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儒道墨法四種思想下的社會制度

儒道墨法四種思想下的社會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9-26 04:14:06

『壹』 簡述春秋戰國時期儒、道、墨、法四大家的核心思想

一、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哲學思想——創立儒學,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政治思想:

① 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 提出「正名」主張;

教育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創辦私學,總結出一些教育教學方法。

典籍上:編訂「六經」。

2、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

哲學思想——「性善說」,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

道德思想——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荀子的主張:人性惡,通過學「禮」來改變;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造福人類。

荀子思想的特點:雜取百家

哲學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

② 「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

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二、道家:

1、老子

哲學思想:

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

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2、莊子

①哲學思想——「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 (對事物變化要採取旁觀、超然的態度);

③天人關系: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三、法家:

1、韓非

5個思想要點:

①主張法、術、勢結合

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

④主張變法革新;

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四、墨家:

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1)儒道墨法四種思想下的社會制度擴展閱讀

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貳』 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異同

儒家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墨家

作為中國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學術流派的創始人的墨子,以其獨到的見解,鮮明的主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文嘗試對墨子的主要思想作一略論,希望作者的這些不成熟的意見或能對墨學研究有些微薄的助益。

眾所周知,墨子曾習儒術,受過儒家思想影響,後因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遂決然舉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見墨子最初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破舊立新的,這種實用主義精神貫穿《墨子》全書之始終,與之相適應的,墨子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為墨家學派總的宗旨。可以說,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張,如「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等都是以這個宗旨為出發點和依據的。

「兼愛」,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無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進一步研讀《墨子》,我們發現墨子所謂「兼愛」的本義還可以更精確的闡述為「像愛自己一樣地愛所有人」。這與儒家倡導「親親」「尊尊」的「推愛」是相對立的。分歧的關鍵在 「愛有無差等」這個問題上,儒堅持有而墨以為無。平心而論,「兼愛」的理想味過濃了一點,非墨子這樣的大賢恐怕難以力行,我們讀《兼愛》中、下兩篇,看到墨子費了很大口舌回駁「兼愛」難行的指責,可終難教讀者心服。
墨子為自己的主張辯護的理由中,有兩條是值得一思的:
第一條來自現實層面。墨子說,你若不愛別人的親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親人。愛有「別」的結果只能是「交相惡」,因此必須行「兼愛」之道。這與墨子的一個觀念緊密相關,即「愛人者人必愛之,惡人者人必惡之」,愛、惡之行必有相應的報償。其實這是不確然的,但強調只有無私的愛才能召喚愛,只有整個社會樹立起互愛的風尚,人才能幸福地生活於其中,不能不說是墨子的一片苦心。
第二條理由有很濃的宗教意味。與其它學派不同,墨家信仰一個人格化的「天」,「天」有自己的神聖意志。這意志,據墨子說來,就是要人「兼相愛,交相利」。其論證方式很獨特,大意是說,上天一視同仁地撫育我們,說明他兼愛著人類,他必不願看到世人互相殘害,而是一心要人們相愛相利。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義,基於這一教義上的博愛理想與「兼愛」思想是相通的。
合觀這兩條理由,我們發現墨子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他是合極度實用主義與極度理想主義於一身的人物,而這兩種主義通常是不能並存的,它們在墨子的思想里構成了一種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下,墨子提出了一個在那個時代「高難度」的道德標准,又全身心地投入實踐。這不是件輕松的事,能夠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完成它的,只有聖徒式的人物。

