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形考任務第一次考核
Ⅰ 關於勞動和社會保障自考試題
全國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試題
自考考試網 更新:2011-8-27 編輯:靜子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中,規定具體行為規則的部分,被稱為( )
A.假定 B.處理
C.制裁 D.適用
2.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情況或現象,被稱為( )
A.法律沖突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為 D.法律事實
3.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勞動保障部內設機構或者其他機構認為需要制定勞動保障部部門規章的,應( )
A.向勞動保障部報請立項 B.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C.向國家司法機關報請立項 D.向國家權力機關報請立項
4.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 )
A.應當自公布之日起20日後施行 B.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
C.可以自公布之日起即時施行 D.必須自公布之日起即時施行
5.根據勞動關系所具有的隸屬性和人身性的特徵,由國家制定勞動標准,明確勞動的基本條件,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說明的是勞動法基本原則中的( )
A.勞動關系協調的合同化 B.勞動條件的基準化
C.勞動者保障的社會化 D.勞動執法的規范化
6.依法徵收社會保險費,並按照規定支付社會保險待遇的主體,被稱為( )
A.管理人 B.監督人
C.投保人 D.保險人
7.按照行政檢查的內容為標准,可以將勞動保障行政檢查分為( )
A.主動檢查和被動檢查 B.一般檢查和特定檢查
C.聯合檢查和單項檢查 D.全面檢查和專門檢查
8.在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中,遲延繳納罰款屬於( )
A.代執行 B.代履行
C.執行罰 D.直接強制
9.勞動保障監察是由法定的專門機關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的監督檢查,這體現了勞動保障監察的( )
A.強制性 B.專門性
C.行政性 D.法定性
10.為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公示義務,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及其監察員應當依法遵守( )
A.罰繳分離制度 B.迴避制度
C.聽證制度 D.告知制度
11.我國勞動保障監察查處用人單位違法行為程序的第三步是( )
A.案件處理 B.立案
C.案件移送 D.調查取證
12.其作用主要是維護勞動保障法制和政令的統一,解決勞動保障規范性文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的勞動保障行政執法監督制度是( )
A.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實施情況的報告制度
B.重大具體勞動保障行政行為的審核制度
C.勞動保障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制度
D.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執行情況的檢查制度
13.就某一方面的內容,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專門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獨立實施監督檢查的一種方式,稱為( )
A.自查 B.獨立檢查
C.抽查 D.聯合檢查
14.法律責任構成的核心要素是( )
A.因果關系 B.責任主體
C.違法行為 D.損害後果
15.最嚴厲的一種法律責任是( )
A.民事責任 B.行政責任
C.刑事責任 D.管理責任
16.行政復議的受理、審查和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必須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時限,按期執行有關的程序,並作出裁決,這體現了行政復議的( )
A.便民原則 B.合法原則
C.及時原則 D.公正原則
17.行政復議程序的第四個步驟是( )
A.行政復議的受理 B.行政復議的申請
C.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D.行政復議的決定
18.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宣告授予發明專利權無效或者維持授予發明專利權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屬於( )
A.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B.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C.高級人民法院管轄 D.最高人民法院管轄
19.我國的《勞動法》頒布於( )
A.1991年 B.1994年
C.1998年 D.2003年
20.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 )
A.兩年 B.一年
C.六個月 D.三個月
21.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向行政賠償請求人支付賠償金以後,依法責令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受委託的組織或個人承擔部分或全部賠償費用的法律制度是( )
A.行政賠償 B.行政追償
C.行政追懲 D.國家賠償
22.在勞動保障部門使用的行政文書中,適用獎懲有關人員的是( )
A.部令 B.決定
C.公告 D.通報
23.勞動保障行政機關行政執法文書中,適用於勞動保障行政機關接到舉報或者發現行政管理相對人有輕微違法行為,暫不作出行政處罰,以書面形式令其在一定期限內自行改正的是( )
A.《勞動監察限期改正指令書》
B.《關於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規行為的行政處理決定書》
C.《關於對違反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規行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D.《行政復議受理通知書》
24.國際勞工組織1936年的第52號《帶薪休假公約》規定,凡適用本公約人員連續服務滿一年後,有享受工資照付年假的權利,假期應有至少( )
A.6個工作日 B.7個工作日
C.10個工作日 D.15個工作日
25.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章程,國際勞工組織最正式的監督程序是( )
A.定期監督 B.申訴
C.控訴 D.直接接觸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按照法律規范的強製程度,可以把法律規范分為( )
A.義務性規范 B.禁止性規范
C.強制性規范 D.任意性規范
E.確定性規范
27.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包括(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民事基本制度
C.犯罪和刑罰 D.基本經濟制度
E.地方性事務
28.下列屬於勞動保障行政許可事項的有( )
A.從事補充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的資格認定
B.勞動仲裁員資格的考核認定
C.技工學校設立審批
D.企業實行特殊工時制度的審批
E.外國人入境就業審批
29.我國勞動保障監察的內容涉及勞動保障工作的各個方面,有( )
A.就業管理 B.職業介紹管理
C.社會保險管理 D.工資管理
E.勞動合同管理
30.從監督的內容來看,對行政主體的監督主要是( )
A.對法人遵守行政法律法規的監督 B.對行政主體行為合法性的監督
C.對公民個人遵守行政法律法規的監督 D.對其他組織遵守行政法律法規的監督
E.對公務人員遵紀守法行為的監督
31.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繁多,在行為責任方面,主要有( )
A.責令改正 B.通報批評
C.停止違法行為 D.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
E.履行職務或法定義務
32.行政復議參加人包括( )
A.申請人 B.鑒定人
C.被申請人 D.證人
E.第三人
33.下列關於「行政訴訟中的被告」正確的提法有( )
