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幼兒社會交往的介入法

幼兒社會交往的介入法

發布時間: 2022-10-11 04:38:37

① 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家長在發展幼兒交往能力方面應有的認識與指導策略

1、家長應該注意多方面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家長應讓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多到公共場所活動,如:到鄰近的菜場、公園去參觀瀏覽,給敬老院的老人表演文藝節目等。幼兒非常喜歡這些活動,交往時情緒飽滿,主動性、獨立性大大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

2、家長對於孩子的交往問題應採取的教育策略

在實際的生活中,孩子的交往也會出現問題。對孩子的交往問題,家長不能等閑視之,必須及早干預。家長要針對孩子不同的交往問題,採取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幼兒克服交往障礙,使其成為受歡迎的人。

幼兒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太懦弱和太「自我」都會出現問題。要想讓幼兒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的進行交往,必須讓幼兒進行「實地學習」。那種怕幼兒出現問題而把幼兒關在屋裡的做法是決不可取的,幼兒只有在經歷無數次成功和失敗的交往後,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二) 幼兒教師在發展幼兒交往能力方面應有所作為

1、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進行隨機教育

作為教師,在園里我們要有意創造幼兒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發展。教師在組織幼兒生活時,應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調節幼兒交往夥伴的對象,使幼兒在集體中能積極與人合作、與人交往,這樣不但使他們與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從別人那裡得到了經驗,促進了發展。

2、教給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

首先,我常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形式教幼兒禮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師、同伴、家長之間見面能相互問好,告別時說「再見」等。

其次,我注意教給孩子主動交往的方法。如鼓勵幼兒把自己的圖書、玩具拿出來一起與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師說一說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片,和小朋友協商游戲的玩法,愉快地與同伴合作。

最後,要培養幼兒自己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我利用各種方法:故事、兒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兒發生矛盾時,通過具體事件生動形象地向他們講明什麼是友愛互助,什麼是分享合作,針對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如:只有一個玩具,兩個朋友都想玩,怎麼辦?引導幼兒歸納總結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如 「兩人輪流玩」或者「兩人一起玩」等。

3、游戲時多以強帶弱,相互配合

可以讓能力強的幼兒多帶能力弱的幼兒,性格開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內向的孩子接觸,讓他們在交往中取長補短,互相影響。

4、幫助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培養利他行為

「自我中心」是幼兒思維的一自我中心個顯著特徵。幼兒的行為大多從「利己」的觀點出發,嚴重影響了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因此,我們應幫助幼兒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發展利他行為。

② 在平時,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或方法來提高學前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家長方面

一、根據幼兒模仿能力,培養交往能力。

二、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三、通過社會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四、擴大范圍,走出家庭,擴大幼兒交往能力。

老師方面

一、開展分享活動,教給幼兒交往的方法。

二、舉辦節日活動,增加幼兒交往的機會。

三、開展角色游戲,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四、善於發現優點,創造與集體交往的機會。

(2)幼兒社會交往的介入法擴展閱讀: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互助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一個人來說極為重要,不是一個動向過程,需要家長們做個有心人,共同為幼兒創設各種交往的機會,耐心地指導,與幼兒園配合,密切聯系,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因此,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遊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並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難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做一個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如:到超市或商場購物,鼓勵幼兒去向售貨員說明想買的東西,選好後,並能自己在家長的指導下去交款,購回所買的東西後,會說:「謝謝,再見」。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也增進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③ 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性交往