「非攻」大概是「兼愛」之外最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張。「非攻」直接源於「兼愛」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勸說各國君王止戰息爭,就是為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的困苦中。
墨子憤慨於某些高談仁義道德的戰爭辯護士,抨擊他們「明小物不明大物」。為了使自己的主張更具說服力,除了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攻伐之事悖於天理外,墨子更列舉了歷史上窮兵黷武招致敗亡的實例說明侵略戰爭損人害己的實質。這一些話是墨子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上說給統治者聽的,反映了平民的呼聲。但熱中於兼並各國君主根本聽不進「非攻」的說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實際上還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然而他的奮斗中煥發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墨子的思想體系中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治國理論,這一理論在具體的行政層面上可以「尚賢」、「尚同」主張為代表。選賢任能其實是除道家外先秦諸家的一致主張,墨子的「尚賢」只不過在打破門第觀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徹底些,故不能算有特色。富有特色的卻數「尚同」的主張。「尚同」,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出操列隊時一起向排頭看齊,排頭再向他那一列的第一個人看齊,如此遞進,最終使隊列整齊劃一。墨子要下一層的人向上一層的人「看齊」,上一層的人向再上一層的人「看齊」,一直到天子,向天「看齊」。這種「看齊」是全方位的,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立身標准等無所不包。為什麼要如此急切的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致不避專制之嫌呢?是為了遏止「亂」。身處亂世的墨子目睹「亂」給百姓帶來的禍害,對此深惡痛疾,因此難免推出激進的主張,要對之下一付猛葯。這是我們可以理解卻無法苟同的。
從「尚賢」、「尚同」主張中我們還發現墨子思想的一個內在矛盾,即精英主義和平民立場的沖突。一方面,墨子幾乎是平民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全力為苦難的民眾鼓與呼,他的平等主義理想是非常顯明的;另一方面,他又意識到治國必須依賴精英分子,一個嚴密的等級制度是維持社會秩序之必須。看來這一矛盾的對立雙方在墨子思想中並未得到邏輯上的完善統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有好處,它防止了墨子滑向民粹主義或歧視平民的立場。

實用主義精神在墨子思想中顯露得最直接的地方應是「節用」、「節葬」和「非樂」的主張。
「節用」的觀念,在生活艱苦的平民中是很強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場上不能不堅持這一主張。他把一切無實用的「巧且華」的東西都視作浪費,要求那些權貴們也和他一樣過清苦樸素的生活。且不論他的呼籲絕不會得到權貴的響應,我們細究一番,發現這種主張其實與一種認識密切相關。這種認識即是:天下物資本非十分充裕,必須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來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飽暖,任何奢侈的耗費都是以剝奪另一部分人的衣食為代價才可能的,必須堅決反對之。後來荀子試圖通過對這一認識的否定動搖墨子的整個立論,可見兩派理論上的分歧根源還在於不同階級的人對社會現實的迥異體認上。
「節葬」主張可以視為「節用」理念在喪儀方面的具體表現。但它似乎更觸怒了傳統派,因為在那個時代喪儀是整個禮儀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極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喪無異於對整個「禮治」傳統發出了挑戰。堅持這一主張是要承受不小的壓力的,墨子不屈於這種壓力而倡導「節葬」還是因為實用主義的考慮佔了上風。這是一種高尚的實用主義,墨子為消滅「糜財貧民」、「傷生害事」的時弊不惜向傳統勢力宣戰,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樂」的主張是實用主義由合理走向極端的一個例子。怎麼能把一切音樂美術一概廢棄呢?一直以來就有人以此詬病墨子,我亦以為墨子此處有些過分了。實用主義如果被囚禁在一個過於狹隘的空間里就會走向荒謬,最終失去大多數人的同情,這不能不看作這位偉大先賢的一個教訓。

在前面論述「兼愛」時,我們已觸及墨子思想的宗教成分。墨子的宗教,雖然主張敬天事鬼,卻極力反對命定論。在他看來,天與鬼的存在不是為了直接控制人們的行為,而是要對人們的善行惡舉加以公允的獎懲。命定論的最可怕的後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天」,讓人感到無可無不可,解除了對人的行為的約束(這約束本該是通過獎懲實現的),最終導致人禍肆虐、天下大亂。因此必須提倡「非命」思想,樹立起世人的進取心,激發他們為求善報而踐履善行的動力。
很顯然,這種「非命」思想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它要人用主體性努力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相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命」觀念,這實在是非常先進和健康的。