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B.由行政機關口頭委託的組織所做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C.非行政機關與行政機關共同作出行政決定的,共同構成被告
D.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該派出機構作為被告
E.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34.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侵犯公民人身權的行政賠償范圍包括( )
A.對不符合拘留條件的人實施了拘留
B.拘留超過了法定的期限
C.行政機關實施了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措施
D.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
E.使用槍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的
35.在關於社會保障的國際勞工公約中,正確的提法有( )
A.在農業中規定實行強制疾病保險制度,其津貼待遇包括免費治療和提供葯品及器械
B.對殘廢者提供康復服務的義務
C.強調給達到規定年齡(不小於60歲)受保人支付老年年金
D.對失業者支付津貼
E.本國人和非本國人在社會保障的9個部分享有平等待遇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社會保險法
37.行政行為
38.勞動保障行政處理
39.勞動保障行政爭議
40.行政賠償制度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簡述法的作用。
42.簡述我國勞動保障監察的職責。
43.簡述勞動保障法律責任的特徵。
44.簡述行政訴訟的特徵。
45.簡述國際勞工組織的宗旨。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試述勞動保障行政執法監督的特徵。
47.試述社會保險行政爭議的主要特點。
Ⅱ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內容
法律分析: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失業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分為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和法律救濟三部分,共三編二十一章,系統地論述了勞動法基礎理論、勞動法的產生和發展、勞動法主體、促進就業和職業培訓、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勞務派遣和非全目制用工、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職工民主管理、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社會保障法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保障法主體、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勞動爭議處理、勞動保障監督、勞動保障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隨著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相繼出台,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立法不斷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力求使學生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問題,全面反映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現狀和最新發展,並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對現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闡述與分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Ⅲ 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學習心得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穩定社會和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是一件「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雖然人們都認識到了社會保障在社會層面的重要性,而對其法律層面的認識還不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的優勝劣汰和職工的下崗、失業已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社會經濟現象,妥善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是推進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一、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簡介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與資本所以者之間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
1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共性
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而且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便是德國俾斯麥頒布的社會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狀況為基本動因的。
2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3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所涉及的對象
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而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社會保障的對象應當是該社會的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幫助的人。同時,社會保障也對社會成員中的特殊對象給予特殊幫助。社會保障的特殊對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業、患病、傷殘、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斷收入來源而需要社會特殊幫助者。這些成員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與競爭能力,使收入中斷、減少或喪失而影響了基本生活,從而得到社會給予的特殊保障。
二、國家該退位的地方應當退位
在勞動法的調整上,我國長期來存在的問題是行政因素過重,在改革過程中雖有較大的改進,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國家仍需進一步退位。目前,勞動關系中還存有大量的行政審查,例如:在勞動關系建立時一些地方執行強制鑒證,招、退工的行政審查程序;在勞動報酬中實行的工資總額管制;在特殊工時中實行的行政審批等等,使勞動關系建立與運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勞動關系的產生、結束與運行不應當是三方關系,而只應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雙方關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規定每個勞動者只能建立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