眾所周知,交往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而幼兒的社會交往,特別是與同齡夥伴間的交往,是他們的一種社會性需要,是他們生長發育和個性發展的需要,也是完成個性社會化的過程。通過交往,可使幼兒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學習社會道德准則和處理人們之間的關系,還可發展幼兒的行為調節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幫助幼兒逐步形成適應社會要求的社會性行為,這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幼兒教育的目標是完全吻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教育目標的第一點是「讓幼兒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在活動中快樂,自信。」第二點是「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第三點是「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而這三點教育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增強幼兒的交往能力。如果幼兒缺乏必要的交往,其心理和性格就會發生障礙,漸漸變得膽怯、孤僻、沉默寡言、難於接近、缺乏社會交往能力等,從而導致其社會性退縮,對現實生活適應困難。因此,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對其一生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也就成為了我們幼兒園教師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
下面我就簡單通過一些分析來說說如何來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一、給幼兒創設交往的環境,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下提高交往能力。

從教育學的理念來說,幼兒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環境和更多的交往實踐中得到鍛煉。幼兒心理學認為:剛入幼兒園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往往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心理,表現為孤僻、膽小、不合群。針對這種情況,幼兒園教師應為孩子提供交往的環境和機會,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營造好的交往環境又分為以下兩方面:
1.營造自由、寬松、愉悅的精神環境。

在很多幼兒園里,普遍還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與幼兒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在互動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控制著互動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幼兒處於被動的地位,從而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形成了教師高控制,高約束,幼兒高依賴,高服從的局面。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嚴重影響了幼兒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幼兒有話不敢說。從而造成語言交流的障礙。只有多開展一些開放性的活動,在活動中為幼兒營造積極健康的精神環境,師幼間的關系才能平等和諧、互相信任、互相接納。而也只要這樣幼兒才能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內心情感,自由地交流,自主地活動。教師要給予孩子更多的寬容、鼓勵、支持,讓孩子在寬松和諧的交往環境中增強自信,變得愛說、
敢說、會說。

2.創設開放、豐富的物質環境。

富於創造、豐富的環境,能激發幼兒與環境「對話」的慾望,使幼兒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與周圍世界進行交往。所以現在很多幼兒園都在強調做環境,包括教室牆體和天花板的製作,道理就在這里。但我覺得僅僅做到這樣是不夠的。環境的創設不應只局限於成人的勞動,更應該讓幼兒通過參與環境創設,達到與環境產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幼兒園一直鼓勵幼兒做一些手工,然後拿來裝點教室,幼兒看到自己做的東西,自然就更有想說的沖動和慾望了。另外,開設創造性游戲能提給幼兒多種社會角色,讓他們模擬小社會進行簡單的人際交往。
二、樹立榜樣,及時鼓勵,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
1. 其他幼兒的榜樣作用

教育學原理中有一部分是專門分析榜樣作用,教育專家認為榜樣的啟發和引導作用是非常大的。這部分原理對於幼兒同樣適用。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開始理解了朋友的意義,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必定有許多的表現。教師應該要抓住個別幼兒的閃光點,樹立榜樣,積極鼓勵幼兒,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肯定,與幼兒交流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使幼兒體會到與人交往的樂趣,樹立交往的信心。
2.成人的榜樣作用。

(1)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重要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幼兒表率,幼兒的模仿性特強。因此,教師們之間應建立真誠、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幼兒在觀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2)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幼兒的成長也起很大的作用。作為家長,在外認真工作,團結同事外,還應與鄰里和睦相處,在內首先要調節好家庭的氣氛,婆媳互敬互愛,才會形成孩子的「與人為善」的交往思想,從而指導他們的行動。

三、從細節、小處入手,通過一些細節的培養來提高幼兒交往能力。
1.教給幼兒交往的技巧。

其實很多幼兒有與人交往的願望,但往往由於交往的方式方法不當,使交往無法繼續,甚至出現打架等不良行為,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教幼兒用語言與他人交流,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系」、「請坐」、「你先玩,我後玩」、「我們一起玩」等,這些話很有效。其次教幼兒學會等待、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熱情、主動,遇到困難、矛盾試著自己解決等,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學會交朋友。
2.教會幼兒用表情和動作與人交流。