總的說來,墨子作為一個熱心的救世家,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宗教、倫理主張,他的思想順應平民的要求,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作了徹底的揭露和批判,盡管其中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仍不失其光彩,在先秦諸種思潮中無愧為獨特而偉大的一家。

太長了 我就不發了 我會發到你空間

『叄』 儒,法,道,墨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1、儒家政治學說以「禮治」和「德治」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張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養性來實行統治,反對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強調「法」「術」「勢」為核心的政治觀,主張以明令顯法和統治術來駕奴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學說以「法自然」為思想核心,在統治手法上強調「無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學說以「兼愛」「非政」為中心,主張以緩和社會矛盾來維持統治.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肆』 儒道法墨四家觀點各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背景

先秦諸子學說,大體上各執一端。執其一端,容易以局部代替整體,有失偏頗。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諸家及其學說作了介紹之後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亦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班固的見解可謂精深而獨到,可惜在宗法專制社會難為統治者接受。「罷黜百家」的政令使多元文化失去整合的機會。

現代社會為諸子百家「舍長取短」開辟了道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生,不是採用「一家之言」,而是博採諸家,舍短取長,以實現多元互補和多維整合。事實上,儒道墨法四家的價值觀處於不同的方位和級次,經分剝整合,能夠形成系統功能意義上的對立互補機制,從而對現代市場經濟起到價值導引和思想滋養作用。

在商品經濟背景下,利益關系在人際關系中的比例空前增大,人際聯系的功利意識明顯突現,這就使本來豐富多彩的人際關系容易簡化為單調的金錢關系、交易關系。重財輕德、見利忘義的傾向使社會道德滑坡。金錢、物質及權力崇拜之風興起,競奢弄富,揮霍浪費等現象嚴重。所有這些,既破壞社會文化生態的平衡,也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從伏根深遠的傳統文明中尋求精神滋養。儒道墨法四家,從不同的維度切入認識義利問題,可以為商品經濟的運作提供全方位的價值准則,負起「補葯」和「解葯」的雙重職能。

墨家代表了下層手工勞動者的願望和利益,對人的基本利益持充分肯定的態度。在他們看來,義與利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不能截然分割,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和利益關系應當是平等的和交互的,要相互仁愛,互利互惠。墨家反對私利,也不主張單向的利人,而提倡把利己同利國、利公、利人有機結合起來。這種互利思想至今仍有其積極意義,因為公私之間、人我之間只有相濟相顧,互利互惠,才能保證群體生活的良性運作。

儒家重視用倫理道德統攝、主導經濟利益,主張合義之利則取之,悖義之利則舍之。在儒家看來,以利害義、見利忘義是道德人格的毀滅。在義利之間發生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就要為義而舍利,犧牲利益以至生命。這種「義以為上」、「義然後取」、「以義制利」的義利觀,已超出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利益關系范疇,而是從社會倫理學意義上來看待利益關系,注重社會穩定、群體和諧、人倫秩序及人格境界。應當說,任何時代的經濟運作,都需要人文思想和人文規則的規范、制約和引導。人不能把物慾的追求作為終極目標。從個人的物質生活到群體的經濟交往,都需要道德自我的適調機制。儒家以義制利的思想,就是用社會道德來規范、制約和引導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穩定社會秩序和完善人的精神生活。

法家不重「義」而重「利」,推行以法治利的管理方式。法家講的「利」主要是政治功利及附麗於政治體制的經濟實利。法家認為,只有發展經濟,才能使國強民富,天下太平。而要達到國強民富的目的,就必須「明法審令」,實行法制,以法為師,以法為本,以法為教。法家主張以法令規定經濟關系中的主體責任和權利義務,並通過法令的強制性調控來實現物質利益的分配。所謂「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國語·齊語》),就是以物質刺激的辦法鼓勵人們耕戰立功,用刑事懲罰的手段處理各種犯罪活動。這無疑體現了人類早期經濟管理活動中的法制思想。

