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行為分析法
⑴ 哪些社會現象可以用唯物辯證法分析
唯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具有普遍性,因此,大部分社會現象都可以從唯物辯證法角度進行分析。如物價房價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等,關鍵是給你什麼材料。
2010年以來,由於農民工工資、化肥、成品油等價格的上升,世界主要產棉國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國際市場棉花總量下降,加上美元疲軟、貨幣流動性增加和不法商人的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使棉花價格節節上升。因此,11月8日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緊急下發通知,提出包括加大國家儲備棉投放市場額度、加快調運新疆棉花、打擊哄抬物價的市場行為等六項措施,以維護當前的棉花市場秩序;同時央行又上調銀行存貸款准備金率,使國內棉價出現回落。
當前房價、物價上漲過快不僅牽動了老百姓的心,也引起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紛紛出台了一攬子相應調控措施。於是,A市有人認為,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A市的房價、物價一定能穩定下來。請你選用「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中的一個原理,對此觀點加以評析。(10分)答案一: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認為,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體,這就要求我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4分)
A市政府若能從整體著眼,自覺把宏觀調控與引導房產商、商品生產者等市場行為結合起來,取得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則房價、物價有可能穩定下來。(3分)
A市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得不到房產商、商品生產者、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則房價、物價不可能穩定下來。(3分)(用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分析同樣給分)。
答案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這就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堅持用全面的觀點即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4分)
A市政府若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把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則A市的房價、物價有可能穩定下來。(3分)
若A市政府的宏觀調控不尊重市場規律,忽視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則無助於房價、物價的穩定。(3分)
⑵ 社會學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主要的分析視角有哪些
1.文化震驚與邊際文化
(1)邊際文化
(2)文化震驚
作為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沖突之一種的「文化震驚」指生活在某種文化當中的人,在初次接觸到與其自身文化迥異的另一種文化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正確對待和適當處理這種客觀現象,避免失誤.
2.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種族·中心主義
各個國家、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容易將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看成是最好的,並以此為標准,來衡量、評判其他文化,對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文化中心主義在近現代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歐洲中心主義。會學中文化分析的視角包括哪些寫回答有獎勵
社會學中文化分析的視角包括哪些
寫回答有獎勵 共2個回答
HUANSU還俗
2020-03-31
關注
參考《社會學概論新修》鄭杭生P76:文化分析的視角
1.文化震驚與邊際文化
(1)邊際文化
(2)文化震驚
作為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沖突之一種的「文化震驚」指生活在某種文化當中的人,在初次接觸到與其自身文化迥異的另一種文化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正確對待和適當處理這種客觀現象,避免失誤.
2.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種族·中心主義
各個國家、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容易將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看成是最好的,並以此為標准,來衡量、評判其他文化,對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文化中心主義在近現代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歐洲中心主義。
0 搶首贊
QQ124011520
2015-06-30
關注
社會學的概念 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具體社會科學。
社會學的學科特點是什麼 一整體性,社會學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體系;二綜合性,社會學研究總是聯系多種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加以考慮;三實證性,社會學強調社會調查和對社會現象的數量分析;四應用性,反映在社會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
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社會學在理論方面的作用。1、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釋)、將來怎樣變化(預測)。2、社會學不僅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提供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的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觀,為人們最終選擇「應該怎麼樣」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二社會學在實踐方面的作用。1、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進而幫助人們在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2、社會學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依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