當著現實邏輯與觀念邏輯發生沖突時,需要重新審視的恰恰是觀念的邏輯。「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這種觀點在計劃經濟時代無疑是恰當的。在那時,一個勞動者出現了多重勞動關系,國家將很難進行統一的管理。今天,當著勞動力通過市場來進行配置,為了使人盡其才,一個人存在多重勞動關系恰恰是一種常態。正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進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許一個勞動者同時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勞動關系,對我國的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會帶來有益的影響。在用工管理方面,應當允許一個勞動者同兩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然兩單位工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現行的工時制度;在工資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調整最低工資時,應同時公布月最低工資標准和時最低工資標准,如果一個職工每天在甲乙各工作四小時的話,甲單位或乙單位都只按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五十來執行;在社會保障方面,繳費關系應當與工資關系掛鉤,以養老保險為例,每個勞動者固然只能有一個個人帳戶,但應要求多個用人單位根據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向這一勞動者的個人帳戶繳納養老保險費,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
三、國家該進位的地方應當進位
與勞動法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法的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有一些該到位的領域尚未到位。
首先,立法者沒有設置有效的刑事立法來保障社會保險費的徵收。我國在修改後的刑法中並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保險制度的各類違法行為予以明確規定,而只是混同於普通刑事犯罪行為。
其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缺乏承擔「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任務的主體資格。事實上,許多地方和主管部門運用社會保險基金搞生產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或是財政挪用並逾期不歸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本難以有所作為。
再次,長期以來,國家將理應承擔的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成本予以轉嫁。對於穩性養老金債務,各國一般都認為是國家的應承擔的責任。所謂隱性養老金債務,是指一種養老金制度終止實施時應承擔的現時退休者的養老金和根據在職職工過去工作年限所承諾的未來養老金的支付責任。
最後,由於我國將社會保險法作為勞動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險爭議也完全按勞動爭議來處理。事實上,用人單位不繳納養老保險,不能僅視為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應當視為侵犯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勞動者雖也可以提起勞動爭議程序,以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但更應通過行政訴訟程序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規定有利於明確國家責任,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在用人單位不依法按時足額征納或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必須承擔有關責任,而並非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扮演「守夜人」角色。由於勞動者利益受到侵犯時,國家須承擔先行支付的責任,就會促使有關部門提高社會保障的強製程度。
總之,明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相互關系,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如何構建與完善?這是每位從事社會保障及相關法律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Ⅳ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講的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緊密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和福利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和運用范圍①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特定的勞動關系及與特定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特定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關系的特定部分。這種特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限於雇員與僱主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二是這種勞動只限於基於勞動合同義務所為的職業性的有償勞動。
.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
勞動行政管理關系。如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因安置就業、組織培訓、招收、調配等問題而發生的關系。
執行勞動保險方面的關系。國家勞動保障管理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執行勞動保險法規而發生的關系。
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關系。有關的國家機關和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調解、仲裁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發生的關系。
監督勞動法律執行方面的關系。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監督、檢查勞動法律的貫徹執行而發生的關系。
工會組織、工會會員與國家機關或與僱主之間由於開展工會活動以及代表會員為維護會員利益開展斗爭而發生的關系。
綜上所述,勞動法是調整特定勞動關系以及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②勞動法的運用范圍。
勞動法運用范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本法執行。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和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為:以國家保險為主體的公共保險領域中的社會關系,即公共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僱主補充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儲蓄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
社會保障法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和社會福利法三部分。社會救助法是調整社會救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救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救助費用、義務和服務項目的實施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福利法是調整社會福利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福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福利費用的提供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及管理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社會保險法是調整以國家公共保險為主體的多支柱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法律關系主體涉及不同類型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受益人。
Ⅳ 2010年春——社會保障學形成性考核作業(一,二,三)答案
後面還有????