道家的思想更多地體現了隱逸者的心態,以自然無為、清靜自正的思想和行為為根本宗旨,漠視、甚至鄙視世俗功利,主張放棄名利,遠離物慾,在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中逍遙自在、淳樸自然地生活。從這種理想境界出發,道家反對貴貨斂財、奢侈享樂,也反對抽象的仁義說教。可見,道家既不要空泛的「義」,也不要不符合大道的「利」。道家的義利觀實質是一種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義利觀。從長期效應看,道家的這種超越義利觀確有獨到之處,它包含了深刻的人類學和生態學內涵。人的消費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慾望造成了人心的焦慮、躁裂和憤懣;更何況,「積極」地征服自然,帶來的結果是資源的銳減和生態的破壞。現實的問題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無為」的深奧之義。

顯然,墨法兩家側重於物質層面,可以稱之為事功型價值觀;而儒道兩家側重精神層面,可以稱之為弘道型價值觀。事功型價值觀有利於生發經濟自身的潛能與活力,弘道型價值觀則有利於克服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偏頗和弊端。四家價值觀,分則各失偏頗,合則增益互補。正如地球需要多樣生物群種才能達到生態平衡一樣,社會正常而持續的發展,需要多基因和多智慧的互動和滲透。而多元的思想,對立的思想,可以在整體結構中相矛盾而兼容,相鬥爭而發展,相制約而平衡,在生克制化的運演中撥正整體價值的航向。愛約購