社會運行機制的概念 是指人類社會在有規律的運動過程中,影響這種運動的各種組成機構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聯系,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簡要地說,也就是社會運行「帶規律性的模式」。
社會運行的內外條件主要有哪些/社會運行的條件:一人口條件〔指數量、質量、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基礎條件之一;二生態環境條件是社會運行的另一個基礎條件;三經濟條件是社會運行的決定性條件;四社會運行的政治條件;五社會運行的文化與心理條件;六轉型加速期和轉型效應;七遲發展社會和遲發展效應。
社會的概念 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一社會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簡單相加,它是人們的聯系或關系,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二人們的交往首先是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發生的經濟交往,因此,人們之間的最基本的、決定其他一切的關系是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有機總體。
評價社會運行狀態的原則是什麼 一綜合性原則 基本途徑,理論綜合研究;利用數學、統計學等模型的綜合研究。二協調性原則 包括:結構性協調;功能性協調;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協調。三滿足需要的原則。
簡述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
一宏觀社會與微觀社會的角度。宏觀社會是指社會的整體結構,是較大范圍的社會關系,如人口結構等。微觀社會指社會的個體結構,即表現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模式。
二個體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角度。個人關系,指日常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或互動,它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關系,因而它常常是不穩定的、變動不居的。群體關系,指在社會的群體或組織的層次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制度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
三血緣、地緣和業緣的角度。學院是指以血統的或生理的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地緣,是指人類社會關系的區位結構關系或空間與地理的關系。業緣是指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
社會控制 社會控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社會學一般使用廣義上概念。
廣義上是指社會組織體系運用社會規范以及與之相應的手段和方式,對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的社會行為及價值觀念進行指導和約束,對各類社會關系進行調節和制約的過程;
狹義上指對社會越軌者施以社會懲罰和重新教育的過程。
社會越軌 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偏離或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
社會控制的手段
1、 政權:政權是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最高權力機構。
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軍隊、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進行社會控制。
2、法律: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政權強制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和。
3、紀律:紀律是社會組織要求其成員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其約束力局限於制定紀律的群體內部。
4、道德: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以善惡評價為中心形成的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手段。
5、風俗:風俗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社會生活中相互影響自發形成的,並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習慣。
6、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指公眾對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共同意見和評價,它是通過在特定人群中傳播消息,交換看法而形成的。
⑶ 社會學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主要的分析視角有哪些
1.文化震驚與邊際文化
(1)邊際文化
(2)文化震驚
作為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沖突之一種的「文化震驚」指生活在某種文化當中的人,在初次接觸到與其自身文化迥異的另一種文化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正確對待和適當處理這種客觀現象,避免失誤.
2.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種族·中心主義
各個國家、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容易將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看成是最好的,並以此為標准,來衡量、評判其他文化,對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文化中心主義在近現代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歐洲中心主義。會學中文化分析的視角包括哪些寫回答有獎勵
社會學中文化分析的視角包括哪些
寫回答有獎勵 共2個回答
HUANSU還俗
2020-03-31
關注
參考《社會學概論新修》鄭杭生P76:文化分析的視角
1.文化震驚與邊際文化
(1)邊際文化
(2)文化震驚
作為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沖突之一種的「文化震驚」指生活在某種文化當中的人,在初次接觸到與其自身文化迥異的另一種文化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正確對待和適當處理這種客觀現象,避免失誤.