社會保障學—形成性考核作業(二)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5分)
1.社會保障制度首要的影響因素是( )。
A.經濟因素 B.社會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
2.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基礎性影響因素是( )。
A.經濟因素 B.社會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
3.在人類之初,對社會保障實踐活動起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是( )。
A.經濟因素 B.社會因素 C.道德因素 D.政治因素
4.在產生與形成階段,社會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決社會成員現實困難 B.解決社會成員當前困難
C.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D.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
5.19世紀80年代,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是( )。
A.英國 B.德國 C.美國 D.法國
6.「社會保障」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頒布的( )中。
A.《濟貧法》 B.《國民保險法》
C.新《濟貧法》 D.《社會保障法》
7.西方福利國家的代表是( )。
A.德國 B.美國 C.加拿大 D.英國
8.建立福利國家的理論與政策依據是( )。
A.空想社會主義 B.制度經濟學
C.產業經濟學 D.貝弗里奇《社會保險及相關服務報告》
9.首創完全積累型公積金制度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新加坡 D.智利
10.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出發點是( )。
A.發展經濟 B.創造社會穩定
C.社會公平 D.促進效率
11.社會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是( )。
A.基本保障型 B.最低保障型
C.充分保障型 D.完全保障型
12.1883年,德國頒布的( )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
A.《社會保障法典》 B.《職業介紹和失業保險法》
C.《疾病保險法》 D.《工傷保險法》
13.社會保障進入高級階段的標志是( )。
A.參保人數的擴大 B.法制的日趨完備
C.保險項目的增多 D.社會福利的普及化與高水平化
14.社會保障法立法的首要原則是( )。
A.人權保障原則 B.公平優先原則
C.權利與義務相結合原則 D.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
15.社會保險待遇給付方式是( )。
A.現金給付 B.勞務服務
C.現金給付為主,勞務服務為輔 D.現金給付與勞務服務並重
16.社會保障領域選擇基金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實現基金保值 B.實現基金增值
C.防止資金缺口 D.應付人口老齡化
17.與資本市場結合的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是( )。
A.失業保險基金 B.醫療保險基金
C.養老保險基金 D.工傷保險基金
18.在各種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方式中,屬於平穩型投資的是( )。
A.將基金存入金融機構 B.基金管理機構直接從事投資
C.委託投資 D.上述三者的結合
19.現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制度誕生的標志是( )。
A.法國《年金法典》 B.英國新《濟貧法》
C.德國《老年、殘疾和遺屬保險法》 D.英國《國民保險法》
20.養老保險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標是使勞動者( )。
A.老有所養 B.老有所樂
C.老有所為 D.老有所學
21.在醫療保險制度上,推行儲蓄醫療保險模式的典型國家是( )。
A.英國 B.德國 C.新加坡 D.美國
22.在醫療保險制度上,推行國家保險模式的典型國家是( )。
A.英國 B.德國 C.新加坡 D.美國
23.從各國實踐看,失業保險制度最明顯的改革趨勢是( )。
A.限制享受失業保險的權利 B.加強失業保險管理和運營
C.突出就業導向 D.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
24.慈善事業的發展基礎是( )。
A.慈愛之心 B.民營機構
C.社會捐獻 D.社會成員的普遍參與
25.惟一實行全國統籌,現收現付的強制性企業年金計劃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美國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
1.社會保障的公平性特徵包括( )。
A.保障范圍的公平性 B.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C.保障過程的公平性 D.保障手段的公平性
