階級、地位、教養雖不同,但寶玉對晴雯的態度,跟對其他的丫頭是有區別的。他們的友誼,在「撕扇」、「補裘」兩回抒情詩筆墨的描繪里達到了高潮。

最後一位 好像沒多少人寫 我個人認為是

惜春

賈惜春,金陵十二釵之一,賈珍的妹妹。因父親賈敬一味好道煉丹,別的事一概不管,而母親又早逝,她一直在榮國府賈母身邊長大。由於沒有父母憐愛,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檢大觀園時,她咬定牙,攆走毫無過錯的丫環入畫,對別人的流淚哀傷無動於衷。四大家族的沒落命運,三個本家姐姐的不幸結局,使她產生了棄世的念頭,後入櫳翠庵為尼(但是據紅學家考證,不可能是櫳翠庵,因為那是賈府的,歸他們管。惜春怎麼可能還呆在這里,只是高鶚自己的杜撰罷了)。曼陀羅

曼陀羅花,夏秋間開,花冠呈漏斗狀,形大色白,單生葉腋或枝叉間,多野生,也可供栽培。原產印度,花名亦系梵語音譯。《廣群芳譜》引《法華經》曰: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看來,此花與佛門有緣。《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釵》正冊之七,畫的是一所古廟,裡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判詞雲: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綉戶侯門女,獨卧青燈古佛旁。

這里是指惜春,《紅樓夢曲.虛花語》也作了類似的提示。賈府四小姐惜春,由於年齡較小,在書的前半部還看不出性格和思想。給人印象較深的是:她能繪畫,曾受賈母之命,畫《大觀園行樂圖》。她雖不工詩,但也參加詩社,雅號「藕榭」。但作者預示了她後來是「獨卧青燈古佛旁」出家為尼了,關於她後來的舉動,清人王雪香在《石頭記論贊》中曰:人不奇則不清,不僻則不凈,以知清凈法門,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負此情,與妙玉交最厚,出塵之想,端自隗始矣。是的,在大觀園中除刑岫煙外與她交厚的都是些出家人,如妙玉、智能兒等。她的孤僻狷介是與妙玉志趣相投的內因,抄檢大觀

園時她的丫頭入畫因私傳東西受到遣責,這時惜春的表態不但不為入畫辯解討請,反而頓促或打,或殺,或賣,快帶了她去。她說「古人說得好,『善惡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又說「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我清清白白一個人,為什麼給你們教壞了我!」。這些說明了惜春已由極端個人主義發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實際上她只是逃避現實,以求個人的精神解脫而已。「勘破三春景不長」促使惜春最後落發為尼的是目睹賈府的衰敗,於是按作者的安排她走上「了悟」的道路以求躲過「生關死劫」,最終也仍是歸入薄命司了.以佛門之花曼陀羅比作惜春,諸位認為合適嗎?

她是四姐妹最小的一個.
她的意義主要在於她的結局,出家作尼姑了.她出家的原因是她的三個姐姐一生的遭際給她投下的陰影所致,她感到,這個世界上無論什麼人,有地位的,沒地位的,精明能乾的,懦弱無能的,都無一能逃脫厄運,於是她對現實完全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悲觀厭世思想.她以"三春景不長"為鑒,最後拋棄了"綉戶侯門"削發為尼

C. 公雞為什麼被法國人所鍾愛

喜歡觀看國際體育比賽的人可能都會注意到,法國運動員的隊服標志無一例外是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的確,法國人對高盧雞情有獨鍾,「高盧雄雞」甚至成了法國人的代稱。

了解法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而在拉丁語中,「高盧」就是「公雞」的意思。法國和高盧雞的歷史淵源甚至可以上溯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期。當時保留下來的一份文獻中記錄著高盧地區飼養家禽的情況,其中對小公雞的描述與今天高盧公雞的外貌相差無幾。

在法國人看來,公雞不僅勇敢,而且能司晨報曉,是「光明」的象徵。另一方面,高盧公雞也確實招人喜愛:頭上驕傲地頂著猩紅色的雞冠,脖頸上的羽毛閃爍著美麗的金屬光澤,長長的黑色尾羽中透出綠色絲光,尤其是中央那一綹下垂的尾羽,狀若鐮刀……總之,渾身上下無處不透出一股驕傲和勇敢的氣勢。喜愛高盧公雞的法國人乾脆把它奉為法國的國鳥。

雖然法國人以高盧公雞為驕傲,但在如今講究商業利潤的社會里,高盧雞早已不再是家禽養殖者的寵兒。這不僅是因為高盧雞的生長周期長、產肉量和產蛋量都比較低,還因為與一般家雞相比,矯健的高盧雞能輕而易舉地從雞舍里「翻牆而走」。正因為遭到了如此「冷落」,法國全國的高盧雞數量目前僅剩下了不到150隻。

這還不是最讓人擔心的。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一場來勢兇猛的禽流感橫掃東南亞國家,一些歐洲國家也出現禽流感疫情,家禽,尤其是雞不得不被大量宰殺。這讓法國政府農業研究機構的官員和科學家們坐立不安:如果這種厄運有一天也降臨到高盧雞頭上,法國人最引以為豪的象徵將會如何?