2.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種族·中心主義
各個國家、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容易將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看成是最好的,並以此為標准,來衡量、評判其他文化,對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文化中心主義在近現代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歐洲中心主義。
0 搶首贊
QQ124011520
2015-06-30
關注
社會學的概念 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具體社會科學。
社會學的學科特點是什麼 一整體性,社會學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體系;二綜合性,社會學研究總是聯系多種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加以考慮;三實證性,社會學強調社會調查和對社會現象的數量分析;四應用性,反映在社會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
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社會學在理論方面的作用。1、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釋)、將來怎樣變化(預測)。2、社會學不僅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提供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的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觀,為人們最終選擇「應該怎麼樣」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二社會學在實踐方面的作用。1、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進而幫助人們在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2、社會學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依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
社會運行機制的概念 是指人類社會在有規律的運動過程中,影響這種運動的各種組成機構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聯系,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簡要地說,也就是社會運行「帶規律性的模式」。
社會運行的內外條件主要有哪些/社會運行的條件:一人口條件〔指數量、質量、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基礎條件之一;二生態環境條件是社會運行的另一個基礎條件;三經濟條件是社會運行的決定性條件;四社會運行的政治條件;五社會運行的文化與心理條件;六轉型加速期和轉型效應;七遲發展社會和遲發展效應。
社會的概念 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一社會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簡單相加,它是人們的聯系或關系,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二人們的交往首先是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發生的經濟交往,因此,人們之間的最基本的、決定其他一切的關系是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有機總體。
評價社會運行狀態的原則是什麼 一綜合性原則 基本途徑,理論綜合研究;利用數學、統計學等模型的綜合研究。二協調性原則 包括:結構性協調;功能性協調;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協調。三滿足需要的原則。
簡述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
一宏觀社會與微觀社會的角度。宏觀社會是指社會的整體結構,是較大范圍的社會關系,如人口結構等。微觀社會指社會的個體結構,即表現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模式。
二個體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角度。個人關系,指日常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或互動,它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關系,因而它常常是不穩定的、變動不居的。群體關系,指在社會的群體或組織的層次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制度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
三血緣、地緣和業緣的角度。學院是指以血統的或生理的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地緣,是指人類社會關系的區位結構關系或空間與地理的關系。業緣是指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
社會控制 社會控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社會學一般使用廣義上概念。
廣義上是指社會組織體系運用社會規范以及與之相應的手段和方式,對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的社會行為及價值觀念進行指導和約束,對各類社會關系進行調節和制約的過程;
狹義上指對社會越軌者施以社會懲罰和重新教育的過程。
社會越軌 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偏離或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
社會控制的手段
1、 政權:政權是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最高權力機構。
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軍隊、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進行社會控制。