2.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特徵主要體現在( )。
A.制度的開放性 B.籌資社會化
C.服務社會化 D.管理監督社會化
3.社會保障的多樣性特徵主要表現在( )。
A.模式的多樣化 B.項目結構的多樣化
C.水平結構的多樣化 D.法律規范的多樣化
4.以不同時期的具體實踐內容為依據,可以把社會保障劃分為哪幾個階段( )。
A.社會救助型 B.社會保險型
C.社會福利型 D.商業保險型
5.傳統社會的社會保障主要是( )。
A.政府保障 B.教會保障
C.互助保障 D.商業保險
6.20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的社會保障的大背景是( )。
A.大政府 B.小社會
C.高稅收 D.高福利
7.從制度結構的角度,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社會保障體制的基本框架由哪幾板塊組成( )。
A.國家保障 B.城鎮單位保障
C.農村集體保障 D.個人保障
8.從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所包括的業務內容看,構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主要包括( )。
A.社會救助 B.社會保險
C.社會福利 D.慈善事業
9.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包括( )。
A.差異性 B.完整性
C.協調性 D.層次性
10.作為一種社會化保障體制,社區服務的特點包括( )。
A.自主性 B.補償性
C.社會性 D.多樣化
11.從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安排出發,可以將各國的社會保障模式分為( )。
A.福利國家模式 B.社會保險型模式
C.強制儲蓄型模式 D.國家保險型模式
12.社會保障法制化的價值包括( )。
A.實體價值 B.理念價值
C.內在價值 D.外在價值
13.英國《濟貧法》中的救濟經費的來源包括( )。
A.濟貧稅 B.志願捐款
C.罰金 D.個人繳費
14.從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角度,社會保障所對應的特定稅收來源有( )。
A.個人所得稅 B.遺產稅
C.捐贈稅 D.利息稅
15.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原則包括( )。
A.依法管理,規范運行 B.專款專用
C.收支分離 D.預算管理
16.社會保障基金預算管理的方式有( )。
A.基金預算 B.政府公共預算
C.一攬子社會保障預算 D.政府公共預算下的二級預算
17.根據現行制度,中國享受基本養老保險金需具備的條件有( )。
A.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B.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並參保繳費滿15年
B. 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並參保繳費滿20年
D.在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並參保繳費滿10年
18.我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包括( )
A.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B.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
C.醫療救助 D.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19.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包括( )
A.政府財政撥款 B.用人單位繳納的失業保險費
C.勞動者繳納的失業保險費 D.基金的運營和經營收入
20.在我國,社會救助的對象主要包括( )
A.「三無」人員
B.遭受天災人禍而生活一時陷入困境者
C.生活水平低於國家規定最低標準的公民
D.食物支出佔到家庭支出59%以上比例者
三、判斷題(每題1分,共20分)
1.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各國實踐中表現出的規律,是先有社會保障項目的實踐,之後才有社會保障立法。( )
2.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規律,是社會保障在發展中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 )
3.日本就社會福利方面頒布過六部有名的法律,被稱為「福利六法」。( )
4.由於基金制無法應付人口老齡化挑戰,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 )
5.就社會保障存在的危機而論,不是社會保障結構的危機,而是經濟基礎由於運營不良而受到侵蝕所造成的危機。( )
6.無論商業保險多麼發達,都不可能替代社會保障。( )
7.福利經濟學是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 )
8.智利和新加坡的養老保險都採取個人賬戶完全積累式。( )