為了防患於未然,法國國家農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為高盧公雞建立冷凍精子庫。這樣,即使發生什麼天災人禍,也能保證高盧公雞不致滅絕。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要為高盧公雞建立精子庫並非易事。由於雞類等家禽的生殖器官不太容易看到,因此不僅難以辨別新孵化的小雞的性別,而且提取成年公雞的精液也比較困難。此外,雖然人們普遍把高盧公雞視作勇敢的化身,但實際上,這種傢伙非常「認生」,通常對比較熟悉的人發出的指令才會有所回應。但無論如何,法國國家農學研究院希望在幾個月的時間里,為高盧公雞建立起兩個國家級精子庫。

一些法國飼養者同樣也在致力於高盧雞的保護,這些人對高盧公雞更多出一份感情因素。讓-保羅•格雷瑟蘭在他家後面就搭建了一座大大的雞舍,專門飼養高盧雞。據格雷瑟蘭說,高盧雞是雞類中惟一一個沒有經過人工配種而自然進化的種類,「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野生動物。」正說話間,他飼養的一隻高盧公雞拍拍翅膀,一下子躍上了雞舍的大門,緊接著又跳向附近一塊肥沃的草地。格雷瑟蘭溫存地看著這只「寵物」,神色間滿是溺愛。

在法國「高盧公雞飼養協會」主席尼古拉•韋爾默朗看來,飼養高盧雞是飼養者和曾經興盛一時的農場生活的一種聯系。在該協會最近致會員的一封信中,韋爾默朗真摯地寫道:「讓我們好好利用這一讓我們祖先倍感驕傲的古老物種吧……只有這樣,我們才不用為未來以及它們的基因優化而憂心忡忡。」