2、法律: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政權強制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和。
3、紀律:紀律是社會組織要求其成員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其約束力局限於制定紀律的群體內部。
4、道德: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以善惡評價為中心形成的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手段。
5、風俗:風俗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社會生活中相互影響自發形成的,並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習慣。
6、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指公眾對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共同意見和評價,它是通過在特定人群中傳播消息,交換看法而形成的。
⑷ 在評論社會現象或者具體事件怎樣尋找切入點有哪些分析法
通常人們總會認為盜賊,黑社會,j女必定承認自己的行業很壞,感到羞恥。實際上完全相反,凡是由於命運的安排觸發錯誤的觀念主宰這些人頭腦而趨使走進歪路的人,無論他們處於多麼不正當的地位,卻總是本能地去依附那些承認他們對生活保持相同看法,承認對他們的生活地位不可缺少的交際人群。每逢事情涉及盜賊誇耀他們的本領,黑幫誇耀他們的暴力,j女誇耀他們的淫盪。這樣的事情就會使得我們感到震驚。然而,這所以會使得我們感到驚訝,無非是因為這些人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氣氛局限在狹小的范圍,而我們卻處在局外罷了。不過,每逢富翁誇耀他們的財富,也就是他們對生活的炒作和掠奪。果加誇耀他們的稅收,也就是他們制定的合法強暴,統治者誇耀他們的權力,也就是他們的隨從和2奶。這樣的事情就不會使得我們感到意外。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由祖輩那兒傳承下來的思想意識不但吻合了生活現狀,而且我們也都是生活在這個圈子裡的人而已。
無階級社會分為三個階段,作為現代的人類社會來說,共產主義社會和機械產力社會都已經看到了一些曙光。共產主義呢,就是每種東西就一個生產和維護模式,普及到這個社會范圍各地,這種社會下,錢幣這種衡量各種物質價值的東西已經消失了,而且沒有所謂的果夾證券植物之類說法。機械產力社會呢,是建立在共產主義思想之上更為科技一些的社會,簡單的說,就是非人力為主要勞動力的社會,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人享樂,由人創造的能源和機械代替勞動。這樣的社會有一定范圍和人口限制。不過可以像蒙古包一樣大量建造共同的環境。當然,作為生命來說,還有一個最高等的特殊化階段,那就是獨立化時代,又稱為無社會時代,蟻後時代,UFO時代。是目前人類的科技和腦力無法想像的時代,這相當於打破了牛頓的萬有引力論點,打個比喻來說就是地球離開太陽還能一直生存下去。這時人類能夠以家庭為最大團體,實現獨立去尋找並開發外星球,征服宇宙各地,一家人一個星球並能存活發展並繁衍下來的時代。當然,說不定到時候的人類是兩性同體化了,像蟻後一樣,生出各種後代並且不同分工。人類如果能夠在地球滅亡前發展到可以實現這種近似科幻化的時代,那麼就可以和宇宙同存,生命永久不息了。總的來說,整個人類社會,就是由思想分裂到合作進步,然後再到擺脫對其他同類依賴,實現完美個人主義的必然過程。
⑸ 現實生活中,哪些社會現象可以用序數效用論的無差異曲線分析法進行分析優化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9
⑹ 怎樣分析人的一些常見行為現象和心理現象
某女,31歲,大學文化,某機關國家公務員,未婚。
自述從小性格較內向,聽話,在大人眼中是個乖孩子,沒有什麼過錯讓父母擔心。但父母要求較嚴格,特別是上中學後,除了對學習要求很嚴,還很在意她與男孩子的交往,經常告誡她不要與男孩子來往,偶爾有男同學找電話來,總是盤問半天,假期里的活動如果有男同學參加,一般上不會讓她去的。事實上她與男孩子的交往並不多,大約從上初中開始,看見了男孩子就會臉紅,緊張,不知說什麼好,有些手足無措。上高中時,暗戀年輕的英語老師,見了該老師,尤其緊張,害怕與該老師眼神接觸,後來英語成績也下降了很多。在中學和大學時都有男同學明確表示喜歡自己,但都因為、恐懼而不敢與他們交往。工作後這種情況更為嚴重,見了年輕的異性就緊張。恐懼,很少參加單位里的活動。近幾年來,不斷有人為其介紹男朋友,一般情況是不見,實在推託不了,勉強見了,也往往弄的別人很尷尬。近半年來甚至見了人都覺得害怕,不願意與人交往,下班後就在宿舍看書、看電視。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對自己這種狀況不滿,多次想來咨詢但又對見心理咨詢師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勵下,自己前來咨詢。
心理咨詢師了解到:上小學前的那個夏天,父母帶她回山東老家,一次在與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與男孩子有什麼不同,她不知道為什麼就同意了,結果她讓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們的外生殖器,甚至還好奇的互相摸了摸。當天晚上母親知道了,責備她怎麼那麼壞,還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後來她就忘了這件事,初中講生理衛生課時,突然想起此事,覺得自己不純潔、下流,自己很壞。並且從此經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時暗戀男老師,覺得自己不純潔,不敢看老師,不敢與老師交往。上高中和大學時,症狀有所加重,以至於最後連同性都害怕了。這種擔心與害怕嚴重地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崗位調整了多次,領導和同事都很有意見,多次批評過她。她為此也很苦惱,30多歲了還沒有結婚,出現這種情況根本沒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願意與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從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純潔,看出自己很壞,所以特別害怕與他人目光接觸,害怕與他人交往。
根據以上案例,請你回答以下問題:(100分)
1、該求助者的主要症狀是什麼?(5分)
行為:對異性(繼而對同性)而退縮、迴避。
內心體驗:青春期性焦慮;成人期道德沖突被喚起,焦慮、抑鬱情緒體驗
社會功能:對學習、工作、人際關系、戀愛受影響。
2、心理咨詢師還要了解哪些資料?(5分)
心理咨詢師還要了解:
1)有無性幻想。
2)是否確認男英語老師也愛上自己,並且他的言談舉止都含有向自己表達愛情的意思;一人獨處時,能否聽到該老師呼喚自己。
3)自己是否曾經努力改變自己的現狀,效果如何?