現代教育告訴我們,教育形式要多樣化。孩子很多時候交往也不一定要語言,可以用不同的表情和動作表現。所以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訓練也可以安排很多形式。比如可以安排幼兒進行動
作和表情表演的比賽。在這種無聲的交流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用表情、動作、姿態與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幼兒在這種活動中,學會了如何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以及與人相協調。以後參加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課程內容。

這是從幼兒學的東西上來說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都指出:只有從孩子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選擇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素材才可以激發孩子們學習、表達的慾望。如做「車」的主題活動,教師就可以先請幼兒到馬路上,觀察來來往往的車輛,然後組織討論。由於車是現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課題,因此在活動中,孩子們樂於觀察、探索,氣氛就非常活躍,大大激發了孩子交流的熱情。我們曾經開展過汽車模型比賽,非常受幼兒歡迎。
4.鼓勵幼兒自主活動,讓幼兒在開放的過程中求發展。

④ 學前兒童社會交往培養的措施有哪些

了培養學前兒童的人際交往,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需求,給予正面積極的信息;注重與孩子交流,給予鼓勵和肯定;為孩子樹立榜樣,協助孩子與同伴交流,讓他們學會分享與合作;讓孩子學會互相幫助,感受交往的樂趣;開展適當的活動,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視覺中國
作為父母應該關注和尊重孩子的需求,用心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孩子的人際交往都是從需求開始,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問什麼都沒有錯,關鍵是家長的態度,如果長期置之不理,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不愛問問題,也不愛和你互動。作為家長一定不要表現不耐煩,更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即使是不會的問題或暫時不能滿足的需求也要給予回復,而不是置之不理。
幼兒期的兒童需要與同伴交往,倘若沒有良好的同伴關系,幼兒會為自己不被同伴接受而出現緊張不安的焦慮現象,而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於孩子更好的適應新的環境,充分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孩子感覺到交朋友的快樂,逐漸培養孩子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
平常應該給孩子多講述一些關於平等、寬容、誠信、互動等好品質的故事,讓孩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發現孩子在人際交往時表現出不好的習慣,如撒謊和不理人等行為,要及時予以指正和引導。鼓勵孩子獨立去面對和解決自己遇到的人際矛盾問題;當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引導幼兒以健康的心態對待,鍛煉樂觀、開朗、堅強的品質。
平時可通過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的溝通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自信;還可以多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去公園、參加聚會等,給孩子創造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出去和朋友聚會時,讓孩子在旁邊看著你是如何和朋友交流的,給他樹立榜樣,當然聚會時也不要忽略孩子,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做交流、互動。
孩子在生活中易模仿父母的一些語言、行為,模仿家長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式,最後變成自己的習慣。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樹立榜樣,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採用積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給孩子做好一個榜樣。
孩子年齡小,還不懂得去關心身邊的朋友,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還要譏笑他,這樣會讓一些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壓力。針對這樣一種情況,可以安排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了解同伴的喜好、興趣以及怎樣處理與同伴之間發生的爭執,怎樣與同伴分享快樂等。在活動中每個孩子都得到了與別人交往的機會,從中發現互相幫助的樂趣。
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可以創設和提供豐富適宜的活動區域和玩具器材,支持孩子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也可以鼓勵孩子帶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圖書和身邊的朋友互相分享。讓孩子參加到游戲活動中來,孩子通過與夥伴在游戲中的互動交流,能很好地對某些問題通過協商達成一致的共識,進一步培養了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