D. 天堂的作品鑒賞

《天堂》作品以對底層黑人尤其是底層黑人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注為主題:
1、爭取屬於黑人自己的未來生活——即探討黑人為爭取平等權利和未來理想生活的意義及價值問題;
2、學著融入社會,認真地去生活——即關於黑人的人生信仰、生活態度以及生存方式等問題;
3、美好地生活——主要是探尋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又怎樣去力爭和享有未來的美好生活。
《天堂》中的女性通過發展姐妹情誼,實現了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嚙合,在沒有男人參與的情況下,彰顯了女性自身所蘊藏的療救力量。姐妹情誼是存在於兩個或多個並無血緣關系的女人之間的一種相互扶持、彼此撫慰的親和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在男權處於支配地位的世界中,姐妹情誼是廣大女性謀生存、求發展的精神物質雙重保證。它將分散的個體凝聚成集體力量,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種族主義既是有關白人對自身及他們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觀念,也是關於黑人在種族主義社會中的經歷。在《天堂》中,非裔美國人仿效白人推行極端種族主義的行為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白人種族主義的觀念並沒有隨著奴隸制的廢除而消失,非裔美國黑人作為一個少數族裔群體,一直生存在充滿敵意和歧視的白人主流社會之中。在20世紀60年代,由於在白人既定的秩序中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非裔美國人試圖以自我隔離的方式,在本族中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提出了「黑白分離」的政治主張。充滿了種族和文化矛盾沖擊的黑文鎮和魯比鎮正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小說中魯比小鎮居民的祖先原是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奴隸,為了尋找黑人夢想的樂園,1890年他們在第肯和斯圖亞特的祖父撒迦利亞·摩根的率領下長途跋涉向西部進發,途中遭受到白人和淺膚色黑人的拒絕和歧視,歷盡艱辛建立了黑文鎮(Oven)。到了1949年,黑文鎮上已經有許多西進的白人居住,黑文鎮黑人理想生活的「樂園」開始衰落。第肯和斯圖亞特擔心鎮上的黑人會忘記過去的辛酸歷史,便帶領15戶黑人朝俄克拉荷馬州的縱深地帶進發。
在路途中,第肯和斯圖亞特的妹妹魯比身患重病,卻被城鎮里的白人醫院所拒絕。等到他們把妹妹轉到第二家醫院時她已失去知覺,死在了醫院的走廊上。當護士設法聯系一名獸醫給死去的魯比做檢查時,他們感到無比憤慨,抱起妹妹回家,把她安葬在斯圖亞特牧場的一塊風景秀美的地方。魯比的不幸遭遇深深地植入了黑人的種族記憶之中,在其心靈上烙上了抹不去的傷痛印記。在他們的眼中,外人(尤其是白人)等同於敵人。小鎮以魯比命名體現了黑人的種族銘記:這既是黑人種族仇恨的象徵,又是凝聚種族力量的體現。魯比正是因為具有非洲特徵的特殊身份而成為種族歧視的替罪羊,她的形象符合替罪羊原型的內在特徵。
白人推行的種族隔離政策使黑人幾百年來飽嘗屈辱和痛苦。然而,《天堂》里的非裔美國人對白人的種族歧視行為進行了諷刺性的戲仿,他們顛覆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想,認為黑皮膚為美,並為他們的黑人性而自豪,為保衛黑人的純正血統而戰。「他們誕生於一種古老的仇恨之中,那種仇恨的最初,一種黑人鄙視另一種黑人,而那種黑人則將仇恨提到新的水平,他們的自私在一時的傲慢、失誤和僵化了頭腦的無情之間,毀棄了兩百年的災難及勝利。
魯比鎮與其他居民區不同的是:與世隔絕。不僅白人在魯比鎮不受歡迎,甚至淺膚色的黑人也要受到排擠和歧視。黑人羅傑·貝斯特是小鎮上第一個破壞了血統規矩的人。他娶了一個淺膚色棕發的女子為妻,因此,魯比鎮沒人承認他存在。他的家族不僅被從「聖室之家」中剔除,一家人在魯比鎮都受到牽連。他的妻子狄利亞就因為模樣像南方窮自人而且又生了一個白入長相的女兒而遭鎮上的黑人嫉恨。雖然在遷徙途中,黑人們利用她的膚色讓她到白人的商店去購買生活補給,但是她卻被認為是人們「撇下的破爛貨」,而且具有「削弱種族」的危險。因此,當狄利亞難產時,人們不願送她去醫院而不幸身亡。狄利亞的死和魯比的死亡形成鮮明對照,黑人對狄利亞生死的冷漠與美國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如出一轍。狄利亞和羅傑的女兒帕特麗莎和外孫女比莉·狄利亞同樣因為膚色問題而陷入痛苦的深淵。
帕特麗莎在學校教授黑人史,業余時間研究魯比諸家族的譜系歷史。為了改變被人歧視的遭遇,她嫁給了長得像「煤礦最深層八層石頭」的黑人比利·卡托。令她難過的不僅是丈夫的旱逝,更是因為女兒比莉·狄利亞繼承了她的淺膚色而受到人們的孤立和非議。比莉·狄利亞因為3歲時騎馬當街脫掉短褲就被人們扣上狂野放縱的「瘋丫頭」的罪名。帕特麗莎深知,如果她的女兒是黑皮膚的姑娘,人們會只當她是個不懂事的孩子無意做了件傻事,而決不會借題發揮拿那件事來毀掉她的貞潔和聲譽。但自此之後,女人們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靠近比莉·狄利亞,男人們對她露出鄙夷的神色或把目光轉向別處。盡管比莉·狄利亞到18歲還守身如玉,但她的貞操沒人相信還存在。比莉·狄利亞為她的淺膚色和年幼無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帕特麗莎曾經為此毒打女兒,逼迫她離家出走到女修道院尋求避難所。當帕特麗莎最終醒悟是小鎮的人們使她一家成為種族主義的替罪羊時,她懊悔自己認同並按照魯比的道德標准來約束比莉·狄利亞,使女兒失去了母親的保護。帕特麗莎燒毀了她幾年收集整理的魯比鎮家族的歷史資料,象徵著她對黑人種族主義歷史的不滿與摒棄。
帶有濃重的黑人種族主義色彩的觀念與自我封閉不僅給個人,也給魯比鎮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危機。對淺膚色人的排斥和對外人的防範,使小鎮人只能在僅有的15家人之間通婚,這種扼殺個人感情而追求黑人純正血統的婚姻,不可避免地造成家族之間混亂的血緣和倫理關系。絲薇蒂生的4個孩子都是先天殘疾,阿涅特的孩子夭折,而摩根家的這些後人也不像前輩那樣人丁興旺了,這些就是魯比鎮黑人長期內部通婚的惡果。因此,黑人的種族主義和故步自封只能使黑人走向自我毀滅,使他們夢想的天堂變為地獄。莫里森借米斯納牧師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論是「白人至上」還是「黑皮膚至上」的種族主義的危害性:「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整個地球,分離我們,孤立我們——這始終是他們的武器。孤立殺害了幾代人。是沒有前途的。」因此,種族主義的危害不可忽視,它扭曲人們的心靈,分化民族的凝聚力。莫里森影射並批判了美國人種族觀念中的血統優越淪。
人種和宗教的少數派往往引起多數派攻擊,幾乎沒有一個社會不歧視少數民族和所有不合群、獨特的小團體」。種族主義的存在已成為當今美國社會的棘手問題。在美國這樣一個多種族共存的社會里,不是要消除各種族在文化、傳統方面的區別,而是要培養人們各自互相寬容、理解和接納的新種族意識,對種族及血統應有一個健康正確的認識。在當今世界追求種族平等、不同種族與文化從排斥走向融合、「一體化」與「多元化」共存。 在主流話語中安插「黑人本體」的邊緣敘述——托妮·莫里森《天堂》的寫作策略
作為非洲裔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面臨著選擇敘事形式的問題。作家要以「邊緣敘述」來對抗黑人的被邊緣化。這種「邊緣敘述」主要指區別於白人主流文學的「黑人性」,即在完全不存在黑人性的西方主流的語言和理論中安插一種「黑人本體」。作品《天堂》從遺留的口述形式、碎片記憶式敘述模式、指涉性人物形象,以及超現實主義的敘述風格等幾方面表現了黑人文化的特點。莫里森要以邊緣敘述來對抗主流話語對弱勢民族的文化殖民,以喚起黑人民族被淹沒的種族記憶。