『伍』 幫我闡述下儒,墨,道,法四家之間的共同點和沖突點

儒家《樂記》與老莊音樂美學觀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動盪年代,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各持不同的政治見解,對怎樣治國平天下這個重大問題,展開了空前激烈的論爭,各種思潮異常活躍。在音樂方面,墨、道、儒三家圍繞著怎樣看待商周以來的「禮樂」,包括音樂的本質、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音樂與政治的關系、音樂的社會功能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辯論。在這場論爭中,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約前480—前420),提出了「非樂」的主張。墨翟認為音樂——「大鍾、鳴鼓、琴瑟、竽笙之聲」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樂。但它的存在,上有害於國家的治理,下不中萬民之利。他認為「農夫」、「婦人」聽了音樂,一定會妨礙農事和紡織;「士」聽了音樂,一定會影響精力和才智;「王公大人」聽了音樂,一定不能「蚤(早)朝晏退,聽獄治政」,其結果必然「國家亂而社稷危」。因此,他主張「聖王不為樂」(《墨子·三辯》),聖明的君主是不要音樂的。在墨翟看來,音樂愈進步、愈發展,國家的治理就愈難,「樂逾繁者,其治逾寡」。他認為「樂,非所以治天下也」,就是說,音樂對治國平天下毫無用處。墨翟的見解,從其同情下層民眾、反對「王公大人」過分的音樂享受來說,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畢竟純屬空想,完全行不通。他單純強調政治和生產,完全否定音樂的社會功能,反對音樂的進步和發展,也不切實際。因此,在社會上並未產生很大影響,在秦統一六國以後,這個學派就銷聲匿跡了。與墨家學派相對立有道家老子、莊周和儒家孔丘、荀卿、公孫尼等人。道、儒兩家在否定「非樂」這一點上是一致的:莊周認為墨家「毀古之禮樂」,「去王也遠矣」(《莊子·天下》)。就是說,毀掉古代的禮樂,離統一天下未免太遙遠了。荀卿則明確指出:「非樂」只能「使天下亂」(《荀子·富國》)。但在要什麼樣的音樂這個問題上,兩家又各有自己的主張。道家老子、莊周從其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出發,否定儒家的「仁義」、「禮樂」,認為」五音令人耳聾」(《老子·十二章》),極力主張「攘棄仁義」、「擢亂六律,鑠絕竽瑟」(《莊子·胠篋》)。道家認為,理想音樂的本質是「和」。什麼是和呢?早在春秋時代,伶州鳩就提出了「樂從和」、「聲應相保日和」的見解,認為聲音按一定規律組合而能達到相「應」、相「保」這就叫做「和」。老子從自發辯證法的角度發展了伶州鳩的觀點,認為「和」是處在內在矛盾中的聲音——有聲與無聲的對立與統一,即「有無相生,……音聲相和」(《老子·二章》)。老子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天下萬物的根本,也即「道」。理想的、合於道的音樂,即無聲之樂——所謂「大音希聲」或「至樂」。它雖聽不見,然而「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莊子·天運》)。就是說,它在精神上高度符合美的辯證關系。道家的種種說法,表面看來似乎神秘,對音樂和美均持否定態度,實際恰恰相反,它比任何學派更重視音樂——作為藝術存在的音樂;更重視美——高於形式美的內在的、精神的美。換句話說,它強調的正是藝術創造的非認識性規律,即審美規律。而這一點恰好是其他學派所沒有注意到的。儒家音樂思想以公孫尼子的《樂記》為代表。公孫尼子生活在戰國初期,相傳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的再傳弟子。他繼承、發展了儒家音樂理論,使之適應新興的封建社會制度的需要,並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他的見解被保存在經過漢代學者整理的音樂論著《樂記》里。《樂記》首先談到音樂與現實的關系,對它做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解釋。作者反對當時有些人把音樂單純作為奢侈品或消遣物的看法,也反對那種否認音樂存在的觀點。認為音樂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就是說,「樂」是人的心受了外界事物的影響,激動起來,便產生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後用按一定規律組織成的聲音和舞蹈動作去把它形象地再現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作者進一步論證了音樂的內容只要有真實根據,便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通過對《大武》的分析,說明「樂者,象成者也」(音樂,是反映已經完成的事物的)。音樂是不能矯揉造作、弄虛作假的,它要反映真實的思想感情,即「唯樂不可以為偽。」充分肯定了音樂對現實的反映。其次,作者還明確論述了音樂和生活、政治的關系,認為音樂必然表現社會的政治,為政治服務。《樂記》提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就是說音樂與政治是相通的。所以太平時代的音樂一定充滿安樂,政治也修明、和美;禍亂頻仍時代的音樂一定充滿怨恨,政治也倒行逆施;國家將亡時代的音樂一定充滿悲哀,民生也困苦不堪。《樂記》認為,音樂作為人們思想感情的語言,它會與欣賞者內心的感情發生共鳴,所以有什麼樣的音樂,人們聽了就有什麼樣的感受,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從而對現實政治也會產生批判或贊助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上,《樂記》發揮了孔丘重視音樂社會教育作用的觀點,強調音樂對人們心靈的巨大感染力量,認為「禮、樂、刑、政」都是鞏固統治的工具,它們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樂記》還認為,音樂要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必須強調其政治、道德的標准,所謂「德成而上」,就是說有了合乎「禮」(封建的統治秩序與道德規范)的思想感情——「德」,才是上等作品。藝術標准在這種意義下是次要的,所謂「藝成而下」。但是,作者並不認為「藝」是無關緊要的,它指出音樂是「德」開出來的花朵,它要引人喜愛,總不能沒有艷容與芬芳。所以音樂必須要有藝術性;必須「治其飾」,就是說要用美的形式表現出來。要使曲調(「聲」)、歌詞(「文」)及各種美的形式和表現手法(「曲直、繁瘠、廉肉、節奏」)都符合內容的要求,能感動人們的向「善」之心。在《樂記》看來,凡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作品,才是應該提倡的「德音」、「和樂」,否則,就是應該反對的「溺音」、「淫樂」。由此可見,儒家強調的正是音樂與現實人生的聯系,是情與理的統一,是音樂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而這一點也是其他學派所沒有論及的。概觀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思想的這場論爭,儒家學派對音樂的見解最為積極。它否定了商周以來把音樂從屬於「神」的傳統觀念和種種否定音樂存在的見解,肯定了音樂與現實人生的聯系,奠定了我國音樂的現實主義傳統。但過分強調音樂的實用功利,往往會束縛藝術和審美的發展,使音樂失去美感和動人心魄的力量。這方面,道家「有無相生」的思想則成為它的對立和補充。它以超脫一切的力量(想像、情感、美,還有較晚出現的傳神、意境等等,都是這種思想的延伸與發展),給中國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總之,春秋戰國儒、道兩家已經初步奠定了我國音樂美學的思想體系,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對我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關資料可參考: http://www.artx.cn/artx/yinyue/20493.html