⑤ 教師介入幼兒同伴沖突的方式有哪些

(一)在干預時機上的問題
1.過早干預幼兒的同伴沖突
案例一:
下午吃完飯後,中班的王老師組織幼兒在室內玩玩具,小趙在玩玩具車。這時寶寶走過來,他也想玩小趙的玩具車,寶寶對小趙說:「小趙,借你的玩具車玩好么?我也想玩玩具車。」小趙沒有同意:「不行,我還要玩呢,你去玩你自己的玩具去!」寶寶聽了很生氣,伸手搶過玩具車玩了起來,差點推倒了小趙。班主任王老師看到後,急忙跑了過來,一把奪過寶寶手裡的玩具車,嚴厲地對寶寶說:「誰讓你搶別人東西的?小趙不給你玩你就推他呀?把他打傷了怎麼辦?還學會打小朋友了?跟小趙道歉!」之後老師溫聲細語的安撫小趙,讓小趙原諒寶寶,並把玩具還給了他。
班主任王老師選擇在沖突一發生時就進行干預,沒有給小趙和寶寶獨自解決沖突的機會。教師這樣做雖然可以有效地規避幼兒在沖突中受到傷害,但是這毫無疑問地剝奪了幼兒發展自己解決沖突的機會。可以說,王老師並沒有把握住這次幼兒沖突事件中的教育契機,幼兒並沒從此次沖突中學到什麼。
在之後的訪談中,王老師坦言,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怕幼兒在爭執中產生暴力行為,怕幼兒間的沖突升級,給沖突中的幼兒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王老師認為幼兒園教師首先應該保護幼兒的身體不受傷害,確保幼兒的身體健康。而幼兒間的同伴沖突很有可能發展成幼兒間的暴力沖突,比起在幼兒在沖突中教育、引導幼兒形成自己的解決沖突的策略,保護幼兒身體不受傷害顯得更為重要。
在幼兒一發生沖突時就進行干預的做法在幼兒園是十分常見的,不止王老師一個人這樣做。從王老師的話中可知,促使幼兒教師「迫不及待」介入幼兒同伴沖突是出於對幼兒安全方面的考慮。但是這樣做剝奪了幼兒獨立解決同伴沖突的機會,削弱了幼兒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沒有形成自己的解決同伴沖突的策略,幼兒發生同伴沖突時會更加依賴教師。
2.過晚干預幼兒的同伴沖突
案例二:
今天中班班上足球課,黃老師讓小朋友排成4排站好。教練爺爺組織小朋友們一組一組的練習踢足球,踢完球的小朋友排在隊尾。小吳踢完球後抱著球跑到了隊伍中間,隊伍中間的小朋友不高興了,大聲喊:「小吳,你站錯了,你插隊!站到後面去!」小吳抱著球,不肯去站隊。小朋友們和小吳吵了起來。站在足球場外地黃老師看到小朋友們發生了爭執並沒有立刻介入和干預。小吳一直不肯去後面站隊,研研生氣的推了小吳一下。小吳手裡拿著球,一個沒站穩倒在地上,小吳疼得哇哇大哭。黃老師趕緊跑過來,扶起小吳,一看,小吳的腿青了一大片。
本案例中的黃教師在發現幼兒發生同伴沖突後,沒有及時介入,致使本案例中的幼兒出現了肢體上的沖突,使小吳受了傷。在之後的訪談中,班主任黃老師告訴我,她在發現小吳和其他小朋友發生同伴沖突後並沒有馬上介入,主要是想給幼兒一個獨自解決沖突、形成解決策略的機會。老師表示,在整個沖突發生的過程中,她都在嚴密的監控,就是想在合適的時機幫助幼兒解決沖突,並在沖突升級前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可即便老師高度關注,還是有幼兒在沖突中受傷。黃老師表示:要想在發生沖突中既教育兒童,又保護兒童不受傷害,實在是太難了。
我認為,過早的介入幼兒的同伴沖突是不行的,可是教師太晚介入幼兒同伴沖突也是不可取的。黃老師的本意是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形成自己的解決沖突的策略和能力,但是一旦出現了幼兒身體上的傷害,不僅對幼兒的健康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也會使幼兒對自己解決沖突產生畏懼心理,同樣不利於幼兒自己解決沖突的策略和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並且在本案例中幼兒在戶外上足球課,情緒比較激動和興奮,再者幼兒手中有容易使他人受傷的足球,這些很有可能促成幼兒將語言上的沖突升級成肢體沖突,幼兒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增大了,教師的監控難度增加了。所以教師應該在自己能掌控的時間和場合開展教育活動,避免造成不好的後果。
(二)在干預方法上的問題
1.用簡單粗暴的方法介入幼兒的同伴沖突
案例三:
今天騫騫帶來了媽媽給他買的小汽車,他很得意的對身邊的小黃說:「看,媽媽給我買的新玩具,好看吧,它還會叫呢,維唔維唔抓大壞蛋嘍!」小黃也很喜歡騫騫的小玩具警車,就伸手去拿騫騫的車子玩,騫騫很生氣,他用力搶回玩具車,還往小黃臉上吐吐沫,老師剛好走進教室,看見騫騫欺負小朋友,很生氣。張老師一把拽過騫騫:「你能耐了哈,騫騫,還會往小朋友身上吐口水了?誰教你的?別人往你身上吐口水你高興啊?」老師恐嚇騫騫說:「今天什麼也不用幹了,讓咱班小朋友一人吐你一口,讓你也感受一下。」騫騫大哭起來。哭著喊我再也不敢了,老師我不敢了。我不要別人吐我。再也不敢了。」
案例中的張老師在解決騫騫和小黃的沖突時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教育策略。老師用恐嚇的方法使騫騫不敢再對別的小朋友吐口水,這樣做並不正確。騫騫只是被老師嚇到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吐小朋友是不對的。恐嚇,只會讓幼兒的行為一時得到制止,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會給騫騫留下來一定的心理陰影,在老師介入幼兒同伴沖突後騫騫並沒有產生積極的情緒情感,他的情緒體驗甚至是恐懼的。
這樣做也會給其他幼兒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很多幼兒說話做事都喜歡模仿他人,尤其是他的家長和老師。對於沖突中的小黃而言,他從張老師那裡學到的解決沖突的策略就是:他沖我吐口水,我就沖他吐口水。教師的行為會使幼兒在今後處理同伴沖突時更多的採取威脅恐嚇和告狀等策略,不利於幼兒良好行為的養成。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介入幼兒的同伴沖突在日常的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是十分常見的。就例如用威脅恐嚇的方法教育同伴沖突雙方的幼兒,很多教師會用諸如此類「再不聽話,不能回家了/警察大大就會把你帶走/就把你送到其他班」的話來嚇孩子,使孩子不敢再調皮。從表面上看,教師成功制止了幼兒同伴沖突,幼兒在一段時間內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粗暴的方法並不能起到教育幼兒的作用。幼兒只是迫於教師的權威不敢再犯,並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應該怎樣改。威脅恐嚇的方法還會給幼兒留下心理陰影,不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2.教師在解決幼兒同伴沖突時命令、控制幼兒
案例四:
上午大班戶外活動,老師讓小朋友們玩布球。君君拿著自己的布球邊跑邊扔著玩。一個不小心,君君把自己的球扔丟了,他急忙找來找去的。君君的布球掉在了小書的旁邊,小書一直想玩君君的布球,他撿到布球後沒有還給君君而是自己玩了起來。君君找來找去,發現小書正拿著自己的球玩呢,他走過去,對小書說:「這是我的布球,還給我吧。」說著君君伸手去拿球,碰倒了玩得開心的小書。林老師正看著小朋友玩游戲,看到小書摔倒了走了過來。在了解了情況後,老師對君君說:「快跟小書道歉」,又對小書說:「君君不是故意的,原諒他」。
案例中的林老師在幫助幼兒解決同伴沖突時,雖然比較公正合理,也避免了幼兒出現安全上的問題,但是她採取了強制命令的方法讓君君道歉,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自主性,也沒有向幼兒講明道歉的原因。君君雖然向小書道了歉,可是他並不明白為什麼要道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師介入後,君君並沒有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他沒有心服口服。他並不明白撞到小朋友是不對的。由於消極的情緒體驗,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君君並不一定採取老師提供的解決策略。