事實上,蓋茨等黑人文學理論家所倡導的「黑人性」理論的實質就是試圖在完全不存在黑人性的西方主流的語言和理論中安插一種「黑人本體」,「且這種黑人性是以西方主流語言的形式出場的,即在表面語言符號一致的編碼下以差異性的黑人英語表述來體現這一黑人性。」科莫里森將自己「詩意」用語的功勞首先歸結於自己的黑人性。有學者就指出「莫里森的人物從邊緣浮現出來,他們帶著文學話語的復雜意味,正在尋找通向中心的道路。」
特有的文化身份與族別、性別屬性構成了托妮·莫里森文本的豐富性和鮮明的黑人文化特徵。莫里森從小接受西方文化,熟諳西方文學及其各種典故,但她在吸納西方文學時善於將其融會於黑人性之中而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她模仿從西方古典到現代以至後現代的諸如神話原型、象徵暗示、意識滑動、不確定性等寫作手法,《天堂》重現了許多西方文學的因素。但是,「黑人文學對西方文學形式上的重復總是帶著黑人的特點,這個特點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體現出來。」
一、遺留的口述形式:黑人民族生活處境的表徵
美國黑人的亞文化被歸為「遺留的口述形式」。遺留的口述文化主要是聽覺的、適用的、集體的和直接的。其形式主要有:演講、神話、傳說和故事。莫里森對於「講故事」形式情有獨鍾。她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中強調:「對我來說,聽別人講故事不只是一種消遣,我堅信這是人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天堂》中她讓魯比鎮的人們通過「聽故事」的方法了解過去的歷史:在燒著爐子的房問里,他們「聽人講戰爭故事;聽偉大的移民的故事——那些辦到的人和沒做成的人的故事;聽智者成功和失敗的故事——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勇敢、他們的迷惑;聽深沉和永恆的愛的故事。」作品多處強調了雙胞胎兄弟(即斯圖亞特和第肯)「聽故事」的細節:
隨著一次次的厄運,他們變得更倔強,更自豪,種種細節都刻進了這對雙胞胎兄弟的強有力的記憶之中。未經修飾的一個個故事,在禮拜天祈禱會的夕陽中,在大爐灶近旁的陰暗的谷倉中,被人們講了又講。雙胞胎兄弟生於一九二四年,足足聽了二十年有關以往四十年問的故事——他們聆聽著,想像著,記憶著每一件具體的事,因為每個細節都是一次愉悅的震撼,像夢幻般的令人心旌神搖,比他們投身的戰爭還要令人沖動和目的明確¨。
小說讓讀者與人物一起,通過「故事」這種方式,了解了封存多年的小鎮歷史的沉浮、人物之間的恩怨、矛盾沖突的演變。小說以修道院遭遇洗劫,一個白人女子被射殺為開端,其後的情節並未按此繼續發展,而是由此引出魯比鎮的歷史與現狀。通過「講故事」方式,知道了住在魯比鎮的九戶黑人,從其先輩1755年被販運到美國南方為奴以來,他們歷經滄桑,始終保持著「八層石頭」(即煤礦最底層的又黑又亮的煤塊)的純黑人血統,而且「隨著一次次厄運而更倔強,更自豪」。
從「老爺爺「撒加利亞開始到雙胞胎兄弟已經是第三代。斯圖亞特們雖然精明強干,但因為新老兩代人的觀念不同,思想狹隘、視野的短淺,小鎮內部潛伏著危機,矛盾重重,一觸即發,他們將這種現狀歸罪於不遠處的女修道院,於是讀者看到了小說開篇的那一幕。襲擊修道院的事件既是故事的引子,又幾乎成為故事的結束,小說的絕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回憶與追述故事發生的由來,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各種人物之間的矛盾、恩怨與愛恨情仇。這種「口述歷史」的形式,有非洲文化的古老淵源。
莫里森承襲了非洲歌舞藝人的「格里奧」(griots)傳統。她說:「黑人有故事,而這故事必須讓人聽。先有口頭文學,再有書面文學。以前有格里奧。他們熟記故事,人們聽講故事。我的書有聲音,這點非常重要——這聲音你能聽到,我能聽到。所以我傾向於少用副詞,不是我要寫劇本,而是試圖給聽眾一種確定的有聲音的對話」。事實上,這種「格里奧」(講故事)形式在深層次上具有兩種功能:一是在與白人主流話語的形式對比中,非洲裔美國黑人找到了適合他們自己的道德、社會和美學宗旨的修辭模式。「
格里奧」的另一種功能表明,它雖然是很早形成的民間藝術模式,但它承載著、積淀了深厚的黑人民族文化精神,體現著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如果「不能從主流文化方面予以表達或充分證明的一定的經歷、意義和價值觀,仍在一些先前社會和文化的習俗或形成方式的——文化的及社會的——流基礎上流傳著,實踐著,」那麼,這種「遺留的非洲裔美國黑人的口述神話,就成了道德和思辨的故事。換言之,這些故事在模式上有古老的原型,「在文化內容上是種族的,」它成了一個民族共有的嚴酷生活處境的表徵。
二、「碎片記憶」式敘述模式:消解中心的「百納被」隱喻結構
美國女性主義敘事理論的代表蘇珊·S·蘭瑟指出,「美國黑人主體性,抑或任何主體性,都是不可能用任何線性次序的文字形式來表現的。」《天堂》仿照「重現回憶」的模式敘述故事,但敘事過程呈非連續性特徵,而以「碎片記憶」結構呈現。
故事沒有按事件發生順序講述,敘事的節奏或延長、或迂迴、或停滯。故事開端連著結尾,時間都指向1976年,但主幹事件淹沒在大量的回憶當中,歷史縱深有一個多世紀。小說主要情節的鋪敘被不斷湧入的眾多人物事件打斷,敘述時間不斷發生錯位、變異揉扯,明顯帶有福克納意識流小說多層次、多結構的特點。另一方面作者承繼了以往《愛娃》的敘事風格,摒棄了傳統的單一敘述視角,代之以多重敘述視角,小說鬆散的片段(記憶碎片)組合替代了緊湊的情節安排。全書共九章,每一章都以一個女性的名字為題,如瑪維斯、格雷斯、西尼卡、第外因、帕特麗莎、康瑟蕾塔、婁恩等,而整個作品情節都與這些女性密切相關。
小說剔除了一般文學特有的時間觀念,為了突出歷史、人物和事件,小說空間的展示性得到了強化,表現了後現代主義文學鑲嵌、拼貼組合的寫作特點,也與黑人女性文學「縫制百納被」的美學意象暗中契合。
「縫制百納被」源於非洲民間女性多人縫制被子的活動。黑人婦女的三種有特色的活動——縫被子、做襯褲和唱歌。更為重要的是,在女性主義的文學理論中,「縫合」成了婦女文本消解了「中心」的結構的隱喻。
《天堂》以多個女性姓名為不同章名而將全部內容連綴成篇,在巧妙的敘事構思中不僅「縫合」了黑人生活的記憶的碎片,也嵌入了黑人女性主義者對現實的深刻思考。按照女性主義批評家雷切爾·迪普萊西的觀點,純粹的「女性寫作」是沒有等級差異的⋯⋯「它要打破等級制度,把所有材料組織成多個中心,使各種因素均勻地展示出來而無突出的位置或時刻」。她還說,在女性主義文本「詞語的百衲被」中,沒有「從屬」,也沒有「等級」。如此,《天堂》的多元共生結構便具有了解構中心與權威的象徵隱喻性。
三、具有「指涉性」功能的人物形象:在雙重表意中顛覆白入主流文化
黑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具有指涉性符碼的作用。「指涉性符碼的功能是為特定的文本提供一個文化參考構架。」《天堂》的指涉性符碼不是片段的、零碎的、無邏輯的斷裂;而是全方位的,聚焦模糊多重的,能向讀者釋放出豐富文化信息的系統。即是說《天堂》的人物具有黑人文學特有的「雙重表意」的功能,小說從書名到人物、地名、事物,場景等大多都有寓意,從而形成較龐大的指涉體系。尤其在人物的指涉性方面,信息豐富,寓意深邃。有西方學者指出:「該部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等試用了從《聖經》到古希臘、卡通,以至混合型的各種神話」。諳熟西方文學的莫里森以《聖經》或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為原型,但不動聲色地揉進了「黑色」成分。
(一)《聖經》人物的黑人版本。非洲裔美國人一直在通過各種途徑尋找著自己的黑人文化,回到非洲原生地尋找當然必要,但其雙重文化背景使這種「尋找」復雜化了。生活在白人世界中的黑人知識分子,倡導「可以通過糾正傳統的一些謬說,在自人認為只屬於他們的地方,找到黑人的形象。」黑人女作家沃克在《紫色》里寫聶蒂發現,一直被認為是白人的耶穌基督就是黑人。「白人將本來是黑人的耶穌據為己有,就如同他們當年大肆掠奪非洲的財富和無償佔有黑人的勞動成果一樣,是一種無恥的行徑。莫里森在《天堂》里也在尋找黑人的基督,並且是女性的基督。書中女修道院里的靈魂人物康瑟蕾塔(Consolata)名字的含義是「安慰者」。該人物的外貌描寫帶有不確定性,很難判斷她是黑人還是白人,作者只提到了她的「綠眼睛」和「茶色」的頭發,且用了問號的形式,也許這正是女作家的敘述策略。神話學家約瑟·坎貝爾就認為康瑟蕾塔很可能被暗示為黑人的女性耶穌。他說:「大多數文化中的上帝都很溫柔,充滿慈愛之心,如果需要,他們會犧牲自己。耶穌本是男人,基督教卻賦予他女性的特徵,然後又將「她」變成男性。