9.國家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始於前蘇聯。( )
10.沒有成為國家法律之前的社會保障只能是國家的一種政策和措施,充其量是政府的一種公共福利計劃。( )
11.社會保險立法的出現,才真正意味著現代社會保障立法的產生。( )
12.目前,中國尚無一部真正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專門社會保障法律。( )
13.中國現階段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是1998年在中央政府機構改革中確立的。( )
14.經濟手段是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手段。( )
15.社會保險基金的結構與功能,取決於社會保險制度的結構和社會保險基金的籌資方式。( )
16.社會救助在各國都是由政府財政承擔全部供款之責的。( )
17.與征費制相比,征稅制更能增進社會保險籌資的強制性。( )
18.與基金制相比,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基金的儲存才真正完整地體現了社會保障基金儲存的目的與價值。( )
19.基金儲存的關鍵是如何維護基金的現實價值並盡可能地使之增值。( )
20.養老保險基金的個人賬戶模式是和現收現付式聯系在一起的。( )
四、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 現收現付式
2. 完全積累式
3.企業年金計劃DB制
社會保障學—形成性考核作業(三)
案例分析:煤礦行業工傷事件頻發意味著什麼?
【案例描述】
近幾年,頻發的礦難,開始困擾著我們這個社會。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從2001年到2004年10月底,我國共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礦事故188起,平均4到7天一起。2004年1月至11月間,我國共有5286名煤礦工人死於事故。2005年上半年,全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就達到2672人,同比上升了3.3%,其中特大事故死亡704人,上升114.6%。2005年光上百人遇難的礦難就有:2005年2月14日,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瓦斯爆炸,死亡214人;8月,廣東興寧礦難,123名礦工遇難;11月27日黑龍江七台河東風煤礦發生煤塵爆,截至12月6日,有171名礦工遇難。
有人說,目前的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是不健全的,煤炭生產直接關繫到地方經濟利益,地方政府缺乏嚴格監管的意願,而且,政府體制內缺乏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行業監管部門的腐敗現象嚴重,造成行業監管很大程度上的失靈。官煤勾結是事故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導致非法礦主無視法律法規,無視政府監管,無視礦工生命,在不具安全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下大幹快上,最終付出的往往是礦工生命的代價。同時,煤炭行業存在多頭管理的積弊。分段、分攤、多頭管理致使煤炭行業出現管理真空和職權交叉,多頭管理既浪費國家行政資源,又降低了行政效率。管理煤礦生產的不管安全,管理煤礦安全的不管生產,相互脫節,誰都管,但是誰都管不好。日常監管馬虎草率,以發證代替監管,以罰款代替監管,一罰了事,留下大量真空地帶和事故隱患。
還有人說,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時期,人們的安全意識普遍下降,雖然大家都知道「人命重於泰山」,但在經濟效益面前,安全生產向超產讓位,安全預防措施極度不力。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鳳起研究員向中國經濟時報分析說:「隨著煤炭行業管理的弱化,以及前些年全行業虧損造成的嚴重安全欠賬,一些國有大礦的管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嚴格,安全基礎弱化了。而國有大礦,規模大,一旦發生事故,往往傷亡慘重。不執行安全制度、不嚴格按照操作標准進行超生產能力開采。」
站在社會保障的角度,我們更關心,在眾多的傷亡事件中,這些遭遇事故的礦工及其家屬們,他們的工傷保險權益是否得到落實與保障?有資料證實,在這些事故發生以後,一些礦主們運用最多的辦法就是「瞞」、「壓」、「堵」。「瞞」是瞞天過海,能躲則躲、能騙則騙;「壓」是欺壓百姓,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威脅群眾,為了微薄的經濟來源,礦工們也只能忍;「堵」則是在事情敗露、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礦主們只好拿出一部分錢「堵」住礦工們的嘴,也正好做給上級政府和媒體看,說明自己還是很關心勞動者生命安危的。這樣做,在事故後礦主們不會得到媒體的譴責、沒有正規的工傷認定、評級,也沒有規范的津貼補助,不用消耗大量的經濟和時間成本,也更助長了礦主們的「黑心」。
思考題:
1、你認為工傷保險制度對於避免上述類似事件的發生有什麼作用?(10分)
2、有人提出應當明確企業的主要責任,發生事故後重罰責任人,你認為這種建議是否合理?為什麼?(25分)
案例分析:未來中國農民應該靠誰養老?