這樣教師的教育活動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這樣的問題教師工作中也很常見,教師在解決幼兒同伴沖突時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他們更傾向於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教師根據自己觀察了解到的情況,讓自己代替幼兒去思考沖突發生的原因和如何解決,並命令幼兒採取教師認為對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做剝奪了幼兒獨立解決沖突的機會,妨礙了幼兒解決同伴沖突策略的形成。此外,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評定幼兒在同伴沖突中的行為,帶有主觀隨意性,有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結果,這樣會給幼兒的身心帶來不良的影響。
(三)在干預態度上的問題
1.不幹預幼兒間的沖突、以敷衍的態度面對幼兒間的沖突
案例五:
中午吃飯的時候,同同和小沐坐在一起吃飯。同同的手絹掉在了地上,小沐正在專心吃飯,沒有看到同同的手絹就在自己的腳下,不小心踩了幾腳,把同同的手絹踩得臟兮兮的。同同在看到自己的手絹被小沐踩在腳底下時大聲地對老師喊:「老師,小沐踩我的手絹。」周老師正忙著幫別的小朋友盛飯,沒時間理同同,對她說:「吃完飯老師再幫你們處理,現在先吃飯。」飯後同同忘了這件事,老師也沒有幫她處理這件事。
在這個案例中,老師面對同同和小沐的沖突事件,採取了不加理睬的干預態度。在事後的訪談中,周老師告訴我,之所以不理睬同同和小沐間的沖突,是因為幼兒經常在爭搶座位以及你踩我手絹我碰你一下這類小事上發生沖突,類似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是不存在什麼教育價值的。
通過觀察和訪談,我發現:在幼兒園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幹預幼兒間的沖突的情況是比較少的。教師不幹預幼兒間沖突主要是因為教師相信幼兒有能力自主解決沖突,或是因為教師認為某種沖突是經常發生且欠缺教育價值的。
事實上,也許教師認為每天都重復介入類似的沖突中是煩躁而無用的,但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其教育價值和意義,面對幼兒,教師應該多點耐心。同時,即使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決沖突的能力,教師也應對正在發生的沖突予以關注,以防幼兒發生意外。
2.不相信幼兒有自己解決沖突的能力,權威控制幼兒
案例六:
做完早活動後,小班的林老師要帶小朋友們戶外活動,戶外有些冷,老師安排小朋友們去換衣間穿外套,皓皓拿好外套回到教室,看到寧寧做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大聲喊:「你坐錯位置了,那是我的座位。」寧寧正在座位上扣扣子,沒有理睬皓皓,皓皓很生氣,就用手拽寧寧,還大聲喊:「這是我的座位,你快讓開。」寧寧不讓,皓皓使勁一推,不小心把寧寧推到了。林老師走過來拉起皓皓說:「不就是個座位嗎?你至於嗎?跟寧寧道歉。」在皓皓道歉後,又對寧寧說:「跟小朋友說沒關系,唉,這就對了。」
案例中的林老師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權威控制幼兒。林老師根據自己觀察到、了解到的情況,直接對寧寧和皓皓的沖突事件下了結論,讓皓皓向寧寧道歉,讓寧寧原諒皓皓。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林老師都沒有詢問沖突雙方的意見,沒有向他們解釋這么做的原因,沒有問過皓皓和寧寧是不是同意自己的做法。在整個過程中,林老師都以權威自居讓自己代替幼兒去思考沖突發生的原因和如何解決,並命令幼兒採取教師認為對的方法解決問題。
在訪談中林老師告訴我,她這么做是由於沖突雙方均為小班的孩子。在林老師眼裡,小班的孩子能力不足、凡事依賴老師,他們自己不能解決問題,也不太能聽懂道理,所以她才採取這樣的態度幫助幼兒解決沖突。在幼兒園中,採取權威控制的方法解決幼兒同伴沖突的教師很多。這些教師不相信幼兒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也不耐煩仔細跟幼兒講明道理。這樣做,沒有將沖突利用起來作為幼兒學習社會交往的契機,未顧及到沖突解決的結果和對幼兒的影響,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十分不利。