4)家人或朋友勸解、幫助下,情況是否有所好轉?
5)人格測評
3、本案最可能的診斷是什麼?(5分)
按許又新教授關於心理沖突性質與神經症診斷的理論,最可能的診斷是:(性道德沖突導致的)異性交往心理與行為障礙,屬於心理障礙。
按許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會功能三維度診斷法,可診斷為神經症:異性恐怖症。
4、診斷的依據是什麼?(5分)
按許又新教授心理沖突與神經症診斷的理論,求助者沖突為道德性沖突,屬於「常性沖突」不屬於神經症性沖突。故可診斷為心理障礙;
按許又新教授關於從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會功能三方面診斷神經症的要求,該案例病程超過10年(從讀大學開始),其精神痛苦程度,由於性道德沖突,使自己陷入焦慮、自責之中,以致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社會功能受到損害,自認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多次調動工作,領導和同事都很有意見,多次受批評,為此感到非常苦惱。年過30,仍無法進行戀愛。因此可診斷為神經症,異性恐懼症,進而出現恐人症症狀。
兩種可能的診斷,按輕加重時從重原則,可選後者。
⑺ 列舉身邊的一種社會現象並進行分析
「從眾心理」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雲亦雲」、「隨大流」;
有的人對「從眾」持否定態度.其實它具有有兩重性: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陳規;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即有助於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如誤會等.
不僅如此,在客現存在的公理與事實面前,有時我們也不得不「從眾」.如「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這個眾人承認的常識,誰能不從呢?在日常交往中,點頭意味著肯定,搖頭意味著否定,而這種肯定與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當你到該地時,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因此,對「從眾」這一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牆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
自然,生活中,我們要揚「從眾」的積極面,避「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凡事或都「從眾」或都「反從眾」都是要不得的.
⑻ 國考面試中社會現象題目如何作答才能體現深刻性
一是從全局的高度進行總結概括,體現大局觀和政治視野。二是從微觀具體分析現象存在的原因,體現為民情懷。三是站在政府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建議,體現自己的站位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⑼ 社會問題包括哪些分析社會問題應從那些角度出發或者看待社會問題的常用思維方式
自己看看
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
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指社會關系失調,影響社會大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活動,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
構成要素
主要指構成社會問題的基本成分或單元。對於社會問題的構成要素,社會學家有不同的看法。美國社會學家R.C.富勒認為,社會問題有客觀和主觀兩種因素。前者表現為威脅社會安全的一種或數種情況;後者表現為社會上多數人公認這種危害,並有組織起來加以解決的願望。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也認為,社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共同生活發生了障礙,一是社會進步發生了障礙。這兩個方面決定了社會問題涉及的人數,或為社會全體成員,或為社會部分成員。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區分了個人麻煩和公共問題兩個方面。他認為,在社會上流行一時,同時又使個人深感其害的問題不一定就是社會問題。只有超出個人特殊生活環境,與人類社會生活、制度或歷史有關的,威脅社會多數成員價值觀、利益或生存條件的公共問題,才具備形成社會問題的條件。
60年代以來,社會學家越來越重視社會問題構成要素的分析。R.K.默頓提出了一種兩維分析方法,認為一方面社會問題從類型角度應有社會解組和離軌行為之分;另一方面社會問題應有潛在性和外顯性兩種特性。與此同時,有些社會學家強調社會問題的破壞性,認為社會問題的構成要素應包括問題的社會性、紊亂性和破壞性。即社會問題必然是社會共同具有的,表現為社會結構和功能失調、社會規范和社會生活發生紊亂,並直接造成社會日常生活的破壞。
中國社會學家大多從4個方面來考察社會問題的構成。有的學者認為,判定一種社會現象是否為社會問題,應從以下 4個方面來考察:①發生的情境;②價值、規范和利益幾個方面的失調或破壞;③並非由個人或少數人引起或所能負責的;④必須有多數人或整個社會採取行動加以改進。另一些學者認為,社會問題的構成應考慮它的形成原因、影響范圍、問題的性質和社會後果等4個方面。一般認為,社會問題由下述4種要素構成:①必須有一種或數種社會現象產生失調的情況;②這種情況必定影響許多人;③這種失調情況必須引起許多人的注意;④必須通過集體行動予以解決。
社會問題的特徵