【案例描述】
根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到2000年11月,我國總人口12.95億人。其中,農村人口為80739萬人,占總人口的63.91%,而農村60歲以上老人已近億人,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92%。由於大量農村青年遷移到城鎮,人為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農村養老模式,處理好農村養老問題不僅關繫到民生,更加影響到國運興衰。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還是家庭養老形式,約占整個養老保障的92%。可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大家普遍開始質疑農村原有的養老保障體系是否已經逐漸失去了其傳統功效,很多研究還列舉了一些影響因素,諸如家庭規模縮小增加子女負擔、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弱化家庭養老的功能、農村經濟收入偏低使得養老缺乏經濟支持、道德觀念轉變導致逃避養老責任等。這些因素是否弱化了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家庭規模縮小以及農村勞動力流動真的會導致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無法為續嗎?請看下列觀點:
家庭規模縮小真的會增加養老負擔嗎?我國自七十年代末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第一代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村夫妻雖然生長於傳統的農村,但是經歷了改革開放,交通和信息的發展使他們目睹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城鄉巨大差距,從而影響其收入支出習慣。他們不會像上一代人一樣花大筆的錢在建造房屋方面,而是將有限的財力用於子女的教育投資和自身儲蓄。很多農民的子女都通過出外上學的方式跳出了「農門」,有能力回報當初父母的教育投資,並且由於父母長期生活在農村,生活費用較低,還會有儲蓄的習慣,所以正常情況下子女對他們的養老支出不會增加子女的負擔。相反,農村若是家庭規模不變,子女的撫養教育支出就會占據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有些家庭甚至會因此債台高築,他們的孩子就可能因缺乏人力資本投資而失去更多獲得良好收入的機會,時間一長,這些子女連自身生活都難以維繼,更談不上有餘力去養老供老。因此,子女個數的減少可能會提高子女的質量,在如今靠人口質量而不是人口數量取勝的年代,家庭規模縮小並不一定會增加子女負擔,父母反而可能因為初期的高投入在老年時獲得高回報。
農村勞動力流動會弱化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嗎?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需要大批勞動力,而農業的發展和農民追求更多利益機會的意願剛好迎合了這種需求,由此產生了農民工。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由於農民工需求的特殊性,男性體力上的優勢更適合這個角色,農村因此出現陰盛陽衰的局面。這部分農民工的土地收入轉為工資收入,收入的一部分轉移支付給留在農村的老人,和以前的供養沒有區別。傳統觀念下,子女對父母經濟上的供給便是最大的孝順,農民工會比留在農村陪伴父母的農民,更有經濟實力孝順父母。所以,農村男性勞動力的流出增加了家庭收入,農村青年婦女完全有能力通過農業生產承擔看護老人的責任。
思考題:
1、請結合我國實際,分析未來中國農民應該靠誰養老?(15分)
2、根據案例所提供的資料及平常的閱讀積累,你認為影響農村養老保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決?(30分)
案例分析:「孫志剛事件」引發的思考
【案例描述】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揭露了一起廣州執法人員粗暴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致人死亡的案件,這個案件的主角就是「孫志剛」。
孫志剛,男,27歲,湖北武漢人,2001年在武漢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結業。2003年2月24日受聘於廣州達奇服裝有限公司,是一名平面設計師,月薪2000元。2003年3月17日晚10時許,喜歡上網的孫志剛離開與朋友合租的住房,准備到附近一家網吧去玩。走到天河區黃村大街上時,孫志剛突然被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區公安分局黃村街派出所的警察攔住了去路。由於身上沒有帶任何證件,孫志剛被帶到了黃村街派出所。當晚,將近110人先後被帶進這個派出所,其中30多人被收容。孫志剛的同學聞訊後趕到派出所,說明孫有身份證和工作單位,提出為其補辦暫住證,並予以保領,當事警官仍拒絕放孫。3月18日凌晨2時左右,孫志剛被作為「無?葑≈?」、「無正當職業」、「無正常居所」等三無人員送到天河公安分局收容遣送中轉站。9個小時後(即18日上午),孫志剛向中轉站護師報告自己有心臟病,因為緊張而心慌、失眠,要求放他出去或住院治療。當晚,孫因「身體不適」被轉往廣州市收容人員救護站。