⑥ 促進幼兒人際交往的方法有哪些

一、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促進幼兒的正常交往。 幼兒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環境和更多的交往實踐中得到鍛煉。如:剛入幼兒園的寶貝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往往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心理,表現為孤僻、膽小、不合群。針對以上情況,教師應為寶貝提供交往的環境和機會,以消除寶貝的不安心理,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時老師可以請大年齡班的幼兒到班裡為小朋友表演節目、講故事、交朋友,跟他們做游戲,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兒解除孤獨、害怕的情緒,使他們感受到友愛、歡樂,同時,學會交往。這樣,會使大年齡班的幼兒懂得了交往中必須有責任心、互助心。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應給寶貝充分的游戲活動的時間,因為游戲和活動是幼兒進行交往、學習交往技能的最好機會。特別是角色游戲,幼兒在交往中必須敢講話、愛講話,消除羞澀、膽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個性。如:通過角色游戲可以使幼兒學會不同的交往方式,教師在幼兒游戲時應有意識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關系,培養幼兒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二、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言語交往水平 1、語言交往行為取決於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幼兒語言交往行為能否順利完成,取決於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語交往能力不僅與交往雙方對同一語言符號系統的掌握程度有關,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交往的內外環境中的諸多因素。 2、重視培養幼兒對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言語交往還受雙方性別、興趣、相互關系、交往動機、願望等因素影響,由於幼兒的自我中心語言較多,社會性語言發展較弱,並且極容易隨客觀環境的改變而轉變話題。所以我們重視培養幼兒對同一話題的堅持能力和對有關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同時,豐富幼兒的各方面知識、經驗使他們用更多的語言交流更多的信息。如:經常向幼兒提出更多的問題,啟發幼兒的思考,較快反映等。教師努力給幼兒提供與不同的人的機會,使幼兒能根據交往時間、地點、對象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雙方產生共鳴的語言形式,讓幼兒在交往中嘗試成功與失敗,從而能學到有關的技能。 三、教給幼兒社會交往的技能,增強幼兒交往的自信 幼兒需要交往,哪怕是一個內向、孤獨的寶貝也需要交往,願意交往,然而僅僅擁有一個美好的交往願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這就涉及到有關交往技能的問題,如小班幼兒的思想單純,在進行主動交往時沒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這樣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種行為剛剛發生時,就可組織幼兒討論,學習一些簡單的交往技能。 幼兒只有具備很強的自信心,才能很好地同他人進行交往。如何才能使幼兒具有社會交往的自信心,是成人必須教給幼兒的社會交往的技能。幼兒的社會交往,包括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和幼兒與成年人的交往,幼兒與成人的交往比較容易,成人主要要教給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技能。首先,要教給幼兒友好地與同伴交談,交談的語調要柔和,能耐心傾聽別人的談話;其次,要讓幼兒更多的注意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總看到別人的缺點,拿別人的缺點來取笑別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服從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目地聽從別人。例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教師可以教幼兒一起商量做什麼游戲,如何玩,在游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能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自己的意見;最後要教給幼兒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等。 四、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范圍,進一步增強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應該不斷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范圍,打破班級和幼兒園的界限。幼兒園可以開展大小的聯誼活動,還可以帶幼兒走出幼兒園,讓幼兒同社會各個層面的人們進行交往。如組織幼兒去春遊,讓幼兒同農民伯伯進行交往;組織幼兒參觀商店、菜市場等,鍛煉幼兒實際交往的能力。 五、密切聯系家長,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共同擔負起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責任 幼兒除了在幼兒園活動外,還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的,且與父母最親近。我們努力與家長達成共識,在家也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培養幼兒敢說話,愛說話的習慣和能力,幫助幼兒樹立信心,敢於交往。同時,適當地把寶貝帶入自己的社交圈。家裡有客,讓寶貝參與接待,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另外,組織家庭游戲小組,也不失為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一條好途徑。家庭游戲小組的成員經常自發地、不定期地開展郊遊、娛樂等活動。平時,則鼓勵寶貝運用電話與同伴交往。使幼兒從自己的小家庭走向一個全新的大家庭。 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於幼兒一生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成人利用各種不同的手段,堅持不懈地對幼兒進行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才會不斷的增強。