主要表現為普遍性、變異性、復合性和周期性4個方面。普遍性,指社會問題自始至終存在於每個民族、國家和社會的現實生活中;變異性,指社會問題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或社會,表現各不相同,各具特性;復合性,指社會問題在產生原因、存在方式或表現形式以及後果等方面的復雜的性質,即社會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復合而成的,常常是幾種社會問題同時並存,並引起一系列破壞性的社會後果;周期性,是指社會問題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時間規律性。通常說,社會問題總的時間進程及其階段性,是周期性的兩個基本含義。社會學家則特別強調周期性中潛伏性和反復性的特徵。
當代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在各時代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在當代,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勞動就業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和老齡問題。
人口問題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是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核心。雖然它在不同國家的具體表現各異,但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以中國為例,當前社會生活和發展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無一不直接地或間接地與巨大的人口壓力相聯系。首先,人口壓力使社會在提供現有人口生活條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突出表現為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壓力造成消費與積累比例失調、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它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重大障礙。預測未來社會問題的主要矛盾將集中到生態環境上。如不及早解決,它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甚至是全球性的、毀滅性的破壞。
勞動就業問題源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比例關系失調。這種失調在不同社會、不同地區表現形式不同。但它作為社會問題主要指人口過剩及經濟發展緩慢或停滯,造成勞動人口失業或待業現象。中國的勞動就業問題,首先表現為就業不充分;還存在現有從業人員冗員嚴重、勞動生產率低下、就業及待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問題。就業問題的社會後果,一方面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誘發社會動盪及社會犯罪;另一方面,不利於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威脅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近30年來,世界各國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突出特點是:犯罪次數增多、犯罪年齡提前、蔓延廣泛、手段殘忍、團伙作案突出、反復性增強、改造難度加大。
老齡問題又稱人口老齡化問題,一般指人口中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從而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問題。人口老齡化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項重大社會問題。目前在發達國家較為突出,不發達國家則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輕化掩蓋了這一現象。從人口年齡構成上看,中國將在20世紀末、下世紀初進入老年型社會。但由於人口基數大,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中國老年人口總數都將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齡化給社會、政治、經濟帶來一系列影響和問題,它要求對社會生產、消費、分配、投資、社會保障及福利、城鄉規劃等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社會問題的理論研究
德國社會學家較早開始社會問題的理論研究。他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把社會問題理解為勞工問題。許多人都對勞資關系、階級矛盾、分配關系、就業、工會、罷工、勞工住宅及婦女就業等開展過廣泛研究。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對社會問題的理解較為寬泛。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觸,要有一種適合、平衡和規律,才能使社會關系協調,才有社會運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如果一旦失去適合、平衡和規律,就會出現社會問題。早期美國社會學家大多將社會問題的起因歸結為社會變遷時發生的社會失調。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認為,社會變遷時快時慢,這一快一慢之間往往出現文化失調,社會問題即產生於文化失調。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富勒提出,多數人認為偏離他們持有的某些社會規范的社會狀況即為社會問題。40年代中後期,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歸納了當時社會學關於社會問題的種種解釋,認為對社會問題下定義可以有 4種角度:①奧格本的社會變遷和文化失調的角度。②認為社會問題並無特殊內容,無論什麼社會情況,只要引起社會上多數人的注意,並需要社會集體採取行動以求調整和補救的問題就是社會問題。