3月20日凌晨1時多,孫志剛遭受被護工脅迫的其他收容人員的輪番毆打,於當日上午10時20分死亡。救護站死亡證明書上稱其死因是「心臟病」。4月18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法醫鑒定中心出具屍檢檢驗鑒定書,結果表明,孫志剛死前72小時曾遭毒打。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以《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為題,首次披露了孫志剛慘死事件。次日,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此文,並開始追蹤報道。後來的調查報告表明,正是由於待遣所民警極不負責任,才導致孫志剛「被錯誤地作為被收容遣送人員送至廣州市收容遣送中轉站」。即使依據廣東省人大通過的條例,一個人如果他沒有帶相關身份證件,但是他後來提供了證件,就不屬於應當收容的范圍,必須加以釋放。但是孫志剛提供了證件之後仍然被關押,甚至直接導致被毆打致死的情況,這種收容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徑。
2003年6月5日上午,孫案開庭。6月9日孫案一審判決:主犯喬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嬰被判死緩,鍾遼國被判無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別被判處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孫案涉及的民警、救治站負責人、醫生及護士一共6人,因玩忽職守罪,被分別判處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
時代發展到今天,像孫志剛之死這樣的慘劇,在中國恐怕已經不是一起兩起了,以中國的情況來看,這事雖然人命關天,但也是說大能大,說小也能小,尤其是在SARS病毒瘋狂肆虐於中華大地的同時,舉國上下都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力抗擊非典的關鍵時刻。但孫志剛事件同「非典」一樣,同樣是用人的生命在實實在在的警示著我們:這個社會存在另一種「非典」——無法無天的權力——時時刻刻在威脅著我們。
思考題:
結合社會救助相關知識談如何看待「孫志剛」事件(20分)
註:本次作業不用列印,A4紙手寫,註明案例名稱及題號,直接回答即可。
Ⅵ 2016農大勞動法及社會保障法-在線試題-2答案
1、2015-2016年並沒有新勞動法出台。
2、現行法律涉及試用期的,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相關條文如下: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第二十條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第二十一條在試用期中,除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Ⅶ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講什麼內容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是法學學科重要的部門法。本課程內容分為勞動法和社會保版障法兩大部分權。勞動法部分主要講解勞動法的基本知識和原則,勞動者在就業中、用人單位在招工中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定,勞動合同在訂立中應當注意的法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方式,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合同的法律責任。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工資的內容、工資支付中引發勞動爭議的問題,事故的預防和責任及處理方式。職業病的責任承擔女工的「四期」保護及其相關待遇。勞動爭議處理的一般程序,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勞動爭議處理中應當注意的事項。社會保障法部分主要講解學習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和意義,了解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的內容,重點講解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法律制度。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全面准確地掌握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能夠勝任司法實踐和用人單位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事務。
Ⅷ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分析: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關系如下: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3、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