『陸』 請說出儒道墨三家的治國思想各是什麼

儒家:仁愛——中庸——和諧——可塑論

道家:道——無為——原始——混沌

墨家:利益——兼愛——交利——性惡論

法家:利益——法術——天下治——性惡論
儒道墨法文藝觀的產生和發展,都與春秋戰國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又是那個時代的反映.
儒家主要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他們的文章風格基本反映了儒家的文藝觀點.
孔子最重詩教,他說:「詩可以觀,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陽貨》)即詩歌可以教化百姓,可以了解社會風氣,教育人民團結友愛,斥責社會不良風氣.他的這種觀點是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是儒家對詩學最重要的貢獻.談到了詩歌對社會的作用.
孟子「知人論世」的歷史觀,「以意逆志」的方法論,對漢代都具有巨大的影響.
《孟子》發展了語錄體,是通過對話展開論辯的說理文章,比《論語》篇幅要長,議論多,有較強的文學性,《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以善於著稱,以事為喻,有些用作比喻的事例,完整生動,設想新奇,寓意深刻,是很好的寓言.《孟子》的文章,以犀利著稱,它邏輯嚴密,感情強烈,氣勢充沛,犀利明快,表現出一種大至剛的「豪然之氣」.
荀子雖說是儒家的一位後學,但其思想對儒道法墨都有所繼承和批判,荀子的自然觀是唯物主義,他的文學觀最初「文道合一」,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文章主要是長篇專題論文,論點明確,說理透徹,寓言質朴簡約,長於辯論,善用類比方式說明問題,如《勸學篇》就如此.《荀子》的《賦篇》是我國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它詠物以諷諫,實開漢代詠物賦之先河,這是荀子在我國文學史上又一重要貢獻.荀子善於綜合百家,取其所長的精神,勇於突破舊模式,開拓新路徑的宏大氣魄,使我們創造性地發展學術,走個性化道路的典範.他融合百家的思想,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儒道法墨互補,更有利於中西文化的溝通與融合.
墨家主要是以墨子為代表.
《墨子》中的文章,風格質朴,較少文采,但邏輯性強,善於用具體的事例進行說理,從具體的問題的爭論進而成為概括性的辯難.我國的論辯散文是從墨子開始的,墨子確立了「三表」作為立論說理的准則.所謂「三表」就是「上本之於古者聖者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他提出「言必有三表」就是立言要符合他的三條標准,或「根據」,就是說,寫文章要從古史與先聖言論事跡中找到立論根據,要求證於人民生活經驗的現實,要符合國家人民的利益.《墨辯》的內容非常豐富.後期墨家的「辯學」是先秦最有成就的、最有理論系統的邏輯學,簡要說辯學主要是展開了論述了關於「名」、「辭」「說」「故」的邏輯理論和論證.墨子的邏輯學,建立了中國古代邏輯學的基礎,對發展中華民族的邏輯思維、改善思維方式、接受西方科學的邏輯學說,都產生過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批駁了那種誤認為中國自己「無邏輯學」的繆說.
墨子的「非樂」的美學思想,主要從《墨辯》里得以看出,《墨辯》內容非常豐富,包括邏輯學、哲學、倫理學、經濟學、還有自然科學如光學、力學、幾何學、數理學等.
道家主要是以莊子為代表.
《莊子》莊子生於亂世,對混亂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贊美與禽獸雜居的遠古時代,無情的嘲諷、尖銳地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魯迅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其文則汪洋辟盍,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柒』 如何理解儒、墨、道、法四種思想怎樣評價這四種思想