《天堂》里當黑人們被排斥拒絕後開始遷徙流浪,他們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而「老爺爺」撒迦利亞正是帶領他們度過苦海難關的偉大先祖。通過人物的符碼轉換和對應性描寫,莫里森將《聖經》中主要的比喻和象徵演化成了有相對普適性的跨文化的原型模式和符號。
(二)希臘女神與黑人女性。《天堂》不僅在《聖經》里尋找黑人的形象,更在希臘神話中發現了彼此的淵源關系。作品第五章描寫的帕拉斯就是以希臘女神雅典娜為原型的,但仍然強調了黑人性。眾所周知,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也是雅典城的保護神。但馬丁·貝爾納在《黑人雅典娜:古代文明的非洲探源》(1987)一書中則指出:「希臘的黑人女神雅典娜早在公元前2100至1100年就從古埃及和地中海諸島嶼借來而融合在古希臘文化中了。」
《天堂》里描寫的帕拉斯(Pallas)就是希臘女神雅典娜(Athena)(英文字典里的解釋:Pallas=Athena)。莫里森以這個形象試圖隱喻西方文明與非洲文明的關系,同時賦予該形象更豐厚的文化內涵。作品中的帕拉斯人生道路坎坷,目睹男友與自己母親做愛的亂倫行為,精神受到巨大打擊,在姐妹們的幫助下堅強地活了下來,並在修道院生下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莫里森稱懷孕的女孩為帕拉斯。原因之一是在非洲文化中「母親」在家族中佔有重要地位;另外,莫里森也從深受解構主義影響的法國女性主義批評家那裡「偷」得了武器。如克里斯特瓦就認為,對母親慾望的表達是對男性主義的一種挑戰,並相信「懷孕和養育能打破自我與他人、主題與客體、內部與外部的對立」。而且,她以「享樂母親」(Good—enough mother)這一形象,倡導將母親與性合二為一,並把藝術描述為「母親享用」的語言。這樣,女性不僅是藝術和寫作的空間,也是真理的空間:「無以再現的真理遙不可及,顛覆了男性邏輯、控制、偽真實的秩序」。
莫里森非常重視母親對於女性的重要意義。《天堂》中的其他女性也大都與做母親有關:索恩在年輕時曾因丈夫與康瑟蕾塔的戀情而在奔波中流產;阿爾奈特和嫂子絲薇蒂遭受的則是生育帶來的創痛。前者十四歲懷孕,但男方並不打算結婚,雙方家庭結下仇怨。胎動時,使勁捶打腹部,並用小刷把手捅自己的下身,導致小孩早產未活。絲薇蒂連生了四個孩子都是殘疾,她身心因此很受傷害。在基督教思想意識中母親被視為女性軀體愉悅的明顯標記,但這種快樂受到了嚴格抑制,生殖功能必須從屬於父親名下的法則。父權制所壓迫的並非女性本身,而是作為母親的身份。可見,帕拉斯這個以黑人為原型的形象,其指涉性對白人主流文化有多重顛覆作用。
四、超現實主義的敘述風格:黑人宇宙觀對經驗世界的解構
莫里森承認她的作品與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有相似之處,但認為自己是在表現與傳統西方文學的界定不同的「現實」。黑人女作家艾麗絲·沃克曾表示她會坦率地對待神秘——泛靈論,因為她相信這既是非洲裔美國黑人牢記他們非洲遺產的最適合的東西,又是「比任何政治、種族或地理位置更深奧的」的東西。莫里森也持有「黑人宇宙觀」,即類似於原始思維的「互滲律」,諸如生者和死者可以對話;人類與動植物之間可以互相感應。莫里森的小說先是拒絕對事物做出理性的解釋,然後又肯定超驗的、魔幻的事物。
《寵兒》(1988)整部小說融入幽靈世界,相信人能「起死回生」是其創作的邏輯起點。《天堂》延續了作者以往的手法,也更顯示了非洲裔美國黑人特有的風格。《天堂》中有多處超現實主義的描寫,如撒迦利亞父子倆在抵達黑文前看到的神秘的人;只唱不說的神秘女人派達德等都具有超現實的色彩。其中康瑟蕾塔的「內視」天賦和她救人的「邁步進入魔法」是全書最神奇的部分:康瑟蕾塔看著那屍體,毫不猶豫地摘下眼鏡,盯這染了他的頭發的紅色細流。她邁步走了進去。看到了他夢想過要穿越的延伸的路,感到了翻車,頭痛,胸悶,不想喘氣。她提起感覺像畏懼的精神,瞪著那光點擴大,雖然看著那兒如同被魔鬼刺痛,她還是集中著注意力,彷彿所需要的肺臟就是她自己的。斯考特睜開眼睛,呻吟著,坐起了身。莫里森力圖讓讀者信服或更易接受這種神奇的救人法,作品中婁恩管它叫「邁步進入」,康瑟蕾塔則稱之為「進去看」,說這是一種「內視」的天賦,是上帝賦予想開拓這種本領的人的自由。「這種『內視』的功力發揮之時,在別人身上實驗。
看得見的世界越昏暗,她的『內視』功力就變得越炫目。」這種以黑人特有的宇宙觀看待現實的敘述法,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經驗世界,挑戰了傳統現實主義,又暗合了人們企圖超越齷齪現實,把握自己命運的期待心理。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芭芭拉.克里斯琴在評論莫里森的作品時說,「她的人物有種原始性,他們帶著噴泉的力和美來到你面前,看來奇幻但卻像他們腳下的土地一樣堅實。」事實上,這種對超自然力量的信賴緣於非洲古老文化的影響,其實它是「黑人看待事物的另一種方式」。對神秘、巫術、神話和遺留的非洲宗教的這種信念,補充了西方意識中又矛盾又合理的猶太基督教的形式,並與之競爭。
莫里森以邊緣敘述來對抗主流話語對弱勢民族的文化殖民,以喚起黑人民族被淹沒的種族記憶。它顯示了愛德華·賽義德所說的弱勢民族知識分子有意識的努力:「進入歐洲和西方話語,與之混合,將之轉換,使之承認被邊緣化、被壓制和被遺忘的歷史。」女作家嫻熟地運用著西方現代文學的手法而又不失黑人性,她所選擇的敘事策略,「證實了她在若干次訪談中堅持的說法。那就是:她自己的聲音由於採用並借用非洲裔美國黑人社群而獲得了權威。」 《天堂》整部小說共分九個篇章,每篇均以女性人物冠名,以突出女性在小說中的核心地位。作品沒有採用傳統的線性敘述和單一敘述視角。正如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文學評論家蘇珊·S·蘭瑟所說,美國黑人主體性,抑或任何主體性,都是不可能用任何線性敘述和單一敘述視角。莫里森採用的敘事策略是不按照事件發生順序來講述故事,敘述時間發生錯位,呈非連續性特徵。
從敘事框架上看,小說先描寫魯比鎮上的男性居民襲擊修道院這一主幹事件,接著故事情節沒有多少進展,全書主要描述了魯比鎮和修道院的歷史和現狀,穿插著修道院里每個女性不同的故事。穿插的故事與主幹故事之間有關聯,相互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直到最後一章小說才出人意料地介紹了寄居在修道院的姑娘們重回社會後的點滴生活。在重要情節和細節描述上,莫里森從不一次到位,而是通過不同的人物、環境和時間復現這些情節和細節,「彷彿將一幅畫畫在玻璃板上,將玻璃打碎,再將玻璃按照令人眩目的現代形式重新拼接。」這些復現是對基本線索的補充和延伸,復現與復現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印證,零散卻有機地揭示著敘事的內涵。 在一次訪談中,莫里森說道,「我是想讓黑人的語言恢復她原有的力量。那是一種豐富但不華麗的語言。」在問及她的小說好在哪裡時,她說:「語言,僅僅是語言。語言必須仔細推敲,看上去又信手拈來。它不能流汗。它必須含而不露,同時又撩人心扉,它是一種愛,一種激情。」她正是用「豐富但不華麗的語言」,賦予作品痛苦而又不無希望的音色,通過句子長短、音調高低、語氣緩急控制情節的發展和情緒的起伏。比如她用優美抒情的筆調描寫九名黑人男子行凶時修道院外的景色:「室外,晨霧升起來,到齊腰處。然後,太陽照耀,把晨霧驅散,展露出大片芒草地,或許還有巫婆的蹤跡。」這段富有詩意的文字一方面用修道院伊甸園般的寧靜和美好來反襯這些黑人男子的野蠻粗暴,同時也暗示了小鎮即將發生的變化。又如她精妙的比喻展現魯比鎮男性居民的墨守成規:他們「不去想如何通過伸出友情或愛情之手來治理,而是勾勒出防範措施,根據需要打磨例證,直到每一個例子都與那已經拋過光的溝槽契合」。莫里森對英語文學的一大貢獻就是對黑人文學語言進行全面的「清掃」,「將原意歸還給詞語,而不是重復那些因用俗了而被破壞的意思。」正是藉助這種充滿愛和激情的語言,莫里森艱難地、不屈不撓地尋找著黑人女性寫作的「天堂」 。
黑人女性長期處於奴役地位,一直處於沉默無語的狀態。而莫里森從其獨特的視角出發,努力尋找著一個可以盡情書寫黑人婦女命運的天堂。她通過各種文學技巧的嫻熟運用,指明壓抑黑人女性聲音的罪人和罪行,突破黑人女性無以言說的境地,呼喚黑人女性將支離破碎的聲音變為齊聲吶喊。