③社會心理學派認為,社會問題不僅是一種見得到的現象,更主要的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價值判斷。④富勒等人提出的社會問題的主客觀標准。其中,客觀標准就是說它是可以確認的,其存在具有數量上的可驗證情境;主觀標准指人們認識到某種社會問題對其價值觀造成威脅的情形。孫本文在總結歸納社會問題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定義。他認為,社會問題是社會全體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會進步發生障礙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默頓等人總結了40年代以來的社會問題研究,提出社會問題應包括3個方面的含義:社會期望或願望的事物安排的中斷;社會規定的正當東西的破壞;社會所珍視的社會模式與關系的脫節。依據這種理解,他們認為社會問題有社會解組和離軌行為兩種類型。
教育、社會治安、住房、征地搬遷、環保
北京消息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群眾對教育、社會治安、住房、征地搬遷、環保等五大社會問題的關注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去年10月底,國家統計局組織進行了第五次全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此次調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抽取了967個縣(市、區)中的5302個鄉、鎮、街道,10431個村(居)委會,共調查了104107個家庭,每個家庭隨機抽取一名16歲以上的人員。昨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5年全國群眾安全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正是這次調查的結果。
調查顯示,與2004年相比,選擇"教育問題"的佔16%,上升了1.4個百分點;選擇"住房問題"的佔4.4%,上升了1個百分點;選擇"環保問題"的佔5.8%,上升了1.1個百分點;選擇"征地搬遷問題"的佔2.3%,上升了0.3個百分點。
其中,公眾對教育問題關注程度的上漲幅度最高,環保問題則緊隨其後。
同時,群眾對社會風氣、就業失業、腐敗等問題的關注程度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公報顯示,選擇"社會風氣問題"的佔18.5%,比2004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選擇"就業失業問題"的佔15.4%,下降了1.3個百分點;選擇"腐敗問題"的佔12.6%,下降了1.7個百分點;選擇"工資待遇問題"的佔7.5%,下降了0.9個百分點。
盡管公眾對不同問題的關注程度有漲有降,但社會風氣問題、社會治安問題以及教育問題仍然是2005年公眾最為關注的三大民生問題。
有關專家表示,公眾對不同問題關注程度的漲跌直接反映了其對不同問題的擔憂程度,這不僅可以檢驗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建設的成果,而且能夠成為今後政策制定的"指路標"。
例如,公眾對失業問題關注度的下降,實際上就從一個側面肯定了我國就業環境的改善以及政府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⑽ 社會現象原因分析
社會不公平現象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城鄉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問題。 對於這些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原因分析 1、分配體系對過分強調發展呈現出滯後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快速增長,相應的收入分配製度卻沒有建立起來,社會中存在著很多暴富的機會,政府一直沒有採取有效方法改善這種局面,導致人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由此可見,收入分配製度的不健全是引起現階段收入差距過大的重要原因。2、國家政治體系構建帶來的附加成本。(1)首先政府體制缺乏制衡機制,行政權力轉變成不平等收入的「神奇魔杖」。「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是引發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權錢交易」行為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製度的嚴重不平等。(2)其次行政壟斷,加大了壟斷利潤成為不平等收入的「合法利器」,進一步構成國家政治體系的構建成本。通過行政壟斷獲得壟斷利潤,然後再將利潤轉化為個人的收入,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又一個重要原因。(3)再次,社會機會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的「領航員」。人們獲得收入的機會不均等是引發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人們獲得資源的機會不均等,造成了收入分配製度的嚴重不平等,一部分人由於先發優勢占據著大量資源,於是獲得了更多的機會,總是得到高額收入,而另一部分卻由於得不到平等的機會,總是處在收入水平的底部,而且無論他們多麼努力都很難達到機會擁有者的收入水平。這就導致機會不平等成為決定這兩部分人收入差別的主要因素,與市場化的分配製度背道而馳。
(4) 最後,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結構的發展是社會不公的「絆腳石」。犧牲農村來換取城市的二元經濟體制,是我們中國今二十年發展的主基調,以遠遠低於成本的農村生產要素來換取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