⑦ 怎樣教育幼兒的社會交往

幼兒期是社會性交往能力初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社會性交往的引導,關繫到幼兒的一生,幼兒的人際交往與父母有著密切的聯系。怎樣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方法 一、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家長要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 、愉快、幽默的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的理解和關心,家長要善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或少言寡語、悶悶不樂.要盡量創造一個輕松、活潑、充滿了歡笑聲的家庭氣氛,才能使幼兒的個性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方法 二、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養幼兒自尊心,能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將自己的優點展示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使同伴受到吸引,願意和自己接近。 方法 三、 教給孩子有益的交往的技能和行為方法 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則,熱情真誠待人外,還要適當的教給孩子有益的交往的技能和行為方法,積極鼓勵幼兒廣泛地交友,交友是幼兒走出社會的第一步,是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一種方法,父母鼓勵孩子主動與小朋友打招呼,教育孩子與同伴友好相處. 1、引導兒童使用禮貌語言,最初的交往是從嬰兒期開始的,父母常常讓小寶寶和家人、親友打招呼、說「再見」。就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打交道。到幼兒期,幼兒的語言、情感及社會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培養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教孩子掌握禮貌用語入手,幫助孩子樹立交往意識,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例如:看到小朋友在玩,可以鼓勵孩子走上前去,說聲:「你好!你在干什麼?可以讓我看看嗎?」或者帶上玩具去和同伴交換,讓幼兒以自己禮貌的言行引起同伴的注意,並被同伴接納為玩伴。平時,教師和家長要積極鼓勵、引導、支持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要讓幼兒懂得待人要有禮貌,做事講文明。 2、讓幼兒正確對待自己,是教育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的前提,在家庭中不能讓幼兒形成「以我為中心」,同時教育幼兒多發現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同伴學習,只有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3、教會幼兒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行為,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當幼兒出現錯誤行為時(如打人、罵人、拿別人的東西等),家長應該用平靜的,嚴肅的語調向孩子將道理,為什麼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並應該讓幼兒立即向同伴道歉和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歸還原主.這樣幼兒才能學會處理好與同伴的關系. 4、培養幼兒熱情大方寬厚待人的品質,是與同伴友好相處的關鍵,家長教育孩子與同伴相處時要謙讓、要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善於理解和原諒別人.要支持幼兒與同伴共享自己心愛的玩具與圖書.讓孩子與同伴友好的相處中,學習了了解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並學會處理與他人交往中的矛盾,在兒童的群體中健康成長.。 方法四:為孩子的交往提供機會與條件 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體驗到快樂,學會分享與合作,並及時對孩子在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目前,由於獨生子女的增加,孩子與同伴接觸的機會相應減少,但還有父母及祖輩,因此家長首先可藉助家庭這個群體條件引導孩子交往。例如,可引導孩子產生與家中親人交往的興趣,不僅能進廠與父母說話,還能經常與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進行交往,使孩子對家庭中的每個人都保持密切的關系,都有同他們一起說話、一起玩、一起做事情的願望

熱點內容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
服務員工上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7 01:36:38 瀏覽:73
違規處置醫療垃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01:30:48 瀏覽:373