E. 關於托妮�6�1莫里森的小說《寵兒》

托妮·莫里森於1987年創作的《寵兒》是一部描寫生活在美國19世紀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說。這部小說運用多重敘述聲音和倒敘等手法,把過去與現在、夢幻與現實交織在一起,不僅真實地再現了黑奴們在奴隸制下所遭受的種種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這些黑奴們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殘與傷害,這些傷害阻礙了他們尋求個人價值和個人身份確認。 《寵兒》中充滿了主人公尋求黑人自我身份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著重建曾被奴隸制剝奪的身份這一主題,形成同意或反對、肯定和補充、問和答的對話關系。因此,本論文選用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分析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寵兒》。 復調理論有助於讀者關注《寵兒》中每個獨立的、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尤其是白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聲音,從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礙主人公塞絲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樣遭遇的黑人們尋求個人價值和個人身份確認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 復調理論為《寵兒》中主人公的身份確認提供了一條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間、黑人內部之間、黑人與白人之間展開平等的對話。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雙向運動過程。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復調理論的內涵。指出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亦稱對話理論)充滿著人文精神。它關注每一個獨立的、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著同一主題,展現多聲部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結構的開放性、未完成性等特點。對話在文本分析中具體分為微型對話和大型對話。第二部分,簡要介紹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寵兒》的主要人物和情節,並回顧了《寵兒》的國內外研究情況。第三部分,作者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對《寵兒》進行了具體分析。首先,托妮·莫里森將非洲的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相融合,創造了一種具有多重聲音的文本結構。托妮·莫里森利用非洲文化和西方白人文化之間的對話性來尋求解決非洲黑人文化的認同與獲取黑人身份的辦法。其次,展現了小說主要人物尋求自我身份的聲音。 《寵兒》體現了托妮·莫里森對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所做的嘗試與努力,這對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也是有啟示意義的。