綜述:可以簡單理解為,按照國家對人民的控制強度來分別,從弱到強,依次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

按照現代政治學說,道家思想稱為古典自由主義,儒家思想稱為新自由主義(福利主義),法家思想稱為權威主義,墨家思想稱為極權主義。

可以這么評價,儒、墨、道、法4家不是偶然存在的,而是形成了一個互補結構。

簡單來說,在社會的底層平民階級中是儒墨互補,在社會的中層士大夫精英中是儒道互補,在社會上層統治階級中是儒法互補。

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儒家是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態,但是還有另外三家思想分別與它形成了互補結構,才使得中國的思想和歷史帶有彈性與可塑性。

他們都是先輩偉大的思想結晶,為中華文化的豐富精深做出了不可以磨滅的貢獻。

『捌』 先秦時期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觀點以及怎樣批判對方

儒﹑ 墨 ﹑道﹑法四家思想的異同
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各自獨特且深刻的思想,卻也不乏其間的共同之處,他們的思想對先秦時期的社會思想具有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竭力提倡「禮治」,認為社會規范思想是「禮」,社會規范的核心是「仁」.孟子認為人性問題是中國社會思想史的核心問題之一,提出了「性善論」,提倡以「懷仁義以相接」 ﹑ 「與人為善」和不結仇,不說別人壞話的社會交往准則.而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提出「人性惡」假說.這與孟子的「人性善」假說形成鮮明對照/在以人性惡假說為前提,他十分重視禮義等外在社會規范在社會運行中的功能.認為「禮」是因人類社會共同生活和社會發展之需而形成的,所以它具有滿足人的慾望,建立社會生活秩序的功能.同時,「禮」也是人類對於根本心情的表達,是對人類自然本有情感的一種恰當安排.此外,他認為「樂」具有調適社會關系的功能.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提出了「非攻」「兼愛」的社會整合方案,提倡社會平等.墨子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也比較敏銳,提出了「節用」 「節葬」 「非樂」之說.這使墨子社會思想帶有「入世苦行」的特點.他所構想出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兼愛」「省用 」的社會.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對社會發展持冷靜的態度,並善於分析本源.認為世上萬物都有一定之規,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違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運行的,人類社會必須依「道」而行.修養方法可歸結為「內聖外王」之道.莊子從相對主義立場出發,討論人世的言論爭辯與價值觀問題,得出人類與動植物天然平等的結論.莊子的社會思想將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思想朝自然主義的方向更推進了一步.他構想了一個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體現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踏上了「大道」的社會.
法家法家的代表是韓非子.韓非認識到人類社會是不斷進化的,他是反對那種「是古非今」的社會歷史學家,認為社會變遷的過程是人類物質文明進化的過程.韓非的人性論基本上延續了其師荀子「人性惡」假說.他所構想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以法制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權為核心的社會,認為,要控制社會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在社會整合方面,孔子理想社會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相互信賴的基礎上的.孟子治理社會的方案就是「仁政」.墨子提出了「非攻」﹑ 「兼愛」的社會整合方案.「兼愛」不同於儒家所講的「仁」.儒家的「仁」,雖然也是一種博愛,但還是愛有差等的.墨子則認為這種愛仍然是不徹底的,他要以無差別的「兼相愛」來代替儒家的有分別之仁愛.這構成儒墨兩家社會思想的重要區別之一.老子認為要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操作性方案是:一要自愚並愚民;二 要無為;三要少思寡慾而常知足.莊子提出的方案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無為而治.韓非認為,要控制社會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
儒家主要思想是「仁」,墨家的是「非攻」 「尚道」 「兼愛」,道家主張「小國寡民」 「無為而治」.法家主張「法制」.
儒﹑墨兩家均主張愛,但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愛,而墨家的愛是無差等的愛一切人.當儒﹑道兩家做比較時,儒家傾向於入世,道家傾向於出世,儒家主張積極有為,道家主張消極無為.但儒家也有入世的積極有為的一面,儒家也有消極無為的一面.儒家與道家社會思想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處理各種社會事物的方法上,而他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都是要整合社會生活秩序,並無入世與出世之分.可以說儒﹑墨﹑道三家都是反對戰爭的,而法家的思想大抵是為方便君主專制而設計的一套法術.並不是著眼於整個社會,而是偏狹地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為維護其既得利益而構想的精密權術而已.