F. 紅掌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水養

紅掌是家庭綠植花卉的寵兒,那你知道紅掌還可以水養嗎?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關於紅掌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水養方面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水養紅掌的養殖和注意事項

紅掌適合的濕度

紅掌喜歡濕度較高的環境。這里所說的濕度,是指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而言,而不是只栽植介質中的含水量。而濕度又是個變數,因為當濕度升高、乾旱風加大(特別是我國北方)如果不補充水分,那麼濕度就會降低。一般來說,紅掌所需濕度應保持在70%—80%為好(氣溫20—28℃),濕度的大小,對紅掌能起到調節濕度,也就是說調節紅掌葉面蒸騰作用。

紅掌適合的濕度

相對濕度過低,致使其乾旱缺水,葉片及佛焰苞片的邊緣出現乾枯,佛焰苞片不平整。紅掌澆水的水溫,應保持在15℃左右(包括所澆營養液),這一點在嚴寒、酷暑尤為重要。而介質水分不要過濕,因為紅掌的根是半肉質的,根本身儲存著大量水分,介質中水分過多,造成介質缺氧,根系呼吸受阻,長期處於過濕狀態,就會造成根系腐爛。可以用廢棄的可樂瓶、礦泉水瓶接滿自來水經晾置3—4天後灌入噴壺中,噴紅掌葉面。夏季在10:00—11:00噴1次,15:00以後噴一次,但噴的水pH值要小。

紅掌如何管理

加營養液之後也要經過如上晾置後再用,一方面自來水中的氯氣可以揮發,另一方面經過晾置的水與室溫能保持一致。晾置的水不要在陽光下曬,以避免綠藻的生成。如果用涼白開水,也是可行的。紅掌水培時,誘導新根的速度相對銀皇後等植物來說,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其根系的生命較強,一但形成水培根系則極易養護,所以應選擇健壯無病毒的紅掌植株,可用農用鏈黴素消毒後,再用花卉營養液進行馴化。

紅掌不開花怎麼辦

紅掌,一般指大小葉花燭。種養3年不開花,主要原因是沒有根據其生態習性進行養護管理。它原產於哥倫比亞的熱帶雨林中,必須滿足其喜歡溫暖、高濕、散射光的條件。生長和開花的適溫為22℃至30℃,喜溫暖、怕寒冷,溫度最好能保持相對恆定。冬季最低溫度應保持在10℃以上;夏季溫度超過35℃則孕蕾開花明顯減少;25℃以上高溫時,就要注意通風。

紅掌春、夏、秋三季可適量遮蔭,宜遮光30%至50%,避免陽光直射;冬天應將其放在室內靠近窗戶的明亮處。它要求比較濕潤的環境,空氣濕度應維持在70%至80%之間;盆土內不能積水,但必須保持盆土濕潤,維持4.5至5.0的pH值,葉面應經常噴水,空氣乾燥時,每天要噴2次水。冬季室溫低時,則應適當減少澆水。除在盆土中施足基肥外,可於生長季節,每隔半月施一次氮、磷、鉀比較均衡的速效液態肥,或埋施適量的顆粒肥。

紅掌栽培基質:可用園土、腐葉土、粗泥炭按1 :?3?:1的比例混合,也可加入適量的水苔、蕨莖,同時加入少量漚透的干餅肥。只要在溫度、濕度、水分、光照、肥料等方面滿足了它的正常要求,紅掌在一般居家中養護同樣能長得葉片蔥綠,佛焰苞鮮艷。

紅掌為何不開花,紅掌不開花怎麼辦就分析到這。紅掌原產於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等熱帶雨林區,性喜溫暖、潮濕、半陰的環境,栽培時要避免陽光直射,保持通風良好,土壤無積水。

紅掌別名的由來

因紅掌花枝纖細地從葉叢中抽出,頂著花苞,宛如火紅的仙鶴。得名火鶴。花瓣,薄薄的一片,且脈絡清晰,似可見殷紅的血液流動。因稱紅掌。希臘文名之“安世蓮”,譯意為“有尾的花”。它有如一隻伸開的紅色手掌,在掌心上豎起一小條金紅掌黃色的肉穗,在學術上叫做“佛焰苞”。


G. 二戰前,蘇聯發生了什麼

30年代初,蘇聯已基本形成高度集權的統制型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政治權力也趨向於高度集中,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及斯大林對權力的專斷正在成為蘇聯政治領域的主導傾向。這種情況引起了*內部分領導幹部的憂慮,同時,在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政策方針等具體問題上,*的領導層也一直存在分歧。雖然通過幾輪政治斗爭,斯大林已經清除了曾經對他的權力和路線構成威脅的老布爾什維克中的"反對派",提拔了一批忠於自己的較年輕的幹部進人領導層,但他的地位還沒有最後穩固,他的政策主張仍有可能遭到來自中央委員會乃至政治局成員的反對或抵制。為了把新反對派扼殺在萌芽狀態,斯大林需要展開一場全面的政治清洗運動

「基洛夫事件」與大清洗運動的開始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被一位潛入宮內的兇手厄古拉也夫槍殺。這一事件遂成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一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歷史疑案。兇手尼古拉也夫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斯大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布,尼古拉也夫當月即被槍決;另一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無論基洛夫案的真相如何,有一點十分清楚,即這個事件給斯大林提供了徹底清洗一切反對派(包括潛在的對手)、鞏固自己權力地位的機會和採取種種非法手段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借口。斯大林當時就是按照這一邏輯行動的。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大清洗運動的全面展開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一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採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一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1934年12月22日,蘇聯政府發表偵查基洛夫案的通報,首次提到有一個名為"列寧格勒總部"的恐怖組織,說尼古拉也夫即是這個組織的成員,該組織主要由原季諾維也夫一加米涅夫反對派成員組成。12月27日,蘇聯政府公有關於"列寧格勒總部"的控告結論,確認基洛夫被殺是該組織指使所為,並說謀害基洛夫是該組織謀害斯大林和*的其他領導人的長遠計劃的一部分。在立即處死尼古拉也夫後,1935年1月15日對"總部"主要成員進行了審判,季諾維也夫等人堅決否認自己與基洛夫案有任何牽連,盡管拿不出證據,法庭仍判處季諾維也夫十年監禁,加米涅夫五年監禁。l月18日,聯共(布)中央向全國*組織發出秘密信,要求各地動員所有力量深挖敵人,由此開始了遍及全國的大逮捕,製造了無數冤案。

為了給"大清洗"披上"合法"的外衣,1936年8月,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舉行了第一次公開審判,被告是所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成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諾夫等16人。審訊中,法庭沒有出示任何證據,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認"上,在沒有律師辯護的情況下,被告的"供詞"被作為定罪的依據。法庭最後宣布,季諾維也夫等與已被驅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結,主使謀殺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處16名被告死刑。判決後不到24小時,報紙即報道:死刑已經執行。

對"聯合總部"的審判帶動了新一輪逮捕浪潮,根據審訊中被告的"供詞",又挖出了一個所謂"托洛茨基平行總部",其成員有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1937年1月,對"平行總部"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二次公開審判。被告被指控"接受託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國,從事偵察和軍事破壞工作,實行恐怖和暗害勾當"。與第一次公開審判的程序一樣(只是形式上為被告指定了"辯護人"),17名被告中皮達可夫等13人被判處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處十年或八年監禁。

由於拉狄克在受審時交代他與布哈林、李可夫等有"罪惡的聯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會時被捕,次年3月,對所謂"右派一托洛茨基聯盟"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三次公開審判。布哈林等2I名被告被以"謀害罪"和"叛國罪"起訴,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內的19人被判處死刑

三次公開審判都是"大清洗"運動中為欺騙國內外輿論而精心炮製的假案,這幾次審判所涉及的對象也只是"大清洗"中無數被冤屈者的極少數代表,實際上,"大清洗"所製造的冤假錯案遠比公開審判所暴露的多得多,清洗的對象從中央到基層幾乎包括所有的社會領域和各個階層。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聯共(布)十七大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數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殺;蘇維埃和政府機構也遭到沉重打擊,僅1937-1938年間被捕並處決的部人民委員就有17人,加上他們的副手和下屬,數量還要翻幾倍;軍隊也難逃厄運,1937年5月,副國防人民委員圖哈切夫斯基等一批高級將領被指控犯有組織"反蘇軍事中心"的叛國罪而被逮捕並遭處決,隨即在軍隊中進行了全面清洗,共有3.5萬名軍官被鎮壓,其中包括高級軍官的80%,元帥的3/5,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即使作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機構--內務人民委員部自身也無法倖免,其成員被不斷更新,以維持對領袖的忠誠或被當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領導內務部的亞哥達因不能滿足斯大林的要求而於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葉若夫取代,不久被捕並於1938年被處決。葉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後,也遭到同樣下場,1938年7月被貝利亞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無根據地鎮壓蘇聯人民"的罪名而槍斃。

"大清洗"究竟製造了多少冤案、殺害了多少無辜者?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作為一場政治性鎮壓運動,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危害之深,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它是斯大林領導蘇聯時期最黑暗的一頁。1938年以後,因考慮到蘇聯人民的承受力已接近極限,同時"大清洗"的目的也已基本達到,所以鎮壓浪潮趨於緩和,也在不同程度上糾正了一些錯誤做法。然而,由於斯大林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大清洗"的錯誤,而是繼續把它當做鞏固集權體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大清洗"的餘波一直延續到戰爭前夕和戰爭初期,並在戰後再掀高潮。

大清洗運動的嚴重後果

"大清洗"的後果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這場政治運動給蘇聯社會造成了嚴重創傷,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華均受到摧殘,人們在生命安全和行動自由得不到法律保護的環境中精神受到極大壓抑,而且,在保安機構濫用非法刑訊手段和特務手段的情況下,人人自危,誣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其消極影響禍及幾代人。其二,這場運動最終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的極端形式--斯大林個人專制。由於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鎮壓清除了從老布爾什維克到年輕一代幹部中可能構成對自己權力挑戰的對象,特別是整肅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滿的代表和中央委員會,斯大林終於穩固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而且,憑借保安機構這一專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約,也不受*和政府機關的制約,完全將個人凌駕於*和國家之上,在*和國家的名義下實行個人專制統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清洗"是蘇聯確立"斯大林模式'體制的最後一個。

H. 求歐洲中世紀背景的電影,要同時展現貴族的奢華生活與騎士的風採的,越新越好

天國王朝 Kingdom of Heaven (2005)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編劇: 威廉·莫納漢
主演: 奧蘭多·布魯姆、伊娃·格林
類型: 劇情
地區: 美 國
語言: 英 語
上映: 2005-05-06
片長: 144分鍾 / 193分鍾
又名: 天國驕雄
天國王朝 Kingdom of Heaven (2005)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編劇: 威廉·莫納漢
主演: 奧蘭多·布魯姆、伊娃·格林
類型: 劇情
地區: 美 國
語言: 英 語
上映: 2005-05-06
片長: 144分鍾 / 193分鍾
又名: 天國驕雄

熱點內容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
社矯條例 發布:2025-01-18 03:18:09 瀏覽:923
交通法規禁止 發布:2025-01-18 03:14:28 瀏覽:342
社會與法一夕陽紅直播 發布:2025-01-18 02:37:46 瀏覽:724
謠言轉發多少條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1:48:20 瀏覽:471
女性就業地方性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9:02 瀏覽: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歸屬問題 發布:2025-01-18 01:22:43 瀏覽:87
國際經濟法原理 發布:2025-01-18 01:22:39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