『玖』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中國儒家倫理學說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先秦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形成時期,孔子的倫理學說的提出,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初步建立的標志。孔子倫理學說的內容極其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以「仁」為基本范疇的倫理思想體系,二是以「孝」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孔子對「仁」的本質含義解釋是「愛人」[①],並把「仁」與「孝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②]「愛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原始社會氏族血親之愛自然感情的遺留,孔子把血親之愛延伸到一切社會群體,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③]把「愛人」擴大為社會人際關系遵行的普遍原則。孔子對儒家倫理學說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中國封建道德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組成的規范體系,「三綱」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忠君」、「孝親」思想,「五常」中的「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意識及其規范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之後,經過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闡發,形成了一套內容博大精深的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和道德規范。有關這方面著述甚多,可謂汗牛充棟。

秦漢是儒家倫理學說走上政治化、社會化的時期。漢代中葉以前,這一學說就對封建法制不同程度地產生過影響。自董仲舒對儒家學說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儒家體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包括「德主刑輔」思想在內的儒家學說成為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

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要點是:(1)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三綱」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這三種關系中,君、父、夫處於主導地位,臣、子、妻分別處於從屬地位。「三綱」是封建道德的綱領。(2)仁、義、禮、智、信等「五常」,是封建道德的准則。「仁」是指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出發點,「義」是指對不同的人所賦的不同義務,「禮」是指行為方式是否符合社會規范,「智」是指道德意識,「信」是指道德實踐。在「五常」中,「仁」被稱為「五常」之首[④],「仁」和「義」合稱為「仁義」,是「五常」的核心。(3)基於「三綱」的要求,「忠君」、「孝親」和「貞節」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規范。「忠君」居於封建道德規范之首,要求全體臣民對君主絕對服從和效忠,《宗經》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於忠。」「孝親」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經》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意思是「孝親」是效忠的基礎。「貞節」是專門為婦女制定的道德規范,反映了家族主義觀念和輕視婦女的思想意識。(4)基於「五常」的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要貫徹「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夫良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些各有其情、互負義務的精神。(5)從仁義道德的要求出發,君主要施行「仁政,官吏要克己奉公」、「愛民如子」,人與人要講信修睦,扶弱抑暴,奉行恕道。

『拾』 儒、道、墨、法在「百家爭鳴」中各主張什麼思想,以及代表人物的主張。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7.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8.縱橫家,代表人物:鬼穀子、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鬼谷經》
9.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作品:《呂氏春秋》
10.農家,農家代表:許行
11.小說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
兵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主要是在軍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都出自兵家,代表作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當今社會也深受影響,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 ,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 《呂氏春秋·應同》、 《淮南子·齊俗訓》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 ,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 《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熱點內容
復工證明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4:33:25 瀏覽:158
自然債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8 03:45:00 瀏覽:205
商業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 發布:2025-01-18 03:44:47 瀏覽:538
社矯條例 發布:2025-01-18 03:18:09 瀏覽:923
交通法規禁止 發布:2025-01-18 03:14:28 瀏覽:342
社會與法一夕陽紅直播 發布:2025-01-18 02:37:46 瀏覽:724
謠言轉發多少條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1:48:20 瀏覽:471
女性就業地方性法規 發布:2025-01-18 01:29:02 瀏覽:923
最新婚姻法房子歸屬問題 發布:2025-01-18 01:22:43 瀏覽:87
國際經濟法原理 發布:2025-01-18 01:22:39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